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客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答客诮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答客诮 近现代:鲁迅 原文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坚实有力,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是流传较广的名句。作者没有多用笔墨去铺叙事情的原委,一开始就用哲理性的诗句,雄辩地提出那种 “无情 ”之辈未必是真正的豪杰,而 “怜子 ”者倒完全可以是大丈夫。诗句有力地回击了那些抽象地玩弄 “有情 ”、 “无情 ”的论客,严正指出,以 “无情 ”自嘘的人并不就是英雄,用攻击别人的 “怜子 ”,以显示自己的 “无情 ”更是卑鄙可笑。在鲁迅看来,是否英雄,不在于它是否怜子,而在于他对敌人是否无情。诗句,先用一个 “未必 ”,否定了 “无情 ”论者,又用一个 “如何 ”,诘问攻击 “怜子 ”者,使之无言以对。这两句诗,是对仗的写法,但不是情对,也不是景对,而是理对。它的哲理性很强。气势也很壮。鲁迅在当时的众矢飞射之下,理直气壮地热爱其子,并把这种感情泛而至于广大人民,并不失为丈夫本色,而那些标榜 “无情 ”的人却跟豪杰一点也不沾边。诗人痛斥 “无情 ”论者,没有回避 “怜子 ”,相反地正以 “怜子 ”来证明攻击者的卑鄙,这就完全取得了主动的地答客诮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位。这两句诗语意深刻,对仗天成,有否定,有肯定,有判断,有诘问,毫不费力,轻而易举,使得讥讽者自讨没趣,本相毕露。 后两句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 时看小於菟 ”,把 “怜于如何不丈夫 ”的句意,扩展开来,在生动的比喻中给攻击者以嘲笑和挖苦;把老虎虽猛也要怜子之意充分表现出来。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曾记述说: “海婴性格活泼,鲁迅曾对我说:这小孩非常淘气,有时弄得我头昏。他竟问我:爸爸可不可以吃的?我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的好。我听了一笑,说他正在幻想大盛的时期,而本性又是带神经质的。鲁迅颇首肯。后来他答客诮一诗,完全写出了这种爱怜的情绪。 ” 这首诗,作者鲁迅分别通过否定句、反问句、疑问句,完成了诗的 “起 ”、 “承 ”、 “转 ”;诗的首句 “无情未 必真豪杰 ”采用了否定句,这在诗歌创作中并不常见,但直白易懂,起到了开宗明义的作用;第二句 “怜子如何不丈夫 ”承接第一句,通过反问句式,在意思上更进一层,把 “丈夫 ”与 “怜子 ”联系起来。全诗的题旨更加具体显豁,范围由一般意义的 “豪杰 ”缩小到有孩子的 “丈夫 ”们;第三句干脆不再讲究委婉与周严,直接用 “知否 ”打头,发出无可辩驳的质问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推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语气也更加坚定。 “未必 ”、 “如何不 ”、 “知否 ”都有否定语,却使立论步步深入,也使感情越来越强烈,为最后一句的 “合 ”做了充分的铺 垫。 答客诮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鲁迅( 188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