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从“道”的立场观照一切.docx
【精选】道家从 “道 ”的立场观照一切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精选 道家从 “道 ”的立场观照一切 -WORD版 导读: 老子说: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所有的语言都只是方便法门,目的是助人以心灵之眼去直观 “道 ”,然后在具体的行动中表现超越的精神。 儒家从正面肯定人间一切价值,相信只要教育与政治配合,人的向善本性可以因势利导,达到 “正德、利用、厚生 ”的幸福境界。然而,自有社会组成以来,人间的混乱与冲突从未消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是人的知识及能力有限,也许是人性还有许多潜伏的弱点,以致人群在相处时,问题重重。 道家面对这个难题,换个角度去想,也许 “无为 ”胜过 “有为 ”;并且,能否超越以 “人 ”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呢?如果不由 “人 ”的立场去观察,又要改由什么立场呢?由 “道 ”的立场。道又是什么? “道 ”是宇宙万物生存及发展的途径,任何一物皆有其自己的道,整体宇宙亦有其道。既然万物不能离开 “道 ”,好像无道就无物,我们能否设想: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同时又是其运作发展的途径?以天地为例,天地之道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四时运行,生态平衡,充满和谐的韵律。不过,人类世界的情况就不同了。事实是:有了人,世界就有灾难、罪恶与痛苦。如何从根本 上予以化解? 道家的第一位代表老子认为:一切问题都出在人的认知与欲望。当人为了生存而必须认知万物并加以区分时,区分亦带来价值上的贵贱之【精选】道家从 “道 ”的立场观照一切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别,由此引发人的欲望。大家都去追求 “难得之货 ”,人心怎能不乱?但是,人的认知能力本身并没有错,它还有提升的可能。 因此,老子的构想是:认知能力首先表现为 “区分 ”,后果利弊互见;若要兴利除弊,至少可以保障自己,就须将它转化为 “避难 ”,由于明白吉凶祸福的道理而避开一切灾难。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既然福祸相互依存,我们何必汲汲于世间的名利权位?老子注重 “无患、无尤 ”,希望 “全身保真 ”。 接着,认知能力可以更上一层,由向外区分与向内衡量,提升到主客合一,不再执着于自我,却能以 “道 ”的立场来观照一切。这时产生 “启明 ”,洞识万物芸芸,各归其根,无为胜于有为,甚至,无为就是无不为了。这显然是一套讲求 “培养智慧 ”以 “发现真理 ”的哲学系统。然而,这种智慧不仅难以传授,而且不易表述。老子说: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所有的语言都只是方便法门,目的是助人以心灵之眼去直观 “道 ”,然后在具体的行动中表现超越的精神。 一旦化除执着,眼界随之开朗,天地也变得无限宽阔了。接着发挥道家思想的是庄子 。庄子进一步提出 “游 ”的理想。他以各种寓言以及虚拟的人物与故事,展现了一个无限而永恒的精神世界,这是人人可以达到却极少有人真正达到的。修行过程并无定法,大致有以下阶段:“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由超越世间利害、有形之物、生命欲望,到光明初现,体认万物一体,终至不【精选】道家从 “道 ”的立场观照一切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受时空所限,有如恒存的精神体。 庄子为人类描述了一个精神上至为宽广的领域,让我们可以遨游其中。随着主体的自由与解脱,产生了艺术上想象的空间与审美的情调。中国历代许多杰出的诗人与画家,都由庄子汲取丰富的灵感。不仅如此,每当遭 逢乱世,读书人隐居山林时,也常由庄子得到安慰。 不过,道家思想以智慧为重,要靠个人体悟启明,而无法传诸大众。同时,它所强调的修行也与一般的道德修养有别,不足以用为社会教化的参考。至于汉代末期所衍生的道教,则与道家的原始意旨没有必然关系。 在哲学界,单是 “道 ”这个概念就令人深感兴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M.Heidegger, 18891976),晚年曾试图将老子译为德文。即使他最后因为不懂中文而放弃这项尝试,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真正伟大的哲学系统必有相通的地方,因为它们都是人类理智面对道或超越而绝对的 “一 ”,所作的沉思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