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咨询报告.pdf
中国气候投融资 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 中期 咨询 报告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课题组 2020年 5月 20日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I 摘 要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在本世纪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过去十 五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协同应对气候变化, 取得了瞩目成绩,在 2018年已提前实现了 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 40%至 45%的国际承诺。然而,要实现 2030 年碳排放达峰及 达峰后的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仅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扶持 是不够的,亟需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并提供气候融资支持。 因此,自 2019 年起,生态环境部加强了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金 融监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以及投资主管等部门合作,积极开展气候 投融资工作,提升 金融政策、投资政策、财政政策服务应对气候变化 的效力;同时推动出台气候投融资相关政策文件,促使应对气候变化 的政策与金融、投资领域政策形成合力,有效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目 标实现。 当前 中国 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难以为国家、地方碳达 峰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开展气候 投融资工作时,缺乏统一的、可执行的标准,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用 于中国国情的 同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 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推动气候 投融资活动长期、稳定、有序开展。为此,生态环境部将 “加快构建 气候投融资政策标准体系 ”列为其 2020 年的 工作重点之一。构建气候 投融资标准体系对于规范气候投融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系 统性动态描绘气候投融资行业的发展蓝图,全面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 趋势,规划标准研制项目,指导标准实施计划,并为政府部门、企事 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检索、应用标准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气候投融资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II 标准体系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一套气候效益和额外性评估方法,为 其应对与管理气候物理风险和气候转型风险工作提供 “参照系 ”。 课题组研究了国际与国内共三十二项绿色金融标准和其他气候投 融资有关标准,分析了其构成要素,包括行业分类、识别标准和方案、 资金要求、激 励政策、认证程序、融资后监控程序等。课题组还通过 专家研讨会和电话交流形式调研潜在用户对气候投融资标准的需求, 包括国内政策制定部门、国内金融监管部门、国际与国内的金融机构、 国际与国内的企业、国际与国内的气候友好投资者以及其他国际用户。 通过本咨询报告, 课题组 希望 国际与国内的潜在用户 能够参与 的问 卷调研, 以便我们 进一步了解潜在标准用户的需求。 气候投融资是广义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的阶段 性研究结论显示,为了更好地服务政府及金融机构,中国气候投融资 标准体系建设应该首先考虑尽可能地将相关标准纳入到正在建设和 完 善的中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中,并建议进一步征求潜在用户和利益攸 关者对此的意见和建议。对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有积极作用但难以纳 入中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框架的气候投融资标准,课题组建议在生态 环境部气候司的指导下,单独制定有关标准。部分服务国际投资者或 气候友好投资者的气候投融资标准,课题组建议通过市场推动,积极 鼓励中国机构在国际上开展前瞻性的气候投融资标准建设,由气候投 融资研究机构开展统计,并提交相关政府部门备案。 各利益攸关方对标准体系的需求及分类详见表 E-1。 课题中期报告展现了一系列突出研究成果: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III 厘清了气 候投融资标准体系与中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关系。 基于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的紧密关系,课题组建议建立一套气候投 融资标准体系并制定相关标准,需要在正确处理好气候投融资标准与 国家投资政策关系的基础上,处理好其与绿色金融标准的关系,充分 满足气候投融资标准的需求。 同时,我们建议在现有的绿色金融标准 中,对气候友好项目进行识别和统计,促进绿色金融产品与气候投融 资产品的衔接。 明确提出需要 优先 建立气候效益量化的统一方法, 同时建议 使 用 “相对量 ”为衡量气候友好属性的主要评估指标。 目前 国 内外对于减 排和气候适应的影响缺乏统一的量化方法,例如减排的计算方法需要 明确,包括直接排放( Scope 1)、间接排放( Scopes 2 & 3)。目前 能源以外的间接排放( Scope 3)仍较难量化,而未来还涉及归因生 命周期评价和归果生命周期评价 的方法演变 。气候适应效益评估方法 则需要更大的投入来实现统一的标准 ,并分布实施未来的量化标准 。 课题组建议以气候效益相对量,如减排量和气候适应提升水平为气候 投融资标准的主要评估指标,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减缓和适应需求。 研究气候投融资产品评估和披露气候投融资额外性。 绿色和 气 候金融普遍没有对额外性进行评估。即项目如果不进行气候或绿色贴 标,能否也能够开展。由于气候友好资金和相关支持政策有限,气候 投融资标准体系需要为资金和政策识别有额外性的项目。课题组建议 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应区分产品属于 “气候友好统计产品 ”还是具有额 外性的 “气候影响力产品 ”。课题组建议气候投融资额外性评估的简化 程序建议 ,采用权威机构对某个区域和某个类型项目进行额外性评估。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IV 区分了由中国政府引导的标准和由市场用户需求引导的气候投 融资产品标准。 由政府引导的标准主要满足国内政策需求,开展气候 投融资统计,协助有额外性的投 融资项目衔接政策和政策性资金。与 此同时,课题组建议鼓励根据市场需求, 鼓励 开发满足国际气候友好 投资者的需求,在国际上具前瞻性气候投融资产品标准。 对各项气候投融资标准需求研究,课题组建议: 在绿色信贷基础上,及早定义和推动 “气候信贷 ”。目前还没有国 家正式提出 “气候信贷 ”的 标准 ,课题组建议开发 “气候信贷 ”相关标准, 作为 “绿色信贷 ”的子标准,包括三方面:( 1) “气候友好信贷统计 ” 的白名单,突出统计具有气候效益的项目;( 2)建立 “气候影响力信 贷 ”标签 ,结合气候友好投资者低息贷款或低息贷款转贷和政策支持, 用于 重点 支持 具有气候效益 、技术创新 和 具有 额外性的信贷融资项目; ( 3)在绿色信贷体系延伸,建立 “气候黑名单 ”或 “信贷气候风险评估 办法 ”,气候变化的气候脆弱融资逐步剔除出信贷体系,或加大其融 资成本。 在绿色债券基础上开展 “气候债券 ”作为绿色债券的子品种 。目 前国际上有号称 “气候债券 ”的绿色债券但没有真正的 “气候债券 ”。课 题组建议设立 “中国气候债券统计 ”,以及开发突出具有额外性的 “中 国气候影响力债券 ”,作为中国绿色债券的子品种。 通过 “气候基金 ”标准,规范国内外气候 /绿色基金 。目前国际上 还没有对气候基金统一的定义,缺乏气候基金 评估和分类标准,也缺 乏气候基金有关的认证体系。探索是否有必要建立 “气候基金 ”标准体 系,并鼓励权威机构对国内外气候 /绿色基金开展认证。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V 在中国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的环境信息披露相关子标准中加 入中国气候信息披露制度 。积极吸取国外气候信息披露标准的经验和 了解其局限性,建立统一、严谨和气候信息披露制度。 探索如何分步 提高强制气候信息披露要求和水平。 制定中国气候投融资统计办法,为国际社会建立规范和统一的 气候资金统计提供借鉴 。国内外没有统一和科学的气候资金统计方法, 课题组建议按照气候效益、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式确立气候资金 识别和 分类 的严谨 方法。探索建立适用于中国的、具备完整性、一致性、准 确性、技术性和前瞻性的气候投融资统计标准的需求。 分别制定针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风险管理标准。 课题组下一步 将研究保险公司精算部门和金融机构研究部门开展气候风险计算标准 化研究的需求。同时研究如何鼓励企业采用和制定合理的内部碳价格, 避免气候转型风险导致企业资产减值。 积极与国内外标准衔接。 加强与国际标准制定单位衔接,探索对 拒绝化石能源投资,拒绝煤炭投资或把不具备 CCUS的化石能源项目 排除在气候投融资标准的气候友好项目外的用户需求。研究用户对如 何确保 气候投融资有关标准与行业和团体标准不产生冲突的需求; 课题组通过分析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有关的标准的局限性和未来发 展趋势后,建议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过程中应探索使用八项基本原则: 用户导向;目标明确;原则统一,层次分明;概念统一;权责清晰; 明确量化方法以及商业可行。项目组建议采用中国的五年计划时间节 点,稳步开展工作,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完成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 的建设(如表 E-1所示)。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VI 表 E-1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需求及完成时间建议 类别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制定时间 1.单独制 定标准 1.1 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一阶段) -气候投融资术语 一阶段 -分类及产业目录 一阶段 -标准编码 一阶段 1.2 气候类效益测算方法与报告指引(一 阶段) -气候效益评估办法 一阶段 -额外性评估办法 一阶段 1.3 国家自主贡献项目指导目录(一阶段) 一阶段 1.4 气候资金识别与分类办法(一阶段) 一阶段 1.5 碳金融及衍生产品标准(三阶段) 三阶段 1.6 企业气候风险管理办法(二阶段) 一阶段 2.与其他 标准衔 接 2.1 与中国绿色 金融标准体系 衔接 * 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标准 (一阶段) -气候信贷 一阶段 -气候债券 一阶段 -气候基金 二阶段 -气候保险 二阶段 绿色评价及鉴证标准 (二阶段) -气候评价和认定制度 二阶段 -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评价办法 一阶段 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 (一阶段) -上市公司气候信息披露制度 一阶段 -金融机构气候信息与效益披露制度 一阶段 -国家自主贡献项目(重点项目)气 候效益披露办法 一阶段 绿色金融统计与共享标 准(一阶段) -气候金融统计监测平台 一阶段 -气候金融统计制度 一阶段 -气候效益统计 一阶段 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与保 障(一阶段) -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办法 一阶段 -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监管标准 一阶段 2.2 与国际气候 投融资有关标 准衔接 与国际 ISO/DIS14097 标准(在编)的衔接; 三阶段 与其他国际气候相关标准衔接,如绿色债券原则 ( GBP)、赤道原则( EP4)、气候债券标准 ( CBS)的衔接,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发 布的气候相关标准 /指南的衔接。 三阶段 2.3 与其他国内 标准衔接 与气候投融资相关的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企业 标准衔接。 一 三阶段 注释:括号内的阶段为建议完成时间。第一阶段: “十四五 ”;第二阶段: “十五五 ”;第三阶段: “十六五 ” * 为了加快气候投融资工作进程,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建议在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框架拟制定的相 应子标准 中,对应加入气候投融资相关内容。该项工作建议在气候司的指导下开展,并由其审定最终成 果。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目 录 摘 要 . I 致 谢 . VII 词汇缩写 . VIII 一、 问题的提出 . 1 二、 国内外相关标准现状分析 . 3 (一) 标准体系建设及其关键因素 . 3 (二)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 . 5 (三)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 8 (四) 国际相关标准 . 13 (五) 借鉴与启示 . 22 1. 厘清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与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关系 . 22 2. 构建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的八项原则建议 . 24 三、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气候投融资标准? . 27 (一) 用户导向的需求分析 . 27 1. 国内政策制定部门 . 27 2. 国内金融监管部门 . 29 3. 金融机构 . 31 4. 企业 . 35 5. 气候友好投资者 . 36 6. 其他国际用户 . 37 (二) 标准需求汇总及分类 . 38 1. 需求汇总 . 38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2. 分类建议 . 39 (三) 建议纳入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相关标准 . 40 1. 金融产品标准 . 42 2. 气候评价与认定办法 . 59 3. 信息披露标准 . 61 4. 统计标准 . 65 5. 风险管理标准 . 67 (四) 建议单独制定的标准 . 72 1. 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 72 2. 气候效益测算方法与报告指引 . 75 3. 国家自主贡献项目指导目录 . 81 4. 气候资金识别和分类办法 . 83 5. 碳金融与衍生产品标准 . 84 6. 企业气候风险管理办法 . 85 (五) 标准制定工作应考虑的因素 . 87 1. 与国内其他标准相衔接 . 88 2. 与国际相关标准相衔接 . 89 四、 初步结论与建议 . 94 附件 1:关于气候投融资标准需求的问卷调查 . 98 附件 2:绿色产业目录产业气候属性分析结果表 . 126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图 表 图 2-1 中国标准体系的层次和级别关系 . 4 图 2-2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和技术路径 . 7 图 2-3 绿色金融产品认证程序流程图 . 19 图 2-4 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的关系 . 23 图 3-1 中国债券市场的基本结构 . 45 图 3-2 典型保险产品开发程序 . 54 图 3-3非人寿保险生命周期概览 . 56 图 3-4 气候变化造成金融风险的主要 渠道 . 69 图 3-5 气候投融资额外性评估流程建议 . 80 表 格 表 2-1 拟建设的中国绿色金融相关标准 . 10 表 3-1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用户反馈需求摘要 . 39 表 3-2 中国气 候投融资标准体系需求分类 . 41 表 3-3 部分主要多边气候基金一览 . 52 表 3-4 国际气候投融资标准 . 90 表 3-5国际气候信息披露框架 . 91 表 4-1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需求及完成时间建议 . 95 封面图片来源: VOX CEPR Policy Portal1 1 Kovatashi, K. 2019. Future Design: A new policymaking system for future generations.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VII 致 谢 感谢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对气候投融资标准 体系建设 工作 的指导和支持,感谢能源基金会对这项工作提供的支持,感谢 中国环 境学会 气候投融资专委会以及各位 参与调研和专家研讨会的 绿色金融 专家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引用格式 中文:朱黎阳 2, 张嫄 3, 李浩铭 4, 梁希 5, 关大博 6, 王莉 7, 江梦菲 8, 厉 澳 9. 2020.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咨询报告 . 英语: Zhu, L., Zhang, Y., Li, H., Liang, X., Guan, D., Wang, L., Jiang, M., Li, A. 2020. Scope for Climate and Investment Finance Standard System in China (Interim Consultation Report). 如您对本报告调研内容有宝贵建议,请以电子邮件联系: 梁希博士( xi.lianged.ac.uk) 2 朱黎阳 博士,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主任 , 中国环境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副主任 3 张嫄 博士,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副处长 , 中国环境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 常委 4 李浩铭 先生,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研究员 5 梁希 博士, CFA FRM, 爱丁堡大学能源金融副教授、 中国环境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 6 关大博 教授,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 ,英国社科院院士 7 王莉 女士, 中英(广东) CCUS中心业务发展总监 8 江梦菲 博士, 爱丁堡大学研究员 9 中英(广东) CCUS中心研究助理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VIII 词汇缩写 ART 可替代风险转移 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 CBI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 Climate Bond Initiative CBS 气候债券标准 Climate Bonds Standard CCS/CCUS 碳捕集与封存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arbon Capture (, Utilisation) and Storage CDM 清洁发展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ME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 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 Holdings Inc. CPI 气候政策组织 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 DFIs 发展金融机构 Development Finance Institutions EPs 赤道原则 Equator Principles ESG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Environ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Governance FSB 金融稳定理事会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GARP 全球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协会 Global Association of Risk Professionals GBP 绿色债券原则 Green Bond Principles GCA 全球适应委员会 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 GCF 绿色气候基金 Green Climate Fund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IX GEF 全球 环境基金 Global Environment Fund I4CE 法国气候经济研究院 Institute for Climate Economics ICMA 国际资本市场协会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IEA 国际能源署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PCC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LDCF 最不发达国家基金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Fund MRV 监测报告核查 Monitoring,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NDC 国家减排自主贡献目标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OTC 场外交易市场 Over the Counter PERC 事后评估能力 Post Event Review Capability RCPs 代表性浓度路径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SCCF 气候变化特别基金 Special Climate Change Fund SDGs 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CFD 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1 一、 问题的提出 气候变化是目前国际最重要、最紧迫的议题之一, 中国 作为负责 任大国,在国际和国内都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过去十五年, 中国政府 出台 了 一 系列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同时 通过清洁发展机制( CDM)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并在国内多个省 市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一系列举措 取得 了 瞩目成绩 ,中国在 2018年 就已 提前实现 了 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 2005年下降 40%至 45% 的国际承诺。然而, 要 实现 2030 年达峰及达峰后的中长期应对气候 变化 的 目标,仅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 是不够的 , 亟需投资者和金 融机构的深度 参与并提供气候融资支持。 为此 , 自 2019 年, 生态环境部加强了与金融监管部门、财政主 管部门 以及 投资主管 等 部门 衔接 , 提升 金融政策、投资政策、财政政 策 服务 应对气候变化 的效力 ;同时推动 出台 气候投融资 相关 政策文件, 促使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金融、投资 领域 政策形成合力, 有效 推动 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实现。 但综合来看 ,当前 中国 气候投融资标准体 系 尚不完善,难以为国家、地方碳达峰提供 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 更 具体地,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时 , 缺乏 统一 的、可执行的 标准。 迫切需要建立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气候投融资 标准体系, 促进 气候投融资活动长期、稳定、有序 开展 。 因此, “加 快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标准体系 ”成为了 生态环境部 2020 年工作重点 10之一, 要求 围绕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及落实低碳发展目 10 李高 . 2020. 改革创新开创气候投融资工作新局面 . 在第 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中国气候投融资论坛 ”上的 讲话 Z/OL.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2 标, 借鉴国内发展绿色金融的经验 11, 探索气候投融资标准建设的 现 实 需求 和关键要素 , 推动气候变化信息 共享 ,组织研究和发布气候投 融资重点支持项目目录、技术标准和投融资指引,逐步完善气候投融 资政策体系。 构建 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 对于 规范气候投融资工作 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 能够系统 性 动态描绘气候投融资行业的发展蓝图,全面了解 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规划标准研制项目,指导标准实施计划, 并 为 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检索、应用标准 提供依据;另一方 面 ,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将有利于企业和金融机构掌握气候效益和额 外性评估方法,为气候物理风险和气候转型风险的管理工作 提供 “参 照系 ”。 11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为满足绿色金融的发展需求, 2017年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提上议 程;自 2018 年,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进一步细化,为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确保绿色金融实现商业可持续、推动经济 社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3 二、 国内外相关标准 现状分析 (一) 标准体系建设及其关键因素 标准是有序健康开展经济活动、技术创新、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基 础, 亦 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制度。标准化工作指南 12将 标准 定义为:经过标准化活动,按照制定标准的机构颁布的标准 制定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 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其制定流程一般包括:标准工 作计划、标准项目、标准草案、有效期、起草、编制、制定、复审、 勘误、修正、修订、重印版本、新版本。其中,有效期是指规范性文 件现行的时长,即从该文件的负责机构决定它生效之日起直到它被废 止或替代之日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标 准分为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以及强制性 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不同级别类型的标准的制定、发布机构和使 用对象各不相同。例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 求意见和技术审查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责负责;其立项、 编号和对外通报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 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者授权批准发布。 标准是标准体系的组成单元。 “在既定范围内,相关标准之间互 有联系,按各标准的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即是标准体系 ”13。 12 GB/T 20000.1-2014. 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 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 S. 13 GB/T 13016-2018. 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 S.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4 标准体系具有集合性、目标性、可分解性、相关性、整体性和环境 适 应性六个特征。 构建标准体系是运用系统论指导标准化工作的一种方法,应首先 明确标准化目标,并应围绕着标准体系的目标展开。 目标明确、全面 成套、层次适当、划分清楚 是国内构建标准体系的基本原则。构建标 准体系的一般方法包括: 1)确定标准化方针目标; 2)调查研究; 3) 分析整理; 4)编制标准体系表; 5)动态维护更新。 国内标准体系分多个标准层次和标准级别,具体标准体系的层次 和级别关系详见图 2-1。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 企业标准,根据标准发布机构的权威性,代表着不同标准级别;全国 通用、行业通用、专业通用、产品标准,根据标准适用的领域和范围, 代表标准体系的不同层次。 图 2-1 中国标准体系的层次和级别关系 14 14 GB/T 13016-2018. 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 S.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5 国家标准体系的范围涵盖跨行业全国通用综合性标准、行业范围 通用的标准、专业范围通用的标准,以及产品标准、服务标准、过程 标准和管理标准;行业标准体系,是由行业主管部门规划、建设并维 护的标准体系,涵盖本行业范围通用的标准、本行业的 细分标准,以 及产品标准、服务标准、过程标准和管理标准;团体标准是根据市场 化机制由社会团体发布的标准,包括全国通用标准、行业通用标准、 专业通用标准,以及产品标准、服务标准、过程标准或管理标准等 15。 通常各级别的标准需要长时间在一定群体内达成共识,才能开展 制定工作。 报告 中讨论的 “气候投融资标准 ”为广义的标准,包括行 业实施气候投融资产品或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并通过行业 实践为团体、行业、国家或国际标准的制定提供支持。 (二) 中国 气候投融资 标准 国际上目前没有对气候投融资有统一的定义 ,多数 研究报告都聚 焦 “气候金融 ”。中国政府 基于 专家意见提出 了 “气候投融资 ”的概念 , 综合了 气候金融和气候投资,既包括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和产品,也 涵盖了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气候友好投资和气候风险管理。 世界银行 首次将 16气候金融( Climate Finance) 描述为 包括促进 低碳和气候 适应 能力的所有资源 。它涵 盖气候行动的成本和风险 ,支 持 建立 适应和减缓 气候变化的有利 环境 和能力 , 并 鼓励新技术的研究、 15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 2018. GB/T 13016-2018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解读 .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J. 545(10), 29-34. 16 The World Bank. 2011. Mobilizing Climate Finance: A Paper prepared at the request of G20 FinanceR. The World Bank. imf/external/np/g20/pdf/110411c.pdf.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6 开发和部署。德国的气候政策组织( CPI) 17认为气候金融涵盖了: “1)适应和减缓活动的金融支持 18; 2)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资 金流动(北一南); 3)从发展中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动(南 一南); 4)从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资金流动(北 -北); 5)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各自 的国内气候资金流动; 6)公共、私人和公私 混合资金的流动; 7)增量成本和投资资本 19; 8)国际投资水平和各 国净贡献的总流量和净流量。 ” 国内学者也 深入探讨了 气候金融的定义 。 陈新平 20将气候金融定 义为: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实施的一系列资金融通行为及 相关制度安排的总称。王遥 21提出 应在气候经济学范式下界定气候金 融, 认为其是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创新金融,利用多渠道资金来源、 运用多样化的创新金融工具以促进全球低碳发展和增强人类社会应对 气候变化的弹性。这一概念也 更接近中国 政府关于 “气候投融资 ”的定 义 。 参考中国国情与发展规划,本课题讨论的 “气候投融资 ”主要是指 为实现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 并努力尽早达峰等一系列国 家中长期低碳发展目标任务以及中国国家自主 贡献目标, 引导和促进 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 ,是 涉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性业务和投资业务的总称 ,利用多渠道资金 17 Buchner, B., Falconer, A., Herve-Mignucci, M., et al. 2011. The Landscape of Climate Finance R. 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 18 包括能力建设和研发,以及促进低碳和气候防御发展的转型 19 对增量成本的理解有助于确定流动的来源,而最终形成支出最大部分的是投资成本。 20 陈新平 . 2011. 气候金融 M. 上海 : 立信会计出版社 . 21 王遥 . 2013. 气候金融 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7 来源、运用多样化的创新金融工具以促进全球低碳发展和增强人类社 会应对气候变化韧性。 气候投融资领域包括减缓和适应两大类(如图 2-2 所示)。减缓 途径主要包括终端使用燃料与电力效率、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与 封存、终端使用燃料替代、核能、发电效率与燃料替代;适应途径包 括更高效率地使用稀缺水资源、使用能够抵御极端气候环境的建筑标 准、建造和提升防洪工程、开发能够适应干旱环境的农作物、 选择能 够抵挡风暴和火灾的森林树种和管理模式、设立土地走廊协助物种迁 徙。 图 2-2 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和技术路径 当前, 中国气候投融资工作仍然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气候投 融资标准体系或有关子标准。国家气候战略与国际合作中心的研究 结 果 显示, 中国 资本市场 的 气候投融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 创新 气候信 贷、气候债券、气候基金、气候保险、碳金融 等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 是解决气候投融资面临的资金供给不足、期限错配、投融资成本居高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8 不下 以及 资产定价手段缺失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规避气候变化对 投融资领域带来的潜在风险的重要方式 22。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 际研究院 23建议借鉴国际气候投融资项目经验,利用多种融资工具, 建立多元化气候投融资机制;重视对适应项目的投入,推动具有气候 韧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目前国 内外 各相关 机构都采用其机构 内部的气候标准,没有一套统一的气候金融标准。 为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领域,构建 “更加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更 加气候友好 ”的新型投融资体制,生态环 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 化投融资(简称气候投融资)工作。自 2018 年以来, 中国 应对气候 变化工作的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目标 为导向,立足市场资源 优化 配置,推动气候投融资 的 发展。 在 2019 年, 中国人民银行 作为成员单位 被 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 工作领导小组,为推动金融系统、金融政策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做出 系统性响应创造了良好条件。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部会同中国人民银 行、银保监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推动成立了气候投融资 专业委员 会,以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金融投资政策更好衔接。 (三)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自 2015 年起,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受到了学者和政府的广泛关注 。 2015 年 3 月,国家启动了关于 “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 ”重大课 22 柴麒敏 , 傅莎 , 温新元 , 等 . 2019. 中国气候投融资发展 现状与政策建议 J. 中华环境 , 4. 23 崔莹 , 钱青静 . 2019. 绿色气候基金投资案例分析:南非开发银行气候融资贷款计划 R.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 国际研究院 .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9 题研究 24,致力于建立保证投资项目环境完整性的相关制度体系,引 导各方面资金投入到绿色项目,推动 “绿色 ”成为金融发展新的增长点, 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政策框架与路线图; 2016年 8月,人民银行、 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 指导意见 25,涵盖九个方面 35 条内容,明确界定了绿色金融的概念 和范围;同年 9 月和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人民银行等部门又从 不同层面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发展 、 构建 绿色金融体系的手段和政策框架 26。自此,绿色发展顶层设计确立, 绿色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2016 年底发布的 “十三五 ”规划报告以及 2017 年 1月国务院印发的 “十三五 ”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再次 明确和强调了发展绿色金融及其体系构建,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创新 的 重要性,并将其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加快绿色金融体系 顶层设计的迫切性。 伴随着绿色金融发展,其对应制度设计的绿色金融标准也相应产 生。国内已建立了一系列绿色金融相关标准,包括人民银行、银保监 会、证监会等发布的绿色信贷 、 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相关标准;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公布了关于绿色债券信息 披露的相关标准;国家环保部(现生态环境部)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 发布了企业主体绿色评级标准 ; 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也制定了 企业主体评级标准;东方金诚、中诚信国际等发布了绿色债券评级标 准等。 综合 上述 各项标准 ,初步 形成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表 2-1)。 24 史诗 . 2015. 我 国 首 个 官 方 绿 色 金 融 研 究 课 题 正 式 启 动 N/OL. 科技日报 . 25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 . 2016.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EB/OL. 26 潘锡泉 . 2017. 绿色金融在中国 :现实困境及应对之策 J. 当代经济管理 . 39(3):86-89. 中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研究中期 咨询 报告 10 表 2-1 拟建设的 中国绿色金融相关标准 标准类别 标准名称 拟发布部门 绿色金 融产品 标准 绿色信 贷标准 绿色信贷指引,及绿色信贷统计制度、 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能效信贷 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 员会) 绿色信贷专项统计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 绿色债 券标准 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 中国人民银行 绿色债券发行指引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 上海证券交易所 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业务试点的通知 深圳证券交易所 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其他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绿色金融信息披 露标准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 中国人民银行 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规范 中国人民银行 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暂行) 中国 人民银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绿色信贷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 员会) 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