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pdf
0 No.C2017007 2017-06-06 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龚 刚 魏熙晔 杨先明 赵亮亮 摘 要: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存在一直存有争议。基于转移概率矩阵和对一致增 长理论的解释,澄清了否认中等收入陷阱存在的质疑。在增长理论框架下,从技术 进步的视角,阐述了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以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的条件:根本上,这取决于后发展中国家依靠自主研发所获得的技术增长率是否高 于前沿国家的技术增长率。为此,中国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以跨 越中等收入陷阱。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引进型技术进步 自主研发型技术进步 增长模型 作者龚刚,云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教授(昆明 650221)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 研究院访问教授;魏熙晔,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杭州 310023) ;杨先 明,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昆明 650091) ;赵亮亮,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 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865) 。 一、引 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 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为6807美元,属上中等收入国家。从国际经验看,大多数 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之后,迈向高收入经济体的进一步发展遭遇困难。1960年被世 本文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71173120)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 15ZDA010)的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所提的建设性意见。1 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的101个经济体中,到2008年只有13个步入高收入行列,其中 很大一部分又来自资源型经济体。 成功越过中等收入的非资源型经济体则非常有 限,主要有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这样一种典型的特征化 事实,使学术界产生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学术命题。 “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许多其他相似经验研究的支持 和认同。 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也在多个场合提到 “中等收入陷阱” 问题。 2013 年 11 月 3 日,习近平在会见 21 世纪理事会外方代表时表示: “我们对中国经济保 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 ” 2014年11 月10日,习近平在出席APEC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指出,“对中 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 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 2015年11月7日, 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 时提到: “届时人均国民收入将达1.2万美元,现在是7800美元,也就是我 们说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坎。 ” 李克强总理更是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到“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显然,无论是习近平主席还是李克强总理,都认同 “中等收入陷阱”这一学术概念,并且都认为这是一个坎和关口;与此同时,他们 都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保持高度的信心,认为中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坎。中国 的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将“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明 确列入其中。 由此可见,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已经把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看成是能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之中国梦的关键。 然而时至今日,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 “中等收入陷阱”乃是伪命题,从 而质疑该问题对当下中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即使在认可“中等收入陷阱”存在的 学者中,对中等收入陷阱存在的原因和机制的解释也千差万别。也有相当一部分学 者和官员认为,中国有相当大的概率(如50)陷入或已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所 有这些争议显然引起了学术界与思想界的混乱, 进而影响到国家为跨越中等收入陷 阱、实现“中国梦”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例如,如果“中等收 入陷阱”不存在,则中国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迈进必然是生产力增长内生的自然 参见超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自信, 12/11/c_118511426.htm?_fina. 参见 B. Eichengreen, D. Park and K. Shin, “Growth Slowdowns Redux: New Evidence on the Middle-Income Trap,” NBER Working Paper, no. 18673, 2013; M. S. Aiyar, M. R. A. Duval and M. D. Puy, “Growth Slowdowns and the Middle-Income Trap,” IMF Working Paper, no. 13/71, 2013;L. Y e and P . E. Robertson, “On the Existence of a MiddleIncome Trap,” Economic Record, vol. 92, no. 297, 2016, pp. 173-189。 习近平: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 习近平:中国肯定要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关键是何时 , 习近平:2020 年中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李克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李克强:今后 5 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重要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 过程,无需进行体制改革,无需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战略的调整。正如 后文所要看到的,这实际上是主张中国放弃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方略。 确实,在与中等收入陷阱相关的经济增长研究领域,我们还没有看到,相关的 增长理论能论证中等收入陷阱之存在。 经济增长理论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然而,无论是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还是当前新的内生增长理论,都是以西 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为其研究对象,其中,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和 人口增长作为外生变量;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在西方当前占主流地位的内生 增长理论,则把技术进步进一步内生化。 显然,它们都以经过漫长曲折的现代化 过程,已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西方发达国家为背景,研究它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问题。这就注定了依据这些经济增长理论,不可能论证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对中 等收入陷阱问题的讨论,需要将目光转向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过程中,经济结构、体制和其它 发展因素演变的规律性及其关系的一门学科。在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发展过程必 然伴随着经济体在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大跨度的不断演变, 从而形成不同的 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意味着不同的经济增长动力,从而要求不同的经济 增长方式(或发展模式)与此相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错配(即经济增长方式不适 合现有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会给经济体带来扭曲, 并由此而产生各种问题, 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以致倒退。由此我们看到,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完全可能源自 于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未能及时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如技术进步的方式 等) 。 然而,发展经济学本身是一门亟待发展的经济学学科。目前,发展经济学的研 究通常采用经验分析的方法,揭示一些重要的发展现象,如罗斯托的五阶段理论、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和库茨尼茨曲线 等。但这些研究通常是零散而不成体系 的,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如构建模型并进行数理分析等)未能很好地被用于研 究发展问题。这不仅使相关的研究不够深入,如缺乏对深层次机制和原因的分析及 对增长从量变到质变的度的把握, 从而因学术厚度不够而难以进入国际主流学术界 的视野。 本文中,我们不仅用经验分析的方法论证“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并对那些 否定中等收入陷阱存在的学术观点展开对话;进而在现有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引入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技术进步函数,构建增长模型,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和机制进行数理分析,得出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判定条件,并以此判定 条件为基础,讨论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人陷阱的问题。总之,本文对中等收入陷阱 的讨论涉及三个部分: (1)中等收入陷阱存在吗?(2)如果中等收入陷阱确实存 参见 P. M. Romer,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8, no. 5, 1990, pp. 71-102; G. M. Grossman and E. Helpman, “Quality Ladder in the Theory of Growth,” vol. 58, no. 1, 1991, pp. 43-61; P. Aghion and P. Howitt,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Econometrica, vol. 60, no. 2, 1992, pp. 323-351. 龚刚:当代中国经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W. W. Rostow, “The Theory of Stage of Economic Growth”,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vol. 12, no. 1, 1959, pp. 1-16. W. A. Lewi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vol. 22, 1954, pp. l39-191. S.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45, 1955, pp. 1-28.3 在,其原因、机制和条件是什么?(3)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人陷阱? 二、中等收入陷阱存在吗?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最早由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 该报告认为,大 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并长期徘徊在中 等收人水平,由此首次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需要说明的是,世界银行等的 研究只是提供了经验上的支持性证据, 对中等收入的范围也只是做了一个大致上的 规定,如人均 GDP 按 2005 年购买力平价在 241815220 美元之间。但对陷入中等 收入陷阱的原因和机制,仍缺乏科学合理的解释,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 (一)相对收入还是绝对收入? 首先是关于“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定义的争议。有学者指出, 如果将高收入 国家定义为人均GDP超过某一定值,如15220美元,则总体而言,任何一个国家的 人均GDP都可能具有上升趋势,迟早会加入15220美元的高收入行列。因此,不存 在绝对意义上的中等收入陷阱。针对这一质疑,有学者提出用相对收入,如一国人 均GDP占美国人均GDP的比值来定义中等收入陷阱, 即当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一段 时期的高增长(高于前沿高收入国家人均GDP增长)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增长 动力开始减弱,其人均GDP与前沿国家的差距之比再也不能缩小。我们把如此计量 的中等收入陷阱,定义为相对意义上的中等收入陷阱,并在下文中就此展开分析。 显然,如果绝对意义上的中等收入陷阱不存在,相对意义上的中等收入陷阱则完全 可能存在。仍有论者提出,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看,相对意义上的中等收入陷阱也 没有意义,理由还是从长期来看,不管历经多长岁月,任何一个国家最后都自然会 内生地进入高收入行列。 他们的主张实际上否定了发展中国家实施赶超发达国家 战略的可行性, 结果必然是固化已经存续几百年的世界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南北利益 格局。这对于正在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中国,尤其是不能接受的。 借助 Penn World Table(PWT)数据库,本文收集了 167 个国家和地区 1960- 2010 年间的人均 GDP, 并按相对于美国人均 GDP 的比例,进行组别划分。其中, 高收入组别为人均 GDP 大于美国人均 GDP 的 60,中等收入组别为人均 GDP 在美 国人均GDP的1060之间,低收入(贫困)组别为人均GDP小于美国人均GDP 的10。所有收入水平经购买力平价折算后,按2005年的美元衡量。 I. S. Gill, H. J. Kharas and D. Bhattasali, 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 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 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Press, 2007. X. H. Han and S. J. Wei, “Re-Examin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 Hypothesis: What to Reject and What to Reviv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Ecomonic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436, 2015. 参见 R. J. Barro, “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 Applied Especially to China,” NBER Working Paper, no. 21872, 2016. 参见 Penn World Table Version 9.0: 对于部分 1960 年数据缺失的国家,我们用其 1970 年的数据代替。对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我们用其 1990 年的数据代替。这样一种代替,对最后的结果并不具有太大影响。4 表 1 相对人均收入转移矩阵(括号内百分比为转移概率) 2010 1960 低收入 中等收入 高收入 1960加总 低收入 42 (75) 13 (23.21) 1 (1.79) 56 (100) 中等收入 17 (18.89) 59 (65.56) 14 (15.56) 90 (100) 高收入 0 (0) 3 (14.29) 18 (85.71) 21 (100) 2010加总 59 (35.33) 75 (44.91) 33 (19.76) 167 (100) 由表1可知, 1960年低收入组别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有42个 (占75) 到2010年时仍然停留在低收入组别, 只有13个 (占23.21) 升入中等收入队列, 1个国家(占1.79)即韩国越入了高收入俱乐部。就中等收入组别而言,1960年 共有90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7个(占18.89)到2010年倒退至低收入组别, 59 个(占 65.56)仍然停留在中等收入,另外 14 个(占 15.56)则进入高收入 俱乐部。就高收入组别而言,1960年共有21个,2010年时有18个(占85.71)继 续留在高收入俱乐部,尽管该俱乐部已由过去的 21 个增加到 2010 年的 33 个国家 和地区。由此可见,经过 50 年发展,只有 13 个(占 23.21)低收入经济体成功 进入中等收入组别;只有 14 个(占 15.56)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上升至高收入组 别,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依赖其天然资源(如石油)而致富的。相反地,50 年后继 续滞留自下而上三个本收入组别的,则是大概率事件,分别为 75、65.56和 85.71。 (二)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质疑:基于转移概率矩阵 然而,也有许多学者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持否定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观点来自R. J. Barro和郭熙保、朱兰。 Barro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理论是一个谜。无论是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转移,还 是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转移,都是一种挑战,因为,它们都将要求转移中的经济体以 高于前沿国家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增长。然而,“没有数据能够支持:在达到第一个 转移目标的基础上,第二个转移比第一个转移更困难。正因为如此,中等收入陷阱 与低收入陷阱没有区别。 ”郭熙保、 朱兰也以 “第二个转移不比第一个转移更困难” 为理由,否定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 仅仅以“第二个转移不比第一个转移更困难”为理由,否定中等收入陷阱的存 在并不一定合理。真正能够判断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存在的标准,应该是这种转移是 否困难。或着说,这种转移是大概率事件还是小概率事件?由于低收入陷阱(或贫 困陷阱)在发展经济学已经是一个公理,因此,即使第二个转移不比第一个转移更 困难,但只要两者区别不大,或者说这种转移的成功仍然是小概率事件,那么,我 R. J. Barro, “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 Applied Especially to China”; 郭熙保、朱 兰:“中等收入陷阱”存在吗?基于统一增长理论与转移概率矩阵的考察,经济 学动态2016 年第 10 期。5 们就没有理由否定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事实上,由表 1 可知,在 50 年的时间段 内,从中等收入转移到高收入的概率只有15.56,明显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甚至 小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的转移概率 23.21,尽管陷在中等收入的概率 65.56, 小于陷在低收入的概率75,但两者差别不大。 (三)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质疑:基于一致增长理论 郭熙保、朱兰不仅用“第二个转移不比第一个转移更困难”的经验数据,否定 中等收入陷阱,还试图用加勒和韦尔 的一致增长理论,证明“中等收入陷阱”在 理论上不存在。一致增长理论的核心是引入微观家庭的生育决策,从而通过人口的 增长和变化讨论经济增长现象,由此把经济发展阶段分为马尔萨斯阶段、后马尔萨 斯阶段和现代增长阶段。模型的核心动态方程一个是教育方程 11 () tt ee g ,另一个 是技术进步率方程 1 (,) tt t g geL 。其中, 1 t e 为 +1 t 期的人均教育水平, 1 t g 为 +1 t 期 的技术进步率, t L 为人口。其函数 () g 和 () e 如图1所示(为原文图 4复制) 。 图 1 一致增长理论下的马尔萨斯阶段、后马尔萨斯阶段和现代增长阶段 按照图 1,经济具有三个不动点: (0, ) l g 、(,) uu eg和(,) hh eg,其中的不动点 (,) uu eg是不稳定的。因此,经济要么陷入 (0, ) l g 即所谓马尔萨斯陷阱,要么进入 (,) hh eg既现代增长阶段。郭熙保、朱兰试图利用一些数据证明,图中的(,) uu eg就 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阶段,(,) hh eg就是高收入发达状态,而 (0, ) l g 中的马尔萨斯陷阱 就是低收入陷阱。 由于不动点(,) uu eg是不稳定的, 因此, 不可能存在中等收入陷阱。 加勒和韦尔的一致增长理论所讨论的增长现象, 涵盖了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长 河。不仅论文所引用的数据追溯至公元500年,模型中也刻意没有引入资本这一经 济变量,而资本无疑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变量。事实上,作者在文末也不得 不承认,该文用于分析现代经济社会的增长不一定适合。其所谓的现代增长阶段 O. Galor and D. N. Weil, “Population, Technology, and Growth: From Malthusian Stagnation to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Beyond,”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0, no. 4, 2000, pp. 806- 828.6 (,) hh eg无非是指, 经济增长进入了现代经济社会。 而现代经济社会或文中的(,) hh eg, 显然既包括当代的高收入经济群体, 也包括当代的中等收入经济群体等。 相比而言, 索洛的经济增长理论 无疑更适合于解释现代经济社会的增长现象。国内外一些著 名的经济学家也认为, 在马尔萨斯类型的经济增长和索洛类型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 着一个过渡阶段,因而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描述人类社会漫长的增长和发展过 程。 此外,正如前文所指出的,在中等收入陷阱理论中,所谓的中等收入是指相对 意义上的中等收入,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转移本身也体现为一种追赶。而一致增长 理论只考虑一个国家漫长的绝对增长现象,没有考虑相对增长问题。显然,这与郭 熙保、朱兰用相对收入来检验转移概率,存在着逻辑上的不自洽。我们下面将在索 洛的增长理论框架下,通过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前沿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即从相对 收入的概念) ,讨论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三、中等收入陷阱: 原因、机制和条件 (一)现有文献的研究 理论界不仅对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存在存有争议, 并且在认可中等收入陷阱存在 的学者中,对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和机制的解释也千差万别。后者大致可以概 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战略失误 林毅夫等提出,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需充分 考虑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按照比较优势选择适当的产业结构。 例如,发展中国 家的一大特点是劳动力资源充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 的充裕参与国际分工,就能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反之,追求资本密集型产业,则往 往会导致失败,拉美的经验是这方面的反面教材。这种观点在很长时期内得到广泛 认可。然而,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及发展经济学,只强调劳动密集和资本 密集,忽略了知识密集。而正如本文所要强调的,体现为知识密集的技术进步,才 是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提条件。 (2)制度(institution)缺陷 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制度是拉美经济停滞的重 要原因。 研究发现, 马来西亚在巫统执政时期采取的歧视性政策,对长期经济缓 慢增长负有重要责任。例如,为了提高马来人的经济地位,对华人投资采取一系列 的限制措施。印尼的苏哈托家族长期垄断国内主要的经济部门,裙带关系盛行,严 重阻碍了经济增长。刘世锦、徐伟通过全面总结拉美、南亚和中东欧转轨国家的经 验,发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突破的关键在于克服一些制度障碍,他们称其为“制 R. M. Solow,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70, no. 1, 1956, pp. 65-94. 参见 F. Hayashi and E. Prescott, “The Depression Effect of Agriculture Institutions on the Prewar Japanese Econom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16, no. 4, 2008, pp. 573 632; 蔡昉: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经济研究2013 年第 11 期。 林毅夫、蔡昉、李周: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D. Acemoglu, S. Johnson and J. A. Robinson,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1, no. 5, 2001, pp. 1369-1401. W. T. Woo, “Getting Malaysia Out of the Middle-Income Trap,” SSRN, no. 1534454, 2009.7 度高墙” 。 (3)不良的宏观管理措施 拉美许多国家曾多次爆发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 严重扰乱了国内经济秩序,这可能是造成经济缓慢增长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也同 样出现在部分南亚国家。一些学者强调,拉美的宏观管理水平低下,是危机发生的 重要原因。 然而,与拉美国家形成对照,韩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也同样遭到了 打击,但其后却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4)收入差距和社会因素 几乎所有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都十分关注 收入分配问题。蔡洪斌认为,收入分配恶化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弱势群体 投资于人力资本。 孙立平也持有类似观点,认为分配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稳定, 会阻碍经济增长。 (5)产业结构升级受阻 大野健一重点考察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强调 产业结构升级(即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生产环节的转变) 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合理的政策引导和适当的政府干预有助于完成转 变。 马晓河认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在经历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长期发展 之后,能否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决定性因素。他提出,中国 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现有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下降,这是因为有更多的低 收入国家开始参与国际竞争,而中国进入高附加值行业又面临多重困难,从而出现 了在国际竞争中“两头受挤压的情形” 。 (二)从技术进步的视角看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尽管制度、政策、收入差距和宏观经济管理等因素,均有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的障碍,但从长远来看,生产力的技术进步才是推动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 关键力量。前文所说的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根本上取决于一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否 则,其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的定位只能是低附加值。而制度、政策和宏观经济管理 等因素,也是通过影响技术进步来影响经济的。例如,能否为自主研发和创新提供 激励, 已成为衡量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准。 至于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 在 “蛋糕做大” 的基础上,也较易为自主研发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所缓解。 技术进步主要体现为: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为研发和创新提供了 可能。就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进步可以通过引进(而非自主研发)来实现。尽管 技术进步如此重要,相关的内生经济增长文献可谓车载斗量,但在对中等收入陷阱 原因的研究中,对技术进步作用明显不够重视,缺乏深入分析,更没有用规范的数 学模型予以阐明。本文将要通过规范的数学分析来认证: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 入阶段后,缺乏足够的自主研发型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 原因。 刘世锦、徐伟: “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与战略选择 , 中国经济时 报 ,2011 年 6 月 19 日。 谢亚轩等: 1980 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的历史启示 , 招商证券研究报告 ,2011 年 8 月。 蔡洪斌: 社会流动性与中等收入陷阱 , 企业观察家 ,2011 年第 3期。 孙立平: “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 , 开放时代 ,2012 年第 3 期。 K. Ohno, “Overcoming the Middle Income Trap:The Challenge for East Asian High Performers,” Working Paper, presented at WB Conference, 2009. 马晓河: 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需求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调整 , 宏观经济研究 ,2010 年第 11 期。8 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初期(或低收入阶段)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 通过简单粗放型的投资,吸纳和消化剩余劳动力,能够较快地促进经济增长。而技 术进步则意味着节省单位产量的劳动力投入, 对有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 而言,采取这种集约型的发展方式,其比较优势不够明显。此外,技术是可以传播 和引进的。当发展中国家和前沿国家的技术水平相差甚远时,发展中国家可以很容 易引入后者成熟甚至过时的技术,从而实现自己的技术进步。因此,从某种程度上 说,发展中国家初期的技术进步可以无需依赖自主研发。但随着发展中国家剩余劳 动力的逐渐消化,不仅经济增长的动力只能来自技术进步,而且随着技术水平逐渐 接近前沿,即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引进技术的空间越来越小。在高技术领域, 技术的垄断性更强,保密措施更为严格,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也日趋严重,以 致更进一步的技术进步只能依靠自主研发。例如,据张德荣的计量研究,进入中等 收入之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开始减弱,制度和原创性技术的进步问题日 益突出。 自主研发型的技术进步绝非易事, 从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型技术进步的转变存 在瓶颈期关口。与技术引进相比,自主研发需要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包括高质量的 人力资本和大量的研发经费等。一般地,研发投入的每一百个立项,到最后大约只 有五个取得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在十个申请专利的技术中,大约只有一、二个具 有商业价值。 发展中国家正是因为长期依赖技术引进,缺乏自主研发型的技术进 步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习近平主席也多次强调技术从引进向自主研发和创新转型的重要性及艰巨性。 “我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实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这些年来,重引进、 轻消化的问题还大量存在,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当今世界 科学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替周期越来越短。今天是先进技术,不久就可能不先进 了。如果自主创新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跟着别人后面跑、受制于 人的局面。而且,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 ” 下文在经济增长模型的框架下,通过引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函数,运用数 理经济学的定量分析论证上述思想, 并推导出陷入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判定 条件。 (三)增长模型框架下的中等收入陷阱:一个简单的描述 考察某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增长可由如下标准的增长模型所描述: 1 1 () tt tt YA LK (1) 1 (1 ) tt t K dK I (2) tt Is Y (3) 1 (1 ) tt Ln L (4) 其中, t Y 为t期的产出, t A 为技术水平, t L 是劳动力供给, 1 t K 为 1 t 期的资本存 张德荣:“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经济研究, 2013 年第 9期。 林毅夫: 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 , 经济参考报2003年 9 月 3 日。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 9月 30 日),习 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编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9 量, t I 为投资, d 为折旧率, s为储蓄率, n为劳动供给增长率。(1)式为生产 函数;(2)式为资本积累公式;(3)式为投资的决定公式;(4)式为劳动供给 公式。这里,我们假定 1 t 期的资本存量 1 t K 按 1 t 期的期末存量衡量,从而为下 一期(t期)提供产能。公式(1)(4)是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型,其与目前流行 的新增长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技术水平 t A 是外生给定的。 为了描述经济的增长过程,不妨先暂时假定技术水平 t A 为一常数 A ,即技术 水平不变。将公式(1)(3)两边同除以 t L ,得到: 1 1 1 (1 ) tt A yk n (5) 1 1 1 ttt d kki n (6) t t sy i (7) 其中, ttt y YL 为人均产量, ttt kKL 为人均资本, ttt iIL 为人均投资。用公 式(5)解释公式(7)中的 t y ,并将其代入公式(6) ,得到: 1 11 ttt kkk (8) 其中, 1 ttt kkk , 0 1 dn n , 1 (1 ) sA n (9) 需要说明,根据(5)式和(9)式,公式(8)中的 1 1 t k 实际上就等于 t sy 。图 2分别画出曲线 1 1 t k (或 t sy ) 和直线 1 t k , 两者之差为 t k 。 当两线相交时, 0 t k 。 因此, t k 的不动点(或均衡点)为图中的 k 。显然,不动点 k 是收敛和稳定的。 图 2 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的提高过程 图 2给予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如下启示。 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 家的主要标志在于人均产量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首先体现为人均所拥有的资本 (机器、设备等) t k 较低,表示在图2中为 0 k 。至少在前期,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 就体现为, 人均资本从 0 k 不断提高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 较低的人均资本 (如 0 k ) 本身也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劳动密集, 因而人均产量 t y 的提高也可以表现为生产方式10 的趋资本密集化,即人均资本 t k 的不断提高。现实中,人均资本的提高通常表现为 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 即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脱离土地而与资本结合, 城市则通过不断投资和开工建厂, 吸纳和消化农村劳动力。 因此, 就整个国家而言,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和转移过程, 也就是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逐渐转 化、人均资本拥有量不断提高的工业化过程。 由图2可知,如果技术水平保持在 A,由资本密集所带动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 量的提高是有极限的,即人均资本最后稳定在 k ,而人均产量则稳定在 y,这意 味着经济增长滑入了某种陷阱。但上述分析以技术水平保持在 A为前提。现在假 定技术水平从 A提高到 A 。由公式(9)可知,此时 将上升。图3将 表示为技 术水平 A或 A 的函数。可以看到,当技术水平从 A提高到 A 时,人均资本和人 均产出的稳定状态会相应提高到 k 和 y ,而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时,人均资本和 人均产量将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是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人 均GDP继续提高的关键。 图 3 中等收入陷阱及其跨越 为什么在中等收入阶段会出现经济相对停滞的陷阱? 首先,经济从低收入阶段(如 0 k )向中等收入阶段(如 k )发展时,增长动 力充沛即使不依靠技术进步,也可以通过投资不断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与资 本结合,从而提高人均产量。当然此段时间,技术进步也在促进经济增长。然 而,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如 k ) ,经济增长只能依靠技术进步。这意味着增长动力 的减弱。 其次,即使是技术进步,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后,其模式也不得不改变。当发展 中国家和前沿国家的技术水平相差甚远时, 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引进相对先进的技术, 实现技术进步。而当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与前沿国家的差距越来 越近,引进先进技术越来越困难,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只能依靠自主研发来推动技术 进步,但这样做在实际中有很大可能会遭遇瓶颈。 既然技术进步(特别是自主研发型技术进步)的不足,是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 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那么,自主研发型的技术进步需达到何种程度时,才能使发11 展中国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呢?或者说,在该过程发生的部分质变中,其量的界限 (即度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函数 上述标准经济增长模型并没有讨论技术是如何进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传 统增长理论的最大修正在于,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但无论是以人力资本为核心、 还是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所讨论的都是处于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 所涉及的技术进步只能源于自主研发。因此,其技术进步函数并不完全适合于发 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一部分来自于自主研发,另一部分来自于引进(或模 仿)外国前沿技术。引进型技术进步取决于发展中国家与前沿国家的技术差距。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可以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函数写成如下形式: ,1 1 1 ,1 1 1 1 ( 1 ) , ( 1 ) 0 , ff t t at f t t tt at AAAAA AA A 如果 否则 (10) 其中, , f t A 为 t期前沿国家的技术水平。按照公式(10)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1 tt A A 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引进,其值为 ,1 1 ( 1) ff t t A A , f 表 示引进参数, (0,1) 可理解为技术封锁率;另一部分来自于自主研发,其值为 1 at A , 参数 a 可理解为发展中国家通过自主研发而产生的技术进步 (或增长) 率。 公式 (10) 表明, 当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与前沿技术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