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刊.pdf
chinadialogueocean 1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刊2019年9月亚历克斯罗杰斯: 我们正在加速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公海条约: 海洋遗传资源之争chinadialogueocean2全球海洋是地球的生命维持系统,但它维持生命的能力正走向危机的临界点。中外对话海洋致力于在 一切尚可挽回之时,揭示、分析并帮助化解这场危机。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外对话微信公众号平台封二:花园鳗 PHOTO BY URIEL SOBERANES ON UNSPLASH封面:海葵 PHOTO BY URIEL SOBERANES ON UNSPLASHchinadialogueocean 1目录序言亚历克斯罗杰斯:我们正在加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流失 | 2 珍惜中国滨海湿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 3公海治理公海条约:海洋遗传资源之争 | 4 公海生物多样性谈判需解决机制性问题 | 6深海海底采矿的未来将于年内决定 | 8深海采矿:中国准备好了吗?| 12“采矿行为准则”能否让深海海底采矿变得可持续?| 14深海采矿的几大核心问题 | 15海洋保护区大型保护区:拯救还是瓜分海洋?| 16拉丁美洲“南锥体”国家如何引领海洋保护 | 19 中国海洋保护区命运迎来拐点?| 21蓝色金融能够拯救海洋吗?| 23 物种威胁打击濒危海洋物种贸易,难在哪里?| 25 过度捕捞使犀牛鳐濒临灭绝 | 27 大卫奥布拉:“拯救珊瑚礁,我们做的还不够”| 28 chinadialogueocean2序一亚历克斯罗杰斯 教授牛津大学客座教授和高级研究员亚历克斯 罗杰斯教授是全球杰出的海洋生物学家,曾任联合国、绿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会和G7国家的海洋生态学顾问,目前是REV海洋基金会科学主管、牛津大学客座教授和高级研究员。 亚历克斯罗杰斯: 我们正在加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流失作者:杰西卡奥尔德雷德亚历克斯罗杰斯教授2019年出版了新书深海:海洋中隐藏的奇迹以及如何保护它们。关于如何扭转海洋生物多样性流失的趋势,罗杰斯教授分享了他的看法。联合国今年发布的一份重要报告显示,人类活动已经“严重改变了”近66%的海洋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造成这一损失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过度捕捞和兼捕这种情况在各大洋依旧猖獗,而且正在严重破坏更广泛的生态系统。如果不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最明显的就是我们会失去来自海洋的食物,这可能不会直接影响我们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就不一样了。生物多样性流失会影响粮食安全,损害民生,还可能影响旅游业和沿海保护气候变化导致风暴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日趋严重,而红树林、海草床、海藻床和珊瑚礁等生态系统的缺失会让沿海地区暴露在这些影响之中。 气候变化正愈发紧迫,在海洋问题上,我们是否同样处于临界点?情况有多糟?我们目前面临两个相互关联的危机。首先是气候变化危机,坦白说这在20年前就应该被当做全球紧急情况加以应对了,公众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唯一原因是气候变化正变得非常极端。另外就是生物多样性危机。我们正面临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加速流失而且实际上正在灭绝的物种可能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虽然有那么多国际公约和协议呼吁监测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但大家就是不去做。这一点确实需要改变。类似海洋保护区这样的机制有多重要?海洋保护区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提高动物种群丰度以及增强生态系统抵御过度捕捞和气候影响的能力方面极为有效。问题在于海洋保护区不够多以及执行力度不到位。您书中有一章讲述了在南大洋发现海底热泉的奇妙体验。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些热泉区域的勘探和开采前景?很多人都在关注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区,该地区位于赤道太平洋,海底沉积大量多金属结核虽然近来在该地区开展了很多科学研究工作,但都只证明了我们对这片区域的了解非常少。我们在知识层面上还远没有达到管理采矿实际所需的水平,这让科学家们感到很担忧人们会贸然对其进行开采。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矿藏:海山上的钴结壳和海底热泉的块状硫化物,这些更让人担心,因为海底热泉的物种特有性(即只存在于此地的物种)非常高,具有很高的生物技术潜力而且海底热泉事实上很小,因此极易受到干扰。您认为是否需要暂停深海采矿?这个应该由社会决定。我是一个有保育意识的科学家,当然不希望看到再有大规模活动去影响本来就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海洋。但如果让社会决定那大家必须充分了解这项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最好地管理这种影响,将损害最小化。目前我们离拥有这种知识水平还差得远。所以至少应该在10年时间里暂停一切形式的深海采矿。全球200万海洋物种中人类已知的还不到10%,我们去发现更多海洋物种的意义有哪些?更好地了解它们如何有助于物种保育? 了解更多海洋生物很重要,不只是深海,而是全部。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信息,生物多样性的流失提示我们现在事情正在往错误的方向发展,说明我们和生态系统的互动方式不对。如果没有这些信息,我们就不明白自身行为的实际影响。您在书中说我们忽略了海洋里正在发生什么,也不了解其重要性。对此个人可以做些什么呢?首先学习海洋相关的知识。了解海里有什么,海洋的重要性。另外还要了解政府在管理影响海洋的活动方面做了什么。您在书中描绘了一些生物多样性地区,您认为哪里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珊瑚礁真的非常惊人。但状况良好、健康的珊瑚礁越来越难找了但如果你去岩质海岸边,你会发现非常神奇的东西。另外即使是在自家门口,你也可以发现不同寻常的生物多样性。chinadialogueocean 3曹玲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 特别研究员 博导曹玲博士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曾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科研工作数年,入选上海市和国家特聘高层次人才。研究领域涉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综合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政策研究、环境影响评估等前沿社会与科学问题。序二珍惜中国滨海湿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作者:曹玲2019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之一(位于江苏盐城),被纳入了世界自然遗产。这是中国第一块滨海湿地遗产,也是世界第二块潮间带湿地自然遗产。滨海湿地是连接海洋和陆地的重要过渡地带,包括珊瑚礁、红树林以及浅海海床等多种类型,是许多海洋生物的繁殖育幼栖息地,被认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滨海湿地和它支撑的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生态服务是极为重要的生态财富。例如,滨海湿地中丰富的食物来源能够为水鸟的繁育、迁徙、停歇和越冬的提供可靠保障。据统计,每年在中国滨海湿地栖息的鸟类种类超过250种,约占中国总水鸟种类的80%,数量高达数百万只,这其中不乏丹顶鹤、黑脸琵鹭和东方白鹳等濒危鸟类。此外,滨海湿地还具有截留和吸收营养物质、净化水体、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海岸线等多种调节服务功能,比如红树林能够有效抵御和减缓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海藻床或海草床能够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起到水体净化作用。中国40%的人口、50%的大城市和60%的GDP都在滨海区域,可以说,沿海区域的发展和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一组数据,我们来深度解析下这层关系:中国大陆和岛屿岸线长达32000公里,海洋面积近300平方公里,已知的海洋生物物种超过2万种,占世界总数的10%。其中,海鸟类占世界总数的23%,鱼类约占14%,有捕捞价值的鱼类约2,500种,虾蟹类约800种,藻类100种,此外还有中华鲟、中华白海豚、海龟、鲎、儒艮等中国特有种和世界珍稀种。而中国每年从海洋中捕获的水产品达1,300万吨,占全国总水产品产量的20%,产值约2,000亿人民币。另外,许多海洋生物还是医药行业重要的药物来源,已知具有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约1,000种,其中含有抗癌物质的生物约占250种。但与此同时,滨海湿地也是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最大、破坏最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最明显的区域由于过度无序开发、环境污染和违规捕捞作业等活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中国已累计损失超过50%的温带滨海湿地,73%的红树林和80%的珊瑚礁。近海栖息地的大面积消失退化,生态连通性显著下降,从而导致海洋物种丰富度持续锐减,濒危种类数量逐年上升,海洋生物多样性处于严重衰退中。例如,在深圳飞速发展的近40年里,红树林面积缩减了一半,水鸟数量仅剩下不到先前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中国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状况不容乐观,若继续下降或丧失,不论是中国人每年近2,000亿的海产捕捞,还是努力发展的蓝色经济,都将大打折扣。随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中国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来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以“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为指导原则,大力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管理保护,通过修订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设置海洋优先保护区、优化海洋空间开发、建立海洋生态破坏终身追责制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2016-2017年相继出台的 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关于加强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 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为滨海湿地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2018年依据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启动的围填海整治也推动了保护和规划目标切实落地。迄今为止,中国已建立各级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250余处,总面积约为12.4万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面积的4.1%。其中近岸海域洋保护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近岸管辖海域面积9.7%。保护对象包括中华白海豚、文昌鱼、中国鲎、珊瑚等物种,以及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湿地和海岛等生态系统。从2011年至今,已经分5批建立了42个国家级海洋公园。目标是到2020年,海洋保护区面积占全部管辖海域比例达到5%。然而,当前中国滨海湿地的保护比例约24%,仍远低于全国湿地保护率(43.5%), 形式非常严峻,要想真正实现对滨海湿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有效管理和保护,仍然有不少工作需要完善。例如,在法律层面,已有的滨海湿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缺乏有效法律保护依据,尚无专门的滨海湿地立法;在管理层面,存在诸多体制机制冲突,尚未建立统一完善的协调机制;在公众教育层面,有关滨海湿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与教育仍较滞后,公众对其生态功能和服务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科研保护层面,当前大多数滨海湿地的保护工作都围绕水鸟尤其是濒危迁徙鸟类展开,对渔业资源的关注和保护行动较少。此外,海洋保护区面积比例小,保护对象有限,保护地分布与保护重要性程度不匹配,加上资金不足、缺乏较为完善的资源调查和监测体系等因素,严重制约了中国滨海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希望在后续的管理和保护中,上述问题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chinadialogueocean42017年及2009年获得海洋基因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前10个国家名单资料来源: 公司控制和海洋遗传资源的全球治理及海洋遗传资源的全球治理2009 2017德国 199 美国 6,278美国 149 德国 1,450日本 128 日本 1,431以色列 34 法国 848英国 33 英国 669挪威 24 丹麦 632法国 17 比利时 366丹麦 13 荷兰 105加拿大 11 瑞士 103荷兰 9 挪威 66. . . .中国 1 中国 1海洋遗传资源1992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对海洋遗传资源的定义是“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遗传物质”。2014年生效的名古屋议定书规定,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或公司对世界遗传资源进行垄断。尽管如此,在公海条约达成之前,尚没有对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的机制。公海治理公海条约: 海洋遗传资源之争SZ 7?5 5 3s S b作者:李婧海洋是数百万物种生存的家园,其中许多物种仍不为人类所知。每年海洋吸收近25%的温室气体,并为人类提供氧气。然而,覆盖地球表面近一半的广袤的公海海域,仍未得到足够妥善的监管。各国正在进行谈判,准备达成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协议,即国家管辖海域外生物多样性协议(BBNJ)。该协议将首次填补该领域里的重大空白,同时着眼于解决渔业、采矿业和海洋污染等活动给公海带来的不断增加的压力。但是,联合国2019年6月发布的48页协议草案文本表明各国之间仍存在广泛的分歧。“谈判即将进入(其)技术阶段,但很明显,草案仍然存在很多空白(有待讨论), 而且(剩下的)许多差异(都)是政治性的,不太可能在技术层面得到解决,”北京非政府组织创绿研究院研究员陈冀俍表示。在本月末举行纽约谈判之前,一些观察人士对是否能在2020年按计划达成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协议表示担忧。目前仅剩下计划于明年举行的一轮磋商了。 公海版的“巴黎协定”该协议被一些自然保护主义者称为公海版的“巴黎协定”。外交官、环保主义者和科学家所面临的挑战,一点也不比2015年在法国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协定时少。公海条约必须不仅要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还要适应现有的法律条约,弥合相关国家在发展状况、技术能力和保护理念等方面深刻的南北差异。谈判和协议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除了建立海洋保护区、对发展中国国家进行能力培训和技术转让、以及对采矿等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之外,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各国如何以公平公正的方式获取和共享海洋遗传资源的惠益。新的生物学发现和技术进步使海洋生物成为商业利益追逐的对象。大至鲸鱼,小到微生物,企业和科研人员都在寻找在制药、生物燃料和化工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基因序列。其中一些基因序列被申请了专利保护,这样一来,拥有专利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就独家享有研究这些序列并生产相关产品的权利。以Omega 3 为例。Omega 3 原本是一种主要从鱼类中提取出来的有益于健康的脂肪酸。而陶氏化学公司成功地将产生Omega 3 的基因分离出来,并将该其移接到芥花籽这种广泛用来生产食用油的作物基因中。目前,从862种海洋物种中提取的12,998个序列获得了专利保护。其中,德国巴斯夫注册的专利数量占到了47%。预计至2026年,全球海洋生物技术市场规模将达到64亿美元。然而,在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中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墨西哥湾海底这个2米高的岩石上爬满了各式各样的海星。 图片来源:NOAAchinadialogueocean 52017年申请专利的 海洋生物基因序列数量资料来源: 公司控制和海洋遗传资源的全球治理生物类别 物种 专利序列微生物 634 9468鱼类 88 2055甲壳类 26 187珊瑚 25 185软体动物 24 334海葵 16 89海蜇 10 162植物 9 175蠕虫 9 54海胆 7 103海鞘 6 135文昌鱼 4 18海菠萝 1 2海绵 1 26海星 1 1鲸鱼 1 4加以规范的两个原则存在矛盾之处,这两条原则也从最开始就饱受激烈的争论。“公海自由”与“共同遗产”“公海自由”原则赋予各国航行、飞越、捕鱼和对专属经济区以外的海域进行科学研究的权利,因此公海不属于任何国家。1967年,有人提议海洋应向所有国家开放,但受国际规范的约束,以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最终宣布“这片区域”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底和底土是人类的共同遗产。随后,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应运而生,负责监督深海资源的勘探活动以及后续的矿产开采,旨在确保利益的公平共享。这些似乎矛盾的理想原则为新协议谈判带来严峻的挑战,因为新协议的内容所涉及的既是公海,也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所认定的“区域”。就公海而言,人类活动主要遵循的是自由原则,而对于“区域”,则要遵循人类共同遗产的原则。如果适用自由原则,那么在深海获得基因物质的国家都可以享有对其开发的任何产品的专有权。但如果这些生物被认为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发展中国家也有权分享这些利益。监管缺位由于南北国家之间在经济和技术实力上存在巨大差距,谈判局势更加复杂。草案文本的第二章是关于海洋遗传资源的。这一章的几乎所有内容都存在争议。各国对于遗传资源的定义、获取和收集的地点和方式,条约的目标以及各国如何共享收益等问题均未达成一致。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副会长胡学东表示,与会国家可大致分为三类。拥有先进资源开发技术的工业化国家是一类,他们希望尽可能少一些限制条款(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第二类属于发展中国家,要求公平公正共享利益;第三类是持中的欧盟国家,其在海洋技术方面虽然地位稳固,但却希望优先考虑保护。胡学东指出,欧盟采取相当务实的态度来推动谈判进程。同时,他也表示已经有迹象表明,主张“资源开发”的和主张“务实前进”的两方在筹备讨论中占了上风。 中国的中立态度在最近的会谈中,中国站在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一边,要求“人类共同遗产的原则必须是新机制的基石”,并补充“该原则应该是新协议的核心”。上海交通大学极地与深海发展中心薛桂芳教授解释说,共同遗产原则是发展中国家在海底采矿谈判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胜利”。“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太可能放弃这一立场。”但是,薛桂芳和陈冀俍都表示,随着在深海生物勘探技术方面取得快速进展,中国似乎更愿意在南北分歧之间保持中立。2017年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海洋局宣称,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深海生物资源勘探工作,2002年以来,这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近300株海洋微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在接受中国海洋报的采访时,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邵宗泽强调了深海微生物收集、研究、通过专利加以保护,并最终实现商业化的紧迫性。因此,中国希望能有一些政策调整空间。中国在向联合国提交的正式文件中对措辞言稍微进行了调整,表示新的国际协议应该推进“人类的共同福祉”。这一变化可能暗示中国将偏离共同遗产原则。“措辞上的这种模糊可能是一种刻意的举动,”薛表示。中国似乎更倾向于在公海自由原则下不受限地获取深海生物资源,然而,据薛桂芳表示,在资源开发方面,中国更支持利益共享的人类共同遗产原则。不过,为了达成最终协议,每个国家都需要做出一些让步,尽管时间已所剩无几。“似乎不是每个国家都急于敲定最终协议,”陈冀俍说,“但如果即将在纽约举行的会谈取得的进展仍然有限的话,我们就需要更高层次的政治意愿,方能在明年达成实质性的协议。”1 1 p5b; dv i - 2*S :b墨西哥湾海底这个2米高的岩石上爬满了各式各样的海星。 图片来源:NOAAchinadialogueocean6公海生物多样性谈判 需解决机制性问题S r5 Z 3“S=H 1 % oHC uW1“5b作者:陈冀俍2018年9月,全球各国政府代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进行了公海生物多样性条约(BBNJ)的第一次政府间谈判。如何在公海现有的行业和区域机构基础上,形成全球海洋保护区设立程序和制度,是谈判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BBNJ谈判旨在保护公海生物多样性、保障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其历程可以追溯到2004年联合国建立公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小组,不过直到2017年才定下政府间正式谈判的计划。因为谈判涉及的区域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45%,其结果的生态影响巨大而深远,堪比气候领域的“巴黎协定”。人们期待谈判中的法律文书,能够支持在公海建立保护区系统,以此终结公海中各种区域和行业组织“碎片化”管理、为公海的生物多样性利用和养护提供综合全面的制度安排。但谈判需要解决一些根本的机制问题。不损害现有机制说到海洋保护区,现有的行业和区域性机构很多已经开展了海洋保护区选划的工作,这些机构包括但不限于:管理海底矿产开发的国际海底管理局(ISA)、保护区域性自然文化遗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管理农林渔业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促进航运安全的国际海事组织(IMO),以及旨在保育全球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利用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等。这些机构或条约下已经设立或建议划定的保护区保护力度各不相同。例如CBD进程下划定的生态或生物重要区域(EB-SAs),只是识别出来的优先区域,并无实际保护行动;区域渔业组织(RFMOs)所设立的临时禁渔区,海事组织设立的排放控制区等,则不仅识别了区域,而且确定了边界和相应的管理措施。“不损害现有机制”是BBNJ条约谈判的重要原则,也是各国的基本共识。一方公海治理一份久未落定的提案,提议在东南极设立保护区,保护企鹅的觅食场所。 图片来源:AXILYchinadialogueocean 7模式”三种管理机制的选项。三种模式的关键区别在于谁掌握最终决策权。全球模式主张建立一个全球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和决策。区域模式强调区域主体的决策权,不建立全球层面的监管,而是发挥区域组织的作用并利用其已有经验。混合模式主张强化区域保护机制,但同时提供国际统一的指导和监督。在第一轮谈判中,环保组织和发展中国家普遍支持的是全球模式,希望等级更高的国际条约能够有力地敦促行业和区域组织加大力度建设保护区。区域和行业组织原本在结构上优先对自己的成员利益负责,而BBNJ条约一旦缔结,原则上这些机构就需要回应来自于条约所代表的“全人类”的保护需要。区域模式的支持者较少,其代表是俄罗斯。事实上,俄罗斯一直反对BBNJ条约的谈判,认为现有机制已经足以解决公海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混合模式的支持方主要是发达国家,其中有一些是传统的海洋强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可能一方面是要保持自己原来在区域组织内的优势,另一方面需要BBNJ条约为自己将来在区域组织内的议程提供支持例如新西兰是个渔业强国,也很注重渔业资源的养护,BBNJ条约的保护区建议可能可以支持其在区域组织中关于设立禁渔区的诉求。中国在发言中没有明确表态支持哪个模式。但从之前的谈判发言来看,中国认为“新的国际文书在多数情况下不会与现有文书或机构所规定的海洋保护区措施发生重叠”,因此BBNJ协定不会对现有区域和行业运行机制进行干预。不同于俄罗斯的是,中国支持通过BBNJ条约的缔约方大会来做出设立保护区的决定。谈判下一步按照BBNJ谈判计划,在2020年结束前共有四次谈判,后面三次谈判将对2018年9月第一次会议收集的建议进行选择、合并和精简,最终形成条约的文本。是否能够达成一致,不仅取决于条约与各种机构组织、国家之间利益的平衡,也取决于各方对保护区潜在价值的认识。就像科学进展2018年8月号的社论结尾所说的,公海制度的建立“将考验我们的人性、合作能力以及我们对未来的集体想象”。0(+7 sZ “图片来源: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尽管公海区域内各国际组织的管辖范围在许多区域相互重叠,但很少有机制来促进或协调各组织间的活动。面,现有的机制对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套运行中的管理机制,新的条约没有必要推翻重来;另一方面,现有的机制也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地位,被新的协定替代或者成为其附属。现有区域和行业组织如何与BBNJ的海洋保护区进程相协调,是协议谈判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前车之鉴现有的一些国际公约就存在与区域/行业组织机制协调的问题。奥斯陆巴黎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OSPAR)的缔约方大会于2010年通过了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的决定,迄今已经建立了7个公海保护区。但OSPAR自身没有相应海域的管理权限,遂通过缔约方国家在其所在的区域组织内合作,促使区域组织采纳相应的安排。实践中,有些区域组织,如东北大西洋渔业组织就采纳了OSPAR的安排,将其管理权限内的相应区域设为禁渔区。但也有一些组织,如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事组织,至今仍未作出相应决定。O -SPAR在实践中出现的困难体现出了区域/行业组织对外来影响力的抵触。这也是“不损害现有机制”原则的现实根源。新的BBNJ协定是否要超越这种模式,代表全人类对区域/行业组织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是谈判的焦点之一。如果BBNJ条约的缔约方大会可以直接要求区域/行业组织执行关于保护区的决定,一方面将有可能动摇“不损害现有机制”的原则,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保护区域外国家的决定权与区域组织成员国决定权的权重问题。区域外的国家有权决定区域内国家如何使用相应海域吗?是否可以赋予域内国家一票否决权?这些问题都需要谈判来解决。各执己见在BBNJ的海洋保护区讨论中,已经形成“全球模式”、“区域模式”及“混合一份久未落定的提案,提议在东南极设立保护区,保护企鹅的觅食场所。 图片来源:AXILYchinadialogueocean8作者:杰西卡奥尔德雷德这是地球上最寒冷、最黑暗的地方之一,但是这里其实生机勃勃(其中很多物种还有待发现),还有矿藏丰富的海底。过去十年,人们对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深海进行了越来越多的探索。经过多方评估,海底矿藏可以为从电池、喷气发动机到风力发电机及手机等的各种商品提供原材料。一些深海海底采矿活动业已在国家主权海域展开: 2017年日本开始进行海底矿产资源开采,而巴布亚新几内亚备受争议的索尔瓦拉1项目则已经中止。深度超过200米的公海占全球面积的近三分之二,鹦鹉螺矿业生产的深海海底采矿机。 图片来源:鹦鹉螺矿业深海矿床及其所含金属多金属结核镍、钴、铜、锰 等金属来源富钴结壳钴、钒、钼、铂、碲多金属硫化物铜、铅、锌、金、银今年各国将围绕如何管理这一“区域”蕴藏的资源展开一场全球性的重要讨论。由谁来开采以及如何开采的问题,将被正式纳入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国任命的机构,专门负责管理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深海海底资源)正在草拟的一份 “行为准则”之中。有人认为在促进深海海底开发的同时深海海底采矿的未来将于年内决定S=Z5 Mp ?sBH; ? 7? ? 3“ $公海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