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的积极财政:法国篇.pdf
1 / 18 Table_Title 宏观专题报告 20180402 Table_Industry 证券研究报告 宏观研究 宏观 专题报告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Main 全球视野的积极财政:法国篇 摘要 从 20 世纪 40 年代末期起,法国经济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大概经过 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初步工业化。该时期由于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进行殖民战争,军费支出庞大,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推动了 1951-1959 年间的法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 4.8%,但同时也带来了通胀和负债增多等不良现象。 经过 1954-1957 年经济高涨以后,工业生产在 1958 年年中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而当时法国正面临严重的财政问题。戴高乐政府执政期间通过采取增税、减支等财政 紧缩政策将预算赤字占 GDP 比重从 1958年的 1.9%下降到 1969 年的 0.2%。 经过 1974-1975 年经济危机之后,法国经济处于“滞胀”局面,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政府扩大财政支出,使得预算支出占 GDP 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1974 年为 20.1%, 1979 年达到 22.9%。该时期法国政府 坚持“稳定中增长”的发展战略,但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1974-1979年间的 GDP 年平均实际增长率只有 3%, 1980 年下降到 1.8%,法国经济处于困顿之中。 进入 80 年代,法国正处于战后第五次经济危机之中,政府实施了 扩张 -紧缩 -扩张的财政政策 。 1981-1990 年间经历了扩张到紧缩的转变,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在该时期从 20.6%下降到 19.7%。 90 年代初,由于法国经济持续不景气,社会支出及地方补助大幅增加,从而财政支出占 GDP比重呈现增加的趋势, 1991年为 19.7%, 1994年达到 21%。 2017 年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 面临经济低迷、赤字率高和失业率高三大挑战,主张继续采取积极财政政策 :从收入端来看,强调减轻企业税负,将企业税从 33.3%降到 25%,并且设立 30%的资本收入统一税;从支出端来看,提出削减国家公共开支 600 亿欧 元,减少公务人员数量 12 万人,投资 500 亿欧元发展经济。 迫于 3%赤字率的“警戒线”约束,法国财政赤字率近年来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2017 年赤字率为2.6%,为近十年来首次降至 3%以下。 纵观法国财政历史,积极财政政策确实能够有效地带领经济走出低谷,刺激经济维持一段时间的增长。但 受制于财政预算的压力,积极财政的空间有一定的限制 。民政支出和转移支出为主要支出项目,由于这两类支出并没有带来生产能力的提高,债务负担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偿付困难的现象。从资产价格角度来看,股市在积极财政政策期间整体呈现上涨的趋势,国债收 益率没有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利率水平更多的与货币政策有关。 风险提示: 1、赤字率约束限制法国积极财政空间; 2、积极财政对资本市场影响由多重因素作用,历史表现并不代表未来。 Table_Report 相关研究 1 财政分析手册初阶:预算篇-20180322 2 当我谈 CDR 时,我谈些什么? -20180320 3 央行又该加息了吗?-20180214 4 三分法视角下, 18 年 CPI有多高? -20180201 5 房产税,呼之欲出? -20180111 6 2018 年宏观经济展望:风起于青萍之末 -20171213 Table_Author 2018 年 4 月 2 日 证券分析师 周岳 执业证书编号: S0600518010003 021-60199782 zhouyuedwzq 研究助理 肖雨 021-60199607 xiaoydwzq 2 / 18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宏观专题报告 目录 1. 法国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 . 4 2. 法国积极财政政策回顾 . 5 2.1. 1946-1957 年 动荡的第四共和国时期 . 5 2.2. 1958-1974 年 高速发展的法国 . 8 2.3. 1974-1979 年“滞胀” 之后的法国 . 8 2.4. 1981-1995 年 左、右翼联合执政时期 . 11 2.5. 2017 年起 积极财政政策继续推进 . 15 3. 积极财政政策的潜力和可持续性 . 16 4. 风险提示 . 17 3 / 18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宏观专题报告 图表目录 图表 1 :法国财政盈余状况 . 5 图表 2 :法国债务负债率状况 . 5 图表 3 :法国两个宏观计划的基本情况 . 5 图表 4 : 1938-1957 年实际 GDP 年均增长率分拆 . 6 图表 5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51-1959 年实际 GDP 年均增长率 . 6 图表 6 : 1950-1960 年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变化 . 6 图表 7 : 1926-1962 年轻重工业比例变化 . 6 图表 8 : 1950-1959 年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对比情况 . 7 图表 9 : 1945-1957 年对外贸易情况 . 7 图表 10 : 1938、 1955 和 1956 年内外债占比 . 7 图表 11 : 1958-1969 年财政政策的发展 . 8 图表 12 :以 1970 年 为基期的 1974-1975 年各项指标水平. 9 图表 13 :法国 1975-1985 年间核能发展长期计划 . 9 图表 14 :巴尔计划的三个阶段 . 10 图表 15 : 1970-1981 年 GDP、 CPI 同比增长率情况 . 11 图表 16 : 1970-1981 年对外贸易情况 . 11 图表 17 : 1975-1981 年失业率情况 . 12 图表 18 : 1981-1995 年财政政策的发展 . 12 图表 19 :法国公营企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 . 13 图表 20 : 1980-1994 年国债累计和付息金额 . 14 图表 21 : 1984-1999 年财政盈余情况 . 14 图表 22 : 1981-1999 年 税收结构的内部调整 . 14 图表 23 : 1981-1995 年 GDP、 CPI 和失业率情况 . 15 图表 24 : 1987-1995年巴黎 CAC40指数和 10年期国债收益率 . 15 图表 25 : 1995-2015 年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状况 . 16 图表 26 : 2008-2018 年赤字率状况 . 16 图表 27 : 1950-1980 年法国政府主要支出的结构变化 . 17 4 / 18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宏观专题报告 2017 年 5 月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面临着经济低迷、赤字率高和失业率高三大挑战。当年 9 月 27 日,马克龙政府推出了 2018 年财政预算,主张继续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计划通过减税、增支来维持经济增长。本报告对二战结束后的法国积极财政政策进行回顾,供投资者参考。 1. 法国财政政策历史简述 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法国经济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初步发展时期( 1946-1957)、高速发展时期( 1958-1974)、“滞胀”时期( 1974-1979)和低速发展时期( 1981-1995)。 战后初期( 1946-1957),为了实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法国的财政支出总额不断扩大,预算赤字迅速增加, 1947 年预算赤字占 GDP 比重为5.4%, 1948 年则达到 6%。巨大的财政开支,使得财政赤字成为第四共和国面临的难题。 1958-1969 年戴高乐执政期间,主张缩小国家直接援助,减少财政赤字,强调预算平衡,实行“稳定计划”。该时期的法国经济高速发展, 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 5.7%,不仅把美国( 3.9%)、英国( 3.0%)抛在后面,而且赶上并超过了联邦德国( 4.7%),这为政府创造了开源节流的良好条件。因而预算支出占 GDP 比重逐步下降,由 1959 年的 24.1%下降至 1973 年的 19%,预算赤字占 GDP 比重从 1958 年的 1.9%下降到 1969年 的 0.2%, 1974 年底甚至出现 58 亿法郎的预算盈余。 1974-1975 年经济危机之后,法国经济处于“滞胀”局面,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空前活跃,法国坚持“稳定中增长”的发展战略,预算支出占 GDP 比重从 1974 年的 20.1%上升到 1979 年的 22.9%。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通胀和失业问题,而且 1974-1979 年间的 GDP 年平均实际增长率只有 3%, 1980 年更下降到 1.8%,法国经济处于困顿之中。 进入 80 年代,法国处于战后第五次经济危机之中,实施了扩张 -紧缩-扩张的财政政策。法国社会党政府起初通过扩大公共开 支、提高最低工资和社会福利、调整税负结构等措施,来刺激社会消费需求,这些措施导致预算赤字急剧上升( 1980 年为 303 亿法郎, 1982 年高达 954 亿法郎)。1982 年下半年采取减少财政支出的紧缩政策,采取由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转变为投资驱动的措施,但此后的预算赤字占 GDP 比重仍然较高( 1984年为 3.61%, 1985 年为 3.39%)。 1986 年春,新成立的希拉克政府实行了“双减”政策,即减少预算赤字和减税同时进行,该政策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赤字从 1986 年的 1,410 亿法郎减少到 1988 年的 1,150 亿法郎);90 年代初,由于经济的持续不景气,法国政府加大投入,财政赤字又迅速提升( 1991 年为 1,317 亿法郎, 1995 年为 3,229 亿法郎)。 总体而言,二战后的法国财政支出总额不断扩大, 1950 年的财政支出为 247 亿法郎, 1980 年高达 5,796 亿法郎, 30 年间增加了 23.5 倍。 1995年支出额增加至 15,968 亿法郎, 1980-1995 年间共增加了 2.76 倍。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方面, 50 年代平均每年增长 12.1%, 60 年代为 8.9%, 70年代为 11.6%, 1980-1986 年为 12.4%, 1987-1995 年为 4.2%。 5 / 18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宏观专题报告 图表 1:法国财政盈余状况 图表 2:法国债务负债率状况 -8-7-6-5-4-3-2-1011950 1954 1958 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6 1990 1994 1999 2003 2007 2011 2015预算盈余占 GDP 比重%0204060801001970 198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政府债务占 GDP 比重%数据来源: 法国经济和财政部, Wind 资讯,东吴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 法国经济和财政部, Wind 资讯,东吴证券研究所 2. 法国积极财政政策回顾 2.1. 1946-1957 年动荡的第四共和国时期 2.1.1. 政策背景 二战后初期,法国面临着物资匮乏、资金枯竭、设备陈旧等众多不利形势。 1942 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仅为 1938 年的 61%,以后逐年恶化,到1944 年下降到只有 1938 年的 38%。交通运输受到的破坏较为严重, 21%的蒸汽机和 65%的货车被毁,仅有 17%的铁路网可以使用。法国在战争期间受到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 48,930 亿法郎(按 1945 年价格计算), 1945年的 GDP 仅相当于 1939 年的 50.85%(按 1938 年价格计算)。而且通胀形势较为严峻、国内政局十分动荡,整个国民经济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2.1.2. 具体措施 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法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主张推行经济计划化。在此期间,法国推出了两个宏观计划。 图表 3:法国两个宏观计划的基本情况 第一个计划 ( 1947-1953 年) 第二个计划( 1954-1957 年) 背景 经济 : 二战 期间,法国经济 遭受重创 。战后初期,法国国库空虚,资金枯竭,整个国民经济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政治 :进入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时期,在之前的 “三党”联 合执政时( 1946.1-1947.1)推行国有化运动,公营部门得到扩大。 经济 :重建工作完成,经济匮乏现象大部分消失;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要求就业,共同市场酝酿成立,同海外领地将建立起新的联系。 目标 重建法国,实现“现代化和复兴 ”,为法国提供足够的生产资料。 “现代化和扩张”,不但要增加生产,而且要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具体措施 重点发展煤炭、电力、钢铁、水泥、运输和农业机械等六种重要工业,用于这六个部门的投资占总投资的 30.7%;在计划实施过程中 又 增加 了 碳氢燃料和氮肥两个部门。 重点对具有竞争能力的工业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在产量增长的同时改善和提高质量;加强科研,实行经济结构改革,发展工业企业的专业化和协作化。 实施结果 工业生产增长 83.5%,农业生产增 长 23%。 GDP 年均增长 5.2%,工业生产增长 45%,农业生产增长 17%。进、出口年均增长分别为 8.5%和 7.1%,固定资本投资额增长 47%。 6 / 18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宏观专题报告 数据来源:法国经济计划化 1974 年巴黎版等,东吴证券研究所整理 2.1.3. 政策效果 借助政府干预,特别是得益于美国马歇尔援助计划,战后法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1948 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指数已达到战前 1938年的水平。 1949 年全国发电 303 亿度, 1959 年高达 645 亿度, 10 年翻了一番;煤炭产量于 1958 年创历史新高,达到 6000 多万吨;钢铁、机床、运输设备和水泥的产量以及塑料、化肥、化学纤维、农机设备也都 成倍增长。 1949 年法国基础部门只占工业附加值的四分之一, 1959 年的该比重已经提高到五分之二以上。 经济总量方面。 积极财政政策使得 1951-1959 年的法国经济连续上升, GDP 年平均增长率为 4.8%,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低于日本、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不过与美国相比,该时期的法国经济增速要高于美国 1.5个百分点。 图 表 4: 1938-1957 年实际 GDP 年均增长率分拆 年度 1938-1951 1951-1957 年均 GDP 增长率( %) 1.9 4.7 数据 来源:国际货币金融统计 1981 年年 鉴等,东吴证券研究所整理 图表 5: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51-1959 年实际 GDP 年均增长率 国别 日本 联邦德国 意大利 法国 美国 年均 GDP 增长率( %) 7.2 6.9 5.5 4.8 3.3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金融统计 1981 年年鉴等,东吴证券研究所整理 经济结构开始转型。 在 1950-1960 年间,法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由555.5 万人降至 402.9 万人,第二产业由 666.4 万人增至 722.4 万人,第三产业由 682.93 万人增至 767.8 万人。该时期的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 1950 年的 15%:48%: 37%转变为 11.4%: 42.2%: 46.4%。对外贸易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50 年代初期出口商品主要是糖、棉布和纺织品,重化工品出口比例很小,50 年代末出口的重化工品已经占有较高比重。 图表 6: 1950-1960 年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变化 图表 7: 1926-1962 年轻重工 业比例变化 1511.44842.23746.40 20 40 60 80 10019501960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5138.331.94961.768.10 20 40 60 80 100192619521962轻工业 重工业数据来源: 米歇尔:欧洲历史统计, 东吴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 让 -雅克卡雷等:法国经济的发展 ,东吴证券研究所 随着工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法国的工业生产增速相对较快,1950-1959 年间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 6.1%,低于日本、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不过高于美国 0.8 个百分点,高于英国 3.3 个百分点。 7 / 18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宏观专题报告 1945-1957 年是法国对外贸易恢复和发展的初步阶段。 战后初期,随着法国经济的重建和恢复, 1946-1950 年间的进口额增加了 3.1 倍,出口额增加了 9.6 倍, 1950 年 的进出口贸易第一次出现平衡。 1950-1957 年间的进口量平均每年增长 6.7%,出口量平均每年增长 4.8%,高于 GDP 年均实际增长率( 4.4%)。但从进出口抵补率来看,在 13 年中( 1945-1957)有 10 年的抵补率在 100%以下,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法国从美元区和英镑区大量输入所缺少的工业原料。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张出口、限制进口的措施,例如:削减自英镑区和美元区的进口,对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和美元区实行进口限额制度,增加从法郎区的进口和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此阶段后期的抵补率有所提 高。 图表 8: 1950-1959 年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对比情况 图表 9: 1945-1957 年对外贸易情况 6.111.416.12.88.85.30 5 10 15 20法国联邦 德国日本英国意大 利美国 -16-14-12-10-8-6-4-2021945 1947 1948 1950 1951 1952 1953 1955 1957贸易差额亿美元数据来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 东吴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 Wind 资讯 ,东吴证券研究所 法郎贬值严重。 在 1938-1958 年间,法郎大幅贬值,成为西欧最弱的货币之一。在第四共和国时期由于财政政策导致的法郎贬值具体表现为:1948 年 1 月,受到法国财政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的影响,法郎贬值 44.4%;50 年代以来,由于朝鲜战争、入侵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战争,军费开支连年增加,造成巨额的财政赤字,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逆差,国家储备几至枯竭, 1958 年法郎贬值两次,贬值幅度分别为 16.7%和 14.9%。 外债累累及短期内债增加。 1938 到 1956 年,法国的长、短期公债以及外债占比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长期公债占比由 75.1%下降至 37.9%,短期公债则由 11.8%上升至 36.5%;与此同时,外债规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外债占比由 1.6%增加至 15.6%。 1958 年,法国外债规模达到 30 多亿美元的创记录额,完 美演绎了从世界高利贷者转向负债国家的角色互换。 图表 10: 1938、 1955 和 1956 年内外债占比 01020304050607080050010001500200025001938 1955 1956长期公债 短期公债 外债长期公债占比 短期公债占比 外债占比十亿法郎 %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近代法国的财政) 1, 东吴证券研究所 1 参考文献 : 尔 谢洛娃 ,萧笙 .近代法国的财政 J.财政 ,1957(05)。 8 / 18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宏观专题报告 2.2. 1958-1974 年高速发展的法国 2.2.1. 政策背景 经过 1954-1957 年经济高涨以后,法国于 1958 年年中开始出现经济衰退的迹象。此时的国内财政赤字庞大, 1957 年达到 10,400 亿旧法郎;对外贸易危机严重, 1957 年贸易逆差为 3,760 亿旧法郎;国际收支存在巨额逆差, 1957 年为 141,200 万美元; 黄金外汇消耗殆尽,外债规模突破新高。法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岌岌可危。与此同时,阿尔及利亚战争还在继续,军费开支巨大。 2.2.2. 具体措施 面临这种情况,当时执政的戴高乐政府宣布要稳定金融、货币和经济,对法国经济 做出 了一番切实的、彻底的整顿。当时经济政策的重点在于解决财政金融危机,在此原则下,戴高乐政府也确定了对外贸易的方针,向更广泛的自由贸易方向发展。就其实施政策的主要内容来看,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具体如下: 图表 11: 1958-1969 年财政 政策的发展 第一阶段( 1958-1959 年) 第二阶段( 1960-1969 年) 背景 经济 :开始衰退,面临严峻的财政问题,存在巨额的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岌岌可危。 军事 :阿尔及利亚战争还在继续,军费开支巨大。 共同市场的建立,使法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愈来愈烈;财政紧缩措施,使个人消费水平受到很大打击,生产增长速度大大减缓。 目标 制止通货膨胀、解决国际收支危机和准备进入共同市场。 继续稳定财政金融的同时,鼓励经济扩张,支持工农业集中化生产和现代化装备升级。 具体措施 大量吸收游资、稳定货币、充实国库; 增加税收、取消部分价格补贴、削减部分社会保险金; 给资本主义大企业很多税收优待、加紧促进生产集中; 宣布法郎贬值和实行法郎有限度的自由兑换。 “计划化” :制定临时性计划和第四个计划; 农业:发展农业技术,减少农业人口; 工业:重点投资石油、电力、制铝、钢铁和装备工业; 七项鼓励私人投资的措施等。 实施结果 1959 年底法国预算赤字稳定在 60 亿新法郎,黄金外汇储备达到 172,000 美元; 1959年法国出口贸易增长了 29%,国际收支出现 103,700 万美元的顺差。 法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 阶段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 实际增长率高达 5.7%,工业生产基本上维持了持续上升的局面。 数据来源:法国 1958 年政治年鉴等,东吴证券研究所整理 2.2.3. 政策效果 该时期法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GDP 年均实际增长率高达5.7%,不仅把美国( 3.9%)、英国( 3.0%)抛在后面,而且赶上并超过了联邦德国( 4.7%),这为法国政府创造了开源节流的良好条件。因而预算支出占 GDP 比重逐步下降,由 1959 年的 24.1%下降至 1973 年的 19%,预算赤字占 GDP 比重从 1958 年的 1.9%下降到 1969 年的 0.2%, 1974 年底甚至出现了 58 亿法郎的预算盈余。 2.3. 1974-1979 年“滞胀”之后的法国 2.3.1. 政策背景 9 / 18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宏观专题报告 法国经济在经过了 15 年左右的持续高增长阶段,经济各部门的比例严重失调,矛盾日益尖锐,加上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以及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法国经济内在矛盾日益激化,以致在度过 1974-1975 年的经济危机之后,法国经济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滞胀”局面。 1974-1975 年的经济危机使得生产下降幅度高达 14%,企业倒闭数高达 1902 家,失业人数达 102 万人。这次经济危机触及到了多个经济部门,综合表现如下:首先是生产过剩与通货膨胀并发,消费物价指数上升幅度高达 19.1%;其次是生产过剩危机与财政金融危机并发, 1974 年底巴黎股票实际价格跌幅高达 50%,接近 30 年代危机时期股票价格 52%的跌幅,财政收支从 1974 年尚有 9 亿美元的盈余转变为 1975 年高达 100.3 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创战后历史最高记录;再次是工农业生产危机并发,1974-1975 年度法国向共同市场 国家出口的粮食减少了 46%,因出口下降而积压“过剩”的粮食高达 700 万吨,比 1973-1974 年度增加 400 万吨,而且牛奶、肉类和葡萄酒等也发生过剩现象。这次危机使得法国经济一蹶不振,工业生产基本停滞,直到 1976 年后工业生产指数才有所回升。 图表 12:以 1970 年 为基期的 1974-1975 年各项指标 水平 指标 工业生产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 消费物价指数 股票价格指数 企业倒闭数 失业人数 单位 1970=100 亿法郎 1963=100 1949=100 家 万人 高点 121 1708 129.1 114.4 747 102 低点 104 1616 153.8 70.9 1902 37.9 升降幅度( %) -14 -5.4 19.1 -38 154.6 169.1 数据来源:国外经济统计资料 ( 1949-1976) ,东吴证券研究所整理 2.3.2. 具体措施 为了振兴经济,政府扩大了开支,预算支出比重逐步提高,由 1974年占 GDP 的 20.1%上升到 1979 年的 22.9%,该时期法国政府坚持“稳定中增长”的发展战略,突出政策如下: 在工业方面 ,调 整和淘汰纺织、炼油、钢铁、造船和炼铝等部门中某些消耗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过多的不盈利企业;同时,发展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紧密机械、精密化工、遥控、空间和海洋开发等。 在农业方面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发展农产食品工业,以促进农业尤其是畜牧业和园艺业的发展。 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 强调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援助”和投资,确保原料供应和商品销售市场。 加速发展核能。 在石油危机的情况下,法国选择了“优先发展”核能战略,确定了加速发展核能的政策。在 1974-1981 年的德斯坦任总统期间,法国的核电站建设和核能发展计划达到了 高峰,而与此同时,美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国却相继修改和削减核能计划。 1975 年,法国政府制定了一个 10 年核能发展长期计划,计划到 1985 年建成 40 座核电站,提供的核电量达 6000 万吨油当量,占法国电能需求量的 55%,占能源需求总量的 25%。该计划最后顺利实施,成效显著。 图表 13:法国 1975-1985 年间核能发展长期计划 核能现状 计划 现实 核电站建设 到 1985 年建成 40座核电站,提供核电量达 6000 万吨油当量。 1974-1981 年间,法国兴建的包括 快中子增殖反应堆 “超级凤凰” 在内的核电站共达 42 座,功率为 4200 千瓦; 1982年底,法国核电站总装机容量为 2270 万千瓦,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核电发电量超过瑞士 位 居世界第 一 。 核能发展计划 数据来源:法国宏观经济管理,东吴证券研究所整理 10 / 18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宏观专题报告 能源进口多元化。 法国加强同第三世界,特别是非洲产油国的合作关系,其结果是为争取能源进口多元化开辟了道路,改变了能源进口的地区结构。从煤炭进口量上来看,法国每年进口大量煤炭,从 1970 年的1760 万吨增加到 1980 年的 3250 万吨,以后每年进口量保持在 2000-2500万吨。从进口国家来看, 60 年代初至 70 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占法国煤炭进口量的 3/5, 70 年代开始也逐渐从英美等国进口煤炭;石油进口的地区也从一开始的近东扩展到非洲和北海。 巴尔计划: 巴尔计划于 1976 年 9 月 22 日提出,是一个振兴经济、抑制通胀的方案。总体来看,该计划基本上以紧缩为基调,其基本目标是抑制通胀、稳定货币和平衡对外贸易。 图表 14: 巴尔计划的三个阶段 具体内容 背景 经济 : 1974-1975 年的经济危机使得法国经济出现了 滞胀 ,物价猛涨, 通胀加剧;对外贸易逆差扩大;失业人数急剧增加,超过百万大关;法郎地位不稳,黄金储备大量流失;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降低; 其他 :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依据的政策措施对 滞胀 已经无法解释和解决,经济自由主义政策占据重要地位。 时间 第一阶段 ( 1976 年 9月 -1977 年 4 月) 第二阶段 ( 1977 年 4 月 -1978 年 4 月) 第三阶段 ( 1978年 4月 -1981年 5月) 主要 目标 逐步减缓物价上涨速度;恢复对外贸易平衡;支持经济活动和就业。 继续抑制通胀 ;“适当” 刺激经济;缓和失业矛盾。 持久地实现各种重大平衡。 具 体 措施 ( 1)冻结物价:规定所有物价和房租以 9 月 15 日为标准,年底之前不得提价; ( 2)限制工资增长:规定从 1977 年 1 月起工资增长率不超过 6.5%; ( 3)提高贴现率:从 9.5%提高到 10.5%; ( 4)降低消费附加税:从1977 年 1 月 1日起把税率从20%降到 17%; ( 5)加强外汇管制;拨款92 亿法郎援助灾区难民。 ( 1)稍微放松信贷:利率从10.5%降到 9.5%,银行基础利率从 9.6%降到 9.5%; ( 2)增加大工业专门信贷,帮助有困难的企业; ( 3)对建筑和公共工程以应急基金的名义进行帮助; ( 4)加速住房建设,增加资金和信贷; ( 5)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学费补助金。 ( 1)逐步取消价格控制 ,以减少企业过多的欠债并促进投资; ( 2)改组工业,加强生产机构,实现企业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 3)对一些由于结构问题或者管理不善而亏损的企业必须在提出令人信服且有效的整顿和恢复计划时给予资助。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巴尔计划”剖析) 2,东吴证券研究所整理 2.3.3. 政策效果 物价上涨先慢后快,通胀并未停止。 在计划实施的两年间( 1977-1978年),物价上涨率曾被控制在 10%之内,但从 1979 年上半年开始 通胀重新回升,全年物价上涨率为 11.8%, 1980 年高达 13.6%;法郎保持相对稳定:由于巴尔计划采取了保持高利率、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对外贸易平衡等政策措施,法郎地位提升;对外贸易有所改善:出口额稳步增长,法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世界地位提高;经济有所增长但增速减缓;失业问题不减反增:申请就业人数日益增加而就业机会却在减少。 2 参考文献:黄文杰 ,董平 .“巴尔计划” 剖析 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982(03)。 11 / 18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宏观专题报告 图表 15: 1970-1981 年 GDP、 CPI 同比增长率情况 -0.0200.020.040.060.080.10.120.140.16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法国 :GDP: 不变价 : 同比 法国 :CPI: 同比数据来源: Wind 资讯, 东吴证券研究所 1975-1980 年是法国对外 贸易低速发展阶段。 该时期的进口量平均每年增长 5.9%,出口量每年增长 4.9%,高于 GDP 的年均实际增长率( 2.8%)。 图表 16: 1970-1981 年对外贸易情况 -400-2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出口金额 : 法国 进口金额 : 法国贸易差额:法国亿美元数据来源: Wind 资讯, 东吴证券研究所 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在 70 年代上半期的经济危机期间,法国的失业人数已达到战后最高水平。巴尔计划的实施使得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呈现出申请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但就业机会却不断减少的局面。 2.4. 1981-1995 年左、右翼联合执政时期 2.4.1. 政策背景 法国经济在经过 15 年( 1959-1974 年)的高速增长(年均 GDP 增长率为 5.7%)以后,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和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再加上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使得国内经济矛盾更加激化,从而导致在经过 1974-1975 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国内积累率明显下降,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滞销,国内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