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报告.pdf
仅 32.8%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到北上广深工作,二线城市就读学生留存率超六成 应届生平均起薪上涨明显,“名校效应”加剧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名列 三甲 2017高校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报告 BOS直聘人才大数据研究院 背景介绍 BACKGROUND 2017年, 795万应届生从高校毕业, 95后正式成为职场新人的主力军, 他们 对于职业的 选择 已然成为社会焦点。 为 了解 这些新人 的职场 动向, BOS直聘以 2017年进入职场的高校 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共抽取 173240个( 本 科 生 占 比 76.5%,硕 士 研 究 生 占 比 10.7%,博士研究生占 比 1.3%,大专生占 比 10.8%)有效样本,并围绕行业选择、地区分布、 薪资等维度展开分析和解读,撰写了 2017高校应届生 竞争力报告 。 主要发现 KEY FINDINGS 2017年 应届生 招聘需求 有所上升 BOSS直聘 人才 大数据 显示, 2017年 , 应届生岗位 需求 的 占 比较去年 上升 0.8个百分点 ,主 要 原 因 是 千人规模以上 的 企业对应届生需求有所提升 。 数据显示,面向应届生的 职位中,绝大部分为市场 专员 、销 售 专员、行政专员、客服专员 等 入门 岗位,技术 开发 、产 品 设计 等偏对岗位技能要求较高的招聘 需求 占比不足 10%。 仅 32.8%的应届毕业生 选择到北上广深工作, 51.8%应届生选择二线城市 BOS直聘人才大数据显示, 2017年, 32.8%的 高校 毕业生选择到北上广深工作, 2016年这个比例 为 36%,在 2013年则 为 51%。 五年间,选择一线城市的毕业生数量持续下降。 2017年选择到二线城市工作的 高校 毕业生比例为 51.8%, 首次超过一半 ,较 2016年提升 7.8个百分点。 在二线城市就读的 大学毕业 生留存率超六成,较去年提升 7.6% 随着二线城市 ,特 别 是“ 新 一 线 城 市 ” 的崛起 和诸多人才吸引政策的持续出台 ,毕 业 后愿意留在读书 城市 发展 的应届生越来越多。 BOS直聘人才 大 数据显示, 2017年,有 61.7%的 在 二线城市 读书的高校毕业生 选择 留在当地工作, 较 2016年增长了 7.6个百分点 。三 线城市留守比例虽 同样增加 了 2.8%,但 由于 工作 机遇少、薪资 待遇低 、 发展空间有限等 原因 ,近 九 成 应届生 选择 到其他城市发展 。 值得关注的是, 近几年 尽管“逃离北上广” 现象愈演愈烈 ,但 对于 刚 从 一线城市象牙塔走出 的应届生 来说,北上广 深 仍有 其他城市所不可比拟的巨大吸引力 , 2017年 近 90%在一线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 选择 在北上广 深 开启职场生涯 。 应届生 平均起薪上涨明显, 名校生起薪“碾压现象”加剧 BOS直聘 人才 大 数据显示, 2017年全国 高校应届毕业生的 平均薪酬为 5074元,同比上 涨 14.1%。 从薪资分布上看, 有 67.3%的应届生起薪 不足 5000元 , 3000-5000元区间的应届生最多,共占到总数的 50.1%, 17%的应届生起薪在 3000元以下。虽然低薪应届生不在少数,但也有近 10%的人 起薪 超过 8000元。 学校品牌对 应届生薪酬的加成作用依然明显 。 2017年, 入选教育部 42所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双一流大学) 的 毕业生 平均 薪资 为 6018元,比全国 高校 均值高出 20.3%。 有 7.1% 的 双一流大学 应届生起薪超过 1万元,这一比例是普通本科的 5.2倍。 互联网行业热度连续三年提升,金融行业降温 2017年,互联网依然是应届生最心仪的行业之一, 首份工作 选择互联网行业的应届生占比较 2016年增长 0.52个百分点, 连续 3年增长。 几年前 大热的传统金融行业,由于薪资优势逐步减小,在应届生心目中渐渐失宠, 选择 人数占比较 2016年下降近 1%。另 外 ,随着创业公司数量攀升,新兴行业待遇不断提高,公务员热度明显降温,选择进入政府 /非盈利机构的人数占比有所回落。 2017年高校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 100强 通过分析 国内高校 2017年毕业生的起薪 、 5年薪资成长空间、简历热度 、 职业成长路线 等维度 数据 , BOS直聘 建立 数据 模型, 计算高校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指数。指数越大 ,表明该 校毕业生在 就业 市场上的竞争 优势越大 ,在 基础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与其他人竞争同一岗位时, 更容易 获得工作机会 , 且未来 薪资增长空间更大 。 BOS直聘 | 2017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00强 名次 学校 竞争力 学校类型 1 清华大学 188.7 双一流大学 2 北京大学 186.4 双一流大学 3 浙江大学 176.5 双一流大学 4 复旦大学 174.6 双一流大学 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69.5 双一流大学 6 上海交通大学 168.6 双一流大学 7 哈尔滨工业大学 165.0 双一流大学 8 武汉大学 161.9 双一流大学 9 中国人民大学 159.8 双一流大学 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9.5 双一流大学 11 同济大学 159.1 双一流大学 12 西安交通大学 156.7 双一流大学 13 北京邮电大学 154.3 一流学科 14 中山大学 147.5 双一流大学 15 南京大学 146.8 双一流大学 16 南开大学 146.2 双一流大学 17 厦门大学 146 双一流大学 18 中南大学 142.5 双一流大学 19 电子科技大学 141.5 双一流大学 20 华中科技大学 140.9 双一流大学 21 天津大学 140.7 双一流大学 22 东南大学 140.3 双一流大学 23 兰州大学 140.1 双一流大学 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9.8 一流学科 25 北京理工大学 138.8 双一流大学 26 东北大学 136.3 双一流大学 27 中央财经大学 136.2 一流学科 28 上海财经大学 136.1 一流学科 29 北京科技大学 136 一流学科 30 四川大学 134.2 双一流大学 30 北京交通大学 134.2 一流学科 32 吉林大学 133.8 双一流大学 32 湖南大学 133.8 双一流大学 34 华南理工大学 133.3 双一流大学 34 中国政法大学 133.3 一流学科 36 中国传媒大学 133 一流学科 37 北京师范大学 132.3 双一流大学 38 西北工业大学 131 双一流大学 39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30.4 一流学科 40 北京工业大学 130.3 一流学科 4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30.1 一流学科 42 华东理工大学 129.4 一流学科 43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129.2 一流学科 44 暨南大学 128.7 一流学科 45 大连理工大学 128.2 双一流大学 46 哈尔滨工程大学 128.1 一流学科 47 北京化工大学 127.8 一流学科 48 中国农业大学 127.1 双一流大学 49 西南大学 126.6 一流学科 50 外交学院 126.3 一流学科 51 北京外国语大学 125.4 一流学科 52 太原理工大学 125.3 一流学科 53 武汉理工大学 125 一流学科 54 上海大学 124.7 一流学科 54 华中农业大学 124.7 一流学科 56 中央民族大学 124.6 双一流大学 57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124.4 一流学科 58 安徽大学 124.3 一流学科 59 海南大学 124.2 一流学科 60 西北政法大学 124.1 61 山东大学 123.9 双一流大学 62 宁波大学 123.7 一流学科 63 合肥工业大学 123.6 一流学科 64 西南交通大学 123.4 一流学科 6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23.4 双一流大学 64 重庆大学 123.4 双一流大学 67 中国矿业大学 123.3 一流学科 6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23.2 69 南昌大学 122.7 一流学科 70 华东师范大学 122.6 双一流大学 71 山东财经大学 122.4 72 山西财经大学 122.2 72 深圳大学 122.2 74 东华大学 122.1 一流学科 75 中国海洋大学 122 双一流大学 76 苏州大学 121.7 一流学科 77 辽宁大学 121.6 一流学科 7 河海大学 121.6 一流学科 7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121.6 77 南京邮电大学 121.6 一流学科 81 延边大学 121.5 一流学科 81 湖北大学 121.5 81 长安大学 121.5 一流学科 84 大连交通大学 121.3 85 湖南师范大学 121.1 一流学科 86 福州大学 120.7 一流学科 86 郑州大学 120.7 双一流大学 8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20.6 89 云南大学 120.5 双一流大学 89 河北工业大学 120.5 一流学科 9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20.4 91 北京林业大学 120.4 一流学科 91 首都师范大学 120.4 一流学科 94 河北大学 120.2 95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20.1 95 北京工商大学 120.1 97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120 98 南京理工大学 119.7 一流学科 99 天津理工大学 119.3 100 北方工业大学 119.1 注: 100为指数基准,代表了全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