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监管强化银行特许价值.pdf
金融大监管强化银行特许价值王剑No. 1801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imi/微博W eibo 微信W eChat研究报告金融大监管强化银行特许价值 王剑1本报告回答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加强监管归根结底是利好银行还是利空银行?表面上,肯定有些业务会被监管新规管控,对盈利有负面影响。但如果从银行业本质出发,深刻剖析银行的实质,那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我们首先剖析银行的本质,刻画出银行的商业逻辑,尤其是抓住银行从事相关金融的服务的核心要害点,即维持存款稳定,并由此带来特许价值。然后指出,在过去几年的金融行业演变中,随着各种创新业务的兴起,银行的特许价值是受到侵蚀的。因此,当监管从严之后,银行的特许价值反而逐步被强化 。 一、银行秘密:一个极简模型 1 、银行的本质 在大部分人观念中,银行是吸收存款,然后将资金投放给借款人,从而实现投融资双方对接,动员了社会闲置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从而支持实体,扩大产出,提高社会福利。 结合银行的报表来看,对于单家银行而言,上述这一观点大致能够成立,但又不完全准确。比如新设一间银行之后(忽略股东权益),假设先吸收存款 1 00 元,于是银行得到 1 00元现金(先忽略法定存款准备金)。 资产 负债 现金 100 元 存款 100 元 然后,一家企业来申请贷款 1 00 元,用于扩大生产,因为它生产的产品现在受到市场追捧。银行审核后认为这企业经营不错,其产品前景也很好,于是同意了贷款,并给予放款。注意,放款的行为,并不是直接把现金交给企业,而是在企业账户上计入 1 00 元存款。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变成: 资产 负债 现金 100 元 贷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企业) 1王剑, IMI 研究员、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 然后,企业要动用贷款得到的资金去进货,于是它可能要取现,或者把存款汇给它的供货商(对方 账户 不开在本银行)。当它的 1 00 元存款取走或汇走之后,银行现金没了,资产负债表就变成: 资产 负债 贷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这时的报表,与最初状态相比,就会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是存款人存入 1 00 元,然后银行把这 1 00 元借给了借款企业。尤其是我国银监会要求执行“代付”规定后,贷款银行通常是没有“在借款企业账户上计入 1 00 元存款”这一动作的,贷款资金是由银行直接打给该企业的贷款用途方(比如,企业借款进原材料,那么银行是把钱直接打给原材料供应商的)。这相当于把上例中银行向借款企业放贷、企业取款这两个动作合二为一了。这个合并动作的前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分别是: 资产 负债 现金 100 元 存款 100 元 资产 负债 贷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这就加深了“银行是拿存款人的现金去投放贷款”这一印象。 但如果扩展到整个银行业(或者假设整个经济体只有一间银行),我们却会有截然不同的发现。关键的不同点在于,此时就不会有“企业取现金或汇走存款”这一动作。因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结算,依然都是本银行的存款,没有“汇走存款”这一动作。至于取现,放眼全国的话,取现的比例永远只有 5% 左右(而且还在下降),因此也可忽略取现。这时,模型就会发生改变。我们还是从这一间全国惟一的银行开设之日开始。假设在这间银行开办之前,全国人民都是使用央行发行的现钞的。然后,一个人被允许拿着 1 00 元开了一间银行。银行开设后,假设先有 1 00 元存进 来。这时,银行有 2 00 元现金。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存款 100 元 股东 100 元 发放了 1 00 元贷款之后,银行在借款企业账户上记入 1 00 元存款: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企业) 股东 100 元 由于企业之间的结算都通过汇款,所以这笔存款一直留在银行账户上(只不过存款人姓名不停变换),不存在取现动作,自然也不存在“银行是拿存款人的现金去投放贷款”这种事。于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长期稳定为: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100 元 存款 200 元 股东 100 元 随着银行放贷规模的逐渐扩大,其资产负债表规模也将持续扩大。假设,银行最后投放了 1 000 元的贷款。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1000 元 存款 1100 元 股东 100 元 这时,银行通过贷款,向借款人收取了较高的利息,同时又支付给存款人相对低的利息,赚取了息差,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同时,银行还会提供一些其他收费服务,比如汇款等,因此会有一些非利息收入。息差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等,共同构成了银行的总收入。在我国,息差收入占比仍高达 80 % 左右,仍然是银行业最为主要的收入。 然后,银行要支付日常业务和管理的费用(其中近半是人力资源费用),然后还要扣除坏账损失和各种税收,最后形成银行股东的利润。 因此,我们用一个极简模型刻画银行的商业模式: 利润 = 规模 利差 各种费用支出(业务及管理费用、各种税收、坏账损失) 根据此模型,银行要扩大利润,其选项无非是:扩大规模、扩大利差、控制各种费用。 2. 要害是存款安全 再回到前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我们首先要理解,资产负债表中各种科目中,最为要害的其实是存款。所有企业在经营中都会形成种种负债科目,银行也不例外,存款就是银行的负债之一。但它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对于一个国家当局说,存款是一个国家的货币。这才是理解银行秘密的要害。 比如前文中,企业向供货商支付货款,是用汇款的方式。它的存款变成了供货商的存款,从而完成了一次支付。存款就是货币,履行了交易的功能,这非常明显。此外存款还能履行货币的价值储藏等其他功能。 所以,借款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并没有给这家企业真的现金(现金是法定货币),而是签发了一张现金的凭证,叫存款,让这企业拿这张凭证去购货。供 应商也愿意接收这张凭证,因为它也相信凭这张凭证,可以随时向银行换回现金。只要所有人都相信拿这张凭证可以随时向银行换回现金,就不会有人真的去换回现金。于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会一直稳定为: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1000 元 存款 1100 元 股东 100 元 换言之,银行的秘密,是为社会提供交易流通的介质,或者说得更专业点,为社会经济活动注入流动性。所用的具体方式,就是发行存款,让民众拿去当钱花。 但存款履行货币职能得有一个前提,就是取得民众的信任,大家都深信可以从银行换回现金。只要达到这一点,存款就成为“信息不敏感证券”,一般情况下的各种事件信息不会动摇民众对存款、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使存款能够持续履行货币职能,整个社会货币总量稳定,然后才能进一步保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这种货币的稳定,是国家当局希望看到的局面。所以说,金融是“国之重器 ” ,其实讲的是货币是“国之重器”。而银行正是经营这种重器的核心机构,在任何条件下保证存款的绝对安全,是国家和银行的终极目标。 3 、大棒与胡萝卜 但人类几百年的经验表明 ,要让银行存款成为信息不敏感证券,持续地完美履行社会流动性功能,并不容易,需要得配合一系列配套工作。这一系列配套工作,我们总结为“大棒与胡萝卜”。大棒主要是指监管,胡萝卜就是特许价值,它主要靠行业管制实现。因此,就是监管与管制。我们将就这两点分开讨论。 ( 1 ) 监管。监管是指对银行的经营扩张进行某些制约,不让它承担过度风险,从而保障稳健经营,最终保证公众对存款的信心。最为典型的监管思路是控制银行业务扩张,通过一些指标限制,遏制银行扩张。 ( 2 ) 从上例中,从全经济体视角,我们已发现,银行不是拿存款人的钱去投放给借款人,而是 直接签发一张凭证(存款)给借款人,以此向社会注入流动性,同时也实现了自己业务规模的扩张。因此,它扩张的幅度几乎是无限的,只要它愿意,它可签发无尽的新凭证。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元 存款 100 元 存款 元(企业) 股东 100 元 但这种情况下,由于银行实质上只有 2 00 元真金白银,而存款金额巨大,如果里面有超过 2 00 元的存款来提取,那么这间银行就瞬间资不抵债了。因此,这个庞然大物其实是很脆弱的,一旦提现金额超过储备现金,就倒闭了。于是,监管当局规定,银行必须将“现金 /存款”维持在一个合理比例之上,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对银行的业务扩张给予了遏制。再后来,还有一些其他措施,比如建立同业拆借市场( A 银行没现金时,可先向 B 银行借)、央行最后的流动性支持(大家都没现金时,向央行借)、对银行的流动性错配给予限制等。种种措施都是为了控制流动性风险,从而让公众相信,你们的存款随时可以来换取现金。 然后,银行放贷还会面临信用风险, 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无法足额偿付贷款本息,使银行承担损失。损失先从银行股东权益中扣除,股东权益亏光了,才会影响存款安全。因此,股东权益是存款之前的安全垫,这一安全垫要足够厚,才能保障存款人信心。于是,监管当局规定“股东权益 / 资产”的最低要求比例,用以把握当资产产生一定风险损失时,股东权益能够覆盖,从而保障存款安全。这就是现在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其根本目的同样是为了保障存款人信心。其他类似的措施还包括不良率监管、资产投向的监管(风险过高的领域不得投放)等,根本目标是一样的。 总之,一切的监管,是为了控制银行为 了追逐盈利而过度承担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根本上是为了让公众相信,你们的存款是安全的,随时可以来换取现金。让存款保持“信息不敏感”特征,从而继续履行货币职能,保持社会经济稳定。 ( 2 )管制。管制主要是指价、量这两方面,当局给予限制或官定,不完全由市场自由竞争,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保障整个体系的稳定。比如,长期以来,很多国家或地区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给予一定的管制,对银行准入门槛给予一定的管制,这分别构成价、量两方面的管制。甚至一些更为具体的细节,比如直接对银行的信贷规模、网点数量、经营地域给予行政管制。 如果准入或利率不予管制,彻底放开,有可能会出现银行数量过多,竞争过度的局面。存款利率可能显著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压缩银行利差。这是不是银行“还利于民”呢?最后实则未必。部分银行为保持盈利水平,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开始放松信贷标准,将贷款投放给高风险领域,博取更高贷款收益率,最后它可能会面临资产质量恶化的后果。几个发达国家或经济体的利率市场 化经验表明,银行都不是死于息差过小,而是死于息差过小倒逼的贷款乱投放。所有的经营不善都可能会导致动摇公众对存款的信心,于是也就侵蚀了银行业存在的根本逻辑。因此,银行业一般不允许彻底的自由竞争。 其实,对价、量不予管制,彻底放开,在很多行业其实是非常正常的市场化现象,自由竞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但代价是部分竞争失败的企业会被淘汰。但银行业的要害在于存款的安全性,一旦银行破产,存款化为废纸,意味着社会部分流通的货币突然消失,外部影响较大。而且,哪怕极少数银行破产还可能导致公众对全行业信心动摇, 转而去挤兑其他健康的 银行,导致风险传染和扩大。因此,银行不能通过自由竞争来“还利于民”。人们也探索过既允许自由竞争,又能保护存款的两全方案,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但截止目前仍然未成为完美解决方案。 当然,过度管制也影响市场效率。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过去贷款利率人为设得过低时,无法覆盖相对高的中小企业风险,导致银行无法对中小企业实现风险定价,最终陷入“利率越低越无法支持中小企业”的怪圈,是一种效率的损失。因此,各国都先后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市场效率,但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银行业的彻底自由化,依然不同程度实施准入、利率等方面的管制。 管制 还带来了一个副产品:管制利润,或叫特许利润、特许价值、特许权价值。完全自由竞争可以使行业参与者的经济利润最终趋于零,那么反过来,行业管制必然导致经济利润长期为正,是为特许利润。表现在具体财务数据上,即银行业 R OE 水平普遍高于实业,比如我国银行业 R OE 近年保持在 1 5 % 左右,显著高过实业。这就是当局管制带来的胡萝卜。 ( 3 )小结:监管与管制 人类银行业经历过没有监管和管制的蛮荒时代,史称自由银行制度,没有监管部门,也没有同业市场可以江湖救急,更没有央行作为最后救助人,所有银行签发五花八门的凭证(银行券,亦即存款 ),信用水平高低不一。银行倒闭时有发生,存款变废纸,导致社会经济动荡。一次次银行危机代价惨重,货币的消失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紊乱,产出快速收缩。 政策当局一直在竭力避免银行危机。几百年的惨痛教训,慢慢形成了现有的这一整套监管与管制体系,对银行经营各方面形成紧箍咒,防止银行为追逐盈利而过度扩张,过度承担风险,最后陷入系统性银行危机。但这些监管与管制最后也形成了特许价值,由银行享受。这仿佛是一次交换:银行经营货币,为社会经济注入流动性,并为此享受国家授予的特许价值。 二、影子传说:被偷走的胡萝卜 但监管与管制带来的 特许价值,是一块丰厚的利润,对很多资本来说是难以抗拒的诱惑。而且,行业管制使这一群享受特许价值的参与者,共同形成一种类似卡特儿的市场结构:参与者维持一种供给、价格的联盟,保障了整个行业的特许价值,但行业内部仍然会有激烈的竞争,所以我们看到银行业一边被批评垄断,一边又是银行业务员们为拼抢客户而惨烈竞争。为了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随时会有联盟成员试图突破监管或管制规定,谋取更多业务。换言之,这种联盟内部本身有天然的不稳定性。 此外,在联盟外部的垂涎者,也有很大的动机想参与进来。虽然他们被管制政策阻挡在门外,但依然 不甘心,不断尝试通过各种手法突破管制,以便在这个诱人的卡特儿中分一杯羹。 一旦监管与管制的力量有所放松,联盟内部、外部的突破行为就开始冒头,这便是过去几年中我国金融体系出现的现象,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年经历过。我们分别将联盟内部、外部的扩张行为,称为银行影子和影子银行。虽然这些业务令人眼花缭乱,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都是上一章所介绍的,银行的秘密。 分析的起点,是一张传统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它来自我们上一章的例子: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1000 元 存款 1100 元 股东 100 元 1 、银行影子:表内部分 各类监管与管制措施,制约了银行投放信贷。比如,为控制流动性风险,过去有存贷比监管,还有资本充足率、不良率、信贷额度等监管或管制。这些措施均对银行放贷构成制约,不可能无度放贷。但在我国过去几年经济发展中,对信贷的需求非常旺盛。除正常的实体企业融资外,僵尸企业、政府背景项目等利率不敏感的预算软约束部门也大量融资, 使我国信贷需求常年处于不正常的高位。而由于这些预算软约束部门往往带有政府隐性担保(或者银行认为它们有政府隐性担保),因此虽然监管严禁信贷投入,但银行还是乐于给予放款。 为突破监管 限制,实现进一步信贷扩张,“非标准化债权”应运而生。早期最典型的非标做法,就是银行先通过买入返售资产、应收款项投资等科目,把资金投放给一个 S PV (信托计划为主,后来还会有券商、基金子公司的资管产品),然后 S PV 再把资金投放给借款企业。 其间, S PV 仅承担通道功能,协助实现资金投放。所以,非标本质,穿透来看,是银行投放资金给借款企业,跟贷款无异。但是,监管指标却差别巨大:非标表面上不是贷款,不用参与存贷比、不良率等监管指标的计算,也不占用信贷额度,还不受信贷投向政策制约,风险权重起初也按同业资产来计,不用 像信贷那样计 100 % ,也节省了资本占用。因此,通过把贷款包装成非标,可以美化一系列贷款相关的监管指标,对于银行而言真是皆大欢喜。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800 元 非标 200 元 存款 1100 元 股东 100 元 通过把部分贷款包装成非标,很多监管指标又有了空间,就可以继续扩张业务。所以说,任何基于表面会计科目的监管都是不严肃的。通过变换科目名称就绕开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没有被贯彻。监管部门发现问题后,及时跟进,规范了银信合作。但是, 2 012 年开始,能够充当通道功能的 S PV 日益增多,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不归银监部门管辖,几乎不可能实现穿透,也就不可能实现“实质重于形式”。于是,非标继续大行其道。直至2 014 年初,监管部门加强了同业业务的监管,非标投资激增的势头得到遏制,但仍在上升。 我们再看看上例中的资产负债表,在现实中是什么样子。可惜,在全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无法单独析出同业投资或非标投资,而是全部笼统地归入“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之中。该科目还包括了其他对非银金融的传统同业业务,比如银行对非银金融机构的直接投放、放贷等,因此不完全准确,但这些传统业务相对有限,因此该科目的大致趋势更大程度上是由银行资产投放SP V 借款企业同业投资决定的。从数据上看,该科目占总资产的占比在 2 012 年开始快速上升, 2 015 年开始加速激增(主要是表内的委外投资所致,以及同业理财等,也包括于本科目中)。 2 016 年开始,该科目占比缓慢回落 ,但目前仍处高位。 (数据来源: WIND ) 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信贷收支表中,有一个更为接近同业投资、同业非标的科目,即“股权及其他投资”,该科目占全部资产运用的比例,也显示出几乎一致的趋势。 (数据来源: WIND ) 因此,银行在前几年通过表内同业投资等方式,绕开信贷的监管约束,额外扩张了资产业务,其规模达到全行业总资产的 1 0 % 左右。截止 2 017 年末,表内影子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为: 科目 金额 占比 科目 金额 占比 准备金和现金 25.61 10% 企业个人存款 153.2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