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pdf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GXING SECURITIES 宏 观 研 究 东 兴 证 券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证 券 研 究 报 告 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 2021年 03月 17 日 宏观 经济 深 度 报告 分析师 康明怡 电话: 021-25102911 邮箱: 执业证书编号: S1480519090001 研究助理 杨城弟 电话: 010-66554021 邮箱: 执业证书编号: S1480119070054 投资摘要 : 上世纪 70 年代 开始 日本经济增长 从高速增长期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与此同时,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级化 发展,中高 技术附加值的产业产值占比稳步提升,而低技术产业附加值产值占比逐渐降低, 与此同时劳动资本等要素在产业间配置逐渐 合理化。 梳理总结日本制造产业结构升级,我们认为以下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技术进步与创新是产业结构跃迁的决定性因素 。 回顾日本 技术进步历史, 战后日本通过技术进口 、模仿改进创新等方式 实现 了早期的技术积累, 70 年代随着重化工业基础完善,日本经济 增速有所下滑,以及发达国家对日本技术进口的限制,政府逐 渐认识到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 性,通产省先后提出了“科技立国”、“技术立国”等战略,鼓励技术、知识集约型产业发展, 并在税收、财政支出 和金融资源等多方面给与研发 支出以支持 。 从数据上来看, 70 年代 日本全行业研发经费支出占 GDP 比 例、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速、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研究费率 均稳步提升,其中分行业数据来看,以精密仪器、电气机械为代 表的中技术附加值产业研究费率明显高于其他产业。 技术创新高投入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0 年代至 90 年代日本制造业全要 素生产率稳步提升, 其中中高技术附加值产业 TFP 提升更为明显。 除技术进步外 ,生产端充裕的要素供给也是日本中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 60 年代以来日本人力资本逐渐积累, 高校毕 业生占人口比例 稳步 提升,其中 , 理工科本硕博毕业生人数增速维持 长时间的 正增长, “工程师 红利 ” 带动 中高技术附加值产 业发展, 70 年代日本中高技术附加值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化增速远高于工资年化增速, 而低技术附加值产业则正相反;此外 70 年代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日本 国内 开展资本自由化与利率自由化改革,企业融资渠道逐渐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适 应了中高技术产业 早期发展的融资特点 ,为高科技产业发展 提供必要的、充足的资金 。 此外制造业需求端的结构性变化也为上游产业结构跃迁提供动力。 首先 ,作为能源稀缺型国家,日本对石油等能源依赖度较 高, 70 年代石油危机背景下日企对设备和生产技术节能提效的需求越来越大,此外日本环境公害问题愈加严重,政府 下定决 心 解决环保问题, 企业也对节能环保、设备技术升级需求增加,因此在以上背景下, 以装配加工产业为代表的中高技术附加 值产业 取到了高速发展。其次,七八十年代 日本国民人均收入高增长进入新的阶段,制造业终端消费需求 较大,且逐渐向多 元化发展,消费需求升级;同时 全球化进程加速,外需市场迅速扩张 ;内外需求高增长和结构多元支撑了日本制造业企业产 能的扩张,并通过波及效应拉动了 中上游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制造产业间产值占比来看进入 90 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升级有所放缓, 技术创新瓶颈、人口结构变化、汇率波动 和经济低迷共 同影响了产业升级趋势。 技术上日本 以政府为主导的模仿改进创新模式难以适应 90 年代信息技术 革命 , 市场机构创新的灵活 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不足,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因此日本技术创新在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后反而难以引导全球科技创新方向 , 造成产业结构高级化动力不足。此外 90 年代日本老龄化愈加明显,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 人口结构变化造成经济内部需求 疲弱, 85 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持续升值,对外需造成一定的冲击, 需求疲弱,制造业总量增长和结构变迁动力不足; 同时人口 结构变化和外汇升值以及资源禀赋劣势加速了日本制造业海外建厂步伐,国内一定程度上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当然产 业结构跃迁速度放缓,但中高技术附加值产业产值占比仍在缓慢提升,趋势并未出现逆转。 对比中日两国制造业发展,我们认为国内产业结构跃迁也在稳步推进 ,但在高科技领域仍有一定的差距。总结日本经验,我 们认为国内在以上方面存在优势: 和日本一样我们拥有工程师红利与劳动供给的结构性 优势,此外,国内在区域位置、要素 禀赋等优势加持下具有全产业链优势,拥有庞大的、仍待挖掘的内需市场, 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 。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 国内制造产业结构高级化仍存在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和日本一样我国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有可能对总需求产生 负面影响,从而拖累产业升级。 风险提示: 国内经济增长不及预期,技术创新不及预期。 P2 东兴证券深度报告 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 目 录 1. 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跃迁之路 . 4 1.1 日本的产业升级 . 4 1.2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7 1.3 要素供给充裕也是日本产业结构演变的必要因素 . 9 1.4 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制造业下游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 11 1.5 经济低迷期的产业升级 .13 2. 从日本经验看国内的产业升级之路 .15 3. 风险提示 .16 相关报告汇总 .18 插图目录 图 1: 制造业下游需求一览 . 4 图 2: 日本经济转型期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 5 图 3: 70年代后日本中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比不断提升 . 5 图 4: 日本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投入要素实现再配置 . 6 图 5: 日本产业升级过程中资本投入要素实现再配置 . 6 图 6: 70年代后中 高技术产业能源投入占比上升 . 6 图 7: 中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 . 6 图 8: 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 7 图 9: 80年代研发支出、技术存量高增 . 9 图 10: 与同时期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劳动生产率增速较高 . 9 图 11: 制造业各行业研究费率提升,行业间有所分化 . 9 图 12: 日本的 “工程师红利 ” .10 图 13: 日本主要企业融资结构变迁 .10 图 14: 中高技术产业生产率年均增速与工资年化增速差距较大 .10 图 15: 90年代初是日本消费增长的分水岭 .12 图 16: 70年代全球化加速发展 .12 图 17: 日本出口结构改善 .12 图 18: 90年代前后世界主流创新方式的变化 .13 图 19: 日本产业外移明显 .14 图 20: 90年代日本劳动年龄人口显著下滑 .14 图 21: 从 NTB 指数看 中国中高技术产品在全球市场相对优势低于同发展阶段的日本。 .15 图 22: 中国中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的相对优势弱于日本 .15 表格目录 表 1: 七八十年代日本产业政策一览 . 8 东兴证券深度报告 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 P3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 表 2: 日本的技术创新之路 . 8 表 3: 日本技术引进数量演变 . 8 表 4: 20世纪日本金融自由化历程 .10 P4 东兴证券深度报告 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 在以 内循环 为主的背景下 , 国内 全产业链生产能力的培育 和 产业升级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十四五规划也再 次提出强化国家战略力量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 制造业是经济体中占比最大的产业,是技术创新的 主体部门, 也为其他部门提供技术基础, 同时也是经济体中全球化分工程度最高的产业 ,制造业升级是产业 高级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 上世纪 七八十 年代起,日本制造业中 的中 高技术附加值产业实现高增长,产值占 比稳步提升 , 并 抢占 了 全球 制造业价值链的 中 高端环节,保持 了在全球的制造业产品出口中的 比较优势,维 持了经济稳定且中高速的增长。因此本文从日本 制造业产业 结构 变迁 出发,分析 与总结日本产业结构变迁的 驱动和约束因子,期望能够为中国制造业向高精尖 方向的 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 1. 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跃迁之路 产业升级表现为产业内部低附加值和高附加值产业产值的 相对 变化,本质上是在外部需求供给冲击下生产要 素向更高的生产能力重新配置的过程 ;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对利润和增长的追求,驱动了技术上的应用和突 破, 技术的突破改变了产业内部、产业之间、国与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相对生产率, 引起投入要素的再流动和 再 分配 。 详细 拆解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变迁的驱动因素, 需求 结构的变化是产业升级的必要因素之一,从制造业所面 临的下游需求环节 和用途来看, 需求可分为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其中前者表示产品作为下游产业原材料 , 投入至生产中, 后者则包含了用于扩充产能的设备厂房投资需求、居民企业的终端消费等需求。因此中间需 求与最终需求的结构、投资消费相对结构和内部结构都将带来制造业下游 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制造业 产业结构的变迁 ;如果说需求结构的变化拉动了制造业结构的变化, 那么供给端 生产要素价格和公司、生产 技术的升级与创新则为产业结构变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首先技术的创新改变了产业内和产业间要素 生产率 的相对水平,从而引发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流动和重新配置,而这也需要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 结构满足产业升 级的需求。 产业高级化的演变过程本质是技术的升级和创新带来要素的再配置,其前提是下游需求结构与之 相适应的变化和 能够提供增长动能的供给结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在经历经济增速换挡的同时, 通过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动能转变和经济转型。 回顾 日本产业变迁历史 可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产业变迁背后的驱动因素。 图 1: 制造业下游需求一览 资料来源:东兴证券研究所 1.1 日本的产业升级 东兴证券深度报告 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 P5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 上世纪 70 年代日本经济 从高速增长期向稳定增长阶段转型, 这一阶段 日本 不仅实现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的 经典产业调整趋势 , 同时 制造业 内部也 实现了从低技术附加值向高技术附加值的 升级,表现为 以食品、纺织、造纸等为代表的低技术附加值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 不断降低, 而以 运输机械、精密机械等为代表的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成长型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 在政府以制造业为核心 的出口立国模式导向 下 ,日本制造业相对全球的竞争优势也在 70 年代后得到了不断地加强。 1973 年至 1991 年日本的制造业 总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1从 1.18 上升为 1.29,其中,中高技术产业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也 在不断提升 。 图 2: 日本经济转型期实现 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资料来源: wind,东兴证券研究所 图 3: 70 年代后日本中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比不断提升 资料来源: 苏宏伟, 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研究 D, 2017, 吉林大学, 东兴证券研究所 其中低技术制造 业为:食品、纺织、造纸、金属制品、能源、非金属制品、初级金属等 中高技术制造业为:精密机械、一般机械、电气机械、化工、运输机械等 i1 制造业在日本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制造业 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 (10) (5) 0 5 10 15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2016 日本 :GDP:不变价 :同比 日本 :GNI:基于购买力平价 :同比 1973年石 油危机 1985年广 场协议日 元升值 1990年资产泡沫 20% 30% 40% 50% 60% 70% 80% 产值比重变化 低技术制造业 中高技术制造业 高速增长阶段 稳定增长阶段 泡沫破裂后 P6 东兴证券深度报告 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 制造业产业结构 跃迁的同时 ,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不同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实现再配置 ;如果以全要素生产 率简单替代因为技术进步和创新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 1970 年到 1991 年之间日本的低中高技术附加值制造 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91 年中高技术 附加值 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 1973 年的 1.38 倍,低 技术 附加值产业该值 为 1973 年的 1.05 倍, 制造业 TFP 增速逐渐上升, 产业间 TFP 增速有所分化。此外 不 同产业 间劳动和资本投入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要素生产率 更高 的中高技术附加值产业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 和资本,而 相对全产业而 言 , 低技术附加值产业劳动和资本的投入 占比 在 逐渐下降 。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升 级,日本国内部分生产要素也转移到新型产业,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广阔的空间和物质基础 2。 分析制造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的驱动因素,我们认为核心因素在于日本在政策加持下,技术领域实现赶超 式进步,推动了制造业 整体和结构 生产率的提升 。同时 70 年代日本理工科毕业生人数高增长,资本自由化 和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为中高技术附加值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要素供给 和基础条件;此外在制造 业下游需求端, 一方面石油危机、环境公害问题严峻背景下企业生产对能源节约、效率提升和无害化的要求 提升,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需要较大,拉动了部分机械和仪器制造行业的下游需求,另一方面七八十年代全 球化加速发展, 日本国内人均收入实现高增长,终端消费需求升级,向多元化发展, 高景气度的下游需求支 撑了制造业的产能扩张和结构优化。当然日本通产省在优化国内要素配置方面的产业政策也 对产业升级起到 了一定的作用 。 图 4: 日本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投入要素 实现 再配置 图 5: 日本产业升级过程中资本投入要素 实现 再配置 资料来源: 苏宏伟, 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研究 D, 2017, 吉林大学 , 东兴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苏宏伟, 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研究 D, 2017, 吉林大学 , 东兴证券研究所 图 6: 70 年代后中高技术产业能源投入占比上升 图 7: 中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 2 苏宏伟,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研究 D, 2017,吉林大学 30% 40% 50% 60% 70% 1973 1983 1992 2002 2012 低技术产业劳动力投入占比 中高技术产业劳动力投入占比 35% 40% 45% 50% 55% 60% 65% 1973 1983 1992 2002 2012 低技术资本投入占比 中高技术资本投入占比 东兴证券深度报告 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 P7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 资料来源: 苏宏伟, 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研究 D, 2017, 吉林大学, 东兴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苏宏伟, 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研究 D, 2017, 吉林大学, 东兴证券研究所 图 8: 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资料来源: 苏宏伟, 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研究 D, 2017, 吉林大学 , 东兴证券研究所 1.2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 结构升级 拆解日本产业结构演变背后的驱动因素, 日本上世纪 70 年代后在技术领域实现的进步和创新是驱动产业结 构演变的根本原因。 日本通产省 的产业技术政策在 日本技术创新和进步中 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产省职 能涉及 科技 、外汇、 资本等多个领域, 如表 1 所示,日本的产业政策目标经历了多个阶段,在 1970 年之前, 通产省的技术政策更侧重通过直接的技术引进和国内的模仿和改进展开研究开发, 技术引进的手段包括进口 成套设备、直接购买技术专利、引进外资、技术投资建立合营公司等多种渠道。 和同期欧美国家相比,日本 在科技领域存在 后发优势,通过技术引进实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业技术进步 可迅速 取得成功, 50年代至 70年代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逐步提升, 60年代 后 日本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其他发达国家; 70 年代初期,日本的汽车、船舶、钟表、家用电器等传 统工业和电子、机器人制造等新兴工业领域的技术均 取到了较大的进步和提升 。 20% 30% 40% 50% 60% 70% 80% 1973 1983 1992 2002 2012 低技术产业能源投入占比 中高技术能源投入占比 0.8 0.9 1 1.1 1.2 1.3 1.4 1.5 1.6 1.7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低技术制造业( 1073=1) 中高技术制造业( 1973=1) P8 东兴证券深度报告 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 70 年代后 期 日本工业体系 已较为完善 , 在发达国家限制技术进口和石油危机背景下, 通产省的技术政策向自 主创新转变, 70 年代和 80 年代初通产省分别提出“技术立国”和“科技立国”战略。 70 年代后 日本 技术研 究开发费用占 GDP 的比例也逐渐上升至 2%以上, 90 年研发费用占 GDP 比例达到最大值 3%,研究开发费 用的同比增速 也在稳步提升 。 在日本科技产业政策、模仿改进创新和加大研发支出等措施下,日本逐渐在技术创新方面赶超同期发达国家; 首先从 不同技术附加值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来看, 70 年代至 90 年代之间,制造业全产业实现了 TFP 的增长 和技术的进步,当然中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 TFP 增长出现分化,这也得益于以化工、精密仪器、机电产 品为代表的中高基础产业远超行业均值的研究费率。 表 1: 七八十年代日本 产业政策 一览 时间 目标 内容 战后 贸易立国战略 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业 1950-1960 重工业发展战略 发展电力、钢铁、化工、机械等产业,发展重工业体系,向资本密集型产业 转变 1970s 技术立国战略 油价攀升、环境污染、对外贸易摩擦、发达国家出口技术限制 背景下,依托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 1980s 科技 立国 重点支持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五代电子 计算机、高清电视 、智能机器人等尖端产业及生物产业等下一代基础产业部 门 资料来源: 小宫隆太郎, 日本的产业政策 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东兴证券研究所 表 2: 日本的技术创新之路 主流的技术创新方式 战后至六七十年代 主要依赖 技术引进, 通过企业自发的模仿和改进进行 研究开发 战后至 50 年代中期 进口成套设备 50 年代之后 购买技术专利 引进外资 技术投资建立合营公司 七八十年代后 科技立国战略下,注重科学技术 自主 创新 资料来源: 王永生, 技术进步及其组织 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 M, 1999,中国发展出版社, 东兴证券研究所 表 3: 日本技术引进数量演变 技术引进数量 1958 年前 200 件 /年 1960-1962 年 500-700 件 /年 1963-1970 年 大于 1000 件 /年 资料来源: 阎莉, 日本技术引进成功经验探析 . 日本研究 , 2008(02): 40-44 , 东兴证券研究所 东兴证券深度报告 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 P9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 图 9: 80 年代研发支出 、技术存量 高增 图 10: 与同时期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劳动生产率增速较高 料来源: 阎莉, 日本技术引进成功经验探析 . 日本研究 , 2008(02): 40-44, 东兴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阎莉, 日本技术引进成功经验探析 . 日本研究 , 2008(02): 40-44, 东兴证券研究所 图 11: 制造业各行业研究费率提升,行业间有所分 化 资料来源: 王永生, 技术进步及其组织 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 M, 1999,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东兴证券研究所 研究费率:研究开发经费比率,研究开发经费额与相应的附加价值额之比,附加价值是包括未进行研究开发企业的产业总量 1.3 要素供给充裕 也是日本产业结构演变的必要因素 在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前提下, 同时段 日本在资本与 劳动等要素 供给方面也具备一定 优势 。 60 年代后日本人 力资本 积累 , 本硕博毕业生占人口比例 稳步提升 , 其中 理工科 的 本硕博毕业生 增速维持 了 长时间的 正增长, 其 占 人口 比例也在持续上升,充足的 理工人才供给为中 高技术附加值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 必要 条件; 1974 年至 1981 年日本精密仪器、电气机械、加工装配等较高技术附加值的产业,其劳动生产率 的 年化增速远高 于其工资成本 的 年化增速,这一方面源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日本充足的理工 专业 人才供给。 七八十年代 日本推进的金融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企业融资渠道拓宽 ,逐渐摆脱了历史上 日本 企业融资对银 行的高依赖度,企业通过国内外股票、债券市场融资的金额越来越大。 而新兴产业 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发展 面临不确定性, 其成长更依赖 于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等 直接 融资渠道,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 体系在信息处理和定价上存在劣势,没有动力 将金融资源 投入 到 高技术附加值的 产业中去, 多层次的资本市 场反而能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提供充足的资本资金 。 -10 -5 0 5 10 15 20 25 1963 1968 1973 1978 1983 1988 1993 实质研究开发经费增长率 技术知识存量增长率 0.0% 2.0% 4.0% 6.0% 8.0% 10.0% 12.0% 日本 美国 联邦德国 法国 英国 1960s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 0% 5% 10% 15% 20% 19 71 19 81 19 91 19 94 19 71 19 81 19 91 19 94 19 71 19 81 19 91 19 94 19 71 19 81 19 91 19 94 19 71 19 81 19 91 19 94 19 71 19 81 19 91 19 94 19 71 19 81 19 91 19 94 19 71 19 81 19 91 19 94 19 71 19 81 19 91 19 94 19 71 19 81 19 91 19 94 19 71 19 81 19 91 19 94 食品工业 纺织服装 造纸工业 化学工业 冶金工业 金属制品 机械工业 机电工业 运输机械 精密仪器 运输和通 信 研究费率 P10 东兴证券深度报告 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 表 4: 20 世纪日本金融自由化历程 时间 日本金融自由化历程 1977 放松对金融机 构所持国债的管制 1978 短期拆借市场利率、票据利率自由化 1979 大额可转让存单 (CD)利率市场化 1980 允许证券公司以中期国债为中心出售中期国债基金 1981 修改日本银行法,开始从资产价格、金融业务、资本市场以及市场监管等各 个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金融体制改革 1983 金融制度调查会决定要 “渐进地实现利率自由化 ”;提出建立 “金融中心 ”的构想 1985 大额存款 (10 亿日元 )利率自由化 1986 离岸市场 1987 引入 CP(商业票据 ),允许银行、证券参与 CP 市场 ;废除了对公司债发行业务的 管制 ;采用国内公司债评级制度 1988 引进申请制,取消发债协会 1989 开设金融期货交易所 1993 放松对设立营业网点的管制 ;银行、证券、信托业的子公司开始进行混业经营 ; 实现定期存款利率完全自由化 1994 实现除支票账户以外的活期存款利率自由化 1996 公司债发行市场完全自由化 1998 撤销全国银行协会制定的 “比较信息管制 ”;撤销对居民欧洲日元债券回流制度的 管制 ;银行等参与投 资信托业务 1999 实现股票手续费的完全自由化 ;三菱商事参与证券业务 资料来源: 张建华, 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 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东兴证券研究所 图 12: 日本的“工程师红利” 图 13: 日本主要企业融资结构变迁 资料来源: 日本文部科学省, 东兴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日本银行 , 主要企业经营分析 R, 东兴证券研究所 图 14: 中高技术产业生产率年均增速与工资年化增速差距较大 0.0 0.1 0.1 0.2 0.2 0.3 0.3 (0.1) 0.0 0.1 0.2 0.3 0.4 0.5 0.6 本硕博理工科毕业生数量增速 占人口的比例( %,右) 占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总数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银行借款 股票 公司债 购入债务 内部资金 1965-1969 1970-1974 1975-1979 1980-1984 1985-1988 东兴证券深度报告 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 P11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 资料来源: 小宫隆太郎,日本的产业政策 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东兴证券研究所 1.4 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制造业下游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石油危机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 与设备升级 成为 必然选择 。 日本能源资源匮乏, 在 上世纪经济高速增长期,形 成了 “能源需求高度依赖石油,石油需求高度依赖进口,进口需求高度依赖中东”的能源结构 ; 上世纪 70 年 代石油危机期间,石油价格攀升,石油供给受限,而同时其他替代能源均存在安全、运输、 保存等方面的 缺陷,短期内很难扭转日本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结构, 在这种背景下, 日本企业 在设备和生产技术层面对节 能 提效的需求 和投入力量 越来越大 , 能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装配加工型产业契合了这一变化 ,从而取得 了迅速的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层面意识到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对石油等能源较高的依赖度 增加了 日本制造业 的脆弱性,削弱了其在国际层面的相对优势。 调整产业结构、将更多资源投入耗能更低的 新兴产业成为应对石油危机的长期战略。 环境 公害 问题严峻,节能减耗需求较强。 70 年代 日本 初 粗放型 经济发展 方式 带来的环境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 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的 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1970 年至 1980 年 日本直接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财政预算增长 1.3 倍 ,政府一方面鼓励企业 设备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减税、补助金等经 济手 段鼓励资本进入能耗更低的新兴产业。 不论是石油危机还是环境公害治理,对企业生产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要素投入和生产成本,其中政府通过 税收和产权界定等手段 将外在不经济内部化, 减少环境公害恶化。 在以上前提下企业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 过设备升级和更新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或不得不重新考虑企业发展和投资方向的选择。 设备升级背景下,日本能源效率 明显 提升 。 1973 年至 1994 年,仅制造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就改善了约 40%;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从 1973 年到 2005 年,钢铁、造纸、水泥、化工这几项高能耗产业的能源利用 效 率分别提高了 20%、 52%、 24%、 29%。 3 以汽车产业为例,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叠加日本对限制排放废气提高要求, 汽车消费者对废气排放和耗能效 率, 汽车企业对设备投资和技术更新的需求较高,借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克服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不利影响, 如汽车企业采用电子控制燃料喷射技术,既 能有效减少 废气 排放 ,又提高了燃料使用效率 、减少汽车燃料费 用。日本小型汽车也以高质量、低消耗优势,迅速提高了 全球 市场占有率。 3 于双行, 日本的节能降耗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对策建议 D, 2009,河北大学 0 5 10 15 20 25 1974-1981劳动生产率年化增长率 1974-1981工资成本年化增长率 P12 东兴证券深度报告 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 终端 消费 需求 升级 ,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 除以上直接因素拉动的对设备升级和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外, 1970s 后日本收入倍增计划 下居民收入上升、内需实现高增长 、全球化背景下外需的持续扩充 也是产业结构变迁的 重要背景 。 其中 内需增长的显著提高,对提高日本制造业产品附加价值产生了积极效应; 70 年代初日本经济增速步入低 速增长阶段,但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仍延续了长达 10 年的高速增长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变迁大 家庭向小家庭演变,国内需求被不断挖掘 。 这个 过程伴随着 终端 消费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 的演变 ; 终端需 求结构的变化,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传导, 需求与供给实现良性循环, 最终表现为产业结构也向更高技术含 量和知识含量的结构演变。 上 世纪 70 年代后全球商品贸易的迅速发展 和全球分工的深化 也为日本的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全球 庞大的需求市场支撑了日本制造业产能的扩张。 从 1970 年至 1990 年,全球商品贸易占 GDP 的比重由 20% 上升至 30%。 1970 年至 1985 年之间,虽然经济增速下了台阶,但出口增速仍维持了较高的增长,外需对日 本的制造业形成良好的 拉动 ; 1985 年后在广场协议和日元汇率升值 、企业对外投资建厂趋势的 冲击下,日本 出口优势有所削弱 ,但仍在大部分时间维持了正增长,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转变进一步巩固了日本在全球贸 易中的相对优势, 1973 年至 1991 年,日本制造业总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由 1.18 上升至 1.29。 图 15: 90 年代初是日本消费增长的分水岭 资料来源: wind, 东兴证券研究所 图 16: 70 年代全球化加速发展 图 17: 日本出口结构改善 资料来源: wind, 东兴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苏宏伟, 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研究 D, 2017, (5) 0 5 10 15 20 25 (5) 0 5 10 15 20 25 30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日本 :两人及以上的劳动者家庭 (非农 ):年平均月实收入 :同比 日本 :两人及以上的劳动者家庭 (非农 ):年平均月可支配收入 :同比 日本 :两人及以上的劳动者家庭 (非农 ):年平均月消费支出 :同比 0 10 20 30 40 50 60 商品贸易 :占 GDP比重 :全球 20 30 40 50 60 70 80 低技术产业出口额结构变迁 中高技术出口额结构比例变迁 东兴证券深度报告 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 P13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 吉林大学 , 东兴证券研究所 1.5 经济低迷期的产业升级 理论上 来说 产业结构 升级 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之一 ,它包含在经济增长之中。 产业高级化的过程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壮大,首先, 新兴产业 可 通过乘数 -加速 机制加快自身扩张,成为经济增 长的重要推动力,第二 , 新兴产业又拉动相关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第三,通过收入再 分配带动了与新兴产业没有直接关系的产业的繁荣。 此外, 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明显变化是社会分工日益细 化,产业部门日益 增 多,部门间显示出专业化和一体化的倾向,产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的协调效应 在 经济增 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资源的配置效应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合理与 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状态。第三 , 现代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但技术的创 新和应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关联状态。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 进入 90 年代后虽然 日本 制造业内部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仍在提升,中低技术产业产 值占比下降,但 产业 结构变化的 速度 大幅降低, 从总量数据来看, 中高技术产业中 仅有 运输器械、电气机械 产业产值占比实现提升, 运输机械行业产值增速虽然持续升高,但上升的斜率明显放缓,电气机械受益于信 息化革命背景下下游需求高增; 同时, 经济增速进入低迷期 , 1992-2012 年 间 制造业整体增速低迷 ,平均经 济增长率为 -0.034%。 相比而言 1973-1991 年间,日本制造业平均经济增长率为 3.26%。 90 年代后期日本制 造业相对全球竞争优势也有所下降 。 从 90 年代日本内外部经济环境来看,我们总结了以下可能制约了日本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因素: 技术创新体系的制约 。 日本 模仿赶超式的技术 创新方式 遭遇瓶颈;一方面国际主流的技术创新方式有所转变, 90 年代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崛起,而信息技术扩散和更新更快,模仿周期大大缩短。另一方面 90 年代之前日本有效的政府组织是其技术创新的关键保证,但这也使得市场机制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前瞻 性在技术创新中难以有效发挥,导致其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为薄弱, 使其难以引领全球技术创新 方向。 这使 得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之一技术创新与国际主流的信息产业技术相脱离 , 90 年代后日本制造业 中电气机械产业产值占比仍在提升,但信息技术 及相关的制造业 产业却没有得到有效发展。 如果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产业内部技术进步, 可以看到进入 90 年代后中低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停滞, 中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 。一方面 80 年代石油 危机和环保公害治理驱动的低技术产业设备更新、 技术升级需求和生产率提升 未能在 90 年代延续,另一方面日本 技术创新体系 内生 动力不足, 未能抓住信息 革命机遇。 制造业整体全要素增长陷入停滞。 图 18: 90 年代前后世界主流创新方式的变化 P14 东兴证券深度报告 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 资料来源: 苏宏伟, 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研究 D, 2017, 吉林大学 , 东兴证券研究所 除此之外,生产端中高技术产业赖以发展的劳动力结构和资本条件在 90 年代之后未发生较大的改变 ; 理工 科毕业生人数继续维持高增长,相关产业的劳动供给和成本未受到 90 年代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的影响 ;虽然 90 年代日本经历了资产泡沫的破灭,但从 基于资本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来看, 90 年代后资本要素配置合 理 化 的趋势没有改变, 即资本要素能够较为顺畅的流向高生产率产业和行业。因此我们看到中高技术附加值 的产业依然维持了相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