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无人配送领域研究报告.pptx
,2020无人配送领域研究报告,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概述及特征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痛点无人配送在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中的必要性,1.1 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概述及特征,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实际不是距离上的路程,而是代表客户接受货物这一重要环节。“最后一公里”是物流配送的最后一个环节,由物流企业将货物派送 到客户手中,实现门到门服务。“最后一公里”虽然属于配送的末端,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派送环节是配送中物流企业与客户直接接触的环节,客户可以 直观的从配送人员的言行举止感受企业的文化与形象,这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客户的满意度。长期以来,作为整个物流链条中成本最高、效率最低、污染最严重的“最后一公里”,一直是配送环节效率的瓶颈。这一环节往往无法单纯依靠车辆运输实现, 有时还需面对道路的复杂性,有数据表明,末端配送环节在成本和时间上的花费要占到整个配送作业的30%以 上。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最后一公里”的运作 效率,对于物流企业乃至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配送物品:配送批量小、品 种多、频率高,配送流程:物流节点多,配送 系统复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已由少品 种、大批量、少频次向多品种、小批量、多频次转变。特别是电子商务B2C 与C2C 模式的日益发展,使订单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此相对应 的城市配送也呈现出批量小、品种多、频率高的特点。,物流主要服务于商贸企业和居民消费者,其配送服务对象包括各大电商、中小 超市、大卖场、便利店、批发市场、百货商场以及社区家庭、写字楼、高校等 各种需求主体,物流节点较多。同时,由于终端消费者的配送服务需求广泛分 布在城市各个地方,城市道路网络繁杂,以及“最后一公里”道路瓶颈等因素 的制约,使得配送系统更加复杂。,1.2 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痛点,人为因素,客观因素,痛点5:消费者对配送要求多样。消费者购物频率增加,购 物的随机性也在提升,要求配送更快响应。基于不同的末端 分布式配送场景,消费者对配送的方式也产生了诸多不同的 要求和喜好,呈现出个性化的需求。顾客在电子商务平台购 物时希望自主选择配送时间,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提货地点, 甚至可以要求交付时提供不同服务。同时,实施交付的时候 也有可能出现一些临时的特殊情况,比如希望二次配送、将 放在指定地点等,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产生无法与配送人员 匹配时间导致不能及时配送、货物遗失等问题。,痛点6:配送人员服务水平不一。配送中要求将每一件货物 都安全交付至客户手中,对配送人员极具责任心和耐心,有 着极高的专业度。但目前来说,配送人员工作量大(平均工 作效率为100单/日/人)、工作时间长(每月平均27天,每 天平均11个小时),很难保证在配送每一个包裹的过程中 都保持同样的送货品质。同时,由于快递员工资和送货量挂 钩,配送员在送货时都希望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投递,任务。为,了压缩包裹投递时间,很多时候投递员并没有做到,送货上门,而是让顾客下楼取货或者直接将包裹放在物业, 这也可能影响配送质量,导致客户的不满。,痛点1:须配送货物品类众多,包括快递配送、餐饮配 送以及涌现出以蔬菜水果、蛋糕鲜花、药品等本地生活 服务配送等多种类型,配送时的具体要求不同,提高了 配送难度。痛点2:配送过程中环境复杂,例如阴雨天、夜间配送 能力受限,货物容易损坏或丢失;配送时堵车,配送人 员为了保证速度选择违反交通规则,会增加公共交通负 担。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方,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 善,道路崎岖交通不便等问题。,痛点3:配送路径复杂,交叉。目前配送主要依赖配送 员人力作业,在配送路径设计时并未多加考虑,存在重复交叉、配送网络布局、配送车辆选型不够合理的问题, 交付环节的等待导致配送耗时长、配送资源浪费,极大 地影响了“最后一公里”效率的提升。痛点4:配送末端场景越发复杂,城市社区、商业区、 办公区、公寓住宅楼、酒店等都成为了货物配送最后一 公里可能发生的场景,不同场景面临可能有不同的规定 和限制,增加了配送员的交货难度,增加了送货成本。,以上列举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主要痛点,集中体现了最后一公里配送在送货效率、送货安全、送货成本三个方面的问题。市场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比如约 定送货上门时间、在社区便利店自提、设置社区自提柜等等,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货物安全问题,但依旧无法从根本上降本增效,物流配送“最后一公 里”需要更加智能化的手段来优化。,1.3 无人配送在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中的必要性,由图1所示,自2010年起中国历年快递业务量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全年业务量达635.2 亿件,日平均业务量达1.74亿件(假设全年无休)。增速方面,2011至2016年之间,增速 一直保持在50%上下;自2017年开始逐步回落,预计2020年增速回落至16.5%。,由图2所示,自2013年起中国即时物流订单量从2013年的9.5亿单,截至2019年全年达184.9亿单,日平均订单量达0.50亿单(假设全年无休)。增速方面,2015年即时物流 订单增速达行业最高135.75%,之后逐年回落,预计2020年增速为31.8%。,56.84%55.04%,61.51%,51.90%48.07%51.33%,28.07%26,.59%25,.26%,0.316.50% 0.20.123.436.756.991.9139.6 206.7 312.8 400.6 507.1 635.2 740.00,0.70.60.50.4,1000,800700600500400300200,2010-2020年 中国快递业务量及增速,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 2020E业务量(亿件)增速,103.97%,63.89%,45.14%,37.57%,31.80%23.16%9.511.727.756.592.6134.4184.9243.7,1.61.41.210.80.60.40.20,0,50,100,200150,250,300,2013-2020年 中国即时物流订单量及增速136.75%,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E订单量(亿单)增速,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催生了物流配送的迅猛发展,如图所示,预计2020年快递业务量将达到740亿件,即时配送订单量将达到243亿。不断增长的业务量 和订单量将给末端带来极大的配送压力。,注:即时物流业务包括,以外卖业务为主的美团、饿了吗外卖平台,也包含不以外卖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同城跑腿平台闪送、达达;药品配送平台叮咚快药;生鲜配送平台盒马生鲜、京东到家、每日优鲜等。,1.3 无人配送在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中的必要性,配送痛点持续存在,配送需求与日俱增。,另一个事实是,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的不断减少。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由 右图所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 岁)在 2013 年开始逐年下降,2019 年的7年内减少 2300 万,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年社会以及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 速,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与日益增长的生产建设、服务消费需求之间产生了巨大 差距。,具体就末端配送来说,电商的快速发展让快递、外卖的人力支出成为各平台的 重要支付成本。可见,单纯依靠人工进行货物配送,已经无法完全解决当下物 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多家大平台和众多的初创公司开始探索如何使用无人车、无人机、配送机 器人来提升“末端配送”的效率。据麦肯锡预测,未来10年,80%的包裹交付 都将自动进行配送 。,目前,对无人配送的期待与关注已经从学术、工业界往应用市场蔓延开来。从“最后一公里”末端物流的应用场景入手,推进无人配送技术的落地,也被认为这 是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演进道路。,本文接下来的部分,就将从定义、应用场景、政策、国内外市场格局、室内外 配送市场规模及其细分行业等几个方面来展示和探讨无人配送的商业化进程。,91954,91584,91096,90747,90199,89729,89640,88000,88500,89000,89500,90000,90500,91000,91500,92000,9250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中国劳动年龄(16-59岁)人口数量(万人),无人配送,无人配送的定义及应用场景无人配送领域相关政策无人配送国外现状及国内市场格局,2.1 无人配送的定义及应用场景,无人配送是指物品流通环节中没有或是少量人工参与,用机器替代人工或者人机协作的配送方式,达到提高效率、减少成本的目的;其需求场景众多,包括 快递、外卖、B2C零售、商超便利、生鲜宅配、餐馆/KTV配送、C2C配送需求等。根据目前无人配送可实现场景的距离范围,可分为三类:(1)10-100米:酒店、写字楼、商场等场景。该范围多为室内环境,人员流动大、环境相对多变,对机器人的性能要求较高。(2)100-1000米:社区、园区等场景。该范围多为室外环境,相比于室内环境,光线强度变化较大,环境复杂度更高、路况更复杂。(3)1000米以上:符合自动驾驶场景等室外环境。本文中,将第(1)归纳为室内配送;将第(2)(3)归纳为室外配送。后文将按照这个分类分别对室内、室外配送进行分析。,社区,怕,医院,室内配送主要面临的是距离在100米以内配送问题,最后100米环境复杂(例如,乘坐电梯、上楼梯、找门户、避开人群障碍等),因此更被视为 需要通过无人配送改良的环节。,室外配送室内配送住宅小区校园园区酒店商场餐厅,机场,室外配送主要面临的是距离在100米以上的配送问题,即购买的物品 被配送到配送仓库后,从一个分拣中心,通过一定的运输工具,在一 个开放或半封闭的路段或住宿小区、公园园区、校园园区内,将货物 送到客户所在的楼下或集散点。针对室外配送的无人配送 设备有配送无人机和无人 驾驶物流车。,室内配送通常发生在封闭的场合内, 例如酒店、餐厅、商场、公寓中, 针对室内配送的方式有配送机器人。,2.2 无人配送领域相关政策,无人配送的大规模应用需要很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支持。近年来,我国在无人配送领域的政策不断完善,一系列政策都为中国无人配送提供前所未有 的发展机遇。,2.3 无人配送国外发展现状,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盯上 无人配送这一领域。无人配送领域走得最早的是亚马逊。2013年它便提出无人机送货计划, 三年后其开发出的快递无人机Prime Air送出了第一单。同样研发送货无 人机的公司还有美国初创公司Workhorsey,其研发的送货无人机产品叫 做的HorseFly。成立于 2014 年的英国无人配送车创业公司 Starship Technologies,其 机器人 Starship 配备 9 个摄像头,具备完整的避障系统,可完全自动执 行任务,能够以每小时 4 英里的速度行驶,每次可以运送 20 镑(约 9 公斤)的物品。美国硅谷的初创公司 Nuro 也推出了全自动无人配送车 R-1,该无人配送车不是为低速园区内或者人行道而设计,而是可以在 绝大多数城市内的地面道路上行驶。和 Yelp 合作的美国的机器人创业公司 Marble ,用机器人配送外卖,用 户使用 YelpEat24 的软件下单后,可以选择让机器人送餐上门。类似的 无人配送车还包括美国 Robby Technologies 公司的Robby 机器人、日 本机器人开发创业公司 ZMP 发布的 CarriRo Delivery 等。,资料来源:公开资料,36氪创投研究院整理,2.3 无人配送国内市场格局,在国内,京东、菜鸟、苏宁、顺丰、美团等本身自带物流配送业务的巨头公司纷纷 入局无人配送领域,大公司通常通过自研+合作的方式。一方面,其开发的产品已经 成型,并在各应用场景进行测试运营。另一方面,建立合作,构建平台,将其本身 业务优势结合无人配送技术,和初创公司共同打造高效、便捷、优质的无人配送物 流体系。初创公司方面,按照应用场景和配送设备的差异,国内无人配送领域的创业公司可 分为两个场景、三种类别:室外配送:l专注于配送无人机的公司,例如迅蚁科技、亿航、智航等;l专注于无人配送车的公司,例如:行深智能、白犀牛、新石器、智行者等; 室内配送:l专注于配送机器人的公司,例如:擎朗智能、云迹科技、优地科技等。,国内的无人配送起步比国外稍晚,但是国内的企业有着明显的场景优势。第一,配送业务量级来说,国内的物流业务需求规模巨大,远超其它任何一个国家。其 次,国内人口密度较大,每单配送的距离相对较短,对无人配送设备的可持续工作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根据目前无人配送技术的发展程度来看更容易满足需求, 易于落地。第三,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人们对新兴事物的可接受程度变高,由此带来的是无人配送产品的可实施落地的场景愈加丰富。但目前来说,现在国内外众多的公司大多处在小规模试运营或者早期研发的阶段,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在智能导航、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多种技术上 的不断迭代更新,才能满足多种多样的、复杂的运行场景的需求,最终实现商业化全面普及。下文,我们将展开讨论无人配送在室外、室内的具体应用。,无人配送场景一:室外配送,无人配送车无人配送车国内外现状无人配送车市场规模及可替代人工成本无人配送车核心技术、产业链及成本结构无人配送车市场参与者、核心产品及其应用场景无人配送车行业现状及问题,3.1.1 无人配送车国内外现状,总得来说,室外无人配送车可分为从自动驾驶技术切入市场的无人配送车和从机器 人技术切入市场的无人配送机器人。一开始,国外无人配送主要从机器人技术切入市场,推出产品体积小,只能存放1-2件货物,行动灵敏,主要为低速园区内或者人行道而设计,用于外卖配送(见右 图:英国无人配送车创业公司 Starship Technologies研发出的一款可以送外卖的机 器人Starship)。,伴随技术发展,国外市场开始推出体积稍大(仍小于正常车辆),可以储存大概 20-30件货物,载重量在100公斤以上,配速在25-30km/h的无人配送车。比如美国 硅谷的初创公司 Nuro,在2019年2月,就推出了可以在绝大多数城市内的地面道路 上行驶的全自动无人配送车 R-1。,针对外卖配送的室外配送机器人更适宜国外平坦、开阔的应用场景,而单个机器人 一天的配送量只在10单左右,还必须有人在旁边操控,指导机器人完成每一次配送 服务,效率并不高,加上政策和交通等多种因素限制,在国内并没有被大量效仿。国内无人配送基本直接从自动驾驶技术切入市场,其原因是,相比于高速载人无人 驾驶车辆,低速载物的无人配送车的现实刚需程度更高,可预期安全风险更低,更 具备落地场景,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满足用户需求(见右图)。以低速载物切入市 场,能够更快的达到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Nuro R-1,Starship,3.1.2 无人配送车市场规模及可替代人工成本(以某工厂为例),23.436.756.991.91,39.,6 206.7 312.8 400.6 507.1 635.2 740.0,56.84%55.04%,61.51%,51.90%,48.07%,51.33%,28.07% 26,.59%,25.26%,16.50%,0,0.1,0.2,0.3,0.4,0.5,0.6,0.7,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 2020E,2010-2020年 中国快递业务量及增速,业务量(亿件),增速,无人配送车所瞄准的市场是替代快递小哥配送快递。由左图所示,自2010 年起中国历年快递业务量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全年业务量达635.2亿件, 日平均业务量达1.74亿件(假设全年无休)。根据市场平均水平,一个快 递员的工作效率为100单/日,截至2019年日均所需快递员的数量至少174(万)。,根据市场调研,理想情况下一辆无人配送车至少可替代两位小哥的工作量, 则意味着市场所需求的无人配送车达到87万辆,参考市场上无人配送车售 价20-30万元/台计算,市场空间约为1740-2610亿元。按照配送人员平均月 薪6200元计算,全年可替代快递行业劳动力成本为1294亿元。,而实际情况是,无人配送车目前只能在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园区、厂区、校 园中落地,因此我们以实际已经落地的某工厂为例,大致测算其在工厂这 一应用场景的市场规模及可以替代人工成本。,某上市公司工作人员约120万人,其工厂中工作的物流人员占比约四分之一, 依然按照一辆无人配送车可替代两个人工来计算,一个厂区所需要的15万辆无人配送车,则市场规模在300-450亿元。按照物流人员平均月薪5000元 计算,全年可替代的劳动力成本为180亿元。,3.1.3 无人配送车核心技术,无人配送是一种无人驾驶技术的具体应用,所以必不可少地需要用到无人 驾驶通常用到的技术,大多数技术跟一般的自动驾驶基本相同,即将云端 软件和硬件传感器相结合,实现车辆定位、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决策、车 辆控制执行四大核心技术(见下图):,在此基础上,无人配送的大规模落地应用还有一个关键的技术需要突破大规模人机协同配送的智能调度系统。配送订单需要人机协作来完成,调度系统需要 确定指定人员和车辆,以及要完美地安排配送路径和时间,让他们刚好在相同的时间到达相同的地点,从而高效地完成订单的交接。整个系统规模巨大,预计可 能达到每天亿级的订单量、百万级的配送员和无人配送车,达到高效的配送调度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3.1.3 无人配送车产业链,18,高精度地图&定位公司,芯片供应商,激光雷达供应商,毫米波雷达供应商,摄像头供应商,上游:传感器供应商、高精度地图&定位公司、芯片供应商以及线控底盘供应商,下游:研发商/控制方案集成商,外卖配送,物流配送,超市配送,工业园区及商场,终端:应用场景,线控底盘供应商,无人配送车的产业链还未完 全成熟,下游产品研发商不 光需要承担向终端进行市场 推广的工作,还要往产业链 上游延申,进行控制方案整 合。,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 目前市场需求还未完全打开, 需求仍不够强烈,没有大量 的订单催化整个产业链的完 善;另一方面,无人配送车 的车型不同于传统车型,部 分零部件需要专门定制,缺 乏相应的供应商。,3.1.3 无人配送车成本结构,当前无人配送车的成本结构中占比最高的为:无人车线控底盘、激光雷达、以及计算平台。其中,无人车线控底盘的市场价目前在10万左右;激光雷达,目前 每辆低速无人物流车上装2-4颗,单价在1.5万元左右,每辆车上的激光雷达成本在人民币3-6万元;计算平台方面,目前低速无人配送车基本使用的都是英伟达 的Jetson AGX Xavier芯片,2018年底,英伟达公布的价格为1099美元(但订购量特别小的情况下,英伟达是否愿意给出这么低的价格,仍存在疑问),保守估 计,无人车公司在测试阶段计算平台的成本会在2万元以上。以上三块加起来,总成本约在15-18万元。目前市场对无人车的心理价格通常在10万及其以下,核 心部件带来的制车成本居高不下,是导致无人车的生产及落地暂时很难规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信息来源: 建约车评,36氪创投研究院整理,激光雷达,线控底盘,计算平台,国内无人配送车初创企业产品以室外无人配送车为主,所处的融资阶段仍较为早期,集中在A轮左右,其中成立于15年的智行者以及16年的真机智能所获融资轮次最多,分别获得4、5轮融资。而在与初创企业的合作方面,拥有自研无人驾驶核心技术的:京东、百度、快递物流公司:中通、顺丰、邮政EMS以及德邦、 电商和消费平台:饿了么以及唯品会、以及整车厂商:中国一汽、上汽大众、东方汽车等都较为活跃。,3.1.4 无人配送车市场参与者(国内),3.1.4 无人配送车市场参与者(国外),国外无人车初创公司主要以配送机器人技术切入市场,所处的融资阶段相对早期,主要在A、B轮,但估值普遍较高。相较于国内创业公司,国外公司的成立时 间稍早于国内公司(例如,英国无人配送车创业公司 Starship Technologies成立时间最早,为2014年),获得的融资金额明显高于国内公司(例如:美国无人 配送公司Nuro在19年获软银愿景基金9.4亿美元的融资,总计融资金额高达10.32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高榕资本、真格基金,以及网易创世人丁磊这样的国内基 金),说明相较于国内的无人配送车行业,资本普遍看好国外的前沿技术的落地和运用。,3.1.4 无人配送车市场参与者核心产品及其应用场景,对比主要参与者产品功能可发现,各家公司均针对物流配送这一需求开发出了具有配送功能的无人车。从技术上来说,虽然无人驾驶技术离完全成熟还有很远 的距离,但无人配送场景有“小、轻、慢、物”的特点,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可靠性要求相对较低,无人配送可以帮助无人驾驶技术快速落地。所以,无人配送 车产品的出现和落地应用是行业一个大的突破,反过来也能帮助研发人员进行无人驾驶技术的测试和迭代。从市场上来说,单凭无人配送车这一款产品的推广 并不能完全支撑起市场参与者的商业化需求,无人清扫车、无人零售车均是在配送功能基础上所做的新场景的尝试。,目前低速无人车市场参与者纷纷探索实际可落地的商业化场景,例如,智行者在清洁环卫、物流配送及出行领域等多场景进行布局,产品有无人清扫车、无人物 流车等;新石器除布局快递物流场景外,还开始布局无人零售场景,产品有无人零售车、无人快递配送车;行深智能主要攻破末端物流的配送场景,并在此基础 上探索新的配送体系,具体包括智慧社区,智慧校园、集中配送的方式等,具体产品有用于快递、外卖、邮件配送的无人配送车,也有用于物资转运的无人物流 车(见下图)。,3.1.5 无人配送车行业现状及问题,无人配送场景一:室外配送,配送无人机配送无人机国内外现状配送无人机市场规模及可替代人工成本配送无人机核心技术、产业链及成本结构配送无人机市场参与者、核心产品及其应用场景配送无人机行业现状及问题,3.2.1 配送无人机国内外现状,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在无人机配送方面,美 国全面领跑、欧洲积极跟随,亚洲是追赶超 越的状态。,3.2.2 配送无人机市场规模及可替代人工成本,9.5,11.7,27.7,56.5,23.16%,103.97%,63.89%,45.14%,37.57%184.9,31.80%243.7,1.41.210.80.60.40.20,250200150100500,2013,2014,2015,2016,92.62017,134.42018,2019,2020E,2013-2020年 中国即时物流订单量及增速300136.75%1.6,订单量(亿单),增速,配送无人机所瞄准的是配送上具有即时性、计划性和特殊性的配送市场,直接替代跑 腿小哥在其中的位置,竞争对手包含以外卖业务为主的美团、饿了吗等外卖、生鲜配 送平台,也包含不以外卖业务为主营业务,只承担同城跑腿功能的闪送、达达等。,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即时配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即时配 送市场用户规模将达4.21亿人,即时物流订单量将达到184.9亿单(由右图所示), 日均0.5亿单,总体市场规模将突破1312亿元。,根据美团点评财报公布,每天有超过50万骑手小哥奔波在大街小巷,美团点评市场份额59.1%,粗略计算,整个即时配送业务日均配送人员需求数量至少达到85(万), 单人送货量59单/日。按照即时配送人员平均月薪6000元计算,全年可替代即时配送,行业劳动力成本为612亿元。,根据市场调研:配送价格方面,闪送、达达配送5kg货物8km距离闪送的价格为20元, 假设配送无人机及其配套设施建立起来并投入使用的情况下,配送价格基本能与闪送、 达达配送价格一致,伴随无人机网点的密度增加,费用还会逐渐下降。配送速度方面, 目前人工配送的配送速度基本在3km以内实现30分钟送达,而无人机则避免了交通拥堵,可以做到60km/h。,虽然目前配送无人机还没有进行大规模商用,应用场景也有局限。但长期来说,根据 摩根士丹利针对无人机发布的报告显示(见右图),未来城市空运(UAM)会迅速发展, 到2040年的国际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美元,中国会成为UAM最大的市场,前景广阔。,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2031,2032,2033,2034,2035,2036,2037,2038,2039,2040,城市空运(UAM)国际市场规模,美国中国欧洲其他国家,$bn,3.2.3 配送无人机核心技术及成本结构,,,无人机从应用角度上分类:可分为军用无人机和民用无人机。民用无人机可分为工业级与消费级两种。消费级无人机主要用于航拍,涵盖从日常自拍与拍照到专 业摄影与制片等应用。工业级无人机应用于特定工业场合,涵盖农林、物流、安防、电力巡检、测绘等领域,本报告所关注的配送无人机,属于工业级无人机里 的物流应用领域。具体来说,就是为满足即时性需求,在城市交通拥挤或山区道路崎岖等场景下,用于末端配送的配送无人机。配送无人机本质上一种无人机技 术的一个具体应用场景,大多数技术无人机涉及技术相同(见左下)。但针对配送这一特殊应用场景,我们总结了无人机技术在配送环节技术限制(见右下)关键技术技术限制,3.2.3 配送无人机核心技术及成本结构,无人机由机体结构件、动力系统和飞控系统组成。其中飞控系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帮助无人机实现自主飞行,涉及的飞控技术包括导航技术、接口技术、 交互技术、通讯技术、芯片技术、平台技术。目前,随着飞控产业快速发展,市场中涌现许多飞控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大都提供一体化飞控系统方案,有 主控、GPS、PMU、OSD 等组件,同时提供开放的 SDK,无人机厂商可以针对自身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迭代速度。配 送无人机的成本在2-3千元左右(见上图,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仅供参考)。,飞控系统 ¥410,18% 主控芯片 ¥470,20%,陀螺仪¥14, 1% 传感器¥258,11% 加速剂¥50, 2%,地磁感应 ¥15, 1% GPS¥280,12%,飞行控制¥1497,65%,3%,¥78电机2%,¥57电调,1%, ¥20 螺旋桨12%,¥518 电 池,动力系统¥673,29%,机体结构件¥150,6%,信息来源:公开信息,36氪创投研究院整理,3.2.3 配送无人机产业链,上游、中游:核心零部件生产制造及中游模块系统,飞控 系统,导航 系统,终端:应用场景,传输 系统,物流配送,医疗配送,下游:整机集成,工业级无人机,消费级无人机,货运无人机,物流配送无人机,巡防无人机,动力 系统,底层 硬件AI芯片激光雷达配送无人机拥有复杂的零部件和系统模块,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由专门厂商进行研发制造,产业链涵盖了上游的核心零部件生产制造商,中游的模块系统, 产业链下游的整机集成、售后服务,以及终端应用场景。,3.2.4 配送无人机市场参与者,在配送无人机领域国外创业公司起步早,产业链相比中国更加成熟,研发商专注物流配送领域的无人机研发,而国内研发商则涉及到多个细分领域,研发除配送 无人机以外的其他产品类型。从融资阶段上来看,国外公司融资轮次相对靠后,而国内投资轮次集中在A轮、B轮,这意味着国内配送无人机的产品成熟到实际 运用、市场铺开还有很长一段距离。,3.2.4 配送无人机市场参与者核心产品及其应用场景,对比三家公司的配送无人机及其应用场景可以看出,无人机通常用于以下三种类型的配送:1.即时性配送,在崎岖山区或拥堵的城市,无人机都不受地形束缚, 减少派送过程的时间迟滞。;2.计划性配送,在可控范围内提前预约无人机进行物品配送,如定时送报纸等;3.特殊性配送:在一些特殊应急场合,如配送如血 浆、医疗仪器等,配送无人机速度快、反应灵活的优势得到显现。在这次疫情期间,无人机配送也展现了其避免人员接触,防止交叉感染的优势。但目前来讲, 无人机的广泛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阻碍。,主要产品,应用场景,药品配送:联手浙江省血液中心和浙江大学医学院 附属第二医院正式发布迅蚁无人机医疗配送网络医疗应急物资:利用无人机全程为杭州举办的梦想小 镇半程马拉松提供急救仪器常规电商中小件货物配送:与邮政、菜鸟、苏宁、 中通、韵达等行业客户合作,将无人机物流系统部 署至全国十几个省,进行中小件货物配送。外卖即时配送:与肯德基、星巴克合作,提供外卖即 时配送,2018年6月“迅蚁送吧”完成单季度无人 机外卖配送7000单,即时配送:联合永辉集团打造全球首家“无人机送餐 + 智慧零售” 示范店,2018年6月落地广州,周边五公里 生鲜外卖30分钟送达。物流配送:联合DHL共同推进无人机物流试点落地,包 含智能无人机货柜,实现无人机的自动充电、装载仓的 自动装卸、包裹的自动分拣、包裹的自主寄取等。应急配送:在广西贺州投入多台双座版载人级自动驾驶 飞行器(AAV)“亿航216”,积极参与当地新冠病毒 的防控工作,进行医疗救援运输人员物资。,应急救援:察运一体,可实现快速响应,实时回 传现场图像,可空投物资或者地面人员取货物, 在高山、海岛、沙漠等恶劣地理环境中运输物资。 物流配送:运用在物流企业货仓之间,点对点的 运输作业中,同时在跨海岛、高山、沙漠等地面 交通不便的场景下广泛运用。,配送无人机在用过程中具有直线行走,垂直起降,空中悬停等技术优势,在配送过程中小巧灵活,能够被智能调度、不受交通地形限制,可直线投递,受到越来 越多的物流企业青睐。我们选取了市场上已经有产品,并且有实际合作案例和试点的配送无人机公司,进行了一个横向对比。迅蚁科技亿航无人机智航无人机,无人站RH1,RA3TR7S,FALCON物流版,GD2.0+物流版,EHang 116L物流版,V380,凌云Cloud,3.2.5 配送无人机行业现状及问题,无人配送场景二:室内配送,配送机器人配送机器人市场规模及可替代人工成本配送机器人核心技术、产业链配送机器人市场参与者、核心产品及其应用场景配送机器人行业现状及问题,4.1.1 配送机器人市场规模及可替代人工成本,用于配送各包房所采购的零 食、酒水。目标KTV客户约10万家。,写字楼,用于配送快递、外卖、文件 等物品。主要针对一线城市 写字楼,存量超过5万栋。,医院用于配送药品、检验样本、 医疗器械、医用废品回收等。 目标医院有近3万家。,餐厅用以配送餐饮食物。全国餐 饮门店数量超过1000万家, 如果以头部1%的餐饮门店作 为目标,则约有10万家目标 客户。,国内室内配送伴随着市场的扩大,场景越来越细分,例如KTV、写字楼、医院、餐厅等场所,综合测算主要的应用领域,按照每个目标客户使用2台配送机器人 计算,市场容量约为60万台。参考市场上配送机器人售价5-8万元/台计算,市场空间约为300-480亿元。,配送机器人领域,国外创业公司对室外配送机器人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本,而室内配送机器人上国内初创企业却走在了前面,不仅在国内大范围落地,甚至将产品 输出海外。例如,普渡科技的送餐机器人“欢乐送”,就在奥地利维也纳一家名为Hiro Austria日式料理店使用,成为了餐厅“招牌店员”。因此,在室内配送 机器人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以国内初创企业为主开展研究。,4.1.1 配送机器人市场规模及可替代人工成本(以餐馆为例),而单人配送量只有150-200个,相比之下效率提升了166%-200%。即 一台配送机器人相当于至少2个人工。,根据美团点评,其年度活跃商家总数在1000万家以上,假设其中1% 的商家有能力和需求(面积达100平米以上的中大型餐馆)使用配送 机器人,每户商家配置2台配送机器人(替代4位服务员),则仅在餐 馆一个细分场景,能够替换的人工数量则达到40万,按照一个员工一 年平均工资7万元计算,配送机器人在餐饮行业的全年可替代人工成 本达280亿元。,我们以应用最广泛的餐馆为例,估算餐饮行业配送机器人可替代人工数量达40万人:从工作效率来讲,配送机器人在高峰期的配送量能达到400个托盘,,目前在一线城市,餐厅为服务员支出的综合成本(包括工资, 社保费用,食宿等)约为8万/年,在二三线城市,该费用约为56万元/年,售卖价格市场价格在5-8万元一台配送机器人成本与一位服务员 一年的成本基本持平,工作效率上 替代1.5-2个服务员,运维得当的情 况下,能够持续工作5年。,租赁方式每天99元或每月约2-3千元一台配送机器人一年的租赁价 格(3.6万元)远低于一位服务 员的成本,工作效率上替代1.5-2个服务员。,4.1.2 配送机器人核心技术,服务机器人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导航移动、运动控制、感知交互(视觉、 语音)这几项技术。目前的技术成熟度排序是:近年来,随着导航移动技术的提升,成本下降,很多企业基于导航移动开 展了商用化的探索,用于室内送餐和送货的配送机器人就是典型产品。虽 然配送机器人基于最为成熟的导航移动技术而成型,伴随着运动控制和感 知交互技术的提升,配送机器人对自身控制能力和外界交互能力都会相应 升高,届时用户体验会得到提升以及应用场景也会进一步拓展开来。,4.1.2 配送机器人产业链,终端:各类型应用场景,下游:终端产品,系统集成商 将终端产品是技术模块与功能 组件的组合,餐厅,酒店,KTV,上游:底层硬件提供商,主要包括芯片和各类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