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家治理创新报告.pdf
国家治理创新报告(2017) 执笔人:祁凡骅 1阅读提示: 过去的一年,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变幻,中国就像空中的启明星, 在变换中显得愈加明亮突出。 人民币成功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 提款权(SDR) ;亚投行参与国家和地区达到 70多个; “一带一路”的 影响扩展至发达国家。这一系列的成就充分说明,中国的国家治理现 代化变革正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行。 2016 年政治治理领域,明确树立了中央政治权威新核心,表明 政治权威进入稳固期;国家监察委员会体制试点启航,反腐高压态势 持续,反腐步入标本兼治;出台新的政治生活准则,加强领导班子建 设,打造党的10倍领导力。政府治理领域, “放管服”三驾马车齐头 并进,政府职能变革不断深化; “双创” “互联网+” “中国制造”为经 济转型培育新的驱动;透过督察抓落实,迈向“后政治锦标赛时代” 的政府治理。依法治理领域,经济、网络安全方面的立法成效突出, 法律与经济社会发展愈加匹配;设立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 规范公安执法,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变革。法治与改革的协 同度日益提高,民权民生的保障日渐改善。社会治理领域,建立国家 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给民众更踏实的保障承诺,增加民众获得感;关 注弱势群体,推进精准扶贫工程;破解社会管理瓶颈,基层治理迈向1祁凡骅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课题参与人员:李声宇、万亮亮、陈曦。 精准化。 2016 年的国家治理实践使国际上唱衰中国的声音日渐沙哑。积 极的因素在不断累加,情势向有利方向演进。但我们还应时刻保持谨 慎清醒,正视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定位?如何消除领导干部选拔 任用过程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如何降低民众心理的焦虑感? 目 录 第一部分 总报告 . 1 一、政治治理的变革实践与创新逻辑 . 2 (一)中央核心权威确立,改革部署紧锣密鼓 . 2 (二)反腐高压态势继续保持,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启航 . 3 (三)加强党的领导班子建设,出台新的政治生活准则 . 6 (四)政党治理的变革逻辑 . 10 二、政府治理的创新实践与变革逻辑 . 15 (一)“放管服”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政府职能改革迈入深水区 . 15 (二)破旧迎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平稳推进 . 22 (三)奖罚分明,调动干事创业积极性 . 27 (四)政府治理的变革逻辑 . 30 三、依法治理的创新实践与变革逻辑 . 34 (一)坚持立法先行,强化法制保障 . 34 (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 . 36 (三)坚持公平公正,推进司法改革 . 37 (四)坚持创新发展,回应社会需求 . 39 (五)依法治理的变革逻辑 . 41 四、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与变革逻辑 . 44 (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凝聚人心 . 44 (二)聚焦重难点问题,努力回应社会期待 . 46 (三)破解社会管理瓶颈,实现精准化的基层治理 . 48 (四)社会治理的创新逻辑 . 50 五、当前所面临的治理难题 . 52 (一)如何将发展理念转化为中国国家治理的定位? . 52 (二)如何消除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 54 (三)如何降低民众心理中的焦虑感? . 63 第二部分 分报告 . 67 分报告一 . 68 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 68 一 “ 为市场而治理” . 69 二 “ 因市场而治理” . 73 三、中国的国家与市场关系 . 76 结语 亚当斯密在北京? . 81 分报告二 . 87 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体系 3.0 版 . 87 一、中国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发展源流及脉络分析 . 89 (一)监管型国家与市场监管的理论与国际实践 . 89 (二)中国 1.0版市场监管体系(1992-2001 年) . 91 (三)中国 2.0版市场监管体系(2002-2012 年) . 94 二、2013年以来市场监管改革与创新的主要进展和现状 . 98 (一)监管理念与文化 . 99 (二)监管体制改革 . 101 (三)监管工具与机制 . 107 三、2013年以来市场监管改革与创新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111 四、建议与前景:“十三五”期间市场监管体系创新展望 . 116 1 第一部分 总报告 2 一、政治治理的变革实践与创新逻辑 “锐意改革, 从严治党” 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主基调。 2016 年,政党治理围绕主基调,在顶层权威构建、反腐倡廉和干部组织管 理等领域实施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纵深推进。 (一)中央核心权威确立,改革部署紧锣密鼓 习近平核心权威的确立是 2016 年中国政治生活的标志性事件。 党 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的官方表述。这一提法,标志习近平同志核心权威的确立。新核 心权威的确立是中国政治传承中的转折点, 是中国政治格局稳定的标 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重新强调党的“民主集中制”领 导机制。坚持“四个服从” ,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 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 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四个服从”是党内政治生活秩序的形象表 述,是党组织权威体系的纪律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是国家治理变革的最高决策机构。2016 年,中央深改组共召开了 12 次会议, 审议了 146 个重大改革文件。 在中央深改组的领导和推动下, 基本完成了深改组今年所确定的 97 个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和 128 个其 他改革任务。此外,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还完成了 194 个改革任务。 2016 年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方案 419 个,改革步伐紧锣密鼓。在中央 深改组的统筹指挥下,经过3年多的协同推进,一批具有标志性、关3 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实施, 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 得重大突破, 一批重要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 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形成, 主题框架性改革基本完成。 下一步将是重点领域和问题导向性的改革 与深化。 (二)反腐高压态势继续保持,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启航 反腐高压态势延续。中纪委在 2016年先后展开了十八届中央第 九轮、第十轮、第十一轮巡视监督。采用巡视“回头看”的形式,对 部分省份和中央机关实施“回马枪”式巡视,打破了部分人所抱有的 “巡视完了就解放了” 的懈怠心态。 巡视工作的震慑力不断加强。 2016 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40827起, 处理 57723人, 给予党政纪处分 42466人。 其中, 含省部级干部5人。 严肃查处955人,这之中有中管干部34人。同 2015年相比较,查处 违反八项规定的问题数量增加 4千多起(2015年查出 3.6万起) ,增 加比例 13%;处理人数增加8千多人(2015年处理 4.9万人) ,增加 比例 17.7%;党纪处分增加9千多人(2015年党纪处分3.3万人) , 增加比例28%。数字说明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反腐放松了的看法是不符 合事实的;也说明,违纪行为有所反弹,未来反腐仍任重道远。 4 反腐国际追逃成效突出。 跨国缉拿腐败分子涉及到国际间的合作, 涉及到国家间的引渡协作,因此,国际追逃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些腐 败分子将外逃当作优先选择。国内犯法,国外逍遥,影响恶劣。近年 来,反腐国际合作持续推进。2016 年 9 月杭州 G20 峰会通过了二 十国集团反腐败追赃追逃高级原则和二十国 2017-2018年反腐败 行动计划 ,确立了“零容忍、零障碍、零漏洞”的国际合作三原则, 并在华设立追逃追赃研究中心。借此契机,我国不断加大国际追逃力 度。截至11月底,国际追逃“天网”行动共从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 回 908人, 其中外逃国家工作人员 122 人, 追回赃款 23.12亿元, “百 名红通人员” 19人。 2014年缉捕外逃嫌疑人 400名; 2015年 863名。 由此看出,国际追逃成果不断增大。 5.3 3.6 4.1 7.1 4.9 5.8 2.3 3.3 4.2 0 1 2 3 4 5 6 7 8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图1 2014-2016年查处违反八项规定情况(万) 违反八项规定 处理人数 党纪处分5 纪检监察体制重大变革试点。2015 年中央纪委的纪检组派驻实 现了对中央部门、国家机关的全覆盖。2016 年完成了中央一级党和 国家机关 47 家派驻纪检组组建工作。在此基础上,如何整合党、行 政、司法的监督体系,构建协调统一的监督体系,发挥整体监督作用 成为深化反腐体系变革的重要课题。 2016年11月, 中央决定在北京、 山西、浙江进行试点,成立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将原政府系统中 的监察职能、预防腐败局以及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 及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的相关职能进行了整合。 监察委员会由本级人 民代表大会产生。监察委员会主任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监 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由监察委员会主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任免。 监察委员会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上 一级监察委员会负责,并接受监督。监察委员会成为和政府、法院、 检察院相并列的国家机构。 反腐制度建设提速。制度是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在“打老虎、 拍苍蝇、 猎狐狸” 的全力行动基础之上, 中央加速了反腐的制度建设, 400 863 908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图2 2014-2016年缉捕外逃嫌疑人(名) 缉捕外逃嫌疑人6 目标是政治生态重构。2016 年 7 月 8 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 产党问责条例 ,进一步明确了责任,规范了问责的情形和方式,确 立了问责的常态化、规范化的制度机制,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又一 制度利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 例 ,在总则第七条中正式写入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 “经常开展批 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 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 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各级纪检 监察机关实践“四种形态” ,从“盯违法”转向“盯违纪” ,从“抓大 求全”转向“快查快办” 。党内监督的方式手段更加规范。 (三)加强党的领导班子建设,出台新的政治生活准则 注重关键少数,推动组织建设。2016 年党的组织生活围绕领导 干部“关键少数”次第展开。2016年 2月 25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 发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强党委(党组)领 导班子建设的通知强调,要结合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 工作条例 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 ,全面加强党委(党 组)领导班子建设。建设包括三个方面: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 能力建设。领导班子的职能定位是,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 导核心作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 理念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通知为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建 设指出了方向。 7 重申用人责任,防止“带病提拔” 。十八大以来举世瞩目的反腐 成果从另一个侧面说明, “带病提拔”的干部为数不少,党的组织工 作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2016年 8月 29日中组部印发关于防止干 部“带病提拔“的意见 ,对选人用人工作责任作出新的规定。首先, 是责任明确到位。 各级党委 (党组) 对选人用人负主体责任, 党委 (党 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组织人事部门承担直接责任,纪检监察机关 承担监督责任;其次,是责任落实到人。党委(党组)在向上级党组 织推荐报送拟提拔或进一步使用的人选时, 要认真负责地对人选廉洁 自律情况提出结论性意见,实行党委(党组)书记、纪委书记(纪检 组组长)在意见上签字制度。最后,是责任追究到人。凡因干部“带 病提拔”造成恶劣影响的,连续出现或大面积出现干部“带病提拔” 情况的, 要追究党委 (党组) 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对干部 “带病提拔” 的典型案例,及时进行通报。责任明确是规范干部任免的前提。 明确程序 “红线” , 规范任免流程。 程序正当是实体正义的保障。 要做到干部任免公正、 公平、 高效, 必须从干部任免程序的细化入手。 为此,中组部修订了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于 2016 年 12 月 5 日公开下发。 守则以“六、四、三、二、五”的 形式对干部任免程序进行了细化与规范。 六个坚持:即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坚持 党管干部原则; 坚持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坚持五湖四海、 任人唯贤; 坚持事业为上、 公道正派; 坚持注重实绩、 群众公认; 坚持信念坚定、 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强化党委8 (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凡提四必” ,即讨论决定前,对拟提拔或进一步使用人选的干 部档案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必听、线索 具体的信访举报必查,坚决防止“带病提拔” 。 “三个不上会” ,即讨论决定时,没有按规定进行酝酿动议、民 主推荐、 组织考察的不上会; 没有按规定核实清楚有关问题的不上会; 没有按规定向上级报告或报告后未经批复同意的干部任免事项不上 会。 “两个不得” ,即不得以个别征求意见、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 委(党组)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不得 凌驾于组织之上,反对和防止个人或者少数人专断。 “五个不准” ,即不准任人唯亲;不准突击提拔调整干部;不准 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不准超职数配备、超机构规格提拔任用干部;不 准泄露讨论决定情况,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守则的“六、四、三、二、五”为干部任免画出了严格的程 序、步骤,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进一步走向完善。 严肃政治生活,重塑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治国理政的软环境, 形塑着人们的政治行为。为构建良性的政治生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 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从 1 2 个 方 面对党内政治生活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其内容包括: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是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 9 二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把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 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三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这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 目的。 四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纪律严明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 五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根本宗旨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六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七是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 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 重要基础。 八是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障。 九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十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 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 十一是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监督是权利正确运行的根 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 十二是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 重要任务。 以上十二条政治生活规则, 为党内政治生态的改变提供了切实可 行的路径。 10 (四)政党治理的变革逻辑 2016 年政党治理实践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严治党逻辑的延 续,但延续之中蕴含着创新与变化。 1.回应时势,确立政治权威新核心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新政治权威的确立是国内国际情势的需 要。从国内情势来看,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期,必然涉及到不同群体 的利益调整。动了哪个群体的蛋糕,哪个群体就会主动或消极的抵御 变革和调整。只有强有力的核心权威来推动变革,才能形成变革的有 力驱动,推动改革的蓝图规划转变为现实的变革成果。再者,党的每 一届领导集体都有一个核心政治权威。 习近平核心政治权威的确定是 党的治理传统的延续。从国际情势来看,虽然人们期待世界是平的, 和平共处,建设和谐美好的地球村。但是,丛林法则一直没有隐退和 消失。世界资源的有限和人类欲望的无限决定了竞争的永远存在。而 竞争中,国家在强力领导者的带领下,能够获取相对更多的资源,这 是一些民众, 特别是民族主义者的热切期待。 近年, 中东局势的动荡, 以 ISIS 为代表的恐怖组织恐怖袭击频繁,严重破坏了原有的世界秩 序和规则。与恐怖分子讲和平共处、讲普世价值,如同与虎谋皮。国 际政坛出现了强权威领导浪潮。英国的新首相特蕾莎梅、美国的新 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法国的“国民阵线”领导人玛丽娜勒庞、更 不用说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这些大国的 领导人都是典型的权威性领导者。 中国也需要权威型领导者在国际舞 台上与这些强者进行博弈。因此,中国政治新权威的确立是国际国内11 情势的需要。 2.深化反腐,由铁腕惩治到体制变革 过去三年,中央通过“打老虎、拍苍蝇”有效遏制了腐败的蔓延 势头,做到了不敢腐。但是要做到不能腐,必须靠体制变革、制度完 善。体制变革的着力点有三个。一是提升监督部门的权威。权力和腐 败是相伴而行的,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遏制腐败的首要 措施是对权力的监督。 监督的能力决定监督的效果。 对政府机构来讲, 权威是能力的基础。过去,我们一直在不懈地治理腐败,但腐败案件 依然多发,涉案金额屡创新高、触目惊心,这说明监督的能力是不足 的,监督的权威是缺乏的。监察委员会体制改革就是尝试提升监督部 门的权威,将监察委员会与政府系统、司法系统相并列,由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任命监察委员会负责人。如此,监察部门由原来的政府职能 部门变为与政府平行的组织。 机构权威随机构在国家权力架构中的地 位提升而得到大幅度的改变。 监察委员会的组建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重 大变革。 二是整合协调监督体系。在我国,针对公职人员的履职行为进行 监管的机构和部门有:各级党的纪律监察委员会、政府的监察部门、 检察院系统的预防职务犯罪、渎职部门和反贪局、审计系统的经济责 任审计等。这些监督部门之间业务合作频繁。纪委在查办腐败官员过 程中,常常是多部门联动的。所以,监督部门的进一步整合必将减少 相互间的协调成本, 提升监督办案的效率。 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试点, 尝试在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基础上, 将其它部门的反腐职能整合在一12 起,为监督效能的改善提供更强的组织体制支撑。 三是实现执纪办案措施法理上的统一。 党的纪律监察委员会在查 办腐败案件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党纪所赋予的措施和手段,对人员进 行滞留的“双规”措施因在法理上与法律规定的措施不一致而饱受争 议。纪委本身侦破、查办手段有限,需要借助公安、司法的配合来展 开工作。这次监察体制改革,将检察院的反贪职能整合之后,新的监 察委员会将直接具有采取法律措施的权利, 羁押腐败官员的措施也将 在法理上达到统一。党纪和法律将实现无缝衔接。 3.从严治党,打造 10倍领导力 著名管理学者吉姆柯林斯在选择卓越一书中指出,10 倍 领导力有三个核心行为:纪律狂热(Fanatic discipline) 、试验创 新 (Empirical creativity) 和产出偏执狂 (Productive paranoia) 。 本届中央领导的从严治党理念与吉姆柯林斯的 10 倍领导力理念基 本一致。 图 3 10 倍领导力架构 纪律狂 热 产出偏 执狂 中华民 族伟大 复兴 试验创 新13 纪律意味着行动的一致性。行动与价值一致,与长期战略目标一 致,与绩效标准一致。10 倍领导力的领导者具有非同一般的对纪律 的狂热,能够打造出非同一般的队伍,取得非同一般的业绩。本届中 央领导集体对纪律表现出了不同于普通领导者的狂热。仅 2016 年就 先后颁发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党 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 活的若干准则四大规则,对党组织、党员的行为和活动提出明确的 纪律性要求,特别是明确了违反纪律的严重后果。王岐山书记多次强 调,党纪严于国法。过去规则流于形式,疏于落实,关键是对违纪行 为的追究不够严格,换句话来讲,就是对纪律没做到狂热。谈到 10 倍领导力的纪律时,吉姆柯林斯特意强调自律,强调不管遇到什么 困难都去创造优异成绩的内在意愿。所以,如何将外在的纪律约束转 变成为内在的自律是从严治党下一步的着力点。 试验是成功创新的前提。面临不确定环境,10倍领导力不拘泥于 传统的智慧,不依赖专家、权威的观点,他们注重试点经验,试点是 决策的基础。这样既可以避免冒进可能带来的风险,又可以得到更契 合实际的创新方案。先试点,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是我党多年积累的 治理经验。在治理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本届领导集体继续沿用了试验 创新这一成功经验。监察体制的改革 2016 年先在北京、山西、浙江 进行试点,等获得试点经验信息后再决定是否全国推广。自由贸易区 管理体制创新,2013 年 8 月先在上海进行试点,获得初步成功经验 后,2014年 12月设立广东、天津、福建 3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01614 年 8月增设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 7个自由 贸易试验区。试验创新是中国改革成功的法宝之一。 对产出的偏执是获得基业常青的关键。10倍领导者具有高度的警 觉性,对可能到来的危机未雨绸缪。在顺境下,不透支生产力。在逆 境下,仍然对产出偏执,能够获得和顺境一样的成就。面对经济转型 的阵痛,本届领导集体并没有大幅度降低对 GDP 产出的追求, “十三 五”规划、全面小康目标不变,显示出对产出的偏执。同时,通过领 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来推动各项改革计划的落实, 确保产出目标的实 现。 总体来看,2016 年政治变革的逻辑是,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 的政治权威领导下,持续不懈地从严治党,打造党的 10 倍领导力, 率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5 二、政府治理的创新实践与变革逻辑 2016 年,本届中央政府施政进入第四年,在保持改革创新延续 性的同时,本年度治理变革面临诸多新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 行政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难度系数逐年递增。二是本届政府的任期已 过半,社会对政府的期待已不止于治理新理念的提出,而是要以看得 见的成效取信于民。三是在复杂而持续的改革进程中,如何进一步提 升各级政府的响应力、执行力,保障各项治理创新的顺利推进。为努 力回应上述挑战,2016 年政府治理的思路、措施与着力点均显现出 新特征。 (一) “放管服”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政府职能改革迈入深水区 与往年简政放权“独占头条”不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 服务改革同时被提到 2016年政府治理的突出位置。 “放管服”改革成 为政府治理的年度热词,放权、监管与服务三位一体的政府职能改革 路径渐次显现。5月,国务院印发2016年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 要点 ,提出了推进“放管服”改革的 15条硬举措,对具体安排、量 化指标与负责部门等做了细致规定。11 月,李克强总理在上海主持 召开深化 “放管服” 改革座谈会, 要求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把 “放管服” 改革向纵深推进。 1.一以贯之推进简政放权 据统计,自 2013年 3月本届政府正式履新以来,已有41次国务16 院常务会涉及简政放权议题, 并连续五年将简政放权事项作为开年国 务院常务会的首要议程。作为本届政府治理创新的名片,简政放权的 改革力度不减,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十足。可以看到,简政放 权改革走向深入后,每前进一步都变得更加困难。如今需要清理的已 不再是“明显荒谬”或不合理的审批事项,现存大部分事项具备一定 的合理性与设置依据,更为考验决策的科学性、精准性。 2016 年,简政放权改革努力在已相对较小的放权空间内挖掘潜 力、挤压水分,持续在行政审批、投资审批、商事制度、中介服务、 职业资格许可等领域发力(详见表 1) 。如在投资审批领域,精简投 资项目开工前报建审批事项,由65项减少至 42项,简化外资企业审 批管理, 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将减少95%以上, 正式出台 企 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 ,压缩项目核准范围,大幅缩短审 批流程和审批时间;在职业资格领域,全年取消 161项职业资格许可 与认定事项,2014 年迄今已分 7 批取消 433 项职业资格,国务院各 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已取消70%以上;此外,教学科研领域成为 2016 年简政放权的改革重点, 改革目标是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经费使用、 职称评审、 选人用人、 薪酬分配、 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 改革思路是遵循教育、科研规律,不简单照搬党政机关的管理办法。 关于科研资金管理、收入分配等政策文件已于 2016 年下发实施,致 力于为科技创新营造宽松条件。 17 序号 会议 主要成果 1 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 清理中央指定地方实施审批事项150余项; 取消国务院部门许可10余项; 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192项; 整合4类餐饮服务公共场所“两证”; 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61项; 对66部行政法规相关条款进行一揽子修改。 2 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 将投资项目开工前的报建审批事项由65项减至 42项; 对仍保留的投资审批事项,要求全部纳入政务 服务大厅或在线平台,简化流程、缩短时限。 3 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 确定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的措施: 推进整合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 在全面实施企业“三证合一”基础上,再整合 社会保险和统计登记证,实现“五证合一”; 加快推进“证照分离”试点。 4 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 确定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具体措 施; 取消职业资格47项。 5 6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 宣布失效并停止执行国务院文件506件; 优化防雷工程许可,缩短办理时间40天; 部署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预计盘活 建筑业企业资金近万亿元。 7 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 进一步精简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下放有明确 标准的投资项目核准权; 简化外资企业审批管理,外资企业设立及变更 审批将减少95%以上。 8 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 部署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将更多涉企证照与营业执照整合; 在全国推进企业登记网上办理等。 9 11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 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14项。 10 2017年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 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审批事项53项; 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20项,探索将与行政审 批相关的中介服务逐步改为政府购买。 表1:2016.12017.1中央政府简政放权事项一览表18 2.以公正、高效为目标全面推进政府监管改革 放权不等于放任,有权不可任性。这两个“金句”都隐含了对政 府监管工作更高的要求与期待。当前,选择性执法、执法不公、缺失 疏漏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去年初发生的山东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就暴 露出政府监管不力现象。2016 年政府监管体制改革亮点颇多,主要 有以下动作: 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保证监管公正性。 “双随 机、一公开”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摇号”程序,在线随机抽取检查对 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并将抽取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 开,致力于减少基层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机会。在前期试点基 础上,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渐趋成熟,2016 年已全面推开, 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都要拿出“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