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中元节习俗.docx
【精选】潮汕中元节习俗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精选 潮汕中元节习俗 -WORD版 导读: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在广东,潮汕中元节习俗很有特色,有抢孤、放焰口、游灯等习俗,你听说过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潮汕中元节习俗。 潮汕中元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为 “中元节 ”。中元节潮俗称 “鬼节 ”、 “七月半 ”、 “祭孤 ”,潮人有祭祖、抢孤、放焰口、演戏、游灯等民俗活动。 1、恤孤 潮汕民间俗称此节为 “七月半 ”,围绕此日为中心各地各选取不同日子、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 “恤孤 ”活动,祭拜的对象是死前没有家属、死后没人奉祀的无主鬼魂之类群体,所以叫做 “施孤 ”。 在潮语土话中,称 “施 ”音为 “薛 ”,比如词汇 “闪失 ”等发音就是如此,因此时至今日,民间称呼 “薛孤 ”的发音词语其实正是指这项祭祀活动。 2、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组织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 【精选】潮汕中元节习俗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 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3、做七样棵晶 惠来县中元节要做七样棵晶:新妇仔、荷叶包、三角楼、六角楼、鸡规团、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节也制作多种果品,其中有一种叫 “鲤鱼果 ”,用糯米皮包米馅,捏成鲤形状,皮为红色,点缀节日的拜祖物品。 4、拖死鬼 “拖死鬼 ”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 “死鬼 ”拖完时,即念 “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 ”这样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 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巫 “拖死鬼 ”。 5、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精选】潮汕中元节习俗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 “放焰口 ”。 “焰口 ”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 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6、游灯 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 “鬼节 ”,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7、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 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 “布田 ”(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于是,孩子们常喜欢悄悄跑到别家门口偷割 “稻谷 ”,并常因此而引起家长们的争吵和动武。清乾隆普宁县志载该县中元节 “至夜插香列烛于路 ”、 “农民插竹挂纸钱于田中以祈谷 ”。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鬼灵以助农事。 【精选】潮汕中元节习俗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潮汕中元节习俗已经为您介绍,想要知道更多中元节习俗,请继续关注 VIP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