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系列报告二:从劳动力流向结构看复工节.pdf
2020 03-08 中信期货研究|(股指)数据周报 中信期货研究|资产配置专题报告 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证监许可【2012】669号 金融期货组 研究员: 张革 021-60812988 zhanggeciticsf 从业资格号:F3004355 投资咨询号:Z0010982 姜婧 021-60812990 jiangjingciticsf 从业资格号:F3018552 投资咨询号:Z0013315 联系人: 王宁 021-60812990 wangningciticsf 从业资格号:F3070962 1031051071091111131152019-05-132019-05-272019-06-112019-06-252019-07-092019-07-232019-08-062019-08-202019-09-032019-09-182019-10-092019-10-232019-11-062019-11-202019-12-042019-12-182020-01-022020-01-162020-02-072020-02-21中信期货商品指数走势中信期货十年期国债期货指数 中信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指数中信期货商品指数重要提示:本报告中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期货的专业投资者参考。若您并非中信期货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报告的任何信息。本报告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报告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复工系列报告二:从劳动力流向结构看复工节奏 专题摘要 本篇报告是我们跟踪国内复工系列报告的第二篇,主要从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特征、主要省份就业结构以及迁徙流向等三个视角来分析当前各行业复工的情况。 从人口视角看劳动力市场演变:国内农民工市场近10年以来整体规模稳定向上但增速自2010年开始维持下行趋势;外出农民工比例持续下降,省内就近就业的现象越发明显;江浙粤等是主要的劳务输入地区,豫黔赣等仍是主要劳务输出省份。根据交通部最新发送农民工人数7800万的数据估算,目前按农民工口径复工27%。 从重点劳务省的就业结构视角看复工差异性:重点劳务输入省份的主要就业结构仍以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批零等服务业为主,其中制造业是这三个省份主要吸收劳务的行业,细分来看制造业以电子电气、汽车机械部件为主,传统加工、纺织等行业目前就业占比整体处于较低水平。重点的劳务输出省份近年来整体人口迁出规模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缩减,由于产业升级与转移本省内务工成为新趋势。 从迁徙数据与中观视角判断整体复工趋势:根据迁入规模同比并参考当地中观指标观察,华南地区的整体复工水平在45%-50%之间;相比之下江浙地区的复工水平仍在30%-40%之间。从主要劳务输出省的迁出规模来看,黔赣等南方劳务输出省迁出规模都在50%以上高于广东等劳务输入省份;河南、安徽等中部省份由于疫情防控压力整体迁出规模小于南方,同时影响到江浙一带的劳动力供应。同时江浙粤省内的主要劳务输出城市的人口迁出节奏基本与本省复工节奏相同。 投资策略:近期复工的加速将带来行业见分化,对于商品的影响:华南复工的加速以及江浙地区建筑复工低于预期的因素,导致目前制造业与建筑业相关的工业品需求逻辑将出现分化。此外海外疫情扩散对于出口端的需求冲击刚刚开始,整体来看从工业品需求端判断,制造业强于建筑业强于出口链条。 对于权益方面,电子产业链和轻工制造业将是受益复工提速的首要板块,但结合海外疫情的快速蔓延和出口的不确定性,单纯依靠复工逻辑独自拉动市场投资热情有一些障碍,可重点关注有复工逻辑和内需政策共同拉动的基建板块。预计后续国内的复工节奏将与基建产业链投资节奏形成共振,海外疫情扩散导致基建投资的预期进一步升温。重点关注建筑、建材中与基建高度相关的子行业,同时根据后续的复工情况调整基建板块各子行业的配置权重与投资节奏。 风险因子:海外疫情扩散超预期 国内疫情出现反复 中信期货研究|专题报告(资产配置) 2 / 26 目 录 专题摘要 . 1 一、报告的研究框架与结论 . 4 二、从人口的宏观视角看劳动力市场的演变 . 5 (一)劳动力增速连续多年下降 从事行业近十年来呈现明显分化 . 5 (二)跨省务工比例小幅下降 中西部地区仍是重要的劳动力输出省份. 6 (三)劳动力输入与输出重点省份主要演变过程 . 6 三、从重点劳务省的就业结构视角看复工差异性 . 8 (一)重点劳务输入省就业结构仍以电子类制造业、建筑业为主 . 8 (二)传统劳务输出省近年来出现一定程度的人口回流 . 12 (三)重点跟踪劳务输入省份与输出省份及相关城市梳理 . 14 三、从迁徙数据与中观视角判断整体复工趋势 . 16 (一)劳务输入省:复工华南快于华东 建筑业复工低于整体平均水平. 16 (二)劳务输出省:中部地区输出低于预期 南方人口迁出水平较高 . 20 四、投资策略 . 24 图目录 图 1: 2008年以来国内农民工总体规模及增速 . 5 图 2: 2008年以来国内农民工从事行业演进过程 . 5 图 3: 2020年春运铁路发运人数及同比 . 6 图 4: 2020年春运道路发运人数及同比 . 6 图 5: 按地区划分农民工输出人数(万人) . 6 图 6: 按地区划分农民工输入人数(万人) . 6 图 7: 2018年全国31个省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比较 . 7 图 8: 全国31个省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2000年-2018年变化率比较 . 7 图 9: 广东省主要地级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分布 . 8 图 10: 浙江省主要地级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分布 . 8 图 11: 江苏省主要地级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分布 . 9 图 12: 三大劳务输入省份分产业就业结构(2018年) . 9 图 13: 江苏省制造业就业结构前20名子行业 . 10 图 14: 浙江省制造业就业结构前20名子行业 . 10 图 15: 苏锡常三市分产业就业结构(2018年) . 10 图 16: 湖州、嘉兴以及金华三市分产业就业结构(2018年) . 11 图 17: 中山、东莞、珠海以及佛山等四市分产业就业结构(2018年) . 11 图 18: 东莞市制造业就业结构前20名子行业(2018年) . 12 图 19: 贵州主要地级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2010年以来变化情况 . 12 图 20: 河南省2000年以来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变化 . 13 图 21: 河南主要地级市2018年常住与户籍人口比值分布 . 13 图 22: 广西省2000年以来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变化 . 13 图 23: 广西主要地级市2018年常住与户籍人口比值分布 . 13 图 24: 川渝皖2000年以来常住与户籍人口比值变化 . 14 9YcZrUpZlUkXjZ8ZxUqQpN9PcMaQmOrRmOnNlOnNsReRrRzQbRmMxPMYtRqMMYnNsO中信期货研究|专题报告(资产配置) 3 / 26 图 25: 安徽主要地级市2018年常住与户籍人口比值分布 . 14 图 26: 湖北省常住与户籍人口差值(人) . 14 图 27: 湖北主要地级市2018年常住与户籍人口比值分布 . 14 图 28: 主要劳务输出与输入省份的划分与产业特征梳理 . 15 图 29: 2019年广东主要劳务输入城市迁入演变过程 . 16 图 30: 2020年广东主要劳务输入城市迁入演变过程 . 16 图 31: 广东省主要劳务输入4大城市的累积迁入同比情况 . 16 图 32: 广东省水泥磨机开工率-季节性 . 17 图 33: 广东省水泥熟料库容率-季节性 . 17 图 34: 2019年浙江主要劳务输入城市迁入演变过程 . 17 图 35: 2020年浙江主要劳务输入城市迁入演变过程 . 17 图 36: 浙江省主要劳务输入4大城市的累积迁入同比情况 . 18 图 37: 浙江省水泥磨机开工率 . 18 图 38: 江浙织机涤纶FDY库存使用天数-季节性 . 18 图 39: 2019年江苏主要劳务输入城市迁入演变过程 . 19 图 40: 2020年江苏主要劳务输入城市迁入演变过程 . 19 图 41: 浙江省主要劳务输入4大城市的累积迁入同比情况 . 19 图 42: 江苏省水泥磨机开工率-季节性 . 20 图 43: 苏州盛泽坯布库存使用天数-季节性 . 20 图 44: 2019年贵州主要劳务输出城市迁出演变过程 . 20 图 45: 2020年贵州主要劳务输出城市迁出演变过程 . 20 图 46: 贵州主要劳务输出4市的累积迁出同比情况 . 21 图 47: 毕节地区主要人口迁出流向分布 . 21 图 48: 2019年河南主要劳务输出城市迁出演变过程 . 21 图 49: 2020年河南主要劳务输出城市迁出演变过程 . 21 图 50: 河南主要劳务输出4市的累积迁出同比情况 . 22 图 51: 周口市人口迁出主要流向分布 . 22 图 52: 2019年安徽主要劳务输出城市迁出演变过程 . 22 图 53: 2020年安徽主要劳务输出城市迁出演变过程 . 22 图 54: 安徽主要劳务输出4市的累积迁出同比情况 . 23 图 55: 阜阳市人口迁出主要流向分布 . 23 图 56: 三个样本城市节后迁出规模对比 . 23 图 57: 三个样本城市正月15以来累积迁出同比 . 23 中信期货研究|专题报告(资产配置) 4 / 26 一、报告的研究框架与结论 本篇报告是我们复工专题系列报告的第二篇,报告将从国内劳动力人口流动特征来展开。我们将从目前中国整体劳动力概况以及近几年输入输出省份的流向变化,产业就业结构并结合一些中观指标,来对地区及细分行业进行复工跟踪。 报告的第一部分主要从人口的宏观角度来阐述当前国内劳动力近10年来的产业以及流向结构的变化。我们发现农民工整体规模与结构近年来出现明显分化:农民工总规模增速连续10年呈现下降趋势、制造业就业比重连续多年下滑,此外主要的劳务输入地区以江浙粤等沿海省份为主,而主要劳务输出省份仍以中部、西南部省份为主,直辖市及省会仍是以人口流入为主。根据交通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累积发送7800万农民工到岗,如果根据2018年全国农民工2.88亿的整体规模,目前从整体农民工口径返工到岗率为27%。 报告的第二部分将承接第一部分对于各类区域的特征,来具体考察国内主要劳动输出省与输入省的人口特征。江浙粤三省仍是目前主要的劳务输入省份,其省内的就业结构呈现一定程度分化:广东省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比重较高,江苏的建筑业仍维持较高的就业比重,浙江省就业结构与广东类似,但建筑业仍占一定的比重。细化到省内主要的劳务输入地级市来看,电子电气制造业是目前三省制造业就业比重最大的子行业,此外建筑、轻工制造、纺织业等传统行业在不同城市仍占据一定的就业比重。而从目前主要劳务输出省份来看,河南、贵州、广西、安徽仍是主要的输出省份且分布较广;湖北疫情对于劳务输出的影响在150-200万之间。 报告的第三部分我们将主要依赖百度迁徙的大数据来对区域间的复工情况进行整体评估,同时综合部分区域的优势产业对于各类主要行业复工强度给与一个全面的判断。我们认为当前整体复工强度仍遵循由南往北的趋势,制造业的复工水平整体好于建筑业以及其他传统加工行业。具体来看,广东省主要劳务输入城市的迁入规模同比接近50%,与其周边主要劳务输出省份的迁出比例相一致;浙江复工水平低于广东,且由于其很多劳动力来自于河南、安徽,受疫情管控影响仍很大;江苏复工水平与浙江基本持平在35-40%之间,其中建筑业的复工略低于这一水平仍以制造业为主。输出省份的情况来看,河南仍受制于疫情返城缓慢,安徽恢复较快仍呈现上升势头,贵州、广西等于广东复工水平基本相等。从江浙粤省内的主要劳务输出城市对比来看,广东省明显强于江浙。 中信期货研究|专题报告(资产配置) 5 / 26 二、从人口的宏观视角看劳动力市场的演变 (一)劳动力增速连续多年下降 从事行业近十年来呈现明显分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2010年以来国内农民工整体规模每年虽然维持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增速自2010年起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劳动力整体规模增长的下降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另一方面也是国内人口的年龄、教育等结构自身的变迁过程。 图 1: 2008年以来国内农民工总体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信期货研究部 伴随着近几年国内低端制造业向外的产业转移、升级等因素,2008年以来国内农民工从事行业比例出现较大程度的分化。制造业连续十年出现下降,由最初的接近40%降至目前的28%左右;建筑业整体工业比例较2013年最高峰时也出现一定程度下降,这也与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基建等行业的增速下行直接相关。批发零售业比重增长较快,交运仓储以及其他服务业基本维持稳定。 图 2: 2008年以来国内农民工从事行业演进过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信期货研究部 0.00%1.00%2.00%3.00%4.00%5.00%6.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农民工总数 yoy-右轴020406080100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制造业 建筑业 交运、仓储和邮政业 批零 住宿餐饮 居民服务及其他 其他中信期货研究|专题报告(资产配置) 6 / 26 (二)跨省务工比例小幅下降 中西部地区仍是重要的劳动力输出省份 从劳动力流向结构的演变来看,国内农民工跨省务工的比例近年来小幅下降。从务工意愿的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仍是跨省务工的主要地区,而东部地区的仍是以省内务工或邻近省份短途跨省务工为主。 图 3: 2020 年春运铁路发运人数及同比 图 4: 2020 年春运道路发运人数及同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信期货研究部 中西部是主要的劳动力输出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是主要的输入区域。中部与西部地区2015年以来劳动力输出总量仍维持稳步增长的趋势;而受到产业转移、升级等因素影响,东部地区的劳动力输入总量在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同时中西部地区输入总量保持一定幅度的上升。 图 5: 按地区划分农民工输出人数(万人) 图 6: 按地区划分农民工输入人数(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信期货研究部 (三)劳动力输入与输出重点省份主要演变过程 我们利用各省市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作为主要参考依据,以常住人口除以户籍人口的比值作为衡量人口流向强度的主要指标。当这一指标大于1时,表明为劳0%10%20%30%40%50%60%70%80%90%100%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外出农民工 本地农民工0%10%20%30%40%50%60%70%80%90%100%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跨省流动 省内流动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15 2016 2017 2018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15 2016 2017 2018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中信期货研究|专题报告(资产配置) 7 / 26 动力输入省份,值越大迁入强度越大;反之若小于1,则说明该省(市)为劳动力输出省份,值越小表明劳动力迁出强度越大。 图 7: 2018 年全国31个省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比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信期货研究部 我们通过对比国内 31 个省及直辖市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之间关系发现:目前前五大人口迁入省市分别为三大直辖市加广东、浙江等制造业发达、劳动密集型行业集中的省份劳动力输入的规模最大;与之相对的是贵州、河南、广西、安徽等省份则是主要的劳动力输出省份。 图 8: 全国31个省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2000 年-2018 年变化率比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信期货研究部 如果从2000年人口迁移规模的增速来看,三大直辖市仍是近20年以来的主要人口迁入地,迁入规模都在2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省份迁出规模也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常住人口占比下降幅度普遍在10%以上,贵州、河南、广西、安徽等省受这一轮中国经济上行周期影响,人口结构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改变。我们下面将对劳务输入与输出的重点省份进行人口与产业结构分析,从而跟踪其高频流向,进一步判断当前各类主要行业的复工进度。 00.20.40.60.811.21.41.61.8上海 北京 天津 广东 浙江 新疆黑龙江山西 辽宁内蒙古吉林 西藏 江苏 青海 福建 云南 海南 宁夏 山东 河北 陕西 湖北 甘肃 湖南 江西 四川 重庆 安徽 广西 河南 贵州-30.00%-20.00%-10.00%0.00%10.00%20.00%30.00%40.00%上海 天津 北京 浙江 新疆 山西 广东 辽宁黑龙江吉林 西藏内蒙古宁夏 山东 江苏 福建 河北 海南 云南 湖北 青海 陕西 甘肃 湖南 江西 重庆 四川 安徽 广西 河南 贵州中信期货研究|专题报告(资产配置) 8 / 26 三、从重点劳务省的就业结构视角看复工差异性 我们将选取浙江、广东、江苏作为重点的劳务输入省份样本来进行分析,同时选取贵州、河南、广西、安徽等重点劳务输出省份来对比当前整体的复工流向。对于重点的劳务输入省份,我们会通过其就业人数的行业分布,来整体判断务工人员返程进度对于各行各业开工负荷的影响。 (一)重点劳务输入省就业结构仍以电子类制造业、建筑业为主 我们选取华东以及华南两个沿海省份作为主要劳务输入样本来进行讨论,同时比较其产业结构的关系。即使是同一省内部的人口结构也存在区域性的分化,分化的规律基本仍以经济发达地区以输入为主而欠发达地区则以输出为主。 图 9: 广东省主要地级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分布 图 10: 浙江省主要地级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分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信期货研究部 以广东和浙江为例,作为除直辖市外最大的两个劳务输入省份,本省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人口结构的分化。广东省内,东莞、中山、佛山、珠海等都是显著的人口输入地区,而茂名、揭阳、韶关等地区是显著的人口输出地区;浙江省的情况类似,浙江北部地区嘉兴、金华、绍兴等为人口输入地区,南部的丽水、衢州则为人口输出地区。劳动力输入地区基本仍以沿海省份的沿海地级市为主。 对比江苏省的情况来看,人口输入主要集中在苏锡常等制造业与建筑业偏相对发达地区,而省内其他地级市仍以外出务工为主。对于省内的产业结构,我们后面将集中在主要的劳务输入地级市来进行讨论。 0.511.522.533.54东莞 中山 佛山 珠海 惠州 江门 汕头 潮州 肇庆 湛江 韶关 揭阳 茂名 0.50.60.70.80.911.11.21.31.4嘉兴 舟山 金华 湖州 绍兴 温州 台州 衢州 丽水中信期货研究|专题报告(资产配置) 9 / 26 图 11: 江苏省主要地级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分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信期货研究部 三个主要劳动输入省份的就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三个省份中制造业的就业人口比例都较高,均在30%以上;建筑业并非作为浙江、广东的主要就业人口消化行业,但江苏建筑业就业人数占比与制造业基本持平;相对来说广东与浙江的批零餐饮等服务业就业比重更大,而江苏较低。 图 12: 三大劳务输入省份分产业就业结构(2018 年)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中信期货研究部(其中江苏为城镇就业口径) 如果对制造业进一步进行行业细化,则能够发现江苏与浙江省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差异。江苏省电子、电气、汽车等相关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比接近50%,尤其电子类行业就业占比超过20%,而传统的化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整体占比在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以及环保政策的因素有所下降;相比之下,浙江省电子、电气、汽车等相关制造业就业比重不到40%,而纺织服装类的就业比重高出江苏5个百分点。广东省并未披露二级子行业就业人数,粗略估计广东制造业中,电子相关产业比重更大。 00.20.40.60.811.21.41.61.8苏州 无锡 常州 镇江 扬州 南通 泰州 淮安 盐城 连云港 徐州 宿迁0%10%20%30%40%50%60%70%80%90%100%广东省 浙江省 江苏省制造业 建筑业 批零与餐饮 交通运输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 其他中信期货研究|专题报告(资产配置) 10 / 26 图 13: 江苏省制造业就业结构前20名子行业 图 14: 浙江省制造业就业结构前20名子行业 数据来源:各省统计年鉴,中信期货研究部 苏锡常作为江苏省内最为重要的三个最为主要的劳动力输入地级市,其就业结构与全省存在一定差异,制造业整体的就业比重显著高于建筑业。我们认为从人口迁入的角度观察这三个地级市的产业分化的话,人口流动对于建筑业的流动影响更低,而对于制造业的影响极大。 图 15: 苏锡常三市分产业就业结构(2018 年) 数据来源:苏州统计年鉴,无锡统计年鉴,常州统计年鉴,中信期货研究部 浙江省内主要的劳务输入地级市以嘉兴、金华、湖州等为代表。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嘉兴与湖州的就业结构整体与江苏的苏锡常三市基本一致,以制造业和零售餐饮类服务业为主,建筑业整体就业比重较低;反观金华作为省内第三大劳务输入地区,建筑业的比重较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类行业。如果从人口移动的角度来看,金华人口迁入规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