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pdf
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 1 ACCELERATING THE NET-ZERO TRANSITION: STRATEGIC ACTION FOR CHINAS 14 TH FIVE-YEAR PLAN 零碳之路: “十四五”开启中国 绿色发展新篇章 WRI2 WRI 校对: 谢亮 设计与排版: 张烨 世界资源研究所于 2019 年启动了“愿景 2050” 项目,致力于推动中国深度脱碳,实现经济高 质量发展。项目聚焦国家中长期气候战略和京 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等关键经济区域, 以低碳、 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协同发展为视角,深入 探索中国实现碳中和路径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 I 目录 V 序 VII 执行摘要 XII English Highlights 1 第 1 章变革中的中国: “十四五”带来的绿色发展机遇 2 “十四五”中国发展史上的关键五年 3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力量 4 绿色低碳引领中国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 5 第 2 章提升国家自主贡献推动2050 年深度脱碳 6 实现深度减排,国家任重道远 14 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强化方案选择 15 中国“十四五”的低碳绿色政策选择 21 第 3 章区域协调发展引领中国低碳转型 23 绿色低碳成为三大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三大经济区低碳转型的瓶颈与需求 27 优先开发区域率先达峰以长三角绿色转型为例 32 区域层面上的“十四五”政策选择 37 第 4 章地方行动支持国家目标实现 38 浙江省的碳排放特征 41 浙江省2050 年深度脱碳路径 52 启示与“十四五”建议 57 第 5 章结论战略与政策选择 59 注释 61 参考文献II WRI 图 1 中国政府已确定的关键节点年 . 3 图 2 中国中长期二氧化碳及温室气体排放路径 . 7 图 3 强化行动情景下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 . 7 图 4 一次能源消费构成 . 8 图 5 强化行动路径的经济成本与效益 . 9 图 6 实现深度减排的总成本效益(与现有政策相比的年度差异) . 9 图 7 强化行动路径政策效果 . 10 图 8 强化行动路径减排成本曲线 . 11 图 9 工业减排效果分解(2050年示例) . 12 图 10 不同情景下的发电结构 . 12 图 11 交通领域相关政策减排效果 . 13 图 12 试点碳市场2018、2019年度成交均价 . 19 图 13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三大区域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体现 . 23 图 14 高耗能行业和高科技行业占各区域第二产业总产值比重 . 25 图 15 三大区域各省能耗强度比较 . 26 图 16 2015年三大区域分部门能源消费构成(徐健等,2018) . 26 图 17 2015年三大区域各省市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 27 图 18 GEM模型的原理机制以及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 . 28 图 19 长三角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基线情景(BAU)、绿色经济情景(GE) . 30 图 20 长三角地区能源与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基线情景(BAU)、绿色经济情景(GE) . 30 图 21 长三角地区能源与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基线情景(BAU)、绿色经济情景(GE) . 30 图 22 长三角地区实际GDP总量及GDP增长率基线情景(BAU)、绿色经济情景(GE) . 31 图 23 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基线情景(BAU)、绿色经济情景(GE) . 32 图 24 浙江省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及增速 . 39 图 25 浙江省碳排放脱钩指数 . 39 图 26 2017年浙江省碳排放构成 . 39 图 27 浙江省规上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费量占比示意图 . 39 图 28 浙江省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 . 41 图 29 参考情景下浙江省重大石化项目对排放的影响 . 42 图 30 各情景下一次能源消费预测结果 . 43 图 31 各参考情景下浙江省重大石化项目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 44 图 32 不同情景下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 44 图 33 参考情景和近零情景下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预测结果 . 45 图目录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 III 表目录 表 1 国家部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及其核心内容 . 3 表 2 交通领域相关政策减排效果 . 16 表 3 部分国家和地区碳税施行情况列表 . 19 表 4 中国三大区域主要经济社会情况 . 22 表 5 三大经济区绿色发展目标 . 24 表 6 三大经济区域内中心城市和其他城市经济结构(2016年) . 24 表 7 三个经济区行业区位商排名 . 25 表 8 GEM干预政策、描述及设置 . 29 表 9 三大区域中已宣布达峰年份的城市及其GDP . 33 表 10 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长三角城市名单及达峰年份、创新重点 . 34 表 11 2017年江浙沪皖碳排放量情况 . 39 表 12 不同情景下的排放情况 . 41 表 13 不同情景下能源领域碳排放及碳强度情况 . 42 表 14 不同情景下能耗信息 . 43 图 34 低碳情景政策减排潜力 . 46 图 35 近零情景相近政策合并后减排潜力 . 46 图 36 参考情景和近零情景下火电发电量 . 47 图 37 近零情景下浙江省电力供应结构 . 47 图 38 近零情景下的成本、收益和净收益 . 48 图 39 不同情景下避免的年过早死亡人数 . 48 图 40 城市达峰目标 . 49 图 41 苏州市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和能耗占比 . 50 图 42 苏州市20102017年分品种能源消费情况 . 50 图 43 苏州市20052017年碳排放总量及变化情况 . 51 图 44 苏州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预测结果 . 51IV WRI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 V 序 世界各国要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避 免全球变暖的后果,所剩时间已经不多。如果各国 政府不能迅速将升温幅度稳定在1.5摄氏度(2.7华氏 度)及以下,全球变暖的影响将持续恶化。届时许 多自然系统将跨越危险临界点,造成永久性转变。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 中国在 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幸运的 是,中国领导人正在认真对待这一挑战。这可以从 中国已经实现其2020年既定气候目标和习近平主 席今年九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的碳中和承 诺中所见。 要实现这些雄伟的目标,中国必须采取根本性 的变革,从高碳、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 高效转型。 零碳之路: “ 十四五”开启中国低碳高 质量发展新篇章报告为中国未来向零碳发展这一 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五年时期指出了路线。本报告 的主要发现给人以希望。从“十四五”时期(2021- 2025)开始采取更加雄心勃勃的气候和能源政策将 为中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国家层面可在2050 年单年实现人民币6.5万亿元净社会收益。同时,空 气质量的改善在2050年单年就能挽救近200万人的 生命。在区域层面,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和 京津冀等重点经济区,可在中国碳排放达峰和迈向 碳中和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尽早实现气候目标 并同时实现新增就业和其他经济效益。 除这项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新研究以外,越来越 多的证据显示:全球气候行动在经济上是明智的选 择。新气候经济学一文指出,这其中蕴含26 万 亿美元的巨大机遇。技术进步和可再生能源成本下 降,使得低碳、可持续投资较之基于化石能源的传 统技术更具有成本竞争力。此外,气候行动的附带 优势也颇具吸引力:环境污染得到改善,城市变得 更为宜居;供电供水系统更加稳定;房屋能抵御日 益频发、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生态系统也能得到 更好的保护,变得更高产。 本报告的主要受众是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他们 肩负重任,为14亿人民快速实现低碳、高效转型绘 制蓝图。这项任务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有 巨大影响。我们希望本研究的发现及分析能为此重 任出一份力。另一重要受众是世界各地寻求了解中 国在可持续发展、实现气候韧性发展的经济学家、 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团体。我邀请您们阅读报告,并 与作者分享意见与建议。 安德鲁 斯蒂尔 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世界资源研究所VI WRI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 VII 执行摘要 中国正处于一个深度变革的时代。过去四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GDP总量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速,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但是,传统 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也导致了资源和能源消耗、污染物和碳排放的成倍增长,给 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环境与气候风险。中国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8.6亿吨标准煤, 相比1980年增长约706% 1 。中国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以下或简称“碳排放”) 也快速增加,2019年总量达到98亿吨,位居全球第一 2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正处 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期; 同时,习近平主席于2020年9 月22日对全世界 做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 和的承诺。根据中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中国应发挥好应对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确保未来的发展道 路是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的。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后种种不确定因素和最新的2030年前达峰及2060年前碳 中和的气候目标,中国必须在“十四五” ( 20212025年)初期提出一个更具 韧性、低碳、可持续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简称NDC)和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Long- term low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development strategy,简称LTS) , 布局中长期 低碳发展蓝图,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做出贡献。在此背景 下,世界资源研究所协同有关研究机构描绘了一幅中国在2050年实现深度脱碳的 愿景,并着重讨论正在筹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 称“十四五”规划)中的低碳转型政策选择以及正在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希望该 报告能够为国家及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与智力支持VIII WRI 中国有望在“十五五”初期实现 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提前实现 NDC目标 中国于2009年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 化碳排放相比2005年下降40%45%,并于2015年进一 步提出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 峰,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数据显示, 中国2019年碳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48.1%,提前超额实现 2020年目标。这一良好的进展为中国提出和实现更有雄心 的气候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能源政策模拟模型(Energy Policy Solutions, 以 下或简称“EPS模型” ) 分析结果,中国有潜力实现更具 雄心的NDC目标,包括提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增 加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及提高碳排放强度下降 率(表ES-1)。其他可提高的具体目标包括:继续控制煤 炭消费总量并维持下降趋势,到2030年不超过24亿吨标 准煤;提升终端能源消耗中电力的占比,到2030年达到 30%;提升各类交通工具的能源利用效率,到2030年道路 交通工具中新能源(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等)车辆 占比达20%。中国应重点关注并尽早提出中长期低碳发展 的关键减排指标及举措,包括但不限于提升工业产品利用 率、创新工业用能技术,优化电力生产结构、减少煤电机 组应用,提升交通工具能效、推广高效清洁交通,大力发 展碳去除手段等,从而实现深度减排,并逐步实现净零排 放发展目标。 未来三十年应推动关键行业和区 域减排 “十三五”(2016 2020年)以来,中国在气候变化 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进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建设、加快适应气 候变化和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等。 为了推动2030 年和2060年气候目标的有效落实,中国政府应在未来重点 关注电力、工业、交通和负排放技术等关键领域减排( 如图 ES-1所示) ,鼓励关键经济区域尽早达峰和尽早零碳。 在正常退役安排之外每年额外强制淘汰1500MW的 煤电装机容量,同时优化电力调度机制,到2050年化石 能源发电占比将小于10%,单年减少约8 亿吨的温室气体 排放,贡献高达15%的减排潜力,30年间累计减排约124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电力生产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 贡献部门。在现有政策下,虽然煤电发电量将呈现下降 趋势,但因煤电具有稳定性及成本优势,始终在电力生产 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 进步,发电成本逐渐下降,预计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可在 “十四五”初期实现平价上网。在EPS强化行动情景下, 电力部门脱碳的首要任务是减少化石能源发电量,特别是 缩减煤电发电量,具体措施包括控制新上燃煤电厂、及早 退役煤电机组等。未来,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电力调度策略 的优化,即优先调度成本更优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是实现 电力部门深度脱碳的关键。 表 ES-1 | 现有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及更具雄心与潜力的目标 考核指标 2030 年目标 现有NDC目标 基于强化行动情景所提出的目标 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2030年左右并争取尽早达峰 2026年左右 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20% 25% 2030年森林蓄积量增长量 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左右 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率 60%65% 73%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达峰 未涉及 20202025年 温室气体排放涵盖范围 CO 2 CO 2 及非CO 2 温室气体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 IX 图 ES-1 | 强化行动路径政策效果 提高工业产品利用率和工业能效将可在未来30年累计 减排约12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50年单年也将减排6.8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贡献13%的减排潜力。工业部门是当 前中国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一方面,减少工业排放的 有效手段之一是减少工业产品(钢铁、水泥、塑料、化工 产品等)的需求,发展工业产品替代物,减少工业产能, 进而降低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产品的利用效 率、延长产品使用年限,以及回收利用相关产品和材料, 是减少工业排放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推动工业用能结 构调整和能效改进可从源头有效减少工业排放。在现有技 术发展路径下,推进工业中煤改气和煤改电、引入氢能源 利用将面临较高的成本及技术挑战,提高工业部门能源回 收利用水平、提高工业能效以减少整体能源消耗则相对技 术成熟并且成本可控,对于实现深度减排路径而言更加切 实可行。 提升交通工具能效将可在未来30年累计额外减排32 亿 吨二氧化碳当量; 另外,发展电动交通、设置电动车最小销 售占比所带来的减排潜力更加显著,同期可累计减排45亿 吨二氧化碳当量。随着未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 程加快,中国交通需求将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为了实 现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深度减排,提升交通工具能效应是交 通领域近期最优先开展的工作,而在中远期则应大力发展 电动交通工具。 大力发展碳去除手段,创造行业发展空间。碳去除手 段包括传统的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等基于自然的增加碳汇 的方式,以及新兴技术,即利用碳捕集与封存(CCS)技 术、直接空气捕获(DAC)技术进行人为固碳。在深度减 排路径下,应大力推进CCS技术在工业和电力生产行业的 应用,并充分发挥碳汇的潜力。这两项政策将在2050年单 年带来14亿吨碳吸收量,并在30 年内累计减排171亿吨二氧 化碳当量。 鼓励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等先进区域在“十四五” 期间提前实现二氧化碳达峰,并引领全国低碳转型。研究 发现若加大绿色投入,长三角地区温室气体总排放(包 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即LULUCF)有望在 “十四五”末期达峰,峰值为1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并在 “十五五”期间开始下降。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 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为实现这一目标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14,000 13,000 12,000 8,000 11,000 7 ,000 10,000 6,000 9,000 5,000 4,000 百万吨CO 2 e/年 2019 2036 2038 2020 2022 2040 2044 2042 2046 2048 2024 2026 2028 2032 2030 2034 2050 交通 建筑 工业 电力热 力生产 农林业 跨行业 现有政策情景路径 强化行动情景路径 提高电动交通工具占比 提升交通能效 工业系统改进 碳价机制 提升工业能效 造林和再造林 农业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 提升建筑能效 既有建筑改造 建筑电气化 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 提升工业产品利用率 工业热电联产和废热回收 减少化石能源发电 减少食用动物制品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热电联产供热X WRI 绿色增长模式将带来气候 和经济的双赢 在国家层面,若实施强化行动下的深度减排路径,中 国不仅能够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巴黎协定温 控目标的实现,还可以规避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 如减缓海平面上升、水资源短缺等,到2050年单年将产 生2.9万亿元(2018年不变价)的直接气候效益 3 。同时, 控制碳排放将提升空气质量、改善生活环境、促进人体 健康,相比现有政策路径,到2050年深度减排路径将可 以额外避免高达单年189万人的过早死亡,创造1.6万亿元 (2018年不变价)的货币化效益 4 。选择深度减排路径, 其减排成本(包括设备投资、运行维护成本等)也将在后 期逐渐减少,并能在“十四五”中后期实现正向的经济收 益。因此,综合来看,该路径将为中国未来30年的经济与 社会发展带来持续的收益,2050年单年将可产生高达6.5 万亿元(2018年不变价)的全社会收益,切实推动气候与 经济发展的共赢。 在区域层面,本研究以中国经济引擎 长江三角洲 作为研究对象(图ES-2),开发搭建了长三角绿色经济模 型(GEM-Yangtze River Delta ),结合国家最新区域发展 战略和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模拟了长三角地 区绿色发展的前景。在绿色经济情景下,长三角地区温室 气体总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将在 “十四五”末期达峰,并在“十五五”期间开始下降;即 使按现有政策手段,长三角地区也能在“十五五”中期以 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达到峰值(图ES-3)。 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加新能源利用比例、提升 能源效率等绿色政策,绿色低碳型道路可以在长三角地区 引领强劲的经济增长,同时带来包括新增就业岗位、财政 增收等一系列经济社会效益。绿色经济情景到2050年当年 能为长三角地区创造173万亿元的名义GDP。这一结果显 示,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已具备实现率先达峰的潜力,同 时也具有经济效益。至2050年,绿色经济情景将帮助长三 角地区政府实现财政收入较2020年增长6 倍,达到38.1万 亿元。不仅如此,相较于基线情景(BAU),2025年起 绿色经济情景每年将为长三角地区平均多创造近380万个 工作岗位。基于劳动力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 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会在绿色岗位中获得更多收入并积累更 多社会财富。不断扩大的经济体量持续刺激工作岗位的扩 张,劳动力水平将不断促进GDP增长,中国经济将形成可 持续发展的正向循环。 图 ES-2 |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范围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面积35.8万平方公里 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4 城镇化率超过60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 XI 图 ES-3 | 长三角地区温室气体(CO 2 e)排放总量 历史趋势 基线情景(BAU) 绿色经济情景(GE) 20 25 10 15 5 0 亿吨CO 2 e “十四五”政策建议 全面纳入气候变化相关目标,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 十四五”期间,建议中国进一步 将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目标纳入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专项工作计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制定应对温室气体排 放的长期路线图和具体工作方案,与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 战略保持一致。根据EPS模型结果, “ 十四五”期间,中 国二氧化碳排放应控制在103亿吨左右,单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应比2020年下降22%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 源消费比重应达到约20%。 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向化石能源总量和能耗 强度双控的转变。在供给侧,多措并举促进可再生能源并 网消纳,强化落实可再生能源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 数;在负荷集中的中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 源。在消费侧,坚持“节能优先”,充分挖掘需求侧管理 和能效提升的潜力;激励用户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创新 交易机制,为企业/ 机构及个人的可再生能源采购开辟灵 活的市场渠道。 推动市场化减排机制。在“十四五”期间,逐步建成 制度完善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探索碳市场合理且 更有效力的价格区间,并逐步将电力以外的行业纳入碳市 场。同时统筹推动电力市场,将用能权交易市场与碳交易 市场深度融合,发挥市场高效配置资源优势,倒逼能源结 构优化,挖掘减排空间。 加强自下而上地方行动,鼓励先进区域、省市率先达 峰 。一是探索区域低碳发展考核机制,建立新的符合国家 区域战略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考核机制,推进整体达峰。 二是开展区域层面的试点示范,推动区域整体“十四五” 期间提前达峰,同时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区 域内一体化但有差异的低碳目标,建立统领性的指导和监 管部门。三是探索跨区域低碳示范试点工作,包括用能权 交易市场,加快低碳或者节能资金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 动。四是鼓励部分省市尽早制定2050年长期战略、阶段 性目标和行动计划。 加快疫后绿色经济重建 。 尽管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的社会封锁和生产活动停滞将导致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 下降,但现在经济政策选择、基础设施建设都将“锁定” 未来全球排放的走向。“十四五”规划中,我们建议中国 不仅将新基建作为短期经济刺激措施,更要利用好新基建 带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在能源、交通、建筑与消费等领 域发力数字经济与绿色转型,并贡献到国家自主减排、空 气污染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经 济重建中必须限制高耗能、高排放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投 资,避免煤电机组等高耗能基础设施的持续扩张带来的锁 定效应。 2000 2036 2038 2002 2040 2044 2042 2046 2048 2024 2004 2026 2006 2028 2008 2032 2012 2030 2010 2034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 2050XII WRI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 XIII ENGLISH HIGHLIGHTS HIGHLIGHTS New analysis by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 indicates that China can generate nearly US$1 trillion (6.5 trillion) in net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in the year 2050 by pursuing more ambitious net-zero climate action. These benefits include cost savings of $295 billion in fuel,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expenditures; the avoidance of 1.89 million premature deaths; and the reduction of 4.7 gigatons (Gt) of carbon dioxide (CO 2 ) emissions. Chinas policy choices now, both in terms of economic recovery efforts following the COVID-19 crisis and in its 14th Five- Year Plan, will lock in the future global emissions trend for many years. Stronger climate and air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strengthened by provisions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can put China on track to a healthier, cleaner future and help to realize President Xi Jinpings vision for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 It will be particularly critical to avoid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and energy-intensive infrastructure, such as coal-fired power plants and coal-to-chemicals facilities, as a means to spur economic recovery. Advanced economic regions, such as Beijing-Tianjin-Hebei,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an lead the way by peaking carbon emissions as soon as 2025 while creating millions of green jobs per year throughout the next two decades. Prioritizing actions in the renewable energy,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and carbon removal sectors will put China in a good position to reach its vision of net-zero emissions by 2060 while creating a stronger, more resilient and prosperous societyXIV WRI Background China is experiencing profound changes.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as the na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taken off, it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has grown rapidly, urbanization has advanced and the percentage of people living in extreme poverty has dropp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traditional economic growth models have also led to rapid increases in resourc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pollutants and CO 2 emissions, creating increasingly costly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e risks. Chinas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2019 was 4.86 billion tons of coal equivalent, an increase of more than 700 percent compared with 1980 (NBS 2020). In 2018, Chinas total energy-related CO 2 emissions reached 9.8 Gt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IEA 2020). Looking to the future, China is initiating a transition from high-speed to high-quality economic growth (Xinhua News Agency 2020). Its top leadership has proposed a “two-step”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the goal of realiz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2035 and building a prosperous and sustainabl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y the middle of this century. On September 22, 2020, in remarks delivered before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President Xi announced that China aims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before 2060 and to peak carbon emissions before 2030. This marks the first time that Chinese leadership has declared a goal to reach net-zero emissions, in line with its commitment to the Paris Agreement on climate change. Xis announcement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alignment with the latest recommendations (IPCC 2019) from the worlds leading climate scientists, which state that global emissions must be cut in half by 2030 and reach net zero by midcentury to avoid catastrophic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is is a pivotal moment for China, which is currently facing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upheaval from the global COVID-19 pandemic. To comply with President Xis 2060 carbon- neutral target, China must now propose a more resilient, low-carbon and sustainable mid- to long-term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plan. In addition, it must update its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 to align with the 2060 target as well as its detailed low-carbon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our report shows, building a net-zero climate future presents an unparalleled opportunity for the nation to institute approaches that will drive growth, innovation and prosperity for its citizens in the coming decades. China can jump- start this new growth trajectory by using its COVID economic stimulus package, valued as of November 2020 at $7 trillion (50 trillion), to accelerate green investment. Building on this, China can use the framework of its 14th Five- Year Plan to lock in steady declines in emissions and lead the way in realizing global climate goals. WRI collaborated with a number of relevant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create a vision for China to achieve deep decarbonization by 2050. We focused on low-carbon transition policy choices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nd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to enhance the NDC. The resulting report is the first in a series of studies for the WRI Vision 2050 project for China. It is our hope that it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Methodology and Scenario Description WRI experts synthesized earlier WRI research and conducted new modeling exercises to understand the wide-ranging effects of Chinas climate policies at 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levels.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reports authors adapted the Energy Policy Simulator (EPS), an open-source system dynamics computer model, to 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