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及商业银行业务机会.pdf
民银智库 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 及 商业银行 业务 机会 长三角一体化 发展的新时代起点 。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 进博会上宣布长三角一体化 上升为国家战略 , 随着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的 发布 以及 沪、苏、浙、皖 三省一市 先后出台各自的实施方案 ,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全新阶段 。 长三角 一体化的 历史 积淀 与顶层制度设计 。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构想最早于 1982 年提出 。 经历 30 多年的发展之后,三省一市以 规划纲要 为引领 ,围绕 跨区域协调城乡发展 、 产业创新协同 、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共建绿色生态家园 、 公共服务一体化 、全方位开放 、 建设统一要素市场 、 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 等方面制定了实施计划,确立了顶层制度设计。 长三角一体化 发展迈向新的篇章 。 我们 分别从 “ 后疫情时代的长三角 ”“ 中美国际关系前景不确定情况下的长三角开放局势 ”“ 新产业与新基建带给长三角的新机遇 ”“ 统一要素市场下的长三角 ”“ 示范区引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 区域金融合作与金融业开放 ”六大专题对长三角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商业银行 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机会 。 一是 围绕长三角未来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十大重点领域、八大未来产业做好行业选择、目标客户定位、重点项目培育以及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设计工作 ; 二是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边界,适当加大对新基建信贷政策倾斜,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 三是 把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带来个人金融业务机遇 ,包括财富管理、 多元化中间业务 、 多种场景的消费金融 以及 公共服务相关业务机遇 ; 四是 把握政府合作与机构业务 发展机遇,包括城乡融合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绿色金融的融资需求,以及政府存款 增长 与地方债的投资机遇; 五是 紧抓长三角坐拥上海、江苏、浙江三大自贸区 的金 融开放业务机会。 2020 年第 28 期 总第 147期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2020 年 8 月 4 日 研究团队: 黄剑辉 huangjianhuicmbc 应习 文 yingxiwencmbc 袁雅珵 yuanyachengcmbc 赵金鑫 zhaojinxincmbc 孔雯 Kongwen1cmbc 总第 147 期 民银智库 研究 目 录 一、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起点 (一)长三角的基础洲情 . 1 (二)整体经济 . 4 (三)产业结构 . 5 (四)基础设施 . 7 (五)人民生活 . 8 (六)对外开放 . 10 (七)财政金融 . 11 (八)科技创新 . 13 二、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历史积淀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 . 15 (二)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的新进展 . 17 三、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 (一)跨区域协调城乡发展 . 21 (二)产业创新协同 . 27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31 (四)共建绿色生态家园 . 36 (五)公共服务一体化 . 41 (六)全方位开放 . 48 (七)建 设统一要素市场 . 52 (八)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 . 56 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迈向新的篇章 (一)后疫情时代的长三角 . 61 (二)中美国际关系前景不确定情况下的长三角开放局势 . 65 (三)新产业与新基建带给长三角的新机遇 . 69 (四)统一要素市场下的长三角 . 73 2 总第 147 期 民银智库 研究 (五)示范区引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 76 (六)区域金融合作与金融业开放 . 80 五、商业银行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业 务机会 (一)重点产业领域的业务机会 . 85 (二)区域融合的基建与新基建业务机会 . 86 (三)长三角一体化的零售业务机会 . 87 (四)与政府合作相关业务机会 . 90 (五)自贸区与金融开放的业务机会 . 92 1 总第 147 期 民银智库 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及商业银行业务机会 2018 年 11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 (简称“长三角”) 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 年 12 月 1 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顶层设计由此落地。 2020 年以来, 长三角三省一市先后出台各自的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在区域层面的进一步落实。 本报告在全面梳理长三角发展的现状、历史与顶层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对新时代长三角的未来发展以及银行业发展机遇进行了展望。 一、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起点 (一)长三角的基础洲情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规划纲要 所设定的范围可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 为 规划全境 ,包括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 , 面积 35.8 万平方公里 ;第二层 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 ,包括 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2 总第 147 期 民银智库 研究 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27 个城市 , 面积 22.5 万平方公里 ,从范围上看,中心区与 长三角城市群 的范围基本重合; 第三层 为 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包括 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 三地,根据 2020 年 6 月发布的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草案),面积为 2413 平方公里,包含 660 平方公里的先行启动区(见图 1)。 图 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的三个层级范围 图片来源:左图根据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相关内容制作,右图来源于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19-2035 年) 草案公示稿 从区位上看,长三角在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长三角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区域。长江是我国流域范围最广、交通运输最繁忙的河流,就像一支箭,搭在东部沿海这张弓上,而长三角则相当于箭头的位置。 3 总第 147 期 民银智库 研究 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区域(安徽及江苏南部、上海全境、浙江北部)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开阔平坦,河道密布, 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土壤肥沃, 是 我 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 是我国 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之一 。 安徽与江苏北部位于华北平原,属于淮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连成一片。浙江中部与南部地区处于江南丘陵,以山地、丘陵与盆地为主。长三角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热冬温,四季分明, 季风发达,湿热同季。年 平均气温 多在 15-22 摄氏度,最冷月平均气温 一般在 0-10 摄氏度之间 。 年降水量 在 1000-1500 毫米之间 ,夏半年降水通常占全年的 70%。 良好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长三角成为我国的 “鱼米之乡”,历史文化悠久、商业气息浓郁,工商业发展优势极为突出。 图 2:长江三角洲地形图 4 总第 147 期 民银智库 研究 (二)整体经济 长三角地区经济体量巨大,城市密布,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019 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以占全国 3.7%的土地和 16.2%的人口,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23.73 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 GDP 的 23.9%。如果只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 27 市,即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也达到 16.58 万亿 ,显著高于京津冀( 8.46 万亿)和珠三角九市( 8.69 万亿)。 可见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级区域战略地区。 长三角地区的人均 GDP 水平整体较高,但地区差异仍较大。 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均 GDP 为 10.45 万元人民币,高于全国( 7.08 万元)和京津冀地区( 7.48 万元)的水平,但低于珠三角( 13.48 万元),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高。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在剔除经济发展相对偏弱的 14 市后,人均 GDP 进一步提高到 11.80 万元。从三省一市的情况看,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人均 GDP 分别为 15.71 万元、 12.34万元、 10.66 万元和 5.83 万元,区域差距较大,区域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从区域分布看,上海、苏州、杭州的三角地带是人口与经济产出最密集的地区。 从人口密度与地均 GDP(单位面积的 GDP 产出)来看,上海每平方公里容纳了 3854 人,可产出 6.06 亿元 GDP,远高于长三角整体( 634 人 /平方公里、 0.66 亿元 /平方公里)、京津冀( 524人 /平方公里、 0.39 亿元 /平方公里)及珠三角( 1199 人 /平方公里、 1.57亿元 /平方公里)的水平。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每平方公里容5 总第 147 期 民银智库 研究 纳 1296 人,可产出 1.57 亿元 GDP,则与珠三角平均水平相当,高于全国、长三角整体及京津冀的水平。上海的经济辐射范围仍主要集中在苏州与杭州区域内,未来需要进一步向更广泛的长三角区域辐射。 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长三角一体化的最中心部分 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面积仅有 2413 平方公里,由两区一县组成,其中青浦区与吴江区分别位于苏州与上海市郊,而嘉善县尚未设市或区,仍保持了比例较高的未城镇化区域,但该地区的人均 GDP 也达到了 12.16 万元,是中国“富裕水乡”的代表地区,以生态绿色为主线发展一体化示范区具备较好的 经济基础。 表 1: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京津冀及全国人、地、产出及比值对比 指标 总人口 总面积 人口密度 GDP 人均 GDP 地均 GDP 单位 万人 万 km2 人 /km2 亿元 元 万元 /km2 年份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长三角 22,710 35.80 634 237,253 104,452 6,627 中心区 14,055 22.50 624 165,800 117,963 7,369 示范区 311 0.24 1,296 3,778 121,557 15,741 上海 2,428 0.63 3,854 38,155 157,138 60,563 江苏 8,070 10.26 787 99,632 123,459 9,710 浙江 5,850 10.20 574 62,352 106,584 6,113 安徽 6,366 13.97 456 37,114 58,301 2,657 珠三角 6,647 5.54 1199 86,899 134,792 15,685 京津冀 11,310 21.58 524 84,580 74,801 3,919 全国 140,005 960.00 146 990,865 70,774 1,032 数据来源:根据 CEIC、各省市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数据计算整理 (三)产业结构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结构,工业与服务业相对平衡。 2019 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 3.97 : 40.66 : 55.37。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于京津冀地区,但略差于珠三角地区,主要是长三角6 总第 147 期 民银智库 研究 地区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高。从分产业增速来看,长三角地区三大产业增速大多高于珠三角、京津冀和全国平均水平,仅第二产业增速略低于珠三角和全国平均水平,可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表 2: 2019 年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京津冀及全国产业结构及增速对比 指标 第一产业 占比 增速 第二产业 占比 增速 第三产业 占比 增速 长三角 9412.86 3.97% 6.28% 96,474.57 40.66% 5.01% 131,365.4 55.37% 9.01% 上海 103.88 0.27% -0.86% 10,299.16 26.99% -0.59% 27,752.28 72.74% 8.64% 江苏 4,296.28 4.31% 3.73% 44,270.51 44.43% 5.08% 51,064.73 51.25% 8.80% 浙江 2,097.00 3.36% 6.33% 26,567.00 42.61% 5.05% 33,688.00 54.03% 9.58% 安徽 2,915.70 7.86% 10.53% 15,337.90 41.33% 8.82% 18,860.40 50.82% 9.16% 珠三角 1,427.68 1.64% 3.61% 35,853.62 41.26% 5.11% 49,617.85 57.10% 7.60% 京津冀 3,817.33 4.51% 4.75% 24,281.58 28.71% 4.68% 56,481.17 66.78% 8.18% 全国 70,467.00 7.11% 3.10% 386,165.00 38.97% 5.70% 534,233.00 53.92% 6.9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各省市统计公报,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测算,单位:亿元 三省一市产业分工各有特色。 从长三角内部三省一市来看,上海产业结构一马当先,第三产业占比高达 72.74%,第一产业占比仅为0.27%,完全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其余三省均较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较为明显。其中仅浙江省第三产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低于珠三角、京津冀两地平均水平。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第二产业占比依旧较大,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制造业重要基地。此外,安徽省第一产业的高占比、高增速也是一大 特点,不仅高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安徽仍未摆脱传统农业大省特征,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保障基地。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江苏、浙江、安徽三7 总第 147 期 民银智库 研究 省产业结构逐渐由“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转变,三省第三产业增速大多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增速,产业结构升级速度不断加快。同时,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各有优势、互补性较强,但也存在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同质化竞争问题。 (四)基础设施 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枢纽型机场、枢纽型港口、高铁网络和高速公路网络等区域性快速公交骨干网络已经基本成型,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民用机场覆盖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长三角地区内已经形成了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的多向联通对外运输大通道和城际综合交通网络。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间基本实现城际客运 1-1.5 小时快速通达。未来长三角地区将新建嘉兴、丽水、宣城、亳州、蚌埠、宿州、滁州等多个通用机场,以上海虹桥、上海浦东、杭州萧山三大机场为核心,构建世界级机场群,实现区域空港协调联动发展之势。但长三角地区内,铁路交通网建 设差别依然存在,应加快构建纵横交错、便捷发达的城际铁路网。公路交通方面虽区域发展相对较为平衡,但省际断头路问题仍存,应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公路运输省级便利性。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为新时期区域信息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市场基础。 邮电信息业务、用电总量整体高于珠三角和京津冀两地,但人均水平仅高于京津冀地区,低于珠三角地区,而且差距不小,如人均邮电业务量、人均移动电话数等指标。从长三角内部来看,三省一市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