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解读分析报告.pptx
,2019-2020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解读分析报告,概览标签 :人工智能、政策、AI+、区域效应,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规范,促进人工智能应用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人工智能行业步入发展新阶段。自2017年 起,中国人工智能政策领域进入针对性发展期,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更务实,更关注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经济产业的结合 价值,中国政府出台的人工智能政策更具针对性,强调技术的落地效应,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与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 家居6个行业的融合,强调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的保障能力,人工智能的发展主旋律逐渐由“加快”、“加强”向“深化”方向拓 展。广阔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空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容,预计到2020年增长至833.4亿元。“AI+”政策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步伐加速随着社会对人工智能认识的深入,人工智能价值的凸显促使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国防、民生等方面的全面融合,2017年以来出台的人工智能政策开始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各类细分应用领域开始兴起,吸引众多人工智能服务商在细分领域精 耕细作,截至2019年2月,中国有745家人工智能企业,广泛分布在18个应用领域。区域性资源可成就企业的发展,成为人工智能服务商企业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良好的科研基础,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人才储备,较好地推动区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排名 较前的区域一般拥有良好的科研生态,助力区域内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截至2019年2月,中国745家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市、 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人工智能产业综合评分排名第一的北京市拥有的人工智能高校最多,人工智能产业联盟集中在北京 市、广东省以及上海市。地方政策秉承中央精神,大力推进地方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随着中国中央级人工智能政策的出台,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号召,出台相应的地方级人工智能政策,鼓励扶持当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按都市圈划分,中国地方性人工智能政策与产业集中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川渝四大都市圈,截至2019年2月,京津冀、 长三角、珠三角和川渝四大都市圈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合计占全国745家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的93%。企业推荐:地平线、小视科技、小i机器人,概览摘要,目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控制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 及应用系统。产业联盟:出于确保合作各方的市场优势,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或定位,应对共同的竞争者或将业务推向新领域等目的,而在企业间达成相互协 作、资源整合的合作模式。产业园区:以为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 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京津冀:中国的“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邯郸、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邢台、衡 水等11个地级市。长三角:包括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全部区域。珠三角:包括“广佛肇+韶清云”(广州、佛山、肇庆、韶关、清远、云浮)、“深莞惠+汕尾、河源”(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珠中江+阳江”(珠海、中山、江门、阳江)。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组成。,名词解释,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综述定义与特征,01,本质为计算程序,由人类设计,为人类服务。人工智能本质为计算程序,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分析和挖掘,形 成有价值的信息流和知识模型,为人类提供能力延伸服务,模拟人类期望的“智能行为”。人工智能系统是人类设计的产物, 按照人类设定的程序逻辑或软件算法,通过人类发明的芯片等硬件载体来运行或工作,在理想情况下必须以人为本,体现服 务人类的特点,不应该出现伤害人类的行为乃至伤害人类的动机。,02,人工智能可感知环境,能产生反应,与人交互。人工智能系统应能借助传感器等器件产生对外界环境(包括人类)进行感知的 能力,可像人一样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条件接收来自环境的信息,对外界的输入产生文字、语音、表情、动作 等必要反应。人工智能系统借助于按钮、键盘、鼠标、屏幕、手势、体态、表情、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方式,与人互动,使 机器设备逐渐“理解”人类乃至与人类共同协作、优势互补。人工智能系统可帮助或代替人类完成工作,解放劳动力,将劳动力 转移到更需要创造性、洞察力、想象力、灵活性、多变性乃至用心领悟或需要感情投入的工作中。,03,人工智能具有适应特性,有学习能力,可演化迭代,连接扩展。人工智能系统应具有自适应特性和学习能力,应随环境、数 据或任务变化自适应调节参数或更新优化模型,适应各类型应用环境的特殊需求,并可通过与云、端、人、物广泛深入的数 字化连接扩展,为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赋能,实现人工智能在各行业中丰富应用。,人工智能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控制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 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人工智能定义:根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编写的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人工智能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控制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 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人工智能特征:,人工智能政策主旋律逐渐由“加快”、“加强”向“深化”方向拓展,广阔的应用场景为人工 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空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容,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规范,促进人工智能应用适应现代化 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人工智能行业步入发展新阶段。自2017年起,“人工智能”关键词连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的发展主旋 律逐渐由“加快”、“加强”向“深化”方向拓展。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 的研发与应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研发应用,注重技术产品应用落地,推动人工智能进一步与智 慧城市、金融投资、消费娱乐、教育、医疗等行业结合,进一步扩 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广阔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提供充 足空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容,预计到2020年增 长至833.4亿元人民币。,71.7,102.8,152.1,223.9,356.8,554.4,833.4,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预测2020预测,亿元,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按营收计),2014-2020年预测,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综述市场规模,政策强力助推,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受益于深度学习算法、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以及大数据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资本市场的积极参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迎来爆发 900式增长,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从2012年开始迅速增长。根据中国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数据,截至2019年2月,中国人工智 能企业数量共有745家,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人工智能政策分类:自人工智能全球热潮兴起始,中国政府陆续出台有关人工智能 的政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稳步发展。包括“十三五”国 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印发新,等重大人工智能核心政策相继出台。相关的人工智能政策可分 为三类: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推动产业落地政策以及推动技 术创新发展政策。,1,2,3,(1)法律法规和伦理规 范:与人工智能应用相 关的民事与刑事责任确 认、隐私与产权保护、 信息安全利用等方面的 基础法律和政策规范。,(2)推动产业落地政 策: 如针对人工智能 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设立的财税优惠政策,,通过对企业的税收优 惠和研发费用扣除等 措施支持人工智能企 业的发展。,(3)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政策:推动人工智能创新 基地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国 家实验室、企业实验室落 地,支持人工智能重大科 技项目的实施等。,中国人工智能政策分类,人工智能政策发展历程:中国人工智能政策发展历程可根据重要政策发布时间划分为五个阶段:(1)2013年前:潜在发展期,人工智能概念初出现在全球范围内,尚 未引起中国的强关注,中国政府尚未出台专门的政策;(2)2013-2015,年:初步发展期,中国政府初步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开始筹备,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出台人工智能相关政策;(3)2015-2016年:飞速发展期,中国政府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大量出台相关政策文献,鼓励人工智能 产业发展;(4)2016-2017年:稳定发展期,中国政府对人工智能技术 的研发和产业发展认识逐步成熟,相关政策出台的步伐相对稳定;(5)2017年-至今,针对性发展期,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更务实,更 关注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经济产业的结合价值,中国政府出台的人工智 能政策更具针对性,强调技术的落地效应。,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2013年2月,国 务院关于推进物 联网有序健康发 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 积极推进“互联网+”行 动的指导意见;国务 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 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 知,2016年3月,国 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三个 五年规划纲要,中国人工智能政策发展历程,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解读分类与发展历程,自人工智能全球热潮兴起始,中国政府陆续出台有关人工智能的政策,三类政策,五 个阶段高度概括中国人工智能政策发展史,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趋于成熟,政策更关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强调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的保障能力,出现人工智能军用趋势,中国人工智能政策各发展历程特征:潜在发展期(2013年前):人工智能政策以物联网、信息安全、数据 库、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为关注重点。该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所需的 基础设施已初具基础,但人工智能尚未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点,人工 智能相关技术研发一般被合并在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研发报告中,较少 被独立提出。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政策尚未出台。初步发展期(2013-2015年):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人工智能的重要 性,政策开始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并强调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飞速发展期(2015-2016):人工智能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政策 大量出台,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重要 政策相继发布,政策着重关注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和相关应用的发展, “大数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等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基础相关的 词汇在政策中高频出现。稳定发展期(2016-2017):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趋于成熟, 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应用场景(如机器人、智能制造)和支撑技术(如 深度学习等)给予高度关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日益成为支 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基石。,针对性发展期(2017年至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热潮已至,社会 各界重视对人工智能产成品的保护,呼吁政策对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加 以保护,产权意识浓厚。政策更关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制造、农 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6个政策重点关注行业)的融合,强调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的保障能力,出现人工智能军用趋势。,基础设施,人工智能,数据库,信息安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物联网,数据共享,云计算,物联网,基础设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大数据,基础设施,云计算,信息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阶段五,(2013年前) (2013-2015年)(2015-2016年)(2016-2017年()2017年至今),词频,中国人工智能政策主题,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解读阶段特征,高,低,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解读核心政策(1/2),核心政策鲜明地描绘了中国人工智能政策领域关注主题,从整体上展现中国人工智能,其中属于人工智能核心政策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家 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三五” 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驱动创新发展战略纲要、物联 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行“互联 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 纲要的通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 见。该部分核心政策鲜明地描绘了中国人工智能政策领域关注 主题:中国制造、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创新战略以及 科技研发,从整体上展现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重点布局领域或发 展方向。,产业的重点布局领域或发展方向中国人工智能核心政策:自2013年起,中国中央政府已陆续发布多项人工智能政策,各政策间有彼此交织与引用关系,例如“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 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 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科 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部分人工智 能政策在引用网络关系中地位突出,被众多其他政策引用或响应 处于政策网络的核心位置,属于核心政策,起纲领性文件作用, 指导或影响其他人工智能政策的颁布与制定。,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相关政策,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解读核心政策(2/2),新时期人工智能政策更具针对性,强调技术的落地效应,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与制造、 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6个重点行业的融合,中国人工智能政策效应:自2017年起,中国人工智能政策领域进入针对性发展期,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更务实,更关注人工智能技术与 社会经济产业的结合价值,中国政府出台的人工智能政策更 具针对性,强调技术的落地效应,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与制造、 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6个重点行业的融合,强调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的保障能力。,中国人工智能政策(含中央及地方)在部分领域分布,2017-2018年,1,254,300,180,51,159,928,252,164,134,81,制造领域,民生领域,政务领域,农业领域,物流领域,2017(单位:篇),2018(单位:篇),现阶段,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在安防与金融领域的发展最成熟,,在教育、客服、营销、物流场景已具备一定程度的商业化渗 透,有望实现快速发展。在制造业与农业场景发展难度仍然 较大,短期内难以加深渗透。,安防与金融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如身份识别、智能监控等)较好地贴合安防与金融行,业的高安全防范需求,可提升安防与金融业务的安全防护效率和水平,,因此能在安防与金融领域产生较大需求。与此同时,在政策助推下, 安防与金融领域为人工智能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助力人工智能应用在 该领域的成熟落地。,零售、交通、家居等领域:在零售、交通、家居等场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场景核心痛点匹配,度上升,人工智能可真实解决场景遇到的难题时,应用价值将被激发。制造业与农业领域:制造业场景由于基础建设复杂,数据获取难度大,人工智能模型无法 学习各制造环节知识,限制了应用的智能程度,目前的智能应用较多 在边缘端实施,无法进入制造业的核心环节,短期内加大渗透难度仍 然较大。传统农业领域存在技术基础薄弱、商业模式不清晰、客户购 买能力低等问题,阻碍了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商的投入意愿。人工智能 对农业的赋能效应尚不明显,未来有待探索两者更好的融合模式。,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解读“AI+”效应(1/2),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的关注面紧随政策而变,随着中国政策对人工智能“应用落地”要 求的日渐明确,投资方开始高度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商用价值中国人工智能政策效应:自2013年以来,中国政策大力鼓励和扶持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人工智能成为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2014-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事件发生额稳步提升,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规模持续增长。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生的投融资事件达525起,同比增长6.1%,2019年1-11月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生的投融资事件为2018年全年发生的人工智能投融资事件总量的57.0%。资本对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投资较为成熟。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的关注面紧随政策而变,随着中国政策对人工智能“应用落地”要求的日渐明确,投资方开始高度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商用 价值,人工智能服务提供商的技术商用价值成为投资方的重要衡量维度。从应用场景来看,2019年(截至11月),人工智能技术Top5热门应用场景分别为企业服务、机器人、大健康、行业解决方案和基础元件,以上细分领域发生的投融资事件合计数在2019年1-11月中国人工智能 行业发生的投融资事件总数中的占比超70%。,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事件与金额,2014年-2019年11月,325,438,495,525,299,154 106.8,302.6,367.8,620.6,0,400200,606.5 600,1000800,0,200100,300,5001,002.640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1-11),起亿元6001200,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场景TOP5投融资场景占比,2019年1-11月,18.7%,15.6%,14.1%,13.9%,10.5%,企业服务,机器人,大健康行业解决方案,基础元件,热门 领域,智能客服 商业决策,服务机器人 物流机器人,AI芯片,智能影像诊疗 健康管理,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解读“AI+”效应(2/2),政策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各类细分应用领域开始兴起,吸引众多人工 智能服务商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已广泛分布于18个应用领域,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分布:随着社会对人工智能认识的深入,人工智能价值的凸显促使中国政府积极推 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国防、民生等方面的全面融合,2017年以来出台的 人工智能政策开始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各类细分应用领域开始兴起, 吸引众多人工智能服务商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促进技 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 业融合创新,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 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迫切民生需求,加快人 工智能创新应用,围绕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治 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人 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构建公共安全智能化监测预警与控 制体系。至此,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智能制造、智能农业、 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商务、智能家居、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健 康与养老、智能政务、智能法庭、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应用领 域加速兴起。,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研究院数据,截至2019年2月,中国有745家 人工智能企业,广泛分布在18个应用领域,其中分布在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 提供和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领域的企业数量较多,占比分别为15.7%和10.5%,其次分布在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零售和智能金融领域的企 业数量占比均超5%。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渗透到实体经济中,改变社会经济产 业的发展模式,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提升行业运转效率。,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分布(按应用领域分),2018年,0.5%,0.8%0.8%,1.7%,2.7%,2.8%,3.2%,4.4%,4.4%,5.8%,6.4%,6.7%6.7%,9.4%7.7%,9.8%,10.5%,15.7%,新媒体和数字内容智能制造 智能硬件智能教育 智能安防智能交通 智能政务智慧城市,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53.8%,15.8%,11.6%,4.0%4.2%,2.4%,0.8%0.4%,安防 金融 营销 交通 客服,零售 制造 教育 农业 医疗,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规模(按应用领域分),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解读“AI+安防”,中国智能安防应用现状:人工智能在安防领域的应用主要有警用和民用两个方向。警用方面,公 共安全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是智能安防的典型代表(如公安侦查、海关检 验检疫、海事局监控等)。人工智能技术可实时分析图像和视频内容, 在海量图片和视频库中自动检索、识别、比对人员、车辆、周边环境等 信息,大幅提高监控效率。民用方面包括工业园区、建筑工地、商业楼 宇、教学楼和居民住宅的安防监控。中国智能安防应用类别:主流的智能安防系统主要分为视频结构化、生物识别、物体识别三类。(1)视频结构化系统专注于对视频数据的识别和提取;(2)生物识别 系统主要为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3)物体特征识别系统主要是判断图 像数据,典型应用为车票识别系统。中国智能安防市场规模: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安防行业的持续渗透与扩散,提升安防的智能化水平,平安城市、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的开展,促 进智能安防市场需求的增长,智能安防已然成为安防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预计2020年,中国智能安防市场规模增长至2,861.8亿元人民币。,中国智能安防市场格局:中国智能安防行业的参与者可分为(1)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为代表的 传统安防服务商;(2)以华为为代表的ICT巨头;(3)以商汤科技、依 图科技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智能安防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技术架 构以及解决方案的落地能力,拥有深厚技术实力的企业可保持与安防行,业升级变革同步,技术薄弱的中小企业或被淘汰,市场格局将有所优化。,1,319.9,1,484.2 1,611.5 1,748.2,2,001.4,2,382.3,2,861.8,3,507.5,4,514.2,5,823.3,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亿元7,000,中国智能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2014-2018年,11.0%,2018-2023年预测,23.8%,中国智能安防行业市场规模(按营收计),2014-2023年预测,2017年以来,政策强调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促进智能安防市场需求加速增长,智能安防已然成为安防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解读“AI+金融”,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市场竞争格局已高度集中,在中国人工智能金融应用市场 中占有率最高的前5家企业对应的市场销售份额合计可达70%,中国智能金融应用现状:,84.6,110.1,170.6,247.8,347.2,502.7,638.7,806.0,1,171.0,1,506.4,0,200,400,600,催收等金融场景。智能投顾根据个人投资者提供的风险偏好、投资 收益要求以及投资风格等信息,运用智能算法技术、投资组合优化 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投资决策信息参考。智能风控依托高纬度的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金融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预警和防 范。智能客服以自动化的方式掌握客户的服务需求并给予响应。人 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促使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发生改变,金融机 构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可降低金融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度,降低获客成 本,触及更多尚未被金融体系覆盖的客户,提升获客率,通过人工智能的自动化执行程序,完成服务与交易,降低机构的服务与运营800成本。中国智能金融应用市场规模:在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及可应用性持续提升的背景下,金融企业对 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金融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推动金融服务个性化 发展、提升金融风险控制有效性等方面价值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 对人工智能需求持续增长,促进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在金融行业的销 售额由2014年的84.6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47.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 率达42.3%。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金融行业的应用时间只有5年 左右,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市场竞争格局已高度集中,在中 国人工智能金融应用市场中占有率最高的前5家企业对应的市场销售 份额合计可达70%。,1,000,1,200,1,400,1,600,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投研、风控、营销、投顾、理赔、客服、亿元,中国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年复合增长率 应用市场规模2014-2018年11.0%2018-2023年预测23.8%,中国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应用市场规模(按销售额计),2014-2023年预测,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解读区域性政策效应(1/5),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号召,出台相应的地方级人工智能政策,鼓励扶持当地人工智能 产业发展,中国人工智能区域性政策:随着中国中央级人工智能政策的出台,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号召,出台相应的地方级人工智能政策,鼓励扶持当地人工智能 产业发展。其中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25篇)、甘肃省(16篇)、天津市(15篇)、江西省(14篇)以及河北省(14篇)发布的人工智能政策数分别位列全国前五。2009-2018年底,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河南省、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安徽省、贵州省、河北省发布的人工智能政策总 数分别位列全国前10。,80,74,646055,5049484541,3838353533323231,262423222020,1814121110,9,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海南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重庆市山西省吉林省四川省江西省北京市辽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天津市湖北省河北省贵州省安徽省山东省上海市浙江省河南省福建省广东省江苏省,篇9080706050403020100,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工智能政策出台情况,2009-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区域性政策效应:地区性产业政策与中央政策一脉相承,中央政策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 地区性政策同样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各省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万亿元),出台当地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 目前中国已有12个省市制定具体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发展目标,目标规模合计已 达4,290亿元,远超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2020年超1,500亿 元),各省市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正如火如荼。,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解读区域性政策效应(2/5),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区域性分布(按省市自治区分):地区性人工智能行业政策的出台,激励了地方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人工智能服务商愿意选址于政策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的地区,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等地区。截至2019年2月,中国745家人 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其 中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的深圳市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市聚集较多人工 智能企业。,5.1%,8.3%,14.9%,16.9%,43.2%,北京市 广东省 上海市 浙江省,2.7%2.6%,7.2%,12.2%,14.9%,43.2%,北京市 上海市 深圳市 杭州市 南京市 广州市成 都 市 1.9%苏 州 市 1.7%天 津 市 1.5%武 汉 市 1.3%厦 门 市 1.1%长 沙 市 0.8%西 安 市 0.7%宁 波 市 0.7%重 庆 市 0.5%,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分布(省/市/自治区),截至2019年2月,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区域性发展: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成功发展除需要政策支持外,还需各区域园区为人 工智能企业的发展提供资源便利(如融资环境、学术生态、人才培养、 区域开放程度等),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后备力量。区域性资源可 成就企业的发展,成为人工智能服务商企业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从企 业能力、学术生态、资本环境、国际开放度、政府响应能力以及链接能 力因素综合考量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状况,可得北 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的人工智能产业进入第一发展 梯队,竞争力最强,进入第二梯队的有四川、湖北、辽宁等省的人工智 能产业。其中北京市的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综合评分排名全国第一。区域性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排名,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外,还需各区域园区为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提供资源 便利,区域性资源可成就企业的发展,成为人工智能服务商企业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解读区域性政策效应(3/5),良好的科研基础,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人才储备,较好地推 动区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排名较前的 区域一般拥有良好的科研生态,可助力区域内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1)高校科研力量: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有94所拥有人工智能二级学院或研究院的高等教育院校,如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山大学智 能工程学院、同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等,其中人工智能产业综合评分排名第一的北京市拥有的人工智能高校 最多(14所),人工智能产业综合评分排名第二的广东省、第三的上海 市、第四的浙江省以及第五的江苏省分别拥有5所、7所、1所和11所高校。,(2)非高校科研力量:中国非高校类人工智能科研机构以中国科学院,下设的科研机构为主,其中多数中国科学院下设的科研机构地处北京, 明显增强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的研发实力。截至2019年2月,中国共有75,家人工智能领域的非高校科研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研院校有38家,占非高校科研机构总量的51.4%,工信部下设的科研事业单位以 及企业设立的研究院分别占10.8%和16.2%。,14,11,7 7,6,5 5,4 4,3 3 3 3 3,2 2 2 2,1 1 1 1 1 1 1,内蒙古河北省 河南省 江西省 山西省 云南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甘肃省 贵州省 天津市 黑龙江省吉林省 辽宁省 山东省 湖北省 四川省 广东省 重庆市 湖南省 陕西省 上海市 江苏省 北京市,所1614121086420,中国高校类人工智能研究院地域分布,截至2018年底,中国非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数排名Top10, 截至2018年底,51.4%,16.2%,10.8%,16.2%,中国科学院下属科研院所,企业研究院,工信部下设科研事业费单 位,中国非高校科研机构分类, 截至2019年2月,良好的科研生态,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人才储备,较好地推动区域人工 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中国区域性人工智能科研生态状况(1/2):,(3)产业联盟力量:产业联盟是出于确保合作各方的市场优势,寻求新的规 模、标准或定位,应对共同的竞争者或将业务推向新领域等目的,而在企业 间达成相互协作、资源整合的合作模式。企业联盟在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创新 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中国的联想、TCL、海信、康佳、长城及长虹等电子信息 龙头企业共同成立闪联技术标准产业联盟,负责制定闪联技术标准,并领导 闪联技术标准的发展升级,提高了中国闪联技术标准的全球竞争力,产业联 盟带来的技术创新升级效应不可小觑。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有117家人工智 能产业联盟,较多集中在北京市、广东省以及上海市,为这些区域的人工智 能产业发展添砖加瓦。,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解读区域性政策效应(4/5),26,16,14,8,77,5,444,333,2222,11111,吉林省辽宁省陕西省贵州省内蒙古湖北省山西省江西省福建省黑龙江河南省四川省天津市重庆市湖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市,家30252015105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地域分布,截至2018年,(4)产业园区力量:产业园区由政府集中统一 规划制定,给特定行业或特定形态企业进驻的区 域,进驻的企业可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产业园 管委会或产业园开发商产业统一管理园区,并向 园区内企业提供多方面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服务。 优良的产业园区有利于企业发挥集体效益,方便 企业享受创新的制度安排,产业园区的可促进新 兴产业及新企业的繁衍。截至2018年底,广东省 设立了最多人工智能产业园区,达33个。,11,33,444,65,76,98,9,11,14,17,33,广东省 江苏省 浙江省 吉林省 安徽省 河北省 上海市 湖北省 北京市 辽宁省 山东省 四川省 天津市 湖南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山西省 云南省,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地域分布,2018年,良好的科研生态,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人才储备,较好地推动区域人工 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中国区域性人工智能科研生态状况(2/2):,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解读区域性政策效应(5/5),按都市圈划分,中国地方性人工智能政策与产业集中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以及川渝四大都市圈,截至2019年2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川渝四大都市圈人工智能企 业数量合计占全国745 家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的93%,其中分布在京津冀的 企业数量最多(达338家),长三角、珠三角和川渝地区的人工智能企业 分别为212家、126家和19家。,京津冀 45%,长三角 29%,珠三角 17%,14,3,3,1,76,41,31,248,168,92,5 13,0,50,100,150,200,250,京津冀,川渝,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区域性分布(按都市圈分):按都市圈划分,中国地方性人工智能政策与产业集中分布于京津冀、长家三角、珠三角以及川渝四大都市圈。300(1)京津冀都市圈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产业园区,汇聚了大量 高科技人才。京津冀依托独特的知识资源优势,建成亚太地区知识创新 中心,通过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产业基地等方式,带动人工智能产 业发展,并初步形成无人驾驶、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人工智能产业集 群。(2)长三角都市圈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以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的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为代表。江苏省启动“江苏脑计划”,筹建国家级人工 智能产业创新基地。上海市打造“人工智能发展聚集区”,构建“类脑智能 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浙江省启动了人工智能小镇建设计划,依 托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的研发力量,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小镇。(3)珠三角都市圈以广州、深圳为代表,深圳依托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贸易环境,将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市场化、产品化,并建设人工智能产业 化平台,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提供研发保障。珠三角利用粤港澳大 湾区的辐射力量,吸取香港健全的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优势,为人工智 能产业的资本化与产权化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