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农业科学院年度报告.pdf
院长致辞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全面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初步构建起“一盘棋、一条龙、一体化”的创新格局,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引育并举”的人才格局初步形成,平台条件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成果转化有力支撑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2016年,全院以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7项成果获得国家奖,其中“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获得农业领域第一个创新团队奖。在芥菜基因组结构和起源解析,白菜、甘蓝和油菜的重要性状调控基因挖掘,水稻-稻瘟菌互作过程新机制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继续开展重大区域发展问题的科技协同创新,水稻等9个产业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范例在发展中国家推广。与国际一流农业科研机构新签协议15份,新建国际联合实验室18个,组织举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43场;作物育种、植物保护、畜牧医药等技术和产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有力配合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国际友人的长期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各位致以真诚的感谢和良好的祝愿。真诚欢迎大家前来交流合作。唐华俊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度主要数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院机关行政管理部门10个73.3全院财政总收入73.3亿元10个共建研究所1个出版社1个研究生院34个直属研究所各类科技成果111项国家级科技奖7项省部级科技奖57项与国际科研机构签署科技合作协议82份,新建18个国际合作平台,获批引智基地2个专利授权665项,70件植物新品种权,获得8项中国专利优秀奖研究生导师165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72人,教师550人,各类在校生4515人职工7066人其中管理人员1574人专业技术人员5836人工勤技能人员1084人发表学术论文4700多篇,其中在自然、科学等顶级学术刊物发表13篇科研工作概述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坚持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目标和“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制定发布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推进“优势学科-卓越团队-重点任务-重大平台”一体化布局,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着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全面强化平台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 在科研成果奖励、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和重要进展。科研成果奖励方面: 2016年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1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7项,在中国农业领域获得首个创新团队奖,获得省部级奖57项。 高水平论文方面: 全年共发表学术论文4700多篇,其中在科学、自然等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3篇。 国际合作方面:继续推进与国际主要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与俄罗斯科学院等签署科技合作协议82份(其中院级协议15份),新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畜禽废弃物资源化中心”等国际联合实验室18个,获批国家外国专家局引智基地2个。 成果转化与推广方面: 全年推广新品种210个、新产品326个、新技术281项,推广科技成果总面积3.2亿亩,推广畜禽2.7亿头(羽),举办现场展示观摩会、技术培训咨询等活动1.68万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130万人次。全院开发收入总计8.89亿元,其中技术收入7.17亿元,占比81%。 知识产权方面: 共获得665件专利授权,70件植物新品种权,获得8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开展技术经纪业务47项,涉及加工、种业、生物技术、肥料、饲料等多个领域。目 录简 介1农业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成果转化与推广推广新品种 210个、新产品326个、新技术 281项,推广科技成果总面积 3.2亿亩, 推广畜禽 2.7亿头(羽),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 130万人次。科研成果奖励各类科技成果奖励 11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7项,在中国农业领域获得首个创新团队奖,获得省部级奖 57项。高水平论文共发表学术论文 4700多篇,其中在科学、自然等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3篇。知识产权共获得 665件专利授权, 70件植物新品种权,获得 8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国际合作签署科技合作协议 82份(其中院级协议15份),新建国际联合实验室 18个,获批国家外国专家局引智基地 2个。中国农业科学院 |年度报告 2016 简介科研工作概述大事记荣誉与奖励战略计划与科研进展战略计划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创新工程青年英才计划博士后工作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 知识产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科研进展作物学科集群园艺学科集群畜牧学科集群兽医学科集群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集群农业工程和机械学科集群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加工学科集群农业信息与经济学科集群国内外科技合作国内科技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基本情况人员构成研究生教育经费情况加强试验基地管理科技平台附录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机构图研究所分布图主要科技平台设置124678891011121618202226283032333839404142434445十月 我国首台园艺固肥施用、残秧处理多功能机正式亮相江苏省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现场会。该机械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最新研发,实现了设施大棚固肥均匀撒施、果园固肥沟施覆土、园艺残秧切碎集运3种关键技术的突破。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科技创新联盟成立。该联盟将致力于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构建统一高效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十一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从细胞、遗传和生化层面阐明了GPA4蛋白在调控水稻贮藏蛋白内质网输出中的关键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 The Plant Cell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组织完成了葫芦科作物苦味性状的趋同驯化与差异进化,该研究揭示了黄瓜、西瓜、甜瓜等葫芦科植物趋同的苦味性状驯化历史。相关研究成果以长篇幅研究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在 Nature Plants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副院长吴孔明会见了乌拉圭农牧渔业部部长塔瓦雷阿格雷一行,共商深化农业科技领域合作。十二月 第五届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在海南召开,交流了科技推动减贫举措,总结了科技减贫经验,讨论通过了第五届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陵水宣言。 国务院任命唐华俊为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玉米籽粒发育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阐明了 UBL1基因在玉米发育中的关键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Molecular Plant 上。七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发现,分离自我国南方水稻根际土壤的施氏假单胞菌A1501基因组携带一个固氮基因岛,其表达受两个进化来源不同的网络调节系统的精细控制,而非编码 RNA在最佳固氮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 PNAS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湖南召开“南方稻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行动现场观摩会,总结交流该项目启动实施一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与技术示范区建设情况,部署下一阶段推进工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会见了来访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杨大助一行,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换了意见。八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获得了白菜和甘蓝类蔬菜作物全基因组的大量变异,确定了一批与白菜类和甘蓝类蔬菜叶球形成和根(茎)膨大有关的重要基因。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 Nature Genetics上。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作物学会联合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七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世界7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作物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共同主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农业生态与可持续食物体系国际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九月 汤森路透公布了全球2016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研究员、邓国华研究员和田国彬研究员入选。 时任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院士率团赴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俄罗斯访问,大力推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业科技合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功举办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会。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模式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引领带动我国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 介 简 介一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院士作工作报告。 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及相关部委领导出席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仪式。 时任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院士等专家倡导“基因组编辑作物”管理框架,共同起草的基因组编辑作物(Genome-Edited Crops,GECs)管理框架发表在 Nature Genetics上。二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成功将牛羊膜上皮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并在小鼠脊柱损伤修复上验证了所得神经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旭、李付广、陈万权、姚斌等4位专家入选第五届中华农业英才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发现,棉铃虫苏云金芽孢杆菌(Bt)毒素受体基因ABCC2的变异可以导致其对Bt作物产生高水平的抗性,却显著增加了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PLoS Pathogens上。三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首次提出了环境型(en -virotype)和环境型鉴定的概念,为作物育种在内的作物科学提供了解码环境影响的参考技术和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第四届国际顾问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事记四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会见了来访的老挝人革党中央委员顺通赛雅佳一行,就粮食安全与食品等话题进行了亲切交谈。 时任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院士会见了来访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古斯塔夫森一行,就“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继续加强合作交换了意见。 2016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五月 我国主办的G20农业部长系列会议的重要活动-第五届G20农业首席科学家会议在陕西西安成功召开。会议通过了第五届G20农业首席科学家会议公报。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调研科技创新工作,并就做好“十三五”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座谈。 由农业部和科技部联合组织的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蒋丹平、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时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唐华俊、副院长万建民出席会议。六月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同建立的“中-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中心”成立。 中国农业科学院第八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院士出席会议并作重要工作报告。会议完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度科学技术成果奖的会议评审和创新工程的新增团队论证工作。2 3中国农业科学院 |年度报告 2016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年度报告 2016 4 5中国农业科学院 |年度报告 2016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年度报告 2016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植物保护研究所郑永权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周卫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文杰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节粮优质抗病黄羽肉鸡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棉花研究所严根土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多抗稳产棉花新品种中棉所49的选育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兰州兽医研究所才学鹏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针对新传入我国口蹄疫流行毒株的高效疫苗的研制和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张玉波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张玉波及其研究团队致力于解析动物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的三维转录调控网络,揭示肌肉性状主效基因与转录调控元件间的动态远距离基因互作,为其应用到全基因组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张忠华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忠华及其研究团队揭示了黄瓜等蔬菜作物起源、驯化和多样性的基因组学基础,推动了性别决定、苦味等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为促进高品质蔬菜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刘斌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作物科学研究所刘斌及其研究团队集中探讨蓝光受体隐花素调控大豆株型、叶片衰老、生育期等农艺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通过分子育种提高大豆品种在不同纬度地区的适应性和产量。油料作物研究所黄凤洪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油料功能脂质高效制备关键技术与产品创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荣誉与奖励 荣誉与奖励1、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发布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对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系列规划要求,制定发布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开创性地提出以世界级农业科学中心和国家级农业科学技术中心建设为核心内容的规划实施格局,系统部署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科学(技术)中心、培育卓越团队、推进协同创新、构建重大科技平台等重点任务,通过深化科研管理机制创新,落实基础研究引导计划、重大项目储备计划、重大成果培育计划、重大平台推进计划、农业智库建设计划等科技管理五大计划,力争到2020年,实现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目标。编制出版“跨越2030”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跨越2030”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深刻分析了世界农业科技革命趋势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科技需求,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内外部环境,提出了我国农业科技中长期跨越发展的总体布局与发展路径,明确了若干战略需求迫切、具有竞争优势的研究任务,提出了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建议。该项研究成果富有前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是国家农业科技宏观决策的重要参考,对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事业跨越发展和全国农业科研院所建设具有战略指导意义。战略计划与科研进展 战略计划与科研进展2、创新工程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进入全面推进期,进一步完善了科研体制机制,优化了科研团队结构,建立了大联合大协作的协同创新机制,编制完成了科技创新工程“十三五”发展规划。农业部、财政部充分肯定了创新工程试点期所取得的绩效。调整优化创新工程科研团队。 新增17个科研团队、调整19个科研团队名称、更换12名科研团队首席,科研团队总数达332个。创新工程科研团队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开展协同创新行动。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13项协同创新任务,组织研究所之间开展协同创新。加强任务实施的管理体制创新和全过程的协调指导,由院领导担任行政总指挥,由牵头研究所主要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确保各项条件的落实和任务的顺利推进。编制完成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十三五”发展规划和重点任务实施方案。 按照国际科学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确定了“十三五”期间19项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任务,并明确了各任务的主管部门、牵头研究所和参加研究所,以及每项重点任务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和论证要求。完成创新工程试点期绩效考核工作。 顺利完成农业部、财政部开展的部对院,以及院对32个研究所的科技创新工程试点期绩效考评工作。32个研究所有10个研究所评价为优秀、16个研究所评价为良好。(一)战略计划创新工程 实 施周期为2013至2025年,与我国“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计划同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3)全面发展阶段(2021-2025年)(2)调整推进阶段(2016-2020年)(1)部署准备阶段(2013-2015年)6 7中国农业科学院 |年度报告 2016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年度报告 20163、青年英才计划“青年英才计划”是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的一项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的青年科技人才引进计划。该计划面向海内外重点引进40岁以下具有国际视野和高水平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创新人才,采取院所“两级资格审查、两级学术评审”评选机制以及“候选人入选者”两段式审核方式。“青年英才计划”于2014年入选首批全国55项重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2016年开展了第四批“青年英才计划”择优支持评审,13名候选人通过评审,成为正式入选者。截至目前,我院通过“青年英才计划”引进海内外各类人才共172人;其中,海外回国人员100名,国家杰青、国家优青、青年千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等20余人次,到岗人才现已全部进入我院科技创新工程科研团队,20人被聘为科研团队首席专家。4、博士后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于1991年,现有涉及理学、工学、农学和管理学等四大学科领域,包括兽医学、畜牧学、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园艺学、草学、农业工程等10个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底共有在站博士后437人。在2015年全国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中,4个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优秀率达到50%,良好率达到100%,在全国总排名中名列前茅。近年来,我院努力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在站博士后的培养质量。注重加强科研项目申报,2016年55人成功获得博士后基金资助。注重加强学术研讨交流,全额资助院属6个研究所举办7期博士后学术论坛。注重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实施博士后科研工作奖励制度,2016年,共评选出35名院级“优秀博士后”,其中有65%的“优秀博士后”留院工作。注重加强自我管理,组建了博士后联谊会,截止2016年我院已连续三年蝉联北京博士后运动会团体总冠军。8 9中国农业科学院 |年度报告 2016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年度报告 2016战略计划与科研进展 战略计划与科研进展2016年,全面深化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研究,组织实施了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马铃薯、奶牛、羊等9个产业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共集成140项先进适用技术,构建了29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种植业7种作物平均增产29.6%、节水30%、节肥26%、节省农药23%,平均每亩增效538元;养殖业每头奶牛增效1100元,每只母羊增效150元。工作获得了汪洋副总理、韩长赋部长等领导多次批示和肯定,部分技术模式已被农业部和有关地方政府作为主推技术采纳推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范例在发展中国家推广。中国农业科学院有19个研究所、45个科研团队、214名科技人员参加;院外有210个单位、2200多人加盟联合攻关。共建立试验示范基地98个,示范面积13.6万亩,示范奶牛和羊33万头,覆盖各类农业主产区和典型生态区17个省(区)。5、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7、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自2014年底成立以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紧密围绕我国农业重大需求和农业部中心工作,积极探索联盟工作机制,发挥咨询、组织、协调和服务作用。该联盟积极推进并形成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一盘棋”新格局,确立了联盟“一条龙”重点科技任务布局,探索创建了一批农业重大问题“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编制了区域农业绿色增效技术系统重点研发计划建议书;构建10个领域农业科技数据中心和1个总中心组成的农业科技基础数据网络平台,布局启动实施农业长期性基础性科技工作。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作为机制创新的成功探索,已在全国上下形成广泛共识,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日益显现。联盟重点科技项目水稻绿色增产增效畜禽粪便循环利用东北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nullnullnullnull基础性长期性工作10个领域农业科技数据中心1个农业科技数据总中心77项观测监测任务345个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nullnullnullnull专业联盟农产品质量安全联盟农作物种质资源联盟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nullnullnullnull产业联盟马铃薯棉花奶业智慧农业农业废弃特循环利用nullnullnullnull企业联盟渔业装备科技创新联盟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联盟天敌昆虫科技创新联盟nullnullnullnull区域联盟江苏、湖北、山东、广东、河北、江西、甘肃、京津冀、西北五省nullnullnullnull领导小组理事会秘书处(执行机构)联盟办公室战略计划与科研进展 战略计划与科研进展10 11中国农业科学院 |年度报告 2016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年度报告 20166、知识产权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共获得665件专利授权,70件植物新品种权,获得8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围绕“提高质量、促进转化”,对198件专利进行价值分析并分级分类。为来自29个省市78位学员举办首个涉及农业知识产权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高级研修班。同时推动研究所开展知识产权规范管理和专利布局分析,完成已写入2015年中央1号文件的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和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初步建设任务,与院技术转移中心“合三为一”,理顺运营机制。以商业化、专业化为目标改版中心网站,完善升级功能和数据库系统。扩大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资源,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形成优势互补。直接服务一线,开展技术经纪业务47项,涉及加工、种业、生物技术、肥料、饲料等多个领域。参加展会14场,推送200余项成果。促成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公示191项,产生价值2.53亿元。院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1)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经过60年发展,围绕育种材料创制和育种新方法研究进行合作攻关,在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利用、矮败小麦技术、品质评价体系、基因组学等方面取得五项标志性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际奖5项,5人当选为院士。SCI论文总量居国际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领域第2,他引频次国际第4。是我国农业科技界的标志性团队,总体影响力居国际领先。作物学科集群(二)科研进展12 13中国农业科学院 |年度报告 2016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年度报告 2016(2)多抗稳产棉花新品种中棉所49的选育技术及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严根土团队历经20余年研究攻关,在棉花新品种选育技术及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出多抗稳产棉花品种中棉所49,有力推动了我国主产棉区品种的更新换代;研究创建了低代大群体多逆境交叉选择的育种技术途径,丰富了我国棉花育种的理论与方法;研发了品种种性纯化和全程精控技术体系,保障了该品种在主产棉区的长期大面积应用;创建了基于中棉所49的棉花种植标准化技术体系,为我国棉花种植规范化提供了一个范例。至2015年,该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74.6万公顷,新增经济效益123.3亿元。该研究成果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一批主要农作物品种继续在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嘉早17 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团队历经8年选育的集优质(专用)、高产、抗逆、广适于一体,且具有环境友好的早稻品种。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后迅速发展成为长江中下游稻区主推早籼品种,2010年被认定为超级稻,连续7年被农业部推荐为主导品种,年推广面积约占长江中下游早稻的19%,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N、P、K高效和Cd籽粒低积累特性,被湖南省列入2016年低Cd政府采购水稻品种。中麦175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何中虎团队于2007年育成,具备高产矮秆抗倒、水肥高效、抗病和抗热、面条优质和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该品种分别通过了水地和旱肥地两个区域的国家审定和5省市审定。中麦175连续6年成为北部冬麦区水浇地第一大品种,还是黄淮旱肥地及甘肃和青海春麦改种冬麦地区的主栽品种,2009年至今累计推广约2百万公顷,其中,2016年夏收37万公顷。该品种还被选为国家北部冬麦区与河北、山西、北京三省市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中单909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黄长玲团队历经10年选育的玉米优良品种。于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后,该品种相继通过了黑龙江、内蒙古、甘肃等省区的审定。中单909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和适应性强、籽粒品质和商品性好等特点,平均产量9000-12000千克/公顷,最高达20700千克,适宜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和黄淮海等地种植,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中单909连续5年为国家主导品种,已累计推广200万公顷以上。2016年推广68.3万公顷,为我国10大推广品种之一。战略计划与科研进展 战略计划与科研进展14 15中国农业科学院 |年度报告 2016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年度报告 2016战略计划与科研进展 战略计划与科研进展(4)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进展显著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于2015年牵头启动了“全国第三次农作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该行动已陆续在湖北、湖南、广西、重庆、江苏、广东等6省(市、自治区)启动实施。完成了6省375个县的全面普查和92个县的系统调查,共收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20320份。同时开始对收集的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连续两年的田间表型鉴定评价,陆续编目入库。通过此次行动,发现和收集了一批极具开发利用潜力的古老农家品种、野生近缘种质资源。(5)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国水稻研究所朱德峰团队针对双季稻机械化生产适用品种少、机插质量差及机械不配套等问题,通过农机农艺等多学科结合,筛选出适于早晚稻机插品种10余个,优化了双季机插品种搭配;创新水稻叠盘出苗育供秧模式和技术,提高秧苗质量和育供秧能力;研发精量稀播和大钵机插、宽窄行机插技术,解决了杂交稻机插难题。创建了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被农业部列为水稻生产主推技术,大面积应用实现增产8.4%,每亩增效242.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