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双碳”之路系列专题报告(一):“双碳”战略意义深远能源转型势在必行.pdf
2020-06-02 重要提示:本报告中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期货的专业投资者参考。若您并非中信期货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 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报告的任何信息。本报告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 阅读本报告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证监许可【2012】669号 大宗商品研究团队 研究员: 曾宁 021-60812995 从业资格号F3032296 投资咨询号Z0012676 中信期货研究|“碳达峰、碳中和”专题报告 摘要: “双碳”战略意义深远,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碳达峰、碳中和”是基于中国国情与国际环境所做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掀起 一场自上而下的碳减排革命。经测算,我们认为实现碳达峰难度并不大,但2060 年碳中和道阻且长,难点在于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碳减排。实现“双碳目标”需 要不断地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多措并举逐步与碳“脱钩”。 报告要点 1. 碳达峰是指全球或国家等主体的碳排放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达到最高点。 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量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等人为吸收汇达平衡。 2.三重内涵决定“碳达峰、碳中和”势在必行。科学内涵即全球气候变暖的 确定性增强,减排控温已刻不容缓;经济内涵即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固定 投资增速拐点显现,城镇化速率放缓,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经济结构的深刻变 革已然成为逐步与碳“脱钩”的最大底气;政治内涵:从国内视角看,“双碳目标” 与生态文明理念相契合;从国际视角看,“双碳”是大势所趋,我国是碳排放大国, 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不可或缺,积极参与不仅体现大国担当,且对提升国际 话语权意义重大。 3.排放量大、“富煤”结构、碳源集中是我国碳排放的三大特征。我国碳排放 年约占全球1/3,位列榜首,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7倍,而煤炭占 比重过高(57.6%)是导致排放强度过高的重要原因。在碳源分布上,我国碳源主 要集中在热电(44.4%)、黑色(18.0%)、非金属矿产(12.5%)、运输仓储(7.8%) 和化工(2.6%)等行业,这五大行业合计占总碳排放的85.2%。 4.达峰不难中和难。根据我们的测算,实现2030年碳达峰毋需大幅度地降低 排放强度,假定2030年前经济保持5%的中性增速,单位GDP碳排放降幅维持在年 化3.4%的水平即可实现达峰。由于时间紧迫,加之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碳减排难 度大、新能源和碳捕捉碳存放技术不成熟等原因,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任务艰巨。 5.碳中和是系统性的能源革命。碳中和的“牛鼻子”是使用清洁能源替代化 石能源,这就决定了未来要不断发展风、光、核、氢等非化石能源,减少煤、油、 气等化石能源,并逐步通过电气化将终端消费的碳减排上移至电力生产端。可预 见,新能源汽车、储能设施作为能源革命的一部分,也将会伴随清洁能源技术的 成熟而迅速发展。 通向“双碳”之路系列专题报告(一) 中信期货专题报告|大宗商品(碳达峰、碳中和) 2 / 21 目 录 摘要: . 1 一、碳达峰、碳中和从何而来 . 4 (一)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 4 (二)“碳达峰,碳中和”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 4 二、为什么要“碳达峰、碳中和”. 6 (一)科学内涵:气候变暖确定性强,减排控温刻不容缓 . 6 (二)经济内涵:工业化步入后期,发展与“碳”渐脱钩 . 7 (三)政治内涵:抓生态文明建设,做负责任大国 . 11 三、国内碳排放现状如何 . 13 (一)碳排放居世界首位 . 13 (二)“富煤贫油”导致碳强度高 . 13 (三)高耗能行业是我国的主要碳源 . 15 四、如何实现“双碳”目标 . 16 (一)碳减排一直在路上 . 16 (二)2030年达峰不太难. 17 (三)2060碳中和任务重. 19 (四)加减“乘”“除”多管齐下 . 19 免责声明 . 21 中信期货专题报告|大宗商品(碳达峰、碳中和) 3 / 21 图目录 图表1:联合国气候大会谈判历程 . 5 图表2:全球平均气温呈现升高趋势且速率明显加快 . 7 图表3:全球升温1.5和2的风险 . 7 图表4:我国固定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 8 图表5:2019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攀升至60% . 9 图表6: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至54.53% . 9 图表7: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 10 图表8:中美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世界占比的演变趋势(单位:百万吨) . 10 图表9:越来越多的世界主要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 . 11 图表10: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 12 图表11:中国单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8倍 . 13 图表12:中国单位碳排放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7倍 . 13 图表13: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煤炭消费占比过高 . 14 图表14:电热气水行业占我国煤炭消费近50% . 14 图表15:我国电力的主要来源是煤电(2019年) . 14 图表16:煤炭的碳排放强度远高于其他油气能源 . 15 图表17: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源主要集中在电力与制造业(单位:千吨,%) . 15 图表18: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源的行业分布(按细分行业,2017) . 16 图表19: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与单位GDP碳排放近年来降幅明显 . 16 图表20:2021- 2030年我国碳排放增速的情景分析 . 18 图表21:不同经济增速情形下可能的碳达峰路径 . 18 图表22: 英、法、德三国于1973年碳达峰 . 19 图表23:美(左轴)、日分别于07、08年碳达峰 . 19 图表24:实现碳中和要开源节流多措并举 . 20 中信期货专题报告|大宗商品(碳达峰、碳中和) 4 / 21 一、碳达峰、碳中和从何而来 (一)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一般性辩论时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 放量力争在2030年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习近 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即到2030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资源占一 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能、 太阳能发电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碳达峰是指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主体的碳排放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 碳排放的最高点即碳峰值。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量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捉与封 存(CCS)技术等人为吸收汇达平衡,狭义上指二氧化碳排放,广义也可指所有 温室气体排放。 (二)“碳达峰,碳中和”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碳达峰,碳中和的本质是更高质量地可持续发展。尽管减少碳排放应对全球 气候变化符合全人类的利益,但是这一问题具有严重的负外部性,导致推进十分 困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国家尚处于工业化阶段或者工业化前的阶段, 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廉价的化石能源,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无疑是限制 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在此情况下,限制碳排放的私人收益(本国利益)小于社会 收益(全人类的利益),这必然会导致发展中国家限制碳排放的意愿并不强烈。 反观以欧盟为主导的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了工业化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碳减排 相对更容易,也更符合本国利益。正是由于碳排放涉及到每个国家的发展权问题,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谈判工作就一直处于激烈 地博弈之中,全球气候治理的科学问题也不可避免地被政治化。 二氧化碳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本身是一个科学问题,最早源自于法国科学家 傅里叶的温室效应理论,直到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雷维尔和苏斯研究发现, 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并不能被大自然全部吸收,才逐步地引起科学界的重视。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这是第一次有各 国政要、联合国及国际机构组织参加的当代环境问题会议,环境议题从此走向国 际社会的议程。随着对全球环境认知的提升,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 境规划署共同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旨在全面、客观、公 正和透明地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 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IPCC的成立标志着气候变化问题 开始进入国际政治议程(马建英,2011)。 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简称公约)明确要控制二氧 化碳浓度开始,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开始进入谈判阶段。谈判主要围绕围减排目标、 中信期货专题报告|大宗商品(碳达峰、碳中和) 5 / 21 减排时间表及减排义务如何划分等细则展开,达成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协议。总 体来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5到2005年,达成了里程碑式协议京都议定书。1997 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明确了39个发达国家2008-2012年的减排任务,即在 1990年碳排放的基础上减少5.2%。作为公约之后第一个达成的行动方案, 经历了复杂而艰难的博弈,从谈判到生效长达10年,2005年京都议定书终 于生效。 图表1:联合国气候大会谈判历程 阶段 年份 地点 成果 主要内容 缺点 1992 巴西里约热内卢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公约 主要目标是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之间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即各缔约方都有义务采取行动应对 气候变暖,但发达国家对此负有历史和现实责任,应承担更多义务。 未确定发达国家 的减排指标 第一阶段( 1992 - 200 5 ) 1995 德国柏林 柏林授权 确定了发达国家2000年以后的减排义务和时间表 1997 日本京都 京都议定书 首次为39个发达国家确定了(2008 -2012)的减排目标,在1990年排放 量的基础上减少5.2%。 2012年之后未 作安排 2005 加拿大蒙特利尔 目的是为了确定2012年后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和时间表。 欧洲以中美等主 要排放大国未加 入议定书为由, 态度消极 第二阶段 ( 200 5 - 2 01 0 ) 2007 巴厘岛 巴厘路线图 各方同意所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和所有发展中国家应当根据公约 的规定,共同开展长期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就减缓、适应、资金、 技术转让等主要方面进行谈判,在2009年底达成一揽子协议,并就此建 立了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谈判工作组。 2009 丹麦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协议 (未通过) 欧美国家要求对发展中国家重新分类,重新解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 则,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 2010 墨西哥坎昆 坎昆协议 总体上还是维护了议定书二期减排谈判和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谈判并行的 “双轨制”谈判方式,增强国际社会对联合国多边谈判机制的信心。 第三阶段( 2010 - 2015 ) 2015 法国巴黎 巴黎协定 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 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重申了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 任”原则,自下而上视经济社会情况自主提出减排贡献目标;构建了义务 与自愿相结合的出资模式;减了全球盘点机制,动态跟踪减排成效。 第四阶段( 2016 年至今) 2018 波兰卡托维兹 主要对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进行谈判,在自主贡献、减缓、适应、资 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涉及的机制、规则等方面 达成共识。 对第六项细则的 谈判进展艰难, 至今仍未达成一 致。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中信期货研究部 第二阶段:2005-2010年,谈判进展缓慢,达成了“巴厘路线图”和坎昆 中信期货专题报告|大宗商品(碳达峰、碳中和) 6 / 21 协议两份重要成果。2005年底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缔约方大会正式启动了2012 年后的议定书二期减排谈判,主要是确定2012年后发达国家减排指标和时间表。 2007年底确定的“巴厘路线图”确定了二期减排谈判和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谈判并 行的“双轨制”。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由于在谁先排放、怎么 减排,谁先减排、资金提供、技术转让等多个领域分歧较大,最终并没有达成一 致协议。在2010年墨西哥坎昆缔的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要求重新解释“共同 但有区别责任”,旨在加速二期减排和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谈判的“并轨”,招致发 展中国家强烈反对,经过激烈谈判最终通过了坎昆协议。整体上看,协议汇 集了“双轨制”谈判以来的共识,基本上维护了“双轨制”谈判方式,增强了多 边谈判机制的信心。 第三阶段:2011-2015年,达成了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确定了2020年 后的国际气候制度。协定制定的核心目标是在21世纪末将全球的平均气温升幅 控制在较工业化前水平之上2以内,并通过加强合作争取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 在1.5以内。由于巴黎协定秉持了美国奥巴马政府在哥本哈根谈判中所确 立的“自下而上”的行动逻辑,不再强调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而是由国 家自身发展情况自主决定国家贡献,因此赢得了最为广泛的共识。截止2020年 已经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缔约,是继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之后具有里程 碑意义的协议。人性自主的履约机制提升了各个缔约方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 性,增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信心。 第四阶段:2016年至今,巴黎协定达成之后的历届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主 要就具体规则如何细化和落实进行碳排。2018年在波兰卡托维茨举办的气候变化 大会上,就巴黎协定中涉及的自主贡献、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 设、透明度、全球盘点机制等方面的相关机制和细则达成了共识,但是有关巴 黎协定的第六条款中涉及国际碳交易市场运作的相关细则,至今仍未达成一致。 二、为什么要“碳达峰、碳中和” 要回答为什么要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就要深刻理解“碳达峰、碳中和” 的三重内涵,即科学内涵、经济内涵和政治内涵。 (一)科学内涵:气候变暖确定性强,减排控温刻不容缓 全球气候变暖在科学上的确定性增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变 得日益迫切。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变暖,从人类开始工业化以 来,由于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的广泛使用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 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变暖。2019年全球大气中主要温室 气体CO2、CH 4(甲烷)、N 2O(氧化亚氮)的平均浓度分别较工业化前增加了48%、 160%和23%,众多科学理论和模拟实验也在验证温室效应理论的正确性,更多研 究证据表明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温度事件的主要原因。由图表2可知, 目前全球的平均温度较1850年的工业革命初期上升了近1,且平均气温上升的 中信期货专题报告|大宗商品(碳达峰、碳中和) 7 / 21 速率明显提升。就我国气候变化的情况来看,近百年以来,我国地表温度显著上 升,上升速率明显加快,北方冬春增暖趋势明显。除此之外,气象数据显示1950 年以来,我国极端降水明显增加增强,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图表2:全球平均气温呈现升高趋势且速率明显加快 资料来源:Berkeley Earth中信期货研究部 气候变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与冻土消 融,影响下游大河的径流与水质,破坏了水资源系统的正常循环。气候的变化给 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扰动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极 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洪水、干旱与森林火灾等更是对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产生严 重冲击,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018年IPCC 全球1.5增暖特 别报告指出,全球升温1.5将对陆地海洋生态、人类健康、食品安全、经济 社会发展等产生诸多风险,如果全球升温2,风险将更大。总而言之,日益严 峻的气候变化形势正在威胁着人类社会系统的稳定性,阻碍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 展,必须通过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图表3:全球升温1.5和2的风险 潜在威胁 评价标准 温度上升1.5的风险 温度上升2的风险 高温热浪 全球人口中至少5年一遇的比例 14% 37% 北极消融 夏季海上无冰频率 百年一遇 十年一遇 海平面上升 2100年海平面上升值 0.4米 0.46米 脊椎动物灭绝 失去一半以上数量物种的比例 8% 16% 昆虫灭绝 失去一半以上数量物种的比例 6% 18% 冻土消融 北极多年冻土融化面积 480万平方公里 660万平方公里 珊瑚礁消亡 减少比例 70%90% 99% 粮食减产 热带地区玉米减产比例 3% 7% 渔业减产 海洋渔业产量损失 150万吨 300万吨 资料来源: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 中信期货研究部 (二)经济内涵:工业化步入后期,发展与“碳”渐脱钩 中信期货专题报告|大宗商品(碳达峰、碳中和) 8 / 21 中国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并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具备了实现“双碳目标” 的底气。全球气候治理是科学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碳排放权关乎国家 的发展权。长期以来,全球气候治理事务由欧洲后工业化国家引领和推进,由其 主导的减排方案也势必基于本国后工业化阶段的基本国情。反观中国,在现阶段 提出“双碳目标”的承诺也与本国的基本国情密切相关。 首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的拐点已经出现。进入工业化革命以来, 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人类生产力。回溯后工业化国家的 发展史可知,在工业化城镇化阶段,围绕基础设施、建筑及工业设备产生了大量 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所需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材料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造 成了大量的碳排放,而到了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主要贡献开始转向以消费为主 的第三产业,对能源消耗量也自然降低。对照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样 由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对 拉动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城镇化率增速放缓, 固定投资的需求也趋于减少,依赖粗放地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 继。 图表4:我国固定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信期货研究部 如图表4所示,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快速的增长,基 本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占GDP的比重也一路攀升,2015年固定投资比例一 度达到81.25%,而后固定投资总额增速与占其占GDP的比重,双双出现下滑,2019 年、2020年固定投资总额增速出现负增长。很显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拐点已 经显现。再如图表5所示,我国的人口的城镇化率已于2019年突破60%,城镇化 的速率已经出现明显的放缓,无论是未来城镇化的空间还是城镇化的增速均十分 有限。因此,我们认为在当下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源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深 -20% 0% 20% 40% 60% 80% 100% 0 200,000 400,000 600,000 800,000 1,000,000 1,200,000 198 0-12-3 1 198 1-12-3 1 198 2-12-3 1 198 3-12-3 1 198 4-12-3 1 198 5-12-3 1 198 6-12-3 1 198 7-12-3 1 198 8-12-3 1 198 9-12-3 1 199 0-12-3 1 199 1-12-3 1 199 2-12-3 1 199 3-12-3 1 199 4-12-3 1 199 5-12-3 1 199 6-12-3 1 199 7-12-3 1 199 8-12-3 1 199 9-12-3 1 200 0-12-3 1 200 1-12-3 1 200 2-12-3 1 200 3-12-3 1 200 4-12-3 1 200 5-12-3 1 200 6-12-3 1 200 7-12-3 1 200 8-12-3 1 200 9-12-3 1 201 0-12-3 1 201 1-12-3 1 201 2-12-3 1 201 3-12-3 1 201 4-12-3 1 201 5-12-3 1 201 6-12-3 1 201 7-12-3 1 201 8-12-3 1 201 9-12-3 1 202 0-12-3 1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左) GDP:全国(左) 固定投资总额/GDP(右)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 亿元 中信期货专题报告|大宗商品(碳达峰、碳中和) 9 / 21 刻变化。 图表5:2019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攀升至6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信期货研究部 其次,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我国的 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GDP 的比重近年来开始持续下降,201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45.5%,首次超越第 二产业的比重(45%),而后比重进一步持续性上升,2020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 重达54.53%。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一般进入工业化后期或者后工业化阶段, 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整个社会对能源消费的依赖将 会相对降低,单位碳排放亦将逐步降低。对照中国当前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显 然也正在朝低碳这一方向发展。 图表6: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至54.5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信期货研究部 注:A代表第一产业,I代表第二产业,S代表第三产业。 中国当前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过度的阶段,已经具备了低碳发展的潜 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中国的人均GDP为人民币72447元,按全年 0.00 0.20 0.40 0.60 0.80 1.00 1.20 1.40 1.60 1.80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总人口:城镇:比重(城镇化率) 城镇化速率 (%) (%) 0 10 20 30 40 50 60 195 2 195 4 195 6 195 8 196 0 196 2 196 4 196 6 196 8 197 0 197 2 197 4 197 6 197 8 198 0 198 2 198 4 198 6 198 8 199 0 199 2 199 4 199 6 199 8 200 0 200 2 200 4 200 6 200 8 201 0 201 2 201 4 201 6 201 8 202 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单位:%) 中信期货专题报告|大宗商品(碳达峰、碳中和) 10 / 21 平均汇率折算为10504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54.53%,超越第二产业的 37.80%;2020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2019年城镇化率60.6%),综上 指标对照工业化阶段的标准,可以判断,我国当前大致处于工业化后期,正逐步 地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从后工业国家的发展规律来看,工业化中期阶段,主导 产业通常为资本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的重工业,如钢铁、水泥、电力;到了工业 化后期,主导产业则逐渐转向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如汽车、装备制造和交通 运输业;后工业化阶段,主导产业则主要表现为以金融、教育、信息、医疗等服 务业为主。显然,从工业化后期开始,对于碳(能源)的消耗将开始出现下降。 图表7: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 基本指标 前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阶段 后工业阶段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人均GDP (美元) 2010年 703 1046 2812 5625 10546 2011年 725 1451 2901 5802 10879 2012年 740 1481 2961 5922 11104 产业结构 AI A20%且AI 10%AS AS IS 城镇化率 30% 30%50% 50%60% 60%75% 75% 资料来源:中国碳排放:尽早达峰 中信期货研究部 注:A代表第一产业,I代表第二产业,S代表第三产业。 图表8:中美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世界占比的演变趋势(单位:百万吨) 资料来源:wind 中信期货研究部 我们从中美碳排放数据的演变可以发现:尽管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开始碳排放的增速已逐步地下降,但是排放量一直到2007年才碳达峰,实际上 美国正是在彼时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而后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中国当前大致处于 工业化后期,二氧化碳排放占世界排放量将近30%,与20世纪60年中后期的美 国较为相似,对比美国的发展经验,中国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占比有望逐步 降低,并稳步实现碳达峰。 0% 5% 10% 15% 20% 25% 30% 35%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96 5 196 7 196 9 197 1 197 3 197 5 197 7 197 9 198 1 198 3 198 5 198 7 198 9 199 1 199 3 199 5 199 7 199 9 200 1 200 3 200 5 200 7 200 9 201 1 201 3 201 5 201 7 201 9 中国CO2排放量 美国CO2排放量 中国CO2排放量占比 美国CO2排放占比 中信期货专题报告|大宗商品(碳达峰、碳中和) 11 / 21 (三)政治内涵:抓生态文明建设,做负责任大国 从国内政治的角度来看, 双碳目标“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抓手。生 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美丽中国”和“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政策始终,本届政府尤为重视生态 文明建设。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会议上提出,将“双碳 目标”纳入生态文明的总体布局,足见政治定位之高,决心之大。碳达峰、碳中 和意味着未来的发展将逐渐与碳“脱钩”,倒逼新一轮能源革命与经济结构升级, 提高发展的质量,这与我们的绿色发展理念相契合。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两个一 百年”奋斗目标,计划将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时间节点来看,“双 碳目标”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吻合,本质上来看,“双碳目标”本身就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必由之路,不是别人要 求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 图表9:越来越多的世界主要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 国家或地区 评价标准 承诺的碳中和时间(年) 苏里南 - 已实现 不丹 - 已实现 英国 完成立法 2050 丹麦 完成立法 2050 法国 完成立法 2050 匈牙利 完成立法 2050 新西兰 完成立法 2050 瑞典 完成立法 2045 加拿大 法律提案 2050 智利 法律提案 2050 欧盟 法律提案 2050 西班牙 法律提案 2050 韩国 法律提案 2050 芬兰 政策文件 2035 日本 政策文件 2050 德国 政策文件 2050 挪威 政策文件 2050 美国 政策文件 2050 中国 政策文件 2060 资料来源:碳达峰、碳中和100问 中信期货研究部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蜕变,主动担负大国责任,对于 树立大国形象,提升全球气候治理的话语权有重要意义。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与有利的国际背景分不开。一方面,巴黎协定兼顾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 是各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气候治理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 来的工业化进程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长期的高碳排放量给中 中信期货专题报告|大宗商品(碳达峰、碳中和) 12 / 21 国发挥引领表率作用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长期以来,以欧盟为核心的发达国家在 全球气候治理事务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博弈中 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巴黎协定重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并由国家根据自 身情况自主确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这一协议更多地兼顾了发展中国家的 利益诉求,它的达成与生效代表着全球气候治理形成了最为广泛的共识,极大地 调动了全球各国参与气候治理的积极性。巴黎协定显然也符合中国作为发展 中国家的利益,这是我们主动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基础。根据英国The Energy and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的统计,国际上已经有的126个国家和地区以 立法、法律提案以及政策文件等形式提出碳中和的目标。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举足轻 重。近年来,英国脱欧,欧盟领导力下降,美国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加之百 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冲击,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严重缺位,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机遇 窗口,中国坚定地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一积极行动不仅有助于主 动把握国际舆论和博弈的主动权,也有助于树立负责任大国的积极形象,为国内 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图表10: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资料来源:wind 中信期货研究部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国家主导型国家,中国政府首脑一旦承诺承担 何种责任或义务,通常会积极制定自上而下的政策,形成巨大的合力,加速落实 兑现承诺。反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则是社会主导型为主,一项政策的落 实通常需要平衡内部的利益纷争与博弈,决策效率低下,多党制轮流执政,代表 利益不同,执政理念不同,都会导致政策反复,执行力大打折扣(马建英,2011)。 例如,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随着执政党的更迭摇摆不定。早在克林顿执 政期间态度积极,签订了京都议定书,小布什执政后便退出了该协议;而后 在2008年奥巴马入驻白宫后,态度又转向积极,多次强调要促使美国成为全球 气候变化治理的领导先锋,而且在任期内签订巴黎协定;然而特朗普2016年 当选美国总统之后,当即退出巴黎协定,2021年拜登上台后,美国再度重返 巴黎协定。 0% 5% 10% 15% 20% 25% 30% 35%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196 5 196 7 196 9 197 1 197 3 197 5 197 7 197 9 198 1 198 3 198 5 198 7 198 9 199 1 199 3 199 5 199 7 199 9 200 1 200 3 200 5 200 7 200 9 201 1 201 3 201 5 201 7 201 9 中国CO2排放量 世界CO2排放量 中国CO2排放量占比 中信期货专题报告|大宗商品(碳达峰、碳中和) 13 / 21 三、国内碳排放现状如何 (一)碳排放居世界首位 碳排放总量大,碳排放强度高。从碳排放的贡献度来看,英国石油公司( BP) 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9年碳排放98.25亿吨,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9%,位 列全球之首;从碳排放强度来看,2019年我国创造了全球约16.27%的GDP,但是 一次能源消费约占全世界的24%,碳排放达到了29%,显然,碳排放强度比较高,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测算,我国单位GDP的能耗约99焦耳/美元,是世界平 均水平的1.47倍,单位GDP碳排放0.69千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7倍,碳 排放强度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图表11:中国单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8倍 图表12:中国单位碳排放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7倍 资料来源:BP 世界银行 中信期货研究部 资料来源:BP 世界银行 中信期货研究部 (二)“富煤贫油”导致碳强度高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远超其他国家。201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 中,化石能源的占比为85.1%,美国为83.3%,欧盟和日本分别为74.1%和87.4%, 可见化石能源依旧是各国消费主力,各国之间的差异并不大。但是对比化石能源 的消费结构不难发现,我国的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57.6%。对应地, 美国为12.0%,欧盟和日本分别为11.2%和26.3%。相比较而言,欧美与日本等发 达国家的石油与天然气消费占据了一次能源消费的主要位置。 44 44 67 175 119 154 99 67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美国 欧盟 巴西 俄罗斯 印度 南非 中国 全球 单位GDP能耗 焦耳/美元 0.23 0.21 0.24 0.90 0.86 1.36 0.69 0.39 0.00 0.20 0.40 0.60 0.80 1.00 1.20 1.40 1.60 美国 欧盟 巴西 俄罗斯 印度 南非 中国 全球 单位GDP碳排放 千克/美元 中信期货专题报告|大宗商品(碳达峰、碳中和) 14 / 21 图表13: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煤炭消费占比过高 图表14:电热气水行业占我国煤炭消费近50% 资料来源:BP 世界银行 中信期货研究部 资料来源:BP 世界银行 中信期货研究部 我国煤炭的消费主力在电热行业,而煤炭的碳排放强度远高于油气能源。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煤炭消费中占比最大的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 生产和供应业,占比高达48.1%;其次是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占12.2%; 黑色金属冶炼占7.4%,煤炭采选占6.1%,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分别占5.9%与5.5%。 上述六个行业的煤炭消费占到了煤炭总消费的85%。对比欧美日本的电力来源, 可明显发现我国的电力供应主要是煤电,而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电力供应中使用 了大量的天然气与核能。 图表15:我国电力的主要来源是煤电(2019年) 资料来源:BP 中信期货研究部 图表16列举了不同化石能源热值与碳排放情况,将天然气的碳排放强度标 准化为1,可以看到,焦炭与原煤的碳排放强度分居一二,分别是油田天然气的 1.81和1.64倍,也远高于原油、气油、柴油等其他石油能源。由此可见,我国 碳排放强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 过高。 0% 20% 40% 60% 80% 100% 中国 美国 欧盟 日本 煤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可再生能源 核能 48.7% 12.2% 7.4% 6.1% 5.9% 5.5% 14.2% 电力、热力、燃气 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石油、煤炭及其他 燃料加工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 延加工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 品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 延加工业 其他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中国 美国 欧盟 日本 煤炭 石油 水能 核能 天然气 其他 中信期货专题报告|大宗商品(碳达峰、碳中和) 15 / 21 图表16:煤炭的碳排放强度远高于其他油气能源 能源名称 平均低位发热值 折标准煤系数 单位热值含碳量(吨碳/TJ) 碳氧化率 碳排放强度 原煤 20 908 kJ/kg 0.714 3 kgce/kg 26.37 0.94 1.64 焦炭 28 435 kJ/kg 0.971 4 kgce/kg 29.5 0.93 1.81 原油 41 816 kJ/kg 1.428 6 kgce/kg 20.1 0.98 1.30 燃料油 41 816 kJ/kg 1.428 6 kgce/kg 21.1 0.98 1.37 汽油 43 070 kJ/kg 1.471 4 kgce/kg 18.9 0.98 1.22 煤油 43 070 kJ/kg 1.471 4 kgce/kg 19.5 0.98 1.26 柴油 42 652 kJ/kg 1.457 1 kgce/kg 20.2 0.98 1.31 液化石油气 50 179 kJ/kg 1.714 3 kgce/kg 17.2 0.98 1.11 炼厂干气 46 055 kJ/kg 1.571 4 kgce/kg 18.2 0.98 1.18 油田天然气 38 931 kJ/m3 1.330 0 kgce/m 3 15.3 0.99 1 资料来源:碳交易网 中信期货研究部 注:1.低位发热值等于29307千焦的燃料,相当于1千克标准煤(1kgc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