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风情园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回族风情园旅游开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 文档 -可编辑 编制单位: XX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二 O 一七年十二月 I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 1 一、项目背景 . 1 二、项目概况 . 13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 14 四、项目定位 . 15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 29 一、 项目建设背景 . 29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 34 第三章 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 37 一、发展前景分析 . 37 二、市场需求预测 . 38 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及地点选择 . 40 一、建设地点 . 40 二、建设条件 . 40 第五章 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及建设方案 . 50 一、项目建设目标 . 51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期限 . 51 三、总体建设方案 . 51 第六章 建筑设备工程方案 . 66 一、电力工程 . 66 二、智能化系统(弱电) . 68 II 三、给水排水工程 . 70 四、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 71 第七章 环境保护及评价影响 . 74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 74 二、防治措施与综合利用 . 74 第八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 76 一、组织管理机构 . 76 二、劳动定员和人员管理 . 76 第九章 消防、节能、劳动保护和安全卫生 . 78 一、消防 . 78 二、节 能 . 78 第十章 建设周期和工程进度安排 . 80 一、项目建设期限 . 80 二、项目的实施年度计划 . 80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 资金筹措 . 81 一、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 81 二、新增固定资产资金来源 . 81 三、流动资金估算及资金来源 . 81 第十二章 财 务评价 . 82 一、产品产量计划 . 82 二、总成本测算 . 82 三、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利润及其分配 . 82 III 四、项目盈利能 力 . 83 五、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 83 1 第一章 总 论 一、项目背景 (一)青铜古镇是妃子村的典故 成语 人杰地灵 的意思是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旅居过,其地也就跟着出了名。青铜古镇,环山绕水,钟灵毓秀,是个出产美人的地方。小小的青铜古镇,历史上就出过三个有名有姓的妃子。 1妙香助夫唐中兴 唐时,青铜古镇出产的青铜宝镜在全国出了名,并被钦皇室定为贡 品,朝廷还在镇上专门设置了衙门官吏专管采办进贡青铜宝镜一事。镇上做铜镜最有名的就是李家了,家有千顷良田,商铺遍布小镇,还在灵州城里开了数间铺子,他乐善好施,时常接济穷苦百姓,人称李善人。李家虽富贵一方,却有一桩烦恼事:年过半百,膝下无后,老婆没给他添一丁半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开通的老婆劝李善人为了李家香火娶妾纳小,可李善人对老婆十分疼爱,不愿意纳妾。老婆说牛首山寺庙的送子娘娘十分灵验,就动员李善人跟自己到牛首山寺庙烧香磕头,祈祷求子。一日,在回家路上,夫妻俩忽见一野狼扑倒一头小麝鹿,正要大快朵颐,情急之 下,李善人和老婆又喊又跳,吓跑了野狼,把小鹿救回家,精心照养。月余,小鹿腿伤好了,放归时,那小鹿眼泪汪汪,双膝下跪,表示跪谢,一步一回头,不忍离别。突然,走远的小鹿折返回来,忽地向李善人老婆抵撞过来,把李善人老婆撞了个四仰八叉,跌倒在地,小鹿然后长嘶一声,跑隐于草丛之中。谁知这一撞,竟把李善人 2 老婆撞开了 怀 ,李善人老婆有了身孕。在小镇上,人们都传说着李家的奇事趣闻,说李善人的行为感动了菩萨,于是派神鹿 一撞开怀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李善人老婆分娩生下了一个女婴。生产时李宅祥云环绕,遍屋异香。李家老来得女 ,全家上下好不欢喜。可仔细看时,竟发现女婴的头上生有两角,长约寸余,李家顿被忧愁所代替。用手触摸,女孩就大哭不止。村里人都说李家生了个妖怪,恐为不祥之兆,有的干脆劝李家将女婴沉溺黄河算了,免得给李家乃至全村人带来灾难。这天,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瘸腿的疯道人正好路过,说他也姓李,与这女婴有缘,今日特意赶来一会。他说他有治女婴不哭的手段,治好分文不取,治不好愿受惩罚,众人可将他的那条好腿打瘸。李家疑疑惑惑地抱出女婴,那疯癫道人接过,嘴里念念有词,用手摩顶,女婴头上的两角竟渐渐消退,直到彻底看不见为止。疯癫道人连呼 妙,妙,妙 ,大家争相传看女婴脑袋上的奇迹。疯癫道人对众人说,这女天生异秉,是大富大贵之人,要李家好生抚养,二十年后必灵验。并赐名 妙香 。妙香姑娘现在芳龄二十了,果真是肤白如玉,貌若天仙,奇的是妙香姑娘腋下有股奇香,走到哪儿,那儿就是香气一片。人们都说那疯癫道人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妙香姑娘是神鹿转生,所以头上有角,香气馥郁。多少官宦人一富家子弟上门求亲,妙香姑娘全部一口辞绝,连人影也不见。大家问她想嫁什么样的,妙香姑娘说自己要嫁的这位,头上生角,富贵天下,也要姓李,非此不嫁。姓李的都好找,富贵天下就难了, 头上生角更是奇货难觅。妙香姑娘至今仍待字闺中。 3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第二年七月,唐玄宗仓皇逃往蜀中,太子李亨一行人西渡黄河向灵州方向赶来。到达对岸的青铜古镇时,向船翁询问请教当地的风物轶事。老翁就告诉了李亨妙香姑娘的这些事儿。李亨听了,暗暗称奇,因为自己生下时,头上也有两角,长及寸余,后来两角渐渐隐退了。现在竟在这小小古镇遭遇了和自己一样头生两角的据说是神鹿转世的奇妙女子,妙香姑娘的三个 非此不嫁 ,自己全部符合,真是天赐良缘,天作之合。李亨装作上门购买宝镜,见到妙香姑娘,果真香气 迷人,聪慧伶俐,顿生爱慕之情,方恨相见太晚。李亨当晚就与妙香姑娘成了鸾风之事。后来,李亨在妙香姑娘等人的陪同下,于天宝十五年(公元 756年)七月九日抵达朔方军大本营,三日后在灵州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推尊遥在四川的唐玄宗为太上皇。在四海近乎分崩离析的严峻时刻,李亨在灵武举起平叛的大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地的抵抗运动,从政治上扭转了玄宗出逃后全国平叛战争的被动局面。后来,妙香姑娘又出主意让唐肃宗借得回纥兵,乘机反攻,先后收复了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 妙香姑娘助夫兴唐,为青铜古镇留下了一段佳话。 2.元昊 移情失皇位 西夏时,青铜古镇没藏氏家生下一女,此女出生时头顶盘旋着一团黑云,氤氲馨香,久久不散,因此女孩被起名为没藏黑云。一个瞎眼的算命仔细摸过没藏黑云骨相,断言此女大富大贵,有王妃之命。李元昊还是小孩子时就邂逅了没藏家族的美女 没藏黑云 。黑云比元昊大 4岁,但元昊对黑云一见钟情,说长大了要娶没藏黑云当媳妇。 12岁时 4 的一天,李元昊在战场上得到了一盒紫色的绢花,他把它送给了 16岁的没藏黑云,他说要帮她插一朵在她如瀑如云的鬓发上。但没藏黑云开始没嫁给李元昊,她的第一任丈夫是西夏开国元勋野利遇乞将军,西夏三朝元老野 利仁荣国相的儿媳,皇后野利氏的亲嫂子。因野利遇乞将军被俘生还,元昊起疑心,遂处死了自己的结义兄弟,抛野利皇后及全族500人于黄河。没藏黑云被都兰皇后安排回老家青铜古镇的青铜寺为尼,并改名为青铜黑云,号没藏尼。为了换救自己的命运,没藏尼将一朵紫绢花交与野利浪烈,让其交给李元昊。野利浪烈在途中遇到了皇太子,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好友,野利浪烈请皇太子代为将绢花送与元昊。生性风流的李元昊睹物思人,连夜跑到青铜寺与黑云幽会。没藏黑云超凡脱俗的气质深深吸引了李元昊。元昊喜欢和拥有很多女人,可是他的真爱却只给予了黑云,没藏 黑云在元昊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取代的。为了讨好没藏黑云,在青铜古镇,李元昊修建了大佛寺。后又在大佛寺旁建了避暑宫, 金屋藏娇 ,日夜与没藏黑云游宴作乐。李元昊极度宠幸没藏黑云,就把没藏黑云的弟弟没藏讹庞封为国相。后来, 爱妃 没藏黑云在大佛寺竟怀上了李元昊的龙种。就在没藏黑云身怀六甲之时,李元昊这个老色鬼,竟在太子宁令哥的婚礼上看上了貌美的儿媳妇没移氏,他极度猥亵地对着自己那兴高采烈的儿子说了一句: 宁令哥,你这套新郎的衣服,还是换我穿上吧! 还没等宁令哥明白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本来应该成为他媳妇的没 移氏,转眼之间就成为了自己的 母亲 。在李元昊将 儿媳妇 带上床以后,就彻底沉浸在温柔乡中了,将国事全部委托给了没藏讹庞。受没藏讹庞的唆使,宁令哥 5 在公元 1048年正月十五日晚带人悄悄潜入李元昊寝宫,刺杀(劓鼻)元昊,因失血过多,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三天后驾崩,享年 46岁,在位 17年。太子宁令哥跑到没藏讹庞家躲藏,却被大阴谋家没藏讹庞及卫士乱刀砍死。没藏讹庞遂立自己的妹妹没藏黑云腹中之子谅祚为皇位继承人。青铜古镇的美女没藏黑云在李元昊生前没有嫁给元昊,却为李元昊生下腹遗子,最后成为西夏国皇后、皇太后。 3.康 熙私访幸娇娘 1679年(康熙三十六年),为了征讨勾结沙俄进行叛乱的蒙古噶尔丹,康熙离开京城经大同,渡黄河,过榆林、定边、盐池县,于三月二十七日(农历)到达宁夏城。康熙在宁夏活动 18天,先后到周边的一些地方考察民俗风情,至今宁夏各地流传着许多康熙私访民间的故事。青铜古镇就流传着一个康熙夜宿山寺而得了一位美丽的妃子的传说故事。 一日,康熙私访来到牛首山下,已是黄昏时分,正好有一座尼姑庵,康熙想在此留宿。这座尼姑庵,是有来历的,康熙朔方广武志记载: 地藏庵、娘娘庵、大慧庵在紫金山(即今牛首山)西,明建 。 因是尼姑庵,十分不便,经康熙苦苦请求,留宿庵中。康熙发现为他打扫房间的小尼姑长得美貌,便动了色念,就问她为何出家。小尼姑哭诉道:自己叫李凤贞,家住青铜古镇,先后许配了三家人,可还没过门,男人就暴死了,大家都说李凤贞是 白虎星 (民间迷信说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克夫,再没有人敢来提亲,只得出家做了尼姑。康熙看她如此美貌,心想,你撑死也就克一克那些凡夫俗子,我堂堂一个皇上,你还 6 能克?再说我是 青龙 ,遇 白虎 不仅不相克,反而是吉兆(民间传说青龙克白虎)。也许是天意吧,那我就成全了这位小尼姑。康熙便要求和小尼姑 行鱼水之欢,这小尼姑死活不答应,于是康熙便拿出证明自己身份的蛟龙手帕给小尼姑看,小尼姑一看真是皇上,不答应也不行啊。于是,小尼姑半推半就,娇羞妩媚,两情相悦,缠绵缱绻。事毕,康熙又拿出一块玉佩做信物,答应以后接李凤贞进宫做嫔妃。不知是康熙逢场作戏,忘了自己的誓言,还是压根儿就没当回事,反正这一走便杳无音讯。不久,小尼姑生下一名男婴,传说这小男孩就是康熙的十四昭列。一次,小尼姑听说征讨西番的赵将军得胜还朝经过此地,便藏在青铜古镇的芨芨滩的一座石桥下等候。赵将军来到桥上,战马却止步不前,长嘶不停,于是下令搜索, 在桥下发现了李凤贞母子俩。李凤贞说明了与康熙相识相交的来龙去脉,并拿出康熙的蛟龙帕和玉佩作证。赵将军大喜,于是一路护送李凤贞母子俩进了皇城。康熙封李凤贞为西宫娘娘。因李凤贞和皇子藏身于芨芨滩,终使父子团圆,就赐名芨芨滩为青龙滩,赐名石桥为青龙桥。这也就是芨芨滩改名的由来。 (二)古镇建设 青铜古镇坐落于黄河青铜峡大峡谷旅游区入口处,规划占地面积600亩,分两期建设,一期于计划 2015年全部建成,概算投资为 1.2亿元。一期工程已完工,已建设仿古商业用房 2.1万平方米。分为河源组团、渠城组团、水城组团三个组团设 计,主要用于旅游纪念品展销、休闲娱乐、民族特色餐饮、商务宾馆等。此外,还将有记录水利发展史的水利工程博物馆。 7 该项目依托青铜峡市秦汉古渠高品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越的黄河水系生态环境资源,充分利用地处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入口区的地理区位优势进行规划建设。建成后的青铜古镇以青铜古镇,塞上水城为品牌,集黄河文化体验、古渠古镇观光、特色休闲接待等为主导功能,充分利用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的地理区位优势,借助悠久的黄河水利开发历史和厚重的农耕文化,着力打造成为沿黄乃至周边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小镇。 青 铜古镇是宁夏沿黄城市带建设重点项目,是黄河金岸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青铜峡市青铜峡镇黄河铁桥南、秦汉渠西侧。古镇建于 2000年 11月,总占地 221亩,建筑面积 2.1万平方米,总投资 1.12亿元。 青铜古镇建设项目依托青铜峡市秦汉古渠高品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越的黄河水系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地处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北入口区的地理区位优势进行规划建设。总体规划设计为河源组团、渠城组团、水城组团三个功能建筑组团群落。其中,河源组团建筑面积为8904.7平方米,主要用于旅游纪念品展销和休闲娱乐;渠城组团建筑面积为 6030平方米,主要用于民族特色餐饮和休闲居住;水城组团建筑面积为 5740平方米,主要建设高档商住宾馆,用于旅游住宿,会议接待等;其他公益(管理房、戏台、厕所等)为 1400平方米。 仿明清风格建筑特色的餐饮街区、青铜峡镇集镇商业服务中心、余桥少数民族特色村庄围绕古镇星罗棋布。古镇内建设有雄伟大气的宁夏水利博物馆、九渠广场等文化休闲设施。现在,已建成的青铜古镇具有以黄河文化体验、古渠古镇观光、特色休闲接待为主导的旅游服务功能, 8 与中华黄河楼 ,黄河文化展示园 ,黄河缤纷园、黄河生态园、青铜峡黄河大峡谷、黄河铁桥、 108塔 ,大禹文化园 ,中华黄河世纪坛、青铜峡库区鸟岛等景区连为一体,成为青铜峡市 印象黄河 彩虹之上 的旅游品牌中的一个亮点。 青铜古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格、九大干渠的黄河水脉、纵横交织的交通网络、美丽丰实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无一不是有识之士携手共建的热土。 青铜古镇,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小镇,宛如黄河岸边的新星,在宁夏全域旅游的建设大潮中,正孕育着蓄势发展的力量。 青铜峡,因一个古老动人的传说得名,因母亲河黄河水的滋养闻名,因几千年历史风云的跌宕著名,因现代工业文明 的兴起与传统农耕文明的延续扬名。 青铜峡镇,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塞北江南。之前理解的 塞北江南 ,是这里有宁夏九大渠首,田连阡陌,沃野纵横,瓜果飘香,六畜兴旺;景色怡人,山清水秀。然而, 江南 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的富裕,伴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 江南 在现代意义上都是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文化的弘扬和繁荣的先行先试者,它包容、活跃,充满激情,紧跟时代风尚,流行先进文化。塞北的 江南 青铜峡镇,给我们的感觉也是这样。 在这里,农耕文明的文化印记不曾远去 了解青铜峡,从黄河十里长峡开始。这是黄河 上游最后一个峡谷,两岸峭壁林立,山高谷深,景色秀丽,被誉为 塞上小三峡 。也有宁 9 夏人去闻名遐迩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观光,在 S型的山路上被摇得七荤八素之后,观后感是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可与之媲美。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将黄河劈山入峡演绎得很是传神,那就是大禹为解救百姓苦难,举神斧开山,一声巨响之后,一道峡谷豁然开朗,黄河水畅流无阻,满天的夕阳把牛首山的岩石染成迷人的古铜色,大禹即兴在山岩上写下 青铜峡 三个字。从此,上游农田滋润肥沃,下游旱情得到缓解,这段峡谷有了美名。为了纪念大禹,人们在他住过的山洞旁,修建了禹王庙 ,并写诗称赞:河流九曲汇青铜,峭壁凝晖夕阳红。疏凿传闻留禹迹,安澜名载庆朝宗。 大禹为青铜峡留名,历代先贤开沟挖渠、移民屯植让青铜峡闻名远近。从秦始皇派蒙恬率 30万大军出击匈奴尽收黄河河套以南,到汉武帝遣霍去病渡黄河越贺兰大败匈奴后,秦汉两朝徙民屯驻,开渠引水,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引入,有力地改变了银川平原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面貌;牛耕和铁质农具的使用,又使这片西北干旱高原谷稼殷积,水草丰美,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唯富一方。此后历朝不断开发整治,农业不断发展。 先民在青铜峡地区创造的独有的河套文明,在积淀丰富的古 迹文物中流传至今,有迹可循。这里有卢沟湖遗址,面积 3万平方米,在广武地区羊头山脚下。是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为研究北方古人类的迁徙提供了重要依据。这里有广武岩画,在贺兰山南麓约 120公里的广武口子门沟南的砂石梁子山上。这些岩画的凿刻年代为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那些骑马放牧、巫术魔法、车辆人像,表现了 10 浓郁的北方草原畜牧生活气息。这里还有西夏李元昊的避暑宫、明长城和烽火台,清康熙年间湖广提督、宁夏广武人俞益谟墓。 这些古迹彰显着青铜峡在古代漠南军事要地的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民族融合的先民们 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在这片可耕可牧的富庶之地上,创造的丰富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 在这里,工业文明的文化烙印非常鲜明 青铜峡的工业文明,先得从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说起。这个工程的形象标志是青铜峡水电厂的拦河大坝,如今它已具旅游观光的职能。大坝位于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出口处,从 1958年 8月 25日开工兴建, 1978年建成, 8台机组总装机容量 27.2万千瓦。 1993年 5月,建成装机容量 3万千瓦的附属唐渠电站,使装机总量达到 30.2万千瓦,年发电 13.5亿度。 一坝横青铜,黄河任听从。灌溉兼发电,工农百业隆。 正如 宁夏水利专家吴尚贤的诗所描绘的,青铜峡水电厂大坝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防凌和满足下游工业用水的综合性枢纽工程,包括一座长 697米、高 42.7米的混凝土拦河大坝, 6个河床闸墩式电站,两个渠首电站, 7孔溢流坝, 3孔泄洪闸和两岸灌溉渠首等建筑工程。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黄河上游地区建起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早期西北地区主要的水利工程。它使青铜峡闻名全国,在宁夏尽人皆知。 借助黄河水资源优势,依托农业、能源、建材和包兰铁路、国道省道的便利交通, 20世纪 50年代末期,青铜峡镇先后建成 了水电厂、水泥厂、青山实验机厂、造纸厂、铝厂、石油批发站、宁夏建筑安装工程公 11 司等中央、自治区属企业,同时带动地方工业的迅速崛起。发展至今,辖区内有青铜峡铝业集团、宁夏大坝发电公司、宁夏金昱元化工集团公司等 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总量占青铜峡全市的 90%。 工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壮大,使得青铜峡镇工业文明的文化烙印特别鲜明。单就人口的构成来说,青铜峡镇志记载,新中国建立之后,因新建工厂、农场和驻军,人口迅速增加,特别是在青铜峡水电厂建设过程中,迁入人口最多。 1958年宁朔县(后改为青铜峡县)净迁入人口2.2万人,主要分布在青铜峡镇。城市人口 3.5万,占总人口的 74%。 因为城镇人口占绝大多数,小镇上的商业服务业颇为繁荣,特色美食不少,听说峡光美食楼的小吃、饺子不错,还有金尤苏的铜锅涮也很有名。镇文化站站长马明德说,镇上的羊杂碎最好吃,他在吴忠、小坝、金积都吃过,就是没有水电厂门口那家小馆子的好吃。 因为镇上的企业众多,青铜峡镇乡村的村民出外打工,多数都在家门口。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因此得到改善进而发生变化,在我们采访的余桥、广武等村,年轻的村民不但务工在外,就连居住,有条件的都搬到距镇上 20多公里 外的吴忠或小坝去了。 在这里,现代文明的文化种子开花结果 青铜峡镇位于青铜峡市最南端,东距吴忠市区 22公里,北走市区小坝镇 20公里,西邻内蒙古,南接中宁县。 秋季的青铜峡镇乡村,一派丰收的景象。金黄色的原野上,水稻低下了头,玉米裂开了穗,苹果挂满了枝头,枣子涨红了脸庞。不远处的黄河水哗哗地流着,秦汉渠静静地蜿蜒着 12 2015年,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名单上,青铜峡镇占有一席之地。说起这个话题,副镇长魏巍和镇文化站站长马明德简直就是滔滔不绝。 先说民族团结,那是有口皆碑。青铜峡镇乡村人口 5000多, 回族占65%以上,农村人均收入 1万元以上。村民的日子过得比较富裕,最直观地表现在房子上,几乎村村都是新房,一村一特色。余桥村的民居青砖灰瓦为仿古建筑,同兴、同进村的突出民族特色,西滩村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明德说,最能体现民族团结的 ,是尊教爱国相结合,镇上的王嘴子清真寺,将爱国教育和民族团结融入日常 当地驻军战士每周到寺里,与上寺群众一起升国旗,寺里的阿訇为战士们讲解民族风俗。沃沙村清真寺、王嘴子清真寺还设有图书室、阅览室。 再说双拥工作,那也是相当地有特色。 穿行在青铜峡镇的利民街道,迎面你会看到一 座过街天桥,上面还有几个大字 拥军桥 。一个人口不多车流不大的小镇,修一座过街天桥已经让人觉得新鲜,桥的名字还叫 拥军 ,更叫人纳闷。原来,利民街横在当地驻军的营区和军事训练区之间,每到部队前往训练区,街上通行的车辆行人就要在此等候。 2006年,由青铜峡铝业集团投资,集团团委和武装部组织人员施工,建起了一座高 4.5米、宽 2米、长 28米的钢架天桥,既方便了部队生活训练,又不耽误车辆行人通过,被当地群众称为 拥军桥 。 还有利民社区的 兵妈妈谈心室 ,在驻地部队,非常受欢迎。据社区书记余芳介绍,这个谈心室成 立十几年了。最初是刚来的新兵想家 13 了、训练太苦坚持不下去了,家里有难事了,喜欢打电话告诉她。余芳就去部队做做工作,战士们很高兴。 兵妈妈谈心室 就这样应运而生,现在社区不但有兵妈妈,还有兵姐姐,她们根据了解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地关怀。通过谈心室,许多战士度过了难关,在部队安心服役。 文化馆 魏巍说,在青铜峡镇拥军已经是他们的 习惯性 自发性 工作,而驻地部队对地方也是贡献不小,每年的环境整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部队都会派人帮助地方铺路、修渠、种树。 不能不说的还有群众文化生活,那叫一个活跃。 据魏 巍、马明德介绍,青铜峡镇的群众文化活动一直都很活跃。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村都有文艺宣传队到各村巡回演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艺演出团队有所变化,但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活跃,简直就是遍地开花。近些年,余桥村组成了回族妇女花儿合唱团。广武村、三趟墩喜欢庭院舞,文化大院,天天跳舞唱歌。沃沙村二组是个纯汉民村组,秋收结束后,有自己的庙会文化活动。水电厂的退休职工组织起电花艺术团,成员年龄平均 55岁,近期排练的回族婚俗风情表演,大受欢迎。 二、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青铜古镇回族风情园旅游开发项目 (二)建设地点: 青铜峡市青铜古镇 (三)项目性质:维修、改造 (四)项目建设单位:宁夏佰盛祥商贸有限公司 (五)项目法人:杨月媛 14 (六)项目建设期限: 8个月 (七)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及规模 1、项目建设目标:青铜古镇是宁夏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青铜古镇城市开发建设蒸蒸日上,以现代生态旅游为主打造一个青铜古镇重要大型民俗休闲旅游度假场所,集合现代旅游、商业活动、休闲农业观光的高端旅游及休闲场所,再现青铜古镇的黄河文化、历史文化、回族文化,发展壮大青铜古镇的民俗民资旅游环境。 项目建设以打造回族餐饮、回族娱乐、住宿 、及回族演艺为核心,充分展示宁夏回族文风底蕴。 2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区总占地面积为 600亩,其中一期仿古建筑群 221亩。本次计划先维修、改造这些仿古建筑,充分利用河源组团建筑区发展旅游纪念品展销和休闲娱乐总面积为 8904.7平方米;利用渠城组团建筑区发展民族特色餐饮和休闲居住,面积为 6030平方米;利用水城组团建筑区发展高档商住宾馆,用于旅游住宿,会议接待等,面积为 5740平方米;打造一间回族礼拜堂;开发民俗演出戏台;开发西侧的四合院,安排回族特困户入住,演示回族古老风俗。 (八)投资总额 本项目根据 设计要求,估算新增总投资 4965万元。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一)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计划纲要; (二)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计划纲要; 15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 (四)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五)青铜峡市十三五旅游发展专题规划;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七)国家计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计投资 1993530号); (八)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 GB/T 17775-2003); (九)其它有关法律法规。 四、项目定位 发掘地方 1、城市:九州通衢,青铜峡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宁夏平原中部银川平原之南。地处东经 105 37 至 106 21,北纬37 16至 38 15之间,平均海拔 1120 1700米 ,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貌。南北长 60多公里,东西宽 30多公里。 2、区位:国家级湿地。九曲黄河穿境北流,牛首、峡口两山对峙,山光水色相映,宛如开然铜镜, 青铜峡 由此而得名。青铜峡大峡谷旅游区地处宁夏黄河旅游线的中枢地段,北连银川、 沙湖,南接中卫沙坡头,居宁夏平原旅游网络枢纽位置,交通便利,是南来北往游客的必经之地,旅游产品将能更好的融入银(川) (中)卫、银(川) 固(原)旅游线路,成为游客必经、必停、必留之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旅游区西有包兰铁路,紧邻 109国道,外围公路网线四通八达,区内拥有黄河水上交通条件。 16 3、人文: 古代宁夏就是一个多民族互相交往和融合的地区,汉、羌、戎、蒙古等各族人都曾生活在这里。元代时,来自西域的穆斯林大批进入中国,宁夏回族的先辈开始落居于这块土地。从此,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又赋予了新的民族色彩。 宁夏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区,回族人口达二百多万,他们大部分集中居住在南部山区以及灵武、同心、吴忠、青铜峡、平罗、贺兰等地,他们和汉、壮、满、蒙古族共 35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六百多年的生存、发展,宁夏的回族习惯了以汉语、汉字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文字,但仍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他们诵读的经书大都是阿拉伯文。 在文化、经济生活,特别是风俗习惯上,回族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清真寺是回族伊斯兰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宁夏山川城乡分布着数千座清真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银川南关大寺、银川中寺以及明清所建的 同心清真寺、韦洲清真大寺和永宁纳家户清真寺。每天清晨五点,人们都可以听见清真寺里传出召唤人上寺礼拜的唱经声。回族热情好客,温顺善良,善于经商。同心回族皮毛、吴忠涝河桥清真牛羊肉市场都文明西北。 回族源流 :宁夏回族历史渊源流长,最早可上溯唐末。丝绸之路从西汉初辟始,就一直是连接欧亚陆路交往的交通大动脉,宁夏正处在这条商路的必经地区。唐代盛世使丝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而当时同样强大且与唐接壤的大食国民、包括当地波斯人及已经改信伊斯兰的 17 中亚各族穆斯林,在这支异常活跃的丝路商业大军中占很大的比重。他们从西域经 河西走廊,入凉州(今甘肃武威)、景泰,之后过黄河到靖远,越干盐池、西安州到今海原县城,穿苋麻河到黑城、三营固原城,而后过开城、瓦亭、三关口出宁夏境,又经甘肃东部进入陕西,最后到达唐京长安。其中也有部分人在宁境长期逗留,成为这里最先的一批回族先民。 元朝是西域回回人大量进入中国的时期,也是宁夏有大量回回进入的发轫期。 1227年蒙古军灭夏,签发大批回回军进驻其地,屯垦牧养,以资守御。 明代对回族所采取的怀柔政策,使回回民族族体稳定发展,人口迅速繁衍。明初,不断有大批西域回回归附,被安插到灵州及固原等州县 ,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比较大的回族聚居点。到明代中后期,史书中已有了回族族体的正式记载。 回族习俗 :宁夏回族同全国其他地区的回族,有着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风俗习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深,除教义上规定的条款以及念经、礼拜、静修等宗教仪式外,伊斯兰教的许多礼仪都已转化为回族的风俗习惯。同时,由于回族散居各地,与各兄弟民族交叉居住,在历史上不断有其他民族的成员加入回族行列,这些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也很自然的被带进回族之中,年长日久,逐渐演变为回族风俗习惯的一部分。 回族服饰:回族服饰的 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 18 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 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锈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回族语言:回族在形成一个民族时,已通用汉语,但在他们使用的汉语中还夹杂有不少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和一些专为回族常用的特殊用语。例如安拉(真主)、古兰(古兰经)、顿亚(世界)、哈迪斯(圣训)、台克迪尔(命运)、法依代(利益)、加玛勒(俊美)、因散(人类)等都是阿拉伯语;阿斯曼(天)、多斯提(朋友)、杜什曼(敌人)、郭什( 肉,回族用来专指牛羊肉)、班岱(奴仆)、耶克(一)杜(二)等都是波斯语;口到(尝)、拿散(施舍)、无常(去世)、教门(虔诚)、大净(穆斯林的全身沐浴)、小净(穆斯林礼拜前需洗脸、手、足、及下部)等都是专为回族常用的一些汉语词。其中不少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词,可能是历史上回族先民的多种语言与汉语融合后仍保留在回族使用的汉语中语言残留现象。 回族长期以来使用汉文,在宗教活动上也使用阿拉伯文。过去在不 19 识汉字的回族人中间,特别是阿訇们常使用阿拉伯文字母来拼写各自的汉语方言。这种记录 汉语的阿拉伯文字母叫做小儿锦。它是一种早期的汉语拼音字母,也很有价值,是回族人民在汉语拼音方面的贡献。 回族饮食:穆斯林严格恪守古兰经规定,禁食猪肉,禁酒,禁食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也不吃马、驴、骡、狗肉。伊斯兰教认为猪是不洁净的秽物,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卜卦)是秽行。普遍吃羊、牛、驼等食草类反刍的偶蹄动物。 清真菜谱是宁夏回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自治区首府银川的饭店餐馆 50以上是清真的。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尝到不腻不膻的清真菜、清真食品,像手抓羊肉、清炖羊肉、清蒸羊肉、羊肉焖肚饭等等都是堪 称脍灸人口、富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馓子,是宁夏回族传统食品之一,其配料、制作都很讲究,宁夏的馓子股细条匀,不仅吃起来香酥可口,而且讲究造型美。 盖碗茶,是宁夏回族茶文化的一大特色。盖碗,上有盖,下有托盘,碗口大底小,造型美观,轻巧玲珑。沏茶与配料也有讲究,有所谓八味茶、十味茶等不同的沏法。通常说的八味茶(也叫八宝茶),配料有:茶叶、白糖(或冰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苹果片等。饮用时将盖与碗轻轻错位,清香四溢,回味无穷。 回族礼仪:宁夏回族很讲究礼节,晚辈见了长辈,要停下来 ,道色俩目,向长辈问好,长辈也礼貌地向晚辈回色俩目问好。客人到家入座时,按辈份年龄入座,长者在前,晚辈在后,并不得在客人面前 20 走动。吃饭时,先让客人吃,然后主人才动筷子。饼子、馍馍要用手掰开吃,不可囫囵啃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