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pdf
目 录背景篇 1. 全球化背景下中心城市将承担更多功能.11.1. 中心城市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1.2. 全球经济网络重构对中心城市发展的影响.21.3. 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与中心城市发展前景.62. 中国实现伟大复兴需要中心城市.92.1. 发展中心城市是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92.2. 发展中心城市是实现国家三大战略的有力支撑.102.3. 发展中心城市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123. 中心城市引领带动经济发展作用显著.153.1. 中心城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153.2. 中心城市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源泉.16指标篇4. 中心城市定义与分类.184.1. 中心城市的定义.184.2. 中心城市的选取.195. 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5.1. 指标确定原则.215.2. 指标体系建立.225.3. 国际层面指标选取.245.4. 国家层面指标选取.255.5. 城市群层面指标选取.275.6. 城市层面指标选取.28实证篇 6. 中心城市发展水平.316.1. 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总体评价.316.2. 国际层面中心城市发展水平评价.396.3. 国家层面中心城市发展水平评价.456.4. 城市群层面中心城市发展水平评价.506.5. 城市层面中心城市发展水平评价.567. 中心城市发展建议.618. 结语.64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11. 全球化背景下中心城市将承担更多功能1.1. 中心城市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自从欧洲大航海时代开启全球化的大门以来,全球一体化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虽然上个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美苏争霸等不利于全球化发展的重大事件,但丝毫没有影响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从原理上证明了全球化会刺激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好处。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也可以看出,凡是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加入世界贸易体系的国家,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经济发展,而那些闭关锁国,隔绝于世界贸易体系之外的国家则发展比较滞后。全球化虽然会造福于世界各国,但是经济发展并不会在全球均匀分布,那些拥有各种比较优势的中心城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获益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使其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和制度变革在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心城市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中心城市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并推动了全球科技革命和创新产业的发展。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2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早在 20 世纪末,城镇地区就已创造全球经济总量的90%,而这 90%中,又有 50%以上由中心城市生产。2016 年,全球 52.3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23.05%的人口集中在百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或城市群内,8.48%的人口居住在千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经济规模全球排名前 30 的中心城市以全球 4.43%的人口创造了全球经济总量的 18.39%。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高效,人口与经济活动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聚,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心城市的发展。中心城市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城市群的高水平发展。这些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内部紧密联系的城市群成为全球产业竞争与合作的主要组织方式,在全球经济网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2. 全球经济网络重构对中心城市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开启了全球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转型,全球经济网络的不断的进行重构。全球经济重心由英国逐步向美国、德国和亚太地区转移,新的中心城市陆续崛起。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数据来源:2016 世界城市人口报告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318 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蒸汽技术革命开启工业化时代,全球经济中心集中在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地区。作为工业文明的发源地,英国是世界上首先开始城镇化的国家,也是当时全球经济的中心地带。这一时期,动力机器尤其是蒸汽机的运用,促进了英国一批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城市的崛起,如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和利兹、被誉为“全世界五金制造业最伟大的杂志”的伯明翰等。随后,比利时布鲁塞尔和法国阿尔萨斯洛林以及里尔、鲁昂和巴黎的周围地区也发展迅速。19 世纪 70 年代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引用,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这一时期里,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美国和德国迅速发展,一批新的中心城市崛起。1870 年至 1930 年,美国城镇化率由 25%增至 56%,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地扩大,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各城市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国性的现代化的城市体系。芝加哥和费城成为继纽约后第二和第三个百万人口大城市;西部的主要城市呈跳跃式发展,在西部原是小村落的旧金山和落基山东麓的丹佛以“速成式”城市而著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4称;“汽车城”底特律、美国最大的炼油中心洛杉机、钢铁城市伯明翰也发展迅速。在德国,在 1 万居民以上的城市里居住的人口比例从 1871 年的 12.5增加到 1910 年的 34.7,铁路、海运和内河航运发展迅速,柏林由德国政治中心成长为铁路枢纽和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不来梅和汉堡形成了新的造船中心和海外贸易枢纽,科隆成为德国西部水路交通枢纽、第一大内河港口城市。到了 1914 年时,欧洲其他几个国家也已发展了巨大的工业,其中最重要的国家是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而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科技时代,以学科交叉和技术综合为显著特征,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高科技开发与发明创造成为关注重点。这个时期,全球经济网络再一次发生变革,亚太地区发展迅速。二战后,日本东京迅速崛起;随后,20 世纪 60 年代,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印度新德里、孟买,马来西亚吉隆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等也发展十分迅速;1978 年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崛起,并带领中国 赵明杰. 浅析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1):87-90. 姜丽丽. 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5参与到全球经济竞合过程中。当下,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互联网腾飞、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新一轮变革正在影响着全球发展。这样的背景下,中心城市对创新职能的需求愈发凸显,创新中心城市不断崛起。2014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777 家跨国公司的 971个研发项目被选择在 50 个全球城市。2015 年 1 月,中国学者发布的国际城市蓝皮书指出,国际创新中心的崛起是国际城市发展的最大趋势。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创新、融合、扩散所带来的人类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的提升,以及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人类社会的沟通方式、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创新”和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随着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和全球重心转移,必然会有新一波全球中心城市崛起并带动周边城市体系的发展完善,形成多层级的中心城市体系。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而发展起来的部分中心城市必然成为世界城市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顺应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和互联网技术革命与创新经济飞速发展趋势,中国需要有目的 Rene Belderbos, et al, Global Cities as Innovation Hubs: The Location of R&D investmentsby Multinational FirmsR. 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Academy conference in Rebild,Aalborg, Denmark on January 1517, 2014: 3.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6地培育一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纽带并引领全球互联网与创新经济的发展。1.3. 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与中心城市发展前景1960 年以来,世界的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2008 年世界城市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 50%。然而,世界各个地区的发展并不平衡,可以说,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已经成为近年来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城镇化进程的主力军。北美、欧盟等区域城镇化进程先于其他地区开始,1960 年城镇化率已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随后保持较为缓慢的增长趋势;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仍然处于城镇化水平较低、低速发展的阶段;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虽然在 1960 年还处于城镇化进程起步的阶段,但近 50 余年的发展迅猛,2010 年亚太地区城镇化水平赶超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城镇化率在 2013 年赶超全球平均水平。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72016 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7%,有近 8 亿城镇人口,约为世界城镇人口的 1/5,亚太地区城镇人口的 3/5。近年来,中国基本保持着城镇化率每年增长 1 个百分点的发展速度,城镇化发展进入高速增长的中后期。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保持高速发展,并对全球城镇化进程产生巨大影响。 图 1-1 世界各地区城镇化发展趋势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8同时,全球城镇化推动人口向城镇集聚,为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基础。从全球范围来看,北美虽然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口占据总人口的 45%,规模很大,但其发展已经基本趋于稳定;欧盟国家的城镇人口多居住在中小城镇中,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变化较少;中国显然是全球大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中国的大城市发展极其迅猛。根据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未来还将有约 20 年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由此可见,未来中国将是世界中心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中国中心城市的发图 1-2 世界各地区城市人口发展趋势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9图 1-3 世界各地区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发展趋势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展将对全球城市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2. 中国实现伟大复兴需要中心城市2.1. 发展中心城市是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临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需消费增长、科技与文化创新发展、提高城市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1 0发展品质、改善城乡二元关系等重要任务,这些重任必然需要中心城市来承担。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创新能力高、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利,对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极强的区域辐射能力,能引领带动区域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国家伟大复兴。同时,培育中心城市有利于深化改革并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治理水平。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需要中心城市适应时代发展,勇于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经济运行模式和公平社会治理制度,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和引领作用。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国内经济发展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对城市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心城市建设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担全国性的功能,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节点。2.2. 发展中心城市是实现国家三大战略的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三大发展战略,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1 1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是实现三大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心城市的支撑。中心城市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枢纽,培育中心城市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中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引领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是要重新构建世界经济贸易体系,解决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问题,扩张中国的战略纵深并提升国家经济安全。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社会文化与科技教育等交往活动日趋频繁,需要若干具有国际化职能的城市与全球其它城市进行密切互动与合作。而中心城市正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目的是在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立体交通走廊,充分发挥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能力。而培育中心城市有利于平衡区域内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产业上中下游合作。长江经济带覆盖 9 省和 2 个直辖市,面积约 205 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 40%,是我国经济、人口、城市密集的重要发展轴线,在全国“两横三纵”空间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1 2在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为了更好地平衡生态修复和区域发展的关系,需要合理配置经济发展要素、协调经济发展布局,而中心城市作为交通枢纽、增长极核和经济中心,有能力和条件在一定区域内协调各类生产方式和生产环节,保护环境的同时释放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为相关产业和企业创造发展空间,为绿色发展提供抓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示范和样板。京津冀系统发展的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为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生态环境容量,从而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包含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还突出了区域功能协调和产业链分工。我国城市群的建设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而产业链的分工和布局是城市群发展的立足点和持续生命力的根本来源。中心城市的建设就是要在城市群中培育增长极,继而带动和引领各城市群和中小城镇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在生态、交通、产业等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部分成功经验未来可以作为其他城市群发展的借鉴。2.3. 发展中心城市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我国各直辖市、省及自治区和省会城市 2016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1 3入的数据,以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衡量城市、地区间发展差异可以发现,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不同中心城市的发展差异远不及我国东西部区域间差异或城乡之间的差异大。从省域的角度来看,我国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的现象;而从城市的视角来看,各个省会城市之间的差距明显小于省域之间的差距。在城乡收入差距的表现上同样可以看出这样的现象,省会城市发展比省域的发展相对更为均衡。同时,比较两组数据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地区省会城市的发展差异比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要更小。所以,培育和发展中心城市,吸引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异提升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实现共同富裕。 数据来源:各省市 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1 4我国 2011 年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国家的重点开发区域和21 个主要城市群。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群的增长极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各个城市群的发展也需要中心城市的发展作为引领和驱动。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城市间的协调合作,而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经济中心、信息中心的中心城市可以作为各方合作提供最佳引导,以其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驱动区域开发,协调区域共同发展。图 2-1 2016 年我国各地区居民收入对比(以北京为基准)数据来源:各省市 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1 53. 中心城市引领带动经济发展作用显著3.1. 中心城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近年来,我国中心城市发展迅速,人流、资金流、交通流、信息流不断向中心城市汇集,这些城市与全球其它城市进行密切互动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社会文化与科技教育等交往活动也日趋频繁,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根据科尔尼发布的2017 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上榜城市数量逐年增加,2017 年上榜城市 20 座(包括香港),已超过美国,占据榜单总城市数量近六分之一。除香港外,中国大陆上榜的 19 个城市包含全国 1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经济总产值的 33%。同时,企业总部、重点大学、三甲医院等优质城市发展要素也明显集中在中心城市。如全国排名前 100 的企业,54 家企业总部在北京,近 70%在北上广深,90%在直辖市、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市;全国 116 所 211 大学,22%分布在北京,9%分布在上海,8%分布在南京,共计 94%分布在直辖市、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市;全国三甲医院有 57%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市。这些优 2015 年数据 2015 年数据 2017 年数据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1 6质资源的集聚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来了人流的汇集,更是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持续的驱动力,为中心城市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2. 中心城市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源泉除人口、经济、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资源外,中心城市一般还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城市空间品质、优质的科技研发场所和机构等发展要素,正是这些要素的集聚与碰撞,成为城市创新的源泉。近年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 2017 年数据图3 -1 2 0 1 5年我国前百强企业总部分布情况图3 -2我国2 1 1大学分布情况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1 7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成都、杭州等部分中心城市信息经济和创新功能不断强化。2016 中国“互联网+”十大城市中,北京居首,之后依次是深圳、广州、上海、杭州、成都、重庆、武汉、长沙、福州,这些城市在发展基础、产业创新、智慧城市等方面的表现突出。在高铁、航空等交通设施的配合下,以互联网发展为代表的创新城市实力凸显,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源泉,为诸多创新企业提供优良的空间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也为中心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活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经济要素在空间上“集聚”,创造了经济职能尤为突出的全球城市,信息化的发展促使城市发展重视信息经济和创新功能,全球经济网络进入了新的重构期。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可以预见,未来创新功能突出的中心城市将代表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竞合发展,深度参与全球经济网络的重构和全球信息化的建设,成熟应对全球价值链的深度调整和全球经济重大变革。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地区也将面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资料来源:腾讯 2016 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指数” 朱颖,张佳睿. 全球城市的经济地位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1):105-110.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1 84. 中心城市定义与分类4.1. 中心城市的定义中心城市虽然在各类研究报告和论文中经常被提及,但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定义。西方国家的中心城市,通常指在一组相互接近、联系密切、不同规模的城镇群体中,一两个规模最大或位置适中的城市,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国外学者使用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来描述纽约、伦敦、东京等少数发达国家在世界或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核心城市,较少顾及新兴发展中国家处于上升阶段和成长时期的具有“全球城市”潜力的中心城市。国内一些学者为了更好地反映不同城市之间支配或被其他城市支配的联系,使用具有宽泛外延的“国际城市”提法,由此融合了全球城市、国际城市、国际大都市等概念。理论上任何城市都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但中心城市必然是在具有一定等级结构的城市群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城市。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必然超出其所在的城市群范畴,其对外的影响方式也必然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从城市功能、地位与作用方面考量,中心城市的内涵必然是一个混合物,要超越物质形态和行政辖区范畴,融入全球城市、国际城市等概念的核心特征。因此,必须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1 9用开放的眼光和发展的思维来看待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建设对国家城镇体系和城市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诸多经济发展较好或地理位置独特的城市均具备建设中心城市的条件。但各个中心城市千差万别,拥有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机遇完全不同。需要选取出一套相对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中心城市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分析,发现各个城市的优势与不足,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本报告通过建立一套相对客观的指标体系对我国的主要城市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可以大致判断我国各个城市现状在国家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通过统一的指标进行评价,还可以让各个城市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有目的的进行改进和提升。因此,本报告研究的中心城市是指在国家城镇体系建设和城市群发展中具有明显作用,在城市群内部具有突出地位,经济发达,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显著的综合性城市。4.2. 中心城市的选取本报告的研究目的是创造一套评价指标,对我国重要的大城市进行客观评价,发现各个城市的优势与不足,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理论上讲,所有的大城市都可以用这套标准进行分析评价。本次研究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 21 个城市群,选取对城市群发展影响较大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家计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2 0划单列市和市区人口在 200 万以上且 GDP 在 3000 亿元以上的普通地级市进行评价分析。为了方便各个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同时考虑数据获取的统一性,本次研究的中心城市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城市。随着本项工作的不断开展,再逐渐扩展到其他有研究价值的大城市。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以城市行政级别和人口经济规模为依据筛选的 50 个中心城市中,有人口超过二千万的直辖市,也有人口不足一百万的省会城市,并位于不同城市群,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并非同一等级,且筛选出的 50 个城市并不一定比未被选取的其他大城市等级高。此外,本次评价主要依据 2016 年各类官方统计数据和 CEIC 宏观数据库的数据,部分统计缺失数据采用了相关研究报告的结论,对少数难以获取直接原始数据的指标采用了专家评分法取得。因此,本报告的研究结论是对我国部分中心城市过去发展情况的分析与判断,随着各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变化,各个城市的得分和排名次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5. 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对中心城市的定义、标准在学术界和各个城市政府存在不同的认识,难以建立完全客观的评价指标。每个城市都会依据自身优势对中心城市的功能、标准进行解读。本研究报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城市进行评价的目的是展示各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2 1个城市在国家城镇体系以及其所在城市群中的位置,帮助各个城市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有目的有策略地进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城市建设。5.1. 指标确定原则本研究在确定指标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结构层次化原则,从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城市群层面、城市层面分别设计中心城市的指标体系。从多个层面对城市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保证中心城市既能融入全球城市产业链,也在国家城镇体系中具备一定的中心地位,同时是城市群的增长极,能够带动城市群形成内生性增长,在城市层面亦具备宜居性和城市特色文化。二是指标选取多元化原则,在四个层面的指标设计中,注重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环境等多维度指标的结合,保障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三是创新引导原则,突出全面创新在引导中心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倡导城市政府以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手段,在城市管理和政策创新方面,以人文本,勇于开创,成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中心城市。四是多样化发展原则,即尊重城市发展中存在不确定性的实际,不拘泥于唯一发展模式,不限定单一发展路径,在指标的设定中,充分体现各城市在产业选择、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式上的多元化特征,从而确保指标设计体现城市特色。五是科学统计原则,即在指标体系的选择中,尽量选取能够从不同方面表征衡量特征的主要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2 2指标,避免因追求指标的全面性而造成统计共线性。5.2. 指标体系建立依据指标确定原则,本次研究从国际、国家、城市群和城市自身四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对我国各大城市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研究从国际、国家、城市群和城市四个层面共选择 15 个准则层,42 个指标进行评价研究。表1 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 指标层 权重国际层面 经济联系 1 全球城市网络地位 52 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亿美元) 4门户作用 3 国际通信网络(万户) 24 国际交通网络(万人次) 4国际人才吸引 5 留学归国人员就业(%) 36 外籍人员招聘岗位(人) 3文化交流 7 国际游客访问量(万人次) 28 国际会议与交流活动(次) 2政治影响 9 外交使领馆数量(个) 310 境外非政府组织数量(个) 2国家层面 人口与经济规模 11 常住人口数量(万人) 212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313 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亿元) 114 国内 500 强企业总部数量(个) 2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交通枢纽等级 16 铁路干线数量与车站规模(个) 2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2 317 大型航空枢纽数客货运量(万人/千吨) 218 国家干线高速公路(条) 2创新带动能力 19 国家重点大学数量(所) 320 科技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 321 发明专利授权数(件) 222 创新空间发展水平 223 政府治理水平 2文化影响力 24 文化产业产值(亿元) 125 城市网络搜索热度(万条) 1城市群层面 城市群条件 26 城市群人口规模(万人) 327 城市群经济总量(亿元) 328 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经济联系强度(亿元*万人/平方公里) 2中心性 29 中心城市经济集聚度(%) 430 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度(%) 3城市层面 城市基础条件 31 城镇化水平(%) 232 人均 GDP(元) 233 外来人口比例(%) 2城市运行效率 34 交通、产业、空间协调性 235 城市物流运输效率 236 城市交通拥堵指数 2城市生态环境 37 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238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2城市公共服务 39 公共服务支出占 GDP 比例(%) 340 医疗保险常住人口覆盖率(%) 241 每万人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人) 242 基础教育师生比(%) 2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2 45.3. 国际层面指标选取中心城市是国家和地区与世界联系的枢纽,在国际层面应承担国际交往职能,并在走出去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国内外有关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等理论研究和权威机构排名方法,评价中心城市国际层面的指标包括经济联系、门户作用、国际人才吸引力、文化交流、政治影响力等五个方面。1) 经济联系:中心城市的国际经济联系用全球城市网络地位和对外贸易进出口额表示。全球城市网络地位衡量城市高端生产服务业的全球业务联系,反映该城市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对外贸易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对外贸易总量衡量城市参与全球商品交易规模。2) 门户作用:中心城市是国家对外关系的门户,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提供畅通渠道,门户作用主要体现在国际通信网络和国际交通网络的规模和活跃度。3) 国际人才吸引力:中心城市的国际影响力还体现在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上,用留学归国人员就业首选城市和外籍人才在各城市招聘岗位数衡量。该指标不仅体现城市的吸引力,还体现了城市的包容性与多元性。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2 54) 文化交流:中心城市承担对外文化交流职能,表现在吸引外国人入境旅游,积极开展国际民间交流活动和承办国际会议等方面。5) 政治影响力:中心城市还具备国际政治影响力,是外国驻华使领馆集聚地,促进国际政府间合作,也往往是境外商会和 NGO 组织集聚之地,是国际商贸交流、国际社会领域合作的主要场所。5.4. 国家层面指标选取中心城市在国家层面应突出特色和优势、承担特定职能分工,在国家范围具有中心地位,形成消费中心、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创新中心、文化中心等。国家层面指标包括人口和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和文化影响力四个维度。1) 人口和经济规模:具体指标包括城市人口数量、GDP、中国 500 强企业总部数、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城市人口数量以常住人口为依据,体现人力资源聚集能力和长期消费需求。GDP 总量衡量城市产业发展和创造价值的总体能力。生产性服务业产值衡量产业升级潜力,反映产业发展高度和竞争力。中国 500 强企业总部所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2 6在地衡量城市对国内大型企业的吸引力,也反映城市在国内的经济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城市消费需求和经济景气程度。2) 交通枢纽等级:用于衡量城市在国内交通网络中的联通性和枢纽地位。由于水运只存在于少数港口城市,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不宜作为衡量国家中心城市的指标,本次研究分别选用高速铁路及车站数量、航空枢纽规模、国家干线高速公路数量三个指标进行评价。3) 创新带动能力:创新能力指标包括重点大学数量、科技人员从业数量、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并且增加了国家级孵化器和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创新空间发展水平、政府治理水平等概念较新的指标。重点大学指列入 985、211 工程院校(双一流院校)及世界前500 大学排名的高校,反映城市的高等教育水平、知识产出能力和科研资源集聚水平。科技从业人员人数用来衡量知识、智力型人力资本储备,科技从业人员是城市重要的创新创意资源,反映城市创造潜力。发明专利授权量更为直接地衡量城市发明创造成果数量,体现城市创新活力。创新空间发展水平指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开放、优美的城市空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2 7间环境中集聚和发展的模式,通过营造良好的思想交流空间环境,特别是优美街区制的发展,用来表征互联网经济下创新创业文化和空间的活力。放眼全球,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技术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营造适合初创企业生存的空间环境,如旧金山湾区、西雅图、奥斯汀、波士顿等城市。这些城市大多为中型规模,有较高生活质量,并已经形成了鼓励自主创新、科技发展的生态环境。城市通过支持创新空间的发展,很好地将人才资源与适合研究创新的条件结合起来,提升合作生产力和开放创新力,成为了初创企业的完美孵化器。政府治理水平用来表征中心城市在城市治理和管理政策方面的现代化能力和水平。4) 文化辐射能力:用于衡量城市的文化传播能力,反映城市塑造特色文化品牌、激发文化产业活力的实力。本次研究通过文化产业产值和城市网络搜索热度两个指标反映。5.5. 城市群层面指标选取中心城市应该是所在城市群的区域中心。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层面应体现对城市群内其他大中小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城市群自身的条件也在一定程2017 年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2 8度上决定其中心城市的发展潜力与前景。参考国内外对城市群的发展阶段、竞争力评价等研究,城市群层面指标包括城市群条件和中心城市首位度两个方面。1) 城市群条件:城市群自身条件主要包括城市群人口规模、城市群经济总量和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