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概览.pdf
1 报告编码19RI0427 头豹研究院 |体外诊断系列行业概览 400-072-5588 2019 年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概览 报告摘要 医疗研究团队 微生物是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的统称,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微生物检测 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鉴定、分析以及药物敏感测 试等方式检测微生物的品种和行为模式的方法。中 国微生物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从 2014 年 29.8 亿元人 民币增长至 2018 年 56.1 亿元人民币,期间年复合 增长率为 17.2%。据预测,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市 场规模将于 2023 年达到 90.2 亿元人民币,2019 年-2023 年间复合增长率将维持 9.6%。 热点一:微生物检测技术不断丰富升级 热点二:NGS 及质谱技术引领微生物检测技术革新 热点三:新型检测培养基及药敏试剂发展 微生物检测行业发展初期多采用生化检测方法辨别微生 物种类,整个过程相对复杂,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并 且检测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近 20 年来,PCR、质谱 与 NGS 技术不断发展,有效填补了生化检测方法的不 足,驱动微生物检测行业持续发展。 NGS 技术可一次性测序几十万至几百万条 DNA 分子, 灵敏度高,耗时少。质谱技术,可准确鉴别生物大分子 分子量,特异性高,分辨率高,在检测领域应用广泛。 在数学、化学、物理学及工程学推动下,已出现基于 NGS 技术和质谱检测的微生物检测技术。虽然起步晚 于其余检测技术,但以 NGS 为核心的新技术已逐渐渗 透微生物检测行业,应用前景广阔。 作为微生物检测行业不可或缺的检测工具,检测培养基 及检测试剂的发展将持续促进行业进步,具体表现为: (1)新型检测培养基:微生物常规检测中,培养基为 广泛应用的检测工具,承担重要功能; (2)高敏度药敏 试剂:药敏测试旨在测试目标微生物的药物敏感性及耐 受性以指导用药,是微生物检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黄敬仁 分析师 王含之 分析师 邮箱: csleadleo 行业走势图 相关热点报告 医疗器械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 行业概览 高值医用耗材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中国血液净化耗 材行业概览 体外诊断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生化诊断行业概览 2 报告编号19RI0427 目录 1 方法论 . 5 1.1 研究方法 . 5 1.2 名词解释 . 6 2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市场综述 . 7 2.1 微生物检测定义及分类 . 7 2.2 微生物检测行业发展历程 . 9 2.3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市场规模 . 10 2.4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产业链分析 . 11 2.4.1 上游分析 . 12 2.4.2 下游分析 . 12 3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驱动及制约因素分析 . 14 3.1 驱动因素 . 1 4 3.1.1 检测技术丰富升级 . 14 3.1.2 终端需求持续增长 . 15 3.2 制约因素 . 1 7 3.2.1 专业设备和人员匮乏 . 17 3.2.2 行业地位有待提升 . 18 4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 18 5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19 5.1 NGS 及质谱技术引领微生物检测技术革新 . 19 5.2 新型检测培养基及药敏试剂发展 . 20 3 报告编号19RI0427 6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 21 6.1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竞争格局概述 . 21 6.2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 23 6.2.1 科华生物 . 23 6.2.2 安图生物 . 25 6.2.3 基蛋生物 . 27 4 报告编号19RI0427 图表目录 图 2-1 微生物检测方法 . 7 图 2-2 微生物检测行业发展历程 . 9 图 2-3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 10 图 2-4 微生物检测行业产业链. 11 图 3-1 中国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2014-2018 年 . 16 图 4-1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相关政策 . 19 图 6-1 科华生物主要产品 . 24 图 6-2 安图生物主要产品 . 26 图 6-3 基蛋生物主要产品 . 27 5 报告编号19RI0427 1 方法论 1.1 研究方法 头豹研究院布局中国市场,深入研究 10 大行业,54 个垂直行业的市场变化,已经积 累了近 50 万行业研究样本,完成近 10,000 多个独立的研究咨询项目。 研究院依托中国活跃的经济环境,从医疗、信息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着手,研究 内容覆盖整个行业的发展周期,伴随着行业中企业的创立,发展,扩张,到企业 走向上市及上市后的成熟期,研究院的各行业研究员探索和评估行业中多变的产 业模式,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专业的视野解读行业的沿革。 研究院融合传统与新型的研究方法,采用自主研发的算法,结合行业交叉的大数 据,以多元化的调研方法,挖掘定量数据背后的逻辑,分析定性内容背后的观 点,客观和真实地阐述行业的现状,前瞻性地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研究 院的每一份研究报告中,完整地呈现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研究院秉承匠心研究,砥砺前行的宗旨,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行业,从执行的层面 阅读行业,为每一个行业的报告阅读者提供值得品鉴的研究报告。 头豹研究院本次研究于 2019 年 07 月完成。 6 报告编号19RI0427 1.2 名词解释 微生物: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的统称,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 微生物检测: 通过微生物的培养、 鉴定、 分析以及药物敏感测试等方式检测微生物的品 种和行为模式的方法, 包括计数器测定法、 电子计数器计数法、 活细胞计数法、 比浊法、 测定细胞重量法和测定细胞总氮量或总碳量法。 血细胞计数器:由数字处理芯片、集成电路,以及显示屏、按键组成,与各种显微镜配 合使用,由微电脑进行自动分类计数的数字化专用产品,能对骨髓细胞、外周血细胞、 小巨核细胞进行全面的分类计数并自动计算出各项指标。 细胞悬液:Single Cell Suspension,将贴壁培养的细胞消化吹打以后形成的悬液,一 般会吹打多次,使粘连的细胞都分开。 电子计数器: 利用数字电路技术数出给定时间内所通过的脉冲数并显示计数结果的数字 化仪器。 菌悬液: 用接种环从平板或斜面培养的菌落上取一环细菌, 放入装有无菌水或生理盐水 的试管中,使劲搅拌,使细菌在水里分散开所形成的混浊液体。 倍比稀释:按一定比例对一定浓度的溶液进行稀释以得到浓度较低的溶液。 革兰氏染色法: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属于复染法,由丹麦医生革兰于 1884 年发明,最初用于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伯肺炎菌。未经染色的细菌,由于其与周 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区别。经染色后,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 红色,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从而用以分类鉴定。 7 报告编号19RI0427 2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市场综述 2.1 微生物检测定义及分类 微生物是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的统称, 包括细菌、 病毒、 真菌和少数藻类等。 微生物分为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包括酪酸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 乳杆菌、 放线菌、 酵母菌等对维持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微生物; 有害微生物的存在可引起 多种应变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 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还会使食品及原料腐烂、 变质, 包括一些致病病毒和致病细菌等。 微生物检测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 鉴定、 分析以及药物敏感测试等方式检测微生物的品 种和行为模式的方法,包括计数器测定法、电子计数器计数法、活细胞计数法、比浊法、测 定细胞重量法和测定细胞总氮量或总碳量法(见图 2-1) ,其结果可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或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提供用药指导和帮助。 图 2-1 微生物检测方法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8 报告编号19RI0427 (1) 计数器测定法: 用血细胞计数器进行计数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具体检测方法为: 取 一定体积的样品细胞悬液置于血细胞计数器的计数室内, 用显微镜观察计数。 由于计数室的 容积是一定的, 因而可根据计数器刻度内的细菌数, 计算样品中的含菌数。 该方法具有简便 易行,可立即得出结果,不仅适于细菌计数,也适用于酵母菌及霉菌孢子计数等特点。 (2) 电子计数器计数法: 电子计数器的计数小孔一次仅能通过一个细胞, 当细胞通过计 数小孔时,电阻明显增加,形成一个脉冲,并自动记录在电子记录装置上,通过检测测定小 孔中液体的电阻变化,可计算出样品含菌数。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但只能识别颗粒大小, 不能区分是否为细菌,因此要求菌悬液中不含任何其他颗粒。 (3) 活细胞计数法: 最常用的活细胞计数法为平板菌落计数法。 具体检测方法为取一定 容量的菌悬液, 进行倍比稀释, 然后将定量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 根据培养出的菌落数计 算活菌数。此法灵敏度高,是目前国际流行的一种活菌检测方法。 (4) 比浊法: 根据菌悬液的透光量间接测定细菌数量。 细菌悬浮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 与透光度成反比, 与光密度成正比, 因此可用光电比色计测定菌液, 用光密度表示样品菌液 浓度。此法简便快捷,但只能检测含有大量细菌的悬浮液,得出相对的细菌数目,对颜色太 深的样品,不能用此法测定。 (5) 测定细胞重量法: 包括湿重法和干重法, 湿重法即单位体积培养物经离心后将湿菌 体进行称重; 干重法是单位体积培养物经离心后, 以清水洗净后加热烘干, 使之失去水分然 后称重。此法适于菌体浓度较高的样品,是微生物检测的一种常用方法。 (6) 测定细胞总氮量或总碳量:氮、碳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含量较稳定,通过测定氮、 碳的含量可以推知细胞的质量。此法适于浓度较高的微生物检测。 9 报告编号19RI0427 2.2 微生物检测行业发展历程 微生物检测行业自 1884 年开始起步, 经过多年的发展, 检测技术有了明显的提升与进 步。 根据检测技术的不同, 微生物检测行业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传统微生物检测、 自动化微 生物检测以及快速微生物检测三个阶段(见图 2-2) : 图 2-2 微生物检测行业发展历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1) 传统微生物检测 (1884 年-1959 年) : 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 微生物检测方法多 为一些操作繁琐、 效率低下、 容易造成主观误判的传统检测方法, 如: 由丹麦医生革兰、 Koch 等人发明的革兰氏染色法以及显微镜直接观察法。 这类方法虽然误差较大, 但对于由细菌感 染引起的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 (2) 自动化微生物检测(1960 年-1980 年) :1960 年开始,自动化微生物检测技术开 始盛行, 微生物检测行业进入了自动化检测阶段。 自动化微生物检测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微 生物检测的操作难度, 提升了检测效率,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均有了明显的提升。 这 一阶段,研究人员积极进行细菌鉴定、细菌药敏试验等,持续优化自动化检测的准确性。 10 报告编号19RI0427 (3) 快速微生物检测(1981 年-至今) :进入 19 世纪 80 年代后,质谱、基因测序等技 术兴起, 微生物检测效率有了新的飞跃, 微生物检测行业进入快速检测阶段。 快速微生物检 测方法应用于临床,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患者治愈率。基于此,快速微生物检 测成为了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重点发展方向。 2.3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市场规模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从 2014 年 29.8 亿元人民币增长至 2018 年 56.1 亿元人 民币,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17.2%。据预测,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将于 2023 年达 到 90.2 亿元人民币,2019 年-2023 年间复合增长率将维持 9.6%(见图 2-3) 。 图 2-3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微生物检测主要应用于医疗检测、 食品检测和环境卫生检测等三个领域, 三个领域的需 求增加促进了微生物行业的发展。 (1) 医疗检测: 人体基因组储存了大量人体健康信息, 作为人体基因组的有效补充, 人 体微生物组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 ,通过分析人体微生物组可获知人体健康状况,特 别是一些慢性疾病的状况。 检测人体微生物是一种无创的检测手段, 因而受到临床患者的青 睐。 微生物检测将成为医疗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市场规模也将伴随医疗检测行业的发展 11 报告编号19RI0427 而持续扩大; (2) 食品检测: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消费者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政府多次更新食 品安全法,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微生物是食品腐败、食品变质的最主要诱因,微生 物检测行业的市场将伴随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而持续扩张。 (3) 环境卫生: 受中国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的影响, 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日益 严重。 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可能导致环境中微生物改变, 例如河流受到污染后厌氧细菌 增多, 因此环保部门对环境的监控需依靠微生物检测手段。 环保监控趋严将推动微生物检测 行业持续扩容。 2.4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产业链分析 微生物检测行业上游市场参与者主要为原材料供应商, 供应活性材料、 化学类材料、 辅 助材料及仪器类材料等; 中游主体为微生物检测试剂及设备厂商, 负责微生物检测试剂及设 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下游为微生物检测试剂及设备的应用终端,涵盖微生物检测中心、 各级医疗机构、食品检测中心、环境检测中心等(见图 2-4) 。 图 2-4 微生物检测行业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12 报告编号19RI0427 2.4.1 上游分析 微生物检测行业上游涉及多种不同原材料,其供应水平及议价能力均有所不同: (1) 化学类原材料及辅助材料:化学类原材料(无机盐、化合物、底物等)及辅助材料 均为普遍的一般原材料,生产技术成熟,参与者众多,市场竞争充分,价格普遍不高。中游 的微生物检测试剂及设备厂商大多已经具备了自行生产供应的能力, 只有少数规模较小且经 济实力一般的企业需要从上游供应商处采购, 因此上游供应商对中下游的影响较小, 议价能 力较弱; (2) 活性材料: 活性材料主要是各类养殖菌落, 其品质优劣对中游影响较大。 活性材料 的研发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风险高等特点,因此市场参与者数量较少,价格普遍 偏高,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行业发展早期,活性材料多依赖进口,限制了中游微生物 检测试剂及设备厂商的盈利能力。 目前, 中国已经有一批企业具备了良好的活性材料供应能 力,如安图生物,其研发生产的活性材料品质居世界前列,并且持续投入巨额资金,研发更 前沿的生物活性材料。 未来, 伴随中国本土企业供应能力的提升, 微生物检测行业将获得更 快发展。 (3) 仪器类材料:仪器类材料涉及机械、电子、软件、智能集成、流体力学、光学等多 个领域, 技术含量普遍较高, 市场参与者数量有限, 且大多只能供应某一领域的仪器类材料, 不利于中游微生物检测试剂及设备厂商的研发。 2.4.2 下游分析 微生物检测主要应用于医疗检测、 食品检测和环境卫生检测等三大领域, 在下游应用终 端中, 微生物检测中心可同时提供三大领域内的微生物检测服务; 各级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医 疗微生物检测服务; 食品检测中心主要提供食品微生物检测服务; 环境监测中心主要提供环 13 报告编号19RI0427 境卫生微生物检测服务。 (1) 微生物检测中心:微生物检测中心可提供食品、保健品、农产品、药品、医疗卫生 用品等多类产品的微生物检测服务,服务范围广泛。现阶段微生物检测中心多为公立机构, 盈利水平有限,议价能力较低。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及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性程度日益提升, 微生物检测需求不断增加,民营微生物检测中心有望获得发展; (2) 各级医疗机构: 目前提供医疗微生物检验服务的多为三级医疗机构, 微生物检测还 未在基层医院得到普及。 伴随着中国分级诊疗政策的不断推进, 基层医疗机构将在中国各县、 镇、乡内进一步普及,医疗机构对体外诊断试剂的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 (3) 食品检测中心: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显, 政府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 加强对 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微生物检测是食品检测的重要项目之一, 在此背景下, 食品检测中心 的重要性程度将不断提升,并驱动微生物检测行业发展。 (4) 环境监测中心: 受中国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 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日益 严重, 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可能导致环境中微生物改变, 因此环保部门对环境的监控需 依靠微生物检测手段。 得益于环保监控的日益严格, 环境监测中心的重要性程度同样不断提 升,并推动微生物检测行业持续扩容。 14 报告编号19RI0427 3 中国微生物检测行业驱动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驱动因素 3.1.1 检测技术丰富升级 微生物检测行业发展初期多采用生化检测方法辨别微生物种类, 整个过程相对复杂, 对 操作人员要求较高,并且检测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近 20 年来,PCR、质谱与 NGS 技术 不断发展,有效填补了生化检测方法的不足,驱动微生物检测行业持续发展。 (1) PCR 检测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指在 DNA 聚合酶的催化下,以 母链 DNA 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三个步骤,在体外复制 与模板互补的子链 DNA 的过程,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能在极短时 间内将目的基因片段扩增至十万至百万倍。 以 PCR 技术为基础衍生出的 PCR 检测技术可用 于检测多种病原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对于病原体 感染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PCR 检测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微生物检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范 围,有利于行业的快速发展。 (2) 质谱检测技术: 质谱检测技术是利用已知菌种建立数据库, 通过对待测样本进行检测, 获得其蛋白质图 谱, 再将所得的质谱图与数据库中的微生物参考图谱进行对比, 从而得到鉴定结果。 质谱检 测技术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选择性广、检测速度快等优势,在微生物检测领域应用广 泛。 目前最常见的应用领域包括细菌和真菌菌种鉴定、 药敏检测、 微生物耐药性研究和微生 物毒力分析。 质谱检测技术不仅提升了微生物检测的效率、 拓展了医疗领域的应用范围, 并 且对于微生物研究意义重大,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 15 报告编号19RI0427 (3) NGS 检测技术 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技术,又称高通量测序或下一代测序技术,指 将基因组 DNA 随机切割成小片段 DNA,再通过构建文库、PCR 扩增等技术获得测序模板 进行测序及数据分析。NGS 测序技术能够同时测序几百万条 DNA 分子,测序时间仅需 12 小时,且成功率达到 80%以上。基于 NGS 技术的微生物检测具有无需预先培养样本、灵敏 度高、 能够检测未知微生物等优点, 相关机构能够对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进行鉴定分析, 进 而有效控制病情传播,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领域意义重大。NGS 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成 熟,有望成为微生物检测行业新的增长点。 3.1.2 终端需求持续增长 微生物检测在医疗检测领域、食品检测领域和环境卫生检测领域的终端需求均呈现持 续增长的态势,成为驱动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医疗检测领域: 感染性疾病是死亡率与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2014-2018 年,中国感染性疾病的发 病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于 2018 年达到 559.4(1/10 万)的最高值;死亡率呈逐年 上升的趋势,从 2014 年的 1.23(1/10 万)上升至 2018 年的 1.68(1/10 万) (见图 3- 1) 。快速明确的病原诊断是有效及时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基础,而微生物检测是病原诊断的 重要手段。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增长,创造了大量微生物检测需求。 16 报告编号19RI0427 图 3-1 中国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2014-2018 年 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医疗机构常规临床微生物检测项目有 7 大类,共计 152 项,检测的微生物种类有 八种,包括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和支原体等,检测项目数量在众多 细分领域中仅次于 POCT。 数量大且细分程度高的微生物检测项目彰显了临床对于微生物检 测旺盛的需求,伴随着终端需求的增长,微生物检测行业将迎来新的增长高峰。 (2) 食品检测领域: 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微生物指标包括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和致病菌群等, 这些微生物 指标既代表了受检食品的卫生状况, 也反映了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水平。 其中, 大肠杆菌及 菌落总数能够体现食品的新鲜程度, 可作为食品是否变质的判定依据。 随着人们对食品的重 视,针对食品的微生物检测需求不断增长,驱动微生物检测市场持续扩容。 (3) 环境卫生检测领域: 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可能导致环境中微生物改变,如:河流受到污染后厌氧细菌 增多,因此环保部门对环境的监控需依靠微生物检测手段。受中国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 长的影响,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日益严重,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加强环境卫生监控管 理。微生物检测作为环境监控的重要手段,发展态势向好。 17 报告编号19RI0427 3.2 制约因素 3.2.1 专业设备和人员匮乏 专业设备和人才匮乏是目前制约微生物检测行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1) 专业设备匮乏: 微生物检测行业缺乏专业化的检测设备, 导致自动化程度有限, 操作方法多为半自动化 仪器与手工结合。 数据显示, 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微生物检测实验室中, 自动染片的实验室仅 占 15%, 手工染片实验室占 85%; 自动平板接种实验室仅占 13%, 手工接种实验室占 87%; 基因溯源/分型自动化实验室仅占 20%, 手工分型实验室占 80%。 在此背景下, 微生物检测 仍高度依赖人工,对工作人员的经验水平与检验能力要求高。而中国微生物检测人才匮乏, 人工检验效率较低, 且工作人员受易疲劳、 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状态等因素限制, 检验量提 升困难,难以保证准确率。由此可见,专业化设备匮乏不利于微生物检测行业发展。 (2) 人才匮乏: 中国微生物检测设备自动化程度普遍较低, 对人工的依赖程度高, 加剧了行业人才稀缺 的现状。 且现有工作人员工作负荷大, 需要完成大量基础且繁琐的人工检验操作, 不利于人 才的稳定。此外,微生物检测行业技术不断进步,PCR 技术、质谱技术与 NGS 技术的应用 程度加深, 需要相关人才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高学历人才数量有限, 不 利于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微生物检验样本量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但是微生物检测人才的培 养时间长、难度大,短期内人才缺口难以得到补充,限制了行业的扩张。 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和人才匮乏使微生物检测行业发展受限, 加快设备更新换代和加强 专业人员教育是行业解除限制,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18 报告编号19RI0427 3.2.2 行业地位有待提升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微生物检验科是医疗机构的重要科室, 地位与病理科齐平。 而中国 微生物检验科的地位显著低于病理科, 70%以上的微生物检验科是检验科的下属单位, 检验 科的地位本就低于病理科, 微生物检验科作为检验科的下属单位, 其地位更加有待提升。 同 时, 发达国家抗生素的处方需严格按照规定匹配相关的诊断报告, 尤其是限制级及以上抗生 素的处方,这一规定不仅为微生物检验科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并且将其视为重要科室, 出具的每一份诊断报告均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而在中国, 微生物检验科出具的诊断报告仅 供医生诊断过程中参考,重要性程度不足。 在欧美发达国家, 微生物检验科的检验人员地位与专业医师平齐, 需经过长时间的培训 与严格的考核才可上岗, 上岗后仍有较多培训机会, 且薪资待遇较高。 中国检验科的检验人 员地位低于医生, 考核要求较低, 培训机会较少, 薪资待遇更是远不及医生, 直接导致: (1) 欧美微生物检验科的诊断能力与报告解读水平明显高于中国微生物检验科; (2) 中国微生物 检验人员稀缺; (3) 已有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且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