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超融合行业市场研究.pdf
1 报告编码19RI0796 头豹研究院 | 计算机系列深度研究 400-072-5588 2019 年 中国超融合行业市场研究 报告 TMT 团队 超融合基础架构 (HCI) 是一种软件定义的 IT 基础架 构, 将计算、 存储、 网络融合一体, 通过虚拟化平台 将传统“硬件定义”系统所有资源池化, 通过软件定义 的手段实现控制管理与底层硬件解耦。超融合实现 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实现了云计算的全虚拟化基础 条件,是云计算的交付形态优选。2013 年起各大厂 商进入超融合市场,大型 IT 厂商 如联想、华为、 H3C、HPE、深信服,云计算厂商如华云、青云等近 五年纷纷推出超融合产品,行业快速增长。超融合 在信息科技产品国产化与业务应用场景云化浪潮 下,因其简单实用、产品成熟、易被用户接受的优 点,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热点一:超融合 IT 基础架构满足用户业务需求 热点二:超融合是云计算的优质实现途径 热点三:超融合设备将融合更多 IT 组件 算法是计算机视觉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计算机 基于其所训练的数据集归纳出的识别逻辑,算法模型的 优化可以更精准的识别物体和场景。 在中国“互联网+”与数字化信息化转型的推动下, 企业加 码 IT 基础架构的构建,并将应用系统迁移至云端,而超 融合将是实现企业用户建设云 IT 架构的重要途径。预计 2020 年将有超 50%的企业将关键应用和负载从传统架构 转移到超融合架构,超融合将是企业承载关键业务系统 上云的关键路径。 超融合初始产品实现了计算与存储的融合,但数据 中心仍有众多的 IT 设备独立于超融合设备,完全意义的 超融合需要解决设备割裂问题,将更多的 IT 组件囊括进 超融合系统中。超融合用户亦希望超融合融合更多功能 (如数据库、 ERP 等) , 实现开箱即用完整的 IT 资源、 业 务系统、业务应用等。 詹欣琪 邮箱:csleadleo 分析师 行业走势图 相关热点报 计算机系列深度研究 2020 年中国低代码开发平台 行业概览 计算机系列深度研究行 业概览_2019 年中国办公软件 行业概览 1 报告编码19RI0501 目录 1 方法论 . 4 1.1 方法论 . 4 1.2 名词解释 . 5 2 中国超融合行业市场综述 . 9 2.1 超融合行业简介 . 9 2.2 超融合行业产业链 . 10 2.2.1 产业链上游 . 11 2.2.2 产业链下游 . 12 2.3 中国超融合行业规模 . 12 3 中国超融合行业驱动因素 . 14 3.1 数据量暴增与虚拟化趋势下超融合提供高可靠架构 . 14 3.2 超融合 IT 基础架构满足用户业务需求 . 14 3.3 相关核心技术演进和成熟 . 17 4 中国超融合行业制约因素 . 19 4.1 超融合行业尚未有统一的专业标准 . 19 4.2 国内厂商技术投入偏少,缺乏专攻超融合的厂商 . 19 5 中国超融合行业相关政策法规 . 21 2 报告编码19RI0501 6 中国超融合行业发展趋势 . 23 6.1 超融合将成为云计算的优质实现途径 . 23 6.2 超融合设备将融合更多 IT 组件 . 24 6.3 超融合支持更多企业应用 . 25 7 中国超融合行业竞争格局 . 26 7.1 中国超融合行业竞争概览 . 26 7.2 中国超融合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 26 7.2.1 北京志凌海纳科技有限公司 . 26 7.2.2 北京华云网际科技有限公司 . 28 7.2.3 北京易捷思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29 3 报告编码19RI0501 图表目录 图 2-1 超融合技术架构 . 9 图 2-2 主流超融合厂商产品交付方式 . 10 图 2-3 超融合架构特点 . 10 图 2-4 超融合行业产业链 . 11 图 2-5 中国超融合市场产品销售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 13 图 5-1 超融合行业相关政策 . 21 图 7-1 SmartX 融资历程,截至 2019 年 6 月 . 27 图 7-2 华云网际融资历程,截至 2019 年 6 月 . 28 图 7-3 EasyStack 易捷行云融资历程,截至 2019 年 6 月 . 29 4 报告编码19RI0501 1 方法论 1.1 方法论 头豹研究院布局中国市场, 深入研究 10 大行业, 54 个垂直行业的市场变化, 已经积累 了近 50 万行业研究样本,完成近 10,000 多个独立的研究咨询项目。 研究院依托中国活跃的经济环境, 从软件定义、 云计算、 IT 基础架构等领域着手, 研究内容覆盖整个行业的发展周期,伴随着行业中企业的创立,发展,扩张,到企 业走向上市及上市后的成熟期, 研究院的各行业研究员探索和评估行业中多变的产 业模式,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专业的视野解读行业的沿革。 研究院融合传统与新型的研究方法, 采用自主研发的算法, 结合行业交叉的大数据, 以多元化的调研方法, 挖掘定量数据背后的逻辑, 分析定性内容背后的观点, 客观 和真实地阐述行业的现状, 前瞻性地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院的每一份 研究报告中,完整地呈现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研究院秉承匠心研究, 砥砺前行的宗旨,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行业, 从执行的层面阅 读行业,为每一个行业的报告阅读者提供值得品鉴的研究报告。 头豹研究院本次研究于 2019 年 07 月完成。 5 报告编码19RI0501 1.2 名词解释 x86 服务器: 又称 CISC (复杂指令集) 架构服务器; 是基于 PC 机体系结构, 使用 Intel 或其它兼容 x86 指令集的处理器芯片和 Windows 操作系统的服务器。 告警: 系统发生故障时, 监控单元将视故障情况给出告警信号, 所有故障均有声光告警 及文字提示。 RPO:Recovery Point Object,恢复点目标,指灾难发生后,容灾系统能把数据恢复 到灾难发生前时间点的数据。 HCI: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超融合架构,在同一套单元设备(x86 服务 器)中具备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虚拟化等资源和技术,多节点可以通过网络聚合 起来,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scale-out) ,形成统一的资源池。 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属存储。 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采用网状通道(Fibre Channel,简 称 FC) 技术, 通过 FC 交换机连接存储阵列和服务器主机, 建立专用于数据存储的区域 网络。 VM: Virtual Machine, 虚拟机, 通过软件模拟的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的、 运行在一 个完全隔离环境中的完整计算机系统。 HA:High Availability,高可用性,一种让服务中断尽可能少的技术。 池化:即虚拟化,借助池化,网络存储可以有效提升存储的利用率。 耦合: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 的现象。 对象之间的耦合度就是对象之间的依赖性。 对象之间的耦合越高, 维护成本越 高,因此对象的设计应使类和构件之间的耦合最小。 6 报告编码19RI0501 解耦:降低耦合度。 负载均衡: 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 提供一种廉价有效透明的方法扩展网络设备和服 务器的带宽、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分布式存储: 一种数据存储技术, 通过网络使用企业中的每台机器上的磁盘空间, 并将 这些分散的存储资源构成一个虚拟的存储设备,数据分散的存储在企业的各个角落。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提供应用程序与开发人员基于某软件或硬件得以访问一组例 程的能力,而又无需访问源码,或理解内部工作机制的细节。 异构:一个包含或者组成“异构网络”的产品, “异构网络”指不同厂家的产品所组成 的网络, 而且各厂家产品具有互操作性。 通过制定统一规范, 不同厂家的硬件软件产品 也可以组成统一网络,并且互相通信。 IOPS: 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 用于计算机存储设备 (如硬盘 (HDD) 、 固态硬盘(SSD)或存储区域网络(SAN) )性能测试的量测方式,可视为是每秒的读 写次数。 Cinder:软件定义存储控制器(SDS Controller) ,管理块存储资源,对外提供块存储 服务。 Swift:开源分布式存储系统,对外提供对象存储服务。 Ceph:开源分布式存储系统,具有多钟接口,可以对外提供对象存储服务、块存储资 源。 OpenStack: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项目,通过标准化的 API 接口来管理整个底层架 构资源的一套平台,用来构建私有云和公有云,适合异构的基础设施架构。 Hypervisor:用来建立与执行虚拟机器的软件、固件或硬件。 泽它字节:ZB,计算机存储单位,1ZB=10244GB。 7 报告编码19RI0501 SSD:固态硬盘,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 软件定义: 用软件去定义系统的功能, 用软件给硬件赋能, 实现系统运行效率和能量效 率最大化。 服务器: 也称伺服器, 是提供计算服务的设备, 服务器的构成包括处理器、 硬盘、 内存、 系统总线等。 横向扩展:Scale Out,向外扩展,采购新的设备,和现有设备一起提供更强的负载能 力。 纵向扩展:Scale Up,向上扩展,替换掉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的硬件设备、采购更高性能 的硬件设备,从而提升系统的负载能力。 HDD:机械硬盘,传统普通硬盘,主要由盘片,磁头,盘片转轴及控制电机,磁头控 制器,数据转换器,接口,缓存等几个部分组成。 CPU: 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 (Core) 和控制核心 (Control Unit) ,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 开源项目:开放式源代码项目。 高可用: 来描述一个系统经过专门的设计, 从而减少停工时间, 而保持其服务的高度可 用性。 JBOF:Just a Bunch of Disks,磁盘簇,是存储领域中一类重要的存储设备。 混合云:云计算中融合了公有云和私有云,架构公有云与私有云互通互联的模式。 ROBO:Remote Office and Branch Office,分支机构,是公司的一个组成部分,遵 守总部统一的经营方针, 同时又与总部在地理位置上相隔一定的距离, 具有相对独立的 经营自主权。 Shared Nothing 架构:一种分布式计算架构。这种架构中的每一个节点(node)都 8 报告编码19RI0501 是独立、自给的,且整个系统中没有单点竞争。 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总拥有成本,包括产品采购到后期使用、维护的成 本。是一种公司经常采用的技术评价标准。 9 报告编码19RI0501 2 中国超融合行业市场综述 2.1 超融合行业简介 超融合基础架构(HCI)是一种软件定义的 IT 基础架构,将计算、存储、网络融合一 体,通过虚拟化平台将传统“硬件定义”系统所有资源池化,通过软件定义的手段实现控 制管理与底层硬件解耦。HCI 用户可通过虚拟化平台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并可便捷按需 拓展,仅需关注软件层面控制策略,不需管理底层硬件具体实现。HCI 通过虚拟化管理程 序集成的软件实体,即虚拟化计算(hypervisor) 、虚拟化存储(软件定义存储)和虚拟化 网络(软件定义网络) ,满足用户对 IT 基础设施的需求。HCI 利用标准服务器(通常为商 用 x86 服务器) 、万兆网络、SSD 硬盘与 HDD 硬盘交付完整的 IT 基础设施,实现完整的 软件定义基础架构。 图 2-1 超融合技术架构 来源:超融合产业联盟超融合技术白皮书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超融合产品包括两大类: (1)超融合软件系统:部署在通用的 x86 服务器上,实现软 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信息化,满足传统三层架构功能,知名厂商包括 Nurtanix、 VMware 等; (2)超融合一体机:一体机可开箱即用,用户可对系统简易进行扩容、维护, 10 报告编码19RI0501 当前此类产品占市场超 60%销售份额,是各大厂商主流产品。 图 2-2 主流超融合厂商产品交付方式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根据超融合产业联盟 2018 年发布的 超融合技术白皮书 , 超融合架构具备以下特点: (1)基于通用 x86 服务器的全资源融合; (2)按需横向扩展; (3)全分布式架构; (4)开 箱即用,交付简单; (5)资源统一管理。 图 2-3 超融合架构特点 来源:超融合产业联盟超融合技术白皮书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2 超融合行业产业链 超融合产业链上游参与者为软硬件供应商,包括服务器、CPU、存储介质(如 SSD、 HDD、闪存)、核心软件等。中游主体为超融合产品提供商,产品运用于企业、数据中心场 景。下游涉及各行业应用领域用户。 11 报告编码19RI0501 图 2-4 超融合行业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2.1 产业链上游 超融合产品基于 x86 服务器构建,硬件中的服务器占成本大比重,x86 服务器中包括 CPU、固态硬盘、机械硬盘、内存等基本配件。知名 x86 服务器厂商有浪潮、华为、戴尔、 联想、HPE 等。超融合上游软件包括如 VMware 的商业化软件,以及开源软件架构,中小 超融合厂商通过开源软件在 x86 服务器上定制部署超融合产品进行销售。 上游软硬件厂商对超融合厂商议价能力高, 上游产品的采购价格影响超融合产品的生产 成本,相关硬件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具有较高技术成熟度,市场充分竞争,价格稳定,有利 于超融合行业稳定发展。 超融合得以快速发展归功于硬件设备的发展。一方面 x86 服务器等硬件实现国产化替 代,上游成本下降;另一方面 CPU 核数增加、服务器内存容量扩大、SSD 设备和网络互联 网设备性能提升,使服务器资源在运行业务外,仍可预留足够 CPU 与内存资源运行存储软 件,减少设备量与用电量,本地读取亦提高 I/O 存取效率,赋能超融合应用。 超融合并发集中,系统内 CPU 须同时承担业务运行、计算存储等多种任务,计算、存 储融合令超融合中 CPU 压力加大,因此读写性能突出的 SSD(固态硬盘)在超融合中应用 12 报告编码19RI0501 广泛。 SSD 延时从毫秒级缩短至亚毫秒级, 性能大幅增长, 有利提高超融合产品性能。 主要 的 SSD 厂商包括海外的英特尔、美光、闪迪、三星、希捷、东芝等,以及中国的华为、忆 恒创源、 源科、 恒成芯兴等厂商。 超融合厂商的软件定义存储方案部署闪存以求实现性能的 聚合系统, 实现更好的管理和提取, 闪存价格近年快速下降, 其应用有利于超融合 I/O 能力 提升。 2.2.2 产业链下游 超融合下游行业应用集中在政府、教育、医疗、电信、制造等领域,下游需求主要来自 其多样化、 自动化、 便捷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 中国超融合市场下游用户构成受国内 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国产化的影响,数字化与信息化的主要场景:智慧城市、电子政务、 智能制造、智慧校园等发展建设需要高效、智能的 IT 基础架构进行数据的分析、存储、管 理、调用,超融合以软件定义的方式简化硬件设备部署、提供简易用户管理界面、可按需无 缝横向扩展等优点符合行业用户需求。 云计算浪潮亦推进企业 IT 基础设施与业务应用云化, 传统行业对超融合产品接受度高。 2.3 中国超融合行业规模 2013 年起各大厂商进入超融合市场, 大型 IT 厂商如联想、 华为、 H3C、 HPE、 深信服, 云计算厂商如华云、 青云等近五年纷纷推出超融合产品, 行业快速增长。 超融合在信息科技 产品国产化与业务应用场景云化浪潮下,因其简单实用、产品成熟、易被用户接受的优点, 行业规模快速增长。2018 年市场有超 60 家厂商提供超融合产品,超融合市场产品销售规 模达 59.6 亿元,较 2017 年的 28.4 亿元增长 109.9%。 超融合架构在整体 IT 基础架构中份额仍处于低位,用户业务系统应用仅有约 17%部署 在超融合架构上,企业多数应用特别是关键业务应用仍部署在传统 IT 架构上,超融合市场 空间潜力大。 预计在开源潮流的推动下, 依托于开源软件的超融合创新产品以及适用于行业 13 报告编码19RI0501 场景的产品加速推广,超融合产品渗透持续加深,2023 年中国超融合市场销售规模将达 213.6 亿元,2019 年至 2023 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 24.3%。 图 2-5 中国超融合市场产品销售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14 报告编码19RI0501 3 中国超融合行业驱动因素 3.1 数据量暴增与虚拟化趋势下超融合提供高可靠架构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下,数据爆炸式增长,2010 年至 2018 年间,全球数据量 平均每年增长超 40%。预计 2020 年,全球数据量将达 40ZB,中国数据量将占全球数据总 量的 20%。 企业业务规模扩张带来数据规模的不断扩张, 数据的指数式增长带来数据存储、 调用、分析、挖掘等需求的增长,而传统数据中心架构难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 为超融合带来发展良机。 在企业应用数据量的爆发下,企业服务器系统与存储系统需要不断扩容,传统 IT 架构 计算与存储分离的架构导致存储网络成为整个系统的性能瓶颈,传统 IT 架构利用率低、管 理复杂、不具备高可用性、难以实现横向线性扩展。在云计算与虚拟化的发展浪潮下,基于 传统 IT 架构发展的私有云系统加剧 IT 系统性能和管理压力, 不断有云工作负载因为成本或 性能问题转回本地。 而超融合系统提供分布式、 易扩展的计算和存储资源, 多套单元设备可 通过网络聚合, 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与对资源池的便捷管理, 可交付具有高性能、 高 可靠性、 易运维的企业私有云。 超融合的虚拟化集群与分布式存储支持在线无缝扩展, 有利 于用户在资源和性能不足时, 简易添加超融合节点以实现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扩展, 满足 企业业务拓展需求。 3.2 超融合 IT 基础架构满足用户业务需求 随着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越加重视,IT 业务系统对企业发展带来重大效益,企业对 IT 基础系统投入加大, 对数据中心应用随着业务发展的可扩展性和数据的可挖掘性提出更高要 求。下游用户对基础架构的选择一方面源于应用的便捷有效使用,另一方面源于成本节省。 超融合架构相较传统数据中心三层 IT 基础架构,成本更低、运维简便、拓展性好,客户接 15 报告编码19RI0501 受度高。 在便捷有效使用方面,当前主流的传统 IT 基础架构无法满足用户业务发展需求。传统 IT 基础架构由服务器、存储网络、存储设备三层架构组成,随着数据增长与业务发展,传统 架构较超融合架构劣势如下: (1) 架构与部署周期 传统架构: 种类繁多的设备须分别从数量众多的供应商处采购, 并须经复杂的连线、 上架安装、组装、调试后投入使用,交付周期为 2-5 个月,初期部署周期长、效率 低; 超融合架构:精简了传统 IT 系统的三层架构,采用标准 x86 服务器高速互联,可 同时实现计算、 存储网络、 存储设备的功能, 大幅降低设备数量与简化系统的部署 及运维,改变用户对 IT 基础架构的采购和使用模式。超融合系统的实施部署采用 一体化、自动化安装模式,仅需数小时即可完成。 (2) 扩展性 传统架构: 传统集中式存储扩展性有限, 无法随着计算资源增加而自由地横向扩展, 在业务量增加后须加入新的存储设备或升级到高端存储设备进行纵向扩展 (Scale- Up) ,造成多存储平台间资源割裂,管理复杂,无法满足上层业务对易用性和敏捷 性的需求; 超融合架构: 超融合中软件定义的存储架构除纵向扩展 (Scale-Up) 外, 横向扩展 (Scale-Out)能力强,无需中断应用便可提供容量、可靠性和性能的无缝扩展。 超融合系统的集群架构使用户在系统资源不足或性能不够时只需增加相应的节点 即可获得更高的计算能力、存储量、I/O 性能及网络带宽,满足业务扩展需求。 (3) 系统管理运维 16 报告编码19RI0501 传统架构: 用户业务扩张后, 传统架构内服务器数量、 存储容量、 网络复杂度增长, 交换机、服务器、存储和虚拟化平台形成信息孤岛,设备与资源运维管理效能低。 用户须单独维护存储网络、存储设备、虚拟化平台、以太网设备、服务器硬件等设 备, 架构中任一模块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套系统停摆, 且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排 除故障,甚至停机进行手动修复; 超融合架构:超融合架构以支撑业务需求的软件为中心,将存储、网络、计算融合 一体,用户可便捷简单地进行系统部署及管理,并且不需要专业的 IT 人员进行运 维。 超融合架构下用户仅需登录管理界面即可监控整个集群, 包括云管理、 存储卷、 服务器节点、 虚拟机、 磁盘等全部信息, 进行统一配置管理。 在硬盘或节点故障时, 超融合系统可通过告警快速定位故障, 通过图形化界面在非停机状态下实现硬件更 换,快速恢复系统。 在成本方面,IT 架构的 TCO(总拥有成本)包括建设、运维、人力、能耗等,更简单 的架构以及管理运维可为用户带来更低的使用成本。 标准硬件比非标硬件利用率更高、 投入 更低、 可避免信息孤岛并简化工作负载部署, 超融合通过软件定义标准硬件的使用, 可有效 降低企业用户 IT 架构部署与运营开支,超融合架构相较传统 IT 基础架构可为企业节省约 50%的资本开支与约 30%的运营开支,整体 TCO 降低 12%-50%。在同样业务与性能要求 下,超融合架构无须专用 SAN 存储设备以及大量 HDD 硬盘堆叠 I/O 性能,超融合产品 只需传统架构 60%的硬件设备;超融合系统的快捷部署使时间和人力成本节省近 80%; 超融合简便的运维使其运维成本较传统架构可降低高达 80%;超融合一体机服务器高 密度整合、模块化配置,大幅节省机柜占用空间,能耗节省 15%-36%。以 Nutanix 的超融 合一体机为例,其 TCO 较传统 IT 基础架构节省近 60%,运维时间减少超 70%,虚拟化成 本降低约 80%,存储部署速度提高 85%。 17 报告编码19RI0501 超融合产品较传统架构部署周期缩短、成本下降、运维简单、开箱即用、系统可靠性可 用性强的优点使用户得到 IT 管理的优质用户体验。低成本、易部署、易维护、易扩展、高 性能、性能稳定的 IT 基础架构将成为企业的持续需求。 3.3 相关核心技术演进和成熟 IT 基础架构相关核心技术与产品的快速演进, 如 CPU、 服务器虚拟化、 SDN、 SDS (分 布式存储) 、SSD、万兆网络等基础架构软硬件持续发展推动超融合架构的优化。 (1) CPU: 8核、 10 核以上 CPU 的普及, 使服务器除了运行服务器虚拟化计算外, 还有能力同时运行分布式存储软件。服务器的 CPU 多核技术已应用于业务中,在 虚拟化环境里, 多核处理器既提高了处理器利用率, 也提高了单台服务器的 I/O 能 力。 (2) 服务器虚拟化:2005 年起,CPU 支持虚拟化技术,推动服务器虚拟化发展, 2007 年 VMware 发布的 ESX 3.5 标志服务器虚拟化迈向成熟。服务器虚拟化的 优势使其在市场上开始普及, 当前已广泛应用于企业数据中心。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促使计算能力密度提升与成本降低。 (3) SDS(软件定义存储) :业务规模扩张与数据量增长为传统集中式存储带来极 大压力, 虚拟机使用增加导致 I/O 压力增大。 集中式存储性能所依赖的存储控制器 难以线性扩展, 限制集中式存储负荷能力, 此外, 传统存储的专有硬件架构导致其 维护成本高昂、 管理复杂。 而分布式存储的发展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SDS 框架能持 续根据管理者需求而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横向扩展(Scale-Out)能力强,无需 中断应用便可提供容量、 可靠性和性能的无缝扩展。 软件定义存储的灵活性、 扩展 性和自动化等优势, 可帮助企业从传统孤岛式存储进化到共享式存储, 统一管理调 度资源,解决硬件差异化问题。 18 报告编码19RI0501 (4) SSD(固态硬盘) :分布式存储的发展依赖于硬件技术的成熟,2012 年起,企 业级 SSD 的成熟使系统不需大量堆砌 HDD 磁盘以获得性能提升。SSD 内置在服 务器里,可在低于毫秒的时间内对任意位置的存储单元完成 I/O 操作,固态硬盘 IOPS (衡量磁盘性能指标) 可达到机械硬盘的几十甚至上千倍, 延时更短, 性能更 高,目前 SSD 延时从毫秒级缩短至亚毫秒级,性能大幅增长。 (5) 全闪存: 全闪存的引入与网络协议优化大幅提升分布式存储性能。 全闪存阵列 的双控制器节点通过网络和 JBOF 存储双端口 SSD 盘连接,使其在任何节点的故 障都不会引起性能的降低和抖动,弥补了分布式软件定义存储架构上的缺陷。 (6) 以太网:10GB 以太网普及,进一步提升网络容量并降低每比特传输成本,使 分布式存储访问远程节点的性能与访问本地节点的性能差距大大缩小。 (7) 开源: 开源软件的发展为超融合厂商提供产品创新与发展资源。 开源框架兴起 加速超融合产品发展,以 OpenStack、RedHat 为代表的开源项目引领开源软件 定义发展方向, 拥有高性能、 高可靠性、 高扩展性的开源软件 Ceph、 GlusterFS 广 泛应用于开发超融合系统。 (8) SDN(软件定义网络) :SDN 具有转发与控制分离、网络可编程、集中化控制 以及自动化控制特征, SD-WAN (Software-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 软件 定义的广域网) 将 SDN 技术应用于广域网场景中, 为用户提供可感知的网络服务, 帮助企业业务快速部署于云端。 19 报告编码19RI0501 4 中国超融合行业制约因素 4.1 超融合行业尚未有统一的专业标准 虽然超融合的发展前景得到行业与下游用户的一致认可, 但各界对超融合的理解不统一, 对超融合的定义、 特征、 服务方式尚未有统一的共识, 超融合行业缺乏相关统一的专业技术 标准,缺乏官方标准化协会的推广与技术标准设定,限制行业产品的应用。 由于业界对超融合产品与服务缺乏有效界定, 在超融合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出现标准不 统一的情况, 不利于超融合在各行业和不同应用场景中使用。 不同超融合产品之间无法整合 和互操作, 若大型数据中心出于不同业务需求需平衡考量部署多个不同的超融合架构, 将产 生新的信息孤岛问题。 行业亟需关于超融合的基础性通用标准建立以规范超融合的架构和外延生态, 为超融合 与上层应用的融合提供便捷, 指导超融合厂商开展产品设计及研发活动, 并为企业用户提供 选择和评价超融合产品的评判方法。 4.2 国内厂商技术投入偏少,缺乏专攻超融合的厂商 中国缺乏专门做超融合产品的厂商,当前市场超融合产品提供商多数为传统 IT、云计 算、软件定义存储的厂商,如华为、H3C、深信服、青云、华云网际等,出于对市场需求的 补充而提供超融合产品,主力投入仍在其主营业务,缺少对超融合的专门技术投入与部署。 此外,超融合与云计算没有清晰的分割,超融合仅是云计算结合通用 x86 服务器的应用, 超融合市场跟随云计算市场发展,不具备超融合自有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场景。 相较而言, 美国等市场上超融合产品商业化程度、 稳定性更高, 如VMware、 Nutanix, 其技术自有且创新、技术封闭、自行虚拟化、具有自身的全套 SDS、SDN 产品。而中国超 融合厂商现阶段仅使用原有的成熟的云业务进行适配以打造超融合产品, 并且使用开源架构 20 报告编码19RI0501 进行产品创新,产品稳定性与商业化程度不足。 21 报告编码19RI0501 5 中国超融合行业相关政策法规 2015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 2025 ,为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 十年行动纲领。提到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