医药合同外包行业分析报告.pptx
医药医药合同外包行业分析报告,2018 年 11 月 20 日,内容目录,一、医药合同外包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3(一)新药研发的冰火两重天热情高涨,回报下降 .31、新药研发热情高涨.32、新药投资回报率下降 .63、政策驱动下的研发外包需求.8(二)生产成本控制的诉求为医药外包提供生长的土壤 .10(三)不断攀升的营销成本催生外包需求.10二、医药合同外包:模块化促使产业发展提速增效 . 11(一)靶向行业痛点,医药合同外包助力药企突破瓶颈 . 11(二)群雄逐鹿医药合同外包各细分领域.13三、风雨 20 年,药明康德 4 大板块基本形成.15四、风险提示.17,图表目录,图 1:医药行业产业链 .3图 2:2001-2017 年全球在研新药数量.4图 3:2005-2016 年美国新药和仿制药处方量占比 .4图 4:2005-2016 年美国新药和仿制药销售额占比 .4图 5:国内近年重要新药鼓励政策 .5图 6:重磅新药专利到期前后销售额变化.5图 7:化药研发流程.6图 8:2005-2014 年药物研发临床成功率.6图 9:1970-2010 年新药平均研发费用.7图 10:2000-2017 年新药平均预期销售峰值.7图 11:2000-2017 年 12 家制药公司新药平均投资回报率 .8图 12:一致性评价相关的重要政策 .9图 13:一致性评价支出预估.9图 14:药品生产放大流程图.10图 15:2000-2018H1 医药上市公司销售费用率 . 11图 16:医药合同外包服务范围.12图 17:CRO 对药物临床试验时间的影响.13图 18:CMO 为药企经营提供多方面的助力.13图 18:医药合同外包分类.14图 19:国内医药合同外包服务代表公司 .15图 20:药明康德历史沿革.16图 21:药明康德集团公司架构.17,表 1:2018 年美国专利到期或仿制药预计上市的 10 大重磅药物.9,投资要点 医药合同外包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1)研发端:2000 年以来,在研新药的数量持续上升,药企研发热情高涨。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新药属于蓝海市场,市场空间更大,产品上市后竞争格局更好;2)各国对于新药的审批和监管政策均以鼓励为导向;3)应对现有产品专利到期的被动选择。然而,新药研发成功率的下降、临床试验复杂度的增加、临床试验规模的扩大、临床试验周期延长等导致了新药研发成本的上升,而新药的平均销售增速并没有像研发成本增长那样快,导致新药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因此,新药研发需求增长和投资回报率下降之间的矛盾迫使药企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继而诞生了医药合同外包的市场需求。此外,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的落地和重磅药物专利悬崖的出现也为医药合同外包服务增加了市场需求。(2)生产端:从实验室的小规模生产到工业化生产,中间要经过小试和中试,每一步的切换并不是简单地生产放大,还需要对生产工艺、生产的原料、设备等参数进行调整,以保证药品质量的一致性,因此如何利用更低的成本达到相同甚至更高的生产效率则成为了药企必须面对的问题,进而催生了医药合同外包服务的市场需求。(3)营销端:2000 年以来,以“产品销售”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医药板块(化学制剂、生物制品、中药、医疗器械)的平均销售费用率均明显上升,表明药品销售环节的成本在不断增长,从而压缩了公司的利润空间,故而营销推广环节也成为了医药合同外包公司可以开拓的一个市场。此外,专业的营销服务公司的出现能有效弥补销售能力偏弱的研发型药企在这方面的短板,为新产品打开市场提供助力。 模块化促使产业发展提速增效:医药合同外包服务可分为合同研发服务(CRO)、合同生产业务组织(CMO)和合同销售组织(CSO)三大类,其中 CRO 又可进一步分为药物发现 CRO、临床前 CRO 和临床 CRO,CMO 可分为中间体/原料药 CMO、化学制剂 CMO、单抗/重组蛋白 CMO 等。根据统计数据,采取 CRO的研发模式对药企在降低研发成本和提高产品销售额两方面均有所裨益,进而提高新药的投资回报率,解决目前药企在研发环节遇到的瓶颈;采取 CMO 的生产模式也可以使药企降低生产成本、聚焦核心业务,增强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风雨 20 年,药明康德 4 大板块基本形成:经历了 20 年、4 个阶段的发展,药明康德集团目前主要分为 4 大业务板块:(1)药明康德业务:由 A 股上市的药明康德作为主体负责,主要进行小分子药物的 CRO 服务和 CMO 服务;(2)药明生物业务:由 H 股上市的药明生物作为主体负责,主要进行大分子药物的CRO 服务和 CMO 服务;(3)明码业务:由药明明码主要负责,进行基因测序以及测序数据的存储、解读和应用业务;(4)医明康德业务:由医明康德主要负责,从事临床检测产品的开发和服务。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市场竞争加剧,汇率风险。,一、医药合同外包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根据药品/医疗器械流通环节的不同,医药行业的产业链大致可分为医药研发、医药生产、营销推广和医药流通、终端使用 4 个环节。医疗支付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大部分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负担。从另一个角度看,制药和流通企业是药品的供应方,药品使用的选择权掌握在医生手里,病人是药品的消费者,而医疗保险(政府机构)则是最终支付方,因此药品的供应、选择、使用和支付分别由四股力量参与,这种异质性与其他行业不同,也决定了医药行业的复杂性会比其他行业更高。随着医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不断细分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再结合医药行业的复杂性,医药合同外包服务应运而生。,图 1:医药行业产业链,(一)新药研发的冰火两重天热情高涨,回报下降,1、新药研发热情高涨,新药研发是医药行业永恒的主题,也是行业和制药公司发展的根本动力。2000 年以来,每年在研新药的数量持续上升,屡创新高,2017 年达到 1.5 万,是 2001 年的 2.5 倍。,图 2:2001-2017 年全球在研新药数量造成药企新药研发热情高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药市场空间更大:从医药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市场来看,在药品数量上仿制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且市场份额逐年提高,2016 年时新药的市场份额已被压缩到仅剩 10.5%;然而,以药品销售额进行统计,数量占比仅为 10%的新药却支撑起了 70%以上的药品市场。造成这个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新药上市以后还有一段时间的专利保护期,这段时间里药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定价一般较高,享受专利期的红利,而仿制药属于红海市场,新药(尤其是重磅药物)专利到期以后往往会出现多个仿制药共同竞争的局面,市场竞争相对激烈,药品的定价自然也远低于新药。,图 3:2005-2016 年美国新药和仿制药处方量占比,图 4:2005-2016 年美国新药和仿制药销售额占比,政策鼓励创新:新药研发的目标是解决临床上未满足的需求,是惠及民生的项目,因此长期以来各国的监管政策均以鼓励为导向。例如,美国 FDA 先后出台了“优先审评”、 “加速批准”、“突破性疗法”、“快速通道”等审评政策,为疗效突出、临床亟需的新药开辟了绿色通道,加快药品上市,而药品上市时间的缩短就意味着新药上市后市场独占期的延长,极大地刺激了药企,进行新药研发的动力。国内近年来也出台并落地了多项利好新药发展的政策,逐步与国际接轨,如加强药品专利保护、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加入 ICH、临床数据互认、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等。,图 5:国内近年重要新药鼓励政策,应对现有产品专利到期的被动选择:纵观国际重磅药物的历史销售数据可以发现,新药在专利到期以后通常会由于仿制药的竞争,销售额发生断崖式下降,且销售额峰值越高的药物出现这,种现象就越明显,如辉瑞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治疗的药物立普妥,销售峰值高达 120 多亿美元,目前的销售额仅剩 20 亿美元。因此,为了避免新药专利到期对公司业绩带来的巨大冲击,药企只能通过不断的自主研发或收购新药项目来丰富自身的新药产品线,以抵抗业绩的急剧下滑。,图 6:重磅新药专利到期前后销售额变化,2、新药投资回报率下降,尽管药企开发新药的热情很高,但新药研发不可否认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研发周期长、过程复杂、失败率高。以化药为例,药物的研发需要经历“化合物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药品注册与审批”、“上市后持续研究”等多个过程,通常在 5000-10000 个候选化合物中才能最终成功产生 1 个药物,历时 10 多年。,图 7:化药研发流程,自 1928 年青霉素发现以来,医药行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新药的不断面世,越来越多的疾病被人们所攻克,留给药企去研发新药的疾病也越来越复杂,虽然技术水平和工具也在不断升级,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仍逐渐下降。,图 8:2005-2014 年药物研发临床成功率,研发失败的药物的研发成本需要叠加到最终成功的药物上,因此药物研发失败率的提高间接地增加了新药的研发成本。同时,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药行业规范化程度的增加,监管部门对于药品临床试验的复杂度和试验规模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此外,容易治疗的疾病被人们逐步攻克,新药研发的方向也慢慢往退行性疾病和慢性病等复杂疾病上转移,这类疾病的治疗难度更大、临床试验周期和治疗时间也更长。在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几十年来新药的平均研发费用快速提高,目前每个新药的平均研发费用已经增长至 20 多亿美元。,图 9:1970-2010 年新药平均研发费用,从销售端来看,受到经济环境、药品竞争格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历年 FDA 批准的新药的平均预期销售峰值存在一些波动,这意味着新药的平均销售增速并没有像研发成本增长那样快。,图 10:2000-2017 年新药平均预期销售峰值,综合来看,持续上升的研发成本和并非同比例上升的药品销售额导致了新药的投资回报率逐年下降,而新药研发又是药企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个矛盾的产生迫使药企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以避免新药投资回报率的继续下降,继而诞生了医药合同外包的市场需求,为医药合同外包服务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图 11:2000-2017 年 12 家制药公司新药平均投资回报率,3、政策驱动下的研发外包需求,(,(,一致性评价政策落地,仿制药临床研发外包需求集中爆发:根据一致性评价政策的规定,1)国家基药(2012 年版)中 2007 年 10 月 1 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的口服固体制剂,应在 2018 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据此粗略统计,理论上到 2018 年底将有共计 289 个品种的19715 个批文需要完成一致性评价,共涉及 2028 个企业。(2)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其他仿制药,自首家品种评价完成后,其他家相同品种应在 3 年内完成,逾期未完成的,均不予再注册。 3)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 3 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因此,在政策落地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大量已上市的仿制药需要重新进行并完成一致性评价,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将这部分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公司和团队去负责就成了必然的选择。此外,未来仿制药在获批上市之前均需要通过一致性评价,这也为医药合同外包服务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需求。,图 12:一致性评价相关的重要政策图 13:一致性评价支出预估重磅药物专利悬崖,研发外包助力抢占市场:每年均有数十个新药失去专利保护,其中不乏年销售额 10 亿美元以上的重磅药物,大量的仿制药生产企业也借此契机纷纷涌入市场,抢夺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高质量的仿制药、率先获批上市是药企突出重围的法宝,而医药合同外包服务则成为了药企提高研发效率、缩短研发时间的优先选择。表 1:2018 年美国专利到期或仿制药预计上市的 10 大重磅药物,药物Rituxan(利妥昔单抗)Neulasta(非格司亭)Lyrica(普瑞巴林),公司罗氏安进辉瑞,2017 年美国销售额(亿美元)44.139.334.6,适应症血液肿瘤、风湿性关节炎升白细胞药神经及肌肉疼痛,药物Advair (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Xolair(奥马珠单抗)Epogen/Procrit(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stasis(环孢素)Cialis(他达拉非)Sensipar(西那卡塞)Zytiga(阿比特龙),公司GSK罗氏/诺华安进/强生艾尔建礼来安进强生,2017 年美国销售额(亿美元)22.318.317.714.113.613.512.3,适应症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哮喘、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贫血症干眼症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慢性肾病前列腺癌,(二)生产成本控制的诉求为医药外包提供生长的土壤在研发阶段尤其是研发早期,药品的需求量并不大,在这个阶段药企通常只是小规模地生产,而药品获批上市、开始商业化销售以后则需要进行批量生产。从实验室的小规模生产到工业化生产,中间要经过小试和中试,每一步的切换并不是简单地生产放大,还需要对生产工艺、生产的原料、设备等参数进行调整,以保证药品质量的一致性。整体而言,虽然药品生产的难度要远小于药品研发,但生产环节仍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有效的生产是药品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企业收入的初始来源,在医药产业链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利用更低的成本达到相同甚至更高的生产效率则成为了药企必须面对的问题,进而催生了医药合同外包服务的市场需求。图 14:药品生产放大流程图(三)不断攀升的营销成本催生外包需求,在药品正式上市销售以后,药企需要进行营销推广,使医生及时了解药品的临床效果、用法、副作用等相关信息,从而提高医生和患者对新药品的接受程度,继而促进药品的销售,提高市场份额。这个过程涉及医生、患者、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等多方力量,是一个既高度专业化又相对庞杂的环节。选取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以“产品销售”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化学制剂、生物制品、中药和医疗器械板块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可以发现 2000 年以来每个板块的平均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营业收入)水平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如化学制剂板块的销售费用率由 2000 年的 15.82%上涨至 2018H1 的 30.45%,这表明药品销售环节的成本在不断上升,从而压缩了公司的利润空间。基于这个原因,营销推广环节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医药合同外包公司可以开拓的一个市场。此外,专业的营销服务公司的出现能有效弥补销售能力偏弱的研发型药企在这方面的短板,为新产品打开市场提供助力。,图 15:2000-2018H1 医药上市公司销售费用率,二、医药合同外包:模块化促使产业发展提速增效,(一)靶向行业痛点,医药合同外包助力药企突破瓶颈,根据业务内容的不同,医药合同外包服务可分为合同研发服务(CRO)、合同生产业务组织,(CMO)和合同销售组织(CSO)三大类。,CRO 通过合同形式为制药企业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其业务模式主要是 CRO企业接受客户委托,按照行业法规及客户要求承担药物研究试验和申报注册等工作任务,提供从药物研发到药品上市阶段的全流程或特定流程服务。,CMO 主要在药品的生产环节发挥作用,其基本业务模式为 CMO 企业接受药企委托,为药品生产涉及的工艺开发、配方开发提供支持,主要涉及临床用药、中间体制造、原料药生产、制剂生产以及包装等定制生产制造业务。随着药企不断加强对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的要求,传统,CMO 企业单纯依靠药企提供的生产工艺及技术支持进行单一代工生产服务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客户需求。药企希望 CMO 企业能够利用自身生产设施及技术积累承担更多工艺研发、改进的创新性服务职能,进一步帮助药企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合成效率并最终降低制造成本,合同研发与生产业务(CDMO)企业应运而生。CDMO 企业可为药企提供创新药生产时所需要的工艺流程研发及优化、配方开发及试生产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从公斤级到吨级的定制生产服务。,CSO 主要为客户在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和市场营销方面提供全面的专业服务,包括市场调研、产品策划、市场推广、产品宣传、渠道设计、终端促销等,这不同于国内医药行业长期通行的代理方式。CSO 专注于销售环节的外部服务,而代理模式则是将药品出厂后几乎所有环节都交给代理商完成。,图 16:医药合同外包服务范围,医药合同外包服务的出现使医药产业链模块化的程度进一步提升,每个公司聚焦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了整个行业的运行效率,也符合医药行业精细化发展的趋势。对于药企来说,把药品从研发到上市销售过程中非核心的部分外包,减少了这部分业务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也把这部分业务的风险进行了转移,有利于集中自身资源发展更加核心的业务,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根据 TUFTS CSDD 的统计数据,药企把部分研发任务外包给 CRO 公司以后,临床试验的时间明显缩短,研发成本降低,同时也使新药上市的时间得以提前,抢占市场先机。受益于先发优势,药企容易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额。综合来看,采取 CRO 的研发模式对药企在降低研发成本和提高产品销售额两方面均有所裨益,进而提高新药的投资回报率,解决目前药企在研发环节遇到的瓶颈。,图 17:CRO 对药物临床试验时间的影响,根据一项以 40 家药企为样本的调查研究的结果,药企将部分业务外包给 CMO 公司以后,(1)所有样本公司将均能达到节约生产成本、聚焦核心业务的目的;(2)30 家公司(75%)减少了建设生产线的资本投入;(3)30 家公司(75%)跨国/地节经营时,受益于 CMO 公司的本土生产而降低了运输成本,获得地理优势;(4)28 家公司(70%)生产经营的灵活性增加,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综合来看,采取 CMO 的生产模式确实可以使药企在多方面受益,增强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图 18:CMO 为药企经营提供多方面的助力,(二)群雄逐鹿医药合同外包各细分领域,根据提供服务的阶段来划分,医药合同外包服务可分为药物发现阶段服务、临床前服务、临床阶段服务和药品上市后服务 4 大类。由于药品药物发现阶段、临床前阶段和临床阶段的研发过程差异较大,因此 CRO 行业多采用这种分类标准,进一步细分为药物发现 CRO 服务、临床前CRO 服务和临床 CRO 服务。(1)药物发现 CRO 服务主要为药企在化合物研究阶段提供服务,包括新药发现、先导化合物和活性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及工艺开发等;(2)临床前 CRO 服务主要包括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服务、药代动力学、药理毒理学、动物模型的构建等;(3)临床 CRO服务主要针对临床试验阶段的研究提供服务,涵盖临床 I-IV 期技术服务、临床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新药注册申报等。,根据生化属性,药品可分为中间体/原料药、化学制剂、生物药、中药等几大类。生物药涵盖的领域较广,又可进一步分为单抗/重组蛋白、疫苗、多肽、基因药物等。依据生产的药品属性的不同,医药合同外包服务也可进行相应地区分。CMO 服务主要针对药品的生产,而不同属性药物的生产工艺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 CMO 行业多采用药品属性进行划分,分为中间体/原料药 CMO、化学制剂 CMO、单抗/重组蛋白 CMO、疫苗 CMO 等。,此外,医药合同外包服务也可根据药品针对的适应症进行区分。,图 19:医药合同外包分类,目前国内 CRO、CMO 和 CSO 行业均已有不少公司入场竞争,其中药明康德是药物发现CRO 和临床前 CRO 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泰格医药深入布局临床 CRO,合全药业、博腾股份、凯莱英等公司在化药 CMO领域表现较为突出,药明生物则在生物药 CMO方面更有优势,CSO 行业的代表公司为康哲药业、泰凌医药等。此外,药石科技的核心产品是分子砌块,也为制药公司新药的早期研发提供服务,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属于 CRO 的范畴。,图 20:国内医药合同外包服务代表公司,三、风雨 20 年,药明康德 4 大板块基本形成,药明康德于 2000 年 12 月成立,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 4 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6)药物发现与临床前业务持续完善:公司成立以后,迅速布局临,床前 CRO 领域,同时建立起初步的中间体/原料药的生产线。,第二阶段(2007-2011)CRO、CMO 业务纵向一体化发展,小分子、大分子、器械全面覆盖:2007 年公司在纽交所成功上市,此后几年时间里公司继续完善临床前 CRO 业务的服务项目,同时建立合全药业规模生产基地,加强公司在 CMO 领域的地位;此外,公司业务涉及的产品逐步从小分子化药扩展到大分子生物药和医药器械领域,也开始进入临床 CRO 领域。,第三阶段(2012-2014)介入投资、新药研发、细胞疗法、基因检测,业务多元开花:,这个阶段公司业务领域更加多元化发展,涉及细胞治疗、基因测序等。,第四阶段(2015 至今)战略重组、分拆上市:2015 年 4 月,公司子公司合全药业在新三板挂牌;同时,公司先后将大分子生物药业务和医疗健康科技服务业务从上市公司剥离;2015年 8 月,公司宣布私有化并于年底完成;2017 年,主要负责大分子生物药业务的药明生物在港股上市;2018 年,药明康德在 A 股上市。至此,公司初步完成了几块业务的分拆上市。,图 21:药明康德历史沿革,经过几年时间的战略重组,药明康德集团目前主要分为 4 大板块:,药明康德业务:由 A 股上市的药明康德作为主体负责,主要进行小分子药物的 CRO 服务和CMO 服务,已成为国内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其中上海药明、苏州药明和北京药明分别负责药物发现阶段、临床前阶段和临床阶段的 CRO 业务,合全药业主要负责小分子药物的 CMO 业务,与 Juno 公司合资成立的药明巨诺则专注于 CAR-T 和 TCR-T 技术的开发。,药明生物业务:由 H 股上市的药明生物作为主体负责,主要进行大分子药物的 CRO 服务和CMO 服务,行业地位领先,公司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其中上海药明生物主要进行大分子生物药的 CRO 服务,而无锡药明生物和苏州药明检测则主要承担大分子生物药的 CMO 业务。,明码业务:由药明明码主要负责,进行基因测序以及测序数据的存储、解读和应用业务,这块业务目前还处于发展早期。药明明码于 2017 年 9 月完成了 B+轮的融资,融资金额 2.4 亿美元,红杉资本、淡马锡等投资方参与。,医明康德业务:由医明康德主要负责,从事临床检测产品的开发和服务,尚处于发展早期。其中上海医明康德负责临床检测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苏州药明泽康负责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的开发,上海药明医学检验所负责临床医学检验。,图 22:药明康德集团公司架构,注:药明明码的融资细节未披露,故暂时仍显示药明康德集团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为 100%。,四、风险提示,政策风险:国内目前正在进行大范围的医疗改革,新政策的陆续出台可能对医药产业链多个,环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医药合同外包公司的业务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参与医药合同外包行业的公司已经很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汇率风险:药明康德集团有一部分美国客户,收入以美元结算,近期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会产生较大的汇兑损益。,谢谢观看,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