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知多少?基于美俄历史视角.pdf
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 2009) 1210 号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证券研究 报 告 【 宏观专题 】 华创宏观穿越迷雾系列 二 大国博弈知多少?基于美俄历史视角 前言 在全球老龄化、新动能缺失、金融过度宽松、贫富差距扩大等诸多背景下,全球转向强权 政治时代,各国相互试探底线 谋求 利益最大化。我们或许正在从上一个冷战后的“蜜月期”走出 ,进入一场全球的力量平衡游戏 。在这样的环境中,美俄两国数十年来的对抗和争夺,对 认识今日国际形势 愈发具有研究价值。 旧时代的对峙 冷战背景 : 首先,美苏两国在制度 和 思想文化背后存在深刻的对立 ,美国是联邦制商业帝国,苏联是中央集权制的 政治 帝国 ; 其次,秩序重构下的利益冲突是美苏冷战的直接原因。 美国战后 急需 境外市场消化国内过剩产能,苏联则急于在战后谋求政治补偿,扩张主义和帝国主义激化。 冷战手段 : 指导思想上 美国以 乔治凯南 提出的 “遏制战略” 及 “隐蔽行动” 为对苏行动的指导方针;苏联以 “社会主义的帝国主义”、“扩张主义”为指引, 经济上 美国采取“马歇尔计划”结合经济制裁遏制苏联;苏联对应以“莫洛托夫计划”和国内“五年计划”应战; 军事上 长达数十年的军备竞赛和太空竞赛,局部代理人热战穿插其间 ; 社会文化上 美国以“隐蔽行动”进行心理战和政治战,苏联则以“反美宣传”加以抵御 ; 社会福利 上 苏联的福利制度建设达到顶峰,对西方社会形成压力,倒逼其福利制度改革。 冷 战结局: 1991 年 12月 25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苏联 在 70年代经济增速一度反超过美国 , 却在 80年代后期崩溃 , 一夜 解体的原因 至今难能定论,但以下几点或有影响: 1) 对比美国一以贯 之地 实施遏制政策 、对外援助和隐蔽行动, 苏联 未能 保持政策一致性 导致社会思想 大 混乱 ; 2) 官僚特权阶层集体背叛 , 精英阶层 为了自身 既得利益反对公有制 ,经济上贪污舞弊、政治上独断专行、党群关系上拉帮结派, 导致和 人民群众的对立 ; 3)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走向僵化 , 企业没有任何活力和运动的可能性。 国有过重民营过轻,束缚了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济效益疲软; 4) 产业发展不协调 , 工业发达而事关民生的农业和轻工业落后,工业内部精细化工和精细化制造业发展不足 ,导致后期遭受美国制裁后经济快速崩溃。 新时代的纷争 扑朔迷离 的美苏关系: 克里米亚及“通俄门”事件导致美国和精英阶层反俄情绪浓烈,但特朗普基政府基于其政治理念确有改善美俄关系倾向。 从对抗到制裁 :美国 6道总统令 以经济和金融制裁遏制俄罗斯 , 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 以法律形式确认 制裁成为美国长期的对俄政策基调 ; 俄罗斯 以“混合战”形成锐透力。 首先,通过混合战干预多国的大选和公投;其次,通过网络宣传进行文化渗透。 美俄未来 难以调和的大国关系 特朗普政府希望改善俄美关系,跟其政治理念有关: 1)美国优先第一要解决经济问题,美国在此轮贸易战中寻求的是贸易规则的重塑; 2)与俄有共同诉求,解构和建构国际贸易组织,重塑贸易规则; 3)对美而言,俄罗斯是“捣蛋者”,中国 才 是“挑战者”。 然而, 两国依然难以达成合作: 1)克里米亚和 “通俄门”事件将两国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冰点; 2) 对俄制裁的法案化 将对俄遏制的态度转变为长期政策方针 ,并同时限制了特朗普政府在对俄外交上的权力; 3)美俄 双方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分歧也让两国难以达成合作。 重回均势,中国如何加入平衡游戏 从美俄对峙的历史来看 , 基于意识形态的冷战发生概率极低 , 全球进入力量平衡游戏 。 积极加入变局,转变全球化和和平与发展的传统视角,把握手中筹码掌握主动权,相信是当前中国争取核心利益的第一步。 证券分析师:牛播坤 电话: 010-66500825 邮箱: niubokunhcyjs 执业编号: S0360514030002 证券分析师:甄茂生 电话: 010-66500830 邮箱: zhenmaoshenghcyjs 执业编号: S0360518060002 联系人:王丹 电话: 010-66500851 邮箱: wangdanhcyjs 联系人:张伟 电话: 010-66500846 邮箱: zhangweihcyjs 【华创宏观】全球央行双周志第 12 期:为什么本轮紧缩周期对金融条件的影响弱化? 2018-07-08 【华创宏观】汇率一本通系列一:调整汇率风险准备金率的表意与深意 2018-08-09 【华创宏观】跨境资本季度跟踪第 1 期: Q1境外对华投资大增 净流入创 7 年新高 2018-08-12 【华创宏观】土耳其货币暴跌对中国的“兜圈式”影响 2018-08-14 华创宏观思想汇第一期 或许存在的六大预期差 2018-08-15 相关研究报告 华创证券研究所 宏观研究 宏观专题 2018 年 08 月 23 日 宏观专题 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 2009) 1210 号 2 目 录 前言 .4 一、旧时代的对峙 .4 (一)美苏冷战背景 .4 (二)冷战:一场理论指导下的全方位对峙 .5 1、指导思想 美国“遏制战略”对垒苏联“扩张主义” .5 2、战斗措施 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福利的全面竞赛 .6 (三)冷战结局与苏联解体原因分析 . 11 二、新时代的纷争 . 13 (一)扑朔迷离的美俄关系 . 13 (二)从对抗到制裁 . 13 1、美国 经济和金融制裁 . 13 2、俄罗斯 以混合战形成“锐透力” . 14 三、美俄未来 难以调和的大国关系 . 15 四、重回均势,中国如 何加入平衡游戏 . 15 宏观专题 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 2009) 1210 号 3 图表目录 图表 1 二战后美国经济低迷 .4 图表 2 遏制战略之父乔治凯南 .6 图表 3 “扩张主义” 下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6 图表 4 冷战初期美苏国民生产总值大致对比 .7 图表 5 马歇尔计划与莫洛托夫计划援助金额大致对比 .7 图表 6 越南战争后期美国经济陷入滞胀 .8 图表 7 越战 期间苏联 GDP 增速一度超过美国 .8 图表 8 60 年代以来美苏两国国防费用的变化一览 .9 图表 9 50 年代备受欢迎的美国爵士乐明星阿姆斯特朗 . 10 图表 10 50 年代苏联的反美宣传海报 . 10 图表 11 苏 联社会福利支出始终保持高速增长 . 11 图表 12 60 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加大社会福利制度建设 . 11 图表 13 苏联食品日益依赖进口,燃料出口显著增加 . 12 图表 14 70 年代苏联技术设备严重依赖进口 . 12 图表 15 RT 的受众远高于欧洲国家的主流媒体 . 14 图表 16 RT 网表示美国的恐俄症将美俄关系推向灾难 . 14 图表 17 美国与中国、俄罗斯的贸易差额 . 15 图表 18 主要国家对贸易伙伴国征收的的平均关税 . 15 宏观专题 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 2009) 1210 号 4 前言 从上个世纪长达五十年的美苏冷战,到今天“一超多强”格局和全球化浪潮中各大经济体的合作与竞争,世界发展的进程从来都伴随着大国的角逐和较量。在全球老龄化、新动能缺失、金融过度宽松、贫富差距扩大等 诸多背景下,全球转向强权政治时代,各国亦相互试探底线与边界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针对政治话语权、贸易主导权、金融话语权开启了争夺。我们或许正在从上一个冷战后的“蜜月期”走出, 进入全球的力量平衡游戏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美俄两国数十年来的对抗和争夺,对于 认识今日的国际形势就愈发具有研究 价值。 一、 旧时代的 对峙 冷战, 具体 指的是 1947 年到 1991 年,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 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关贸总协定、以国家货币基金组织等西方阵营的组织与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经互会这两大国际组 互为对立,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 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斗争。 从 1945 年二战结束后 , 冷战的阴影始终笼罩着美国和苏联 , 直至 1991 年苏联崩溃 , 冷战才得以从历史舞台上谢幕 。 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意识形态 、 政治制度迥异的国家 , 在冷战过程中凝聚的政治思想和 外交智慧,成为后世 政治 外交 难得的经验财富。 (一) 美苏冷战背景 究其 根本,美苏两国 在两种制度、两种思想 文化 背后存在深刻的对立: 从政治体制看 , 美国是非集中化的 “联邦制”国家,苏联则是严密的中央集权制,从社会文化看,美国追崇的是自由开放、 经济渗透的商业帝国,苏联则是一个固守欧亚大陆、政治控制的国家 ; 另 一方面, 秩序重构下的利益冲突是美苏冷战的直接原因。 战后世界体系亟待重新确立, 美苏两国作为综合实力最强 和贡献最卓越的战胜国, 急于 瓜分战争果实、确立战后地位 。 美国方面 , 经济初显疲软,急需境外市场消化国内过剩产能。 1946 年初 , 美国经济发展势头 低迷 , 失业率上升 , 经济 增速 较好 但 严重依赖净出口 。 而出口贸易对美国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 是不可持续的,一旦出口市场 欧洲及当时还大部分是欧洲殖民地的新兴市场国家 被消耗殆尽 , 不仅在经济上可能将美国拖入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大量剩余产品无从消耗的生产力过剩的经济危机) , 政治上则有可能 因为欧洲各国 转向社会主义而使美国陷入即为被动的局面 。 图表 1 二战后美国经济低迷 资料来源: WIND,华创证券 苏联方面 , 战后损失惨重,激化 了 扩张主义和帝国主义。 二战摧毁了苏联 近 1700 个城镇和 7 万个村庄,近 2000 万-3000 万人死亡 (接近美国的 一百 倍),当时估计总损失在 6790 亿卢布 (美国总国民财富的三分之一),而后世的重新测算认为损失更可能高达 2.6 万亿卢布 。这导致战后,苏联认为基于其巨大损失应该得到相应的领土和经济上宏观专题 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 2009) 1210 号 5 的补偿,促使其加强对东欧地区的控制。同时面对战争再次来临的恐惧,苏联选择 了“ 领土越多,越安全 ” 的安全观。 基于前面所说两国在思想文化、制度、经济上的对立,对于其时工业发达,生产力领先于 全球 的 美国来说,让各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让全球市场和原材料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开展自由贸易,才能满 足美国利益的最大化。而对于苏联来说,如何在战后承认苏联有权控制 欧亚地区成为其第一诉求。 除了众所周知的东欧之争,二战后的中国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时美国希望通过与蒋介石合作 开发中国连带亚洲这一巨大的市场,而苏联更希望看到一个分裂的中国以使其攫取东北的控制权,借以重建经济。 ( 二 ) 冷战:一场理论指导下的全方位对峙 基于历史的分歧和利益的冲突,美国和苏联最终走上了“冷战”之路。在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时期,双方的斗争全面浸透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这绝不是一场任性的 毫无预备的意识 冲突,而是一场准备充分、指导思想完善、作战方案详实(至少在美国方面)的持久战。 1、 指导思想 美国 “遏制战略”对垒苏联“扩张主义” 冷战之初,美苏双方首先均选择在思想上确立对日后作战的指引方针。美 国以 乔治凯南 提出的 “遏制战略” 及 “隐蔽行动” 为对苏行动的指导方针,对苏联政治行为模式做了相当具体深刻的分析;苏联方面 ,初期以 “社会主义的帝国主义”、“扩张主义”为指引,但后期随着斯大林的去世和多次最高权力的更迭 而陷入混乱和徘徊反复的状态。 美国 “遏制战略”及“隐蔽行动” 1946 年初 , 乔治凯南 (时任美国驻苏联外交使团代办)向美国国务院发送电报分析苏联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行为,并提出美国应对苏联采取 “遏制战略” ,随后 1947 年 电报中的主要思想以 苏联行为的根源为题发表于外交季刊,其提出的“遏制战略”更在此后被普遍认定是美国对苏战略的思想基础, 乔治凯南 本人也于同年被国务卿马歇尔任命为国务院政策设计室主任。随后, 1948 年 乔治凯南 再度向国家安全 委员会递交报告开展有组织的政治战, 提出“隐蔽行动”的概念,促使美国的冷战行动渗透到战争之外的一切层面中。 在苏联行动的 根源 中 ,乔治凯南认为苏联在斯大林的指导下,推翻西方国家政府的决心不会有丝毫松懈,美国惟有单边地采取遏制政策才能使其力量崩溃。 苏联的政治性格,具有以下三点特征 1)强调并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存在固有的对抗; 2)克里姆林宫是一贯 正确的,党是一贯正确的; 3)并不急于实现目标,相反还会进行必要的退却,但永远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为此, “ 美国对苏政策最主要方面 就是长期的、耐心但坚定和保持警惕的对俄国扩张倾向的遏制” ,采取目标坚定、一以贯之但方式多样、灵活应变的外交政策。值得注意的是, X 文章 1亦敏锐提出了苏联在当时存在的可攻击的一些漏洞 1) 在牺牲居民利益的基础上 发展国家重工业,同时战后损失巨大,民众愈发疲乏; 2)苏联经济的发展虽然惊人但确是 不平衡的、有缺陷的; 3)苏联的 政权交迭极不稳定。这些问题 证明了美国确实能够对苏联的政策施加极大的压力,并最后导致其 政权的垮台和软化。 如果说 ,苏联行动的根源为美国在冷战中的一切行为作出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隐蔽行动”则给了美国冷战行动 一些 具体参考。 “ 隐 蔽行动”,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解释,指“一国以不被认为是本国所为 的方式所采取的旨在影响某些政府、事件、组织或个人以支持其对外政策的活动。它包括政治、经济、宣传及准军事行动” 。在隐蔽行动的指导下,美国政府在战争、外交等公开手段之外积极开展“心理战”、“政治战”和宣传,具体我们将在下一 部分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隐蔽行动”的思想至今仍存在美国外交之中,甚至已被诸多国家吸收,成为现代外交的一部分。 1注:由于在发表此文时,乔治凯南署名 X,故苏联行为的根源也被 称 为 X 文章。 宏观专题 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 2009) 1210 号 6 图表 2 遏制战略之父 乔治凯南 图表 3 “扩张主义”下苏联在 东欧 的势力范围 资料来源: 中国 经济网 资料来源: 新浪 苏联 “社会主义的帝国主义”及 “扩张主义” X 文章发表半年后,苏联驻美国大使诺维科夫 按照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的旨意 撰写 了报告战后美国对外政策 ,分析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报告指出 美国战后的外交政策特征就是在战后谋求世界霸权,经济上向欧洲和亚洲各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军事 上增强武装力量,政治上支持各国中的反动势力。而苏联是当前美国通往 世界霸权的主主要障碍。 对比美国对对手细致而深度的解剖,苏联在冷战中 以斯大林的思想为主导,推崇“社会主义的帝国主义”和“扩张主义” 。 同时,苏联的大陆政权和对“一国安全”执着的追求 使其政策着眼于保护既得利益和稳固实力范围。因此,苏联在冷战中始终 对内保证斯大林的绝对领导,对外追求领土的扩张作为安全屏障 。 但在对敌手的分析上,苏联显然有所误判, 在斯大林看来,战后 西方 必然发生经济危机,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帝国主义矛盾”决定了西方国家不可能合作。 通过对外坚持 扩张 主义,对内宣传民族主义,苏联政府在国内形成一股合力, 保持苏联经济的闭关自守和行动自由。 由于政权的更迭和政策的不稳定性, 苏联的外交政策虽然受到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的引导有其传承, 但在具体方针上却缺乏一致性。 在斯大林去世后的 几任 继任者期间,苏联的 对外政策一度摇摆 。 以斯大林离世后初期为例,马林科夫担任总理职务而赫鲁晓夫担任党内第一书记,两者对最高权力的追逐使得 苏联的 冷战 政策释放出不稳定的信号 对内马林科夫放宽对苏共活动的限制,对外则放弃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强调,而以欧洲无产阶级对和平的渴望来对西方施加影响。 2、战斗 措施 经济 、 军事 、 文化 、 社会福利的全面竞赛 美苏双方冷战时期的对抗 , 贯穿 了 经济 、 军事以及社会文化 、 福利 保障制度等 方方面面 。经济上,两国初期分别以“马歇尔计划”和“莫洛托夫计划”对垒 ,后期美国经济制裁愈演愈烈 ; 军事上, 两国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军备竞赛和太空竞赛, 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以及越南战争 穿插其间;文化宣传上,美国以“ 隐蔽行动”对共产主义进行全面遏制和渗透,苏联则通过“反美宣传” 进行抵御 ;社会福利上,苏联凭借发展领先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对西方形成舆论压力,迫使其进行福利制度改革。 经济 美国 “马歇尔计划”与经济制裁 1947 年 6 月,美国提出 “马歇尔计划” 并于 1948 年 3 月由国会批准 。 马歇尔计划旨在对欧洲提供大量的额外援助 ,宏观专题 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 2009) 1210 号 7 一方面在经济上借此打开欧洲市场 , 借以给美国创造需求 , 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保证传统资本主义 制度在欧洲继续稳定施行 , 使西欧成为对抗苏联的第一道堡垒 。 据最终通过的法案 , 马歇尔计划为期 4 年,对欧 洲 提供了 至少 120 亿美元的 资金,且其中大多数为援助资金, 少部分为贷款 。 而实际上,马歇尔计划在后期更突出了其“遏制”的目的。1951 年 , 美国国会通过 共同安全法,马歇尔计划最后的分期 付款也被转移至此,对外援助的对象从欧洲转移到亚洲和发展中国家。 在确立“马歇尔计划”的同时,欧洲各国成立了 “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以保证各成员国实施美国的援助计划。 除马歇尔计划,美国还对苏联及其盟友进行经济制裁。 首先,实行出口管制 。 1947 年 12 月 17 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决定禁止向苏 联及其附庸国出口所有美国短缺物资和有助于增长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随 后 1949 年美国国会把出口管制以法案的形式确立 , 颁布了 出口管制法。 其次,控制高新技术转移 。 1976 年 2 月,美国国防部国防科学局研究小组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型计算机系统技术、软件技术、特殊材料技术等 15 种技术列为禁运范围 ,且后续进一步扩大禁运管制清单 。 最后,冷战后期美国操控原油价格。 一方面迫使西欧放弃与苏联签订的大口径管道出口协议 ;另一方面迫使沙特增加原油产量,造成原油价格下跌,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苏联 “ 莫洛托夫 计划”与 工业建设 在本身回绝并要求东欧国家拒绝 “马歇尔计划” 之后 ,苏联从 1947 年 7 月开始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贸易和经济协定, 即 我们后来所知的 “ 莫洛托夫计划 ” ,参与签订的国家有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东德 。协议内容一般包括 货物交换、提供贷款 。 1949 年 ,苏联又进一步在“莫洛托夫计划”的基础上建立了 经济互助委员会。 对比 条款来看,“莫洛 托夫 计划”的贸易和贷款规模都远远小于“马歇尔计划” ;对比参与国家来看,“经济互助委员会”所包括的国家数目和经 济实力亦落后于“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被一些学者认定为 “一个孤立于 统一的世界经济之外的封闭型的经济集团” 。 同时,不同于美国具有消耗过 剩生产力的需求,苏联对于东欧各国的援助和支持对其本身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拖累。 图表 4 冷战初期美苏国民生产总值 大致 对比 图表 5 马歇尔计划 与莫洛托夫计划援助金额大致 对比 资料来源: Bloomberg,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华创证券 资料来源: John Agnew, J. Nicholas Entrikin, The Marshall Plan today: model and metaphor ; 涅任斯基 ,社会主义联合体的形成 20 世纪 40 年代下半期的苏联与中欧和东南欧 国家 此外 , 在苏联境内 ,斯大林以“五年计划”为方案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 加强国家防御能力 ,集中资源大力 发展重工业。 1946 年至 1950 年 苏联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 , 期间 苏联的工业产值 ,年平均增长率达 13.5%。 苏联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工业部门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长期高达 64%左右 。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 , 重工业、化学工业 、机器制造及金属加工业、建筑建材工业增速大幅领先 ,但是 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则明显滞后 。 宏观专题 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 2009) 1210 号 8 军事 1) 局部地区的代理人热战 朝鲜战争 : 朝鲜战争于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军队入侵韩国开始, 1953 年 7 月 27 日签署朝鲜半岛军事停战协定结束,持续了 3 年零 1 个月。朝鲜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二战后 美苏分别控制朝鲜南北部导致的政权割裂 。二战结束时,美苏以“三八线”为界对朝鲜分而治之 。 但 1950 年 6 月,在苏联的默许下,北朝鲜率先发动战争,南朝鲜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随后,美国率领部队进入朝鲜半岛支持南朝鲜政权,将战线逼近平壤烧到了鸭绿江边。与苏联协商后,中国政府决定组织志愿军抗美援朝,经历 5 次战役后,双方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和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 古巴导弹 危机: 朝鲜战争后美苏持续军备竞赛, 1959 年,美国在土耳其部署了一批中程弹道导弹, 1962 年 7 月,美国与古巴关系破裂后,古巴向苏联寻求军事援助。苏联遂秘密将中程和远程导弹运往古巴 ,遭美国中央情报局发现。10 月 22 日 , 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 , 公开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信息 , 并提出对古巴海上隔离 ,随后,美国在加勒比海和南大西洋区域部署 180 多艘战舰。但美苏的谈判一度陷入僵持,局面激化。“古巴导弹危机”最后以苏联撤出导弹、美国接触封 锁为结局。 越南战争 : 越南战争是美苏冷战中耗时最久 的一场局部热战。 从 1961 年美国政府在南越发动 “特种战争”开始,持续 至 1973 年美军撤出越南 南部,耗时超出十年。而在这其中,越南战争使 冷战格局再度发生重大改变,削弱了美国原本在冷战中的绝对优势。对美国而言,除了因为长期陷于战争而使得军备研发处于停滞,更可怕的是战争对经济造成的巨大消耗。 美国在战争期间耗用 上千 亿美元的军费,加剧了国内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加剧了通货膨胀,美国经济处于滞胀状态。而对比之下,苏联在此期间奋起直追 , 社会 总产值增速甚至一度超过美国 。 图表 6 越南战争后期美国经济陷入滞胀 图表 7 越战期间苏联 GDP 增速一度超过美国 资料来源: wind,华创证券 资料来源: 周荣坤 : 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华创证券 2) 军备竞赛 1947 年美苏冷战开始后 , 两国逐年增加军费 ,时刻准备可能发生的热战 。这场军备竞赛大致 经历了 4 段时期 a. 1950-1953 年 ,疯狂竞争时期 : 朝鲜战争 的爆发 使得国际两大阵营的对立进一步激化 , 美苏两国加速展开军备竞赛 ,重点研发核武器 并发展空军 ; b.1954-1965 年 ,克制发展时期: 自艾森 豪威尔上台后,其担心巨大的军事支出可能引致恶劣的通货膨胀,或导致美国走向“军工复合体”经济, 决心 缩减国防开支。 1962 年 “ 古巴 导弹危机 ”发生之后,虽然结局有惊无险 ,但却让两国认识到军备竞赛的无止境和危险性, 苏联亦开始 缩减国防费用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 。 宏观专题 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 2009) 1210 号 9 c.1966-1969 年 ,美强苏弱时期。 越南战争陷入后期,美国在越战中越陷越深,为能早日脱身大幅增加军备开支,占据了 美国 这样 的 经济强国近 9%的社会产值 ,但也对美国经济增长造成巨大损耗 。 d.1970-1980 年 , 美弱苏强时期 。 从越南战争脱身之后,美国重新把国家发展的重心回归经济。再加上 1973 年石油危机爆发 ,美国受挫,国防费用所占的开支比例逐年下降。而同时期的苏联由于并未参与越南战争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同时在 1973 年石油危机爆发期间 , 苏联 恰巧于西西伯利亚发现大型油田 , 从此走上了依赖原油出口发展经济的道路 , 在军备竞赛上采取攻势 , 国防费用支出的绝对额开始超过美国 。 图表 8 60 年代以来美苏两国国防费用的变化一览 资料来源: Whitehouse, 周荣坤: 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华创证券 3)太空竞赛 美苏的太空竞赛始于 1955 年 ,两国相继声明将于未来的 2-3 年发射人造卫星 。 在太空竞赛初期 , 苏联一度处于领先地位 , 早于美国发射卫星并将人类送入太空 。 在这一刺激下 , 1961 年美国时任总统肯尼迪决定实施 “阿波罗登月计划”,开启奔月竞赛,并最终于 1969 年实现人类登月 , 太空竞赛到达顶峰 。 美苏两国一度执着于太空竞赛 , 一方面是在冷战环境下对于外层空间的探索和确立势力范围有着极大的军事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则是太空竞赛对舆论宣传有巨大的影响,以苏联成功发生卫星为例,一度给美国人民造成安全恐慌。 从积极意义来看,太空竞赛也确实为人类的科学技术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了多项衍生技术的发展。 社会文化 美国的 “ 隐 蔽行动”,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解释,指“一国以不被认为是本国所为 的方式所采取的旨在影响某些政府、事件、组织或个人以支持其对外政策的活动。它包括政治、经济、宣传及准军事行动” 。 在隐蔽行动的指引下,美国在冷战期间以“心理战”、“政治战”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对苏联的行动。 以 “心理战” 为例, 1948 年意大利大选正式 作为 美国实施作战的第一个试验场 。为防止 意大利共产党赢得大选,美国政府煽动美籍意大利人掀起大规模书信运动,杜鲁门总统通过美国之音威胁一旦共产党参与政府, 将停止对意大利的经济援助,伪造意大利共产党的选举文件及材料,宣传 苏联在德国占领区的负面新闻等等。最终在 4 月的选举中,共产党败北,基督教民主党以 48.5%的选票获胜 。 意大利选举事件证明了 “心理战” 的成功 ,这之后美国通过广播、气球空投宣传品等形式制造舆论、传播价值观念、鼓吹西方生活方式。 随后 , “心理战”进一步升级为“政治战” ,即在上文讨论的经济、军事等公开行动之外,“暗中支持 友好的 外国分子、隐蔽心理战及至鼓励敌对国家的地下抵抗等隐蔽行动”。在开展有组织的政治战中,报告提到宏观专题 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 2009) 1210 号 10 了一系列“政治战”的作战形式 组建促进东欧“解放”委员会,鼓励苏东集团的抵抗运动,支持自由世界的“反共产主义的原生力量”,或者在必须时采取行动阻止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