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片区小学环评.pdf
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淮安生态新城西片区小学 建设单位 淮安生态新城管理委员会 法人代表 方庆华 联系人 彭科长 通讯地址 淮安生态新城万瑞路以东、富城路以北 联系电话 15695173981 传真 051783787605 邮政编码 223001 建设地点 淮安生态新城万瑞路以东、富城路以北 立项审批部门 淮安市发改委 批准文号 核准项目 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类别及代码 初等教育 P8420 占地面积 (平方米 ) 47845.75 绿 地 面积 (平方米 ) 15884 总投资 (万元 ) 25000 环保投资 (万元 ) 300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1.2% 评价经费 (万元 ) 0.8 拟开工 日期 2015 年 1 月 原辅材料 (包括名称、用量 )及主要设施规格、数量: 一、 原辅材料: 本项目 为非生产性项目,营运期不需要原辅材料。 二、 主要设备: 施工期: 建筑材料及各种施工机械 ; 运营期:建成后的水电等配套设施 。 水及能源消耗量 名 称 消耗量 名 称 消耗量 水 (吨 /年 ) 35000 柴油 (吨 /年 ) 电 (千瓦时 /年 ) 200 万 燃气 (标立方米 /年 ) 燃煤 (吨 /年 ) 其 它 废水 (生活 污 水 )排水量及排放去向: 排水量: 施工期生活污水 360t/a;运营期生活污水 28000t/a。 排放去向: 废水通过预处理达到接管标准后, 接入市政管网进入淮安 市第二污水处理厂, 尾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一级 B 标准后进入清安河。 放射性同位素和伴有电磁辐射的设施的使用情况 无 2 工程内容及规模: 1、项目背景及概况 随着淮安市建设的发展,市区人口以每年 8000-10000 人的增量递增,地处城区中 心地带的一些小学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较强,成为学生择校的热点,近年生源剧增而超负荷运行。再随着淮安生态新城区及附近工程的大量建设, 学生上学难,急需建学校已成为 淮安市生态新城区 的当务之急。因此,解决 该市 适龄 儿童 上学难的问题,带动经济的增长,推动 淮安市生态新城 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本项目建设的出发点。 现开发的 淮安生态新城西片区小学 项目 坐落在 淮安生态新城西片区 ,总占地面积 47845.75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55517.27 平方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家主席 200277 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 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国家环保部令 第 2 号 )及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 ( 国家环保部令 第 5 号 )的规定 、 苏政办发 2005 93号文及苏政办发 2007122 号文的有关规定以及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 的意见, 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为此 淮安生态新城管理委员会 委托 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 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 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 经过现场勘察及工程分析,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主要内容编制要求(试行)( 2005 年 5 月)的要求,编制了该项目 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对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评估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本项 目位于 万瑞路以东、富城路以北 , 平面布置见附图 1,周边 300m 环境状况见附图 2, 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 3。 2、产业政策 本 项目为 教育设施建设 项目,参照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不属于 其中 鼓励、 淘汰、限制 类 , 为一般允许类,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3、与当地规划相容性 本项 目位于 万瑞路以东、富城路以北 , 建设项目 用地性质为 教育设施 用地, 3 因此,建设项目符合用地规划要求 , 符合当地总体规划等相关 规划要求 。 4、工程内容及建设规模 本 项目用地性质为 教育设施用地 ,总用地 面积 47845.75 平方米 , 总建筑面积 55517.27 平方米 。 具体 经济技术指标 见表 1-1: 表 1-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一 技术指标 1 总 地块 面积 平方米 47845.75 2 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55517.27 其中 地上建筑面积 平方米 41296.73 地下建筑面积 平方米 14220.54 3 绿化率 % 33.2 4 容积率 0.857 5 建筑密度 % 24.81 6 建设期 月 12 二 经济指标 1 总投资 万元 25000 新城财政资金 1.1 建筑工程费用 万元 4884.5 1.2 建安工程费用 万元 18914.7 1.3 配套 工程费 用 万元 10.4 1.4 预备费 万元 1190.4 表 1-2 单体技术指标表 序号 建筑物 占地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 地下建筑面积 一 技术指标 ( 平方米 ) 1 教学楼 -科技楼 5860 23743 11885.54 2 体育馆及报告厅 2922.3 6139.3 - 3 食堂及教师 休息 2368.11 10411.18 2335 4 看台 650 650 - 5 门卫 69.65 69.65 - 6 连廊 - 283.6 - 5、公用工程及辅助工程 ( 1) 给排水 项目 内给排水管网与 项目 建设一起进行。 项目 从 富城路 市政给水管网上引入给水管,接入处分别设水表止回阀。室外给水系统管网呈环状布置,室外生活、消防共用一套管网,管径 DN200,所有建筑物室内生活给水系统用水就近从室外 4 给水管接入 。 规划用水量预测: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项目营运期间, 在校师生 2600人 , 生活用水按 50L/人 d 计算; 流动人员平均 150 人次 /天,用水量按 80L/人 d 计算(包括餐饮用水),则用水量为 130m3/d,即 35000m3/a。 根据环境统计手册,生活污水的排水量取用水量的 80%,则生活污水排放量为 28000t/a(全年工作日按 270 天计算)。 绿化用水按 2L/m2d 计, 项目供水量测算见表 3,项目水平衡图见图 4。 表 3 项目供水量测算表 序号 用水名称 用水标准 使用时间(天) 年用水量( t/a) 1 学校 生活用水 50L/人 d 270 35000 2 绿化用水 2L/m2d 100 3177 合计 38177 项目排水采用 雨污分流 制。生活污水 28000t/a,经化 粪池 和隔油池 收集 处理 后排入 市政污水管网 ,由 淮安市第二污水处理厂 集中处理,污水处理达到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一级 B 标准后,尾水排入 清安河 。 新鲜水 28000 3177 居民生活用水 景观绿化用水 38177 损耗 7000 损耗及植物利用 3177 35000 隔油池 化粪池 淮 安 市 第 二 污 水 处 理 厂 28000 经处理后排 入清安河 图 4 项目年用水平衡图 m3/a 5 ( 2)供电 本工程 消防中心、消防设备、应急照明、消防电梯负荷等级为一级。普通电梯、排污水泵、生活水泵负荷等级为二级。其他负荷等级为三级。 项目 双电源从城市电网架空引来,两路均为 100%负荷供电,且一路检修或故障时,另一路不断电。这样供电稳定、可靠,能满足整个 项目 用电需求。 本工程 10kV 电源引自上一级 110kV 变电站, 项目 主配电压 380/220V。 ( 3)绿化 工程 总占地面积 47845.75 平方 米,绿化面积 15884 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达33.2, 绿化维护工作由 淮安生态新城 西片区小学 自行负责。 ( 4)消防 按照住宅设计规范( GBJ96-86)和建筑物防火规范( GBJ16-87)进行消防设计,建筑耐火等级为 2 级。 从 富城路 接入水源 , 在基地内形成环网,设置室外消火栓,建筑物四周有环形消防通道连接。 ( 5)供 热、供气 项目 内 学生 生活所需的制热制冷主要由空调提供。 ( 6)通风 食堂 按规范设置油烟过滤式排风;暗卫生间设置机械排风系统; 地下 汽车库进风由直接通向室外的车道进风,汽车库的排烟系统和平时机械排风系统合用。 ( 7)防雷 本项目防雷级别为二类。在屋面沿墙、屋脊明敷 10镀锌圆钢作为接闪器。利用建筑物构造柱内二根主筋作为接地引下线,利用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极,并焊接成可靠的电气通路,接地电阻不大于 1欧姆。 ( 8)垃圾处理规划 项目设置袋装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统一定期处理。 综上所述,本项目公用及辅助工程见表 4: 6 表 1-2 公用及辅助工程 分类 建设名称 设计能力 备注 公用工程 给水、排水、供气、供电等 电 200 万 kw.h/a 水 3.5 万 吨 /年 水、电由市政水电公司供 给 消防设施及有线电视、电话接口等配套服务系统 / / 环保工程 化粪池 、隔油池 28000t/a / 生活垃圾集中站 350 吨 /年 / 绿化工程 15884m2 / 与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无 7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一、地理位置 项目所在地位 于淮安 市 生态新城 。 淮安位于苏北平原中部,淮河下游。地理位置为东经 11812-11936,北纬 3243-3406之间。东与盐城市接壤,西邻安徽省,南连扬州市,北与连云港市、宿迁市毗邻;南距上海市、南京市分别为400 公里、 190 公里。新长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宁连一级公路、宁徐一级公路等公路干线、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域。 二、地形、地貌、土壤 建设项目所在地,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市区 漕运路 以北属废黄河漫滩,地面标高 12-18 米, 漕运路 以南属废黄河泛滥平原,地面标高 9-13 米 。 本地区处扬子淮地的苏北凹陷区西侧,基底为前震旦系泰群山变质岩,上复有第三系、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第三系属新生代第三纪晚期陆相堆积层,上部为下草湾组,下部为峰山组,第四系分为三层,第一层属冰山相,河湖相堆积层,厚度为 20-30 米,第二层属冲洪积层,厚度为 10-20 米,第三层属海陆相过渡沉积层,厚度为 5-15 米。 三、气象特征 淮安市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地区平均气温 13.8 14.8,市区年平均气温 14,最低气温 21.5,最高气温 39.5;年无霜期 210 230 天,一般霜期从当年十月到次年四月;年平均日照数 2250 2350 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为 52%,明显优于苏南地区;季风气候显著,自然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 958.8 毫米,历年平均降雨天数 102.5 天;常年主导风向东南风。 四、河流水文 淮安市地处淮、沂、沭、泗诸水系的下游,过境水量大,且涵闸众多,市区现已形成南有苏北灌溉总渠、入海水道,西有二河,北有废黄河、盐河,中有京 8 杭运河、里运河的水网城市。水文因子除受降水影响外,主要受过境水和水利工程调度的制约。承豫、皖、鲁三省及徐州地区的 来水,分别经新沂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等主要行洪河道入江、入海,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淮安市是一个“洪水走廊”,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 本项目周围的地表水系有里运河,里运河西侧有一条淮安市主要的排污河道清安河,在 清河 区境内 还 有 废黄 河等河流。 (一)里运河 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通往市区的一个分支,在市区大闸口处转向东南流向楚州区。里运河为水上运输的主要河流,“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里运河为主要的调水线路。 (二)清安河 清安河为市区主要废水排污河,起源于市区西南(里运河南)清江橡胶厂,由西向东流 过淮安市区南部,经地下涵洞穿过大运河,在楚州南门桥西侧与排水渠汇合,在阜宁腰间入苏北灌溉总渠,途径阜宁、滨海等县入黄海。入海水道建成后,排入入海水道南偏泓。清安河市区段长 9.4km,河道总长 21.6km,市区汇水面积约 6km2。清安河处于京杭大运河及里运河包围的市区三角形地带。清安河宽 3-40m,流速 0.1-0.3m/s,平均流量 1.5m3/s。 (三) 废黄 河 一称淤黄河,或称 故黄河 、 黄河故道 。这里是特指位于现在 淮河流域 北部,自河南省兰考北朝东 南方向,过 民权县 北,安徽省 砀山县 北,江苏省 徐州 市北,经宿迁市南, 淮安市 北,再折向东北方向,过涟水县南, 滨海县 北,由大淤尖村入黄海(有一个废黄河口)的一条黄河故道。在地图上,这条故道绝大部分是干涸的,用虚线画出,只在淮安市以东是当今的中山河,还有水流。干涸的地段岂止无水,它生生地把好端端的完整的一个淮河流域分割成淮河与沂沭泗两个水系,废黄河已经成了一道高出地面几米事实上的分水岭。 9 五、植被、生物多样性 淮安市地处我国温暧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段,自然植被、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过渡性,是天然物种的基因库,也是引 种、驯养南北方良种和培育珍稀动植物的理想地区,已建成的铁山寺自然保护区中具有许多动植物资源,淮安市境内列入统计的一般保护动植物有 5 种,分别为银杏、水杉、大鸨、白鹳和黑鹳。二级保护动植物有 12 种,主要为樟树、榉树、勺鸡、黄嘴白鹭、杜仲、白头雁等。 10 建设项目所在地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一、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及人口密度 淮安市是一座古老的重镇,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地处淮河南岸。现辖涟水、盱眙、洪泽、金湖四个县和清浦、清河、楚州、淮阴四个区。总人口 538万 , 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 1355 人 /km2。 二、社会经济 2012 年淮安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30 亿元,同比增长 13.5%;财政总收入突破 200 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91 亿元,分别增长 20%和 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100 亿元,增长 3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96 亿元,增长 17.8%;外贸进出口总额 21.4 亿美元,增长 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6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300 元,分别增长 11.7%和 11.4%,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位于前列。 淮安 市 生态新城 2013 年实现 GDP 76.15 亿元,同比增长 35.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52.36 亿元,同比增长 22.9%;实现财政收入 27.18 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4.1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65.93%和 41.13%。实现业务总收入 413.8亿元,同比增长 38.8%;实现进出口总额 17.8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2%。 三、市政建设 市区已有自来水厂 4 个,用水普及率达 95%,市区饮用水源位于 古黄河 和 二河 上。 现有排水沟 17 条,并有合流制排水管道,服务面积 24.82km2。排水泵站 21座, 淮安市市区有 污水处理厂 三 座, 分别为淮安市第二污水处理厂、 四季青污水处理厂 以及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 淮安市 四季青污水处理厂 负责处理 清浦 区(部分 )及 化工区的工业废水。 四季青污水处理改扩建工程扩建至 10.5 万吨 /日,现已通过环评, 2020 年,设计规模达 20 万吨 /日,四季青污水处理厂的接管范围主要包括新港工业园区:北至古黄河、南至大运河、东至北京路、西至中径一路;城南片区:北至大运河、南至创业路、东至淮海路、西至西外环路;北京路以西生活片:( 1)北至古黄河、南至漕运路、东至北京路、西至西安路( 2)北至古黄河、南至淮海西路、东至西安路、西至韩候大道路。经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 标准( GB18918-2002)一级 B 标准后排入清安河;第二污水厂 11 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正常运行,一期规模为 10 万 m3/d,第二污水处理厂及相应配套管网工程收水范围为清河区、清浦区和开发区老区的外排污水;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对徐杨片区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总规模为 16 万 m3/d,分阶段进行建设,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 4 万 m3/d,远期 2020 年扩建至 16 万 m3/d。主要接纳富士康项目(包括一期、二期工程)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开发区徐杨片区其它工业废水、徐杨片区三个居住小区(黄元小区、城东花园、南方花园)生活 污水、城建及公用设施生活污水等。 天然 气供应量为 409 万 m3/d,液化气供应量为 2.2 万 t/a,总气化率达 92.9%。四、交通运输概况 ( 1)道路及河道两岸 淮安市现状道路及河道两岸网的主骨架由 两纵两横 高等级道路及河道两岸组成, 两纵 为宁淮一级道路及河道两岸和京沪高速道路及河道两岸, 两横 为宁宿徐道路及河道两岸和盐金国防道路及河道两岸。淮安市域内干线道路及河道两岸主要有 S325、 S326、 S327、 S328、 S329、 S234、 S235、 S236、 S237、 S248、S332 等道路及河道两岸为区域干 线,众多县、乡道路及河道两岸为分支的干支相连的区域道路及河道两岸网,干线道路及河道两岸基本达到高级、一级、二级标准,路面以沥青路面为主。 ( 2)水运 淮安市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径流量丰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格局。以京杭大运河(二级)、苏北灌溉总渠(三级、五级)、淮河(三级)、盐河(四级)为主干航道,干支相通,江河湖海直达的水运网络。 ( 3)铁路 新长铁路新淮段 1998 年建成通车,新长线全线已于 2001 年底全线贯通。主要站点:袁北、淮安北、淮安、楚州区、朱桥、仇桥。 ( 4)航空港 淮安涟水机场位于淮安市 东北方向,涟水县陈师镇境内,距离淮安市中心 22公里、涟水县城 10 公里。淮安涟水机场于 2008 年 10 月奠基开工建设, 2010 年8 月建成, 9 月投入使用。目前航班主要飞往北京、上海和厦门等地。 12 五、名胜古迹、历史文物 淮安市现有国家级名胜古迹 2 处,省级 14 处,市级 20 处,重要文物出土遗址 1 处,本评价区内无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 13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辐射环境、生态环境等): 项目位于淮安 市 生态新城 , 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现状如下: 1、环境空 气质量 根据淮安 市 环境质量报告书( 2013 年度),项目所在地的 SO2 浓度范围为 0.015 0.035mg/m3, TSP 范围为 0.087 0.151 mg/m3, NO2 浓度范围为0.043 0.057 mg/m3,(上述数据皆为日均值)没有出现超标现象,项目所在地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2、区域河流水环境状况 根据淮安 市 环境质量报告书( 2013年度),清安河 水质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类水质标准。 3、声环境质量 根据淮安市环境质量报告书( 2013年度),项目所 在地声环境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9)的 2类标准。 4、其他环境状况 无不良辐射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 5、区域主要环境问题 区域未出现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表 4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要素 环境保护对象名称 方位 距离 ( m) 规模 环境功能 空气环境 项目 周围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声环境 项目 周围 声环境质量标准 2 类标准 水环境 清安河 3000 小型 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标准 类 14 评价适用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1、 大 气 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 。 污染物名称 年平均 日平均 1 小时平均 SO2 0.06 0.15 0.50 NO2 0.04 0.08 0.12 PM10 0.10 0.15 2. 清安河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3838-2002) 类标准 , 具体标准值见下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表 ( pH 无量纲,其余单位为 mg/l) 项目 pH 高锰酸 盐指数 COD BOD5 TP NH3-N 石油类 类 6 9 15 40 10 0.4 2.0 1.0 3、 声环境 质量 标准( GB3096-2008) 2 类 区 标准 类别 标准值 单位 昼间 夜间 2 60 50 dB(A) 污染物排放标 准 1、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项目废水经 预 处理后通过 市政管网排入 淮安 市第二 污水处理厂,污水厂尾水排入 清安河 。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表 1 中一级 B 标准。 污水排放标准 单 位: mg/L pH 无量纲 指标名称 pH COD SS NH3-N TP 石油类 接管标准 6 9 450 200 35 5 / 一级 B 标准 6 9 60 20 8( 15) * 1 3 注: *水温低于 12 时采用括号内的值。 15 污染物排放标准 2、噪声排放标准 施工期噪声执行 GB12523-2011建筑施工场界 环境 噪声 排放标准 : 施工阶段 主要噪声源 限值 昼间 夜间 土石方 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 75dB( A) 55dB( A) 打桩 各种打桩机等 85dB( A) 禁止施工 结构 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电锯 70dB( A) 55dB( A) 装修 吊车、升降机等 65dB( A) 55dB( A) 项 目 运 营 期 噪 声 执 行 工 业 企 业 厂 界 环 境 噪 声 排 放 标 准 ( GB12348-2008)中 2 类标准。 类别 标准值 单位 昼间 夜间 2 类 60 50 dB(A) 3、废气 本项目排放的废气主要为施工期扬尘和建成后项目 内汽车尾气 ,主要污染源为粉尘、 SO2、 HC(非甲烷总烃)、 CO 和 NOX。粉尘、 SO2、 HC 和NOX 的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2697-1996), CO 参照执行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 TJ 36-79)。 污染物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标准来源 监控点 浓度( mg/m3) 粉尘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1.0 GB12697-1996 二氧化硫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0.40 氮氧化物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0.12 非甲烷总烃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4.0 CO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3.0 TJ 36-79 食堂油烟排放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 GB18483-2001)小 型规模饮食单位的要求 规 模 小 型 中 型 大 型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mg/m3) 2.0 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 60 75 85 16 总量控制指标 运营期 污染物排放总量: 废水量 28000t/a、 COD8.40t/a, SS5.60t/a, NH3-N0.70t/a, TP0.08t/a,动植物油 0.28t/a。 17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工艺流程简述 ( 图示 ): 淮安生态新城管理委员会 开发建设的 淮安生态新城西片区小学 拟建于 淮安市 万瑞路以东、富城路以北 。本项目建设流程如下: 本建筑位 于总体规划 的 南侧 , 东 北侧处设有地 下 车库的出入口。总体规划的流 线清晰合理。 主要车行出入口设在富城路上。另外在万瑞路设有一处次要车行出入口。配套办公用房的出入口位于用地分界线处的通道上,方便其对内、对外的联系。在富城路主要车行出入口附近及基地东南侧的内部道路上各设有一个地下车库出入口。自行车流则由设在沿路绿化带中的自行车坡道进入地下自行车库,避免与机动车交叉。 地面停车位及出入地 下 车库的坡道设在地块的东南 侧。 新建淮安生态新城西片区小学工程主体工程为地上多层建筑和地下建筑; 拟规划用地 47845.75m2, 总建筑面积为 55517.27m2, 办学规模为 60 个班,在校 师 生为 2600 人。其中:教学 科技楼总建筑面积 35628.54m2, 体育馆及报告厅总建筑面积 6139.3m2。 项目建筑为框架结构,建筑耐久年限为 70 年,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建设配套设施,购置相应教学、办公设备等。 项目建筑占地面积 11870.06 m2,建筑密度 24.81%,容积率 0.857,绿地率 33.2%,机动车停车位 237 个,非机动车停车位 300 个。建筑物退让地界均满足规划要求,场地内建筑之间满足民用建筑防火间距要求。总平面设计结合用地范围、建筑布局、建筑周围及建筑之间的空间。场地内及周边道路、绿化、景观等有机结合, 并与场地的整体环境相匹配,合理设置草坪,种植乔灌木,并与硬地结合布置,明确建筑功能分区,同时合理组织交通路线,创造出“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 项目前期准备 设计 原建筑拆迁 施工图设计 土建施工 内外装修 公用工程设施建设 竣工验收 18 主要污染工序 及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 1、施工期 ( 1)废气 交通尾气 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虽较多,但主要以电力为能源,无废气的产生。只有运输车辆以汽、柴油为燃料,有交通尾气的排放。但它们的使用期短,尾气排放量也较少,再加上周围地形开阔,风速较大,不会引起大气环境污染,故在报告表中对此废气不予评价。 施工粉尘 粉尘是建设阶段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源,该项目建设期粉 尘主要来自于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土石方和建筑材料运输所产生的动力道路扬尘。 对整个施工期而言,施工产生的扬尘主要集中在土建施工阶段,项目采用商品混凝土,则起尘的原因主要为风力起尘,即露天堆放的建材 (如黄沙、水泥等 )及裸露的施工区表层浮尘由于天气干燥及大风,产生风力扬尘。 ( A) 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 由于施工的需要,一些建材需露天堆放;一些施工点表层土壤需人工开挖、堆放,在气候干燥又有风的情况下,会产生扬尘,其扬尘量可按堆放场起尘的经验公式计算: Q 2.1( V50V0) 3e-1.023w 式中: Q 起尘量, kg吨 年; V50 距地面 50米处风速, m/s; V0 起尘风速, m/s; W 尘粒的含水率, %。 V0与粒径和含水率有关,因此,减少露天堆放和保证一定的含水率及减少裸露地面是减少风力起尘的有效手段。 尘粒在空气中的传播扩散情况与风速等气象条件有关,也与尘粒本身的沉降速度有关。不同尘粒的沉降速度见表 6。 19 表 6 不同粒径尘粒的沉降速度 粒径(微米) 10 20 30 40 50 60 70 沉降速度( m/s) 0.03 0.012 0.027 0.048 0.075 0.108 0.147 粒径(微米) 80 90 300 150 200 250 300 沉降速度( m/s) 0.158 0.170 0.182 0.239 0.804 1.005 1.829 粒径(微米) 450 550 650 750 850 950 1050 沉降速度( m/s) 2.211 2.614 3.016 3.418 3.820 4.222 4.624 ( B) 车辆行驶的动力起尘 据有关文献,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占总扬尘的 60以上,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在完全干燥情况下 ,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Q 0.123(V/5)(W/6.8)0.85(P/0.5)0.75 式中: Q一汽车行驶时的扬尘, kg/Km辆; V一汽车速度, km/h; W一汽车载重量,吨 ; P一道路表面粉尘量, kg/m2。 表 5中为一辆 10吨卡车,通过一段长度为 1千米的路面时,不同路面清洁程度、不同行驶速度情况下的扬尘量。由此可见,在同样路面清洁程度条件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而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越脏,扬尘量越大。因此限速行驶及保持路面的清洁是减少汽车扬尘的有效办法。 表 7 在不同车速和地面清洁程度 的汽车扬尘( 单位: kg/辆 km) P 车 速 0.1 0.2 0.3 0.4 0.5 1 5( km/h) 0.051 0.086 0.116 0.144 0.171 0.287 10( km/h) 0.102 0.171 0.232 0.289 0.341 0.574 15( km/h) 0.153 0.257 0.349 0.433 0.512 0.861 20( km/h) 0.255 0.429 0.582 0.722 0.853 1.435 本项目的粉尘主要表现在交通沿线和工地附近,尤其是天气 干燥及风速较大时影响更为明显,使该区块及周围近地区大气中总悬浮颗粒 ( TSP) 浓度增大。 20 ( 2)噪声 施工阶段的主要噪声设备有静压 桩机、挖掘机、搅拌机、塔吊、混凝土振捣器、运输车辆等设备的噪声以及作业器具碰撞产生的噪声,源强一般 在 80105dB(A)之间。 噪声较大,施工期间, 项目 作业场界噪声执行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 GB12523-2011) 中的噪声限标准。 ( 3)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及施工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人员平均约 50 人 /d,生活垃圾产生量以 0.5kg/人 d 计 , 则施工期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为 25kg, 施工期为 180 天 , 年产生量为 4.5t。由市政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 根据同类施工统计资料,施工现场碎砖、过剩混凝土等建筑垃圾产生定额为 2kg/m2,施工场地 面积为 47845.75m2,故整个施工期建筑垃圾的产生量 约为13.7t( 不包括回填土和挖土 ) ,需按建筑垃圾有关管理要求及时清运出场并进行填埋等处置。 ( 4)废 水 建设期的废水排放主要来自于建筑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 生活污水按在此期间日均施工人员 50人计 , 施工期 180天 ,用水定额取 50L/人 d,年消耗 水量约 450吨,生活污水排放系数取 0.8,则项目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60t/a。 主要污染因子的产生情况为: COD 400mg/L、 0.144t/a, SS 300mg/L、0.108t/a,总磷 5mg/L、 0.0018t/a, 氨氮 30mg/L、 0.0108t/a,动植物油 30mg/L、0.0108t/a。 生活废水 经简易化粪池处理后 , 经临时污水管网收集排入市政管网。 建筑施工废水主要为施工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洗涤排水和施工现场清洗、建材清洗、混凝土养护等排水, 排放量较难估算,主要污染因子为 SS。 ( 5)生态 影响 本项目地块为 教育设施 用地, 项目建成后绿化面积约为占地面积的 33.2%,绿化率比原地块要高,因此,项目建成后对当地绿化的补偿率较高,不会对生态产生影响。 21 2、运营期 ( 1)生活污水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项目营运期间, 在校师生 2600 人 , 生活用水按50L/人 d 计算; 流动人员平均 150 人次 /天,用水量按 80L/人 d 计算(包括餐饮用水),则用水量为 130m3/d,即 35000m3/a。 根据环境统计手册,生活污水的排水量取用水量的 80%,则生活污水排放量为 28000t/a(全年工作日按 270 天计 算)。 其产生浓度与产生量分别为 : COD 400mg/L、 11.20t/a、 SS300mg/L、 8.40t/a,总磷 5mg/L、 0.14t/a,氨氮 30mg/L、 0.84t/a,动植物油 30mg/L、 0.84t/a。 ( 2) 废气 营运期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为 食堂 排放的油烟废气、 汽车排放的尾气 。 a、 食堂 油烟废气: 本项目建成后,洗浴供热采用太阳能,或补充电加热,不建锅炉。职工食堂将选用天然气或液化气等无污染或污染少的燃料进行餐饮加工。天然气或液化气属于清洁能源,燃烧产生的污染物较少。 根据调查,食堂每人每日消耗食 用油预计 0.1kg/d,拟定每日用餐人数为 200人,则年消耗食用油约 6t/a,在炒菜时挥发损失约 3%,则油烟产生量约 0.18t/a。采用净化设施去除效率为 75%,油烟排放量为 0.045t/a。废气产生量较少,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b、 汽车尾气 建设项目停车场共有 237 个汽车泊位,其中地面 8 个,地下 229 个 停车位 。地上车位停车时产生的汽车废气易于扩散且排放量相对较小,对环境影响很小,因此不做详细论述 ; 地下车库汽车尾气主要是指汽车进出车库及在车库内行驶时,汽车在怠速和慢速( 5km/hr)状态下的尾气排放。汽车 废气中主要污染因子为 CO、 HC、 NOX 等。汽车尾气排放量与车型、车况和车辆数量等有关。 排放系数 一般 学校 用车基本为小型车,如轿车和小面包车,参考环境保护实用数据手册有代表的汽车尾气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系数,见表 8。 22 表 8 机动车消耗单位燃料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单位: g/l 汽油) 污染物 车种 CO HC NOX 污染物产生量 191 24.1 22.3 运行时间 运行时间包括汽车在地下车库内的 怠速行驶时间和停车(或启动)时延误的时间。一般汽车出入地下车库内的行驶速度要求不超过 5km/h,根据地 面和地下一层的平面布置图,项目地下车库内汽车的平均行车距离约 50m,为考虑汽车的运行、等候、泊车、发动、停车等因素,确定平均每辆车进入(或驶离)地下车库的时间为 100s。 车流量 根据建设项目具体规划和建设规模,建设项目地下车库每个泊位平均周转次数按每天 2 次计,则项目地下车库平均每天进出的车辆数 约 为 500 辆 /d。 排风量 本项目地下机动车停车库面积约为 14220.54m2,地下车库平均高度约为 3m,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排风量 6 次 /h 换气频次,则排风总量约为 25 万 m3/h。 汽车尾气源强 根据调查,车辆 进出停车场的平均耗油速率为 0.20L/km,则每辆汽车进出停车场产生的废气污染物的量可由下式计算: g= fM 其中 : M= mt 式中: f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 g/L 汽油); M每辆汽车进出停车场耗油量( L); t 汽车出入停车场与在停车场内的运行时间总和,由上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