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形势展望.pdf
2018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形势展望【内容提要】 回顾2017年,我国机器人产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展望2018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新产品不断取得突破、标准体系持续完善、行业统计数据趋于健全。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企业经营压力较大、自主品牌认推广应用难、检测认证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等问题。针对以上,赛迪智库提出了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深入开展示范应用,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等对策建议。【关键词】 机器人产业 发展形势 展望2017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展望2018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有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影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逐渐增强、多种利好政策不断落实等有利因素,也有国际不稳定因素增加、企业融资环境较差等不利因素。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我国机器人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自主品牌不断发展壮大。一、对2018年形势的基本判断(一)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孕育兴起,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不018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形势展望断涌现,并将对未来的制造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智能制造装备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日趋广泛。受国内外经济的综合影响,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工业企业对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自动化、智能化装备需求快速上升,我国机器人产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发展态势。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保持全球第一位,达到8.9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1/3,其中,国产机器人比重为32.7%。2017年1-10月份,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0.5万台,同比增长68.9%,9月份表现尤为突出,同比增长103.2%。全年有望超过12万台。预计2018年,随着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逐渐增强和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内“稳增长”政策、地方机器人产业扶持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多地亟需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有望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同比增长率预计为25%左右。(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我国机器人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国产多关节机器人销量首次突破1万台,同比增幅高达92.7%,已连续两年增速超过70%,国产多关节机器人在同类型机器人市场中的比重也由2015年的15.1%增至2016年的21.5%。坐标机器人销售总量超过1.8万台,增速较2015年明显回落。SCARA机器人和工厂用AGV的销量增速均超过24%,较2015年有所加快;并联机器人销量同比仅增8%,较2015年大幅回落。预计2018年,随着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政策对国产机器人应用的推动作用,我国机器人产业技术特别是附加值高产品技术的不断提升,多关节机器人产品性能进一步得到完善。同时企业自身不断积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制造水平,国产多关节机器人销量占比预计将进一步提升。(三)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近年来,国产机器人不断拓展到新的应用领域。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搬运与上下料、焊接与钎焊、装配、主要涂层与封胶、加工等,已经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向机械、电子、化工、轻工、船舶、矿山开采等领域迅速拓展。2016年,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销量1.65万台,同比增长22%,占国产机器人销售总量的56.6%。焊接和钎焊机器人销售5100余台,同比增长36.3%。装配与拆卸机器人销售3700余台,销量同比增长129%,在总销量中的比重也较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此外涂层与胶封机器人的销售也实现了32.9%的增长。而洁净室机器人和加工机器人的销售均出现了同比下降。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国民经济37个行业大类,91个行业种类。其中,3C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依然是国内产机器人的主要市场,在国产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30和12.6。服务机器人已经在医疗手术、餐饮、消费、消防、公共服务等领域得到了应用。预计2018年,随着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安全生产少(无)人化专项工程和新的应用示范政策的不断落实,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搬运与上下料机器人销量继续保持第一位,具有加工功能的机器人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预计3C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依然是国内产机器人的主要市场,并有望延伸到劳动强度大的纺织、物流行业,危险程度高的国防军工、民爆行业,对产品生产环境洁净度要求高的制药、半导体、食品等行业,和危害人类健康的陶瓷、制砖等行业。(四)新产品不断取得突破2017年,“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按照基础前沿技术类、共性技术类、关键技术与装备类、示范应用类四个层次,发布42条指南。北京理工大学自主研发出多模态智能运动机器人,是世界首台摔倒后能够重新爬起来继续行走的电驱动仿人机器人,具有“摔、滚、走、爬、跳”等多种运动功能,可用于危险作业、救援救灾、公共服务、家庭服务等场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国外一家公司合作研制成功软体章鱼触手机器人,由接近生物软组织材料组成,未来将应用于工业、医疗、康复、服务等领域。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美国化学协会应用材料与界面杂志发布了一种基于人类真实皮肤结构的“汗毛皮肤”传感器研究成果,这种传感器已初步应用于机械手夹持过程中摩擦力大小的判断。展望2018年,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的启动、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各级政府对机器人科技研发的持续支持,新产品、新技术将不断取得突破。(五)标准体系持续完善201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国家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年版),结合市场需求和现状,将在基础、监测评定方法、零部件、整机和系统集成领域将加速开展标准研制工作。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已发布、制定中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共计106项,标准基本覆盖了机器人标准体系中的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产品,但工业机器人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前沿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目前标准覆盖面仍不足。展望2018年,将进一步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建立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的要求,健全机器人标准体系。制修订60项机器人国家和行业标准,按照“需求导向,急用现行”原则,优先制定基础标准、检测评定方法标准、新型机器人产品标准、机器人系统集成标准,推动我国机器人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六)行业统计数据趋于健全2017年10月1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新标准正式实施。机器人制造首次作为独立的行业列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之中。根据新的分类,工业机器人制造(代码3491)与特种作业机器人制造(代码3492)两个行业小类,归属于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行业中类(代码349),归属于通用设备制造业行业大类(代码34)。展望2018年,由于之前国家标准没有对机器人制造设置独立的分类,难以开展产值、收入、利润等方面的统计,导致机器人产业的相关数据缺失,这次修订将有望丰富机器人产业统计数据种类,给产业政策的制定、重大专项批复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对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具有长远的积极影响。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当前,工业机器人的高可靠性基础功能部件、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主机批量生产、系统集成水平等方面技术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服务机器人的精确控制、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智能控制、精密减速器和伺服驱动器等核心部件、加工装配工艺等方面技术与国外先进产品存在较大差距。国产工业机器人制造中,销量最大的是附加值处于低位的坐标机器人,销量第二位的多关节机器人大多为三轴和四轴机器人,国产工业机器人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局面仍然难以扭转。据此预计,2018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缺乏核心及关键技术的原创性成果和创新理念,缺乏面向企业及市场需求等问题依然突出,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端产品质量可靠性低的局面不易改变。(二)企业经营压力较大近年来,我国采用的机器人精密减速器约75%由日本进口,主要供应商是哈默纳科、纳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伺服电机和驱动超过80%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日本、欧美和中国台湾地区。关键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导致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大,与外企相比,国内企业要以高出近4倍的价格购买减速器,以近2倍的价格购买伺服驱动器。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我国市场总额中占比逐年提升,2015年首次超过30%,但来自国外产品的竞争依然激烈。外资企业积极扩产,并且从整机组装深入到关键部件生产。比如2015年日本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与上海机电联合投资,落户武进高新区,2016年上半年投产,一期规划产能10万台/年,最终形成年产20万台精密减速机的产能。据此预计,2018年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依然难以改变,加上来自国外产品的竞争激烈,导致企业经营压力大。(三)自主品牌推广应用难由于用户企业已经习惯使用国外品牌,特别是使用量最大、对设备品质要求最高的汽车和电子工业,导致自主品牌的本体和零部件产品不能尽快投入市场,甚至有成功应用经验的产品也难以实现推广应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