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和死亡率的变动趋势分析.pdf
1 No.C2017008 2017-07-24 中国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和死亡率的变动趋势分析 曾毅,冯秋石,Therese Hesketh, Kaare Christensen, James W Vaupel 摘要本文对“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近两万名 80-105 岁高龄老人数据分析发 现,社会经济发展使得 2008年高龄老人存活概率和自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 1998年有显著改 善。但是,医疗条件进步使健康较差高龄老人被“救”而存活率提高,导致 2008 年高龄老人 客观量测的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比 10年前显著下降;这将给社会和亿万家庭带来严峻挑战。 本文研究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寿命提高(胜利)带来效益(如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同 时,也会产生一定成本(例如,因体弱者延长生存而导致高龄老人躯体和认知功能下降);但 它不是以往不少国际文献解释这一现象时所称的“胜利的失败(failure of success)”,所 以没有必要为此恐慌,而需要全社会积极应对,努力实现人口健康老龄化。 关键词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躯体功能,认知功能,健康老龄化。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data of 19,528 oldest-old aged 80-105 from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tudy, we found that the age-specific mortality rates and disability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were substantially reduced among oldest-old individuals in 2008 compared with 1998, which was due to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we also observe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disabilities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cognitive capacity among the oldest-ol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1998-2008. This is because remarkable advancements in medical technology and living standards enhanced longevity and “saved” quite a lot of frail elderlys life and thus increased overall disability rates of physical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We believe that the success of increasing human lifespan will come along with both benefits (e.g. improvement in ADL) and costs (e.g. worsened average physical and cognitive capacities) among the oldest-old. However, the costs may not be considered as “failure of success”, that was widely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theory of expansion of morbid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population aging studies, because it sounds too pessimistic and may mislead the public. We propose to use “costs of success” and “benefits of success” to summarize the co-existence of expansion of morbidity and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as discovered in present and other studies. We believe that the society does not need to be scared about the “costs2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face the challenges by sound policy actions to reduce the costs and increase the benefits of the success of longevity, and eventually achieve the goal of healthy aging. Key words: Oldest ol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Physical performance, Cognitive function, Healthy aging 作 者曾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瑞意高等研究 院,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老龄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和老年医学部,教授;冯秋石,新加坡国立 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Therese Hesketh,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全球健康研究所,浙江大学公 共卫生学院全球健康研究所,教授;Kaare Christensen, 南丹麦大学公共健康研究所,教 授;James W Vaupel,德国马普人口研究所,教授。 Yi Zeng a,b , Qiushi Feng c , Therese Hesketh d,e , Kaare Christensen f , and James Vaupel a , Center for Healthy Aging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Raissu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b ,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Medical School of Duke University. c ,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Centre for Family and Population Research,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d , Institute for Global Health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e , Institute for Global Health,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Zhejiang University f , The Danish Aging Research Centre,Unit of Epidemiology, Biostatistics and Biodemography,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 g ,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Demographic Research.3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许多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尤其令人关切的是更 加需要日常照料和医疗服务的 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的快速增长(Zeng et al., 2017) 。围绕 老年人口健康变化趋势,国际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理论观点流派。一种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经 济发展、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善,老年人口在寿命延长的同时, 能够推迟残障以及 慢性病的发生时间,从而缩短残障生存期间,即“病残压缩理论(compression of morbidity)”,相关文献称之为“胜利的胜利” (success of success) (Fries,1980; Christensen et al. 2009; Vaupel,2010) 。然而,另一种理论认为,老年人寿命延长同时体 弱者存活期也会延长,从而导致老年人群残障比例增加,即“病残扩张理论(expansion of morbidity)”,这被称为“胜利的失败” (failure of success) (Gruenberg,1977; Waidmann 等,1995)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上述两种老龄健康发展趋势或许会 共存并相互作用而达到某种平衡。因此,可以用“动态平衡(dynamic equilibrium)理论”来 解释老年人口健康和预期寿命增长之间的关系(Manton,1982;Robine 等,2004) 。目前国际上 对这上述不同理论的实证研究和争议较多,但尚无定论,尤其国外关于高龄老人的研究样本通 常较小,难以得出稳健结论。 较多研究发现,高收入国家的老年人口总体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例如,Freedman 等, 2002) 。但是,也有研究发现一些发达国家的某些主要健康指标出现下降趋势。例如,一项基 于瑞典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相比于 1992 年的 77 岁老人,2002 年的 77 岁老人实测 的躯体功能、肺活量、认知功能变得更差(Parker 等, 2005) 。尽管老年痴呆症发病率在一些 欧洲国家和美国均有下降(Matthews 等,2016;Satizabal 等,2016) ,九项较大规模日本老年 健康研究发现,老年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在日本正在增长(Dodge 等, 2012) 。一项 基于两大全国代表性调查和几项地方性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瑞典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存在 两种相反趋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残障率下降,同时慢性病发病率和躯体功能障碍率提高 (Parker等, 2005; Parker 等, 2007) 。 研究发现, 在过去二十年里,中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残障率在下降 (Liang 等,2015;Martin 等, 2014) 。然而,一项基于 70 篇在 19802012 年间发表的关于 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老年痴呆症的研究文献的综合分析(meta-analysis)发现,我国 7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老年痴呆症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Wu 等,2014) 。还有研究发现, 相比于 1990 年的 6569 岁和 9599 岁老人,我国 2010 年的 6569 岁和 9599 岁老年人群 中的老年痴呆症患病率分别上升了 44.4和 43.7(Chan 等,2013)。 现有文献分别为“病残压缩理论”或“病残扩张理论”提供了经验数据分析支持,但是 在同一项研究中基于高龄老人大样本调查数据来检验这两种相反趋势的混合协同效应的研究极 为罕见。在我们的这一研究之前,仅有一项丹麦的高龄老人研究检验了这两种理论的混合协同 效应;他们对比分析了两个出生间隔 10 年的高龄老人队列在到达相同年龄组时的健康状况- 出生于 1905 年在 1998 年为 93 岁的高龄老人队列和出生于 1915 年在 2010 年为 95 岁的高龄老 人队列(Christensen 等, 2013) 。这项研究对“病残压缩理论”和“病残扩张理论”的同时存 在及其混合协同效应提供了一些经验数据支持。但是这种混合协同效应是否也存在于像中国这 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高龄老人群体之中仍然有待研究。本研究旨在分析和解答这一既有重要科学 价值又有深远现实意义的科学问题。我们的研究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 (CLHLS) ”数据,研究样本包括 1998 年和 2008 年受访时年龄在 80105 岁之间的 19528 名高4 龄老人(包括 7288 名 8089 岁老人,7234 名 9099 岁老人和 5006 名 100105 岁老人) 。根 据我们了解的文献,本研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分析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首例,并使用了全球样 本规模最大的高龄老人数据。 二、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 CLHLS 是一项全国性调查,在中国大陆 23个省市自治区中,随机选 取了一半的市/县,大约覆盖了全国 85的人口。CLHLS 采用的是目标随机抽样方法,即在样 本县市内试图对所有的存活百岁老人在其自愿前提下进行入户访问,并根据百岁老人编号 按我们抽样设计原则随机给定的年龄与性别,在自愿前提下入户访问“临近居住”的 80-89 岁及 90-99岁高龄老人各一名,以达到 80-89岁及 90-99岁调查人数与百岁老人数相匹配以 及 80-89岁和 90-99岁男女性别分布比较均衡的目标,从而避免常规的等比例抽样造成的男 性高龄老人样本量太小的弊端。CLHLS 在 1998 年和 2000 年的调查只包括高龄老人,2002 年 及以后的调查也包括了按上述目标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的、每一位百岁老人大约 1.5 位“临近 居住”的 65-79岁年龄性别分布比较均衡的较年轻老人。“临近居住”指的是如果可能,首 选居住在与百岁老人同一村庄/街道的其他各年龄组老人,否则选取居住在相同样本县/市的 老人。这种调查设计很好地满足了我们的研究需求,即分析生活在基本相同的社会自然环境 中,不同年龄性别老人的健康老龄影响因素(曾毅 2013)。 CLHLS 的问卷基于国际老龄健康跟踪调查问卷,经过中国老龄健康研究专家们的认真反 复讨论和修改完善产生中文问卷,并选取了小样本进行中文问卷的试调查,最后确定了既符 合国际标准又完全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本土化 CLHLS调查问卷方案。CLHLS的调查数据与 后面将要与之进行对比分析的丹麦高龄老人调查数据(Christensen 等, 2013)具有良好的可 比性。另外,国内外相关研究证实汉族高龄老人自报年龄比较准确可靠,这与中华文化注重 记住生日、并依据生日确定定亲、婚嫁等人生大事的传统密切相关(Coale and Li, 1991; Wang et al., 1998)。基于对主要健康指标的可信度和效度、代答或不应答比率、样本信息 缺失程度、内部逻辑错误的比率和死亡率的可信度的全面评估,以及众多学者的使用分析, CLHLS 的数据质量被证明是令人比较满意的(Gu, 2008; Goodkind,2009; Bongaarts,2009)。 本文使用的 CLHLS 1998 年和 2008 年两期调查数据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因为它们应用了 几乎完全相同的调查问卷和评估工具,而且 2008 年调查对之前死亡或失访的调查对象按前面阐 述的目标随机抽方法进行了替补。CLHLS采用入户访谈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调查员由当地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和老龄委的工作人员以及大学生构成,并经过了认真培训。关于 CLHLS 数据更多 详细信息,包括抽样设计方案、年龄性别分布、数据变量细节、对存活受访者以及死亡受访者 家属的追踪访问情况、分年龄性别和城乡居住地的样本权数、数据质量评估指标等等,请参阅 曾毅(2013)和 Gu (2009)。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分别对比分析了 1998年和 2008年 8089岁、9099岁和 100-105 岁三个年龄 组(每个年龄组包括两个出生年份相隔 10年的队列,合计六个队列)高龄老人的死亡率和健 康状况变化趋势:5 (1)8089 岁:包括3235 位 19091918出生、1998年调查时 8089岁,平均年龄 83.1 岁 的高龄老人,与 4053位晚 10年于 19191928 年出生、2008年调查时 8089岁,平均年龄 83.0 岁的高龄老人进行比较分析,合计分析了 7288位80-89 岁高龄老人。 (2)9099 岁:包括2896 位 18991908年出生、1998 年调查时9099岁,平均年龄 92.1 岁的高龄老人,与 4338 位晚 10年于 19091918年出生、2008 年调查时 9099岁,平均年龄 92.2 岁的高龄老人进行比较分析,合计分析了 7234位90-99 岁高龄老人。 (3)百岁老人:包括 2197位18931898 年出生、1998 年调查时 100105 岁,平均年龄 101.1 岁的百岁老人,与 2809位晚 10年于 19031908 年出生、2008 年调查时 100105 岁, 平均年龄 101.7 岁的百岁老人进行比较分析,合计分析了 5006位百岁老人。 这些 80-105 岁高龄老人中,来自 1998年调查的有 8328 人,来自 2008年调查的有 11200 人,样本量总计为 19528人。 (三)测量指标 除了年龄别死亡率以外,本研究使用了以下三种既符合国际标准又完全中国本土化的老 年健康测量指标:(1)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包括六项活动:吃饭、穿衣、室内活 动、上厕所、洗澡和控制大小便; (2) 躯体功能测量,包括三个需要被访老人实际参与的客 观测验:能否从椅子上站起来,能否从地上捡起一本书,以及能否自转一圈;(3) 认知功能测 量,即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简称:MMSE),涵盖了包括定 位能力、注意力、计算能力、回忆能力和语言能力等五方面的认知能力。对认知功能的测试不 允许他人代答。 (四)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在分性别以及男女合一样本中,高龄老人的年龄别死亡率、日常生活 自理能力(ADL)残障比例、基于三项客观测试的躯体功能指数和基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 (MMSE)测试的认知功能指数在 1998-2008 年间的差异,从而分析中国高龄老人的健康变化趋 势。针对分类变量数据,本研究应用标准的卡方检验(单侧)或 z检验(双侧)进行统计分 析,针对连续变量数据,本研究应用 t检验(双侧)进行统计分析。本文还运用多变量回归分 析方法,控制了影响老年死亡率和健康状况的主要人口和社会经济协变量,如年龄、性别、城 乡居住地、婚姻状态、教育等,来分析出生间隔 10年的两组高龄老人在 1998年和 2008年处 于相同年龄组(80-89岁、90-99岁或 100-105 岁)时的年龄别死亡率、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 方面的差异。死亡率分析中应用了基于韦伯分布(Weibull distribution)的生存分析参数模 型,且满足韦伯假设(Weibull assumption),其他的分析基于 logistic 回归模型或者线性 回归模型。我们应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是 STATA13.1。 三、主要研究结果 附录列出了不同出生队列高龄老人的年龄、性别、城乡、婚姻状态和文化教育等基本人 口统计特征。表 1 至表 3 给出了分性别和男女合一的高龄老人出生年份相隔 10 年的队列在相 同年龄时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躯体功能、认知功能、以及死亡率方面差异的详细信息。图 1 至图 3和表 4则给出了概要结果。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6 (1) 如图 1和表 1至表 3所示,2008 年 8089、9099 或 100105 岁的男女高龄老人死亡率 比早出生 10年、1998年调查时处于这三个年龄组的男女高龄老人的分年龄分性别的死亡率均 有下降,年均下降率在-0.2%至-1.3%之间(表 4)。在控制年龄、性别、城乡居住地、教育和 婚姻状态等协变量之后,高龄老人分年龄分性别的死亡率在前后十年出生的队列下降变化趋势 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为:男女合一百岁老人 p0.01,女性百岁老人 p0.05,男女合一 8089岁 老人和 9099岁老人、男性 8089岁老人以及男性百岁老人 p0.1(表 4)。 80-89岁 p=0.0599 90-99岁 p=0.0647 100-105岁 p=0.0032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1909- 1918 1919- 1928 1899- 1908 1909- 1918 1893- 1898 1903- 1908 队列出生年份 年均死亡率 80-89岁 p=0.0023 90-99岁 p0.0001 100-105岁 p0.0001 0.0 0.5 1.0 1.5 2.0 2.5 1909- 1918 1919- 1928 1899- 1908 1909- 1918 1893- 1898 1903- 1908 队列出生年份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残障指数 图 1 1998年和 2008年 高龄老人年均死亡率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残障指数的比较 Fig. 1. The annual death rates and disability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mong the oldest-old in 1998 and 2008 本图和图 2、3、4的数据来源:取自 Zeng et al. (2017)。7 图 2 1998年和 2008年高龄老人的躯体功能指数和认知功能指数的比较 Fig. 2. The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s among the oldest-old in 1998 and 2008 (2) 如图 1和表 1-3所示,2008 年 8089、9099或 100105 岁的男女高龄老人日常生活 自理能力残障指数比早 10年出生、1998年调查时处于这三个年龄组的男女高龄老人均有显著 下降,年均下降率在-0.8%至-2.8%之间(表 4)。在控制年龄、性别、城乡居住地、教育和婚 姻状态等协变量之后,高龄老人分年龄分性别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残障指数在前后十年出生的 队列下降变化趋势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为:男女合一 9099 岁老人和百岁老人以及女性百岁老 人 p0.001;男女合一 8089岁老人、男性或女性 9099岁老人、以及男性百岁老人 p0.01;女性 8089岁老人 p0.05;男性 8089岁老人 p0.1(表 4)。 (3)通过对三项躯体功能客观测试(从椅子上站起来、从地上捡起一本书和自转一圈)的数 据分析,我们发现:2008 年调查时 8089、9099或 100105 岁的男女高龄老人躯体功能指 数比早 10年出生、1998年调查时处于这三个年龄组的高龄老人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全部显著 变差(见图 2和表 1-3),年均变化率在-0.4%至-3.8%之间(表 4)。在控制年龄、性别、城 乡居住地、教育和婚姻状态等协变量之后,前后十年出生队列的合计 27个指标对比分析发 现,高龄老人分年龄分性别的三项躯体功能客观测试指标全部趋于变差,在统计上有 24个对 比高度显著(p0.001),2个对比很显著(p0.01),1 个对比较为显著(p0.05)(表 4)。 (4)根据对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试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2008年调查时 8089、 9099或 100105岁的男女高龄老人认知功能指数比早 10年出生、1998年调查时处于这三 个年龄组的高龄老人全部显著变差(见图 2和表 1-3),年均变化率在-0.7%至-2.2%之间(表8 4)。在控制年龄、性别、城乡居住地、教育和婚姻状态等协变量之后,高龄老人分年龄分性 别的认知功能指数在前后十年出生队列的 9个对比中,队列差异在统计上全部高度显著 (p0.001)(表 4)。 (5)根据统计检验,表 1-3所示的 8089岁、9099 岁和 100105岁男女高龄老人的性别 差异对比结果一致显示男性高龄老人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但男性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 力、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却明显比相同年龄的女性高龄老人强。在 48 个性别差异比较的结果 中,有 41个(85.4%)在统计上显著(p0.05;其中大部分高度显著,p0.001),有 4个 (8.3%)略为显著(p0.1)(Zeng et al. 2017)。9 表 1. 1998年和 2008年调查时点 80-89岁高龄老人年均死亡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躯体功能 和认知功能的比较分析 Table 1. The annual death rates, ADL disability,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s among the oldest-old aged 80-89 in 1998 and 2008 男女合一,80-89岁 男性,80-89岁 女性,80-89 岁 队列出生年份和样本规模 不同队列相 同年龄时差 异的p值 队列出生年份和样本规模 不同队列相 同年龄时差 异的p 值 队列出生年份和样本规模 不同队列相 同年龄时差 异的p值 1909-1918 (n=3235) 1919-1928 (n=4053) 1909-1918 (n=1641) 1919-1928 (n=2030) 1909-1918 (n =1594) 1919-1928 (n=2023) 老人被访年份 1998 2008 1998 2008 1998 2008 被访时平均年龄 (标准差) 83.07 (2.59) 82.98 (2.57) 0.2493 82.87 (2.51) 82.81 (2.50) 0.3279 83.20 (2.64) 83.11 (2.61) 0.5796 (1) 年均死亡率 10.3% 9.6% 0.0599 12.5% 10.9% 0.0671 9.0% 8.7% 0.2640 (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残障指数 平均值(范围:0-6) 0.36 (1.06) 0.28 (1.01) 0.0023 0.32 (1.01) 0.24 (0.93) 0.0290 0.39 (1.08) 0.30 (1.06) 0.0257 缺失值, n (%) 18 (0.6%) 1 (0.0%) 10 (0.6%) 1 (0.0%) 8 (0.5%) 0 (0.0%) 分组结果, n (%) 0.0054 0.0708 0.0293 0-1 2974 (92.4%) 3823 (94.4%) 1525 (93.5%)1927 (95.0%) 1456 (91.8%) 1899 (93.9%) 2 80 (2.5%) 51 (1.3%) 33 (2.0%) 28 (1.4%) 44 (2.8%) 23 (1.2%) 3 164 (5.1%) 178 (4.4%) 73 (4.5%) 73 (3.6%) 86 (5.5%) 100 (5.0%) (3) 躯体功能指数 从椅子上站起来 平均值 (范围:0-1) 0.92 (0.21) 0.86 (0.28) 0.0001 0.93 (0.20) 0.87 (0.26) 0.0001 0.92 (0.22) 0.84 (0.29) 0.0001 缺失值, n (%) 15 (0.5%) 1 (0.0%) 9 (0.6%) 0 (0.0%) 6 (0.4%) 1 (0.1%) 从地上捡起一本书 平均值 (范围:0-1) 0.90 (0.25) 0.85 (0.29) 0.0001 0.91 (0.23) 0.87 (0.27) 0.0001 0.89 (0.26) 0.84 (0.29) 0.0001 缺失值, n (%) 18 (0.6%) 0 (0.0%) 14 (0.8%) 0 (0.0%) 6 (0.4%) 0 (0.0%) 自转一圈 平均值 (范围:0-1) 0.91 (0.28) 0.81 (0.39) 0.0001 0.92 (0.27) 0.84 (0.37) 0.0001 0.91 (0.29) 0.79 (0.41) 0.0001 缺失值, n (%) 11 (0.3%) 1 (0.0%) 10 (0.6%) 0 (0.0%) 2 (0.1%) 1 (0.0%) (4) 认知功能(MMSE) 指数 平均值 (范围:0-30) 24.82 (5.37) 22.87 (7.27) 0.0001 25.86 (5.09) 24.18 (6.32) 0.0001 24.17 (5.44) 21.93 (7.56) 0.0001 缺失值, n (%) 26 (0.8%) 9 (0.2%) 13 (0.8%) 4 (0.2%) 12 (0.8%) 5 (0.3%) 分组结果, n (%) 0.0001 0.0001 0.0001 0-17 285 (8.9%) 658 (16.3%) 97 (6.0%) 206 (10.2%) 169 (10.7%) 416 (20.7%) 18-22 437 (13.6%) 744 (18.4%) 148 (9.1%) 308 (15.2%) 260 (16.4%) 418 (20.7%) 23-27 1328(41.4%) 1439 (35.6%) 642 (39.5%) 791 (39.0%) 674 (42.6%) 668 (33.2%) 28-30 1157(36.1%) 1200 (29.7%) 737 (45.4%) 722 (35.6%) 479 (30.3%) 513 (25.5%) 注:(1)表中估计值是基于按年龄、性别、城乡分的样本权重计算得出的加权平均值;(2)在控制年 龄、受教育水平、城乡居住地、婚姻状态等协变量的情况下,运用多变量回归模型来检验不同出生队列高龄 老人的年均死亡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差异;在男女合一样本分析中,性别变量也 被控制。(3) 本文 4个表格的数据来源:取自 Zeng et al. (2017)。10 表 2. 1998年和 2008年调查时点 90-99岁高龄老人年均死亡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躯体功能 和认知功能的比较分析 Table 2. The annual death rates, ADL disability,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s among the oldest-old aged 90-99 in 1998 and 2008 男女合一,90-99岁 男性,90-99岁 女性,90-99岁 队列出生年份和样本规模 不同队列相 同年龄时差 异的 p 值 队列出生年份和样本规模 不同队列相 同年龄时差 异的 p值 队列出生年份和样本规模 不同队列相 同年龄时差 异的 p 值 1899-1908 (n=2896) 1909-1918 (n=4338) 1899-1908 (n=1243) 1909-1918 (n=1810) 1899-1908 (n=1653) 1909-1918 (n=2528) 老人被访年份 1998 2008 1998 2008 1998 2008 被访时平均年龄 (标准差) 92.11 (2.13) 92.24 (2.19) 0.1952 92.00 (2.11) 91.99 (1.99) 0.8287 92.15 (2.14) 92.33 (2.25) 0.0065 (1) 年均死亡率 24.1% 23.4% 0.0647 27.1% 25.6% 0.1178 23.0% 22.6% 0.1859 (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残障指数 平均值(范围:0-6) 0.94 (1.62) 0.74 (1.55) 0.0001 0.74 (1.49) 0.59 (1.42) 0.0082 1.02 (1.66) 0.80 (1.59) 0.0001 缺失值, n (%) 10 (0.3%) 0 (0.0%) 5 (0.4%) 0 (0.0%) 5 (0.3%) 0 (0.0%) 分组结果, n (%) 0.0001 0.0078 0.0024 0-1 2290 (79.4%) 3618 (83.4%) 1031 (83.3%)1578(87.2%) 1283(77.9%)2073(82.0%) 2 152 (5.3%) 181 (4.2%) 59 (4.8%) 57 (3.2%) 90 (5.5%) 115 (4.6%) 3 443 (15.4%) 538 (12.4%) 148 (11.9%) 175 (9.7%) 275 (16.7%) 340 (13.5%) (3) 躯体功能指数 从椅子上站起来 平均值 (范围:0-1) 0.80 (0.31) 0.72 (0.34) 0.0001 0.84 (0.28) 0.77 (0.32) 0.0001 0.78 (0.32) 0.71 (0.34) 0.0001 缺失值, n (%) 24 (0.8%) 10 (0.2%) 10 (0.8%) 7 (0.4%) 14 (0.8%) 4 (0.2%) 从地上捡起一本书 平均值 (范围:0-1) 0.77 (0.33) 0.67 (0.37) 0.0001 0.83 (0.30) 0.74 (0.35) 0.0001 0.75 (0.34) 0.65 (0.38) 0.0001 缺失值, n (%) 28 (1.0%) 3 (0.1%) 13 (1.1%) 2 (0.1%) 16 (1.0%) 1 (0.1%) 自转一圈 平均值 (范围:0-1) 0.78 (0.41) 0.59 (0.49) 0.0001 0.83 (0.38) 0.65 (0.48) 0.0001 0.76 (0.43) 0.57 (0.50) 0.0001 缺失值, n (%) 21 (0.7%) 2 (0.1%) 7 (0.6%) 1 (0.0%) 13 (0.8%) 2 (0.1%) (4) 认知功能(MMSE) 指数 平均值 (范围:0-30) 20.62 (7.93) 17.41 (9.62) 0.0001 22.95 (7.18) 19.81 (9.26) 0.0001 19.73 (8.02) 16.50 (9.59) 0.0001 缺失值, n (%) 39 (1.3%) 20 (0.5%) 16 (1.3%) 4 (0.2%) 23 (1.4%) 14 (0.6%) 分组结果, n (%) 0.0001 0.0001 0.0001 0-17 789 (27.6%) 1778 (41.2%) 206 (16.7%) 538 (29.8%) 516 (31.7%) 1145(45.5%) 18-22 577 (20.2%) 936 (21.7%) 173 (14.1%) 366 (20.3%) 367 (22.6%) 559 (22.2%) 23-27 952 (33.4%) 1004 (23.2%) 519 (42.2%) 530 (29.4%) 487 (30.0%) 526 (20.9%) 28-30 537 (18.8%) 603 (14.0%) 332 (27.0%) 371 (20.6%) 255 (15.7%) 288 (11.4%) 注:注解内容与表 1相同。 .11 表 3. 1998年和 2008年调查时点 100-105岁百岁老人年均死亡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躯体功 能和认知功能的比较分析 Table 3. The annual death rates, ADL disability,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s among the centenarians aged 100-105 in 1998 and 2008 男女合一,100-105岁 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