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五次国家报告.pdf
中国履行 生物多 样性公约 第五次国 家报告 (报批 稿) 环 境 保护 部 二 O 一四 年 二月 主 持部 门: 环境保护部 参 与部 门 : 国家发 展和改革委员委、 教育部、 科学技术 部、 财政 部、 国土资源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水利部、 农业部 、 商务部、 海关总署、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国家林业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旅 游局、 中国科学院、 国家海洋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务院扶 贫办 项 目承 担单 位: 环 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 目 录 执 行概 要 . 1 第 一章 中国 生物多 样性 的现 状和面 临的 威胁 . 12 1.1 生物多样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2 1.2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13 1.3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16 1.4 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18 第 二章 国家 生物多 样性 战略 与行动 计划 及其执 行情 况 20 2.1 中国生物多样 性 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 制定.20 2.2 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21 2.3 履行 生物多样性公约 的主要行动 26 2.3.1 法律法规 .26 2.3.2 跨部门 工作机制 .26 2.3.3 调查和监测 .28 2.3.4 就地保护 .29 2.3.5 迁地保护 .32 2.3.6 重点生态工程 .34 2.3.7 环境 污染控制 .35 2.3.8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37 2.3.9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37 2.3.10 鼓励措施 .38 2.3.11 科学研究 .41 2.3.12 公众参与 .41 2.3.13 国际合作 与交流. .42 2.4 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的总体进展评估 .45 第 三章 生物 多样性 保护 融入 部门和 跨部 门规划 的情 况 .47 3.1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7 3.2 教育部门 .48 3.3 科技部门 .50 ii 3.4 国土资源部门 .51 3.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52 3.6 水利部门 .54 3.7 农业部门 .56 3.8 商务部门 .60 3.9 海关 .61 3.10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62 3.11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 .64 3.12 林业部门 .65 3.13 知识产权部门 .69 3.14 旅游部门 .70 3.15 海洋部门 .71 3.16 中医药管理部门 .73 3.17 扶贫开发 .75 3.18 履行 其他相关公约 .76 3.18.1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76 3.18.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78 3.18.3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79 3.18.4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80 第 四章 2020 年生物 多样 性目 标的实 施进 展以及 对千 年发展 目标 的贡献 82 4.1 2020 年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评估指标 .82 4.2 2020 年生物多样性目标评估指标的数据分析 .84 4.2.1 生物多样性状况 .84 4.2.2 生态系统服务 .89 4.2.3 压力 .91 4.2.4 响应 .97 4.3 中国实现全球 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 和 2020 年生物多样性目标的总体进展 评估 . .108 4.4 对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贡献 . 109 4.5 在执行公约方面取得的经验 .109 第 五章 生物 多样性 保护 面临 的 主要 问题 与优先 行动 . .111 5.1 面临的 主要问题 .111 iii 5.2 优先行动 .112 案例 2-1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从滇西北走向全省 .27 案例 2-2 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 计划 (2011-2020) . .27 案例 2-3 武夷山强制保护模式 .30 案例 2-4 黄山封闭轮休保护模式 .31 案例2-5 四川省都江堰市自然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模式. .32 案例 2-6 辽河保护区的创新管理模式 .36 案例 2-7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 .40 案例 2-8 中国- 欧盟 生 物多样性项目取得丰 硕成果.43 案例 2-9 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整理复垦中 . 44 案例 2-10 呼伦贝尔草原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可持续管理项目 .44 案例 3-1 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 .59 案例 3-2 红豆杉的人工培育与产业化 .68 案例 3-3 福建厦门五缘湾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 .73 案例 3-4 贵州省毕节市开发扶贫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 . .76 案例 3-5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 .78 附录 1 有关缔约方和国家报告编写的情况 .114 附录 2 中国履行 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五次国家报告参与编写人员名单 117 附表 1 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的进展评估 .124 附表 2 中国实现全球 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 (2011-2020)和 2020 年生物多样 性目标的进展评估 131 附 表3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工作方案执行情况 143 附表 4 保护区工作方案执行情况 . .144 附表 5 全球生物分类倡议能力建设战略和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执行情况 .156 参考文献 161 1 执行概要 根据 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 26 条和缔约方大会 X/10 号决议 , 环境保护部会 同中国履行 生物多样性公约 工作协调组 成员单位和其他相关机构 , 编制了 “中 国履行生物多 样性公约第 五次国家报告” 。在编制过程中,召开了 5 次由相 关领域专家参加的研讨会, 对第五次国家报告相关问题及其初稿进行了讨论; 向 履约协调组成员单位 等部门征求了意见。 第五次国家报告经修改完善后由环境保 护部批准发布。 一、中国 的生物 多 样性及其 战略意 义 生物多样性是 指 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 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 陆地、 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等, 这包含物种内部、 物种之 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是 社 会 经 济 可 持 续发展的战略资源 , 是 生 态 安 全 和 粮 食 安 全 的 重 要 保 障 。 生 物 多 样 性 不 仅 提 供给人类食 品 、 洁 净 水 、 药 物 、 木 材 、 能 源 和工业原料等多种生产生活必需 品,而且提供 固 碳 释 氧 、 涵 养 水 源 、 土 壤 保 持 、 净 化 环 境 、 养 分 循 环 、 休 闲 旅 游等多方面的生态 服 务 。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 12 个国家 之一 。中国地域辽阔, 拥有复 杂多样的 生态系统类型 。 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其中高等植物种数居世界第三位, 脊椎动物种数占世界总种数的 13.7%。 中 国生物遗传资源丰富, 是水稻、 大豆等 重要农作物的起源 地, 也是野生和栽培果树的主要起源 和分布中心 。 同时, 中国 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 生 物 多 样 性 的 丧 失 会 导 致 严 重 的 后 果, 引起不断恶化的健康问题 、 更高的食品风险 、 日益增加的脆弱性 、 更少的发 展机会等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关系到当代及子 孙后代的福祉, 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 美丽 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家 生物多 样 性保护目 标 中国政府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 国 作出了部署,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 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 着力推 进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 结构、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2010 年底, 国务院发布了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 2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 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 及禁止开发四类 主体功能区; 将 25 个重点生态功能 区列入 国家层面的 限制开发区域,区域内限制进行大规模 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 ; 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森林公园 和国家地质公园 列入 国家层面的禁止开发区域, 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保 护中国自然文化资源和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 针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 中国政府 于2010 年9 月17 日发布并实施 了 中国 生物 多样性 保 护战略与 行动 计划(2011 2030 年)( 简称 战略与行 动计划) 。中国从建设生态文明高度制定的相关国家规划与 战略与行动计划 一起,构建了 比较全面的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体系 (表 1)。 表 1 中国国家生物 多样性 保护目标体系 1. 近期目标 : 到 2015 年,力 争使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具体包括: 完成 8-10 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 先区域的本底调查与评估,并实施有效监控 ; 加强就地保护, 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 15% 左右, 使90% 的国家 重点保护物 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保护 ; 合理开展迁地保护, 使 80% 以 上的就地保护能 力不足和野外 现存种群数量极小的受威胁物 种得到有效 保护 ;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21.66% ,森 林蓄积量 比 2010 年增加 6 亿 m 3 ; 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 估与预警体系、生物物种资源 出入境管理制度以及生物遗传 资源获取与 惠益共享制度;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 与 2010 年相比化学需氧量、 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 8 , 氨氮、 氮氧 化物排放分别减少 10;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2. 中期目标 : 到 2020 年,努 力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具体包括: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本底调查 与评估全面完成,并实施有效监控 ; 全国森林保有量达到 223 万 km 2 以上,比 2010 年增加约 22.3 万 km 2 ,全国森林蓄积量增加 到 150 亿 m 3 以上,比 2010 年增加约12 亿 m 3 ; 累计治理 “三化” 草原 165 万 km 2 以上,全国草原退化趋 势得到基本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天然草原基本实现草畜平衡 ; 近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 ,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 水域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渔业资源衰退和濒危物种数目增加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 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国家级自 然保 护区功能稳定,主要保护 对象得到有 效保护 ; 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 体系、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管 理制度以及生物遗传资源获取 与惠益共享 制度得到完善 ,进一步健全国内相关传统知识的文献化编目和产权保护制度 ;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2.5 以 上 ,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以上;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 。 3. 远景目标 : 到 2030 年,使 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 。 三、主要 保护行 动 近年来, 中国政府积极履行 生物多样性公约 , 主要采取了以下 保护行动: 3 1. 完 善法 律法规 体系和 体制 机制 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 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国 家、行 业和地 方标准。2011 年, 成 立了 “中 国生物 多样性 保护国家委 员会” , 统筹全 国生物 多样性保 护工作 。生物 物种资源 保护部 际联席 会议、中国 履行 生物多样性公约 工作协调组运行良好。 大部分省级人民政府加强了环保、 农业、 林业、 海洋等涉 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构建设, 并成立了跨部门协调机制。 2. 发 布实 施一系 列生物 多样 性保护 规划 2010 年 , 中 国 政 府 发布 并实施了 全 国主 体功 能 区 规 划 和 中 国生 物 多 样性 保护 战略 与行动 计 划(20112030 年) 。国务院 还批 准实施 了 全国生物 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 、 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 全国重要 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 (2011-2030)、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2011-2020 年) 、 全 国 湿 地 保 护 工 程 “ 十 二 五 ” 实 施 规 划 (2011-2015 年 ) 、 全 国 海 岛 保 护 规 划 (2011-2020)、 全国畜禽遗 传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等一系 列规划, 推动了生 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开展了生态省、市、县创建活动,已有 15 个省( 区、市)开 展生态省建设,13 个省颁布生态省建设规 划纲要,1000 多个县( 市、区)开展生 态县建设,建成 1559 个国家生态乡镇和 238 个国家级生态村;启动全国水生态 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首批确定 46 个全国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使生物 多样性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 3. 加 强保 护 体系 建设 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 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小区、 农业 野生植物保护点、 湿地公园、 沙漠公园、 地质公园、 海洋特别保护区、 种质资源 保护区 为补充的 就地 保护体系。截至2013 年底,全国建立自然保护区 2697 个, 面积约 146.3 万km 2 , 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全国陆 域面积的14.8% ; 建立森林公园 2855 处,规划 面积 17.4 万 km 2 ;建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25 处、 省级风景名胜 区 737 处,面积约 19.4 万 km 2 ,占中国陆域 面积的 2.0;建立自然保护小区 5 万多处, 面积 1.5 万多 km 2 ;建成 国家级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点 179 个;已建湿地 公园468 处; 建立国家 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海 洋公园) 45 个, 总面积 6.68 万km 2 ; 建立 国家级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368 个,面积 15.2 万多km 2 。 加强濒危物种的拯救和繁育。 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实施抢救性保护, 通过开发 濒危物种繁育技术、 扩大濒危物种种群、 加强 野外巡护、 栖息地恢复、 实施放归 4 自然等一系列措施, 使一批极度濒危的陆生野生动植物种逐步摆脱灭绝的风险。 同时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对其他野生动植物的普遍保护。 科学开展迁地保护。 建有各级各类植物园 200 个, 收集保存了占中国植物区 系2/3 的 2 万个物种;建立了 240 多个动物园、250 处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 ; 建立了以保种场为主、保护区和基因库为辅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体系,对 138 个珍贵、 稀有、 濒危的畜禽品种实施重点保护; 加强了农作物遗传资源的收集和 保存设施建设, 农作 物收集品总量达42.3 万份, 比2007 年增加了约 3 万份; 建 立了 400 多 处野生 植 物种质资 源保育 基地; 建立了中 国西南 野生生 物种质资源 库,搜集和保存中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 4. 推 动生 物资 源的可持 续利 用 实施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利用管理制度, 包括国家重点保护 野生 动物特许猎 捕证制度和驯养繁殖许可证制度、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采集证制度。 实施了森林采 伐限额制度、 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草畜平衡制度、 禁牧休牧制度、 渔业捕捞 许可 管理制度、 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 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 加强海洋牧场建 设。 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的规范管理和执法监管, 制定了科学严格的技术 标准, 建立了专用 标识制度。 对种群恢复较困难的濒危物种, 进行人工繁育, 开 发替代品, 减少对 濒危物种的压力。 不断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查处 非法销售、 收 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违法违规行为, 查获了一批濒危物种重特 大走私案件 。 5.大力 开展 生境 保护与恢 复 继续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 退耕还林 、 退牧还草、 三北及长江、 沿海等 防 护林建设、 京津风沙源治理、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湿地保护与恢复 、 水土 流失综合治理 等重点生态工程。 自 2001 年以来, 重点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全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森林面积较 10 年前增长了 23.0%; 森林覆盖 率比10 年 前上升了 3.8 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比 10 年前增长了 21.8%。一批国际和国家 重要湿地得到了抢救性保护, 自然湿地保护率平均每年增加 1 个多百分点, 约一 半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在近岸海域 修复整治红树林、 滩涂等退化 湿地面积 达 2800 多 km 2 , 投入 经费达 44.3 亿元。 治理小流域1.2 万条, 完成水土流失综 合防治面积 27.0 万 km 2 ,实施封育保护面积 72 万 km 2 ,其中 45 万 km 2 的 生态环 境得到了初步修复 。2008 年以来, 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 195 亿元, 5 支持 4.6 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8700 多万农村人口受益。重点生态工程 的实施, 促进了退化生态系统和 野生物种生境 的恢复,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6. 制 定和 落实有 利于生 物多 样性保 护的 鼓励措 施 为避免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造成消极影响,中国 政府于 2007 年取消了 553 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包括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皮革、 部分木板和一次性木制品等。 中国政府对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的农户提供补助。 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面 积向退耕户提供补助。 截至 2012 年底, 中央已累计投入 3247 亿元,1.2 亿农民 直接受益,户均已累计获得 7000 元补助。 对于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国家给予森林管护补助和造林育林补助, 对森工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 森工企业社会性支出及森工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保 障费用实行补助。 天然林一期工程累计投入 1186 亿元。2010 年底, 国务院决 定,2011 年至2020 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总 资金约 2440 亿元。 设立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对重点公益林营造、 抚育、 保护和管理支出给 予一定补助 ,2013 年中央财政下拨149 亿元。 各地对地方公益林也进行了补偿。 对于退牧还草工程,国家给予草原围栏建设资金补助和饲料粮补助 , 2003-2012 年中央累计 投入资金175.7 亿元 , 工程惠及450 多万名农牧民。2011 年起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至今 累计安排286 亿元, 草原禁牧补助实 施面积达82 万km 2 ,享受草畜平衡奖励的草原面积达 173.7 万km 2 。 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 ,2013 年转移支付资金达到 423 亿 元。 7. 推 动生 物安全 管理体 系建 设 完善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的体制机制, 初步形成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 体系和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网络 。 开展了外来入侵物种集中灭除 行动。 建 立了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 生产许可制度、 经营许可制度、 产品 标识制 度和进口审批制度, 开展林木转基因工程活动审批, 实现了转基因技术研发与应 用的全过程管理。 8. 严 格控 制 环境 污染 中国政府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着力解决 突出环 境问题 。10 年来, 中国 主要 污染物年 均浓度 总体呈 下降趋势, 6 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强度 下降了 55%以上。2004 年以来, 单 位 GDP 二氧 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 15.2%。 中国政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8 年以来 国家层面拒批332 个、 总投资1.1 万亿元涉及 高污染、 高能耗、 消耗资源性、低 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 。 9. 推 动公 众参与 中国将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纳入 中小学教育课程, 并在全国普通高校 开展生 物多样性相关学位教育。截止 2012 年,中国共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55.6 万余人。 各有关部门、各地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力度 ,特别是开展了 2010 国际生 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宣传活动, 各类宣传活动影响受众 9 亿多人次, 此后每年都 开展媒体培训宣传和促进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大型宣传活动, 带动社会 公 众参与热情,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有了明显提 高。 以上保护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包括: (1 ) 森林资源持续 增长, 森林面积较 10 年前增长了23.0% ; 森林蓄积量较 10 年前 增长了21.8% 。 (2 )治理小流域 1.2 万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 27.0 万 km 2 ;实施 封育保护面积 72 万 km 2 ,其中 45 万 km 2 的 生 态环境得到了初步修 复 ;2006 年以 来增加湿地保护面积 1.8 万km 2 ,恢复湿地 1000km 2 。 (3 ) 一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分布范围越来越大, 生境质量 不断改善。 大熊猫数量从20 世纪80 年代的1000 多只增加到现在的1590 只, 朱鹮数量从 20 世纪80 年代的 7 只增加 到 目前的 1800 多只, 红豆杉、兰科 植物、苏铁等保护植物种群不断扩大。 (4 ) 截至2013 年底, 建立自然保护区 2697 个, 总面积约146.3 万km 2 ,自 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全国陆 域面积的14.8% 。 另外还建立了大量风景名胜区、 森林 公园、 自然保护小区、 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点、 湿地公园、 地质公园 、 海洋特别保 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中国 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85% 的野生动物种群和 65%的高等植物群落, 涵盖了 25%的原始天然林、50以上 的自然湿地 、30的典型荒漠地区 和近3% 的主张管辖海域。 (5 ) 主要污染 物年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0 年以来, 单位 GDP 污染物 排放强度下降了 55% 以 上 。2004 年 以 来 , 单 位 GDP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强 度 下 降 了 15.2% 。 7 总之 , 中国政府加大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通过完善保护政策、 加强保护 体系建设、 恢复退化生态系统、 控制环境污染、 强 化科学技术研究 、 推动公众参 与 、 增加资金投入 等措施, 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有所减缓, 部分区域生态系统 功 能 得到恢 复 ,一 些重点 保护物种 种群有 所增长 。 战略 与行动 计划 的实施开局 良好 并取得积极进展; 其中 取得很大进展的行动有 1 项, 取得 较大进展的行动有 15 项,取得一定进展的行动有 14 项(表 2) 。 表 2 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 与行动计划的 实施进 展评 估 行动 进 展评估 行动 进 展评估 1 制 定 促 进 生 物 多 样 性 保 护 和 可 持 续 利 用政策 16 加 强 畜 禽 遗 传 资 源 保 种 场 和 保 护 区 建 设 2 完 善 生 物 多 样 性 保 护 与 可 持 续 利 用 的 法律体系 17 科 学 合 理 地 开 展 物 种 迁 地 保 护 体 系 建 设 3 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机构, 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 18 建立和完善生物遗传资源保存体系 4 将 生 物 多 样 性 保 护 纳 入 部 门 和 区 域 规 划、计划 19 加强人工种群野化与野生种群恢复 5 保障生物多样性 的可持续利用 20 加 强 生 物 遗 传 资 源 的 开 发 利 用 与 创 新 研究 6 减少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1 建 立 生 物 遗 传 资 源 及 相 关 传 统 知 识 保 护、获取和惠益共享的制度和机制 7 开 展 生 物 物 种 资 源 和 生 态 系 统 本 底 调 查 22 建 立 生 物 遗 传 资 源 出 入 境 查 验 和 检 验 体系 8 开 展 生 物 遗 传 资 源 和 相 关 传 统 知 识 的 调查编目 23 提 高 对 外 来 入 侵 物 种 的 早 期 预 警 、 应 急与监测能力 9 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 24 建 立 和 完 善 转 基 因 生 物 安 全 评 价 、 检 测和监测技术体系与平台 10 促进和协调生物遗传 资源信息化建设 25 制 定 生 物 多 样 性 保 护 应 对 气 候 变 化 的 行动计划 11 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 26 评 估 生 物 燃 料 生 产 对 生 物 多 样 性 的 影 响 12 统筹实施和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区规划 27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 13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 28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 14 开展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提高自 然保护区管理质量 29 建立公众广泛参与机制 15 加强自然保护区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0 推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伙伴关系 注: 全部实现; 有很大进展; 有较大进展; 有一定进 展; 没有进展 在实现 全球2020 年生物多样性目标 (共有 20 个目标) 方面, 除 目标 2、16 和18 因缺乏相应指标无法评估外 ,目标 1、3、4、5、7、8、10 、11、14、15、 17 、19、20 的相 关评 估指标均 有不同 程度的 改善,表 明这些 目标的 实施正沿着 正确的轨道推进, 特别是目标 3(鼓励措施) 、目标 5(减少生境退化和丧失) 、 8 目标 8(控制环境污染) 、目标 11(强化 保护区系统和有效管理 ) 、目标 14(恢 复和保障重要 生态系统 服务) 、 目标15 ( 增强 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碳 储量) 进展 较大 ; 但目标5 中的草原生态系统保护 , 目标6 (可持续渔业) 、 目标 9 (防治外 来入侵物种) 、目标 12(保护受威胁物种) 、目标 13(保护遗传资源)的 相关评 估指标大多呈现恶化的趋势, 表明虽然已开展了大量工作, 但尚需采取更加有效 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表3)。 表 3 中国实现 全球 2020 年生物多样性目标 的 进展 评估 目标 指标 变 化趋势 目标 指标 变 化趋势 1. 提高 对生物 多样性的认知 通过 Google 或百度检索到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条目 10. 减少珊瑚礁 和其他脆弱生 态系统的压力 污染物削减量 3. 鼓励措施 生态补偿和重点生态工程 投资 森林蓄积量 4. 可持续 生产 和消费 污染物削减量 减少的水土流失 面积 可持续消费的指标 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 5. 减少生境退 化和丧失 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和蓄积 量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 影响 湿地生态系统 面积 11. 强化保护区 系统和有效管 理 保护区的数量 和面积 草地生态系统 面积 保护区的生态代表性 和 管 理有效性 天然草原产草量 12. 保护受威胁 物种 红色名录指数 减少的沙漠生态系统 面积 13. 保护遗传资 源 地方品种资源量 生态退化 14. 恢复和保障 重要生态系统 服务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和减少的贫困人口数量 6. 可持续 渔业 海洋营养指数 森林蓄积量 鱼类红色名录指数 减少的水土流失 面积 减少的沙化土地面积 渔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5. 增强生态系 统的复原力和 碳储量 森林蓄积量 7. 可持续 农业 、 水产养殖业和 林业 森林蓄积量 减少的水土流失 面积 减少的沙化土地面积 天然草原产草量 17. 实施战略 与行动计划 政策和规划的实施 农林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 响 19. 发展和应用 科学技术成果 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论文 8. 控制 环境污 染 污染物削减量 通过 Google 或百度检索到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条目 9. 防治 外来入 侵物种 每 20 年新发现的外来入侵 物种种数* 20. 大 幅 度 增 加 资金 重点生态工程投资 注:增加 ;下降;没有足够数据。* 外来入侵物种 对生物 多样性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加大。 9 四、生物 多样性 保 护 面临的 威胁、 主 要问题 及 优先重 点 尽管中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但 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尚未 得到根本遏制 。 无脊椎动物受威胁 (极危、 濒 危和易危) 的比例为 34.7% , 脊椎 动物 受威胁的比例为 35.9% ;受威胁植物有 3767 种,约占评估高等 植物总数的 10.9% ; 需 要 重 点 关 注 和 保 护 的 高 等 植 物 达 10102 种,占评估高等植物总数的 29.3% 。遗传资源 丧失 的问题 突出,根据第二 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 查的结果, 超过一半以上的 地方品种的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 1. 威胁 造成 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1 )野 生生物 生境的 退化或丧 失。 湿 地和草地 开垦, 海岸线 开发 , 交通、 水电等大型工程建设 ,使野生动植物生境遭到破坏,种群繁衍面临直接威胁。 (2 )自 然资源 的过度 利用。 草 原过度 放牧造 成草原退 化、沙 化。高 强度捕 捞加剧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 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执法行动, 但野生动植物非法 贸易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地区还很猖獗。 (3 )环 境污染 。 江河 湖海的水 体污染 严重, 直接威胁 水生生 物多样 性。化 肥、 杀虫剂、 除草剂的使用, 造成日趋严重的面源污染。 中国管辖海域 水环境状 况总体较好, 但近岸海域 水污染依然严重。 海洋环境污染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 严重损害,引起赤潮等多种海洋生态灾害。 (4 )单 一品种 的大规 模种植。 栽培的 农作物 集中在少 数几个 品种, 使许多 传统品种遭到淘汰,甚至永远消失。 (5 )外 来物种 入侵。 中国是世 界上遭 受外来 入侵物种 危害最 严重的 国家之 一 。外来入侵物种 有500 余种,对环境和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6 )气 候变化 。气候 变化使生 物物候 、分布 和迁移发 生改变 ,使一 些物种 在原栖息地消失 ; 使有害生物的分布范围改变,危害加剧。 2. 主 要问 题 中国生物 多样性 保护面 临的主要 问题 是 : (1 ) 法制和体 制有待 进一步 完善 ; (2)保 护意识有 待进 一步提高 ; (3) 保护与 开发利用 的矛盾突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