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冠”疫情经济、市场影响分析报告.pptx
,2020新冠”疫情经济、市场影响分析报告,2019“新冠”经济影响:扰动不改趋势,“新冠”不改2020年宏调政策基调中国资本市场波动中结构性回暖,目 录,“疫情”并没有影响市场对中国经济信心,.“新冠”疫情前经济前景信心平稳:市场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前景预期稳定,延续 “稳中偏软” 看法,工业品和消费品间的价格走势“剪刀差” 持续高位;流动性保持平稳, “双降”预期( 降息、降准)继续存在,资金利率平稳中趋向降低。. 疫情冲击为暂时是高度共识看法: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性的,只对当期有影响。表 “疫情” 发生后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预测,“疫情”不影响经济运行格局的市场预期,n汇率稳中偏升的预期变为持平;物价延续稳步回落态势;利率下降仍非主流预期。表 市场对中国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预期,1,USD / CNY,CN CPI Quarterly % Change YY,CN CPI Annual Avg % Change,表 市场对中国货币价值的预期,我们的看法:扰动不改趋势,n 消耗的是真实财富,创造的是经济增长。n 市场经济的一个悖论表现是:注重当期经济增加而非财富增长,因而轮流挖坑和填坑,就可以创造出经 济增长局面。其实这也是人性使然。图 2020年“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疫生,延期复工,通胀上升,消费压制,通胀企稳,通胀回落,消费反弹,生产赶工,投资赶工,经济延续升善,疫除,对冲政策,中国经济趋势:渐离底部,n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进入了明显的“底部徘徊”阶段,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一直不能消 除;n 2018-2019是中国经济走出“底部徘徊”的起始之年,经济内在活力蓄势中。图 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增长状况,2010,下降阶段,走平阶段,上升阶段,2011,2012,2013,2014,GDP,2018,经济“迂回”程度提升,内在动力增强,经济“迂回”程度是内在动力观察的合适视角。 经济进步总是伴随着生产迂回程度的提高。经济越发展,生产的迂回程度越高; 迂回程度越高,经济系统的运行就越网络化。 经济的周期性,实际上就是这张经济网络协调的失衡和复原过程。在经济低迷时 期,越是远离终端消费环节,放缓的程度就越严重。图 观察中国经济的新视角、新思维,经济下行,集中消费,市场出清,迂回提高,投资改善,远离终端,经济上行,中国经济的“迂回”程度重新提升,制造业投资具有顺周期特征。制造业投资企稳回升,全社会生产的迂回程度结束“缩短”, 意味着经济低迷接近尾声! 更进一步地,制造业细类中更为远离消费阶段部门的投资增长开始企稳,更为显著地体现了 生产迂回程度重新增长,全社会生产的资本密集度程度结束下行的新发展趋势。图 制造业中的投资迂回程度正在提升,疫情影响经济方式:短期抑制、长期助推结构改善,首先,疫情对供给端的影响基本上是压制性的。 其次,从需求角度看,“新冠”疫情对当期消费影响的压制左用也是显著的。 第三,少数行业受到的“新冠”疫情的催化影响,出现了难得的、永久性的景气行情。图 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短期中蕴含深远,供给 压制,催化 提升疫情 影响,需求 压制,疫情改变需求习惯,产业空间跃上台阶,个人消费习惯永久改变,行业背景变化;信息渗透加速,产业升级加快 ,趋势加速。,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有下蹲后起跳形式,预计2季度经济就将恢复正常状态,进入反弹期。 短期(1-2季度)看的影响虽然比较明显,但中期(6-12月)看的影响则比较有限,年度 角度看的经济增速甚至仍能实现小幅回升,中国经济触底缓慢回升的离开底部态势,不会改 变! 图 中国经济增长在“新冠”疫情发生前后的比较(预测,当季同比/%),与2003年“非典” 影响的比较:经济周期差异,3,5,1513119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第一次经济周期,第三次经济周期,第二次经济周期,GDP=10.2,GDP=10.1,GDP=9.6,过去中国经济才“十年一周期”的特征(政治周期); 趋势:水平降低;波动收窄。未来如何叠加“换档”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十年一周期”的划分方式已不在适用。图 中国经济曾经“十年一周期”的划分,2003年“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相当有限,“非典”时,中国政府应对经验无,对疫情的反应比之当前的“新冠”疫情,要缓慢和落 后得多。 2003年的“非典”疫情并没有改变经济上行节奏和步伐。图 “非典”疫情不改中国经济周期向上趋势(当季同比,%),2003“非典”影响面比实质当前宽和广,从“非典”影响面来看,2003年开始全社会隔离控制时,疫情已扩散,当前的“疫区”概念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甚至都没有提及,重点是广东和北京。 单就2003年发源地广东和现在被当做疫区的湖北,两地经济比重看,现在受到 疫情直接冲击的经济比重要小得多 。图 广东、湖北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变化(名义GDP,%),时间上看,2003年“非典”影响比当前明显大,2003年防控严格对经济冲击最大时期为3-6月,也是生产经营正常的时期;2020 年“新冠”疫情影响期限主要集中2-3月,而这段时期本身就是生产经营淡季(节 日长假和年初计划调整期,企业招工季)。 中国防控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世卫组织确认中国PHEIC,影响有限!表 世卫组织对PHEIC的管理建议,心理影响更重于实质影响,中国经济迂回程度重新提升带来的经济内生活力增强迹象已出现。 投资结构改善带来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正在发生。,图 “新冠”疫情不改中国经济走出底部缓慢回升趋势(当季同比,%)17.0015.0013.0011.009.007.005.00,2007/062007/112008/042008/092009/022009/072009/122010/052010/102011/032011/082012/012012/062012/112013/042013/092014/022014/072014/122015/052015/102016/032016/082017/012017/062017/112018/042018/092019/022019/072019/12,流动性需求下降减缓货币增长压力,因疫情影响经济回升放缓和金融活跃度下降,市场对流动性需求的增长或有较明显下降; 金融市场受情绪影响,初期波动性加大,对货币市场的交易需求下降。图 质押式回购成交变化,3.20003.00002.80002.60002.40002.20002.00001.80001.60001.40001.2000,50,00045,000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2019-10-082019-10-112019-10-152019-10-182019-10-232019-10-282019-10-312019-11-052019-11-082019-11-132019-11-182019-11-212019-11-262019-11-292019-12-042019-12-092019-12-122019-12-172019-12-202019-12-252019-12-302020-01-032020-01-082020-01-132020-01-162020-01-202020-01-232020-02-052020-02-102020-02-132020-02-182020-02-21,成交额(亿元)-L,加权平均利率(%),中国货币管理的真正难点在于基础货币增长不足,基础货币投放由过去被动型的外汇占款投放,转向主动型的自创工具投放。 从监管环境看,2018年后金融市场活跃带来的货币乘数增加效应,显然已下降,同期货币乘 数的继续增长,主要依靠RRR的持续下调!图中国货币增长主要依靠货币乘数提升(月度同比,%),3.50,4.00,4.50,5.00,5.50,6.00,6.50,7.00,-10.0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基础货币-L 货币乘数-R,降准、降息或提前,货币维持平稳 即使没有“新冠”疫情的冲击,降准、降息仍是未来6-12月内政策选项。 虽然前期信贷、货币增长一直表现平稳,但未来“稳中偏降”是不变趋势。,图 中国货币增长维持平稳态势不变(月度同比,%),3533312927252321191715131197,2001-052001-092002-012002-052002-092003-012003-052003-092004-012004-052004-092005-012005-052005-092006-012006-052006-092007-012007-052007-092008-012008-052008-092009-012009-052009-092010-012010-052010-092011-012011-052011-092012-012012-052012-092013-012013-052013-092014-012014-052014-092015-012015-052015-092016-012016-052016-092017-012017-052017-092018-012018-052018-092019-012019-052019-092020-01,M2:同比,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通胀并不构成降息制约,影响降息与否的是核心通胀率。 利率体系变革转换过程中利率工具使用需要减少使用频率。图 中国2020年CPI在“新冠”疫情发生前后的比较(预测,当月同比/%),信息、生物产业发展环境发生根本改变,永久性 改变,医:需求 永久性改 变,疫情过后,中国的公卫体系将进一步提高完善,相关物品的储备范围和数量都会有 大幅度提高;对流行病学的研究监测将提高;国家对生物、医疗产业的扶持政策也会 跟进。 信息产业对防控的支持(信息交流、防控指导等)显著提高了防控的效果,未来政 策对信息产业方面的支持仍将在延续中加码。图 产业发展前景永久性提升逻辑信息:加 速渗透,政策:完善 公管模式,资本市场震荡在春节前一周加剧,短期而言,前期涨幅累积过大,市场本身有调整需求,“新冠”疫情加剧了调整的速度和幅度。 从形态上看,海内外市场在中国疫情发酵时点(2020年1月20日)之前,就已有了调整迹象。,图 富时100指数疫情发生时点已具备调整需求,图 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正常调整态势,供求分析寻找“核心”资产,市场,供给,核边心缘,经济,货币,开放,政策,供应 不变,需求,从寻找“头部企业” 到寻找“核心资产”。 核心资产概念的形成和普及,服务于市场认可标的集合特征归纳的需要,基于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通常认为核心资产有二类:第一是头部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第二类是新 兴发展的产业,如5G等。,图 中国股市核心资产形成的逻辑,股市震荡后趋势依旧,波动率上行通常意味着股市变盘。 疫情概念成为市场热点,但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的趋势和价值演化方向不变。图 中国股市波动上行后回落,4.504.003.503.002.502.001.501.000.500.00,2,600,2,700,2,800,2,900,3,000,3,100,3,200,3,300,3,400,2019-03-282019-04-042019-04-112019-04-182019-04-252019-05-022019-05-092019-05-162019-05-232019-05-302019-06-062019-06-132019-06-202019-06-272019-07-042019-07-112019-07-182019-07-252019-08-012019-08-082019-08-152019-08-222019-08-292019-09-052019-09-122019-09-192019-09-262019-10-032019-10-102019-10-172019-10-242019-10-312019-11-072019-11-142019-11-212019-11-282019-12-052019-12-122019-12-192019-12-262020-01-022020-01-092020-01-162020-01-232020-01-302020-02-062020-02-132020-02-20,上证综指 波动率-R,投资者需判断“蹭热点”和实质影响,只有产业发展前景持续改善,才对企业有实质影响,才具备投资价值。,中美2国股市的真实本质:指数掩盖下的发展,美国股市:指数上涨3-4倍,规模扩张2倍。 中国股市:指数不变,规模扩张2倍; 差异本质:去股权化 VS 证券化。图 中国股市的指数和规模,图 美国股市的指数和规模,债市短期波动上行,中长期平稳趋升延续,经济短期冲击和一般通胀水平的短期高企下,利率曲线波动将加大,相关国债期货的波动 率将上升。 降成本趋势不变,债市在短期扰动后,缓慢上行的态势不会改变。图 中国10年国债期货跃上台阶,2020年中国通胀下行趋势不变,中国价格的“涨”,更多的是一种统计和民生现象,不是经济周期现象,不是经济需求发生趋 势性变化的结果。 从价格变动的根源上看,更多的是先前过度市场创新(农产品期货化)和生猪养殖市场集中化 进程中的短期冲击。图 中国猪肉价格已进入拐点(22省市),22.0020.00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60.0055.0050.00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2010-04-02,2010-05-28,2010-07-23,2010-09-17,2010-11-12,2011-01-07,2011-03-11,2011-05-06,2011-07-01,2011-08-26,2011-10-28,2011-12-23,2012-02-24,2012-04-20,2012-06-15,2012-08-10,2012-10-12,2012-12-07,2013-02-01,2013-04-12,2013-06-07,2013-08-02,2013-09-27,2013-11-29,2014-01-24,2014-04-04,2014-05-30,2014-07-25,2014-09-19,2014-11-14,2015-01-09,2015-03-20,2015-05-15,2015-07-10,2015-09-11,2015-11-13,2016-01-08,2016-03-11,2016-05-06,2016-07-01,2016-08-26,2016-10-28,2016-12-23,2017-02-24,2017-04-21,2017-06-16,2017-08-25,2017-10-27,2017-12-22,2018-02-23,2018-04-27,2018-06-22,2018-08-17,2018-10-12,2018-12-07,2019-02-01,2019-04-05,2019-06-07,2019-08-02,2019-09-27,2019-11-29,2020-02-14,猪肉平均价,猪粮比价-R,核心CPI才是决定期限结构高度,通胀在投资和宏观调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通胀反映和体现了经济的周期性趋势。 对周期管理更为倚重的是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通胀指标。图 中国10年国债利率和核心CPI联动,PPI也不影响利率曲线高速,PPI中大宗商品是决定性影响因素,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较强,波动较大,也不能反映经 济形势的变化。图 中国PPI的高波动性及和利率间的独立性,信用风险延续缓释时代、利差平稳,图 AA-企业的信用利差仍在高下轨,图 AA企业的信用利差趋向平稳,图 AA+企业的信用利差趋向下行,图 AAA企业的信用利差仍将下行,中国信用市场步入“成人期”,2019:违约增加不改利差平稳态势,对信用市场的冲击明显下降。 非经济因素对具体债券的影响反而上升,说明信用市场日渐趋于成熟。,图 中国信用市场违约的爆发趋势,2001801601401201008060402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2015,2016,2017,2018,2019,只数-R,金额:亿元-L,全球经济稳中趋软,分化延续。全球经济增长差异和金融市场运行分化的态势将延续, 世界各国均继续处寻找新动力进程中,但各国面临不同境况:发达经济仍依赖宽松货币, 新兴市场激励政策难出。负利率时代来临成共识,不同步的货币退出将延续,FED的降息 通道未关闭,货币退出不改负利率长期化趋势。全球热点和波动上升,风险暴露有漩涡无 风浪。 迂回程度回升增加中国经济内生动力。2020中国经济新增长动能将初现端倪,科技赋能 首次明确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方向;虽然旧风险处置增加了经济运行压力,但经济增长质 量将更高。生产的迂回程度见底回升,经济网络协调性增强,在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结 束持久的“厚积”后将“薄发” 。农产品资本化带来的价格波动性上升,使得通胀的结构 性和非周期性特征更加明显,核心通胀概念官方或将推出,通胀预期将扭转;基准利率体 系仍在变动中,降准、降息仍不会缺席。中美贸易争端趋向长期化,但将缓和。 资本市场中核心资产主线成型,波动中机会面增多。2020年全球资本市场面临潮涨后的 潮落期;经济和社会热点、政策波动增加了市场波动性。中外利差持续,但对多级资本流 动影响有限,流入中国资金平稳且集中于债市。2020年中国利率期限结构水平稳定,形状 改善,信用风险缓释态势延续,市场平稳中趋于活跃;股市伴随通胀预期扭转和经济内生 动力上行,趋向好转,分化延续、核心资产中科技主线突出。在大类资产配置上,建议加 大核心资产,尤其是科技主线和新兴产业的配置,平稳参与债市、适度参与商品市场。,上期视点(2019年11月),.消耗的是真实财富,创造的是经济增长。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疫情使得对防护、医疗救 治物品大增的消耗,是对社会财富的真实损耗,但是相关物品的生产,却让当期的经济增 加值上升。正如战争对经济的影响一样,可控的疫情不影响最终生产、即供应不受影 响,消耗的是真实财富,创造的是经济增长!市场经济的一个悖论表现是,注重当期经济 增加而非财富增长。短期的经济增长可能受到影响,但长期的趋势不会改变,反而有更大 的成长空间,趋势上中国经济渐离“底部徘徊”阶段、缓慢步入回升的时点状态,不会因 此改变。. “新冠”对2020年宏调政策的影响较小。1-2季度经济增长回升态势将暂停;经济回升 放缓的同时,金融市场受情绪影响,初期表现更为猛烈,市场波动性将加大,对货币市场 的交易需求将下降。受疫情影响,RRR下调的时提前到2季度概率大增。当前迟迟不出台 的“降息”动作,主要受基准利率体系转换改革影响。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受短期经 济下行和核心通胀下行的影响,市场对经济前景的信心或受到冲击,货币当局提前降息的 概率将显著上升。.“新冠”疫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股市供求双方的发展变化,以及经济结构转变、 市场本身发展的完善,决定了股市的结构性行情机会,仍将主要集中在核心资产领域。“ 新冠”疫情对中国股市短期扰动,不改变中国股市核心资产的机会。经济短期冲击和一般 通胀水平的短期高企下,利率曲线波动将加大,相关国债期货的波动率将上升。受供给影 响而出现的高通胀不会延续很久,但对经济前景信心的影响持续时间或延续半年以上,因 而债市在短期扰动后,缓慢上行的态势不会改变。信用市场成熟度已较高,信用风险受疫 情影响几近无。,本期期视点(2020年2月),谢谢观看,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