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精神医疗行业概览.pdf
1 报告编码19RI0072 头豹研究院 医药系列行业概览 400-072-5588 2019 年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概览 报告摘要 医疗研究团队 精神医疗指对精神性疾病的医学治疗,是一种融合 现代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专业学科,针对性地 为特定患者提供适合其个体属性的科学治疗流程。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披露的数据, 截至 2017 年 底,中国 13.9 亿人口中精神障碍疾病的患者有 2.4 亿人, 患病率高达 17.5%。 2013 年, 中国精神医疗行 业的市场规模为 255.0 亿元人民币, 之后按照 17.3% 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 于 2017 年达到 482.0 亿 元人民币。 中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将保持约 16.0%的年 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 到 2022 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 1,000 亿元人民币。 热点一: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增强,药品数量增多 热点二: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热点三:基层精神医疗加速发展 精神医疗需求增加, 精神医疗机构数量也随之增长。 2017 年中国精神病医院数量达到 1,170 家,同比增长 14.0%, 数量与规模均创下新高。 精神医疗行业的整体条件改善, 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南大学湘 雅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内 优秀医院的涌现,使患者对精神医疗服务的信赖度逐步 提升,有效地促进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公立医院在中国精神病医院中占主体地位,中国卫生健 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公立精神专科医院 合计 678 所,民营精神专科医院 492 所,民营占比为 42.1%。民营精神医疗整体已经初具规模,但这些医疗机 构整体呈现“小而散”的特点, 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 最终 一批小企业将被淘汰。同时,大企业将抢占医疗资源进 行兼并收购以增加市场份额。 受益于政策的鼓励, 基层精神医疗发展步伐加快。 未来, 伴随分级诊疗等鼓励基层医疗发展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基层医疗市场的份额和容量日益增大,基层精神医疗进 一步得到发展。2015 年 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 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该意见要求 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引导优 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 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合理规范就医秩序。 刘慧心 分析师 戴辰婧 分析师 邮箱: csleadleo行业走势图 相关热点报告 医药科技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中国 3D 生物打印行业 概览 医疗器械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中可穿戴医疗设备行 业概览 高值医用耗材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中国血液净化行 业概览 2 报告编码19RI0072 目录 1 方法论 . 5 1.1 研究方法 . 5 1.2 名词解释 . 6 2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市场综述 . 7 2.1 精神医疗定义及分类 . 7 2.2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的发展历程 . 9 2.3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市场规模 . 11 2.4 精神医疗产业链分析 . 13 2.4.1 上游分析 . 14 2.4.2 下游分析 . 15 3 精神医疗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 18 3.1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增强,药品数量增多 . 18 3.2 需求侧多方拉动,催动精神医疗发展 . 18 3.3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行业实现加速成长 . 19 4 精神医疗行业制约因素分析 . 21 4.1 疾病认知度低与病耻感导致就医率低 . 21 4.2 显好率与痊愈率低 . 22 4.3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行业集中度低下 . 23 5 精神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24 5.1 集中度逐步提升 . 24 5.2 政策驱动民营资本崛起 . 25 3 报告编号19RI10072 5.3 基层精神医疗加速发展 . 26 6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 27 6.1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竞争现状分析 . 27 6.2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的主要参与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 28 6.2.1 公司简介 . 28 6.2.2 业务覆盖 . 29 6.2.3 核心优势 . 30 6.3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的主要参与者 温州康宁医院 . 31 6.3.1 公司简介 . 31 6.3.2 业务覆盖 . 32 6.3.3 核心优势 . 33 4 报告编号19RI10072 图表目录 图 2- 1 精神疾病分类 . 8 图 2- 2 精神医疗分类 . 9 图 2- 3 中国精神医疗发展历程 . 11 图 2- 3 中国精神病专科医院数量,2013-2022 预测 . 12 图 2- 4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市场规模,2013-2022 预测 . 13 图 2- 5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产业链 . 14 图 2- 6 中国抗精神病药物分类占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 3- 1 中国抗精神病药市场规模,2013-2017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 3- 2 中国精神病医院诊疗人数及增长率,2013-2017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 3- 3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支持政策 . 20 图 3- 4 中国各地区精神医疗相关政策 . 21 图 5- 1 中国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相关政策 . 26 图 6- 1 中国公立与民营精神专科医院数量,2013-2017 . 28 图 6- 3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诊疗范围 . 30 图 6- 4 温州康宁医院旗下医疗机构 . 32 图 6- 5 温州康宁医院精神医疗业务覆盖 . 32 5 报告编号19RI10072 1 方法论 1.1 研究方法 头豹研究院布局中国市场, 深入研究 10 大行业, 54 个垂直行业的市场变化, 已经积累 了近 50 万行业研究样本,完成近 10,000 多个独立的研究咨询项目。 研究院依托中国活跃的经济环境, 从医药行业, 信息科技行业, 大健康行业等领域 着手, 研究内容覆盖整个行业的发展周期, 伴随着行业中企业的创立, 发展, 扩张, 到企业走向上市及上市后的成熟期, 研究院的各行业研究员探索和评估行业中多变 的产业模式,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专业的视野解读行业的沿革。 研究院融合传统与新型的研究方法, 采用自主研发的算法, 结合行业交叉的大数据, 以多元化的调研方法, 挖掘定量数据背后的逻辑, 分析定性内容背后的观点, 客观 和真实地阐述行业的现状, 前瞻性地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院的每一份 研究报告中,完整地呈现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研究院秉承匠心研究, 砥砺前行的宗旨,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行业, 从执行的层面阅 读行业,为每一个行业的报告阅读者提供值得品鉴的研究报告。 弗若斯特头豹本次研究于 2019 年 3 月完成。 6 报告编号19RI10072 1.2 名词解释 精神医疗: 对精神性疾病的医学治疗, 是一种融合现代医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专业学 科,针对性地为特定患者提供适合其个体属性的科学治疗流程。 CCMD-3: 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 ,是由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资 助,经过 41 家精神卫生机构随访测试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指南。 D T I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的缩写,即弥散张量成像,是一种描述大脑结构的新方 法,是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特殊形式。 五年计划: 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 是中国国民经济 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九五”时期即中国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 亚专科:医学专业名词,即亚专业学科,指相对于主专业学科的下面的专业学科分组。 7 报告编号19RI10072 2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市场综述 2.1 精神医疗定义及分类 精神医疗指对精神性疾病的医学治疗, 是一种融合现代医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专业学 科, 针对性地为特定患者提供适合其个体属性的科学治疗流程。 狭义上来说, 精神医疗特指 对精神疾病的治疗, 是一种针对特殊病症的专业治疗。 广义上来说, 精神医疗指通过影响病 人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来获得疾病治疗效果的医疗手段,在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空间。 精神疾病, 是指由生理、 心理以及社会因素引起的,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认知、 情感、 意志和行为障碍的一种神经系统性疾病。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 根治较为困难, 且有较高的复发率。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 (CCMD-3) 中的分类, 精神疾病可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 神分裂症等十个类别(见图 2-1) 。其中除了序号为 0 的器质性精神障碍由脑部或躯体疾病 所致, 序号 2 的精神疾病由外部摄取的精神活性物质诱发, 其他种类的精神疾病均是由成长 发育、外部刺激、社会因素或未明原因所造成的精神或行为性障碍。在 CCMD-3 中,特别 列出了与儿童相关的序号为 7、8 的两组精神疾病,指出儿童从 3 岁左右的便有一定的几率 患上相关的疾病,未成年与成年人一样均为精神疾病的潜在病发人群。 精神疾病可分为轻度与重度两种,CCMD-3 中同样定义了不同种类精神疾病的达到严 重症状的标准。 轻度的精神疾病一般表现为情感或者思维的控制方面存在障碍, 但在认知和 行为能力健全; 重度的精神疾病症状表现为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严重受损, 认知存在障碍, 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 甚者会做出伤害自身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 可到达严重程 度的典型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癫痫性精神障碍等等。 8 报告编号19RI10072 图 2- 1 精神疾病分类 来源: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头豹研究院绘制 精神医疗按照治疗方法可分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饮食疗法四种方法(见 图2 - 2 )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一些器质性精神障碍,或者药物治疗效果不够显著的非器质性 精神障碍。 以 DTI 引导的立体定向手术为例, 该手术在现代影像技术的引导下, 可精确地找 到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大脑的细微变化以及活动的神经传导束,对神经调控靶点准确定位, 对反复发病的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精神病等众多精神疾病均有较为显著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 的有效率高,复发率低,治疗周期短,具有较大的治疗优势。药物治疗是指患者通过服用抗 精神病的药物来进行的治疗方式。 抗精神病药物通常作用于神经系统, 镇静作用显著, 是最 普遍的治疗手段, 但同时抗精神病药物对循环、 消化内分泌系统等也有影响, 长期服用有一 定的副作用。 此外, 患者在应对精神疾病时还可选择心理疗法和饮食疗法, 可以通过寻找专 业的心理咨询医师或者调理日常饮食来改善精神与生活状态,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9 报告编号19RI10072 图 2- 2 精神医疗分类 来源:头豹研究院绘制 2.2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 1898 年中国第一所精神病院的成立, 目前已 经拥有超过 120 年的历史。行业建设初期经历了较为缓慢的发展阶段,直至建国后才逐渐 步入稳健的发展阶段。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初步探索阶段、 起步阶段、 转型 阶段、完善发展阶段四个阶段(见图 2-3) 。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1898-1958) 中国的第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广州惠爱医院建立于 1898 年,由美国医生嘉约翰 出资建立。1927 年,国民政府接管医院,改名市立精神疗养院。在这一时期,精神病医院 经历了一段较为兴旺的发展阶段, 但总体来看精神病院的数量少, 规模小, 且办院性质多为 收容所。随后战争时代到来,中国精神医疗服务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几近停滞,直至新中国 成立之后,政府才重新接管精神卫生工作。由于当时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动荡,人员和技术 设施都不能支持规模化的精神医疗服务的展开, 直至 1949 年, 全国的精神病院数量仍少于 10 所。 第二阶段:起步阶段(1958-1985) 10 报告编号19RI10072 中国政府于 1958 年在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 标志了中国精神疾病 防治工作的开端。会议提出了“积极防治,就地管理,重点收容,开放治疗”的工作方针, 各省市积极建设精神病防治院, 许多原属部队编制的荣军医院也改编为民政系统下的精神病 院,中国精神卫生体制逐渐建立起了基本框架。1964 年的数据显示,当时全国民政系统的 精神病院已超过 200 所,收容精神疾病患者近 2 万人。1966 年至 1978 年的文革时期,中 国精神卫生基础建设再次遭到破坏, 精神卫生工作的推进遭受到严重打击, 又一次延缓了中 国精神医疗行业的发展进程。 第三阶段:转型阶段(1986-2001) 1986 年,中国卫生部、公安部、民政部联合召开了全国第二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重 新定义了精神疾病, 强调了防治精神疾病的重要意义, 推广普惠式的发展道路, 倡导将精神 卫生服务扩展到综合性医院、 基层卫生机构乃至学校、 工厂和社会, 是中国精神卫生发展道 路上的一大里程碑。在 1986 年至 2000 年的三个五年计划中,精神卫生防治康复体系的建 设被提上日程,卫生、民政、教育、残联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逐步扩大了精神卫生基础设 施的覆盖范围。 “九五” 时期, 中国精神医疗服务范围已覆盖 200 个市、 县的 2 亿人口、 200 多万精神病人,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完成转型,逐渐步入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完善发展阶段(2001 年之后) 21 世纪以来,中国精神卫生工作全面开展,进入了发展完善阶段。2001 年,全国第三 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指出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 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 平,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发展至新的阶段。中国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等 7 个部委联合多次 发布 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 , 提出将精神健康服务纳入社会福利计划。 同时,国务院批准建立“全国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全国各级单位按职分工, 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 2012 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 11 报告编号19RI10072 标志中国精神医疗行业正式进入法治发展阶段。 至此,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持续完善发展, 逐 渐进入下一步快速扩张发展的阶段。 图 2- 3 中国精神医疗发展历程 来源:头豹研究院绘制 2.3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市场规模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披露的数据,截至 2017 年底,中国 13.9 亿人口中精神障碍 疾病的患者有 2.4 亿人, 患病率高达 17.5%。 现有的精神专科医院数量不足以支撑庞大的患 病群体, 表现为当下中国精神科医疗市场门诊人数不及患病人数的半成, 精神医疗行业尚有 巨大的发展空间。2013 年,全国精神病专科医院仅为 787 所,到 2017 年已增长至 1,170 所, 仅医院数量的复合增长率就高达 10.4%。 就增长速率来看, 中国精神病专科医院的数量 处于增速发展的状态。 2014 年, 中国精神病专科医院数量同比增速仅为 5.6%, 到2017年, 增速已提高至 14%,一年内净增精神病专科医院 144 所。精神病专科医院数量的高速增长 证明中国精神医疗行业目前已经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头豹预计, 在未来五年, 中国精神病专 科医院数量将保持复合增长率在 15.0%以上的高速增长,并在 2022 年达到 2,353 所。 12 报告编号19RI10072 图 2- 3 中国精神病专科医院数量,2013-2022 预测 来源:国家卫计委,头豹数据中心编制 过去五年,中国精神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同样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3 年,中国精 神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为 255.0 亿元人民币,之后按照 17.3%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 于 2017 年达到 482.0 亿元人民币 (见图 2-4) 。 精神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能够持续高速增长, 主要受到以下三个因素影响: (1) 中国经济水平繁荣发展, 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 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医疗卫生的支出的比例有所增加。 (2) 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压力和社会竞争加剧,精神疾病患病的风险增加。同时,公众 媒体对精神性疾病的关注度增加,人们开始正视个人的精神健康,改变了对于精神 疾病的错误认知,促进了精神医疗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 中国政府对精神医疗行业大力支持。 2013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生效, 对市场影响显著。精神疾病患者的权利得到保障,精神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得到 法律的支持,学校、社区等机构的精神医疗服务大规模展开,促进了精神医疗行业 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 头豹预计, 在未来五年, 中国社会将沿着更加现代化与市场化的趋势继续发展, 人民的 13 报告编号19RI10072 精神健康意识将持续改善,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将保持约 16.0%的年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 到 2022 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 1,000 亿元人民币。 图 2- 4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市场规模,2013-2022 预测 来源:fsTEAM 采编,头豹数据中心编制 2.4 精神医疗产业链分析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两方, 一方是药品生产及流通方, 由相关精神疾病药 品的研发生产药厂和医药流通企业组成; 另一方是医用耗材和设备提供方, 即医疗耗材生产 厂商和专业医疗设备的生产企业。 行业中游是精神医疗服务提供机构, 包括综合医院内的精 神科、 精神病专科医院、 社区诊所等基层精神医疗卫生机构等。 行业下游直接面向精神疾病 患者及患者家属(见图 2-5) 。 14 报告编号19RI10072 图 2- 5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绘制 2.4.1 上游分析 抗精神病药品: 目前, 大部分精神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仍然是药物治疗, 上游的医药生 产企业所生产出的抗精神病药物是中国精神医疗行业的主要消费品之一。2017 年,中国抗 精神病药物的销售额为 45 亿左右,主要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催眠镇静药、抗焦虑 药和其他精神障碍类用药 5 大类别。 其中, 抗抑郁药、 抗精神病药和镇静催眠药合计占比超 过 90%,为中国主要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种类。 分药品类别来看,抗抑郁药领域的龙头企业为丹麦企业 H.Lumdbeck(灵北) 、美国的 Lilly(礼来)和 Pfizer(辉瑞) ,占据了看抑郁药领域绝大多数的和市场份额;在抗精神病领 域,国产品牌江苏豪森独占鳌头,随后是礼来以及 AstraZeneca(阿斯利康) ;在镇静催眠 药领域,中国的三家企业江苏豪森、恒瑞医药以及恩华药业占据了绝对的比例。 综合分析, 中国抗精神病药物领域市场集中度较高, 但主要的消费产品, 例如抗抑郁药 类的产品的市场份额多集中于国际的大型企业手中。 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大多是原创药的生 产企业, 市场认可度较高, 而中国制药企业的研发能力虽然在不断改善, 但依旧与之相比技 15 报告编号19RI10072 术水平不足。此外,传统的大型国有制药企业,例如国药集团,也开始研制抗抑郁等相关的 药品, 逐步开拓精神疾病邻域的市场。 行业整体的成熟度较高, 相关企业的议价能力也较高。 未来, 中国本土抗精神病药的研发工作持续推进, 预计海外企业的市场份额将有所回落, 上 游抗精神病药品市场的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完善。 在面对医药产品流通企业时, 中国医院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 主要原因是中国实行医药 采集制度, 医院大多通过省级招标平台统一采购, 价格由政府药品采购管理办公室审定公布, 使得医院在产业链上保持较高的垄断地位。 医用耗材及设备: 精神医疗行业所需要的医疗耗材大多为低价值耗材, 包括一次性输液 器、医用棉球等。由于这些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低,生产企业数量多,低端医用耗材行 业内一直保持较低的市场集中度, 企业议价能力较低, 业务水平较为依赖大型医院的采购订 单。 对于高端医用设备, 精神医疗服务所需要的产品对生产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目前市场上 以美国、欧洲、日本等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为主。中国医用设备行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当中, 但专注于高端设备的企业较少, 国内医院依旧倾向于使用尽管价格昂贵但是质量有保障的进 口产品。 鉴于此类产品的高技术性与专业性, 高端医用设备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依然保持较 高水平。 2.4.2 下游分析 精神医疗行业下游面对的终端消费者可分为诊疗对象及付费对象, 诊疗对象为精神疾病 患者, 付费对象为患者本人以及患者家属。 精神医疗行业在下游的话语权取决于诊疗对象的 数量以及付费对象的支付能力。 诊疗对象:中国作为一个 14 亿人口的大国,精神疾病患者数量庞大。全国 1000 多所 精神医疗机构对应 2 亿多的患者群体, 服务容量有限, 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特别是专 16 报告编号19RI10072 业性强、声望高的医院诊所,常常出现“爆满”的局面。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的情况 来看, 挂号排队时间经常超过 3 个小时, 单个患者所接受到的问诊时间被大大压缩。 与之相 反, 一些社区性的精神卫生诊所却少有问津, 患者对于精神医疗提供机构的专业性的敏感程 度较高, 体现出了明显的选择偏好。 从就诊数量上来看, 居民的生活压力与精神疾病患病率 通常与国家经济水平正向相关。21 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将是精神 疾病患病人数的日益增加,下游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付费对象: 精神医疗消费的付费对象对于轻度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是患者本人, 对于重度 精神疾病患者常常是患者家属以及好友。 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水平稳定增长, 中国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近五年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推动居民精神医疗消费能力逐渐提高。同时, 国家医保的完善和医改的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的支付压力。 政府和社会媒体的宣 传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精神健康问题, 居民的支付意愿加强, 有利于中国精神医疗消费量 的不断增长。 17 报告编号19RI10072 18 报告编号19RI10072 3 精神医疗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3.1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增强,药品数量增多 精神医疗需求增加,精神医疗机构数量也随之增长。2017 年中国精神病医院数量达 到 1,170 家,同比增长 14.0%,数量与规模均创下新高。精神医疗行业的整体条件改善, 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一些优秀的精神医疗医院脱颖而出,例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南大 学湘雅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该类医院依托高校,以专业的医师团队建立起专属 科研中心,医疗水平位列前茅;引进了专业医疗和护理设备,加快治疗效率,治疗效果明 显提高;建立了专业科学的护理团队,医院的服务质量大大改善。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内优 秀医院的涌现,使患者对精神医疗服务的信赖度逐步提升,有效地促进了行业的良性发 展。 在精神医疗机构逐渐发展的同时,抗精神病药物行业也取得了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