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坝立场.pdf
2015立场MAYWWF水坝立场DAM POSITION 三江源C韦宝玉全球淡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正急剧下降。根据WWF2014年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数报告,与1970年相比, 淡水物种的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76%, 远高于陆地和海洋物种的下降速率。与此同时,不可持续的水坝建设依然在全球呈快速增长趋势。作为水坝建设和承建的大国,中国的决策者对水坝的认识,将对全球淡水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WWF反对建设违背国际公共准则和世界水坝委员会推荐的最佳实践原则的不可持续型水坝。C和赵权在高保护价值区域禁止建坝,并确保该区域免受水坝影响。在非高保护价值区域做出建坝决策之前,需要充分考虑替代方案。遵循可持续水电原则,并运用相关工具,通过包容和透明的过程,为现有水坝的管理和新坝的建设提供最合理的选择和决策。123WWF倡议C邓佳观点OPINION水是生命之源。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资源和服务:食物、水、能源、经济活动和文化价值。我们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管理河流和水资源的智慧。WWF 观点OPINION02 / 03淡水生态系统正面临威胁全球近 60,000 个大型水坝的建设给环境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为了满足发电、农业灌溉、城市与工业发展等用水需求,人类兴建了大坝,改变了河流的流向并切断了河流的连通性,水坝的建设成为导致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类对水坝所提供服务的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对灌溉和水电需求的增长,淡水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威胁。C李维中WWF 观点OPINION04 / 05WWF生命长江项目长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长江流域也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经济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战略地位十分突出。长江流域作为全国淡水湖泊的集中分布区,也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库、洪水调蓄库和物种基因库,在维系流域生态平衡、满足生产生活用水、减轻洪涝灾害和提供丰富水产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维护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WWF 致力于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多年来通过建立湿地保护网络、推动流域综合管理等方式,与公众一起认识长江、保护长江,尤其是在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湖连通,恢复淡水复合生态系统网络的实践当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4 年 7 月,WWF长江团队成功实现了从源头到河口的力量整合,让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足迹两大模块并驾齐驱,也标志着WWF 的流域保护工作进入新的阶段。然而,这些仅仅是万里长江保护的一小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环境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仍在持续,重塑生命长江之路,还十分漫长。C中华鲟研究所C张斌近年来中国水电开发突飞猛进,在建和待建水电站星罗棋布。截止2012年底,全国水电装机2.49亿千瓦,以技术可开发量计算对应水电开发程度为46%。截止2014年底,中国水电总装机达3.018亿千瓦,约占全球水电装机总量的四分之一;若按技术可开发量(5.42亿kW)统计,中国水电开发程度达到了 55.7 %。根据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建设规划,水电总装机容量将在2020年达到4.2亿千瓦。全球装机容量前10名的水电站中,中国占了 5 座。全球 70 千瓦及以上的巨型水电机组,半数以上由中国三峡集团管理运营。数据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13.8.26);2015世界水电大会,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讲话(2015.5.20)长江水能资源丰富,其中 89.4% 的潜在开发资源集中在上游地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把水电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至西部地区,除长江干流上的水电站以外,重要支流如雅砻江、大渡河和乌江,均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巨型水电站。截至 2011 年,长江流域已修建各类水库 45,600 多座,总库容达 17,453,496 万平方米,有效库容达 9,724,702 万平方米,其中大型水库 151 座,中型水库 1,111 座,小型水库 44,432 座。截至 2012 年,长江上游已建装机容量为2,522万千瓦,待建装机容量为603万千瓦。除了主要用于发电的水利枢纽工程以外,长江流域还建有一些用于防洪、引水、航运、灌溉、护岸的水利枢纽工程,许多工程都兼顾发电、灌溉、防洪等多种功能。数据来源: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继辉,程根伟) 尽可能的减少建坝自2003年蓄水发电以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下称“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通航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功能。防洪是兴建三峡工程首要出发点,通过兴建一个能够调蓄长江洪水的水库,使长江中下游免遭洪水灾害;其次是发电,三峡工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用电紧张的局面。此外,三峡工程的建成还使长江的通航能力得到改善。尽管三峡工程自2003年蓄水发电以来产生了巨大的防洪、发电和航运效益,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如局部河床淤积、水位抬升、水质恶化、中下游河床冲刷加剧、四大家鱼产卵规模明显下降。近年来,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针对库区泥沙淤积、下游湿地干旱、鱼类资源下降和河口地区海水倒灌等生态问题开展了生态调度试验,尝试对生态影响实施修复。尽管2011年以来的监测结果显示,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注:即河流单位横截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卵苗数)已逐年回升、库区泥沙淤积问题得到缓解,但在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水域生态不断恶化的趋势目前并未得到遏制。三峡工程是长江干流上的第一个高坝,其影响如泥沙的平衡还远没有达到稳定状态,且长江上游金沙江段还在进行梯级水电的开发,因此当前难以对三峡工程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整体评估。只有基于更多的科学研究和监测,我们才能最终得出更加严谨的三峡工程生态影响的结论。在决定要不要新建水坝时,应该考虑有无其它替代方案。改变水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方式,可以减少新建大坝。政府应该首先考虑采取其它办法满足水坝能够提供的服务,以免决策失误。例如,可以考虑建设环境不利影响相对较小的水利工程,或者升级改造现有的水利工程等。大力推广成功经验要想做好水电政策、规划、项目和管理,必须全盘考虑,决策透明。项目的选址、设计和运营都有章可循。要做出以可持续为考量标准的决策,必须进行需求评估,评估多种备选方案,综合考虑流域规划和管理,颁布适用的法律框架,重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只有综合考量、权衡利弊的决策,才能够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又保护重要淡水生态系统。大量成功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保持环境流和河流的连通性,可以明显地减少水坝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可以让生态功能已退化的河流得到恢复。美国哥伦比亚河流域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鱼类保护示范,就是成功的实践经验之一。哥伦比亚河位于北美太平洋的西北地区,上游在加拿大、中下游在美国,较大的水量和落差使其成为北美水电开发程度最高的河流之一。1973年,美国颁布了濒危物种法案,该法将哥伦比亚河流域的13种鱼类列为保护对象。作为哥伦比亚河水电开发执行机构必须采取的措施,保证其开发活动不会对这些鱼类的长期生存造成危害,并且不会破坏这些鱼类的关键栖息地。由于主要鱼类保护目标均在太平洋与哥伦比亚河进行洄游,保护部门提出联邦哥伦比亚河电力系统生物保护意见。该意见从适应性管理、水电工程运行、栖息地、孵化、捕食管理和研究、监测和评估六个方面对哥伦比亚河流域主要水电工程的鱼类保护提出了目标、具体的策略和行动要求。在评估实施效果方面,联邦哥伦比亚河电力系统发布了生态保护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的综合评估报告,归纳和总结了各项技术措施及其效果,分析了鱼类和环境条件的状况。报告认为对生物保护的主要措施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使得鱼类生存条件和状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目前,在哥伦比亚河流域的13种濒危鱼类中,有12种的种群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数据来源: 联邦哥伦比亚河电力系统报告WWF 观点OPINION06 / 07C韦宝玉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一些地方水坝的规划和运行都还基于薄弱的经济假设,无视基本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共政策、政府规划、监管部门应确保水坝建设符合广泛的社会利益,这其中也应该包括人类的环境利益。水坝可以提供维持人类发展所需的重要功能。包括供水、灌溉、可再生能源发电、防洪抗旱。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水坝的决策需要更多地考虑发展的需求。对于那些在建设前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水电开发工程,WWF将一如既往地持续关注,同时WWF认为,水利基础设施仍有建设的需要,但其建设应以水电可持续性评估规范为准则。建议ADVICE禁止在具有高保护价值的区域修建水坝,并确保该区域免受水坝影响;经过充分考虑替代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后,如果建坝需求仍不可避免,在取得各利益相关方同意的前提下,确保选择对环境影响相对最小的地方作为水坝坝址;确保从现有水坝获得的收益得到改善。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具体措施如下。WWF 建议ADVICE08 / 09C毛虫改进水坝选址、施工和附属设施建设的战略决策过程积极寻求替代方案解决水、食物和能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修建水利工程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应该首先考虑更加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已建水坝的管理水平,并寻求更加合理的替代方案,将新建水利设施作为最后的方案。强化责任意识严格遵守可靠的管理规则水坝和其他水利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应该是公正透明、多维考量的结果,兼顾所有利益相关方,尤其要顾及受到潜在影响的社区居民,特别是当地居民以及弱势群体的权益。多维考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成一致意见,开启有效对话,提高利益相关方对水坝建设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危害的认知,从而了解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进而规避、防止或者缓解这些影响的发生。政府应该建立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框架,来确保战略性的环境和社会评估,使水坝建设的规划和执行能够世界水坝委员会推荐的最佳实践原则。鉴于水坝建设规模大、风险高,不管是在社会还是企业管理层面,都应该高瞻远瞩、综合考量,强化责任意识。应积极探寻生态解决之道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服务功能,可极大地减少对水利设施的需求和投资,比如说,利用洪泛平原的蓄洪功能来有效缓解旱涝灾害;在上游地区开展湿地恢复和流域综合管理,确保流域水安全,提高流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WWF 建议ADVICE10 / 11C孙晓东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 40%-45%,非化石能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到15%左右;此外中国还提出,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中美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且计划继续努力并随时间而提高力度。其中,逐步实现能源生产消费体系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型,是中国促进国内可持续发展、并尽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要行动。在各类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方式当中,利用水资源的势能发电是技术较为成熟、供电较为稳定和可预期、经济成本竞争力强的重要选择。水资源属于典 型的可再生资源,水电开发利用本身几乎不产生传统污染物质和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在中国作为清洁能源被推广,并且过去证明是、也预期将会是中国完成2020年和2030年国际国内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但是,随着中国水电开发规模的加大、程度的提高以及领域的深入,不仅全产业链上的经济成本优势在降低,而且对于物种及其栖息地的潜在破坏与割裂等自然生态成本也逐渐更大范围地凸显出来,进一步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因此引起疑虑。如何从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安全出发,明确我国水电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时序,优化生态保护格局,不仅仅是水电行业、能源行业和自然保护行业面临的两难问题,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数据出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C王筝C毛虫提高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水坝的寿命一般是几百年,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水坝建设将对社会和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因此,应该从规划阶段开始进行风险控制,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经济波动、社会变动可能引发的水文、社会和政治上的潜在因素。同时,通过对水坝运行效果的监测,对水坝的管理策略进行适时调整。应以健全的并且具有战略意义的环境和社会评估为基础利用最有效的知识和科学分析,充分考虑水文的不确定性和可调节性,包括现今及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用水方式和用水主体的多样化所带来的叠加影响、以及人们对环境需求和环境服务功能的认知。这种评估体系将以一种多维考量的、透明的方式,在适当的流域或区域尺度上应用。唯有如此,决策者才能够用基于事实和数据的结论回应可能的质疑,这也是水利工程进行合理选址、科学规划、安全运营的先决条件。应该对重要的自然资产进行评估生态地位突出的淡水生态系统应该得到永久保护。这些具有高保护价值的区域,可能是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或优良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区域、干流或支流,也可能是能够作为应对未来环境压力如气候变化的“庇护所”。应该避免在生态地位突出的河流主干和主要支流上选址建坝。典型的水坝选址禁区应包括获得国际、国家或地区认可的保护地(如国际重要湿地、世界遗产保护地等)和原住民领地。然而,很多选址禁区并未获得保护,政府应该赋予这些区域特定的身份并予以保护。此外,对自然资产进行评估,既要考虑河流系统的连通性,也不能忽视流域之间的高保护价值区域。长江上游横跨我国地势的第一和第二阶梯,独特而复杂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表明,该区域分布有鱼类 286 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124 种,是我国鱼类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以赤水河为例。赤水河全长444公里,流经云南、贵州和四川三个省份,是长江唯一一条保持自由流淌的一级支流。赤水河流域地貌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 136 种鱼类(长江上游特有鱼类42 种)、多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水禽,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最后的“庇护所”。因此WWF呼吁,守护自由流淌的赤水河,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留长江上游鱼类最后的“庇护所”,保护流域居民的生态和经济福祉。同样,WWF也呼吁,应确保其它具有高保护价值的地区如长江源头区、鄱阳湖、洞庭湖等,免受水坝建设的影响。WWF 建议ADVICE12 / 13C韦宝玉C黎明C张翼飞改进单个水坝工程的规划、投资、建设及运营过程应采用梯级措施减缓影响和风险有效的管理必须通盘考虑项目的选址、设计、建设、运营等环节的合理性,以避免或减少水坝潜在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而对于无法避免或减少的风险,应选择缓解方案。当避免、减少和缓解方案都充分实施过后,如影响或风险难以消除,就应当采取措施,进行环境补偿。应该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许多工程建设的决策者,基于水文和气候条件不变的假定,或基于不可靠的经济假设或仅仅从个人利益或政治导向来考虑问题,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决策者理应拒绝修建环境与社会成本远远大于效益的工程,而对于那些环境与社会成本远远大于其效益的现有工程,应该实施评估和审核,进行改进或者拆除,比如,可以通过是否发放重新许可的方式。停止运营或拆除废弃水坝,这将对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重要的作用。应优先考虑环境流需求水流机制是影响流域健康的核心要素。建立在此基本认知之上,WWF 呼吁,所有新建或现有水坝,都需要在设计和运营过程中考虑环境流需求。所谓环境流,是指“满足河流-湖泊-河口/海洋等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符合一定水质、水量和时空分布要求的,具有周期性波动的河流水流机制。”具体而言,环境流将模拟自然状态下水和底质的变化规律。除此之外,WWF 也呼吁所有新建或现有水坝在设计和运营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和恢复河流的连通性。科学管理,持续改善水坝的所有者、运营者和监管机构,应该识别出那些环境和社会效益可以随着技术、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而提高的水坝。实践表明,改善现有水坝正在变得日益可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延长水库寿命、改善服务功能、增加收益,也能够有效降低对新建水坝的需求。WWF 建议ADVICE14 / 15C马福江願景VISIONWWF 愿景VISION14 / 15WWF努力为人类和自然维护水安全。WWF认为,只有流动的河流,才能够滋养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为人类的发展持续提供生态系统服务。C王劲WWF愿与各级政府、国际机构、当地社区、企业和学术团体共同携手,致力于保障人与自然共同赖以生存的全球水安全唯有流动的河流,方能滋养永续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为人类的发展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识别重要或关键的自然资产以及具有高保护价值的河流系统,在开发水坝的过程当中,将其置于优先保护的位置WWF将以科学为基石,依靠本土、区域及全球资源整合的能力,以及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工作网络,对淡水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资产,包括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所依赖的陆地生态系统进行识别和排序,并对其展开优先保护,使其免受水坝或其他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推动战略规划进程WWF将通过合作与对话的方式,提升地方能力、巩固伙伴关系、建立标准、开发决策工具、实施监测和评估,从而持续推动能够改善环境状况的水、能源和农业政策和规划。反对违背国际公认可持续原则的水坝及其相关政策、规划和管理规程此外,WWF也反对将现有保护区级别降低、范围缩减,同时也反对侵犯人权和应受到保护的当地居民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注环境可持续的成功案例WWF 期待所有水电项目无论是已有的还是计划实施的均需遵循世界水坝委员会以及水电可持续性评估规范定义的、国际通行的水坝可持续标准。降低现有水坝的不利影响,提高水坝有效产出,并减少建新坝的需求WWF将一如既往地通过完善相关政策、规划及监管,改善现有水坝的运营管理,从而提升其环境效能。其中包括,环境流概念的普及和付诸于具有约束力的文本、生态调度、水坝改建,恢复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以及停运高危或老化的水坝。通过完善标准和监管、保障政策和放贷标准来支持最佳实践WWF支持流域水电战略性规划的实施,主张设立水管理创新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水风险评估。WWF支持广泛推行水电可持续性评估规范,并确保其完整性与独立性。WWF也将对以上实践的规范进行定期的评估,以确保实效。WWF 愿景VISION16 / 17C韦宝玉C韦宝玉C韦宝玉C雷进宇CC姚毅姚毅CC姚毅姚毅C姚毅C韦宝玉CC孙晓东CC孙晓东CCKent Truog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长江项目办公室成都:028-68003625武汉:15202702581长沙:0731-85827102上海:021-66056612避免建坝寻求替代方案谨慎选址合理施工与运营应全面系统评估生态需求和环境影响,禁止在生态系统高保护价值区域建坝,并确保该区域免受水坝影响,鼓励发展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作为替代方案。寻找低影响的非工程方案(如恢复湿地、维护蓄洪区等)、非永久性替代方案,从而确保建坝导致的环境不利影响最小化。如果建坝无法避免,在决策大坝选址时,应尽可能考虑最大化地保留生态系统或生态过程完整性的方案。在建坝期间,应遵守环境评价提出的建议和管理规范,合理建设与施工;水坝建成后的运营过程中,应该综合权衡上下游、左右岸关系,依据水电可持续性评估规范中的准则,研究、评估和监测该大坝的生态调度效果,并有效实施生态补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