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银行业:“非典”VS“新冠”.pdf
0 “非典” VS“ 新冠 ” 疫情下 的银行业 研究机构 报告主编 文小兴 执笔团队 杨茜雯 “非典” VS“ 新冠 ” 疫情下 的银行业 2020 0 “非典” VS“ 新冠 ” 疫情下 的银行业 不 0 “非典” VS“ 新冠 ” 疫情下 的银行业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不会出现较大滑坡。 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贷款总量占比较低,疫情对银行业整体影响可控。 LPR 利率走低挤压银行息差,但或因“对称降息”及信贷总额扩大,银行利润不受或少受影响。 “非典”期间数据揭露,疫情过后金融业增加值增速显著下降,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我们判断,此次新冠疫情后武汉金融业增速或出现较大滑坡。 摘要 bstract 1 “非典” VS“ 新冠 ” 疫情下 的银行业 目录 一、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不会出现较大滑坡 . 2 (一)经济 “ 弱企稳 ” ,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 2 (二)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但信贷体量在银行体系占比较小 . 2 (三 )资产质量或不会出现较大滑坡 . 3 二、 LPR 下行,但银行利润少受或不受影响 . 4 三、二月信贷投放承压,主要影响居民端,需求恢复需要时间 . 5 (一)企业端 批发零售贷款受影响较严重,其他行业少受或不受影响 . 5 (二)居民端受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消费及经营贷款上 . 6 四、金融业整体增加值或有下滑,需较长恢复期 . 7 (一) “ 非典 ” 后全国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下滑, “ 新冠 ” 后金融业增加值可能下滑. 7 (二) “ 非典 ” 疫区广东省金融业增加值增速承压, “ 新冠 ” 后武汉地区可能亦将承压 . 8 五、小结 . 9 目录 ontents 2 “非典” VS“ 新冠 ” 疫情下 的银行业 自“新冠”疫情大面积爆发至今已一月有余,受疫情影响,银行业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究竟如何呢?我们在总结现有观点基础上,结合自身判断后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基本面稳健向好,银行业整体不会出现较大风险,资产质量也不会出现较大滑坡。但从整体行业景气度来看,在疫情之后金融业增加值增速或将下滑,具体情况如下。 一、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不会出现较大滑坡 综合部分观点,我们认为,只要中国经济不发生较大程度的滑坡,银行资产质量就不会太差。银行主要面向大型企业、国有企业、政府平台以及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及国有 企业在疫情中韧性较大,疫情期间鲜受影响,疫情之后或迎来更大面积的反弹。而对于受影响较为严重的中小企业,我国银行信贷整体投向中小企业贷款总额占比较小,银行整体风险可控,资产质量不会出现较大滑坡。 (一)经济“弱企稳”,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日前决策层认为,“我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同时, 2019 年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不过“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 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2018 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但商务部数据显示, 2019 年仍实现了 31.54 万亿人民币的进出口规模,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国际贸易布局日渐优化。 2019 年全年 GDP 总额 99 万亿,同比增长 6.1%,符合预期目标。经历 2017 年全面风险整治,结构化去杠杆,到了第三季度各项政策趋于宽松,经济基本实现“弱企稳”。 2020 年 1 月信贷保持高增,疫情之下 M2 仍然突破 200 万亿,总量增加的同时增速逐步回升。整体而言, 1 月信贷投放并未受疫情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我国经济虽面临较大压力,但短时间内并不会因为疫情产生趋势性的变化,整体经济基本面向好。 (二)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但信贷体量在银行体系占比较小 此次疫情中,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较为严重,国有企业、大型企业韧性较足,受影响不大,且在疫情过后或将迎来信贷需求的大面积反弹。从我国银行信贷投放上看,投向大型企业及国有企业信贷占比较大,中小企业贷款占整体比重较小。 据银保监数3 “非典” VS“ 新冠 ” 疫情下 的银行业 据,截至 2018 年末,我国全口径 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33.49 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81%。其中普 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9.36 万亿元。 我们统计了我国 2018 年六大行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总额( 2019 年年报未出全, 2018 年依然有部分参考价值)(表1)。 2018 年各大行小微贷款余额 单位:亿元人民币 银行 小微贷款总额 贷款总额 小微贷款占比 中国银行 3042 118192.72 2.57% 农业银行 4937 119406.85 4.13% 工商银行 3216.85 154199.05 2.09% 建设银行 6310.17 133654.30 4.72% 交通银行 1104.93 48542.28 2.27% 邮储银行 5449.92 42768.65 12.74% 资料来源:各公司年度报表 零壹智库 可见,小微及普惠类贷款总额占比较小,对银行整体风险影响可控。 (三)资产质量或不会出现较大滑坡 在我国整体经济向好,银行信贷风险较小的情况下,银行资产质量不会出现较大滑坡。疫情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尚缺乏数据,但我们可通过回顾“非典”期间部分上市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情况管窥一二。 整理“非典“期间部分上市银行的微观数据发现(因部分数据缺失,我们按照趋势进行拟合,实线部分为真实数据,虚线部分为拟合数据,且未考虑大幅波动的情况),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不良率水平在疫情过后并未显著提升,部分银行在 2003 年 3 季度至 4 季度不良率有短暂上升,但之后迅速回归正常水平,整体而言不良率水平超预期保持良好(图 1)。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2003 年末国有银行正经历股份制改革,经债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运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故不良率的大幅下行并非因“非典”引起。 4 “非典” VS“ 新冠 ” 疫情下 的银行业 图 1 商业银行不良率( %) 2002-2005 资料来源: wind,零壹智库 综上,整体而言,我国经济目前实现“弱企稳”,长期基本面稳健向好;同时银行信贷投放中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较小,整体而言银行整体风险可控,资产质量将不会发生较大滑坡。 二、 LPR 下行, 但银行利润少受或不受影响 自 2019 年 8 月 18 日央行完善 LPR 形成机制后, LPR 利率持续下行(图 2)。 图 2 LPR: 1Y 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平安银行 浦发银行 华夏银行 民生银行 招商银行兴业银行 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中信银行5 “非典” VS“ 新冠 ” 疫情下 的银行业 资料来源: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受疫情影响,国家 密集 出台政策支持企业融资及复工生产、缓解企业融资压力。货币手段包括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 MLF)和 LPR 利率等。从数据上看来, 2020 年 1 月 1 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 2 月 2 日央行释放流动性 1.2 万亿元; 2 月 3 日央行分别降低 7 天和 14 天逆回购利率 10 个基点; 2 月17 日央行开展 1 年期 MLF 操作 2000 亿元,调降 10 个基点; 2 月 LPR 利率报价下调至4.05%。 2 月 26 日 1 年期 SHIBOR 利率下调 10 个基点至 1.499%。部分观点认为,大规模下调贷款利率或挤压银行息差,对银行利润造成不利影响。不过,多数观点认为银行利润受影响幅度并不会很大。 自疫情发生以来,虽央行通过政策利率引导市场贷款利率下行,但超预期提供的流动性保证了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充裕。流动性充足,政策加码将促进银行信贷投放,信贷提供的利差较高,增加资产端收益,另外 LPR、 SHIBOR 同步走低将缓解部分银行负债端成本。央行副行长刘国强透露未来或将适度调整存款基准利率,利率或迎来“对称降息”。同时, 2 月 21 日央行召开的 2020 年金融市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要求今年彻底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一方面对第三方金融公司进行控制和约束,一方面引导全社会储蓄利率中枢下移。故我们判断,疫情叠加 LPR 走低对 银行利润影响可能较小,甚至为正向作用。 三、二月信贷投放承压,主要影响居民端,需求恢复需要时间 受疫情影响,二月份信贷需求承压。部分观点认为,企业端受延迟复工影响,短期内信贷需求减弱,待疫情结束后将迎来反弹,但居民贷款受疫情影响或许较大。我们认为,企业端信贷不同行业影响不同,其中批发零售业受到较大影响。居民端消费贷款、经营贷款受影响较为严重,住房贷款部分受影响较小。 (一)企业端批发零售贷款受影响较严重,其他行业少受或不受影响 整体来看,二月份信贷需求短期内将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从微观行业上看,受到疫情直观 影响较严重的行业分别为旅游服务、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而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农业受到的影响程度一般。从我国银行信贷行业投放结构上看,制造业贷款投放比例最高,其次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零售业(详见零壹智库报告信贷与不良资产全景图:十九个一级行业分布与敏感度)。目前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已经大面积完成复工,但批发零售业或恢复较慢。 6 “非典” VS“ 新冠 ” 疫情下 的银行业 从复工情况来看,中企联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 500 强复工复产率达 97.08%, 部分地区制造业复工率超 90%。截至 2 月 22 日,交通运输部门及交通投资项目复工率 超过 66%,且已有 27 个省份恢复了省际省内的客运班线或者包车。除了疫情较严重的湖北省以及因气候原因暂时不具备复工条件的西北、东北省区外,全国其他省区铁路在建项目复工率达到 36%,预计到 2 月底 3 月初将实现较大范围的复工。批发零售业受疫情影响较重,目前也有超 50%的企业已经恢复工作。可见,银行贷款投放较大的行业已实现大面积复工,企业端信贷投放受影响或可控。同时由于一月份信贷投放高增,普遍而言二月份信贷增速本就相对全年各月份较低,对银行对公类贷款全年影响较小,另外企业端贷款疫情结束后也将补需求,迎来较大反弹。 ( 二)居民端受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消费及经营贷款上 我们认为,居民端贷款受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因新冠疫情影响,居民购房受到抑制,按揭贷款投放后移,但由于 二 月份购房体量在全年销量中占比重不大,这一影响或可得到控制; 2、因“被困”在家导致消费减少,基于消费场景的信用卡、消费贷款类业务受到较大影响,且复工后恢复速度较为缓慢。 3、个人经营贷款受到一定影响,节后复工后有望反弹。 1、就购房需求抑制而言,看房、面签等受疫情影响确有减少,不过每年房地产销售“大季”一般集中在四、五月份及九、十月份,一二月份销售增速一般而言全年最低(图 3),故在房需求上对住房贷款影响或较小。 图 3 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增长(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001020304050602014年10月2014年1月2014年4月2014年7月2015年10月2015年1月2015年4月2015年7月2016年10月2016年1月2016年4月2016年7月2017年10月2017年1月2017年4月2017年7月2018年10月2018年1月2018年4月2018年7月2019年10月2019年1月2019年4月2019年7月7 “非典” VS“ 新冠 ” 疫情下 的银行业 2、疫情期间居民足不出户,消费大幅减少。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预计受疫情影响, 1、 2 月份消费将减少 1.38 万亿,约为 2019 年全年总消费的 5%,主要影响在于餐饮业、电影票房、专业演出及赛事、旅游消费等,且这部分虽然在疫情结束之后会出现反弹需求,但恢复也会较慢。因此衍生出的信贷需求随之减少,从而影响银行信用卡、消费贷等业务。不过就历年数据来看, 2-3 月份的短期消费贷款投放量占全年比重依然不高,可能原因是虽然春节前后居民消费旺盛,但现金流同时较为充裕,未必通过借贷进行消费,相反,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实行降薪、减免公积金甚至裁员等方式缩减开支,控制现金流,在这一层面上,员工的现金流影响受影响较为严重,反而会催生短期借款需求。不过受此疫情影响,短期内客户 还款能力或有所下降,逾期等可能有所增加,将对零售贷款不良率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是可控的。 3、个人经营贷款方面,个体工商户遭受疫情冲击较大。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影响也有分化。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在个人经营性贷款投放上普遍占比较小,地方性银行占比较大。短期内个人经营性贷款在贷款总额和还款上或承 担 压力。不过目前我国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贷款,比如为中小企业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项额度,下调贷款利率、上调银行对民营及小微的考核力度、放松对业绩、不良等的要求,同时部分省市为小微企业提供减免手续费、无还本 续贷等,不过疫情给小微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短期内此类贷款质量或承受压力。 四、金融业整体增加值或有下滑,需较长恢复期 关于金融业整体增加值的走势,我们通过对比“非典”及“新冠”略作分析如下: (一)“非典”后全国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下滑,“新冠”后金融业增加值可能下滑 1、“非典”时期: 2002 年我国 GDP 增速触底回升, 2003 年非典爆发之前 GDP 增速约为9.1%, 2003 年第一季度 GDP 增速达到 11.1%,而受疫情扩散影响的第二季度 GDP 下滑至 9.1%,随后 GDP 增速实现 10%的韧性。从金融业增加值上看, 2002 年末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8%, 2003 年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长到 11.3%,超 GDP 增速,但在三、四季度下滑严重,分别放缓至 7.7%和 7.2%。到 2003 年 12 月,金融业增加值当季同比增速仅有 3.7%,且在 2004 年全年恢复较慢,截至 2004 年底仅恢复到 6.8%的水平。 2 、“新冠”时期:自 2017 年起,我国 GDP 增速(累计同比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从 2017 年一季度的 7%下降至 2019 年末的 6.1%,当季同比增速下滑至 6%。可见,不同于“非典”时期我国 GDP 增速向 上增长的状态,此次“新冠”疫情爆发时我国面临着较大的经济 增长 压力。但与非典相同的是,金融业增加值触底回升。 2018 年一季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