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纳米材料行业概览.pdf
1 报告编码19RI0326 头豹研究院 | 化工系列行业概览 400-072-5588 2019 年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概览 报告摘要 工业团队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有至少一维属于纳米尺寸 范围内 (1100 纳米) 的材料, 或以该尺寸范围内的物 质为基本构成单元的材料。 近年来, 随着纳米材料生产 技术的改良及下游需求增加的拉动,纳米材料的市场 规模呈现了较快的增长趋势。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市场 规模由 2014 年的 481.3 亿元增长到了 2018 年的 791.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3.2%。纳米材料未来有望在基 础工业材料以及显示器零件的细分市场上有所突破, 带动整体市场规模在 2023 年达到 1,633.9 亿元。 热点一:下游行业发展带来材料改善需求 热点二:现有应用渗透率提高,逐渐取代传统材料 热点三:量子点显示器性价比优秀 纳米材料凭借表面效应及高反应活性等优异性能获得市 场认可,现阶段主要以石墨烯导热膜在消费电子行业的 应用为代表。散热问题是消费电子行业长期高度关注的 技术问题,石墨烯导热膜即是充分利用这一特性而开发 出的片状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具有厚度薄及散热效率 高的优势,满足了消费电子产品的散热需求。 部分纳米材料凭借着高导电性、高导热性等性能优势, 在现有应用领域持续渗透。碳纳米管导电浆料的市场占 有率自 2014 年至 2018 年逐年上升,由 11.6%提高到 29.8%。虽与炭黑类材料目前的市场地位仍有差距,但随 着碳纳米管材料在动力锂电池领域的不断渗透,其市场 份额有望在 2021 年超过炭黑成为动力锂电池的主流导 电剂,并在 2023 年进一步达到 75%以上的占有率。 第一阶段的技术形态为量子点光转换膜,即在液晶屏幕 的基础上使用量子点光转换膜代替传统的荧光粉膜,蓝 色光源通过量子点光转换膜转换为白色光源经液晶过滤 为红绿蓝三色,可达到提升色域、改善液晶屏幕的显示 质量的目的;第二阶段的技术形态仍然使用蓝光作为背 光光源, 使量子点直接接受蓝光后并发出红绿蓝三色光; 最终阶段的目标技术形态为 QLED, 即不需要额外光源的 自发光技术。作为纳米材料中的重要细分市场,第二代 量子点显示技术的实现带来的产值将对整个纳米材料行 业的市场规模带来可观的拉动作用。 庄林楠 高级分析师 刘贵仁 蔡宇宁 分析师 分析师 邮箱:csleadleo 行业走势图 相关热点报告 化工系列行业概览2019 年中国半导体材料行业概览 化工系列行业概览2019 年中国硅片和硅基材料行业 概览 化工系列行业概览2019 年中国光刻胶行业研究报告 化工系列行业概览2019 年中国湿电子化学品行业市 场研究 报告编号19RI0326 目录 1 方法论 . 3 1.1 研究方法 . 3 1.2 名词解释 . 4 2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市场综述 . 6 2.1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定义及分类 . 6 2.2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发展历程 . 7 2.3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市场现状 . 8 2.4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产业链 . 10 2.4.1 上游分析 . 10 2.4.2 中游分析 . 11 2.4.3 下游分析 . 11 2.5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市场规模 . 12 3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驱动与制约因素 . 13 3.1 驱动因素 . 1 3 3.1.1 下游行业发展带来材料改良需求 . 13 3.1.2 国家政策及行业标准的制定促进了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应用 . 15 3.2 制约因素 . 1 6 3.2.1 稳定生产难度较高,生产控制工程仍待完善 . 16 3.2.2 行业存在炒作乱象 . 16 3.2.3 下游成本投入高,应用范围突破难 . 17 4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政策及监管分析 . 17 1 报告编号19RI0326 5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市场趋势 . 19 5.1 现有应用渗透率提高,逐渐取代传统材料 . 19 5.2 量子点显示器性价比优秀,第二代技术应用在望 . 20 5.3 纳米抗菌材料前景可期,实用产品及投资初现 . 21 6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 22 6.1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竞争格局概述 . 22 6.2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 23 6.2.1 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3 6.2.2 珠海聚碳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26 6.2.3 晋大纳米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28 2 报告编号19RI0326 图表目录 图 2-1 纳米材料分类 . 6 图 2-2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发展历程 . 7 图 2-3 中国主要应用级纳米材料 . 8 图 2-4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产业链 . 10 图 2-5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 12 图 4-1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相关政策 . 19 图 5-1 中国动力锂电池导电剂市场占有率:碳纳米管、炭黑,2014-2023 年预测 19 图 6-1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主要参与者(以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市场为例). 23 图 6-2 纳晶科技主营业务 . 24 图 6-3 珠海聚碳主营业务 . 27 图 6-4 晋大科技主营业务 . 29 3 报告编号19RI0326 1 方法论 1.1 研究方法 头豹研究院布局中国市场, 深入研究 10 大行业, 54 个垂直行业的市场变化, 已经积累 了近 50 万行业研究样本,完成近 10,000 多个独立的研究咨询项目。 研究院依托中国活跃的经济环境,从工业制造、电子产品、新能源等领域着手,研 究内容覆盖整个行业的发展周期,伴随着行业中企业的创立,发展,扩张,到企业 走向上市及上市后的成熟期, 研究院的各行业研究员探索和评估行业中多变的产业 模式,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专业的视野解读行业的沿革。 研究院融合传统与新型的研究方法, 采用自主研发的算法, 结合行业交叉的大数据, 以多元化的调研方法, 挖掘定量数据背后的逻辑, 分析定性内容背后的观点, 客观 和真实地阐述行业的现状, 前瞻性地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院的每一份 研究报告中,完整地呈现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研究院秉承匠心研究, 砥砺前行的宗旨,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行业, 从执行的层面阅 读行业,为每一个行业的报告阅读者提供值得品鉴的研究报告。 头豹研究院本次研究于 2019 年 6 月完成。 4 报告编号19RI0326 1.2 名词解释 纳米: Nanometer 的译名, 简写为 nm, 是一种长度单位。 1 纳米=10 的负 9 次方米, 即 1 米=10 亿纳米。 悬空键:指材料表面原子因另一侧未与其他原子键合,产生的空悬的化学键。 淋巴示踪:通过染色的方式将肿瘤区域的淋巴结进行标记,用于恶性肿瘤的相关治疗。 LCD 显示器:即液晶(Liquid Crystal)显示器,其原理是通过电流控制液晶的透光度 配合背部的灯管来显示画面。 电子陶瓷: 主要通过其电性能发挥作用的一类功能性陶瓷, 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 家用 电器、军事装备、医疗器件、汽车等领域。 MLCC: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s,即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结构为多层叠 合的陶瓷介质膜片,作为电子功能元件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仪器仪表等领域。 CFDA: 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即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是原中国国务院直属的负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机构, 已于 2018 年并入新组建的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微笑曲线:微笑曲线理论由台湾宏碁集团创始人及时任董事长施振荣于 1992 年提出, 是关于某一产品从设计到上市销售等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附加价值的理论, 最初针对个 人电脑产业,后推广到其他的电子产品。 QLED:Quantum Light-Emitting Diode,即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由阳极层、阴极层 与发光层组成三明治型结构, 其发光层由量子点材料构成, 通过控制量子点材料的尺寸 令其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即有机发光二极管,以阳极层、阴极层与发 光层组成三明治型结构, 其发光层由有机材料构成, 通过使用不同种类的有机材料令其 5 报告编号19RI0326 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十一五: 全称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自 1953 年起,中国开始以五年为单位制订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第一个五年规划即简称为“一 五”。“十一五”对应的年份为 2006 年至 2010 年。 十二五: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对应 的年份为 2011 年至 2015 年。 十三五: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对应 的年份为 2016 年至 2020 年。 6 报告编号19RI0326 2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市场综述 2.1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定义及分类 根据尺寸上的绝对数值进行定义,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有至少一维属于纳米尺寸 范围内(1100 纳米)的材料,或以该尺寸范围内的物质为基本构成单元的材料。由于在 纳米尺寸下, 物质具有与宏观状态时所不同的表面效应、 小尺寸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 量子限域效应等,因而纳米材料具有异于传统尺寸材料的光、电、磁、热、力学和机械等性 能。 将材料纳米化的目的主要是追求与传统尺寸材料不同的物理或化学性质, 故芯片工业中 的晶体管虽然在尺寸上符合纳米尺寸的标准,但通常不被划入纳米材料的范畴之中。 根据材料三维尺寸中符合纳米尺寸范围的维数,可将纳米材料分为三类(见图 2-1) : (1)三维尺寸均符合纳米尺寸标准的材料被称为零维纳米材料,常见形态为纳米颗粒,代 表性材料包括铂纳米颗粒、 金纳米颗粒等; (2) 三维尺寸中有两个维度符合纳米尺寸标准的 材料被称为一维纳米材料, 常见形态为纳米管、 纳米线或纳米纤维, 代表材料包括碳纳米管、 硅纳米线、 碳纳米纤维等; (3) 三维尺寸中有一个维度符合纳米尺寸标准的材料被称为二维 纳米材料, 常见形态为纳米薄膜, 代表性材料包括石墨烯 (一种晶格结构的二维碳纳米材料) 、 二硫化钼等。 图 2-1 纳米材料分类 7 报告编号19RI0326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2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发展历程 纳米材料行业自 1991 年发展至今,可分为萌芽期与起步期两个阶段(见图 2-2) : 图 2-2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发展历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1)萌芽期(1991 年2010 年) :1990 年,首届国际纳米科技会议(Nanometer Sca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于美国巴尔的摩举办, 标志着全球纳米科技的开端。 1991 年, 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中国第一届“纳米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 标志着纳米科技研究在中 国的开端。1997 年,中国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以下简称“973 计划” ) , 对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做出了部署, 其中将纳米研究列为国家重大 科研方向, 对纳米材料的研究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级别层面。 国家政策的重视使得纳米材料 行业开始获得研发资金支持,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及地方 政府从不同层面对纳米材料研究投入资金,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相关研究项目的资助占 比最高。2004 年,二维碳纳米材料石墨烯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实验室中被成功分离,不 久中国科学界以及产业界也开始了针对石墨烯的研究及发展。 其中, 厦门凯纳石墨烯技术股 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凯纳” ,前身为厦门凯纳石墨烯技术有限公司)的团队在 2006 年与华侨大学的研究团队一同开启了对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的研发, 是中国纳米材 料萌芽期产学合作的典型项目。 8 报告编号19RI0326 (2)起步期(2010 年以后) :经历了近 20 年的技术积累以及在市场上的前期推广, 2010 年后纳米材料在中国逐渐实现量产,一批代表性的股份制公司相继成立并开展相关业 务,如 2010 年成立的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国瓷” ) 、2011 年 成立的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六元素” ) 、2015 年成立的厦门 凯纳以及 2017 年成立的江苏天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奈科技” ) 。以石墨烯材 料为例, 自 2010 年以来行业在资本的支持下开始起步发展, 批量的制备技术也有了较大进 步,代表性企业第六元素在 2015 年的石墨烯粉末售价最低可达到 100 万元/吨,为 2011 年市场平均售价 1,000 万元/吨的十分之一。随着生产成本与售价的降低,市场对石墨烯的 接受度不断提高, 进一步推进了石墨烯的产能扩大, 行业中有部分企业在 2015 年已经完成 中间阶段的试验生产,准备开始量产,如宁波墨西科技有限公司年产 300 吨石墨烯项目、 第六元素年产 100 吨石墨烯粉体项目。 2.3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市场现状 现阶段, 中国已实现商业化量产应用的纳米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导电浆料 (也称为导 电液) 、纳米钛酸钡粉体、纳米碳混悬液、石墨烯导热膜、量子点光转换膜等,分别应用于 锂电池导电剂、陶瓷电容器制造、淋巴示踪、散热材料、显示产品等领域(见图 2-3) : 图 2-3 中国主要应用级纳米材料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9 报告编号19RI0326 (1)碳纳米管导电浆料是一种新型的电池导电剂,是在碳纳米管粉体的基础上通过分散工 艺的处理进行改良得到的产品, 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 数码电池等锂电池产品。 碳纳米管凭 借导电性能强、有助于提升电池循环寿命等优良特性,2018 年在动力锂电池导电剂及数码 电池导电剂市场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 29.8%及 18.0%; (2)纳米钛酸钡粉体是一种用于生产电子陶瓷的基础粉体材料,以钛源和钡源为原料在高 温高压环境中通过水热反应工艺生成, 颗粒的粒径可控制在 20 至 500 纳米。 与传统钛酸钡 材料相比, 纳米钛酸钡粉体的颗粒较细且粒度分布均匀, 以此为原料生产的电子陶瓷具有更 高的强度及韧度,故主要被用于 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等高端电子陶瓷。根据头豹 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 年纳米钛酸钡粉体在中国 MLCC 陶瓷粉市场中的占比已达到 75% 以上。 (3)纳米碳混悬液是一种新兴的淋巴示踪剂,与传统的淋巴示踪剂相比具有高度的淋巴趋 向性, 通过大小均匀的纳米碳颗粒可将淋巴结均匀地染色以便于在术中辨认, 现阶段已被受 到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 纳米炭混悬注射液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 CFDA 批准的淋巴示踪剂, 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8 年在试点医院的销售额已超过 1.6 亿元; (4)石墨烯导热膜主要利用了石墨烯能在短时间内将热量迅速转移的特性,目前在中国主 要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的散热。 在手机散热材料领域, 在手机超薄化的发展趋势下产品内部空 间不断收缩, 石墨烯属于导热性能最优且其他特性可满足手机商业化应用需求的材料。 主流 的新型散热解决方案如导热凝胶散热、 金属背板散热等, 均以石墨烯导热膜为基础开发的应 用,可见石墨烯导热膜已成为手机散热的主流材料之一; (5)量子点光转换膜是由纳米尺寸级别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薄膜,在市场中主要用于改善 电视机及其他液晶显示产品的画面质量。 2018 年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前 5 的电视机品牌中, 三星、TCL 和海信三家企业都选用了量子点技术,2018 年全球量子点膜的市场规模已达到 10 报告编号19RI0326 5 亿美元以上。 综上, 纳米材料的应用市场主要分布在电子产品制造及医疗领域。 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 成熟,纳米材料市场将会由实验研究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环境、能源、建筑等领 域的应用也将进一步加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4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产业链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的产业链由上至下依次可分为上游纳米材料生产商、 中游纳米材料应 用零部件生产商以及下游终端产品提供商(见图 2-4): 图 2-4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4.1 上游分析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产业链上游的主要参与者为纳米材料生产商, 按所产纳米材料的主元 素可划分为碳纳米材料生产商及其他纳米材料生产商。 碳纳米材料由于在形态及应用方向等方面较为多元化, 生产商通常会生产多类型的碳纳 米材料。 如厦门凯纳的主营产品中既包括了石墨烯粉体和石墨烯微片粉体, 也包括石墨烯浆 料; 天奈科技的主营产品既包括碳纳米管导电浆料, 又包括碳纳米管粉体; 中国其他纳米材 11 报告编号19RI0326 料生产商主要为纳米钛酸钡粉体的生产商,其中应用于生产 MLCC 的纳米钛酸钡的市场份 额基本集中在国瓷材料,另一具备 MLCC 配方粉生产能力的厂家为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但其生产的配方粉全部为自产自用,并不对外销售。数据显示,上游纳米材料生 产商的成本结构较为稳定,前期在设备等固定成本方面的投入在总成本中的占比近 60%, 原料、人工等生产相关的浮动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为 30%左右。因此,上游厂商对中游 纳米材料应用零部件生产商的议价能力较高。 2.4.2 中游分析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产业链中游的主要参与者是纳米材料应用零部件生产商。 以碳纳米管 导电剂市场为例, 其中游厂商的参与者主要为购买上游导电剂产品进行动力电池、 数码电池 等锂电池产品生产的电池厂商。 这部分电池产品将作为生产零部件继续输送至下游的新能源 汽车、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无人机等制造厂商。 当前纳米材料产业链中存在着 “微笑曲线” 特征, 即从事附加价值较低的组装及制造业 务的中游环节厂商, 由于技术壁垒较低, 同质化程度较高等原因受到上下游厂商挤压。 一旦 行业出现增长减缓或收缩情况, 中间产品生产环节将受到冲击, 因此其议价能力在产业链中 处于最低位置。 2.4.3 下游分析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产业链下游的主要参与者为终端应用型产品提供商, 主要包括消费类 电子产品、 通信通讯及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提供商。 与中间纳米材料应用零部件生产商不同, 终端产品提供商可通过代工生产等形式降低组装及制造业务在主营业务中的比重, 并向消费 者提供其他服务型业务以进行终端品牌的塑造与营销, 是 “微笑曲线” 理论中具有高附加价 12 报告编号19RI0326 值的末端环节。 在服务方面,以知名电子产品提供商小米集团(以下简称“小米” )为例,除硬件销售 外,小米公司还提供诸如广告、数字内容、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服务。根据小 米 2019 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披露数据显示, 小米服务类的营业收入在当季收入中的占比为 近 10%左右, 贡献了 43 亿元的收入, 且该类型业务的毛利率达到了 67.4%, 是主营业务中 毛利率最高的板块; 在品牌方面, 与购买中间产品进行生产的制造商不同, 终端消费者对品 牌的敏感度处于更高的水平, 终端产品提供商拥有的品牌往往能实现更高的溢价。 由此可见, 这一环节的议价话语权高于中游环节。 2.5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市场规模 近年来, 随着纳米材料生产技术的改良及下游需求增加的拉动, 纳米材料的市场规模呈 现了较快的增长趋势。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市场规模由 2014 年的 481.3 亿元增长到了 2018 年的 791.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3.2%(见图 2-5) 。在生产技术的积累以及下游应用市 场进一步推广的环境下, 纳米材料未来有望在基础工业材料以及显示器零件的细分市场上有 所突破,带动整体市场规模在 2023 年达到 1,633.9 亿元。 图 2-5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13 报告编号19RI0326 3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驱动与制约因素 3.1 驱动因素 3.1.1 下游行业发展带来材料改良需求 21 世纪以来,随着电子信息、国防、能源、环境、生物医药及先进制造业等行业的高 速发展, 产品零部件的小型化、 高集成、 智能化等趋势对生产材料的性能及尺寸方面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纳米材料凭借表面效应及高反应活性等优异性能获得市场认可, 现阶段主要以 石墨烯导热膜在消费电子行业的应用为代表。 散热问题是消费电子行业长期高度关注的技术问题, 即如何依据电子元件、 电路板以及 外壳等各部分的热特性来设计散热路径, 从而使热量从发热源的电子元件向外散发, 降低元 件的峰值温度。在过去,消费电子产品通常采取两种散热方案: (1)通过铝或铜等金属材料 直接将热量向外转移; (2)配合硅胶、风扇等配件形成散热系统。在消费电子向超薄化及多 功能化发展的趋势下, 产品内留给散热系统的空间日益狭小, 传统的铜铝材料加硅胶的散热 通道设计越来越难以满足产品的需求, 生产厂商逐渐开始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在新需求的驱 动下, 基于石墨烯材料的散热方案应运而生。 石墨材料除具有碳的高导热性能之外, 其独特 的六角平面结构可使热量的传输主要集中在 X 轴与 Y 轴方向上,在 Z 轴的热传导系数则极 低。 因此石墨材料在水平方向上导热迅速, 在垂直方向上则几乎不传导热量。 石墨烯导热膜 即是充分利用这一特性而开发出的片状材料, 与传统材料相比具有厚度薄及散热效率高的优 势,满足了消费电子产品的散热需求。自 2015 年起,石墨烯导热膜已陆续在超薄笔记本电 脑、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上成功应用,扩大了纳米材料行业的下游应用需求。 14 报告编号19RI0326 15 报告编号19RI0326 3.1.2 国家政策及行业标准的制定促进了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应用 在国家政策方面, 纳米材料作为中国重点布局的前沿新材料之一,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 家政策的支持。以中国重点发展的石墨烯材料为例:自 2014 至 2017 年,中国国务院、国 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单位陆续发布了关键材料 升级换代工程实施方案 、 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 “十三五”材料领 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政策文件, ,代表着中国政府对石墨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 支持及详实的规划。在此期间,中国的石墨烯生产企业已超过 400 家,市场规模也由 2014 年的 1.4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274.5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00%。在石墨烯行业发展 的带动下,中国纳米材料行业的发展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行业标准方面, 作为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型材料, 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应用亦离不开相关 行业标准的制定。以石墨烯材料为例,在 2015 年 11 月之前,行业中尚未出台相关国家强 制性标准及地方标准, 行业内相关的协会等权威团体也未发布统一标准, 对于材料的界定只 能依赖业内企业各自制定的产品标准, 这种标准缺失的状态阻碍了中国石墨烯行业的健康发 展。在此情况下,2016 年 12 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新材料产业发展 指南 ,提出要完善国家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及时解决重点标准缺失的问题,加快石墨 烯材料的定义标准及名词术语的发布, 重点确定石墨烯在层数测定、 比表面积等方面的标准。 2018 年 6 月,由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委员会制定的石墨烯材料术语和 代号 及 含有石墨烯材料的产品命名指南 两项团体标准以中英双语版本正式向全球发布, 这是继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之后第二个由权威机构制定并发布的石墨烯标准。 这两项标准将 十层以内 (包括十层) 碳原子层的材料统一定义为石墨烯材料, 兼顾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观 点, 充分考虑了技术的进步曲线及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 有利于促进石墨烯材料的产业化应 用。 16 报告编号19RI0326 3.2 制约因素 3.2.1 稳定生产难度较高,生产控制工程仍待完善 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材料使用者而言, 纳米材料较普通尺寸材料更 具化学反应活性, 意味着使用更少量的材料即可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