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docx
2020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 在考虑升学、出国以及后续公共岗位落实等因素后,今年全国约有 590 万大学生应届毕业生需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基 于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将 6 月份仍在求职的应届大学生识别 为“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从学历、性别、地域、院校、专业等角度对这类群体进行画像,透过供需错配的视角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原因,并提出了应对今明年两届毕业生就业“双届叠加”局面的举措。 核心发现: 6 月仍有 26.3%的 2020 届应届生在求职 大学生就业市场整体供需增速的差距较为明显,需求下降 7.1%,求职上升 35.2% 国企岗位需求近期逆势增长,但未能抵消民企和外企需求的下滑 大型企业岗位需求稳定增长,但中小微企业岗位需求降幅较大 就业重点地区的岗位需求增长疲弱 重点行业和主打职业的岗位需求明显下降 大专学历就业最为困难 女大学生就业难度高于男大学生 就业困难大学生以户籍地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为主 就业困难大学生主要来自于非重点大学和一般学院 低层次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就业困难大学生扎堆东部地区,中部成吸引大学生洼地 理工专业大学生人才紧缺,经管类过剩 民企提供六成多岗位需求,仅收到不足三成就业困难大学生投递 就业困难大学生偏好稳定性强、市场压力小行业 就业困难大学生对劳动强度大、流动性强职业热情低 一、大学生就业有多难 2020 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 874 万,但这并非需要就 业大学生的准确规模。教育部已安排研究生扩招 18.9 万、专升 本扩招 32.2 万,预计 2020 年研究生入学规模将达 111.4 万,专 升本人数约 64 万。根据历史数据预测,今年将有 44 万大学生 出国深造,并有 50 万留学生归国就业。考虑到升学、出国以及 留学生归国因素,共有 705 万大学生需要就业。根据最新政策和招录计划,中央和地方公务员、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 支一扶”、大学生入伍等公共岗位可吸纳 90 万人就业。同时, 智联招聘近期的问卷调查表明,有 2.8%的大学毕业生(约 24 万)希望创业。综上,今年约有 590 万大学生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 大学生就业市场整体供需增速的差距较为明显。过去一年 ( 2019 年 7 月 2020 年 6 月 ) ,在智联招聘平台上针对应届大 学生发布的岗位数同比下降 7.1%,而投递简历的大学生同比上 升 35.2%。新冠疫情爆发后的 2 6 月,智联招聘平台新发布大 学生岗位数同比下降 15.5%,而在智联招聘平台投递简历的应 届大学生同比上升 62.7%,供需对比更加明显。虽然随着国内 新冠疫情得到控制,新增大学生岗位需求数在 3 5 月的同比降幅收窄,但岗位需求增速仍然明显低于因“考研失败效应”而提高的大学生求职者增速,供需增速的差距从 2 月份开始急剧 扩大,直到近两月份才有所收窄 ( 见图 1) 。 图 1 智联招聘平台新发布岗位数与投简历大学生数对比 6 月仍有 26.3 的 2020 届应届生在求职。我们将 6 月份仍 在智联招聘平台上投简历的 2020 届应届大学生视为“有就业意愿但未就业的大学生”,将过去一年间在智联招聘平台上投简历的 2020 届应届大学生视为“有就业意愿的大学生”,前者占后者的比重为 26.3%,比去年同期高 4.4 个百分点。 国企岗位需求近期逆势增长,但未能抵消民企和外企需求的下滑。 在智联招聘平台针对大学应届生的岗位需求中,约三 分之二 ( 64.6%) 来自民营企业 ( 不包含股份制企业和上市公司 ) 。但 2020 年 2 至 6 月,民企发布的岗位需求同比下滑了 10.7%。同期,外资企业岗位需求同比下降幅度最大( 36.0%) ,国企岗 位需求下降幅度也达 20.0%。虽然国企 5 月和 6 月的岗位需求同比增长出现反弹,但由于其比重较小,未能使二季度岗位需求同比增长转负为正。 大型企业岗位需求稳定增长,但中小微企业岗位需求降幅较大 。 2020 年 2 至 6 月,员工规模 1 万人以上的大企业岗位需 求同比增多 20.5%,在各类企业的需求比重为 19.9%,较去年 同期提高 6 个百分点,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起到积极作用。但抗经济波动能力较弱的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同期岗位需求同比 降幅很大,且呈现出“规模越小则降幅越大”的特征 (见图 2) ,其中员工规模在 20-99 人以及 20 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同比下降 28.4%和 34.1%。 图 2 2020 年 2 6 月 各 类企 业 应届 生 岗 位 需求 同 比增速 就业重点地区的岗位需求增长疲弱 。 今年 2 6 月,经济发 达的东部地区岗位需求同比下降 19.0%,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和 珠三角城市群的岗位需求分别同比下降 27.3%、 26.0%;人口较 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岗位需求同比下降 26.3%;就业机会比较密 集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岗位需求同比降幅较大,分别下降了 25.0%和 20.8%,远高于二线城市 (+1.6%)、三线城市 (-8.6%)和 四五线城市( -5.1%) 。 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新一线城市包括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共 15 城。 图 3 2020 年 2-6 月各地区应届生岗位需求同比增速 图 4 2020 年 2-6 月各城市等级应届生岗位需求同比增速 重点行业和主打职业的岗位需求明显下降。服务业招聘需求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 今年 2 6 月, 快速消费品销售 ( -47.0%) 、中介服务 ( -43.8%) 、软件信息服务 ( -38.5%) 、金融( -35.9%) 、互联网 /电子商务( -26.8%) 是岗位需求同比下降最大的五个行业。同时,疫情加快了“机器替人”的步伐, 物流仓储类 ( -72.7%) 、技工 /操作工 ( -33.5%) 、行政 /后勤 /文 秘 ( -34.1%) 等劳动密集型职业的招聘需求降幅明显,客服 /售前 /售后技术支持( -37.2%) 、销售业务 ( -29.6%) 等需要与人接触的职业也呈现出被新商业模式替代的趋势。 二、哪类大学生就业难 我们将 6 月份仍在智联招聘平台投简历的应届大学生识别 为“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并从学历、性别、地域、院校、专业等角度对这类群体进行画像分析。 大专学历就业最为困难。 在 6 月份就业困难的应届大学生群体中,本科生的比重最高 ( 65.6%) ,大专生次之( 26.2%) , 硕士和博士的比重分别为 8.0%和 0.14%。我们用“某类学历 6 月份仍在求职的人数 /该类学历过去一年求职的人数”来计算不 同学历的就业难度系数(下文各维度就业难度系数与之类似 ) 。 大专学历就业难度系数最高( 30.0%) ,本科学历就业难度系数 次 之( 27.9%) ,前两者就业难度约为硕士 ( 15.9%) 和博士 ( 11.2%) 学历的两倍。 女大学生就业难度高于男大学生。 6 月份仍在智联招聘平 台求职的应届大学生中,女大学生的比重( 58.5%) 比男大学生 ( 41.5%) 高出 17 个百分点。截止到 6 月份,过去一年在智联 招聘投递过简历的应届大学生中,仍有 27.7%的女大学生处于 求职状态,其就业难度系数要比男大学生 ( 25.5%) 高出 2.2 个百分点。虽然学历越高的女大学生就业难度系数会更小,但女硕士的就业难度系数( 18.9%) 比男硕士 ( 12.2%) 高出 6.7 个 百分点,在各类学历中表现出最大的性别差异(见图 5) 。 图 5 不同学历下就业难度系数及性别差异 就业困难大学生以户籍地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为主 。在 6 月份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户籍地在三线城市 ( 29.2%) 和四五 线城市 ( 41.5%) 的大学生比重超过了七成,构成了仍在求职的大学生的主体。从高校所在地来看,区域难度差异不太明显, 中部和东部高校分别仍有 29.2%和 27.6%的大学生未就业,略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 26.3%) ,东北( 25.5%)和西部 ( 25.1%) 高 校未就业大学生比重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多方支持下,湖 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并未高于其他地区, 6 月份仍在求职 的大学生比率为 24.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就业竞争最为激烈的三大城市群来看,珠三角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难度最 大,仍在求职的大学生比率达到 30.1%,高于京津冀( 26.9%) 和长三角( 26.3%)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