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__构建碳计量体系以量化促信任_16页_1mb.pdf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2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目录 内容摘要 1 前言2 第一部分 :融资排放量计量的原因和定义 4 第二部分:如何着手计量融资排放量 7 前景展望9 联系人 10 尾注 11 1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01 03 02 04 05 内容摘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0月26日发布排放差距报告2021。该报告称,按照目前世界各国的减 排措施,至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7 摄氏度,远高于巴黎协定控制全球气温上升的目标,将 导致灾难性的气候变化。 1 通过参照巴黎气候协定1.5温控目标设定的减排投资组合,金融机构可在推动未来十年全社会发 生迅速、系统性变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并在2050 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为证明其净 零排放目标已取得切实进展并将战略承诺转化为可持续投资,金融机构应从计量融资排放量(financed emissions)和达到可计量的短期目标着手。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融资排放量计算是一项技术要求颇 高,并高度依赖数据的活动。由于缺乏统一的全球计量标准、可获取的共同数据库以及一致的投资组合关 键指标,该工作一直存在障碍。尽管面临诸多挑战,金融机构仍需在未来五年内取得重大进展,以维持其 减排与净零排放目标的可信度,因此行动速度至关重要。 当前,金融机构可尝试利用多种全新解决方案和计量标准。尽管收集数据、评估其完整性并识别差距耗时 耗力,但已做出减排战略承诺并受到监管约束的金融机构需积极推进自身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收集工作,与 其他金融机构共同行动,领导构建行业标准框架。 如今,金融机构可采取有效的融资排放计量方法提高其减排与净零排放进展的可信度,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具体措施: 根据气候变化目标制定战略和打造业务模式 意识到融资排放量计量并与温度保持目标一致是一项全新的重要职责 确定投资组合所包含碳密集型资产的范围并扩大净零排放承诺的领域和风险敞口 明确数据源并采用近似法等变通方法克服数据差距 参照最常见的科学方法计算排放量并达成行业统一意见 2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前言 为避免气候变化地球产生严重影响,我们必须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 的范围内, 这意味着到2030 年,全球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应在2010 年的基础上几乎减半。 2 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渠道,并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如其他组织一样,金融 机构亦通过其业务活动直接产生温室气体。更关键的是,通过投资组合交易而间接产生的GHG排放量可 能是金融机构自身业务运营所产生GHG排放量的数倍。 3 通过参照巴黎气候协定中1.5 的全球变暖幅 度上限设定投资组合碳排放量,金融机构可在推动全社会未来十年发生迅速、系统性变革方面发挥重要作 用,从而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并实现净零排放。金融行业对这一挑战尤为关注,同时承诺为打造全球绿色经 济贡献一己之力。 众多金融机构已加入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FANZ)、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以及碳 核算金融联盟(PCAF)等重要行业倡议组织。 越来越多的 4 金融机构已承诺在2050 年或在此之前实现投资组合净零排放,少数金融机构已开始计量其融 资排放量。然而,除非金融机构参照巴黎协定制定优于当前承诺的可衡量中期温度目标,并获得投资 组合以及长期承诺的支持,否则衡量其融资排放计量和净零排放承诺便缺乏可信度。履行净零排放承诺需 要在多个方面取得进展: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转良好,以及计量GHG排放量 和衡量温度目标一致性的方法稳健可靠。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在证明其净零排放目标已取得切实进展并将承诺转化为可持续投资时所面临的压力与 日俱增,主要体现为以下四大关键挑战: 为助力如期实现既定净零排放目标,金融行业需要有来自本国及国际社会长期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金融市场参与者尚不明确减排技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以及其对碳密集资产和高难度减排 领域产生影响的速度和规模; 所有组织将需要以协调一致的方式优化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战略,以确保其借贷和投资支持公平 气候转型、践行净零排放承诺,从而将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动荡影响最小化; 所有金融机构需要恪守统一的全球融资排放计量标准,通过共同数据库获取数据并实施稳健可靠的计量 数据报告框架。 3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符合净零排放目标的科学指标层出不穷。巴黎协定资本转型评估工具(PACTA)以及科学碳目标倡议 (SBTi)等有利于应对“投资组合暖化(portfolio warming)”的方法日益普及,但尚未大规模运用。在 缺少行业及交易对手方大量现有和前瞻性数据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面临无法计量融资碳排放量和满足中期 目标的难点。 尽管金融服务业已做出野心勃勃的承诺,但如果缺乏行业协 作和清晰的标准,其仍将难以积极推进全球净零排放目标的 实现。 尽管此等计量标准的推出时间尚无定论,但金融机构应着手 准备其整个业务链条所涉及的排放数据,着手开展融资排放 计量工作,并将净零排放长期承诺转化为多个可衡量的短期 里程碑。 本报告第一部分阐述金融机构计量其金融资产交易、贷款以 及投资组合碳足迹的原因和定义,并全面考量制定统一计量 标准的数项行业倡议。第二部分探讨金融机构如何在缺乏全 球统一计量标准的情况下取得融资排放计量工作的进展,以 及如何通过自行设定中期目标建立领先地位。 实现净零排放远大目标的途径* 由于定义和指标方面的差异, 减排与净零排放目标的可信度 不高,疑虑颇多。 安东尼奥 古 特雷斯 联合国秘书长 5 本报告着重探讨最后一项挑战,即融资排放计量以及金融资产交易、贷款 和投资组合的碳足迹计算对金融机构所构成的挑战。 * 资料来源:Calling for a High Ambition Path to Net-Zero, IIF. Ambition_Path_to_Net_Zero.pdf 脱碳 最终目标:净零排放 净零排放 实现净零排放远大目标的途径 基于科学共识实现业务和 价值链脱碳 巴黎气候协定1.5目标 碳排放总量 碳中和(抵消) 碳排放总量 补偿(避免/减少碳排):期望 对全球CO 2 e 预算的影响 碳减排额 度的使用 脱碳并逐步中和不可减少碳排放量, 从而实现净零排放这一最终目标 脱碳、碳中和,以及对旨在实现净零 排放目标的所有减排措施做出补偿 净零排放 金融机构二氧化 碳当量(CO 2 e) 排放量 (单位:吨) 尽管难以实现,所有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参与。适用于数个 倡议组织所定义的范围 1 、范围2和范围3碳排放活动。 通过全力推进价值链脱碳大幅减缓大气层中 的CO2e总量增速 通过全力推进价值链脱碳大幅减缓大气层中 的CO 2 e总量增速 通过逐步去除CO2e减少大气层中的CO 2 e总量 不适用 高质量碳抵消 通过全力推进自身价值链脱碳大幅减缓大气层中的 CO 2 e总量增速 通过抵消CO 2 e减少大气层中的CO 2 e总量(通过植树造 林等自然去除方法)或尽快采用直接碳捕获等技术 支持其他组织避免碳排放和保护自然(如避免森林砍 伐)以及减排(如转而采用低碳技术) 高质量碳抵消 高质量避免和减少碳排放 4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为减轻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 的范围内,在2050 年之前实现净零GHG排放是其中一大举措。为实现这一目标,2030年的GHG净排放量需在2010 年的基础 上减少约45%,并在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 6 当前,实现2050 年净零排放目标任重道远。根据联合国分析,目前已偏离原定“2030年全球减排量低于 2010年排放水平近一半”的目标,实际情况甚至可能会高出16%。 7 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 排放目标,排放轨迹继续反其道而行之,使全球变暖幅度朝着高于工业化前水平2.7 的范围迈进。 8 这凸显了挑战的艰巨性。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各界在致力于脱碳 的同时亟需迅速开展影响深远的净零排放转型。 整个社会以及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投资者、决策者 和客户)寄望于金融机构通过调动资本和再投资支持净零排放转 型,从而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贡献一己之力。在理想情况下,金融 机构的应对方式能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 为实现这一目标,金融机构首先需要计量其融资排放量,以了解其 现有金融资产交易、贷款和投资活动的气候影响。 各个金融机构的GHG碳足迹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的碳排放: 范围1业务活动直接产生的碳排放 范围2 间接产生的碳排放(如能源消耗) 范围3间接负责的整条价值链所涉碳排放,其中,源自金融 资产交易、贷款和投资活动的碳排放通常占最大比重 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机构范围3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两种范围 的碳排放量。这导致将范围3融资排放量纳入承诺成为其净零排放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迄今为止,仅有寥寥数家金融机构计量其所有投资组合的碳足迹,对此进行报告和披露的金融机构更是屈 指可数。但来自利益相关者要求其解决这一问题并提高净零排放计划可信度的要求日趋紧迫。 必须明确的是,尽管各国可能会采 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我们致力 于实现此等方法的互用性。“互用 性”一词表明我们更加注重成果, 而非特定规则的协调性和一致 性。因此,我们的目标并非制定完 全一致的规则,而是朝着同一个 方向迈进并实现互用性。 Matt Swinehart 美国财政部国际金融市场代理副助理部长 9 第一部分:融资排放量计量 的原因和定义 5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迎接碳排放计量和披露挑战 为满足利益相关者期望以及针对投资组合碳排放计量和披露的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应学会如何: 从客户等外部数据源收集特定的可持续发展数据 精确计量所有投资组合在多个气候情景下的碳足迹 采用可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对比的方法报告投资组合的温度目标一致性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收集碳排放数据的治理框架和一致的计量与报告投资组合目标的全球公认方法,金融机 构在数据收集和数据对标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金融机构要么延缓行动,要么暂时搁置该项工作。 寻求统一计量标准 在监管要求不断完善的同时,行业倡议组织亦在推动气候风险和 机遇披露方面进展显著。例如,由TCFD于2017 年发布的温室气体 核算工具(GHG Protocol)现已广泛普及。 通过参考TCFD的披露建议,各大组织可在了解长期气候风险和机 遇的情况下,确保其利益相关者更加明确气候风险敞口。 尽管TCFD提出的建议奉行自愿原则,但其备受决策者推崇,英国 政府提议 11 在2022 年成为首个实施强制性TCFD披露要求的G20国 家。 随着助力金融机构量化和衡量温度目标一致性或调整投资组合碳 足迹的行业标准相继出台,一些行业倡议应运而生,其中包括: 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 PACTA方法 12 欧洲银行管理局(EBA)关于ESG风险的第三支柱披露标准,以及 PCAF全球金融行业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准 13 金融是推动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的关键驱动因素。唯有携手采 用统一的科学方法了解并解决 问题,银行才能够减少共同的 融资排放。 Alison Rose NatWest集团首席执行官 10 6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SBTi SBTi是碳信息披露项目组织、联合国全球契约、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一项倡议, 亦是聚焦净零排放行动的非盈利组织全球商业气候联盟(We Mean Business Coalition)所做出的承诺之 一。SBTi大力推广减排最佳实践并提倡基于气候科学设定净零排放目标,各大金融机构可加入该倡议,通 过自主评估和验证净零排放目标减少GHG排放。 PACTA PACTA是支持金融机构衡量其贷款组合在多个关键气候领域和技 术中与气候情景一致性的方法,是由非盈利性智囊团2Investing Initiative与来自银行、学术界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众多利益相关者 共同出资确立。 EBA第三支柱披露标准 EBA拟于2021 年就ESG风险、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发布第三支柱 披露要求,并于2022 年3月就第三支柱披露实施技术标准(ITS) 草案公开征集意见。该ITS草案提出了针对气候变化所涉转型风险 和物理风险的可比量化披露,包括碳资产和受气候变化影响资产 的风险敞口。 因此,EBA认为 14 PCAF全球金融行业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 准是金融中介机构可用以衡量融资排放量从而管理和监测气候 风险的合理标准。 PCAF全球金融行业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准 PCAF全球金融行业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准(以下简称“标 准”)不但得到EBA的认可,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亦对其赞誉 有加。PCAF标准采用以下两大变量计算融资排放量:归因因素 (即机构通过贷款或投资产生的财务权重)以及公司或计量资产 的排放因子。 在实际的资本流动中则需要先 进行一些投资,以便获得投资 者希望获取的信息。一些地区 尚未建立披露机制与制度,这 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不可接受 的,因此,他们在投资时不会考 虑这些地区。设定最低标准并 提供技术支持以通过多种形式 分享经验,从而帮助所有地区形 成共同标准至关重要。 Rupert Thorne 金融稳定委员会副秘书长 15 中国碳排放计量洞察: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颁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到“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包括: 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深化核算方法研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支持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 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推动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 在中国,金融行业监管机构鼓励但是未强制要求披露投融资活动的环境影响。2021年年初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编制下发了 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方案、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操作手册(试行) 和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 部署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相关金融机构对经营活动和投融资活动的环境影响 及碳排放进行核算。目前,已经有部分上市金融机构主动披露部分范围1和范围2排放量,少数金融机构披露有限的范围3 排放量(比如特定贷款或者特定投融资活动的碳排放量)。 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导下,我们相信未来主动计 量与披露融资碳排放量的金融机构将越来越多,披露范围将越来越广。 我们观察到,尽管披露范围3排放量,特别是其中关键的融资排放量(financed emissions)的金融机构数量以及披露范围 均较少,但部分行业领先的金融机构已经着手融资排放量数据的收集与准备工作。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监管机构 和其他各利益相关方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碳达峰大背景下自身战略转型的需要,摸清融资排放量,包括金融资产、贷款 和投资组合的碳排放量,可以为精细化风险管理、科学的投资决策和业绩评价提供依据和支持。 7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金融机构面临着来自计量和报告碳排放压力的严峻挑战。即使采用SBTi、PACTA或PCAF等新兴计量标准 预估其所有金融资产交易、贷款和投资组合相关的排放,情况也颇为复杂。这些标准相对新颖且仍处于发 展阶段,因此对于哪些标准将得到全球金融机构认可尚无定论。 尽管尚未确立统一的全球计量标准,但金融机构也应着手准备其融资排放量数据,原因在于: 当前,金融机构可着手采用的全新解决方案和不断完善的计量标准(如SBTi、PACTA或PCAF)层出不穷 无论金融机构于何时就特定标准达成一致意见,数据收集都至关重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须对其数据完 整性和差距进行评估,这些工作耗时耗力,但却必不可少 若未开展数据准备工作,金融机构将难以证明其净零排放目标已 取得实质性的中期进展。通过准备数据,金融机构可强化其ESG 可行战略,识别减排难度较大的领域,确立碳交易战略,从而推 动其所有投资组合在2050 年或在此之前实现净零排放 制定稳健可靠的融资排放量计量方法可从以下五项具体措施入手。 措施1:根据气候变化目标制定战略和打造业务模式 金融机构需考量其业务模式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韧性,并就气候变 化和低碳、清洁技术转型设定战略目标。 融资活动应优先考虑财务回报、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管理、现有投资 组合脱碳(从高碳行业撤资以及引导绿色产业)和调整资本利用, 以加速气候转型。 措施2:意识到融资排放量计量并与温度目标保持一致是一项全新的重要职责 此前无需计量和报告投资组合碳足迹的金融机构应意识到,面向数个关键利益相关者履行全新核心职能是 其职责所在。 全新职能的核心职责包括收集、管理、分析和报告大量数据,与其投资组合所涉及的多个部门利益相关者 及众多外部客户组织携手合作,以及开发旨在提高数据整合准确性和颗粒度的新工具与技术。 对于企业而言,在设定目标时面临 的最大挑战是数据质量。通过引导 (而非监管),标准化可对解决公 开信息不足和提高信息粒度大有 脾益。 Genevive Pich 富国银行常务总监兼ESG解决方案、企业和投资 银行负责人 16 第二部分:如何着手计量融资 排放量 8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措施3:确定投资组合所包含碳密集型资产的范围并扩大净零排放承诺的领域和风险敞口 考量投资组合中的资产类型,确保已将所有碳密集型资产和风险敞口纳入其中,然后选择合理方法计量各种资产的排放量。 随后,金融机构应仔细考虑选择披露和报告哪些指标,确保与其温度目标一致性。 措施4:明确数据源并采用近似法等变通方法克服数据差距 明确所有排放相关数据的可用性。原始数据通常来源于金融机构本身及其借款方或投资对象。但许多投资组合往往涉及数以千 计的发行人和中小型企业,从而导致在数据覆盖范围和数据质量方面极具挑战。并非所有借款和投资对象都会生成或保存排放 相关信息,部分交易对手方甚至尚未充分了解其面临的气候风险。 当数据质量欠佳或缺乏完整性时,金融机构应在承诺逐步完善数据的同时,通过作出条理清晰的假设、使用替代数据和评估数 据质量克服这些数据差距。 措施5:参照最常见的科学方法计算排放量并达成行业一致意见 对于利益相关者而言,金融机构采用当前全新的GHG科学核算方法为排放数据初步准备工作提供指引既是明智之举,亦是强有 力信号。因此,金融机构迅速采取行动至关重要。 许多金融机构均需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 但尚未采用既定科学框架或选择延迟计量碳足迹的金融机构则面临多重风险,包括: 因净零排放承诺缺乏可信度或被视为行动迟缓而导致的声誉风险 面临未来特定标准或监管要求的风险 当金融机构在同一个公司或项目中既持有股权又负有债务时,则会面临重复计算排放的风险 尽管当前存在众多常见方法,但大多数金融机构仍试图采用一致方法计量融资排放量,原因在于其希望计算源自交易对手方或 其实际风险暴露资产的排放比重(运用“归因因素”概念)。 在采取前述措施后,金融机构便可通过将归因因素乘以各个项目或各项交易的排放量着手计量其投资组合中各风险敞口或资产 的融资排放量。 中国碳排放计量洞察: 中国多家金融机构对于发展绿色金融均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包括深入推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业 务体系等。围绕绿色金融战略的实施,中国多家金融机构也相应调整组织架构,配置了专门的人才和职能部门开展相关工 作。即中国多家金融机构已经逐步采取上述措施1和措施2。 战略的落地需要配套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对于绿色金融战略而言,“绿色”金融产品的定义与计量必不可少。因此,投 资组合中碳密集资产风险敞口的梳理、融资排放量计算是衡量和评价绿色金融战略实施的关键步骤,即上述措施3、措施4 和措施5。 同时,政府对于绿色金融提供相应的激励和优惠支持,金融机构也有动力精准统计相关碳排放数据,利用优惠政策降本增 效。比如2021 年11月8日,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 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该政策提到“金融机 构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后,需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 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 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因此计划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银行,需先落实相关信息的统计工作。 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在实施上述措施3、措施4和措施5过程中均面临挑战,包括缺乏来源于投资对象的数据、难以选择合理 的计算方法以及缺乏行业统一标准等。我们建议金融机构可以先从特定投资组合入手,参考国际通用的做法和中国人民银 行发布的技术指南试行,再逐步推进较全面的融资碳排放量计量和系统建设。 9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当前,一些总体原则已在全球范围内 达成共识,但具体细节仍存在细微差 异。尽管紧迫感和筹备情况因地区而 异,但在我看来,这并非取得成功的障 碍。最重要的是,金融行业应继续就 基本问题达成国际共识。 Holger Schulte Commerzbank AG战略、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负责人 17 前景展望 金融机构可着手采用本报告所述的五项具体措施制定 稳健可靠的融资排放量计量方法。为尽其所能为全球 净零排放目标贡献一己之力并满足监管要求,金融服 务行业亟需携手合作,以制定计量、管理和减少/降低 金融系统所涉融资排放量和气候风险的解决方案。 德勤可助力金融行业开展讨论并达成共同标准。 德勤中国服务介绍: 德勤中国在金融行业具有多元的专 业服务能力,强协同效应的资源管 理架构。德勤围绕客户需求,发布 了绿色金融“端到端”创新服务方 案,针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对 金融业的影响,覆盖贯穿战略、执 行、披露全流程的服务,包括绿色 金融战略规划、绿色金融管理体系 搭建、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气候 风险压力测试、绿色金融管理系统 规划、设计和实施、气候与环境信 息披露服务等。 作为“端到端”创新服务方案的一 部分,德勤中国在融资碳排放计量 方面,已经帮助一些领先金融机构 量身定制了方案,包括对标分析、 数据整理、系统更新等。我们愿意 帮助更多金融机构开展讨论并达成 共同标准。 10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联系人 Hans-Juergen Walter 全球金融服务业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 德勤德国 hawalterdeloitte.de Anna Celner 全球银行与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 德勤全球 acelnerdeloitte.ch Alexander Schroff 总监 德勤德国 aschroffdeloitte.de Rutang Tahanwalla 总监 德勤英国 rthanawalladeloitte.co.uk 感谢德勤德国Elena Theodorou 对本报告所作出的贡献。 吴卫军 副主席 金融服务业主管合伙人 德勤中国 +86 10 8512 5999 谢安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主管合伙人 德勤中国 +86 10 8520 7313 顾玲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 德勤中国 +86 10 8512 5340 宋汀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 德勤中国 +86 10 8512 4490 报告原名Tackl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t-zero transition:How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can boost credibility through measurement,由德勤全球可持续发展服务团队撰写,德勤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团队进行中文翻译 并增加本地洞察。 11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尾注 1.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FCCC), September 2021: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under the Paris Agreement”- unfccc.int/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cma2021_08_adv_1.pdf 2.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ipcc.ch/report/ar6/wg1/downloads/report/IPCC_ AR6_WGI_Full_Report.pdf 3. Climate non-profit organisation CDPs Financial Services Disclosure Report 2020, 6fefcbb86e61af1b2fc4- Disclosure-Report-2020.pdf?1619537981 4. At the time of publication, 76 banks from 35 countries have now joined the UN-convened Net Zero Banking Alliance, representing 35% of global banking assets unepfi/net-zero-banking/members/ 5. James Pickard, Camilla Hodgson and Leslie Hook, “India steps forward with new client pledge at COP26”, The Financial Times, 1 November 2021, 6.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ipcc.ch/report/ar6/wg1/downloads/report/IPCC_ AR6_WGI_Full_Report.pdf 7.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FCCC), September 2021: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under the Paris Agreement,” unfccc.int/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cma2021_08_adv_1.pdf 8. UNFCCG Report, September 2021 9. IIF Annual Membership Meeting, “In search of global coordination” session. October 14, 2021 10. “Coalition of banks launches guide for industrys transtition to Net Zero,” Bank of America press release. October 21, 2021. transition- to-n.html 11. UK TCFD adoption, gov.uk/government/consultations/mandatory-climate-related-financial-disclosures-by-publicly- quoted- companies-large-private-companies-and-llps 12. PACTA for banks, 13. PCAFs The Global GHG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GHG- Standard.pdf 14. The EBA Report on Management & Supervision of ESG Risks for Credit Institutions & Investment Firms 2021,eba.europa. eu/sites/default/documents/files/document_library/Publications/Reports/2021/1015656/EBA%20Report%20on%20ESG%20 risks%20 management%20and%20supervision.pdf 15. IIF Annual Membership Meeting, “In search of global coordination” session. October 14, 2021 16. Genevive Pich was interviewed by Deloitte via phone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on October 18, 2021. 17. Holger Schulte was interviewed by Deloitte via phone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on October 26, 2021. 12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办事处地址 合肥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潜山路111号华润大厦 A座 1506单元 邮政编码:230601 电话:+86 551 6585 5927 传真:+86 551 6585 5687 香港 香港金钟道88号 太古广场一座35楼 电话:+852 2852 1600 传真:+852 2541 1911 济南 济南市市中区二环南路6636号 中海广场28层2802-2804 单元 邮政编码:250000 电话:+86 531 8973 5800 传真:+86 531 8973 5811 澳门 澳门殷皇子大马路43-53A 号 澳门广场19楼H-L座 电话:+853 2871 2998 传真:+853 2871 3033 蒙古 15/F, ICC Tower, Jamiyan-Gun Street 1st Khoroo, Sukhbaatar District, 14240-0025 Ulaanbaatar, Mongolia 电话:+976 7010 0450 传真:+976 7013 0450 南京 南京市 建邺区江东中路347 号 国金中心办公楼一期40层 邮政编码:210019 电话:+86 25 5790 8880 传真:+86 25 8691 8776 宁波 宁波市海曙区和义路168号 万豪中心1702 室 邮政编码: 315000 电话:+86 574 8768 3928 传真:+86 574 8707 4131 三亚 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新风街279号 蓝海华庭(三亚华夏保险中心)16层 邮政编码:572099 电话:+86 898 8861 5558 传真:+86 898 8861 0723 上海 上海市延安东路222 号 外滩中心30楼 邮政编码:200002 电话:+86 21 6141 8888 传真:+86 21 6335 0003 沈阳 沈阳市沈河区青年大街1-1号 沈阳市府恒隆广场办公楼1座 3605-3606单元 邮政编码:110063 电话:+86 24 6785 4068 传真:+86 24 6785 4067 深圳 深圳市深南东路5001 号 华润大厦9楼 邮政编码:518010 电话:+86 755 8246 3255 传真:+86 755 8246 3186 苏州 苏州市工业园区苏绣路58号 苏州中心广场58幢A座24层 邮政编码:215021 电话: +86 512 6289 1238 传真: +86 512 6762 3338 / 3318 天津 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183 号 天津世纪都会商厦45层 邮政编码:300051 电话:+86 22 2320 6688 传真:+86 22 8312 6099 武汉 武汉市江汉区建设大道568号 新世界国贸大厦49层01室 邮政编码:430000 电话:+86 27 8538 2222 传真:+86 27 8526 7032 厦门 厦门市思明区鹭江道8号 国际银行大厦26楼E单元 邮政编码:361001 电话:+86 592 2107 298 传真:+86 592 2107 259 西安 西安市高新区锦业路9号 绿地中心A座51层5104A 室 邮政编码:710065 电话:+86 29 8114 0201 传真:+86 29 8114 0205 郑州 郑州市金水东路51号 楷林中心8座5A10 邮政编码:450000 电话:+86 371 8897 3700 传真:+86 371 8897 3710 北京 北京市朝阳区针织路23号楼 国寿金融中心12层 邮政编码:100026 电话:+86 10 8520 7788 传真:+86 10 6508 8781 长沙 长沙市开福区芙蓉北路一段109号 华创国际广场3号栋20楼 邮政编码:410008 电话:+86 731 8522 8790 传真:+86 731 8522 8230 成都 成都市高新区交子大道365号 中海国际中心F座17 层 邮政编码:610041 电话:+86 28 6789 8188 传真:+86 28 6317 3500 重庆 重庆市渝中区民族路188 号 环球金融中心43层 邮政编码:400010 电话:+86 23 8823 1888 传真:+86 23 8857 0978 大连 大连市中山路147 号 申贸大厦15楼 邮政编码:116011 电话:+86 411 8371 2888 传真:+86 411 8360 3297 广州 广州市珠江东路28号 越秀金融大厦26楼 邮政编码:510623 电话:+86 20 8396 9228 传真:+86 20 3888 0121 杭州 杭州市上城区飞云江路9号 赞成中心东楼1206 室 邮政编码:310008 电话:+86 571 8972 7688 传真:+86 571 8779 7915 哈尔滨 哈尔滨市南岗区长江路368号 开发区管理大厦1618 室 邮政编码:150090 电话:+86 451 8586 0060 传真:+86 451 8586 0056 13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关于德勤 Deloitte(“德勤”)泛指一家或多家德勤有限公司,以及其全球成员所网络和它 们的关联机构(统称为“德勤组织”)。德勤有限公司(又称“德勤全球”)及其 每一家成员所和它们的关联机构均为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法律实体,相互之间不因 第三方而承担任何责任或约束对方。德勤有限公司及其每一家成员所和它们的关联 机构仅对自身行为及遗漏承担责任,而对相互的行为及遗漏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德勤有限公司并不向客户提供服务。请参阅 了解更多 信息。 德勤是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机构,为客户提供审计及鉴证、管理咨询、财务咨询、 风险咨询、税务及相关服务。德勤透过遍及全球逾150 个国家与地区的成员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