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承载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pdf
目录IMT-2020(5G)推进组于2013年2月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动成立,组织架构基于原IMT-Advanced推进组,成员包括中国主要的运营商、制造商、高校和研究机构。推进组是聚合中国产学研用力量、推动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平台。引言5G承载网络总体架构5G承载转发面架构与技术方案5G承载协同管控架构和关键技术5G同步网架构和关键技术我国5G承载产业发展趋势分析总结和展望主要贡献单位P1P2P4P21P25P29P34P35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 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 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21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 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引言随着 3GPP 5G非独立( NSA)和独立( SA)组网标准的正式冻结,我国运营商同步启动规划和设计 5G试点和预商用方案, 5G迈向商用的步伐逐步加快。相对 4G网络, 5G在业务特性、接入网、核心网等多个方面将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在业务特性方面,增强型移动宽带( eMBB)、超可靠低时延通信( uRLL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 mMTC)等典型业务场景将分阶段逐步引入;在无线接入网方面,将重塑网元功能、互联接口及组网结构;在核心网方面将趋向采用云化分布式部署架构,核心网信令网元将主要在省干和大区中心机房部署,数据面网元根据不同业务性能差异拟采用分层部署方案,随着物联网( IOT)等垂直行业的业务发展, 5G控制平面也将呈现大区部署趋势。5G新型特性变化为承载技术的新一轮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根据 IMT-2020(5G)推进组 5G承载工作组 2018年 6月发布的 5G承载需求分析白皮书, 5G对承载网络主要带来三大性能需求和六类组网功能需求,也即在关键性能方面,“更大带宽、超低时延和高精度同步 ”等性能指标需求非常突出,在组网及功能方面,呈现出 “多层级承载网络、灵活化连接调度、层次化网络切片、智能化协同管控、 4G/5G混合承载以及低成本高速组网 ”等六大组网需求,如何满足和实现这些承载需求至关重要。受业务特性、运营商承载网络技术架构选择、未来演进策略等多种因素影响,面向移动通信的承载网络在 3G/4G时代就采用了两种差异化承载方案。 “5G商用,承载先行 ”,随着 5G诸多新特性的引入和 5G试验及预商用计划的逐步推进,面向 5G的承载架构与多样化的技术方案更是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本白皮书基于 5G承载需求,结合运营商承载网络现状和主要特性等,归纳总结了 5G承载网络典型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分析了转发面、协同管控、同步网的技术方案与关键技术,提出了适合我国运营商的 5G承载网络总体架构及关键共性技术,分析研判了我国 5G承载产业整体发展态势,将为后续我国 5G承载架构及技术方案部署、国际国内标准推动、承载设备研制及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基础。目前业界应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全面协同推动承载架构与差异化技术方案的产业化进程,全力支撑和迎接 5G规模商用的到来。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 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25G承载网络总体架构5G承载网络是为 5G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提供网络连接的基础网络,不仅为这些网络连接提供灵活调度、组网保护和管理控制等功能,还要提供带宽、时延、同步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性能保障。满足 5G承载需求的 5G承载网络总体架构见图 1,主要包括转发平面、协同管控、 5G同步网三个部分,在此架构下同时支持差异化的网络切片服务能力。 5G网络切片涉及到终端、无线、承载和核心网,需要实现端到端协同管控。通过转发平面的资源切片和管理控制平面的切片管控能力,可为 5G三大类业务应用、移动内容分发网络( CDN)网络互联、政企客户专线以及家庭宽带等业务提供所需服务等级协议( SLA)保障的差异化网络切片服务能力。图 1 5G承载网络总体架构(一)转发平面应具备分层组网架构和多业务统一承载能力转发平面是 5G承载架构的关键组成,其典型的功能特性包括:端到端分层组网架构: 5G承载组网架构包括城域与省内干线两个层面,其中城域内组网包括接入、汇聚和核心三层架构。接入层通常为环形组网,汇聚和核心层根据光纤资源情况,可分为环形组网与双上联组网两种类型。差异化网络切片服务:在一张承载网络中通3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 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过网络资源的软、硬管道隔离技术,为不同服务质量需求的客户业务提供所需网络资源的连接服务和性能保障,为 5G三大类业务应用、政企专线等业务提供差异化的网络切片服务能力。多业务统一承载能力: 5G承载可以基于新技术方案进行建设,也可以基于 4G承载网进行升级演进。除了承载 4G/5G无线业务之外,政企专线业务、家庭宽带的 OLT回传、移动 CDN以及边缘数据中心之间互联等,也可统一承载,兼具L0L3技术方案优势,充分发挥基础承载网络的价值。(二)管理控制平面需支持统一管理、协同控制和智能运维能力5G承载的管理控制平面应具备面向 SDN架构的管理控制能力,提供业务和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能力,并具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网络运维能力。具体功能特性包括:统一管理能力:采用统一的多层多域管理信息模型,实现不同域的多层网络统一管理。协同控制能力:基于 Restful的统一北向接口实现多层多域的协同控制,实现业务自动化和切片管控的协同服务能力。智能运维能力:提供业务和网络的监测分析能力,如流量测量、时延测量、告警分析等,实现网络智能化运维。(三) 5G同步网应满足基本业务和协同业务同步需求同步网作为 5G承载网络的关键构成,其典型的功能特性包括:支撑基本业务同步需求:在城域核心节点(优选与省内骨干交汇节点)部署高精度时钟源( PRTC/ePRTC),承载网络具备基于 IEEE 1588v2的高精度时间同步传送能力,实现端到端1.5us时间同步,满足 5G基本业务同步需求。满足协同业务高精度同步需求:对于具有高精度时间同步需求的协同业务场景,考虑在局部区域下沉部署小型化增强型 BITS设备,通过跳数控制满足 5G协同业务百 ns量级的高精度同步需求。按需实现高精度同步组网:对于新建的 5G承载网络,可按照端到端 300ns量级目标进行高精度时间同步地面组网。一方面,提升时间源头设备精度,并遵循扁平化思路,将时间源头下沉,实现端到端性能控制;另一方面,提升承载设备的同步传送能力,采用能有效减少时间误差的链路或接口技术。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 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45G承载转发面架构与技术方案3.1 5G承载转发面架构5G承载网络分为省干和城域两大部分,城域接入层主要为前传 Fx接口的 CPRI/eCPRI信号、中传 F1接口以及回传的 N2(信令)和 N3(数据)接口提供网络连接;城域的汇聚核心层和省干层面不仅要为回传提供网络连接,还需要为部分核心网元之间的 N4、 N6以及 N9接口提供网络连接,见图 2。其中 N6是 UPF与数据网络( DN)之间的接口,将涉及通过 IP公网访问外部的多媒体数据中心。 5G无线接入网( RAN)在建设初期主要采用 gNB宏站以及 CU和 DU合设模式;在 5G规模建设阶段,将采用 CU和 DU分离模式,并实施CU云化和 CRAN大集中建设模式。图 2 5G对承载网络的连接需求和网络分层关系5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 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5G承载网络涉及的无线接入网和部分核心网的参考点及其连接需求如下:表 1 5G无线接入网的参考点和连接需求表 2 5G核心网与承载相关的部分参考点和连接需求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 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6为 5G网络提供灵活连接的承载网络转发面组网架构见图 3,以实现多层级承载网络、灵活化连接调度、层次化网络切片、 4G/5G混合承载以及低成本高速组网等关键功能特性。图 3 5G承载网络转发面组网架构5G承载网络的网络分层、客户接口和线路接口分析见表 3。表 3 5G承载网络分层组网架构和接口分析7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 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3.2 5G前传技术方案3.2.1 5G前传典型场景5G前传主要有 DRAN和 CRAN两种场景,其中 CRAN又可细分为 CRAN小集中和 CRAN大集中两种部署模式, CRAN大集中一般需要 CU云化和DU池化集中部署来支撑实现,见图 4。图 4 5G前传部署场景DRAN 场景相对简单, AAU和 DU一般分别部署在塔上和塔下; CRAN 场景对应的拉远距离通常在 10 km 以内。考虑成本和维护便利性等因素, 5G前传将以光纤直连为主,局部光纤资源不足的地区,可通过设备承载方案作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