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XX流域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1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 隆德县渝河流域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1 综述 1.1 项目区选择背景 根据宁水保局发 200777 号关于下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原州区杨达沟等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任务书的通知要求,依据项目区选择的原则,经多方专家对项目区的实地查看和评审,多方案比较后,确定隆德县渝河流域作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综合治理区域,项目区选择理由如下: (一 )隆德县渝河流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我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区,是黄土丘陵区的缩影。生态系统功能失调是其农业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境内山地、丘陵、河谷和川地等交错分布,长期受水蚀和风蚀的影响,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林草植被覆盖率低,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和降水资源利用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学种养水平低,农民经济收入不高。可以说,该区最集中、最突出、最普遍地反映了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具有典型代表性。 (二 )所选项目区位于渭水系葫芦河上游的发源地渝河流域。该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差,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高。为早日改变当地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集中物力、财力、人力进行水土流失治理,使当地自然环境和群众生活在短时期内得以改观。 (三 )所选项目区具有一定的治理基础,有较丰富的水土保持治理技术、经验和健全的管理机构。项目区交通方便、易于成效,地方政府和群众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极性高、要求强烈。 2 (四 )所选项目区集中、连片,对于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在全县乃至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能够 起 到典型示范作用。 1.2 项目区地理位置、范围 项目区渝河流域地处隆德县中西部,该流域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为隆德县城关镇、沙塘镇、联财镇、神林乡、陈靳乡 2 乡 3镇所辖, 包括 25 个行政村 ,118 个自然村。地理位置位于北纬 35 3145 -35 39 15,东经 105 48 58 -106 11 26之间。流域面积 172.0km2,水土流失面积 201.6km2,占总面积的 82.8%。海拔高度介于1725 2408m之间,相对高差 683m。项目区位置见附图。 1.3 项目编制依据 1、 法律依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 2)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2、 规范标准 ( 1) 国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 2) 国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T16453.1-16453.6-1996) ( 3) 国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办法 ( 4) 水利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 ( 5) 国标水土保持概(估)算定额及水土保持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 2003年) ( 6) 黄委会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大纲 3 1.4 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程规模 1.3.1 建设目 标 通过 3年( 2008-2010年)的项目建设,增加项目区植被覆盖,建立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为该区农业和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改善该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1.3.2 建设任务和规模 经过 3 年治理,到 2010 年共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 42.7km2,新增治理程度 20.9%,其中:农田水利工程中新修梯田 1580.5hm2(新增小高抽7 台套发展水浇地面积 120hm2 未计入治理面积 ), 新增水土保持林2061.5hm2(其中乔木林 1236.9hm2、灌木林 824.6hm2),果园 16hm2,种草612.5hm2,封禁面积 15km2。新建小型水土保持拦蓄工程 940 座 (处 ),其中:谷坊 650 座、涝池 40 处、沟头防护工程 20 处、水窖 230 眼。新修乡村和田间道路 96km。 (见附表 9)。 通过综合治理,使项目区累计完成 水土保持治理面积 达到 158.55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 2007 年的 57.5%提高到 2010 年的78.6,林草覆盖率由现状的 20.2%提高到规划期末的 31.2。 1.5 治理 进度 项目区治理任务计划 2008-2010年完成, 3年治理进度分别为 25.1%、23.1%、 19.9% (见附表 11)。 1.6 主要工程量、材料与投入 (1)主要工程量:总土方量 665.99 万 m3、石方量 1698.9m3、砼1613.68m3。 (2)主要材料:水泥 721t,钢材 86.32t,木材 12.41m3,柴油 572.73t; 4 树苗 657.09万株,草籽 30.63t。 (3)劳动力投入:总用工量为 43.73万工日,年均投工 8.75万工日,年劳均出工 4个工日。单位治理面积投工 1.02万工日。 (4)机械台班:需机械施工台班总量 1.7万台班。 1.7 项目投资及构成 项目总投资 2995.63 万元,其中:中央投资 2045.12 万元 ,占总投资68.3%;地方配套 475.26万元,占总投资 15.85%;群众自筹 475.26万元,占总投资 15.85%。 治理措施单位面积投资 70.15 万元 /km2,其中单位面积中央投资 47.89万元 /km2。 渝河流域各项工程措施投资见下表 1。 表 1 渝河流域各项工程措施投资表 序号 工程名称 工程建设规模及主要措施内容 总投资 (万元) 占总投资 (%) 1 农田水利工程 新修梯田 1580.5hm2,增加水浇地面积 120hm2(主要为发展移动式抽水站 7 台套)。 1228.08 41 2 水土保持造林工程 水保造林 2061.5hm2 其中乔木林 1236.9hm2 灌木林824.6hm2 144.1 4.8 3 果园建设 果园 16hm2 31.98 1.08 4 水土保持种草工程 人工水保种草 612.5hm2 73.78 2.47 5 生态修复工程 封育面积 15km2。工程内容:刺丝围栏长 14.0 km,生物围栏长 6.5 km,宣传碑 6 座。 9.28 0.3 6 小型水保工程 小型水保工程 940 座 (处 ),其中:谷坊 650 座、涝池40 处、沟头防护工程 20 处、水窖 230 眼。 286.46 9.56 7 设施农业水源工程 3 座 356.06 11.88 8 河道整治工程 河道整治 hm2,河堤绿化 hm2,河滩地复平 hm2 9 淤地坝工程 1 座 562.77 18.78 10 移动式抽水站 7 处 17.82 0.6 11 乡村道路建设 新修村级公路 96km 91.96 3.07 12 其它(独立费用) 193.36 6.46 合计 总投资 2995.63 100 5 1.8 项目效益 各项措施实施后,年平均拦蓄地表径流设计能力 363.98万 m3,拦蓄泥沙设计能力 20.52万 t,人均有粮由现状年的 394kg增加到 434kg,人均纯收入由 1447.8元提高到 1925.2元。按动态分析项目总效益 7130.84万元,总费用 5209.49万元,经济净现值 1921.35万元,效益费用比 1.37,投资回收期 11.8年,内部收益率 13.6%。 1.9 综合评价 (一 )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农林牧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 8:2.3:1调整到治理后的 5.6:2.6:1, 土地利用率由 73%提高到 83%,劳动生产率由 22 元 /工日提高到 36 元 /工日, 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促进了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二 )通过综合治理,占径流量的 17.6%和泥沙量的 23%被拦截。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三 )通过项目实施,按照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建设全面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生态农村战略。 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形地貌 渝河流域大致呈东西走向,地势东高西低,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山大沟深 ,地形破碎,沟壑面积为 42.5km2,占总面积的 17.5%,沟壑密度为 1.59km km2。流域南岸梁峁坡度较缓,大部分被开垦为农业用地,北岸坡面较陡,土层较薄,有部分荒山荒坡。主河道渝河干流 有河谷川水地 4188.2hm2,黄土丘陵典型地段从上到下顺序依次为梁峁顶、梁峁坡、沟台沟缘地、沟坡地、沟床或河谷川地。 2.1.2 土壤植被 6 土壤:土壤类型以 主要有黄绵土和黑垆土, 土壤质地 主要为中壤,其成土母质主要是黄土母质,土壤抗蚀性能差,有机质含量一般为 0.75% 1.5%。 植被:自然植被属半干旱和干旱草原类型。 流域内植被稀疏,林草覆盖率为 20.2%。 自然植被差,有效天然牧草少,小片成林较多,主要为“四旁林”和沟坡人工种植的乔木林、灌木林和坡地人工草,主要树种有杨树、柳树、杏树、沙棘等。人工草以紫花苜蓿、红豆草为主。 2.1.3 水文气象 降水 :据我县气象部门观测资料表明: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 535mm,其中汛期 6 9 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 72,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内分 配极不均匀。春旱频繁,秋季多雨。 光热资源 :该流域属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多年平均气温5.2,年均日照时数 2186.4h,年最高气温 24.6,年最低气温 -28, 10的积温 2029.8 (134d), 5的积温 2491.7 (185d),无霜期 116d(见附表 2、 3)。 2.2 水资源状况 2.2.1 水资源潜力分析 根据 宁夏隆德县水资源评价与远景利用研究报告,年天然产 (降 )水总量 13027万 m3, 多年平均径流深 85mm, 地表径流总量 2070万 m3,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395m3, 可利 用水资源总量 1324 万 m3,占水资源总量的 64%。目前项目区各项水利工程和农业设施工程水资源利用率为 28%。 2.2.2 水资源评价 一是水资源利用率低、有效性差。该区的生活、生产用水主要依赖于境内天然降水,降水利用率和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不到 30%,尤其是有限的地表水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占地表水的 70%以上的洪水资源无效流失;二是流域内主要为旱耕地面积占 77.8%,天然降水多少和降水季节分布决 7 Qp t1 Wp T 定了土地生产力的高低;三是现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效益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2.3 设计暴雨洪水标准 (1)设 计 不同频率下 的暴雨标准根据宁夏水文手册资料见下表 2、表 3: 表 2 设计不同频率下的暴雨标准 表 3 单位面积(平方公里)设计洪峰流量 单位: m3/s.km2 洪水频率 P( %) 10 5 3.33 2 1 0.5 0.33 0.2 洪峰模数 2.04 3.74 4.67 5.68 6.46 7.15 7.82 9.12 (2)设计洪水总量计算 小型水保工程设计洪水过程蓄、排水可简用下列计算,溢洪道排水采用简化三角形法进行调洪计算,包括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计算。 设计洪水过程线一般采用概化三角形过程线。洪水历时计算公式为: 式中 : Tp 洪水总历时, h; 其它符号同前。 涨水历时公式为: 设计标准 单位 数量 P=5 mm 67.5 P=3.3 mm 83.0 P=2 mm 116.1 P=1 mm 151.87 8 t1=dt1 Tp 式中: t1 涨水历时, h; dt1 涨水历时系数,一般为 0.13 0.17。 设计洪水总量应按 24 小时设计雨 量计算,通过下式确定: WP = HP F 式中 WP 设计洪水总量,单位 104m3; 洪量径流系数,可采用当地经验值; HP 频率为 P的流域中心点 24 小时雨量,单位 mm; F 工程控制面积,单位 km2。 2.3 社会经济状况 2.3.1 行政区划 流域境内涉及 城关镇、沙塘镇、联财镇、神林乡、陈靳乡 5个乡(镇),包括 25个行政村 ,118个自然村 ,总面积 243.5km2。在渝河流域内依据流域的完整性和照顾到行政区划将渝河流域又划分为三 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单元,即沙塘流域、罗家峡流域、联财流域。沙塘流域位于渝河流域东部,面积 80.4km2,占 33 ;罗家峡流域位于流域南部,面积 51.8km2、占 21.3%; 联财流域位于流域西部,面积 42.9km2,占 17.6%。 2.3.2 人口及劳力 流域内共有农户 8317户,总人口 3.82万人,农业人口 3.63万人,农村劳动力 1.53万个,人口自然增长率 13.0,人口密度 207人 /km2。 2.3.3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该流域总土地面积 24350hm2, 现有农耕地 8876.8hm2,占总 面积 48.2%;林地 3435.7hm2,占总面积 14.1%;草地 1474.5hm2,占总土地面积的 6.0 %;其它用地 1639.6hm2,占总土地面积的 6.7%;荒沟、荒山 5682.3hm2,占 9 总土地面积的 23.3 %;水域 103.9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 0.4 %;难利用地 273.6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 1.1 %。流域内人均占有土地面积 0.51hm2,人均耕地 0.25hm2,人均基本农田 0.19hm2,人均林地 0.072hm2,人均草地 0.03hm2(见附表 8)。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流域内农地 耕作管理粗放经营,土壤生产力低下;流域内现有农、林、牧用地结构分别 为 8:2.3:1, 林牧业用地比例偏少,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土壤侵蚀、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源。 2.3.4 经济状况 (1)农业生产: 流域内农耕地面积为 8876.6 公顷,耕地类型为水浇地、川台地、塬台地、水平梯田和坡耕地。川区水浇地 2607.5公顷,耕作管理精细,土地肥沃,是隆德县的主要产粮区;川台地主要分布在罗家峡流域河道南侧,塬台地主要分布在沙塘、联财流域北塬、,多为人工改造而成,面积 1237.5公顷,现有页河子扬水站,许沟扬水站,剡坪东 、西塬扬水站抽水灌溉,灌溉能力在 500 公顷,其余大部分是望天田;水平梯田修建在坡度 5 20范围的坡耕地内,面积 5398.7 公顷,梯田基本上是山区农民的“饭碗田”;所剩坡耕地 2492.4 公顷,地力瘠薄,粮食单产低而不稳。现有 1400公顷低标准梯田需加以改造利用,农业人口平均占有粮食 394kg。粮食 总产 1.8万 t。种植业总产值 4487.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65.6%。 (2)林业生产: 流域内有林地 3435.7hm2,乔木林 2236.2hm2,灌木林1032hm2,经济林 167.5hm2,果园 4.4 hm2,流域内森林覆盖率 20.2%。 乔木林生长发育缓慢,且结构单一、分布不合理,成林不成材,经济和生态效益低。 (3)牧业生产: 流域内人工种草 1474.4hm2,年末饲养量牛 (驴等 ) 163100头、生猪 7250口、羊 3260只、家禽 6.52万只。 由于牧草产量低,质量差,天然荒草坡过度放牧,载畜量逐年下降,牧业生产落后。 10 2.3.5 农村经济状况 2007年底, 农村各业总产值 12556.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 6840.7万元,占 54.5%;林业产值 1093.8万元,占 8.7%;牧业产值 1515.5万元,占 12.1%;副业产值 3099.8万元,占 24.7%;果业产值 6.7万元,占 0.05%;人均纯收入 1447.8元,低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1502元。 2.4 基础设施建设 2.4.1 水利设施 渝河流域水利工程主要有三里店、罗家峡 2 座大型水库。设计 总库容 1452.3万 m3,已淤积库容 764.3 万 m3,现有库容 688万 m3,防洪库容276.4万 m3。设计灌溉面积 3240hm2,现有灌溉面积 2160hm2,灌溉水利用系数为 0.66。目前,水库面临严重老化失修,水库淤积严重,水库配套设施不完善,水资源利用率很 低, 60的水利设施已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表 4 渝河流域主要水利工程设施情况 工程 名称 所处流域名称 控制面积 ( km2) 坝高 ( m) 总库容(万 m3) 现有库容 (万 m3) 已淤库容 (万 m3) 防洪库容 (万 m3) 三里店水库 沙塘流域 68.8 36 1063 9 504 559.9 220.4 罗家峡水库 罗家峡流域 28 39 388 4 184 204.4 56 合计 96.8 1452 3 688 764.3 276.4 2.4.2 其它基础建设 项目区共有边贸和中心市场 3处,有 312国道 1条和县级道路 1条穿过,交通方便;加上“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区供电、通讯设施较完备,区域内教育、医疗卫生设施基本齐全。 2.4.3 交通与电力 “ 312”国道东西横穿项目区,两大支流内沙塘至锦华,沙塘至打食沟三级乡村公路畅通,交通便利,通讯网络覆盖项目区。农村通电、通 11 话、通广播电视。 2.5 土地资 源及其评价 2.5.1 评价的原则 (一 )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式必须能长期有效地利用和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有利于土地生产力的提高 ,使土地能获得持续稳定的效益。 (二 )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必须结合土地的坡度、坡位、坡向、土层厚度、质地组成、母质成份等土地本身的属性和农林牧等各业生产用地的具体要求进行。 (三 )针对土地的主要限制因子和限制程度,判定土地的适宜性、土地生产发展方向及难易程度,挖掘土地生产潜力。 2.5.2 评价依据和方法 根据地面坡度、土壤侵蚀程度、土层厚度、土壤类型组成以及有机质含量,砾石含量和灌 溉条件等 7 个因素为评价指标依据。其分级指标见下表 5。 表 5 土地资源评价参评因子与分级指标表 指标 级别 地面坡度 () 土壤侵蚀程度 土层厚度 ( cm) 主要土壤类型 有机质含量( %) 砾石含量 ( %) 灌溉条件 1 200 黑垆土 1.0 25 极强 15-30 黄绵土 0.1-0.3 30-50 无 根据以上评价的依据和方法将渝河流域土地分为六个等级,进行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见下表: 级地:土地地面较平坦,地面坡度 35以上,面积 6.49km2,占总面积 2.7%,侵蚀严重,适宜封禁治理。土地资源评价见下表 6。 表 6 渝河流域土地资源评价表 评价 指标 评 价 等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地貌类型 平整大块 平整大块 缓坡大块 缓坡小块 陡坡小块 急坡破碎 地面坡度 3 3 -5 5 -15 15 -25 25 -35 35 土壤侵蚀程度 不流失 微度 微度 轻度 中度 强度 土层厚度, cm 300 200 150-200 50-150 30-50 15-30 土壤质地 轻壤 -中壤 轻壤 -中壤 轻壤 -中壤 轻壤 -中壤 轻壤 -重壤 重壤、粗沙 有机质含量, % 1.2 1.0 0.8-1.0 0.5-0.8 0.3-0.5 0.1-0.3 砾石含量, % 2 2 2-5 5-15 15-30 30-50 Ph值 6.5 7.5 6.5 7.5 6.5 7.5 6.5 7.5 7.5, 5.5 7.5, 5.5 土地适应性 宜农 宜农 宜农 宜农、林 宜农、林草 宜林、草 改良措施 培肥、节灌 培肥、节灌 旱改水 坡改梯 坡改梯、造林、种草 工程、封禁措施治理 13 3 水土流失及防治 现状 3.1 水土流失现状 由于渝河流域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貌,坡面约占到了 65%,地面坡度基本处在 5 40之间,流域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主沟道呈“ U”形,支沟呈“ V”形,现代侵蚀发育迅速,由于坡面侵蚀比重达到 81%,故面蚀和沿沟岸滑坡、坍塌、泻溜、陷穴等重力侵蚀为主的沟蚀极为普遍,切沟已发展到支沟系 4级以上,呈“ V”字型大切沟至冲沟发育阶段,一般 4 级小支沟切割深度超过 30m,缓平地冲沟沟头每年前进约 2m,因此,沟底下切、沟岸扩张、沟头溯源侵蚀的沟蚀发育剧烈。项目区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沟壑纵横,地 形支离破碎 ,水土流失严重,地面坡度组成复杂, 0 -15的占 46.2%,15 -25的占 34.3%, 25以上的占19.5%, 15以上地面坡度占总面积的 53.8%以上。 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统计,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243.5km2,水土流失面积 201.6km2,占总面积的 82.8,不流失面积 41.9km2。在水土流失面积中:微度侵蚀 19.2km2,占流失的 9.5 ;轻度侵蚀 24.4km2,占流失的 12.1;中度侵蚀 104.7km2,占流失的 51.9;强度 53.3km2,占流失的 26.4。流域内年 均土壤侵蚀模数 4500t a.km2,年土壤侵蚀总量90.72万 t,筛子河流域土壤侵蚀最为严重,侵蚀模数达到 4000 7000t/ a.km2, (见附图 :土壤侵蚀类型图 )。项目区各小流域水土流失情况见下表7。 表 7 项目区各小流域水土流失情况 流域名称 流域面积 (km2) 水土流失面积 (km2) 侵蚀类型区 主要侵蚀类型 沙塘流域 80.4 62.30 微度、轻度、中度、强度 面蚀、沟蚀、冻融侵蚀 罗家峡流域 51.8 47.8 轻度、中度、强度 面蚀、沟 蚀、重力侵蚀 联财流域 42.9 27.5 微度、轻度、中度、强度 面蚀、沟蚀 合计 243.5 201 6 14 3.2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垂直节理发育,其组成物主要为粉砂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多低于 1%,土壤团粒结构含量低,加之土壤富含碳酸盐类物质,遇水容易崩解,因此,黄土物质其固有特点易流失。通过自然侵蚀和人为因素侵蚀,形成了现在丘陵、沟壑等自然侵蚀地貌。 项目区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且以面蚀、沟蚀最广,在海拔 1800m 以上区域也伴随有冻融侵蚀。面蚀使土壤耕作层破坏,土壤有效养份含量降低;重力侵蚀使土壤形成穴洞、盲洞和地穴,使河谷沟岸崩塌、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冻融侵蚀使土壤剥离移位下泄和疏松,结合水力加剧了侵蚀。 主要特点:一是水土流失面广,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 82.8%;二是土壤侵蚀强度大,中强度以上侵蚀面积达 131.1km2占 65%;三是水土流失量大,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 4500t/km2,年输沙量达 90.72 万 t;四是水土流失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暴雨多发期的 6-9月份;五是沟蚀危害程度大 ,流失集中。 3.3 水土流失的危害 ( 1)粗化和蚕蚀土壤,土层变薄,使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地区尤其是阳坡黄土剥离,红土出露,使原来比较肥沃的良田变成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 ( 2)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侵蚀,严重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直接影响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为了获得土地产出,群众大量开垦荒地,毁林毁草,加剧了干旱的发生。 (3) 危害基础设施建设。水土流失加剧了地表径流和表土流失,一遇暴雨洪水挟带着大量泥沙冲毁道路和村镇,淤塞河床、库坝、渠 道等设 15 施。由于水库的淤积,大大降低了水库有效库容,降低了工程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使得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3.4 水土保持防治状况 3.4.1 水土保持现状 多年来 ,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流域内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到 2007年底,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面积达到 115.8km2,现状治理程度达 57.5%,其中基本农田 6636.2hm2(包括塬台地 ),营造水保林 (保存数 )3435.7hm2,果园 4.4 hm2,人工种草 1474.4hm2。各项水保治理措施在保持水土,发展灌溉、增加粮食 产量、改善当地自然生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渝河流域水土保持坡面治理现状图斑登记表见下表 8 在各类工程措施中, 渝河流域主要水保工程有打食沟、剡坪水保骨干坝 2座 ,水保塘坝 7座,除剡坪水保骨干坝配套扬水站利用水资源灌溉塬台地外,其他水保坝水资源均未利用,配套利用潜力很大。 项目区内共兴建水保治沟骨干工程 6座,总库容 1807.5万 m3,淤积库容 517.1 万 m3,防洪库容 1214.7 万 m3。建设水保塘坝 12 座,罗家峡流域分布有铁心湾、东湾、绵绵湾 1#、绵绵湾 2#;沙塘流域分布有董庄、碱沟门、清泉、许 家沟;联财流域分布有庞庄、辛家湾塘坝。总库容 112.3万 m3,已淤积库容 48.6 万 m3,防洪库容 63.7 万 m3,现有水保塘坝因泄水工程毁坏报废 4座。小型水保工程 310座,其中:谷坊 42座,沟头防护工程 6处,水窖 247眼,涝池 15座。渝河流域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现状见下表 9。 3.4.2 治理效果 (1)经济效果 在治理措施中,水平梯田比坡耕地亩均增产 70kg,水浇地比旱川地亩均增产 120kg,每年增产粮食 1875.5t,占该区域粮食产量的 10%。畜 16 牧业年产饲草总量 3215t,可增加 0.3万个羊单位。 (2)生态和社会效果 现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每年可拦蓄地表径流 1095 万 m3,拦蓄泥沙 46.82万 t。这些措施在保持水土、发展灌溉、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当地自然生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7 表 8 渝河流域水土保持坡面治理现状图斑登记表 项目 沙塘流域 罗家峡流域 联财流域 筛子河流域 合计 (hm2) 水 浇 地 1 47.5 2 65 3372.5 4 52.5 5 20 6 205 7 370 8 55 9 70 107.5 1147.5 1217.5 1310 1420 15 230 16 2517 170 18 30 19 87.5 20127.5 21 75 22230 23 232.5 2422.52517.5 沙塘 :1257.5 罗家峡: 102.5 联财 :1247.5 小计 :2607.5 川 (塬 ) 台 地 1 35 2 27.5 3 15 427.5 5 25 6 10 7215 8 110 9 10 10 7.5 11301222.5137.5 14 67.515 72.516117.5 17 312.518301995 沙塘 :465 罗家峡: 77.5 联财 :695 小计 :1237.5 梯 田 1 15 2 30 3 50 457.5 5 10 6 12.5 732.5 8 20 9 30 1025 11 45 12 95 13135.2 14 130 15137.516 8017 35181519 2820 1221 33221223 1524 3325 14261327 1628 1129 113020 31 1532 17.53340 34 47.5 351236 1037 10384039 5.540 7041237.542 77.54342.5 44 65 454546 9547 324825 49287.750340 5140 5248553185 544405560 56372.5 57230 58355940 60556195 62487.5 634564175 沙塘 :1139.2 罗家峡: 887 联财 :667.5 筛子河: 2705 小计 :5398.7 林 草 措 施 1 302.5 2 85 3150 4 82.5 572.5 6 25 7 75 8545 9 35 10 65 11132.5 12 62.513 22014287.515 7251627.517 32.518351942 2030212522187.5 23695 24357.5 25242.5 26350 2725 沙塘 :1570 罗家峡: 1432 联财 :242.5 筛子河: 1670 小计 :4914.5 18 表 9 渝河流 域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坝工程现状表 工程名称 所处流域名称 控制面积 ( km2) 坝高 ( m) 总库容 (万 m3) 淤积库容 (万 m3) 防洪库容 (万 m3) 备注 大食沟骨干坝 沙塘流域 12.85 29.7 162 31 131 1991年竣工 剡坪骨干坝 筛子河流域 40 33.5 870 115 631 1995年竣工 合计 111.75 1807.5 517.1 1214.7 3.5 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3.5.1 治理经验 一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按照山水田林草路沟渠综合规划,基本农田建设是流域治理的突破口。 二是坚持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各部门相互配合,发挥群防群治的治理机制,多项目、多渠道投资,国家、集体、群众一起上,治理速度快。 三是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力度,加大人为水土流失案件的查处,使全社会关注水保,支持水保事业。 四是出台了地方有关水保配套法规建设,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 作用。 五是借鉴本县已实施的水保项目如一期农发项目、淤地坝项目、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综合治理,把稳定解决群众吃饭、花钱摆在首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3.5.2 存在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单位面积治理费严重缺乏 ,导致低水平治理,工程质量差。 二是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现有治理成果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严重,治理措施效益低下,治理成果巩固率低。 三是水土保持面向社会、群众宣传力度不高,致使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差,偷牧、开荒时有发生。 19 4 项目建设任务和规模 4.1 指导思想和原则 4.1.1 指导思想 遵循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新型生态农村建设为目标。根据渝河流域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业商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以大流域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 建立一个各项防治措施镶嵌配套、功能互补的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和综合开发与防护体系。 4.1.2 规划布局原则 一是坚持兴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保证农民 吃饭与退耕还林草结合;二是坚持生态自我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结合;三是坚持资源配置节约性和环境友好性与改善基础建设结合;四是把治理开发与提高群众经济收入结合;五是把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结合。六是把水土保持工作与村容村貌建设结合。 4.2 建设总目标 水土流失治理目标: 5 年治理期新增综合治理措施面积 42.7km2,新增治理度 21.2%,使项目区综合治理措施面积累计达到 158.5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 2005年的 57.4%提高到规划期末的 78.6,林草覆盖率由20.2%提高到 31.2。 社会经 济发展目标 :通过流域综合治理,使流域内人均粮食达到400kg以上,实现自给有余,人均纯收入达到 2000元以上,经济有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农林牧结构优化、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社会明显进步,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村新、山绿、人富的治理目标。 20 4.3 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 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成因和土壤侵蚀类型、地质、地貌特点,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和布局,土地坡度组成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综合因素,将项目区类型区划分如下: (1)土石山区:分布在渝河上游 ,包括陈靳乡何槐村,占项目区面积9.4。土层深度在 1m或数米以内,海拔高度在 1900m以上 ,土地坡度在10以上,种植业结构较单一。区内坡耕地较多、且均为旱地,水土流失严重,是项目区的重点治理区。 主要防治措施为对大于 20的坡耕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禁治理,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通过生态移民留出生态空间发展畜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河谷川台区:包括渝河两岸川台地、水浇地,占项目区面积的19.2。海拔高度在 1750m 1900m之间,土地坡度在 10以内,坡度较缓,土层深厚,人 口密度大,现有灌溉面积 2160hm2,为主要产粮基地,灌溉潜力大,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 ,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 实施措施主要为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通过发展水浇地,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尽快提升经济收入速度,采取良种引进,科技推广,温棚种植、养殖,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促进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率先奔向小康和实现新农村建设。 ( 3)黄土丘陵沟壑区:包括筛子河流域和罗家峡水库以下区域,沙塘流域北山、打食沟小流域、联财流域北山,占项目区面积的 71.4%。海拨高度在 1700 2000m之间 ,土地坡度大多在 15以上,坡度组成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梁峁地、长条状丘陵坡地、沟台地、沟缘地、沟坡地等微地貌类型区,土层厚度数米至数百米。该区开垦率高,陡坡种植面积大,植被稀疏,以面蚀和沟蚀为主的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无灌溉水源均为旱地,是该项目区的主要和重点治理区。 21 主要治理措施,对小于 20的坡耕地大力兴修基本农田 , 对大于20的坡耕地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荒山荒坡和沟道造林种草,支毛沟具备建坝条件的,大力兴建治沟骨干工程和小型水土保持工程。因此,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应放在该区域,也是本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