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概览.pdf
1 报告编码19RI0796 2019 年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概览 报告摘要 医疗研究团队 医疗辅助机器人是指能辅助医疗过程、提升医护人员能力、 减少不必要的医护资源投入以及提升医护效率和质量的智 能化医疗机器装置。医疗辅助机器人能为患者在诊前、诊中 和诊后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满足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不 同需求。在市场需求刺激、技术升级和国家政策的驱动下, 运用在医疗各细分领域的医疗辅助机器人产品丰富化。从 2014 年至 2018 年,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由 0.7 亿元人民币增长至 2.5 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为 27.6%。 热点一:技术创新促进医疗辅助机器人走向精细化 热点二:支付方动力不足,制约产品落地应用 热点三:强基层医疗,布局基层医疗机构 医疗辅助机器人的技术创新为其拓宽了应用领域和提高了诊 疗精准度。 如早期的胶囊内镜机器人因不可控和跟随胃肠运动 模式,无法满足胃部检查的要求。近年来,磁场精确控制及光 电成像等一些列创新技术的成功研发, 对胶囊窥镜实现了革命 性的可控及定位功能。伴随着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中国医疗辅 助机器人将走向精细化、多元化。 尽管医疗辅助机器人具有工作效率高、 精准服务和智能操作等 优势, 但其下游的应用领域的支付动力不足限制产品商业化应 用。在医院角度分析,辅助医疗机器人价格昂贵且技术未完全 成熟,降低医疗机构的采购意愿。在患者角度分析,现阶段医 疗机器人的使用费用较高,多数以患者自费为主,导致医疗服 务机器人在终端使用率不高。 医疗辅助机器人具有精准化、高效化和智能化等特征,能在加 强基层医疗服务上发挥重要作用。在政策的推动下,医疗辅助 机器人将会加速引进基层医疗机构,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 李乐怡 高级分析师 郑敏仪 分析师 邮箱: csleadleo行业走势图 相关热点报告 医疗生物系列研究2019 年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概览 医疗生物系列研究2019 年医疗健康领域最吸金行业 总结与展望 医疗生物系列研究2019 年中国跨境医疗旅游行业研 究 400-072-5588 头豹研究院 |医疗器械行业研究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目录 1 方法论 . 3 1.1 研究方法 . 3 1.2 名词解释 . 4 2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市场综述 . 5 2.1 医疗辅助机器人的定义与分类 . 5 2.1.1 胶囊内镜机器人 . 5 2.1.2 采血机器人 . 6 2.1.3 诊疗机器人 . 7 2.1.4 输液配药机器人 . 7 2.2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历程 . 8 2.3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的市场规模 . 10 2.4 医疗辅助机器人产业链分析 . 11 2.4.1 上游分析 . 12 2.4.2 下游分析 . 13 3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 15 3.1 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亟待缓解 . 15 3.2 技术创新和医疗数据积累完善 . 16 3.3 政府利好政策和项目支持 . 17 4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制约因素分析 . 18 4.1 支付方动力不足,制约产品落地应用 . 18 4.2 人工智能医疗复合型人才稀缺 . 19 1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4.3 全面融入医疗领域,仍需时间的考验 . 19 5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政策及监管分析 . 21 5.1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支持政策分析 . 21 5.2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监管政策分析 . 22 6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 . 24 6.1 技术加持,迈向病理学应用领域 . 24 6.2 强基层医疗,布局基层医疗机构 . 24 6.3 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产品落地应用 . 25 7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 27 7.1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概况 . 27 7.2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 27 7.2.1 卫邦科技 . 27 7.2.2 经纶世纪 . 30 7.2.3 迈纳士 . 32 2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图表目录 图 2- 1 医疗辅助机器人分类 . 5 图 2- 2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 10 图 2- 3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 预测 . 11 图 2- 4 医疗辅助机器人产业链 . 12 图 5- 1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支持政策 . 22 图 5- 2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监管政策 . 23 图 7- 1“WEINAS PD-160”静脉配药机器人 . 29 图 7- 2“经纶天使医生”机器人 . 31 图 7- 3 智能采血机器人 . 33 3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1 方法论 1.1 研究方法 头豹研究院布局中国市场, 深入研究 10 大行业, 54 个垂直行业的市场变化, 已经积累 了近 50 万行业研究样本,完成近 10,000 多个独立的研究咨询项目。 研究院依托中国活跃的经济环境, 从医疗行业, 信息科技行业, 新能源行业等领域 着手, 研究内容覆盖整个行业的发展周期, 伴随着行业中企业的创立, 发展, 扩张, 到企业走向上市及上市后的成熟期, 研究院的各行业研究员探索和评估行业中多变 的产业模式,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专业的视野解读行业的沿革。 研究院融合传统与新型的研究方法, 采用自主研发的算法, 结合行业交叉的大数据, 以多元化的调研方法, 挖掘定量数据背后的逻辑, 分析定性内容背后的观点, 客观 和真实地阐述行业的现状, 前瞻性地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院的每一份 研究报告中,完整地呈现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研究院秉承匠心研究, 砥砺前行的宗旨,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行业, 从执行的层面阅 读行业,为每一个行业的报告阅读者提供值得品鉴的研究报告。 头豹研究院本次研究于 2019 年 06 月完成。 4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1.2 名词解释 医疗机器人:被应用于诊断、治疗、手术、康复、护理等多个医疗领域内的智能型服务 机器人。 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负责 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 和加强党对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863 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 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一些有限的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研究的国家 性计划。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 PIVAS)是指在符合国际标准、 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 经过药师审核的处方由 受过专门培训的药技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全静脉营养、 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 素等静脉药物的配置,为临床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药学服务的机构。 5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2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市场综述 2.1 医疗辅助机器人的定义与分类 医疗辅助机器人是指能辅助医疗过程、 提升医护人员能力、 减少不必要的医护资源投入 以及提升医护效率和质量的智能化医疗机器装置。 医疗辅助机器人能为患者在诊前、 诊中和 诊后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满足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随着技术不断地创新发展, 医疗辅助机器人已经在医疗检查、 辅助诊疗、 药物管理等多 个应用场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根据应用场景和功能的不同, 医疗辅助机器人可以分为 胶囊内镜机器人、 采血机器人、 诊疗机器人和输液配药机器人其他类型医疗辅助机器人。 (见 图2-1) 。 图 2- 1 医疗辅助机器人分类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1.1 胶囊内镜机器人 胶囊内镜机器人是通过检查者以吞咽的方式进入人体肠胃道进行医疗检查的智能化微 6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型机器人。 胶囊内窥镜分两种, 一种是传统胶囊内镜, 其依靠自身重力和胃肠道蠕动被动式 行进,随机拍摄消化道粘膜,主要应用于食道、小肠和大肠疾病的检查。另一种是磁驱动式 主动控制胶囊内镜, 主要应用于胃腔检查。 通过体外的精准控磁, 胶囊胃镜机器人能移动到 胃腔的任何部位和小角度旋转, 提高了胃腔检查的完整度和精准度。 胶囊内镜机器人具有检 查快捷方便、无创伤、无需麻醉、无交叉感染的特点,同时可以全方位无死角的进行控制拍 摄,克服了传统插入式内镜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的患者等缺陷。 胶囊内窥镜最早由以色列 Given Imaging 公司和 Sierrea Scientific 公司合作研发,主 要用于结肠疾病的检查。2005 年,重庆金山科技公司研发的 OMOM 系列广角胶囊式内镜 系统获得 NMPA 批准, 其主要应用于小肠疾病的检查。 2013 年, 安翰医疗技术公司研发的 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正式获得 NMPA 批准并开启商业化。 2.1.2 采血机器人 采血机器人利用红外线和超声波成像技术, 可自动化完成血液标本采集, 替代医护人员 帮患者完成采血工作,使采血过程更加安全和高效。采血机器人有以下优势: (1)无需人工 辅助,有效防护医护人员被针刺伤受感染; (2)实现医患隔离检验,有助于大规模的疫情疾 控; (3) 对比传统采血方式, 采血机器人仅需要 1 分钟完成采血操作, 提高医护服务效率; (4)采血流程自动化和标准化,患者无痛感,提高采血安全性。采血机器人应用范围广, 不仅能应用在医院, 还能走进体检机构、 社区医疗服务站等医疗机构, 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3 年,全球首台 Veebot 采血机器人由美国初创公司 VascuLogic 研发而成,其采 血精准度达到 83%,基本与医护人员操作采血的精准度相同。2017 年,中国首台采血机器 人研发成功,采血准确率达到 92%,已进入临床阶段。2018 年,哈工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 公司正与美国机构共同合作研发采血机器人,计划完成临床试验和获得 NMPA 认证后,正 7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式推出市场。 2.1.3 诊疗机器人 诊疗机器人,基于医疗知识系统,通过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处理技术,实现人机交互, 将患者的病症描述与标准医疗指南作对比,具有辅助诊断、远程会诊、智能问诊、语音电子 病历等服务功能。 在患者端, 全国各地的患者能通过诊疗系统平台找到医生实名机器人, 完 成院前问诊、 疾病筛查以及制定健康管理方案, 有助于提升群众就医的可及性和获得感; 在 医生端, 医生可通过辅助诊疗系统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 可对患者进行全方面数据画像, 通过挖掘数据背后的关联进行疾病诊疗和医学研究。 在医院端, 通过诊疗机器人对患者院前 问诊进行分级诊疗, 并可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慢性疾病养老管理看护, 从而完善医疗 服务模式和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诊疗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和远程技术,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 局限性,提高医疗服务实时性和可及性。 现阶段,中国已经有多家企业研发了具有不同功能模块的诊疗机器人系统。2016 年, 万物语联技术公司推出了“语联医生智能机器人” 。2017 年,经纶世纪医疗公司的“天使医 生机器人”已经在安徽省启动了试点项目。 2.1.4 输液配药机器人 输液配药机器人采用深度神经网络学习计算, 药瓶识别和运动控制算法等技术, 实现输 液药物自动配置。 在输液配药机器人没有出现之前, 患者所需要的静脉输液药物都依靠医护 人员手工配置。 传统配药方式不仅容易出现人为误差和污染, 给患者的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 而且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性药物, 对医护人员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即使在医疗水平发达 的美国, 每年仍有 130 万人因人工配药或投药的失误, 导致患者受到损害。 基于以上情况, 8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输液配药机器人能有效地解决了手工配药模式所引发的安全风险, 具有规范配药流程、 提高 调配精准度等优势。 加之, 输液配药机器人的普及应用使医护人员省去繁琐的手工劳动, 轻 松完成配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1969 年, 世界第一所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PIVAS) 设立于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医院。 现阶段, 中国已经有上千家医疗机构建立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其能弥补传统分散配药模式 的不足和弊端,但 PIVAS 仍存在占地面积大、费用高、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以及药物配送不 便等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 可移动式智能静脉药物调配机器人逐渐应用于药房领域。 2016 年,卫邦医疗科技公司研发的“PD-160”输液配药机器人正式在上海仁济医院投入临床使 用。2017 年,桑谷医疗机器人公司历经 7 年研发的“海豚 6”输液配药机器人顺利通过国 家检测部认证并正式下线。 2.2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历程 自 2001 年以来,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探索发 展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见图 2-2) 。 萌芽阶段(2001-2007 年) 在二十一世纪开端, 以色列、 日本和韩国等多个国家的胶囊内镜机器人已经进入商业应 用阶段。 在国外医疗辅助机器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金山科技在 2001 年底启动智能胶囊消 化道内窥镜系统项目。 2002 年, 金山科技的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项目被列入国家 “863 计划” 。2005 年,金山科技研发的 OMOM 胶囊内镜获得 NMPA 批准并走向商业化。在这 一阶段,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处于萌芽期, 行业雏形尚未形成, 仅有胶囊消化内镜机器 人项目在推进发展,企业和产品类型单一。 探索发展阶段(2008-2015 年) 9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在国家政策利好医疗机器人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 金山科技的胶囊内镜机器人 发展迅速,并已逐步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成为行内领军者。与此同时,国内多家企业相继 成立,整体而言,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探索发展期。 2008 年,金山科技研发的 OMOM 胶囊内镜陆续进入全国医保范围,国内市场占有率 超过 9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 35%。2013 年,安翰医疗自主研发的磁控胶囊胃镜系统 正式获得 NMFA 认证。 2014 年, 卫邦科技的静脉配药机器人原型机完成, 获得质量管理体 系认证。2014 年,桑谷医疗与美国机器人 unmaion 公司、中科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共同研发了静脉配药机器人。 这一阶段, 最先起步的胶囊内镜机器人已成领头军,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逐步拓宽医疗 应用领域,各类型的医疗辅助机器人陆续研发成型,并步入商业化道路。 创新发展阶段(2016 年-至今)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和中国医疗领域需求稳步增长, 为医疗辅助机器人的发 展带来良机。 2016 年, 安翰医疗的胶囊胃镜机器人已经在全国 400 家医疗机构投入广泛使 用;同年,卫邦科技的静脉配药机器人在上海仁济医院正式投入临床应用。2017 年,安翰 胶囊胃镜机器人产品开始出口海外市场;桑谷医疗经过 7 年研发,正式下线 5 台“海豚 6” 配药机器人;经纶世纪医疗的智能“天使医生机器人”已在安徽省启动了试点项目;国内首 台采血机器人研发成功,采血准确率达到 92%,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这一阶段,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步入了创新发展阶段, 具有技术功能迭代快、 应用 场景不断拓展、普及应用率提高的趋势,部分本土卓越品牌已开拓国际市场。 (见图 2-2) 10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图 2- 2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3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的市场规模 在市场需求刺激、 技术升级和国家政策的驱动下, 运用在医疗各细分领域的医疗辅助机 器人产品丰富化。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从 2016 年开始步入创新发展阶段, 市场规模保 持稳步增长态势。从 2014 年至 2018 年,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由 0.7 亿元人 民币增长至 2.5 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为 27.6%(见图 2-3)。 未来五年,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规模仍将保持 22.3%的年复合率持续增长,并于 2023 年达到 8.8 亿元人民币规模。具体而言,行业市场规模未来维持高速增长主要受以下 三方面因素驱动:(1)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亟待缓解。发展和应用医疗辅助机器人,是解决 现阶段中医疗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为其创造了市场空间;(2)技术升 级促进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发展。 医疗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 为医 疗辅助机器人的创新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有利于加快行业转型升级, 促进行业稳步 增长;(3)国家政策为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提供支持。现阶段大部分医疗辅助机器人企业 11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仍处于研发阶段或产初上市阶段, 还未正式盈利。 得益于政府的扶持以及资本的涌入, 企业 初期发展的资金问题得以缓解,从而驱动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发展。 图 2- 3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 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4 医疗辅助机器人产业链分析 医疗辅助机器人产业链分为以下三部分:产业链上游参与者主要由伺服电机、减速器、 控制器、 传感器、 人工智能芯片及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等核心硬件和软件供应商组成; 产业链 中游环节主体是医疗辅助机器人生产商, 生产的产品包括胶囊内镜机器人、 采血机器人、 诊 疗机器人和输液配药机器人;产业链下游由各级医院和体检机构组成(见图 2-4)。 12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图 2- 4 医疗辅助机器人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4.1 上游分析 医疗辅助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的参与者是核心硬件和软件供应商, 其中, 核心硬件部分 由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和人工智能芯片组成;核心软件部分是通用人工 智能技术系统,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人学习等技术。 在医疗辅助机器人的上游核心硬件方面,技术壁垒高,国内市场主要被外资厂商垄断, 制约中游企业生产需求,不利于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的整体发展。具体而言,(1)伺服电 机: 医疗辅助机器人需要通过伺服电机完成运动, 伺服电机的质量会影响机器人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因此对伺服电机的要求较高。 当前国内高端伺服电机的市场主要由日本和欧美名企 占据。 未来五年, 因受益于国内伺服电机行业产业升级和政策利好的影响, 国产替代空间较 大。(2)精密减速器:机器人通常需要执行重复的动作,精密减速器有助于保证和提高机 器人运动的精准度。 中国精密减速器起步较晚, 技术尚不成熟, 暂不能形成自给自足的局面, 严重依赖日本进口。 (3) 传感器: 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实现类似人类的知觉功能和反应能力。 国外企业占中国 70%的传感器市场份额。中国传感器制造商多为分散的小型企业,以低端 产品为主。(4)控制器:在接受到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后,机器人需要控制器向其发送动作 13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指令,完成动作。国内机器人控制器产品已较为成熟,与国外产品差距较小,可实现进口替 代。(5)人工智能芯片:人工智能芯片是支撑机器人深度学习等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基础, 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应用领域的前提。 国内智能芯片制造的参与者众多, 包括传统芯片公 司和互联网公司等, 在产业布局和研发能力方面与国外芯片公司仍有较大差距。 人工智能芯 片发展需要有大量的数据积累进行技术升级, 受益于中国人口多和数据来源丰富, 国内企业 具有大数据优势,国产人工智能芯片有望实现弯道超车,突破国外技术。 在医疗辅助机器人的上游核心软件方面, 核心技术来自于传感和人机交互, 国内技术处 于发展期,未完全成熟,制约了部分应用功能的实现。其中,国内计算机视觉市场集中度较 低,主要以初创公司为主,技术层面竞争相对激烈;国内语音识别市场出现寡头垄断现象, 科大讯飞、百度和苹果占据 79%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高。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技 术领域上高速发展, 但与国际领先公司对比仍存在差距。 本土企业有望通过培养人工智能人 才和发展创新技术,从而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突围而出。 综合而言, 在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产业链上游, 控制器和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自主研发, 伺服电机和人工智能芯片有望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精密减速器和传感器发展较缓慢, 以进口 为主。 上游供应商大部分来自国外企业和少数国内龙头企业, 导致中游企业对上游供应商议 价能力低,制约了中游企业的创新发展,提高了制造成本,不利于下游行业的应用发展。 2.4.2 下游分析 下游是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主要包括医院和体检机构。 现阶段, 医疗辅助 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低,其原因有以下两点:(1)医疗辅助机器人在最近十年才陆续进入 商业化轨道,发展时间较短,企业处于研发初创期为主,整体行业的产品结构未完善,提高 市场化程度尚需时日;(2)由于大部分医疗辅助机器人购置费用昂贵和政府对医疗辅助机 器人相关的收费政策未完善,医疗机构不确定机器人的回本周期和向终端用户收费的标准, 14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导致下游的医疗机构缺乏购买意愿和动力。 中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 国民收入水平增加和保健意识观念提升 的背景下,国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在医疗资源供给方面,中国每万人拥有 医护人员数量与发达国家甚至同等收入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存在城乡之间、 地域之间的 医疗配置不均的问题。 根据 2018 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显示, 2018 年末,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 83.1 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 1.6%, 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平均 就诊 6.0 次; 全国医护人员总数达 1230.0 万人, 比上年增长 4.7%; 每千人口执业 (助理) 医师仅有 2.59 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仅有 2.94 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仅有 2.22 人。与国 民的需求相比, 医护人员的增速明显过缓, 医疗供给缺口大。 由于医疗辅助机器人的发展能 大幅度提高医护服务效率和质量, 缓解国内医疗供需矛盾, 因此下游医疗机构的巨大需求加 快了行业的发展。 当前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的市场认知度和渗透率较低, 对下游应用行业的议价能力相对 较弱。 伴随政府利好项目支持发展、 医疗辅助机器人的技术逐步成熟和相关应用规范标准确 立, 医疗辅助机器人将加快渗透到下游的医疗机构的各细分领域, 医疗机构对医疗辅助机器 人的需求逐步增多,中游对下游的议价能力将增强。 15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311 3 中国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3.1 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亟待缓解 解决中国医疗供需矛盾是医疗辅助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动力和根本需求。 国内医疗供需矛 盾主要由以下四个原因导致:(1)医疗总量少,中国人口总数占全世界人口的 22%,但医 疗资源只占世界医疗资源的 2%; (2)医护人员匮乏,每千人执业医生数仅为 2.4,平均每 1 个医生需服务 1,000 个患者;(3)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三甲医院主要集中于北 上广和省会城市, 而且集中了优秀的医护人员和先进设备。 医疗优质资源集中于大城市引致 大量外地患者涌入, 造成基层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生临床经验不足, 加剧医疗资源不均衡的 问题。至 2018 年年底,中国 33,009 家医院中仅有 2,548 家三级医院,仅占中国医院总数 的 7.7%,而 2018 年三级医院就诊人次为 17.3 亿次,占中国就诊人数的 20.8%,医疗资源 供需明显不对称。(4)根据2018 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 年,中国 门诊总量比上年增加 1.3 亿人次,增长 1.6%。居民平均就诊次数由 2017 年的 5.9 次增加 到 6.0 次。中国住院总量比上年增长 4.2%。年住院率由 2017 年的 17.6%增加到 18.2%, 表明了中国医疗需求逐渐增长。 总体而言, 中国医疗供需矛盾主要来源于供应不足的医疗资 源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医疗辅助机器人能在供端和需求端缓解中国医疗供应矛盾问题。(1)对供应端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