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光源投影进展:从产品、成本两方面梳理.pdf
激光光源投影进展 从产品、成本两方面梳理 邓欣(家电 小体积优势上相似(重量厚度相当)。 峰米 X1 极米 RS air 峰米 P1 产品定位 长焦便携激光投影 长焦便携 LED投影 长焦便携投影仪 天猫零售价 (元 ) 4499 7999 亮度( ANSI) 1400 300 800 显示技术 DLP DLP 分辨率 1080P 1080P 显示芯片 0.23DMD 0.23DMD 处理器 Amlogic T972(晶晨) 未披露 厚度 25mm 23.7mm 投射比 1.2:1 1.2:1 无感对焦 无感梯形校正 仅支持垂直 +40 自动梯形校正 运动补偿 画面智能避障 远场语音 重量 0.78kg 0.74kg 上市时间 2021年 10月 2021年 4月 备注 可连接米 家智能家居;云 游戏 保时捷合作款 可 装进口袋大小 数据来源:各品牌天猫旗舰店、中泰证券研究所 峰米研发中的投影仪配件产品 微投充电宝、 magic screen(可伸缩 +音响一体等屏幕)正处研发中 数据来源:峰米新品发布会资料、中泰证券研究所 总结:激光替代有望持续发生 从光峰今年新品可看出 , 当前激光已经实现了对 LED微投多品类的对位替代 。 激光长焦微投当贝 X3 对标极米 H系列 , 主打高价高亮度 激光短焦微投峰米 R1NANO 对标坚果 O系列 , 主打短焦微投 激光便携投影峰米 X1&P1 对标极米 RS AIR, 主打高度便携 目前缺位产品为长焦激光微投 ( 对标极米销量最大 Z系列 ) , 主打平价中等亮度 。 今年来看 , 峰米新品偏向于 “ 有亮点但非主流 ” , 产品定位上未锚定对标极米 H系 列和 Z系列 , 反而差异化推出短焦激光微投 、 便携投影等 。 我们认为主因: 公司打法为强调激光便携属性 , 从差异化着手突围 。 今年芯片紧张 , 0.47寸 DMD容易断货 , 预计阻碍了公司推出 H系列定位高价高亮度 产品 。 ( 公司今年芯片多采用 0.23/0.33寸 DMD) 。 对明年激光光源的表现 , 我们持续乐观: 芯片供应紧张缓解后 , 可对标极米 H系列 /Z系列的产品有望逐步推出; 当前产品已充分证明激光相较于 LED的体积 、 亮度优势 。 10 激光电视降本进展 从产业链玩家动向梳理 激光电视成本拆分 2020年当前激光电视成本: 海信激光电视假设按毛利率 30%, 销量 11万台计算 , 预计 单台成本约 6500元 水平 ( 主攻 75-88寸 ) ;光峰激光电视按销量 6万台计算 , 预计单 台成本 6600元 水平 ( 主攻 100寸 ) 。 激光电视成本占比:光源成本为最大头 ( 40%) , 其次为 DMD( 17%) 、 镜头 ( 6%) 。 海信于芝涛总论坛讲话: 2024年激光电视成本降幅将达 40%。 按此推算 , 3年后激光 电视成本有望进入 4000元区间 , 对应 30%毛利率则可见 5000元出厂价 水平激光电视 。 那么 , 降本从何而来 ? 应用 总成本 光源成本 DMD成本 镜头成本 其他成本 光峰某型号激光 电视( 2018年招 股书数据) 占比 100% 39.90% 17.03% 6.49% 36.58% 金额估算 ( 元) 5973 2383 1017 388 2185 激光电视成本拆分 数据来源:光峰科技招股书、中泰证券研究所 产业链总览:上游集中 +依赖进口 产业链呈现两大特征: 1、 上游器件供应商高度 集中 镜头 、 光处理芯片 、 光源芯片集中度均高于 80% 2、 上游器件供应商依赖 海外 镜头 、 光源芯片多为日系 , 光处理芯片 TI垄断 所以:降本的核心逻辑有望来自: 上游集中减弱 , 竞争加剧 。 国产替代 。 光源芯片 光处理芯片 镜头 上游器件商 日本理光 (90%激光超短焦投 影镜头份额) 美国德州仪器 ( 100%激光电视 份额) 日本日亚 -蓝、绿光 ( 80%激光显示激光 器市场份额) 日本三菱 -红光 海信视像 光峰科技 四川长虹 中强光电 下游品牌商 海信视像 峰米科技 四川长虹 光机 /整机厂商 中游制造商 激光电视产业链梳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梳理、中泰证券研究所 激光器 1:日系新竞争者出现 激光器降本逻辑 :打破垄断 ( 日亚 、 三菱 ) 。 此前激光器被日系两家垄断:蓝 、 绿光激光芯片日亚主供 , 红光芯片三菱主供 。 但 2-3年维度日系有望百花齐放诞生新公司;竞争走向激烈化 。 公司 红光芯片 绿光芯片 蓝光芯片 备注 日亚 性能先进,占整个激光显示激光器市场 80% 三菱 (有生 产能力, 未量产) 红光 激光器的主要供应商 松下 主要瞄准蓝光铜焊接等加工市场 欧司朗 实现量产, 性能暂无法 与日亚抗衡 夏普 实现量产, 性能暂无法 与日亚抗衡;主要做舞台灯光、激光测量等市场 USHIO 量产,获部分显示市场份额 sorra 样品阶段,未量产 Qdlaser 功率较小,适用于微投 索尼 专利协议:索尼芯片只能自用不能出售 QSI 功率较小,适用于微投 除日亚、三菱外,出现大量日系新公司 数据来源:激光电视峰会公开材料、中泰证券研究所 激光器 2:三安等国产替代 激光器降本逻辑 :国产替代 。 当前在红光 、 蓝光上 , 我国激光器国产化都有希望取得明显进展 。 1、 国产红光激光器已基本达到实用化水平 ( 深圳瑞波等 ) 。 2、 三安光电已进入蓝光激光器试量产阶段 。 泉州三安 333亿元在建项目做蓝光激光 器生产 。 预计 21Q4实现蓝光 4.0w量产 , 22Q1实现 1.5w试量产 。 公司 蓝光 红光 绿光 日亚 单管功率: 5.25w 模块 :封装多为 8芯片( 30-40w), 最高能做 24芯片封装( 125w) 光效: 42% 单管功率: 1.19w 模块: 8w以上 光效: 16% 三菱 单管功率: 0.75w 中科院 (实验室 数据) 单管功率: 4.5w 模块: 输出 17w 单管功率: 2w 模块: 20w 光效: 25% 单管功率: 0.5w 模块: 1.5w 三安光电 单管功率: 3.5w试量产,预计 21Q4实现 4.0w量产 单管 功率: 预计 22Q1实现 1.5w试量产 深圳瑞波 单管功率: 0.5w/1w/2.5w,可量产 模块: 可实现超 9.61w 光效: 1w可达 34%,为世界先进水平。 数据来源:激光电视白皮书、各公司官网介绍、中泰证券研究所 激光器 3:红绿光效提升 激光器降本逻辑 :光效提升 。 当前蓝红绿三色激光芯片价格 1:5:10。 日亚蓝光芯片约 2美元 /w, 三菱红光 10美元 /w。 差距来自 三色光效差距 ( 蓝光 40%以上 , 绿光仅 16%) ; 蓝光对温度要求更低; 封装水平:蓝光封装模块效率最高 后续提升有望来自技术进步: 光效提升; 封装能力提升; 材料突破 。 公司 蓝光 红光 绿光 日亚 单管功率: 5.25w 模块 :封装多为 8芯片( 30-40w), 最高能做 24芯片封装( 125w) 光效: 42% 单管功率: 1.19w 模块: 8w以上 光效: 16% 三菱 单管功率: 0.75w 中科院 (实验室 数据) 单管功率: 4.5w 模块: 输出 17w 单管功率: 2w 模块: 20w 光效: 25% 单管功率: 0.5w 模块: 1.5w 三安光电 单管功率: 3.5w试量产,预计 21Q4实现 4.0w量产 单管 功率: 预计 22Q1实现 1.5w试量产 深圳瑞波 单管功率: 0.5w/1w/2.5w,可量产 模块: 可实现超 9.61w 光效: 1w可达 34%,为世界先进水平。 数据来源:激光电视白皮书、各公司官网介绍、中泰证券研究所 光处理芯片: LCOS方案打破垄断 光处理芯片降本逻辑: LCOS新方案打破垄断 。 当前投影方案主以高画质 DLP为主 , 低画质 LCD为辅 。 激光电视则均采用 DLP方案 。 但同样能实现高画质的 LCOS方案有望兴起; TI在光处理芯片的垄断地位有望被打破 。 技术方案 优势 /劣势 芯片提供厂商 下游品牌厂商 销量占比 2018 2019 2020H1 LCD及 3LCD 对比度:低 分辨率:偏低 密封: 无法密封,需防尘 整机体积:大 成本:中等 日系:爱普生、索 尼为主 国产:京东方、华 星光电等 爱普生、索尼、 日电、松下、夏 普等 47% 48% 38.62% DLP及 3DLP 对比度: 高 分辨率:高 密封: 可密封 整机体积:小 成本:单片低, 三片高 德州仪器独供 非日本品牌大多采用该技术 53% 52% 61.26% LCOS 对比度: 高 (黑色表现优于 dlp) 分辨率:高 密封: 三片无法密封,需防尘 整机体积:小 成本: 高 (工艺要求高、良品率低) 日系: 索尼、 JVC (能商业化量产) 国产:惠新辰 等在 研发中 索尼、 JVC、 LG 等; 0.19% 0.14% 0.11% 数据来源:极米科技招股书、中泰证券研究所 光处理芯片: LCOS进展情况梳理 当前 LCOS进展梳理:有实用化产品 , 但性价比偏低 。 从三家 LCOS芯片厂推出的下游产品看 ,LCOS方案现在处于性价比偏低位臵 。 索尼 、 JVC等日系大厂主打 高性能 , 但价格过高 ;慧新辰 产品价格偏低 , 但性能远低于同价 格 DLP产品 。 未来仍需期待芯片起量后带来的降本 , 需要有魄力芯片厂进行较大投入 。 芯片厂商 实用化 产品 价格 芯片 亮度 ( 流明) 分辨率 寿命 备注 索尼 (SXRD路径) 索尼 VPL- VZ1000 148000元 (含幕布) 三片 LCOS 2500 4K 20000h 索尼 LCOS芯片不外销; 性能上已经较良好 部分低端芯片寿命上存在 问题(容易老化发黄) JVC ( D-ILA路径) JVC DLA-NZ9 25000美元 三片 LCOS 3000 4K 20000h 慧新辰 优丽可 T1 1499元 单片lcos 35 720p 20000h 慧新辰客户进展:通过极 米的 部分测试;优丽可(德 利普旗下品牌 )已采用有量 产品; 当前产能 8万片 数据来源:各公司官网梳理、中泰证券研究所 镜头:国产新进入者百花齐放 公司 市场实力 产品进展 日本理光 12年推出超短焦专利,迅速垄断超短焦市场 90%以上投影市场份额 联合光电 投影镜头产能 13.22万套( 20Q3),募投计划200万套 与坚果、长虹、海信、光峰有产品 合作 海信视像 有自 研镜头实力 昇暘 光学 研发出最小最轻超短焦镜头 通过光峰评测 福光股份 首创超短焦激光电视专用镜头核心组件 镜头降本逻辑:打破垄断 +国产替代 +ARHUD共同催化 。 此前超短焦镜头市场被日本理光垄断 , 但当前国产镜头厂取得明显突破 。 联合光电 、 昇 阳光学等众多新竞争者加入超短焦镜头行业 , 其中联合光电和 坚果 、 长虹 、 海信 、 光峰有产品合作 。 此外 , 超短焦镜头激光电视与 ARHUD通用 , 两产业未来有望协同发展 。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各公司官网梳理、中泰证券研究所 屏幕:新技术 +新竞争 屏幕降本逻辑:新技术推出 +新竞争者出现 。 屏幕为激光电视产业链中已完成国产化替代的环节 。 此前全球菲涅尔膜片主为日本 DNP生产 , 但国产菲斯特凭优质产品性能后来居上成为国内主要供应商 。 后续降本来自: 光峰菲涅尔柔性屏新技术出现 。 工艺进步 +减弱对铝板依赖 。 竞争者增加 。 除菲斯特外 、 出现光峰 、 尚视等新进入者 。 类型 公司 硬 /软屏 产能情况 增益 视角(距离中线 可偏角度) 抗环境光 天花板 反光 备注 菲涅尔 成都菲斯特 硬屏 50万片, 2021 启动 100万产能 建设 1 20-30 90% 逐步改 善中 国内主要菲涅 尔膜片供应商 日本 DNP 硬屏 1 20-30 90% 光峰科技 柔性 预计拓展至 20万片 约 1 89 85% 市面产品较少, 参数不详 尚视科技 硬屏 30万片 - - - 黑栅 台湾和诠 柔性 10万片 0.36-0.42 大于 70 大于 90% 无 注:海信、长虹等品牌厂无菲涅尔膜片生产能力,其屏幕为购买上表厂商膜片后再自主贴在铝板上完成生产。 数据来源: 激光电视白皮书 、各公司官网梳理、中泰证券研究所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未来 3-5年维度激光电视将处于技术进步带动成本迅速下降 、 渗透迅 速提升的过程 。 短期缺芯等供应链问题带来公司股价回调 , 但长期逻辑仍在;持 续看好行业内有技术 、 有实力的优质公司 , 建议关注当前时点机会 。 光峰科技:核心跟踪激光落地进度 。 短期催化有望来自公司激光微投新品上市; 中期可关注极米 /坚果等头部微投玩家从 LED转向激光进度 。 风险提示: 疫情影响影院业务 /缺芯持续 /股东减持 极米科技:核心跟踪缺芯改善 +出海进度 。 公司上半年业绩受缺芯 +海运等影响 。 可关注供应链改善情况及公司出海情况 。 风险提示: 缺芯 /海运压力持续 。 关注海信视像:估值性价比高 。 公司传统电视业务有望随面板降价回暖 , 新业务 激光电视高速成长 。 此前股权激励目标为 21-23年扣非 +30%/+20%/+20%。 盈利预测(亿元) 公司 市值 收入 归母 收入增速 归母增速 PE 2021 2022 2021 2022 2021 2022 2021 2022 2021 2022 光峰科技 124 31 46 2.5 3.3 61% 46% 116% 34% 50 38 极米科技 240 39 55 4.1 6.2 37% 40% 54% 50% 58 39 海信视像 159 471 546 13.6 16.4 20% 16% 14% 21% 12 10 数据来源:市值采用 20211020收盘价,海信视像采用 wind一致预期 风险提示 1、 缺芯等供应链风险恶化 当前投影仪行业核心芯片供应主要来自美国 TI一家公司 。 今年缺芯环境下 , 投影仪行业供给受损严重 。 若缺芯问题长期持续 , 对行业健康发展将形成较 大影响 。 2、 国产化替代不及预期 本文预计 3-5年维度下激光器 、 镜头等核心器件的国产替代有望发生 , 带来 产业链成本迅速下降 。 但存在国内厂商产品突破不及预期的风险 。 3、 激光技术发展不及预期 本文预计激光光源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 LED光源的替代 。 但存在技术进步 不及预期 , 导致激光成本持续过高或存在光源色域 、 寿命等使用问题的风险 。 重要声明 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具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许可的证 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仅供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 而视其为客户。 本报告基于本公司及其研究人员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资料,反映了作者的研 究观点,力求独立、客观和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但本公司及其研 究人员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且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预测均 反映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可能会随时调整。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 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报告所载的资料 、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 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本公司不就报告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本报告 中所指的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 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投资者应注意,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本公司的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 涉及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并可能为这些公司正在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 、财务顾问和金融产品等各种金融服务。本公司及其本公司的关联机构或个人可能在本 报告公开发布之前已经使用或了解其中的信息。 本报告版权归“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事先本公司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 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中泰证券研究所 ”,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