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1_419页_5mb.pdf
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科研成果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21 课题负责人:李海峥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21 年 12 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央财经大学 提供项目资助 “中国人力资本的度量及其深入研究 ” 课题组成员名单 项目负责人 李海峥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项目主要成员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Belton Fleisher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2008-)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系教授 Barbara Fraumeni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2008-) 美国南缅因州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荣誉退休教授 刘智强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2008-)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经济系教授 ( 终身教授 ) 王小军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2008-) 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经济系副教授(终身教授) Cynthia Bansak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2018-) 圣劳伦斯大学经济学教授( 终身教授 ) 汪雪菲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2012-) 杨帆征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副 教授( 2013-) 贾 凝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2015-) 尹妮娜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2015-) 黄 忱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2019-) 陈玉龙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2020-) 张 亿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2020-) 2021 项目组学生成员 项目管理委员会: 组长:钟昊 成员:郭鑫伟 张哲彬 常晓雪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20级硕士生: 陈一帆 郜敬飞 何理 胡玲燕 康增秀 李文博 李一 林鸿钰 欧雅歆 邵琪 王旭 张连凤 张美莲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20级博士生: 靳晓菲 张春晓 参加项目的博士后、博士生: 马明宇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9博士研究生( 2019-) 李鑫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9博士研究生( 2019-) 许伊婷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8博士研究生( 2018-) 苏 妍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7博士研究生( 2017-) 参加项目的行政人员 黄 蓉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行政助理 /项目助理( 2015-) 赵舒佳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教务助理( 2018-) 2020 项目组学生成员 项目管理委员会: 组长:王超奇 成员:石凌雁 王涵竣 许伊婷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9级硕士生: 常晓雪 巩晓劼 郭鑫伟 洪玉凤 李莉 李若冰 黎佐 徐若鸿 石蕾 童睿 项晓宇 王子茹 钟昊 张玮 张哲彬 2019 项目组学生成员 项目管理委员会: 组长:马明宇 成员:李鑫 苏妍 徐新理 叶泽森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8级硕士生: 董娴 杜月 何晓萱 刘欢 石凌雁 唐亚冰 王超奇 王涵竣 文广垠 徐蘅 杨鸿宇 2018 项目组学生成员 项目管理委员会: 组长:苑书宁 成员:郭策 马健韬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7级硕士生: 代思瑶 黄凌宵 李鑫 刘俊建 马明宇 徐新理 叶泽森 张新 张勇 2017 项目组学生成员 项目管理委员会: 组长:孙越 成员:高有方 郭悦 毛文军 潘宏彬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6级硕士生: 耿克锐 郭策 梁霄雯 马健韬 易坤 苑书宁 张萍 2016 项目组学生成员 项目管理委员会: 组长:马丽媛 成员:卞志颖 莫苗苗 王冰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5级硕士生: 巴红臣 高有方 郭悦 毛文军 潘宏彬 孙悦 王慧英 杨毅 尹侃然 曾一思 张秋月 2015 项目组学生成员 项目管理委员会: 组长:郑翔 成员:陈兴 高强 马丽媛 宁宇哲 万溪博 颜冰 郑洋洋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4级硕士生: 卞志颖 董嘉鹏 李旺 莫苗苗 沈姝利 王冰 王翔 曾妮 张敬宜 2014 项目组学生成员 项目管理委员会: 成员:陈玉龙 尤汗青 赵海波 郑翔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3级硕士生: 陈兴 高强 高艺玮 赫倩倩 侯晓伟 黄斐斐 靳甜 李冠群 李思佳 刘梦扬 刘洋屹 麻文华 马丽媛 宁宇哲 师羽姣 石泽浩 孙艳侠 万溪博 魏洁 邢馨冉 颜冰 张跃珊 赵成 郑洋洋 周烨 2013 项目组学生成员 项目管理委员会: 成员:丁亭亭 何珺子 李波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2级硕士生: 陈淑萍 陈英华 陈玉龙 何晓娇 黄素祎 马平 孙弋文 谢里洋 叶杉 尤汗青 张超 张君武 赵海波 郑翔 2012 项目组学生成员 项目管理委员会: 成员:冯璐 何扬 李波 李文蔚 李研 刘沁怡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1级硕士生: 丁亭亭 何珺子 李峻峰 李天镜 王仕睿 武文博 2011 项目组成学生员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 究中心 2010级硕士生: 常占旺 陈孝堂 冯璐 何扬 胡波 李昂然 李力 李文蔚 李研 厉彦超 刘小阳 穆立营 吴先洲 张乐 朱霖君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2010级硕士生: 罗标 翟丽娜 张莉 2010 项目组学生成员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09级硕士生: 白晶 方婧 甘小燕 高欣 郭超 黎峻 李晋 刘天一 吴丹丹 辛媛媛 邢鹏飞 杨燕求 张晨 张凌华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2009级硕士生: 丁琳 王红玲 吴秋洁 闫小敏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卢冲妤 肖羽西 2009 项目组学生成员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08级硕士生: 陈华娟 董宇华 杜梦昕 龚金泉 姜瑞 蒋晶晶 李茜 李森 邱晨 田新平 杨默 曾参与人力资本项目的教授: 李 珊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2016-2020) 于 丽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2010-2018) 夏 芳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2013-2016) 张纲紘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2009-2015) 谢镇荣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2012-2015) Ake Blomqvist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2009-2011) 高 松 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 ( 2009-2010) 曾参加项目的博士后、博士生: 陈 兴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5博士研究生( 2015-2020) 宁宇哲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5博士研究生( 2015-2020) 郭大治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1博士研究生( 2012-2017) 裘越芳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1博士研究生( 2012-2017) 何珺子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3博士研究生( 2013-2017) 孙 越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2博士研 究生( 2013-2017) 唐 棠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1博士研究生( 2012-2016) 李 波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0博士研究生( 2011-2014) 贾 娜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09博士研究生( 2010-2013) 梁赟玲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08博士研究生( 2009-2012) 刘沁怡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生( 2011-2014) /佐治亚理工 大学博士生( 2014-2018) 张晓蓓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2009博士生( 2010-2013) 刘智勇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 2011-2013) 曾参加人力资本项目的行政人员 肖 婧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教务助理( 2010-2018) 孙蓓雯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行政助理( 2011-2016) 邓 皓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原行政 /教务助理( 2008-2011) 王瑞菊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原行政助理( 2008-2010) 历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发布特邀评论嘉宾 1 第十二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发布特邀评论嘉宾( 2020-12-05) 洪永淼 中国科学院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 Jong-Wha Lee 韩国高丽大学经济学教授 第十一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发布特邀评论嘉宾( 2019-12-14) 史耀疆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所长 第十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发布特邀评论嘉宾( 2018-12-09) 刘国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陈茁 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 第九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发布特邀评论嘉宾( 2017-12-09) 洪俊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院长 杨伟国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 第八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发布特邀评论嘉宾( 2016-12-10) 汤敏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 王伯庆 麦可思公司创始人、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第七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发布特邀评论嘉宾( 2015-12-12) Gary Jefferson 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教授 Scott D. Rozelle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李实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 第一届和第五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发布未安排特邀评论嘉宾。 辛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第六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发布特邀评论嘉宾( 2014-10-31) 韩树杰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编辑部主任 Martina Lubyova 斯洛伐克国家科学院预测研究所主任 Peter F. Orazem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 Jeffrey S. Zax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授 第四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发布特邀评论嘉宾( 2012-12-14) 侯维忠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经济学教授 李维平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人事科学院首席专家 杨涛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教授 杨燕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第三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发布特邀评论嘉宾( 2011-10-28) 赖德胜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院长 都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教授 桂昭明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发布特邀评论嘉宾( 2010-10-15) Ardo Hansson 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 赵丹玲 教育部人事司副巡视员 李月田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政策研究司副司长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 历年项目团队照片 2009项目组学生成员 (该照片拍摄于 2009 年第一届人力资本项目大会,中间是 Barbara Fraumeni 教授,已故诺贝 尔经济学奖得主 Kenneth J. Arrow 教授, Dale W. Jorgenson 教授和他的妻子 Linda。) 2010项目组学生成员 2011项目组学生成员 (以下照片是历届项目团队与 Barbara Fraumeni 教授合影。) 2012项目组学生成员 2013项目组学生成员 2014项目组学生成员 2015项目组学生成员 2016项目组学生成员 2017项目组学生成员 2018项目组学生成员 2019项目组学生成员 2020项目组学生成员 2021项目组学生成员 中央财经大学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简介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CHLR)(以下简称 “中心 ”)成立 于 2008 年 3 月,是一个以研究中国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为主要方向 的院级国际化研究中心。中心顾问由该领域的国际著名教授担任,包括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James J. Heckman教授以及人力资本计算方法终身 收入法创始人,哈佛大学 Dale W. Jorgenson 教授。 中心以科研为主导,强调国际化的前沿学术研究。中心标志性的研 究项目为中国人力资本的度量研究。 中心的教学科研成员全部为国际知名高校的终身教授或者拥有北 美或欧洲知名高校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海归学者。中心有全职教师 8 人, 特聘教授 5人及特聘研究员 5人。 中心招收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拥有完备的博士及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与美国研究类高校一致,采 用全英文授课及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 截至 2021年 9 月,中心已毕业 博士后 1人,博士生 10人,硕士生 129人。目前在校生 53人,均为全 日制学生,其中博士 后 1人,博士生 9人,硕士生 43人。 中心 人力资本的度量及其深入研究 项目 的社会影响 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中心 ”)的中国人力资本 度量研究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中央财经大学的专项资 助。该项目旨在建立中国第一套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本指数,定量描述 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及发展动态;为更深入地研究人力资本在中国经济 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一套综合度量指标;为政府相关经济社会决策提供定 量依据。同时也为中国的人力资本度量方法和指标成为国际人力资本指 标体系的一部分、为人力资本作为国民经济账户的一部分纳入到国民财 富衡量体系提供前期工作。 该项目由中心特聘教授李海峥教授主持,由人力资本收入计算法 ( Jorgenson-Fraumeni 方法) 创始人之一 Barbara Fraumeni 教授,中心全 职教授和特聘教授,以及中心全体博士、硕士研究生及行政人员共同参 与。 人力资本项目于 2009 年立项,是中央财经大学标志性成果之一, 中央财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重点支持项目。 项目连续十一年获得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进入 2019 年国家自 然 科 学 基金重点项目最后答 辩(因作者顺序标注问题未能立项)。 项目组连续 12 年每年发布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英文版)。 发布会参会人员包括诺贝尔奖得主 James J. Heckman教授、 阿罗教授(已 故)、哈佛大学 Dale Jorgenson 教授、世界银行和 OECD 官员及国外学 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贺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及众多国 内学者。 2020 年 12 月 05 日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20发布后,微博平台 上,中国新闻网根据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20的部分内容发起的话题, 引发了热烈讨论,居热搜榜单前列。截至 2020 年 12月 19日 18:00,相 关话题阅读次数高达 1783 万次,讨论次数 2306 次。近 20 家主流媒体 从不同视角对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专题报告,其中包括央广网、腾 讯 网、新浪教育、工人日报、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随后,人民网、光 明网、中国网、新华网客户端、中国青年报等 10 余家主流媒体相继转 载。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系列及历年的计算结果、中间数据、以及原始 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形成以面板数据为主的中国人力资本数据库。 相关资料及数据可以在人力资本 与劳动经济研究 中心及中央财经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数据库官方网站下载,免费供社会各界使用 ( or metadata/list.html) 。 研究成果汇编成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系列自 2009 年公开发布 以来,受到了国际、国内学术界、国际组织及我国政府部门的重视,产 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一、 与报告直接相关的论文发表 基本人力资本报告中的部分内容形成的学术论文, “基于工资的 人力资本度量:从微观个体到宏观总量 ”(李海峥,苏妍,熊咸芳, 许伊婷)已被计量经济学报录用, 2021.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s of Human Capital in China 1985-2014” (Barbara M. Fraumeni, Junzi He, HaizhengLi, Qinyi Liu) 发表于国际期刊,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 47(4) 2019,853-866.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的物质资本部分, “Physical Capital Estimates for Chinas Provinces, 1952-2015 and Beyond” (Carsten A. Holz, Yue Sun) 发表于国际期刊,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ume 51, 2018, 342-357.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的部分内 容,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 增长 兼论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形成和缩小 ” (刘智勇、李海峥、 胡永远、李陈华 )发表于 中国经济学领域权威期刊 ,经济研究 , 第三期 , 50-63页 , 2018。 人力资本项目论文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s of Human Capital in China 1985-2014: Educ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Haizheng Li, Junzi He, Qinyi Liu, Barbara M. Fraumeni, Xiang Zheng) 被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NBER)接受为 工作论文, No. w22906, 2016。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Human Capital Estimates in China: New Panel Data 1985-2010” (Haizheng Li, Qinyi Liu, Bo Li, Barbara Fraumeni, Xiaobei Zhang) 发表于国际期刊,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ume 30, 2014, 397418.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中国人力资本的度量 :方法、 结果及应用 ” (李海峥,李波,裘越芳,郭大治,唐棠 )发表于国内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第五期, 69-78页, 2014。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中国人力资本的区域分布及 发展动态 ” (李海峥,贾娜,张晓蓓, Barbara Fraumeni)发表于 中 国经济学领域权威期刊 , 经济研究 , 第七期 , 49-62页 , 2013。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Human Capital in China, 1985- 2008” (Haizheng Li, Yunling Liang, Barbara M. Fraumeni, Zhiqiang Liu, Xiaojun Wang) 发表于 国际期刊 ,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Volume 59, 2013, 212-234.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国人力资本测度与指 数构建 ” (李海峥,梁赟玲, Barbara Fraumeni,刘智强,王小军 ) 发表于中国经济学领域权威期刊经济研究, 2010 年第 8期, 并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根据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形成的论文 “Human Capital in China” (Haizheng Li, Barbara M. Fraumeni, Zhiqiang Liu, Xiaojun Wang) 被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NBER)接受为工作 论文, No. w15500, 2009。 二、著作出版及章节 基于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的部分内容撰写的 “Human Capital of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1997-2018”被 Human Capital Measurement 收录。 ( edited by Barbara M. Fraumeni, Academic Press, forthcoming 2021)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的部分内容被提交世界银行的报告 “Senior Expert to Review the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Human Capital Accounts” 所引用, 2017。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Human Capital and Physical Capital Comparison of Beijing” 发表于北京人才蓝皮书:北京人 才发展报告( 2015-2016)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基于人力资 本视角的京、津、 冀对比研究 ”发表于北京人才蓝皮书:北京人才发展报告( 2013- 2014)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中国城乡人力资本及其差异 研究 ”发表于中国经济改革与未来发展方向 首届中国留美 经济学会会长论坛文集 ,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9-227, 2012。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的北京市部分 “北京市人力资本度量研究 J-F 终生收入法的应用 ”发表于北京市组织部出版的北京市人力 资源状况蓝皮书北京人才发展报告( 2010-2011) , 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 2011。 2010年世界银行的官方研究报告国家财富的改变收录了中国 人力资本报告中的部分内容为其中一章( World Bank. The Changing Wealth of Nation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10) 。 三、与人力资本项目相关的国际国内会议 2020 年 12 月 05 日,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20在第十二届人 力资本国际研讨会发布(线上会议)。 2020年 11 月 21日 -23 日,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组织美国 南方经济学会 (Southern Economic Association)第 90届年会中的两 个会在分会( Presidential Session)讨论人力资本相关问题。 2020 年 9 月 21 日 -22 日,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由 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第 257 期双清论坛,并作题为 “经济高 质量发展与人力资本的内涵、培育及作用机制 ”的 主旨 发言 (线 上会议) 。 2019 年 12 月 14 日,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19在第十一届人 力资本国际研讨会发布。 2019 年 12 月 07 日,项目负 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由国家卫 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暨南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流动人 口健康与发展论坛,并作题为 “流动人口数据与人力资本研究 ” 的特邀发言。 2019年 5 月 31日,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由韩国首尔 大学( Korea University)组织的国际会议( Challenges to Asia and Global Economy),并作题为 “Unobserved Human Capital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China” 的论文 宣讲。 2018年 12 月 8日 -9日,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18在第十届人 力资本国际研讨会发布。 2018年 6月 8日 -10日,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由厦门 大学( the Xiamen University)、堪萨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卡内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金融 稳定中心( the Center for Financial Stability)联合组织的国际度量 学会 2018 年 会 ( Society for Economic Measurement 2018 Conference),并就人力资本的度量问题做大会主旨发言。 2018 年 6 月 4 日 -5 日,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在哈佛 大学举行的第五届世界 KLEMS 年会( the Fifth World KLEMS Conference),并就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做大会发言。 2017 年 12 月 9 日 -10 日,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17在第九届 人力资本国际研讨会发布。 2017年 7月,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第 61届世界统计 大会( 61st World Statistics Congress, Marrakech,Morocco 2017), 并作题为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s of Human Capital in China 1985-2014: Educ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的论文宣讲。 2016 年 12 月 10 日,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16在第八届人力 资本国际研讨会发布。 2016年 6月,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 2016 年中国留美 经济学会年会,并作题为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Trend of Chinas Human Capital 1985-2012: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Education, and Population Aging” 的论文宣讲。 2015 年 12 月 12 日,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15在第七届人力 资本国际研讨会发布。 2015 年 6 月 16 日,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受邀担任第五期 “名 家谈教育 -常青公益大讲堂 ”的主讲人,进行题为 “人力资本的发 展与基础教育 ”的讲座。 2015 年 6 月 6 日至 7 日,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受邀参加在陕 西师范大学举办的 “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 ”国际学术 研讨会,并作题为 “中国农村人力资本与未来经济增长 ”的主题报 告。 2014 年 10 月 31 日,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14在第六届人力 资本国际研讨会发布。 2014年 8月 27日,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由芝加哥大 学主办的 Symposium on Chinas Economy and Governance 国际会 议,并宣讲中国人力资本报告的部分内容。 2014 年 7 月 6 日至 9 日,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作为大会 主 题发言人参加第 26 届澳大利亚中国经济学会的年度会议,并 作题为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Trend of Chinas Human Capital 1985-2010: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Education, and Population Aging” 的主题发言。 2014年 5月 28日,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沪港发展联 合研究所和复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合讲座,作题为 “Human Capital Distribution and Trend in China: Where does Shanghai Stand?” 的特邀发言。 2014 年 5 月 19 日至 20 日,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在 东京举办的第三届世界 KLEMS 会议,作题为 “Human Capital Estimates in China, New Panel Data 1985-2010” 的特邀发言。 2014 年 1 月 3 日至 5 日,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 2014 费城全美经济学年会,并作题为 “Human Capital Estimates in China, New Panel Data 1985-2010” 的论文宣讲。 2013年 5月, 项目负责人 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联合国国际劳工组 织都灵培训中 心与南京财经大学在南京举办的 “劳工领域的企业 社会责任与公共政策 ”国际研讨会,并作题为 “中国劳动力人均资 本 ”的发言。 2011 年 2 月,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美国南加州大学 论坛 , US-China Institute conference on The State of the Chinese Economy: Implications for China and the World, 并作 “Human Capital in China” 的特邀发言。 2010年 12月,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 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年会会长论坛,并作题为 “Human capital and its contributions” 的演讲 。 2010 年 11 月,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 参加里斯本理事会 ( Lisbon Council)组织的在布鲁塞尔举办的 “The High-level Working Group on Skills and Human Capital” 专题会,并作题为 “Measuring Human Capital in China” 的演讲。 2010 年 8 月,项目负责人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国际收入与财富 研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IARIW)在瑞士举办的第 31届大 会,就中国人力资本度 量问题作大会发言。 2010年 7月, 项目负责人 李海峥教授应邀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 “福特班名家讲坛 ”上 作 题为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与贡献 ” 的主题演讲。 解放日报 2010年 8月 29日刊以整个版面发表 了该演讲的内容。 2010年 5月,北京市委组织部 主办的 “北京市人才发展高端论坛 世界城市,世界人才 ”特别邀请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作为大会协办单位,同时邀请中心主任李海峥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四、相关科研项目及其它 2019年 -2021年,中央财经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数据研究中 心( CEDC)与人力资本项目合作建立大型人力资本数据库。 2018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中国人力资本度量研究 “中国人力 资本的度量研究:扩展及深化 ”提供第三期为期 4年的资助( 2018- 2021年 ) 。 2013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中国人力资本度量研究 “中国人力 资本指数体系完善及其应用 ”提供第二期为期 4年的资助( 2013- 2016年 ) 。 2012 年,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应邀加入了欧盟的 “终身 学习、创新、增长、及欧洲人力资本轨迹 ”( Life-Long Learning, Innovation, Growth 奥地利 ;比利时 ;加拿大 ;丹麦 ;芬兰 ;法国 ;德国 ;希腊 ;冰岛 ;爱尔兰 ; 20 Lange, Glenn-Marie, Quentin Wodon, and Kevin Carey (2018), 2018 年不断变化的国际财富: 建设可持续的未来,华盛顿特区:世界银行。 85 意大利 ;日本 ;卢森堡 ;荷兰,挪威,葡萄牙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英国 ;美国。 欧洲和中亚地区的类别包括:阿尔巴尼亚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白俄罗斯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 那 ;保加利亚 ;克罗地亚 ;爱沙尼亚 ;格鲁吉亚 ;匈牙利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共和国 ;拉脱维亚 ;立陶 宛 ;马其顿 ;摩尔多瓦 ;波兰 ;罗马尼亚 ;俄罗斯联邦 ;斯洛伐克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 ;塔吉克斯坦 ;土库 曼斯坦 ;和乌克兰。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类别包括:阿根廷 ;伯利兹 ;玻利维亚 ;巴西 ;智利 ;哥伦比亚 ;哥斯达黎加 ;多明尼 加共和国 ;厄瓜多尔 ;萨尔瓦多 ;危地马拉 ;圭亚那 ;海地 ;洪都拉斯 ;牙买加 ;墨西哥 ;尼加拉瓜 ;巴拿 马 ;巴拉圭 ;秘鲁 ;乌拉圭 ;和委内瑞拉 RB。 1995 年海地缺少世界银行关于 GDP 的在线数据,因 此它不包括在 1995 年的比率中。 中东和北美类别包括:巴林 ;埃及 ;阿拉伯共和国伊拉克 ;约旦 ;科威特 ;马耳他 ;摩洛哥 ;卡塔尔 ;沙 特阿拉伯 ;突尼斯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也门共和国 ;吉布提 ;黎巴嫩 ;阿曼 ;和西岸和加沙。卡塔尔在 1995 年失去了世界银行在线的 GDP 数据,因此它不包含在 1995 年的比例中。 南亚类包括:孟加拉国 ;印度 ;马尔代夫 ;尼泊尔 ;巴基斯坦 ;和斯里兰卡。 1995 年和 2000 年 ,海 地缺少世界银行关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在线数据,因此它不包括在 1995 年和 2000 年的比率 中。 撒哈拉以南分类包括:博茨瓦纳 ;布基纳法索 ;布隆迪 ;喀麦隆 ;中非共和国 ;乍得 ;科摩罗 ;刚果民主 共和国 ;刚果共和国 ;科特迪瓦 ;埃塞俄比亚 ;加蓬 ;冈比亚 ;加纳 ;几内亚 ;肯尼亚 ;利比里亚 ;马达加斯 加 ;马拉维 ;马里 ;毛里塔尼亚 ;毛里求斯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尼日尔 ;尼日利亚 ;卢旺达 ;塞内加尔 ; 塞拉利昂 ;南非 ;斯威士兰 ;坦桑尼亚 ;多哥 ;乌干达 ;赞比亚 ;和津巴布韦。 6.5全国人力资本及其与 GDP、固定资本的比较 根据国家层面 Mincer 方程估算的收入参数结果和人口估算数据, 以 4.58%为折现率,我们使用 J-F 方法估算出( Jorgenson 和 Fraumeni, 1992)国家层面的人力资本存量。 2000 年以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 五种受教育程度的划分:未上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从 2000年开始,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被细分为大专( 3 年制大学)和本 科( 4 年制大学)及以上两类 21。我们采用这六种受教育程度的划分来 计算国家层面的人力资本。 从图 6.5.1 和图 6.5.2可以看出,我国人力资本存量要远远高于总物 质资本存量。这并不奇怪,因为大多数国家的人力资本都占到国民财富 的 60%以上 22。根据 Holz( 2004)估计的物质资本存量计算的人力资本 与物质资本的比率来看,如图 6.5.2,虽然 1985-2017年该比率整体呈现 21使用 Mincer 方程估算年收入时,在六种 受 教育程度分类下,对于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 群,大专受教育年限为 15 年,本科及以上受教育年限为 16 年。在不同 受 教育程度分类下使 用 的均为 受教育年限的下限,因此,这是对人力资本总量的保守估计。 22参见 世界银行( 1997), 其中 世界银行对国民财富的估计包括物质资本、自然资源、人力资 本以及其他形式的无形资本。 86 下降的态势( 2018 年固定资本数据未更新),但是在 1996 年之后,下 降的趋势趋于平缓并有小幅上升。上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比率的变动 趋势说明,人力资本所占的份额在下降,但是下降的速度正在逐渐降低 并已经开始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由于人力资本存量还与人口变化有关, 因而 我们尚不能肯定这一趋势是否表明政府采取的政策过于偏重物质 资本投资而造成人力资本投资相对不足 23。 图 6.5.1 实际人力资本与实际固定资本的比较, 1985-2017 23Hechman( 2005)和 Liu( 2007)同样发现,在中国经济改革时期出现了高物质资本投资及 低人力资本投资的状况。 0.0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500.00 198 5 198 6 198 7 198 8 198 9 199 0 199 1 199 2 199 3 199 4 199 5 199 6 199 7 199 8 199 9 200 0 200 1 200 2 200 3 200 4 200 5 200 6 200 7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