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机构:关于银行资本的常见问题.pdf
金融机构 行业深度研究 2019年4月23日 目录 银行为什么募集更多资本? 2 永续债发行将如何影响银行的资本结构? 3 哪些机构可能会成为银行资本证券的投资者? 4 投资于银行资本的保险公司受到怎样的信用影响? 5 中国何时将实施损失吸收率要求?潜在需要有多大? 6 穆迪相关研究 8 分析师联系人 诸蜀宁 +86.10.6319.6536 副总裁 -高级信用评级主任 nicholas.zhumoodys 袁永基 +852.3758.1460 助理副总裁 分析师 frank.yuenmoodys 严溢敏 +852.3758.1450 副董事总经理 yatmansally.yimmoodys 刘旻雁 +852.3758.1553 副董事总经理 minyan.liumoodys Stephen Long +852.3758.1306 董事总经理 金融机构 stephen.longmoodys 客户服务 美洲 +1.212.553.1653 亚太 +852.3551.3077 日本 +81.3.5408.4100 欧洲、中东、非洲 +44.20.7772.5454 中国金融机构 关于银行资本的常见问题 2018年中以来中资银行的资本募集步伐加快,2019年将保持这一旺盛势头。新引入的永续债可能会成为未来发行的主力,并吸引更多投资者,尤其是保险公司。这对银行具有正面信用影响,并将有助于其满足因实施损失吸收率及相关要求所造成的资本需求。我们预计监管机构在支持银行募集资本的同时将继续维护金融稳定。 银行已扩大资本证券的发行规模,每季度发行额超过人民币2,000亿元 (合299亿美元) 。支持未来发行的因素包括此前发行的可赎回资本工具需要再融资、损失吸收率及相关规定的额外缓冲资本要求,以及贷款增长加快。 资本结构的差异可能会缩小。我们预计国内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将积极使用永续债这一新资本补充工具来增强资本。有望成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将侧重于募集核心一级资本,以满足1%缓冲资本的额外要求。 保险公司对银行资本证券的投资不断增长。银行资本证券目前主要的投资者是投资其他一级资本证券的基金、保险公司,以及投资二级资本债券的理财产品与资管产品。我们预计保险公司持有上述证券的比例会逐渐增长。在引入银行永续债之后,中国政府 (A1/稳定) 采取的政策立场是为保险公司和国际投资者购买银行资本工具创造便利条件。 对保险公司具有负面信用影响。增加投资银行资本证券对保险公司具有负面信用影响,原因是这将提高其与非保险金融体系的关联性风险。但是,保险公司仅可投资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的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券,并且持有这些证券的资本要求可能较高,因而限制了上述负面影响。 损失吸收率要求可能最早自202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相关债券会在此之前规模发行。中国政策性银行以外的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债券余额可能会在2019年11月前超过GDP的55%,导致损失吸收率提前实施。我们估计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静态缺口为人民币3.3万亿元,而实际要求可能会更高。 穆迪报告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ina: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on bank capital 的中文翻译本,英文报告于2019年4月23日发表 (中文为翻译稿,如有出入,以英文为准) 2 2019年4月23日 中国金融机构:关于银行资本的常见问题 金融机构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银行为什么募集更多资本? 我们预计2019年中资银行的资本募集活动将保持旺盛势头。募资规模在2017年底达到高点,随后自2018年中以来季度发行额稳定在人民币2,000亿元 (图表1) 。虽然2018年境内其他二级资本证券是发行主力,但银行也在今年第一季度增加了其他一级资本证券的发行,包括优先股和2019年1月份首发的银行永续债 (参见下一问题) 。 图表1 资本工具发行规模扩大 资料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报告 多个经济和监管推动因素将支持未来几年银行发行资本证券的活动。 首先,银行大量存量资本工具将在2019-2020年可赎回。我们预计银行将赎回这些债券,因为银行认为有望在境内以更低的利率为上述债券再融资。我们估计2019-2020年每年的再融资需求将达到人民币5,000亿元左右,不过部分资金可能已在2018年下半年先行筹措。 其次,大型银行需要更多的资本来满足即将实施的附加资本要求。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1需要遵守最早将于2023年1月1日生效的损失吸收率规定 (参见最后一个问题) 。其他大型银行 (例如股份制商业银行) 将需根据2018年12月公布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框架满足1%的附加核心一级资本要求。根据该框架,入选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各自行业中按照资产计算的市场份额不得低于75%,或采用金融机构的数量指标,即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参评机构数量分别不少于30家、10家和10家。中国6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占2018年底金融业总资产的半数以上。 第三,银行可能会面临贷款增长加速,因而资本消耗加快。银行仍在将资产从风险权重较低的影子银行投资转向风险权重较高的贷款。部分银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政府的呼吁,增加向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的贷款 (图表2) 。 050100150200250300350400人民币十亿元境内二级资本境内其他一级资本境外其他一级资本境外二级资本本报告并非信用评级行动公告。对于本报告中涉及的任何信用评级,请参阅moodys 发行人/实体专页上的评级索引,了解最新评级行动信息和评级历史。 3 2019年4月23日 中国金融机构:关于银行资本的常见问题 金融机构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图表2 风险加权资产增长逐渐回落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最后,由于银行的息差缩窄、非利息收入增长放缓及信贷成本较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内部资本已经趋弱。我们预计新增贷款利率将继续下降,并逐渐趋向市场利率水平。近期央行鼓励利率两轨合一。银行体系的资本利润率在2018年下降了79个基点至13.2%,未来仍将面临压力。 永续债发行将如何影响银行的资本结构? 永续债是国内银行的新增资本工具。此前中资银行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仅有优先股一种,2019年1月银行永续债首次发行改变了这一局面。但从经济内涵实质来看,作为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的永续债和优先股在信用评估上并无根本差异。对上述两种结构我们采用同样的评级方法,即将具有无法持续经营条款的其他一级资本证券的评级从调整后基础信用评估下调3个子级。 我们预计国内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将积极使用永续债这一新资本工具来提高资本水平,原因是在法律层面上,永续债是债务工具,而优先股是权益工具,因此发行永续债给银行带来了扩大投资者基础的新渠道。针对永续债新设的央行票据互换工具还将改善永续债的市场流动性,从而提高其对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永续债的前景广阔。根据国内当前资本规定,银行发行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规模可以至少为其风险加权资产的1%,以满足最低资本要求,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规定是1.5%。2018年底国内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其他一级资本充足率为0.61%,未来新发行具有充足空间。 然而,有望成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将侧重于提高核心一级资本,以满足因此产生的1%缓冲资本要求。 由于监管规定限制,资产规模低于人民币1万亿元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将不太可能发行永续债。多数城商行和农商行并未上市,因此无法发行优先股。这些银行将主要通过核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工具来补充资本。 因此,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将可能更接近。2018年底,国内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占其总资本的79.8%,较其他银行高出4个百分点 (图表3) 。 0%2%4%6%8%10%12%14%16%2018.122018.092018.062018.032017.122017.092017.062017.032016.12风险加权资产总资产资本利润率4 2019年4月23日 中国金融机构:关于银行资本的常见问题 金融机构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图表3 银行的资本结构差距将可能缩小 截至2018年底 包括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19年第一季度发行的工具。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 哪些机构可能会成为银行资本证券的投资者? 当前银行资本证券的主要投资者包括投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的基金、保险公司和国企,投资二级资本工具的理财和资管产品。我们预计未来保险公司和国际投资者也将提高上述证券的持有比例。 银行其他一级资本证券的投资者类别较分散,包括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非金融企业、信托和证券公司,这具有正面信用影响 (图表4) 。银行也投资由其他银行发行的一级资本工具。尽管这可能导致系统相互关联性,但由于监管机构对银行交叉持有同业发行资本工具的限制,交叉持有规模较小。 图表4 境内其他一级资本证券的投资者多元化 2018年底10大投资者的持仓比例 资料来源:银行 但银行二级资本债券的最大投资者为银行、基金和证券公司发起的投资计划,由于存在系统相互关联性,这具有负面信用影响。截至2019年3月底,上述实体持有的二级资本债券占总存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图表5)。 0%2%4%6%8%10%12%14%16%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非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基金公司26%保险公司25%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24%信托公司10%银行(包括理财产品)9%证券公司6%5 2019年4月23日 中国金融机构:关于银行资本的常见问题 金融机构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图表5 境内二级资本债券的投资者较为集中 资料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我们预计未来上述证券的投资者类别将更为广泛,分布也将更为均匀。自2019年1月国内永续债市场开放以来,政府采取的政策导向是为保险公司和国际投资者购买银行资本证券创造便利条件。 对于保险公司,政府调整了监管规定,允许其投资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的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券 (参见下一问题) 。对于国际投资者,政府持续向其开放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例如国际投资者可选择通过债券通平台申购2019年1月国内发行的首单银行永续债。 尽管银行资本证券主要在境内发行 (图表1) ,但若境外国际投资机构需求上升,我们预计银行将考虑扩大外币资本证券发行规模。特别是中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即便境内发行成本相对较低,上述银行也将维持其国际市场发行渠道。 投资于银行资本的保险公司受到怎样的信用影响? 最近的监管政策变化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于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的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券。政策的放松对中国保险公司具有负面信用影响,因为这将提高其与整体金融体系的关联风险。保险公司投资于银行发行的债权和股权类证券以及持有存款,因此保险公司当前的银行业敞口已经较高。 这些银行发行的资本工具也将为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带来额外的信用风险。与保险公司当前持有的银行发行的高级或次级债相比,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券的预期损失率较高,原因是这些债券在合约上处于从属地位,并且具有较高的损失吸收特征,如永续债的票息略过机制。 但是,我们预计以下两项支持因素将缓冲上述负面影响。第一项保护因素是保险公司只可投资于符合条件的银行所发行的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券。银保监会规定,符合条件的银行总资产不低于人民币1万亿元,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00亿元,国内评级为AAA。此外,符合条件的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必须不低于8%,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9%,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 第二项因素是这些证券有潜在的较高资本要求。例如,根据中国保险业采用的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 (偿二代) ,政策性银行和国有银行发行的一级资本债券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资本要求为20%,充分满足最低监管资本要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发行债券的这一资本要求为30% (图表6) 。我们预计对永续债的资本要求会更高,因为其期限较长。与国内评级为A的公司债券 (资本要求为9%) 等其他投资相比,永续债的高资本要求将会降低保险公司对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发行的债券的投资兴趣。 0200400600800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产品资管产品保险公司其他人民币十亿元2019年1月31日余额2019年2 -3月变动6 2019年4月23日 中国金融机构:关于银行资本的常见问题 金融机构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图表6 持有银行发行的其他一级资本债券的资本要求较高 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资本要求 假设所有银行发行人满足全部最低监管资本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尽管面临上述信用挑战,但如果这些债券的市场流动性最终会有所改善,投资于永续债将有利于保险业,因为政策的放松将推动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更加多元化。 中国何时将实施损失吸收率要求?潜在需要有多大? 中国最早将于202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损失吸收率,最晚不迟于2025年1月1日。我们估计,如果现在对中国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实施损失吸收率,这些银行的要求缺口为人民币3.3万亿元,但由此产生的最终需求可能更高。 虽然金融稳定理事会规定,新兴市场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必须在2025年1月1日之前满足损失吸收率要求,但中国央行表示中国很有能在2025年之前实施损失吸收率框架。中国是唯一一个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新兴市场经济体。 中国可能在2025年之前实施损失吸收率的原因是金融稳定理事会还设定了一个加速新兴市场经济体实施的条件,即如果在某一年的11月该经济体政策性银行以外的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债券余额超过GDP的55%,则从次年1月1日开始进入为期3年的准备期。就中国而言,2017年底这一比率接近50%,并且2018年11月中国央行称该比率在持续上升。这意味着2019年11月前该比率有可能超过55%,届时中国将在202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损失吸收率。 出于相同的逻辑,另一个提前实施的情景是如果在2020年11月前达到55%的触发点,则将在2024年1月1日实施损失吸收率。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规定,开始实施损失吸收率时,最低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16%或巴塞尔III杠杆比率中分母的6%,两者取其高。但是,在3年之后,这一要求将上升至风险加权资产的18%或巴塞尔III杠杆比率中分母的6.75%中的高者。 根据中国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最新指标,其损失吸收率要求将由风险加权资产指标而不是其杠杆比率的分母来确定。中国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披露的2018年底杠杆率为6.76-8.05%。 2018年底中国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总额为人民币57.4万亿元。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末,这些银行还持有人民币9.2万亿元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的资本金。如果损失吸收率要求现在开始实施,按照18%的风险加权资产来计算,上述银行存在人民币3.3万亿元的静态缺口 (图表7) 。 20%30%40%10%15%20%1.50%4.50%9%0%5%10%15%20%25%30%35%40%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AAA AA A发行的其他一级资本债券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券公司债券的国内评级7 2019年4月23日 中国金融机构:关于银行资本的常见问题 金融机构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图表7 中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损失吸收率缺口 除另有说明外,均以在2018年底风险加权资产中的占比计算 缓冲资本比率为2.5%的资本留存和1.0%-1.5%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资本包括2019年第一季度发行的工具。 资料来源:银行 此外,最终的损失吸收率要求可能超过上述人民币3.3万亿元的静态测算水平,原因是从现在到实际实施之间的风险加权资产增长和损失吸收率要求将扩大到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外。目前,只有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遵守损失吸收率要求。但是,一些欧洲国家以及香港地区已经将不同形式的损失吸收率要求扩大到其辖区内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外的银行。鉴于中国为保障金融稳定将综合管理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我们预计监管部门也将要求其他系统重要性银行遵守某种形式的损失吸收率要求。 121314151617180%2%4%6%8%10%12%14%16%18%20%22%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缓冲超出资本缓冲的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2025年或其1-2年之前损失吸收率要求2028年或其1-2年之前损失吸收率要求风险加权资产(人民币万亿元) -右轴8 2019年4月23日 中国金融机构:关于银行资本的常见问题 金融机构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穆迪相关研究 展望: 中国金融机构:201 9年展望,2018年12月 中国银行体系展望更新:在政策力求平衡的形势下平稳的运营环境推动稳定展望,2018 年9 月 季度报告: 中国银行业季度报告:资产增速放缓且系统流动性充裕令资产风险有所缓和,2019年3月 中国银行业:中国银行业季度报告:贷款加速增长带来的风险仍基本可控,2018年12月 中国银行业:信用状况季度图表,2018年9月 中国银行业:信用状况季度图表,2018年6月 中国银行业:2017年金融杠杆趋缓支持银行信用状况,2018 年3 月 行业深度研究: 中国银行业:尽管2018年业绩稳定,但仍存在资产风险, 2019年4月 中国区域性银行:贷款高增长仍然影响银行的资本水平和流动性,2018年12月 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向贷款倾斜支持盈利,但资产质量压力仍存,2018年10月 中国银行业:宏观因素 null 中等+,2018年9月 Banks - China: Easing macro risks drive positive rating action,2018年6月 中国银行业:结构性存款增加,中小银行资金来源仍然偏弱,2018年6月 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和息差的改善将支持2018年盈利能力,2018年4月 行业评论: Banks China: Launch of swap facility to support banks perpetual bond issuance is credit positive,2019年1月 中国加强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具有正面信用影响,2019年1月 中国银行业:增加民营企业贷款具有负面信用影响,但风险可控,2019年1月 中国将允许银行发行永续债以补充资本,此举具有正面信用影响,2019年1月 Banks: China accelerates G-SIBs total loss-absorbing capacity buildup, a credit positive,2018年11月 完善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计划将具有正面信用影响,2018年10月 中国银行业:最终发布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具有正面信用影响,2018年6月 资产管理:中国正式发布资管新规具有正面信用影响,2018年5月 银行业:中国降准具有正面信用影响,2018年4月 New reserving guidance will improve problem loan reporting and capitalization,2018年3月 中国拟补充商业银行资本,具有正面信用影响,2018年3月 银行业:中国开始建立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此举具有正面信用影响,2018年3月 中国银行业:首家非国有个人征信机构获准设立,对个人贷款资产质量具有正面信用影响,2018 年3 月 银行业:中国拟实施巴塞尔委员会大额风险暴露监管框架以防范银行业风险,2018 年 1 月 银行业:中国加强对银行委托贷款的监管具有正面信用影响,2018 年1 月 信用意见: 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oration Bank of China Limited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 Corporation Limited Bank of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Limited 9 2019年4月23日 中国金融机构:关于银行资本的常见问题 金融机构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China Merchants Bank Corporation Limited China CITIC Bank Corporation Limited China Everbright Bank Company Limited Shanghai Pudong Development Bank Corporation Limited Industrial Bank Corporation Limited Ping An Bank Corporation Limited China Guangfa Bank Corporation Limited China Zheshang Bank Corporation Limited Bank of Shanghai Corporation Limited Bank of Nanjing Corporation Limited Bank of Ningbo Corporation Limited Guangzhou Rural Commercial Bank Corporation Limited Bank of Suzhou Corporation Limited HSBC Bank (China) Company Limited Hang Seng Bank (China) Limited 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 (China) Limited DBS Bank (China) Limited Fubon Bank (China) Corporation Limited E.Sun Bank (China) Limited China Development Bank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 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 (The) 评级方法: Banks,201 8年8月 政府相关发行人,20 18 年6月 Rating transactions based on the credit substitution approach: letter of credit-backed, Iisured and guaranteed debts,2017年5月 Rating Obligations with Variable Promises,2016年4月 Sovereign bond ratings,2016年12月 如欲浏览上述报告,请点击有关链接。请注意,这些参考资料为截至本报告刊发日期的最新资料,阁下也可索阅较近 期的报告。并非所有客户均能获取所有研究报告。 尾注 1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A1/稳定,baa1)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A1/稳定,baa1)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A1/稳定,baa1) 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A1/A1/稳定,baa2) 。本报告中的银行评级依次为银行存款评级、高级无抵押债务评级 (如有) 和基础信用评估。 10 2019年4月23日 中国金融机构:关于银行资本的常见问题 金融机构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2019,穆迪公司 (Moodys Corporation)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Inc.) 、Moodys Analytics, Inc.和/或其许可人及关联公司(统称“穆迪”)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及其评级关联公司(“MIS”)所发布的信用评级是穆迪对实体、信用承诺、债务或债务证券的相对未来信用风险的当前意见,穆迪出版物可能包括穆迪对实体、信用承诺、债务或债务证券的相对未来信用风险的当前意见。穆迪将信用风险定义为某实体可能无法履行其到期的合同财务义务的风险,以及在发生违约或损害事件时的预计财务损失。关于穆迪评级所指的合同财务义务的种类的信息请见穆迪评级符号和定义出版物。信用评级并不针对任何其他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流动性风险、市场价值风险或价格波动。信用评级及穆迪出版物中包括的穆迪意见并非对当前或历史事实的陈述。穆迪出版物也可能包括由Moodys Analytics, Inc发布的以量化模型为基础的信用风险预测以及相关的意见或评论。信用评级及穆迪出版物并不构成或提供投资或财务建议,信用评级及穆迪出版物亦非关于购买、出售或持有特定证券的推荐意见,也不能提供该等意见。信用评级和穆迪出版物均不会评论某项投资是否适合任何特定投资者。穆迪发布信用评级及穆迪出版物之时预期并理解每位投资者将以应有的谨慎态度自主研究和评估其考虑购买、持有或出售的每项证券。 穆迪信用评级和穆迪出版物不适于零售投资者的使用,如零售投资者在做投资决定时使用穆迪信用评级或穆迪出版物,将是草率且不合适的。如有疑问,您应与您的财务顾问或其他专业顾问联系。本文所载所有信息均受法律 (包括但不限于版权法) 保护,未经穆迪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方式或途径对该等信息全部或部分进行复制或翻印、重新包装、进一步传播、传送、散布、分发或转售,或存储供日后任何上述目的使用。 任何人不得将信用评级和穆迪出版物作为基于监管目的而定义的基准 (benchmark),亦不得以可能导致信用评级和穆迪出版物被视为基准的任何方式使用信用评级和穆迪出版物。 本文所载所有信息均系穆迪从其相信为准确和可靠的来源获得。然而,由于可能会出现人为或机械错误以及其他因素,本文所载所有信息均按“原样”提供,不附带任何形式的保证。穆迪会采取所有必要措施,使其在授予信用评级时采用的信息具备足够质量,并来自穆迪认为是可靠的来源,包括独立的第三方来源 (如适当) 。但穆迪并非审计机构,亦不能对评级过程或准备穆迪出版物时收到的信息在每个情况下均独立地进行核实或确认。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因本文所载信息、或本文所载信息的使用或未能使用而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任何个人或实体的任何间接、特殊、后果性或附带性损失或损害,穆迪及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和供应商均不承担任何责任,即便穆迪或其任何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或供应商被事前告知该等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包括但不限于: (a) 任何当前或未来的利润损失或 (b) 因并非穆迪特定信用评级的评级对象的金融工具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因本文所载信息、或本文所载信息的使用或未能使用而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任何个人或实体的直接或补偿性损失或损害,穆迪及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和供应商均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由穆迪或其任何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或供应商的疏忽 (为避免疑问,不包括法律规定不得排除的欺诈、故意不当作为或任何其他类型责任) 、或其控制范围内或超出其控制范围的偶发事件而导致的任何个人或实体的直接或补偿性损失或损害。 穆迪不以任何形式或方式对任何信用评级或其他意见或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适销性或特定用途适用性提供或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穆迪公司 (“MCO”) 全资拥有的信用评级子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谨此披露:多数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评级的债务证券 (包括公司债和市政债、债券、票据和商业票据) 和优先股的发行人,在授予任何评级之前已同意向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支付1,000美元至约 2,700,000美元不等的评级意见和服务费用。MCO及MIS亦执行政策及程序以便保持MIS评级及评级过程的独立性。关于MCO董事与被评级实体之间,及获MIS评级并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开报告其在MCO持股5% 以上的各实体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的信息每年会在moodys “投资者关系公司治理董事及股东关联政策”栏内刊登。 仅针对澳大利亚的额外条款:任何出版到澳大利亚的本文件均依据下述穆迪关联公司的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发布: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Pty Limited,澳大利亚商业注册号码 (ABN) :61 003 399 657,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号码 (AFSL) :336969;及/或Moodys Analytics Australia Pty Ltd,澳大利亚商业注册号码 (ABN) :94 105 136 972,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号码 (AFSL) :383569 (视情形而定) 。本文件仅向2001年公司法 (Corporations Act 2001) 第761G条所定义的“批发客户”提供。如您继续在澳大利亚境内浏览本文件,即代表您向穆迪表示您为“批发客户”或代表“批发客户”浏览本文件,您或您代表的实体均不会直接或间接向2001年公司法 (Corporations Act 2001) 第761G条所定义的“零售客户”发布本文件或其内容。穆迪信用评级是针对发行人债务的信用度的意见,并非对零售投资者可获取的发行人股票证券或任何形式的证券的意见。 仅针对日本的额外条款:Moodys Japan K.K. (“MJKK”) 是Moodys Group Japan G.K.的全资信用评级子公司,而后者由穆迪公司的全资子公司Moodys Overseas Holdings Inc.全资所有。Moodys SF Japan K.K. (“MSFJ”) 是MJKK的全资信用评级子公司。MSFJ不属于美国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 (“NRSRO”) 。因此,MSFJ授予的信用评级是非NRSRO信用评级。非NRSRO信用评级由非NRSRO的实体授予,因而受评债务无资格享受美国法律项下的某些待遇。MJKK和MSFJ是日本金融服务厅注册的信用评级机构,其注册号分别为FSA Commissioner (Ratings) 2号和3号。 MJKK或MSFJ (视情形而定) 谨此披露:多数MJKK或MSFJ (视情形而定) 评级的债务证券 (包括公司债和市政债、债券、票据和商业票据) 和优先股的发行人,在授予任何评级之前已同意向MJKK或MSFJ (视情形而定) 支付125,000日元至约250,000,000日元不等的评级意见和服务费用。 MJKK和MSFJ亦执行相关政策及程序,以遵守日本监管要求。 报告编号: 117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