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茶园风电场环境影响报告表doc.pdf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试行 ) 项目名称 : 中电投兴国茶园风电场 建设单位 : 中电投江西电力有限公司新能源发电分公司 编制日期 2014 年 4 月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 30 个字 (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 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 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中电投兴国茶园风电场项目 建设单位 中电投江西电力有限公司新能源发电分公司 法人代表 殷 少 彬 联系人 蔡冰 通讯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艾溪湖北路 688 号 8#座 联系电话 13870871082 传真 邮政编码 330096 建设地点 赣州市兴国县茶园乡 立项审批部门 批准文号 建设性质 新建 改扩建 技改 行业类别 及代码 D4414 风力 发电 占地面积 (平方米 ) 永久: 48400 临时: 158800 绿化面积 (平方米 ) / 总投资 (万元 ) 64707 其中:环保 投资 (万元 ) 1766.39 环保投资占 总投资比例 2.73% 评价经费 (万元 ) 预期投产日期 2015 年 12 月 工程内容及规模 : 一、项目背景 常规化石燃料资源在地球中的储量是有限的。随着大规模工业开采和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全世界都面临着化石能源资源日益枯竭的巨大压力。中国的一次能源资源的储量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且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非常低,能源形势比世界能源形势要严峻得多。风力发电是当今 世界新能源发电技术中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技术。正是因为有这些独特的优势,同时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两个因素的推动下,风力发电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目前江西省风电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根据江西省 “十二五 ”新能源发展规划, 该公司 截至 2013年底,相继建成了矶山湖 3万千瓦、长岭 3.45万千瓦、大岭 1.95万千瓦 、老爷庙 4.95万千瓦、大岭扩建 2.1万千瓦、笔架山 4.8万千瓦等六 个风电项目,风电总装机容量达 20.25万千瓦,风电开发 位于 江西 省 前列。 3 兴国茶园测 风塔 50m处年均风速为 6.0-6.5m/s,年风功率密度为 214-258W/m2。 80m 高度年总体以 N 风为主导风向,年总体风能方向与主导风方向一致 , 80m高处的年均风速为6.14-6.77m/s,年风功率密度为 233-288W/m2。从风能参数年均值结果来看,测风塔 50m高度处风能参数年均值能达到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风功率密度等级表中的 2 级标准。在当前的风场建设投资成本和风电电价水平上,具备开发条件。 中电投江西电力有限公司新能源发电分公司计划在兴国茶园 风电场装机容量为84MW,共安装 42台单 机容量 2MW的风力发电机组,茶园风电场与钓鱼台 、天湖山 风电场共用一座 220kV升压站,风电场机组通过 35kV集电线路接入 220kV升压站。 兴国茶园风电场位于赣州市兴国县茶园乡,地处兴国县与泰和两 县交界处的山脉,风场位于 兴国县西北面约 32km,泰和县 东南面约 38km。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 年本修订本),本项目不属于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因此,本项目符合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江西省能源局于 2013 年 6 月 21 日以赣能新发函 2013131 号江西省能源局关于同意 兴国茶园 风电场开展前期工作的复函 允许本项目开展前期工作。 二、工程内容及规模 项目工程内容及规模:工程安装轮毂高度为 80m 的 WTG2000A 风电机组 42 台,建设期为 12 个月。 年上网发电量为 182.339GWh,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为 2170.7h,容量系数为 0.248。茶园风电场( 84MW)与 泰和 钓鱼台风电场共用 1 座 220kV 升压站,主变容量为 163MVA,风电场机组通过 35kV 集电线路接入 220kV 升压站,钓鱼台风电场升压站出线破口接入井冈山电厂 埠头 220kV 线路,导线采用 2LGJ-300,长度约 216km。 就地风机单元采用一机 一变的单元接线,发电机出口经电缆接至就地箱式变电站低压侧,升压至 35kV 后通过 35kV 集电线路引接至泰和钓鱼台风电场内 220kV 升压站的35kV 屋外配电装置。本工程场内共设 6 回 35kV 集电线路,每回线路汇集约 78 台风力发电机组。 本风电场 35kV 集电线路采用电缆 -架空组合方案,海拔 500 米以上采用电缆敷设,海拔 500 米以下采用架空线路,电缆敷设长 35.7km,架空线路长 4.2km,全场 35kV集电线路总长约 39.9km。 本项目与 江西 泰和钓鱼台风电场 (属于同一公司经营项目) 共用一升压站 (含生活区) , 本项目与 钓鱼台风电机组相邻,位于本项目的东北面。共用的升压站位于本项目的西北偏北面,相距约 2700m, 详见图 1 。 升压站在 江西泰和钓鱼台风电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2012 年中已包含, 目前已经取得了环评批复,因此,升压站 (含生活区) 4 的建设内容不在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 江西泰和钓鱼台风电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2012 年 中 升压站工作人员定员为 15 人左右,含本项目的相关工作人员,项目建成后升压站不增加工作人员,因此,不增加升压站内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固废产生量。 图 1 钓鱼台风电场与本项目的位置关系 项目交通路线: 风电场区域的运输方式采用公路运输方式。进场道路由天湖山风电场进场道路开始引接,施工检修道路主干道路沿各风机位布置。施工检修道路宽 5m(路肩 0.5m) ,按厂矿道路设计规范中山岭重丘四级厂外道路设计。进场道路与施工检修道路设计总长 8km。 本项目具体特征见表 1。 表 1 兴国茶园风电场工程特性表 名 称 单位(或型号) 数量 备注 风电场场址 海拔高度 m 8001182 经度(东经) 115 445.23 中 纬度(北纬) 262837.57 中心 年平均风速(轮毂高度) m/s 6.146.77 80m高 5 风功率密度(轮毂高度) W/m2 233288 80m高 盛行风向 N 主要设备 风电场主要机电 设备 风电机组 台数 42 额定功率 kW 2000 叶片数 3 风轮直径 m 105 风轮扫掠面积 m2 9624 切入风速 m/s 3 额定风速 m/s 10 切出风速 m/s 22 安全风速 m/s 52.5 3s 极大 轮毂高度 m 80 风轮转速 r/min 5.5-15 发电机额定功率 kW 2000 发电机功率因数 0.95 额定电压 V 690 主要机电设备 就地变 S11- 2200/35 42 土建 风电机组基础 台数 42 型式 C40钢筋砼扩展基础 地基特性 天然地基 台 升压变基础 台数 42 型式 钢筋砼独 立基础 施工 工程数量 土石方开挖 m3 37.59104 土石方回填 m3 14.01104 风电机组基础混凝土 m3 20370 风电机组设备基础钢筋 t 2037 施工检修道路 km 8 全部 新建 施工期限 总工期 12 个月 第一批机组发电 第 12 月 概算指标 静态投资(编制年 ) 万元 64707 单位千瓦静态投资 元 /kW 7703 施工辅助工程 万元 2648 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 万元 49334 建筑工程 万元 7065 其它费用 万元 4703 基本预备费 万元 956 建设期利息 万元 1684 工程动态投资 万元 66391 单位千瓦动态投资 元 /kW 7904 经济指标 装机容量 MW 84 年上网电量 MWh 182.339 6 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 h 2170.7 平均上网电价 (不含增值税) 元 /kWh 0.52 平均上网电价(含增值税) 元 /kWh 0.61 盈利能力指标 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 % 23.33 总投资收益率 % 8.5 投资利税率 % 5.62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 % 24.79 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税后) % 10.62 全部投资财务净现值 万元 23070.04 投资回收期 年 8.87 清偿能力 资产负债率 % 80.09 表 2 拟建项目组成一览表 工程分区 主要项目组成 土石挖方、填方 风机及箱变工程 42个风电机组,采用一机一变。在每个风机基础四周,设置一个施工吊装场地,吊装场地尺寸为 35m45m。 挖方: 37.59 万 m3 填方: 14.01 万 m3 集电线路工程 集电线路用地包括电缆敷设用地,用地面积约2.023hm2(合 30.345 亩),均为林地。 检修道路 山上 新建检修道路 8km,路面宽 5.0m的泥结碎石路面( 两边 路肩宽 0.5m) ; 用地范围内多为低矮草甸,低矮灌木。 施工临时占地 施工管理及生活区、施工仓库、施工弃土、材料堆放等,占地 15.89hm 三、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1、地形地貌 本风电场所属区域为兴国县茶园乡,茶园风场所在地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显著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和影响,盛行偏南风;冬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冷高压控制和影响,盛行偏北风;春秋 两季为过渡季节,仍多为偏北风。 拟建场址标高为 800-1182 米,地形地貌主要为中低山,场址内表层为残坡积覆盖层,形成大小不等的山峰,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山脊上无高大乔木和灌木,多覆盖不高于 70cm的草本植物,山脚下的山前平地是竹林、茶场,山腰是茂密的森林。各山峰与山谷之间相对高差在 30-380 米之间。 2、区域地质活动 根据区域沉积、岩浆活动、构造变动及变质作用特点,本区域地质历史分为三个构造旋回:澄江 -加里东旋回、海西 -印支旋回、燕山 -喜马拉雅旋回。其中澄江 -加里东旋回 7 形成基底构造层,包括线路上的震旦系、 寒武系、奥陶系、浅变质砂板岩及中部关田一带的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体和路线经过的最大褶皱 -关田背斜;海西 -印支旋回和燕山 -喜马拉雅旋回形成本区盖层构造层,海西 -印支旋回是形成由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组成的文英岩体的主要构造力量。 在整个赣中南地区,中生代以来是一个较稳定的隆起区。第四纪时地貌以丘陵和河流平原为主,在赣州、池江、杨梅寺、大余等地发育有三级基座阶地,海拔 110120m之间,其沉积厚度厚度小,说明此时新构造以间歇性上升运动为主,但其幅度小,没有形成明显的新构造断裂。 根据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 , 区内动峰值加速度小于 0.05g,即地震强度为小于 度区,按 度区抗震设防。 3、地层岩性 根据所收集的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江西省地质图( 1: 50 万)、江西省地质矿产图(兴国幅)( 1:20 万)(图 5)以及现场测绘调查,并参考附近类似场地已有勘测资料,拟建场址上伏地层成因类型为 第四系 残坡积层( Qel+dl)粉质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下伏基岩主要为 泥盆系( D)砂岩、粉砂岩、页岩 。现根据不同的建筑地段和地层时代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 风机布置地段 风机布置在 山脊上 ,地层分布有: ( 2) 第四系残坡积 (Q2el+dl) 粉质粘土 :灰黑色或灰黄色,可塑 -硬塑,混少量强风化砂岩碎石,主要分布于山坡地带 ,厚度 0 1.5 米。 ( 3) 第四系残坡积 (Q2el+dl)粉质粘土混碎石 :灰黄色、棕黄色、棕红色,可塑 -硬塑,混 25% 45%强风化砂岩碎石, 碎石粒径 5 20cm,局部为 50 cm 以上, 主要分布于山脊顶部和山坡地带 ,厚度 0 4.5 米。 下伏基 岩为: ( 4-1)泥盆系上统三门滩组( D3sn) 页岩、砂岩等:灰紫色、灰 黄色,砂质结构,中厚层状结构,泥质胶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强风化,厚度 0.5 1.5 米。主要分布于 本期场 址北侧。 ( 4-2)泥盆系上统三门滩组( D3sn) 页岩、砂岩等:灰紫色、灰 黄色,砂质结构,中厚层状结构,泥质胶结,节理裂隙稍发育,岩体稍完整,中等风化,厚度不详。主要分布于 本期场址北侧。 ( 5-1)泥盆系上统中棚组( D3z)石英砂岩、粉砂岩:深黄色或 黄褐色,砂质结构,薄层状结构,硅质胶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强风化,厚度 1.0 2.0 米。主要分布 8 于 本期场址南侧。 ( 5-2)泥盆系上统中棚组( D3z) 石英砂岩、粉砂岩:青灰色或 黄褐色,砂质结构,中厚层状结构,硅质胶结,节理裂隙稍发育,岩体稍完整,中等风 化,本次钻孔未钻穿,厚度不详。主要分布于 本期场址南侧。 因风电场地范围较大,以上地层深度可能有一定变化。 运输道路 风电场运输道路有钓鱼台 -黄龙坪 -轿顶石。 ( 1)第四系冲洪积层 (Q4al+pl):粘性土、粘性土混碎石、淤泥、泥砾等, 主要分布于山间低洼地段及 山前平地的溪沟中 ,厚度 0-10 米。 ( 2)第四系残坡积层 (Q2el+dl) 粉质粘土: 灰黑色或灰黄色,可塑,混少量强风化砂岩碎石,主要分布于山坡地带及 山前平地 ,厚度 0.5 1.5 米。 ( 3) 第四系残坡积 (Q2el+dl)粉质粘土混碎石 :灰黄色、棕黄色、棕 红色,可塑 -硬塑,混 25% 45%强风化砂岩碎石, 碎石粒径 5 20cm,局部为 50 cm 以上, 主要分布于山坡地带及 山前平地 ,厚度 0.5 5.0 米。 下伏基岩为: ( 4-1)泥盆系上统三门滩组( D3sn): 页岩、粉砂岩等:灰紫色、灰 黄色,层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强风化。主要分布于上山 道路。 ( 4-2)泥盆系上统三门滩组( D3sn) 页岩、粉砂岩等:灰紫色、灰 黄色,薄层状结构,节理裂隙稍发育,中等风化。主要分布于上山 道路。 ( 5-1)泥盆系上统中棚组( D3z): 石英砂岩、砂岩、页岩; 黄褐色,砂质结构,层状构 造,节理裂隙发育,强风化。主要分布于上山 道路。 ( 5-2)泥盆系上统中棚组( D3z) 石英砂岩、粉砂岩:青灰色或 黄褐色,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硅质胶结,节理裂隙稍发育,岩体稍完整,中等风化。主要分布于上山道路。 因风电场地范围较大,以上地层深度可能有一定变化。 4、水文地质条件 该拟建场址在丘陵及中低山区地下水主要以第四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为主,地下水位一般大于 20 米,埋藏较深,水量不大。山间洼地以第四系孔隙潜水为主,地下水位一般 1-4 米,埋藏较浅且水量较丰富;地下水的补给方式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山坡斜 坡地带为径流区,排泄方式为蒸发及向低处渗透,水位随季节有所变化。风机布置地 9 段及大部分运输道路,地下水对其 建(构)物基础没有影响 ,局部山间洼地的运输道路地下水对其 有影响; 山间洼地 建(构)物均需采取防雨季 山间洪水冲刷措施。 根据现场调查访问,场地附近山脚的小河可作为施工用水水源。生活用水可采用打井取水。 四、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 1)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软塑,混有少量角砾;地表耕植土较松散。承载力特征值 fak =100 130kPa,承载力及抗剪强度较低,压缩性高,该层厚度较小,不宜作为建构筑物持力层,须清除 。 ( 2)粉质粘土: 灰黑色或灰黄色, 可塑, 混少量强风化砂岩碎石 ,为山坡和山脊地表土。承载力特征值 fak =130 150kPa,承载力及抗剪强度一般,压缩模量 Es=5 8MPa,中高压缩性,可作为升压站建构筑物持力层。 ( 3)粉质粘土混碎石 :灰黄色、棕黄色、棕红色,可塑 -硬塑,混 25% 45%强风化砂岩碎石, 碎石粒径 5 20cm,局部为 50 cm 以上,承载力特征值 fak=160 200kPa,承载力及抗剪强度较高,压缩模量 Es=6 10MPa,为中高压缩性土,可作为升压站和风电机组建构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 4-1)强风化页岩:灰黄色、青灰色、灰紫色,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承载力特征值 fak=160 200kPa,可作为风电机组和升压站一般建构筑物天然地基持力层。 ( 4-2)中等风化页岩:灰黄色、青灰色、灰紫色,层状构造,节理裂稍隙发育。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frk=5 25MPa,岩样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frk=23.2MPa(见附表二),可作为风电机组和升压站建构筑物的天然地基良好持力层及下卧层。 ( 5-1)强风化砂岩:灰黄色、灰紫色,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承载力特征值fak=250 300kPa。可作为风电 机组一般建构筑物天然地基持力层。 ( 5-2)中等风化砂岩:灰黄色、灰紫色,层状构造,节理裂隙不发育。饱和抗压强度 frk=35 70MPa,岩样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frk=61.2MPa,可作为风电机组建构筑物的天然地基良好持力层及下卧层。 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推荐值如下表: 表 3 岩土工程特性指标及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岩 土类 别 天然重度 r(kN/m) 凝聚力 c(kPa) 内摩擦角 (o) 压 缩模 量 Es1-2 (MPa) 承载力特征值 fak(kPa) 饱和单轴抗压强 度 标准值 rk ( MPa) 10 (1) 粉质粘土 17.5 18.5 20 30 12 14 100 130 (2) 粉质粘土 18.0 18.5 20 35 12 15 5 8 130 150 (3)粉质粘土混碎石 18.5 19.5 15 25 15 18 6 10 160 200 (4-1) 强风化页岩 19.5 21.0 160 200 (4-2) 中风化页岩 21.0 22.5 700 800 5 25 (5-1)强风化砂岩 20.5 21.5 250 300 (5-2) 中风化砂岩 22.0 23.5 800 1000 35 70 3、场地地震效应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1 400 万)及江西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用图( 1 75 万)(图 3),拟建场址区域内一般场地条件下 50 年超越概率 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 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小于 6 度。 4、边坡稳定性评价 场地边坡包括场地现有自然边坡和由工程建设需要而形成的人工填方边坡和挖方边坡。场地现有自然边坡是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目前情况下大致是稳定的。人工 边坡包括填方边坡和挖方边坡:填方边坡建议其坡比容许值:坡体高度为 8m 之内时按 1:1.5 设计,坡体高度为 8-15m 时按 1: 2.0 设计;对于挖方边坡,建议其坡比容许值如下: 坡体高度为 8m 之内时:中等风化石英砂岩和灰岩等硬质岩石按 1: 0.35 设计,强风化石英砂岩和灰岩等按 1:0.50 设计,全风化石英砂岩和灰岩等按 1:0.75 设计;中等风化页岩、泥质砂岩等软质岩石按 1: 0.75 设计,强风化页岩、泥质砂岩等按 1:1.00 设计;局部岩体破碎地段边坡开挖时需采取构造处理。 坡体高度为 8-15m 时:中等风化石英砂岩和灰岩 等硬质岩石按 1: 0.50 设计,强风化石英砂岩和灰岩等按 1:0.75 设计,全风化石英砂岩和灰岩等按 1:1.00 设计;中等风化页岩、泥质砂岩等按 1: 1.00 设计,强风化页岩、泥质砂岩等按 1:1.20 设计。局部岩体破碎地段边坡开挖时需采取构造处理。 全风化页岩、泥质砂岩由于岩体破碎,其放坡处理按土质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坡体高度为 5m 以内时按 1: 1.25,大于 5m 时按 1:1.50,大于 10m 可适当将坡度变缓,并每5m 设置一道平台。放坡应做好坡面护理、排水、截水工作,必要时坡面进行植被绿化。当不具备放坡条件时应进行支挡 处理,处理方法可采用挡土墙,填方边坡可采用土工格栅处理。当放坡坡面不进行坡面护理时,应考虑水流冲刷等环境因素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5、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风电场属于区域单元为赣南低山丘陵地区,沿线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物理地质现象主要以岩体风化为主,工程建设条件较好。 11 6、地基基础方案 根据地基土的的特征,建议风机基础做落在强 弱风化岩层上,因为场地内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不均一,覆盖层相对较薄地段,基础可置于强 弱风化基岩之上,其地基承载力能满足要求,覆盖层相对较厚地段。根据本次勘测结果暂选用普通圆形扩展基础。 五、风 能资源评估结论 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011年 3月在茶园风场树立了 2座桁架式测风塔,编号为6557#、 6834#, 测风塔 2011年 4月 1日 2012年 3月 31日各关键层风能参数年平均值见表 4。对照国家标准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 (GB/T18710-2002)推荐的风功率密度等级标准 (具体内容见表 5),兴国茶园测风塔 50m高度处风能参数年均值能达到风功率密度等级表中的 2级标准。 表 4 测风塔风能参数年平均值 测风塔 高 度 10m 20m 30m 50m 6557# 平均风速( m/s) 5.3 6.0 6.3 6.5 风功率密度( W/m2) 146 204 231 25 6834# 平均风速( m/s) 5.59 5.65 5.7 6.0 风功率密度( W/m2) 176 180 188 214 表 5 风功率密度等级表 六、风电场场址选择 1、选址依据 风电场选址分为宏观选址和微观选址。宏观选址即风电场场址选择,微观选址是在宏观选址中选定的小区域中确定如何布置风电机组。 本规划报告针对的风电场选址工作是风电场的宏观选址即在一个大的区域内通过对风 能资源和其他建设条件多方面综合考 12 察,分析比较后确定风电场的建设地点、开发价值和开发步骤的过程。影响风电场宏观选址的主要因素有风能资源和其他气候条件、接入系统、地形地貌和交通运输、工程地质、环境和其他社会经济等技术因素。 本规划风电场场址选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 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我国一项基本的能源政策, 是未来最有希望增加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的可再生能源。 风电场的开发建设应与当地的发展规划相结合,需考虑风电场场址是否已作其他规划,或与其他规划中的项目有无矛盾 。 风能资源 风电场选址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较好的风能资源。一般要求为 50m 高度年平均风速应不小于 6.4m/s,风功率密度在 200W/m2以上,有较稳定的盛行风向,以利于风电机组的排布;风速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应与当地电网负荷相一致,尽量降低对电网的冲击;湍流强度较小,尽量减轻机组的振动和磨损,延长机组寿命;风频分布较好,可利用小时数高。 风电场联网条件 联网是风电场的必要条件。应尽量靠近合适电压等级的变电站或电网,以减少线损和送出成本。并网点短路容量应足够大。根据电网现有情况及发展规划,确 定建设规模与电网是否匹配, 避免因风电机组随时启动并网、停机解列的影响。 交通运输和施工安装条件 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都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公路、港口、铁路等交通运输条件应满足风电机组、塔架、施工机械和其他设备、材料的进场运输要求。同时场内施工场地应满足设备和材料的存放、风电机组吊装等要求。 地形地貌 应尽量选择地形比较简单的场址。 场址选择时在主风能方向上要尽可能的开阔,障碍物尽量少、粗糙度低,对风能的干扰小。地形复杂多变的地区,产生的扰流现象严重,对风电机组出力不利,同时不利于设备的运输、 安装和管理,装机规模也受到限制,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地质条件 在风电场场址选择时,应尽量选择地震烈度小,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场址。作为风电机组基础持力层的岩层或土层应厚度较大、变化较小、土质 /岩质均匀、承 13 载力能够满足风电机组基础的设计要求。 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风电场选址时应注意与附近居民、工厂、企事业单位(点)保持适当距离,尽量减小噪音污染、叶片阴影干扰;应避开自然保护区、珍稀动植物地区以及候鸟保护区和候鸟迁徙路径等。另外,候选风电场场址内树木应尽量少,以便在建设和施工过程中少砍伐树 木。 特殊区域的影响 风电场规划选址时应注意避开军事区、飞机场、雷达站等,防止电磁干扰。同时还要协调处理好与文化古迹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的关系,尽量与文化古迹保护、矿产资源开发协调一致。 2、场址选址相符性 本项目总计 84MW 风电装机容量。 根据江西省 “十二五 ”新能源发展规划,全省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 6000 万千瓦,其中技术可开发量约 310 万千瓦,年发电量 62 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 186万吨。省内风能资源主要富集子都阳湖区域,技术可开发量约 210 万千瓦。武夷山、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 、赣南山区等的风能资源都具有开发潜力。本项目场址主要位于赣南山区,符合省新能源发展规划。 拟选场址属中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单元为赣南低山丘陵地区,沿线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地势总趋势是中间高,两端低,山势陡峻,地形起伏大。 根据区域沉积、岩浆活动、构造变动及变质作用特点,本区域地质历史分为三个构造旋回。第四纪时地貌以丘陵和河流平原为主,在赣州、池江、杨梅寺、大余等地发育有三级基座阶地,海拔 110120m之间,其沉积厚度厚度小,说明此时新构造以间歇性上升运动为主,但其幅度小,没有形成 明显的新构造断裂。场地内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不均一,覆盖层相对较薄地段,基础可置于强 弱风化基岩之上,其地基承载力能满足要求,覆盖层相对较厚地段。场址区发育有不良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边坡失稳,对此在进行风电场微观选址时进行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 对拟建场区建议进行进一步详勘, 以确定所选机组适应性和安全性。 工程场区主要位于茶园乡,场区范围示附图 1。 根据现场 茶园乡 测风塔 50m 高度年平均风速为 6.5m/s,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为 14 228W/m2,根据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风功率密度等级表中参考值判定, 风功率密度等级分别为 2 级,具有一定开发价值。 兴国茶园风电场规划装机容量为 84MW,初步调查场区范围内无名胜古迹、军用设施及机场。 拟选场址拐点坐标见表 6和图 2所示。 图 2 兴国 茶园 风场范围示意图 表 6 兴国茶园风电场各拐点坐标 拐点 54 坐标系 东( m) 北( m) A 2929458 20306774 B 2929199 20307198 C 2935009 20313193 D 2935546 20312608 E 2933019 20308416 七、候选机型的布置方案 1、布置原则 根据拟建场区地形,初步确定风电机组在主风能方向上距离不小于 5D,垂直于主风能方向上的间距不小于 2.5D,沿山脊布置。 在拟建场区内,应选择风能资源分布最好的区域进行机组排布,兼顾风电机组运 15 输吊装的难易程度。 力求全场风电机组发电量最大,同时排布不过于分散,以便于管理和降低场内输变电的投资。 2、布置方案 风能资源分布 利用美迪顺风( Meteodyn WT)软件对风电场进行风能资源图谱分析。风电场 80m高度风速分布、风能密度分布见图 3、图 4。 图 3 茶园风电场 80m高风 速分布图 16 图 4 茶园风电场 80m 高风能密度分布图 风速风能频率和风速方向分布 风速和风能频率分布:风场东区 70m 高风速的众值均出现在 1 10m/s 风速区间,约占全部平均风速的 90%;风能的众值出现在 5 15m/s 风速区间,约占全部风能的 93%;风速大于 3m/s 的全年累计小时数为 6857h,风速小于 25m/s,可利用的风能占总风能的99.2%;风场西区 70m 高风速的众值均出现在 2 10m/s 风速区间,约占全部平均风速的87%;风能的众值出现在 6 13m/s 风速区间,约占全部风能的 77%;风速大于 3m/s 的全年累计小时数为 7761h,风速小于 25m/s,可利用的风能占总风能的 99%。 主风能方向:风场东区 70m 高主导风向为 NNW,风能集中在 NW-NNW-N-NNE 和SSE-S 之间, 70m 高风能集中程度约占总风能的 97%,风场风向稳定性较好,风能方向集中程度较高;风场西区 70m 高主导风向为 N,风能集中在 NNW-N-NNE-NE 之间, 70m高风能集中程度约占总风能的 57%,风场风向稳定性较好,风能方向集中程度较高。 场区主风向和风能分布主要方向一致且集中,有利于风机排布。 茶园风电 场风机布置情况 茶园风电场共布置 WTG2000A风电机组 42台,风电场装机容量约 84MW,为便于风电场布局及风机整体编号,按自西向东选取本期风机机位,借助 WT软件进行风电场风电机组优化布置,茶园风电场 42台 WTG2000A机型风电机组布置方案见附图 5。 17 图 5 兴国茶园风电场 WTG2000A风电机组 42台布置图 八、发电量估算 1、估算原则 风电场上网电量是在理论发电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空气密度、尾流影响、机组可利用率、功率曲线保证率、叶片污染、控制和湍流、自用电和线损及气候影响等,对其进行修正,得出风 电场年上网电量。 2、上网电量 茶园风电场共布置 42台 WTG2000A机组,装机容量 84MW,年理论发电量为272.147GWh,年上网发电量为 182.339GWh,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为 2170.7h,容量系数为 0.248。 表 7 茶园风电场推荐 WTG2000A机型单机年上网发电量估算表 风机编号 ID 15m/s 代表性湍流强度 (%) 入流角(度) 尾流( %) 理论发电量 (MWh/yr) 年上网发电量(MWh/yr) 年运行小时数(h) FJ1 0.108 2.3 1.3 6531 4376 2188 FJ2 0.114 5 2.3 6212 4162 208 FJ3 0.119 4.8 2.4 5675 3802 1901 FJ4 0.104 3.3 2.8 6435 4311 2156 FJ5 0.119 4.5 5 5736 3843 1922 FJ6 0.122 3.9 4 5460 3659 1829 FJ7 0.093 6.2 5.6 5423 3634 1817 FJ8 0.129 4.3 2.5 5981 4008 2004 FJ9 0.096 3.5 1.8 7184 4813 2407 18 FJ10 0.088 3.2 2.5 7541 5052 2526 FJ11 0.074 2.7 3.6 6959 4663 2331 FJ12 0.072 3 3.7 7199 4823 2412 FJ13 0.076 4.3 2.6 7711 5167 2583 FJ14 0.078 5.2 1.3 7330 4911 2456 FJ15 0.071 4.5 1.1 6731 4510 2255 FJ16 0.069 5.3 0.6 6238 4180 2090 FJ17 0.118 5.6 0.1 5982 4008 2004 FJ18 0.124 1.7 0.5 5824 3902 1951 FJ19 0.123 4.4 0.6 6795 4552 2276 FJ20 0.125 5 0.4 6942 4651 2326 FJ21 0.128 4.8 0.3 6060 4060 2030 FJ22 0.126 5.6 0.2 5900 3953 1976 FJ23 0.123 2.2 0.5 5421 3632 1816 FJ24 0.114 1.7 0.7 6087 4078 2039 FJ25 0.113 2.3 0.8 6352 4256 2128 FJ26 0.11 1.9 0.6 6562 4396 2198 FJ27 0.117 3.1 0.6 6381 4275 2138 FJ28 0.115 3.6 0.4 6150 4120 2060 FJ29 0.108 3 0.7 6190 4147 2074 FJ30 0.113 2.9 0.7 6139 4113 2057 FJ31 0.113 2.4 0.7 5733 3841 1921 FJ32 0.113 2.5 0.5 5699 3819 1909 FJ33 0.098 2.2 0.3 6875 4606 2303 FJ34 0.098 2.7 0.3 7165 4800 2400 FJ35 0.102 4.1 0.4 6805 4559 2280 FJ36 0.102 3.5 0.7 6945 4653 2327 FJ37 0.098 1.1 0.6 7330 4911 2456 FJ38 0.105 3.1 0.5 7032 4711 2356 FJ39 0.104 4.9 0.8 6621 4436 2218 FJ40 0.103 3.1 0.9 6907 4628 2314 FJ41 0.106 3.3 0.6 6971 4670 2335 FJ42 0.108 2.7 0.5 6937 4648 2324 总和 272147 182339 平均 1.36 2170.7 九、电场生产生活区布置 本项目的生活区与江西泰和钓鱼台风电场共用,根据风电场的特点以及场地情况,钓鱼台风电场升压站的站址布置在新桥村对面山坞中,该区域便于进场和风电机组观察。升压站区围墙内规划占地面积为 1.71hm2,围墙内布置有综合楼、生活楼、电气楼、 220kV 19 屋外配电装置等设施、生活消防水池及加药间等。 十、项目主要设备 本电场采用的主要设备见下表: 表 8 本项目主要设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