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低轨卫星产业发展分析报告.pptx
,2020低轨卫星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关键假设:国家持续加大对低轨卫星产业投入;低轨卫星通讯在军民领域应用顺利推广。与市场差异观点:1)市场主要关注低轨卫星产业硬件投资,我们认为软件定义卫星有望成为天基互联网的主流 技术路线。传统卫星研发以硬件主导,软件为辅,研发周期长、研发成本高,软件定义卫星主 要通过对功能模块、载荷、数据处理、网络通信等软件进行更新或重设,采用开放系统架构, 使得卫星软件可以独立演化,从而可以在不改变硬件的情况下实现更多的功能。2)市场主要关注航天系标的,我们认为电子科技集团将成为国家低轨卫星产业主导。目前我 国建设中的低轨宽带卫星系统有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科集团,电科在国内的 软件定义卫星方面技术领先,天地一体化信息网重大项目低轨接入网规划仅需60颗综合星和60 颗宽带星,卫星之间能够实现多星之间的距离测量和时间统一,实现卫星的“自主导航”,减 省地面站的数量以及相应成本,基于此优势未来电科集团有望引领国内天基互联网建设运营。投资建议:核心看好:推荐电科集团旗下标的卫士通,建议关注杰赛科技;推荐地面站与应用领域推荐海能达,建议关注和而泰,推荐核心器件配套商鸿远电子,建议关注卫星运营国家队中国卫通;其他建议关注标的:卫星总装制造:中国卫星;地面站:中兴通讯;卫星运营:欧比特;核心 器件配套:振华科技,航天电子,航天电器;地面终端制造:华力创通,合众思壮,海格通信,振芯科技;软件和网安:太极股份,四创电子;卫星应用:航天宏图,超图软件。 风险提示:卫星星座建设进度不及预期;全球轨道及频率资源竞争加剧。,低轨卫星产业深度报告软件定义卫星,目录,一、低轨通信卫星产业正在兴起二、美国优先布局,中国也已起步三、软件定义卫星,电科将成为产业主导 四、相关标的和投资建议五、风险提示,卫星按用途分类,通信类占比最大, 卫星按用途可分为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技术试验卫星等。根据美国忧思 科学家联盟(UCS)最新更新的“在轨卫星统计数据库”显示,截至2019年1月9月,全 球在轨正常运行卫星数量为2062颗,其中通信卫星占比最大。2019年全球共发射卫星523颗,占比最大的为技术试验卫星,通信卫星次之。图:全球在轨卫星种类占比(截至2019年1月9日)图:2019年全球发射卫星种类占比,通信卫星, 37%,对地观测, 37%,技术试验卫星, 13%,导航卫星, 7%,其他, 6%,通信卫星, 32%,对地观测, 21%,技术试验卫星,38%,导航卫星, 2%,其他, 6%, 2018年,我国共发射卫星91颗,其中通信卫星4颗,占比4.4%。2019年我国共发射卫星 54颗,其中通信卫星12颗,占比22.22%,比例快速提升。,我国新发卫星通信类占比快速提升,遥感卫星, 41%,导航卫星, 20%,通信卫星, 4%,科技与技术 试验卫星, 35%,遥感卫星, 41%,导航卫星, 18%,通信卫星, 22%,科技与技术试 验卫星, 19%,图:2018年我国各类卫星发射数量占比,图:2019年我国发射卫星种类占比,美国在轨卫星远多于其他国家,美国, 44%,中国, 15%,俄罗斯, 7%,其他, 34%, 根据UCS数据,截止2019年1月9日,美国在轨卫星达到901颗,占全球在轨卫星44%,远高于其他国家。目前我国通信卫星数量占比、卫星通信市场占比都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通信卫星规划数量低于美国,未来提升空间巨大。图:各国在轨卫星占比(截至2019年1月9日),卫星按轨道分类低轨正在兴起, 按照通信卫星运行的轨道不同,卫星通信(系统)可分为低轨道(LEO)卫星通信、中轨道(MEO)卫星通信和高轨道(GEO)同步卫星通信。表:不同轨道通信卫星特点,卫星按轨道分类低轨正在兴起,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由大量(通常为数百或数千颗)低轨道小型通信卫星组成卫星 系统/星座,通常使用 Ku、Ka、Q/V 等高频频段进行宽带通信。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 空间段、用户段、地面段、公用及专用网络四部分等组成。在若干个轨道平面上布置多颗 卫星,由通信链路将多个轨道平面上的卫星联结起来。整个星座如同结构上连成一体的大 型平台,在地球表面形成蜂窝状服务小区,服务区内用户至少被一颗卫星覆盖,用户可以 随时接入系统。低轨卫星通信可以在用户段直接与单一地面终端连接,也可以通过地面关 口站与地面公共网络连接。图:低轨卫星工作原理,低轨卫星系统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 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有如下优势:1)制造成本低:传统大卫星的研制周期一般为3-10年,项目周期长、投资高且项目风险大。 小卫星的研制周期一般为2年左右,研制成本大大降低。2)发射成本低:卫星体积小、重量轻,利用现代发射技术可以一箭双星/多星同时发射入轨, 小卫星可以作为大卫星的附属物一起发射,也可以是几十甚至上百个微小卫星搭载同一个火箭 一齐发射。3)接收效率高:中轨、高轨卫星离地面较远,时延较长,中轨卫星双向通信时延为300ms量级,高轨卫星双向通信时延为500ms量级,而低轨卫星双向通信时延为50ms左右,传输时延短,路径损耗小,数据传输率提高。 低轨小卫星一般指运行于距地面500-2000km的轨道上,重量在1000kg以下的现代卫星。 虽然小卫星在工作功率、有效载荷、在轨功能等方面弱于大型卫星,但在低轨通信卫星 系统中,小卫星较低的功率反而更加节能,加之小卫星较大卫星具有质量小、成本低、 研制周期短、发射灵活、低时延、信号接收方便等特点,因而低轨通信系统中往往以小 卫星为主。, 近年卫星发射以低轨道(LEO)卫星和高轨道(GEO)卫星为主,且低轨道(LEO)卫 星占比逐渐提升。2017年,全球低轨道卫星入轨46颗,占比59%。2018年,低轨道卫星 入轨53颗,占比65%。,新发卫星中低轨占比逐渐提升,LEO 59%,GEO 41%,图:2017年全球通信卫星入轨数量占比,LEO 65%,GEO 30%,其他5%,图:2018年全球通信卫星入轨数量占比,20 世纪 80 年代,质量大 运行寿命短,小卫星技术 和通信市场 不断扩大,90 年代初期,市场竞争 经济因素,破产,2000,Iridium66颗卫星重量320kg,1995,ORBCOMM47颗卫星每颗不足50kg,大型LEO卫星,移动电话系统,中小型LEO卫星移 动数据传输系统,宽带多媒体通信 系统(Ka 波段),19971998,GlobalStar48颗工作卫星12颗备用卫星重约450kg,计算机,微机 电,先进制造 快速发展,通信技术和微小卫星技术升级换代,Iridium Next,2016,81颗卫星重约860kg,OneWeb,20192020,2018,StarLink11943颗重约386kg,900 颗微小卫星 虹云工程 重约 150kg156颗卫星重约500kg鸿雁星座一期60余颗骨干卫星 二期为300余颗补网卫星,低轨通信卫星发展历程,图:低轨通信卫星发展历程早期卫星低轨通信星座开始盛行, 国内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集团分别提出了“鸿雁”和“虹云”低轨卫星通信星座计划,“鸿雁”和“虹云”系统首期组网建设投资估计约为300亿元,根据SIA的数据,卫星组 网费用占整个卫星产业链产值的7.5%左右,根据组网费用300亿元占比7.5%=总体产业 规模4000亿元,我们预计低轨卫星通信产业规模将达到约4000亿元,我国亦将进入低 轨卫星通信时代。,2020年预计我国低轨卫星市场空间达4000亿元,图:2010-2018年全球卫星应用产业收入统计与增长情况,图: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与增长情况,1343,1735,2118,2542,2999,3479,29.194000,22.07,20.02,17.98,16.01,14.98,0,5,10,15,20,25,3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E2020E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亿元) 增速(%),目录,一、低轨通信卫星产业正在兴起二、美国优先布局,中国也已起步三、软件定义卫星,电科将成为产业主导 四、相关标的和投资建议五、风险提示,美国低轨卫星系统:已规划上万颗卫星,由于低轨卫星在军事、物联网等领域的巨大应用价值,加之地球近空领域频率和轨道资 源有限,而根据国际电联的规定,频谱与轨道归属采用“先发先得”原则。近年来,各 国在全球低轨卫星星座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当前国际主要制造商大多位于美国,包括Space X、OneWeb、泰雷斯等,主要星座计 划包含Starlink(星链)、OneWeb、铱星等。表:当前国际主要低轨通信卫星计划,第二代铱星计划(Iridium Next),铱星系统是卫星移动通信商业化起源, 图:铱星系统覆盖范围 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发起。系统部署耗时13年,成本约60亿美金。但在此期间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快速发展,铱星 系统未能成功扩大业务、扭亏为盈, 1999年破产。直到2000年铱星通讯公司 全盘接收铱星系统,获得美国国防部订 单,铱星系统才被重新启用。2017年,铱星公司开始布局第二代铱星 系统,由66颗卫星、9 颗在轨备用卫星 和 6 颗地面备用卫星组成。计划寿命15 年,提供L频段1.5Mbit/s和Ka段8Mbit/s 的高速服务,覆盖全球。,1987美国摩托罗拉公司 提出用于手机全球通信 的低轨人造卫星概念,1989立项启动,1990对外发布,1994摩托罗拉成 立内部部门,1995/7开始发射卫星,1998/11系统正式上线, 由铱星公司运营,1999/6发射完成66 颗人造卫星,1999/8宣布破产,2000/11完成转移,2009重新上市,2017开始布局 铱星Next,2019/1铱星Next 部署完毕,2019估值26亿美元2018年营收5.23亿美元,第一代铱星系统,第二代铱星系统,图:铱星计划发展历程独立运营,每年支付摩托罗拉固定服务费5000万美元,资料来源:GROUNDCONTROL,东吴证券研究所,星链计划(Starlink),星链星座是美国SpaceX公司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通过自主研发的猎鹰9号运载火 箭将数以千计的卫星送入轨道,利用相互链接的太空卫星和地面基站,构建一个覆盖全 球的廉价太空通信体系。建设规划:星链星座目前已规划11943(4425+7518)颗卫星,在2024年底前至少完成半 数发射任务,在2027年底完成现有规划卫星全部发射任务,预计投入约100亿美元。在2019年10月,SpaceX公司向国际通讯联盟提交申请,计划后续增加30000颗卫星。未来业务:星链星座主要为全球消费者和商业用户提供各种宽带和通讯服务,预计在2020年向北美地区提供服务,2021年将业务拓展至全球。表:星链计划发射卫星规划图:卫星随运载火箭升空图,OneWeb建立于2012年,计划第一阶段通过发射约648颗小卫星到低轨道创建覆盖全球的高速电信网 络,未来还将发射超过200颗。构建高速低延时的网络连接,致力于改善用户网络通信环境。项目概况:星座总容量高达5.4Tbit/s,每颗卫星的容量为7.5Gbit/s,可为用户提供下行200Mbit/s和上 行50Mbit/s速率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时延约为30ms,与光纤网络相当。卫星与用户终端之间采用Ku 频段射频链路,而卫星与网关地面站之间则采用Ka频段射频链路。计划进度2019年2月,OneWeb发射首批6颗卫星。这些卫星均已采集到信号,并在试验中展现出每秒400兆的宽带接入能力。计划于 2019 年初开始为美国阿拉斯加地区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2020年2月6日,OneWeb发送约32颗卫星进入轨道,这是OneWeb今年计划进行的10次发射之一,每 次发射将发射30到36颗卫星。下次发射将在3月进行,发射约34颗卫星。,OneWeb星座,图:OneWeb致力于构建覆盖全球的高效网络连接,图:OneWeb计划应用链条,相比美国,中国低轨卫星产业起步晚、规模小,面对国外发展迅猛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国内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集团分别提出了“鸿雁”和“虹 云”低轨卫星通信星座计划,将分别发射300颗和156颗低轨通信卫星组建太空通信网,两个系统计 划将于2023年建设完成,目前两个系统的首颗实验星都已于2018年底试射成功。虽然我国星座计划起步和建设进度落后于发达国家,但诸如“天象”等计划所使用的卫星数和成本 都大幅优于国内其它方案,未来有望引领天基互联网的建设运营。表:国内推出的低轨卫星计划,航天科技集团:鸿雁星座,鸿雁星座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是我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级 商业航天项目,依托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开展建设运营。具有全天候、全时段及在复杂地 形条件下实时双向通信能力,可以提供全球实时数据通信和综合信息服务。建设规划:“鸿雁星座”一期预计投资200亿元,在2022年建成由60颗卫星组成的通信网络,实现一 带一路区域覆盖;二期预计2025年完成,通过300+卫星构建“海、陆、空、天”一体的卫星移动通 信与空间互联网接入系统,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进展情况:首颗试验卫星“重庆号”已于2018年12月成功发射,并计划在2020年7月再发射两颗试验卫星。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无缝覆盖的空间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为地面固定、手持移动、车载、船载、机载等各类终端提供互联网传输服务。图:鸿雁星座计划介绍图:鸿雁建设计划及通信优势,虹云工程是由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牵头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计划发射156颗卫星,在距离地 面1000公里的轨道上组网运行。其将以天基互联网接入能力为基础,融合低轨导航增强、多样化遥 感,实现通、导、遥的信息一体化。进展情况2018年12月22日,航天科工虹云工程首星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技 术验证卫星,首次将毫米波相控阵技术应用于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能够利用动态波束实现灵活的业 务模式。除通信主载荷外,虹云工程首星还承载了光谱测温仪和3S载荷,实现高层大气温度探测和船舶自动 识别系统(AIS)信息、飞机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信息和传感器数据信息采集(DCS), 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环境、海事、空管等领域。2020年将投入示范应用,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图:虹云卫星正在展开太阳能电池板,“十三五”末,发射4颗业 务试验星,组建一个小星座, 让用户进行初步业务体验“十四五”末,实现全部156颗卫星组网运行,完成 业务星座构建,图:虹云工程“1+4+156”建设规划2018年前,发射第一颗技术 验证星,实现单星关键技术 验证,地轨轨道和频率资源是有限的,包括美国、中国在内的国家在全球低轨卫星星座领域已全 面展开竞争。与美国相比,我国低轨卫星星座计划分散,规模小,我们认为中国未来有望 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设比当前更大规模的低轨卫星工程。,我国起步晚于美国,竞争已全面展开,目录,一、低轨通信卫星产业正在兴起二、美国优先布局,中国也已起步三、软件定义卫星,电科将成为产业主导 四、相关标的和投资建议五、风险提示,卫星星座产业链环节梳理,图:卫星星座产业链环节,卫星服务, 46%,地面设备制造, 45%,图: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规模结构卫星制造, 7%卫星发射, 2%, 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总收入为2774亿美元,同比增长3%。其中卫星产业规模主要来源于地面设备和卫星服务收入,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产业规模较小。卫星服务实现收入1265亿美元,同比减少1.7%,占卫星产业收入的45.6%。,当前地面设备和服务价值占比最大,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卫星应用及服务,航天五院、航天科工二院、中科院微小卫星中心、航天科工四院、银河航天(民营企业),国有: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民营:零壹空间、蓝箭航天、星际荣耀,国有:中国卫星、海格通信、中电科54所民营:华力创通,空间段: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卫通、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公司地面段:亚洲卫星(中国香港),空间段和地面段:亚太卫星、 中信集团中信卫星,相关厂商以国企和事业单位为主,图:相关厂商以国企和事业单位为主,软件定义卫星,电科将成为产业主导,市场主要关注低轨卫星产业硬件投资,我们认为软件定义卫星有望成为天基互联网的主流技术路线。传统卫星研发基本上以实现具体某个功能或者任务定制为主,硬件主导,软件为辅,这样研发周期长、研发成本高,软件定义卫星主要通过对功能模块、载荷、数据处理、网 络通信等软件进行更新或重设,采用开放系统架构,使卫星上各类传感器和计算单元之间兼 容互通。星载操作环境主要为各类应用程序提供平台运行支撑,实现各类软硬件即插即用和 动态配置,使得卫星软件可以独立演化,从而可以在不改变硬件的情况下实现更多的功能, 完成更多的任务。图:标准化的星载通用操作环境,软件定义卫星,电科将成为产业主导,市场主要关注航天系标的,我们认为电子科技集团将成为国家低轨卫星产业主导。目前我国 建设中的低轨宽带卫星系统主要有航天科工集团的 “虹云工程”、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星 座” 、中国电科集团的“天象”等。电科在国内的软件定义卫星方面技术领先,天地一体化 信息网重大项目低轨接入网规划仅需60颗综合星和60颗宽带星,卫星之间能够实现多星之间 的距离测量和时间统一,实现卫星的“自主导航”,减省地面站的数量以及相应成本,基于 此优势未来电科集团有望引领国内天基互联网建设运营。,软件定义卫星将使网络安全投入成倍增加,在软件定义技术下,卫星需要实现各类软硬件即 插即用和动态配置,使得它们能够承担不同的任务并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同时面临云安全、 天基安全的环境,网络安全成为天基互联网的核心环节,相应的网络安全投入预计将成倍大 幅增加。图: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各领域收入,目录,一、低轨通信卫星产业正在兴起二、美国优先布局,中国也已起步三、软件定义卫星,电科将成为产业主导 四、相关标的和投资建议五、风险提示,相关标的和投资建议,核心看好标的:核心看好:推荐电科集团旗下标的卫士通,建议关注杰赛科技;推荐地面站与应用领域推荐海 能达,建议关注和而泰,推荐核心器件配套商鸿远电子,建议关注卫星运营国家队中国卫通;其他建议关注标的:卫星总装制造:中国卫星; 地面站:中兴通讯;卫星运营:欧比特;核心器件配套:振华科技,航天电子,航天电器;地面终端制造:华力创通,合众思壮,海格通信,振芯科技; 软件和网安:太极股份,四创电子;卫星应用:航天宏图,超图软件。,表:相关上市标的(数据截至2020/2/11),相关标的和投资建议,目录,一、低轨通信卫星产业正在兴起二、美国优先布局,中国也已起步三、软件定义卫星,电科将成为产业主导 四、相关标的和投资建议五、风险提示,风险提示,卫星星座建设进度不及预期。卫星星座建设需要产业链各环节众多厂商共同协作,任何环节的产能或技术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进度不及预期。全球轨道及频率资源竞争加剧。根据国际电联的规定,频谱与轨道归属采用“先发 先得”原则,当前美国低轨卫星建设规模和发射进度都明显领先于我国,预计未来 在轨道和频率资源方面的竞争会日益激烈。,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