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内蒙古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pdf
1内蒙古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2018)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内容摘要2017年,内蒙古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运行动力在转换中增强,质量在转型中提升,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低于全国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具体看:一是经济运行主要先行指标持续好转。用电量、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三项先行指标分别增长11.0%、12.9%、14.5%。二是有效需求相对稳定。消费市场平稳运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和8.4%,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全年投资呈现负增长态势,同比下降7.0%,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投资增速加快,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50.7%和19.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1.5%。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942.4亿元,同比增长22.8%。三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2:39.8:50.0,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占比提高7.5个百分点,成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支撑,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煤电、煤化一体化比重达到90%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明显上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通讯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稀土化合物产能、云计算服务器承载能力居全国第一。四是物价指数总体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7%,涨幅较上年扩大0.5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6%,呈恢复性上涨态势,结束了自2013年以来连续4年的下降态势。五是财政收支总体平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4%,剔除2016年虚增因素,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4523.1亿元,同比增加10.4亿元,增长0.2%。六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继续化解过剩产能,全年退出810万吨煤炭、55万吨钢铁产能,取缔“地条钢”243万吨;积极稳妥去库存,坚持分类指导、因城施策,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8.6%;扎实有效去杠杆,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64.0%,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综合施策降成本,推进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电力市场化改革,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下降4.4元;突出重点补短板,全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2017年,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全面落实总行各项工作要求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贯彻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引导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全年货币信贷和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合理增长,较好的支持了自治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全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104.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4亿元。信贷融资为支撑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主要动力,表外融资、直接融资小幅下降。二是存款增速明显放缓。2017年末,全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3092.7亿元,同比增长8.7%,较年初增加1847.1亿元,同比少增1226.4亿元。三是重点领域贷款平稳增长。2017年末,全区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566.3亿元,同比增长10.8%,较年初增加2107.9亿元,同比少增86.3亿元。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经济薄弱环节和民生领域的信贷投入进一步加大,产能过剩行业2贷款增速放缓。四是金融精准扶贫取得实效。结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全区金融扶贫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平均水平18.2个百分点。五是扎实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2017年末,全区“两权”抵押贷款余额28.5亿元,较年初增加12.5亿元,承包土地经营权贷款余额居全国前列。六是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人民币对蒙古图格里克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顺利落地,中俄、中蒙金融合作进一步深化。七是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牧区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现代化支付系统直通旗县乡镇取得明显成效。全区金融业稳健运行,区域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银行业稳健运行,不良贷款增势放缓。全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同比增长8.7%,年末关注类贷款余额同比下降9.7%,不良贷款率与年初持平,法人银行业机构杠杆率为6.7%、流动性比例为55.1%,总体经营较为稳健,流动性风险基本可控。证券业平稳发展,直接融资规模同比下降。证券交易规模稳步增长,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市值同比增长29.3%,全年A股募集资金和债券筹资同比分别下降50.6%和21.5%。保险业较快发展,助推经济与保障民生作用凸显。保险密度同比提高348元/人,保险深度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律机制有序运转,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不断提升,贷款利率水平保持稳定,2017年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上升0.13个百分点。农信社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全年共有4家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持续深化,服务“三农”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辖内5家国有商业银行、2家股份制银行和1家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陆续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或专业化的经营机构。当前,内蒙古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运行中自身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积极因素相互交织。一方面,内蒙古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传统产业依赖与新产业支撑不足并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化解政府债务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另一方面,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和利好因素增多。首先,经济指标去虚求实,财政税收质量明显提高,用电量、货运量等先行指标持续好转,企业效益改善,经济增长的根基更加稳固;其次,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新型煤化工产业、新能源产业、蒙医药产业等一系列新动能的涌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不断增强。预计2018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左右。2018年,内蒙古金融业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执行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积极推动金融改革,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适度增长,为自治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3目录一、金融运行情况.5(一)银行业稳健运行,支持实体经济质量提升.5(二)证券业平稳发展,直接融资能力较弱.8(三)保险业较快发展,助推经济与保障民生作用凸显. 9(四)地区融资规模稳步增长,金融市场运行平稳.9(五)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10二、经济运行情况.10(一)有效需求相对稳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11(二)三次产业平稳发展,结构调整稳步推进.12(三)物价运行平稳,工业品生产价格恢复性上涨.12(四)财政收支总体平稳,保障民生改善需要.13(五)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大数据产业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3三、预测与展望. 15附录. 17(一)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金融大事记.17(二)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主要经济金融指标.18专栏专栏1 :承包草牧场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7专栏2 :结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 助推金融精准扶贫取得实效.14表表1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情况.5表2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占比. 6表3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证券业基本情况.9表4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保险业基本情况.9表5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票据业务量统计. 10表6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票据贴现、转帖现利率. 104图图 1 2016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长变化. 5图 2 2016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变化. 6图 3 2016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增速变化.6图 4 2016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余额及外币存款利率.7图 5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融资规模分布结构. 9图 6 197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10图 7 1985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其增长率. 11图 8 197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率. 11图 9 197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外贸进出口变动情况.11图 10 1994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外商直接投资额及其增长率. 12图 11 1980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12图 12 2001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者价格变动趋势.13图 13 197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收支状况. 13图 14 2002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商品房施工和销售变动趋势. 14图 15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变动趋势. 145一、金融运行情况2017年,内蒙古金融业稳健发展,货币信贷和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合理增长,证券业健康发展,保险保障功能提升,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生态不断改善,有力支持了内蒙古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一)银行业稳健运行,支持实体经济质量提升2017年,内蒙古银行业存贷款平稳增长,信贷结构优化,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改革持续推进,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提升。1.银行业资产规模稳步增长,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17年末,全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98家,资产总额3.4万亿元,同比增长8.7%。受经济增长放缓、监管趋严等影响,银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滑,实现净利润157.4亿元,同比下降22.4%。全年4家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表1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情况注:营业网点不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总部数据;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数据来源:内蒙古银监局。2.存款增速放缓,广义政府存款下降较多。201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3092.7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2952.8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较上年回落8.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787.2亿元,同比少增1300.8亿元。存款增速放缓的主要因素:一是受地方财政虚增收入集中清退影响,广义政府存款大幅回落,全年同比少增831.9亿元。二是同业和通道类业务监管趋严背景下,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协议存款以及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大幅下降,全年同比少增273.5亿元。三是2017年以来市场资金面偏紧,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攀升,住户资金向理财产品分流明显。个人理财产品全年新增512.9亿元,同比多增77.9亿元。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图1 2016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长变化3.贷款增长稳定,信贷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1566.3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1456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较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095亿元,同比少增125.3亿元。分部门看,受住户消费和个人住房贷款拉动,住户贷款快速增长,增速高于上年3.6个百分点;受规范政府举债政策影响,企业贷款增速放缓,增速低于上年4个百分点。分机构看,机构间信贷增长差异明显。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增长乏力,全年贷款同比分别少增375.9亿元和271亿元;国有商业银行成为拉动贷款增长的主力,全年贷款同比多增145亿元。6分投向看,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微企业、涉农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信贷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力度明显提升。全年基础设施类中长期贷款、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产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试点地区“两权”抵押贷款同比分别多增134.3亿元、34亿元、295亿元、100.3亿元和7.8亿元。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图2 2016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变化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图3 2016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增速变化4. 表外业务增势分化,表外融资小幅下降。伴随着金融去杠杆和监管趋严,委托贷款明显收缩,信托贷款持续负增长,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增。2017年,全区表外业务融资净减少130.6亿元,同比少增159.6亿元。其中,委托贷款同比少增306.2亿元,信托贷款同比多降20.6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增167.2亿元,表外融资业务总体呈收缩态势。5.负债成本提高,贷款利率上行。受金融去杠杆与强监管政策影响,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趋紧,负债成本显著上升。12月,全区金融机构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54%,高于上年同期0.63个百分点。银行的负债端成本上升逐步向资产端传导,全年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64%,较上年上升0.13个百分点。内蒙古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积极发挥作用,切实维护市场竞争秩序,金融机构差异化、精细化定价能力显著提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主动负债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累计发行同业存单2406.5亿元、大额存单124.5亿元。2017年,美元存款利率波动明显。表2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占比 单位:%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7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图4 2016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余额及外币存款利率6.不良贷款增势放缓,信贷资产质量依然承压。2017年,全区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杠杆率为6.7%,流动性比例为55.1%,个别地区和个别机构的风险较为突出,但风险总体可控。年末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87.4亿元,不良贷款率与年初持平。不良贷款上迁、收回、处置核销的力度加大,关注类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偏离度也均呈现下降,不良贷款增长的压力有所缓解,但“边清边冒”的问题依然突出,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仍然存在。7.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信社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全年共有4家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包商惠农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2家村镇银行更换了发起行。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持续深化,年末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各项贷款余额占分行全部贷款余额的44.3%,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三农”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辖内5家国有商业银行、2家股份制银行和1家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陆续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或专业化的经营机构。8.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中俄、中蒙金融合作进一步深化。2017年,全区人民币跨境收支309.1亿元,占地区国际收支总额的27.4%,其中,对蒙人民币跨境结算117.5亿元,同比增长28.4%,占全国对蒙人民币跨境结算的88%。与毗邻俄蒙双边代理行关系稳步拓展,区内商业银行与蒙古国、俄罗斯商业银行建立62个代理行结算关系,开立金融同业往来账户154个。全区6家跨国企业集团开办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成功办理国内首笔蒙古图格里克现钞跨境调出业务。人民币对蒙古图格里克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顺利落地。专栏1:承包草牧场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是全国仅有的2个承包草牧场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动、试点地区政府具体组织、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操作体系,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进展顺利,为增加牧区融资量、促进牧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少数民族牧业地区解决融资和发展问题积累了经验。一、试点工作开展情况(一)推进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确权和颁证工作截至2017年末,克什克腾旗共发放草原承包经营权证56044本,确权率和颁证率均为100%;镶黄旗发放新版草原承包经营权证5430本,颁证率达95%,确权率达100%,为开展承包草牧场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夯实了工作基础。(二)完善制度和配套机制建设两地先后出台了农村牧区承包土地(草牧场)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细则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开展承包草牧场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联合自治区财政厅、金融办制定“两权”抵押贷款财政补贴政策,对试点地区金融机构当年以“两权”为单一抵押方式发放的贷款,按金额的1%给予补贴;对试点地区设立“两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按财政出资额给予50%的补助。(三)建立风险补偿基金8为降低贷款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克什克腾旗政府、镶黄旗政府分别建立了500万元、600万元的草牧场抵押贷款风险基金,并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对金融机构开办抵押贷款出现非人为因素形成的损失,旗人民政府和贷款金融机构分担比例各为50%。(四)完善流转交易平台功能克什克腾旗依托旗草监局建立流转交易平台,由旗草监局在平台网站发布草场流转供求信息,对流转的草场提交合同进行备案记载,并免费出具评估报告。同时,流转平台协助金融机构对抵押物进行流转处置,以流转收益保证贷款不受损失。(五)合理开展价值评估为提高草场价值评估的精准度,给放款银行提供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依据,镶黄旗提出“三方协议”评估法,既简化了评估流程,又切实减轻了牧民负担。截至2017年末,已有超过25万亩的草场实现了物权抵押功能。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一)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承包草牧场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契机,不断增加涉农信贷投入,促进牧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17年末,克什克腾旗草牧场抵押贷款余额8625万元,当年累计发放923笔、7974万元,共支持了911户农牧户和12户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镶黄旗草牧场抵押贷款余额8255万元,累计发放1604笔、8605万元,共支持了1590户农牧户和4户家庭农场。(二)提高牧区金融服务水平试点地区金融机构依托政府项目资金配套,以草牧场抵押为基础,创新推出草原肥羊贷、草原肥牛贷、牧草贷、牧机贷等信贷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广大牧户和牧业生产经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积极提高抵押贷款办理效率,从贷款审核到发放,一般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三)降低了牧民融资成本草牧场经营权抵押贷款利率一般在7.2%11.8%,低于同类贷款23个百分点,有效降低了牧区融资成本,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牧区高利贷现象。(四)带动农牧户脱贫致富克什克腾旗和镶黄旗均为内蒙古自治区级贫困县,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金融机构将推动草牧场抵押贷款与金融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有效带动了当地农牧户脱贫致富。如内蒙古草原金峰畜牧有限公司以草牧场经营权为抵押获得400万元贷款,通过与克旗扶贫办合作推出“羊联体”产业扶贫模式,引导扶持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加入“羊联体”,发展肉羊养殖业实现稳定脱贫。(五)更好地促进草原生态保护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做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禁借款户通过草原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扩大牲畜饲养量,造成超载养畜,破坏草原生态环境。(二)证券业平稳发展,直接融资能力较弱2017年,内蒙古证券经营机构交易规模稳步增长,经营效益大幅提升,期货经纪公司业绩明显改善,上市公司市值上升,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稳步增长。1.证券公司交易规模稳步增长,盈利水平大幅提升。2017年,内蒙古两家法人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呈扩张态势,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全年2家证券公司分支机构新增31家,新增客户25.6万户,托管股票市值同比增加48.1亿元,实现证券 交易额同比增加6275.5亿元。年末2家证券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7.5亿元,同比增长27.2%,净利润同比增加2.9亿元,增长75.4%。辖内10家期货营业部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76%,净利润同比增加0.06亿元。9表3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证券业基本情况数据来源:内蒙古证监局。2.上市公司总市值上升,直接融资规模下降。2017年末,全区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6家,同比持平,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市值6586.6亿元,同比增长29.3%。全年A股募集资金84.5亿元,同比下降50.6%;全年债券筹资390.3亿元,同比下降21.5%。2017年新三板市场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稳步增长,全区新三板上市企业66家,当年新增6家。新增募集资金13.6亿元,同比增长84.9%。(三)保险业较快发展,助推经济与保障民生作用凸显2017年,内蒙古保险市场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保障能力持续提高,市场秩序持续好转,市场格局日臻完善。1.市场主体保持稳定,赔付支出增速加快。2017年末,全区共有省级分公司42家,其中人身险公司18家,财产险公司24家。保险业资产总计1116.6亿元,同比增长15.3%。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69.9亿元,同比增长17.1%,低于上年6.1个百分点。全年赔付支出186.5亿元,同比增长35.4%,增速高于上年24.7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同比提高348元/人;保险深度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2.保险保障功能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的渗透力逐步提高。2017年,保险资金在全区投资余额超过700亿元,涉及11个投资主体,涵盖11个盟市60个项目。全面完成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430”“52”森林火灾理赔工作,共计支付赔款0.91亿元,帮助受灾林农及时做好灾害应对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表4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保险业基本情况数据来源:内蒙古保监局。(四)地区融资规模稳步增长,金融市场运行平稳2017年,地区社会融资总量总体呈“前高后低”走势,信贷融资是支撑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主要动力,直接融资规模下降,但较上年有所改善。银行间市场分化明显,票据市场稳步发展,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1.地区融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直接融资同比下降。2017年,全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04.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4亿元。若还原政府债券置换的银行贷款403.2亿元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核销153.8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639.8亿元。从结构看,信贷融资为支撑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表外融资、直接融资小幅下降。直接融资净减少26.7亿元,同比少减180.6亿元。其中,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111.2亿元,同比少减267.4亿元;股票融资少于上年同期86.8亿元。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图5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融资规模10分布结构2.货币市场交易分化明显,市场利率高位运行。2017年,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大幅下降,全区金融机构累计进行信用拆借交易3760.5亿元,同比下降57.7%。银行间债券交易活跃,债券回购交易17.3万亿元,同比增长21.2%;现券交易2.6万亿元,同比增长38.9%。从市场利率看,货币市场利率整体上行,同业拆借、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分别上升95.3个和71个基点。3.票据市场平稳运行,融资投向行业相对集中。2017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承兑汇票余额1230.8亿元,同比增加33.7亿元;贴现余额787.4亿元,同比增加11.1亿元。贴现主要集中于煤炭和钢铁行业。票据贴息利率大幅上升。12月,全区票据直贴和转贴现利率分别较上年同期上升1.3个和1.5个百分点。表5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票据业务量统计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表6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票据贴现、转贴现利率 单位:%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五)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1.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2017年,全区18.5万户企业和1522.7万个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推动核心企业与应收账款融资平台达成系统对接意向,全年累计注册平台用户2562户,通过平台达成融资交易1256笔,融资金额1206亿元。2.支付服务环境日趋完善。全区现代化支付系统覆盖率、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县城乡镇合计接入比率、村镇银行接入支付系统比率均达100%。积极开展“助农金融服务点+”创新工作,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28018个,覆盖村级行政区11023个,村级行政区覆盖率超98%。加强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应用,全年全区累计发放银行卡11924.9万张,人均4.7张。3.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成效明显。2017年,全区通过12363热线共受理金融消费者投诉122件、咨询411件,办结率100%。深入推动金融消费者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制作“轻松识别网络电信诈骗十大陷阱”和“伪基站识别风险防控”动漫宣传短片,针对青少年、残疾人、农民、社区人员、务工人员等低净值人群开展金融知识普及专题活动,取得良好宣传效果。二、经济运行情况2017年,内蒙古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供给端的质量和层次明显提高,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性提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03.2亿元,同比增长4.0%,低于全国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10.239.850.0,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4.9%,拉动生产总值增长3.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主要支撑作用。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3786元。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局。图6 197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