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pdf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 ( 2020 年) 中国移动 2 前 言 当前,经济社会 的 数字化转型 进程正在加速 ,呈现出“五纵三横” 的特征 趋势 。“ 五纵 ” 即基础设施数字化、社会治理数字化、生产方式 数字化、工作方式数字化、生活方式数字化 ,“ 三横 ” 即 线 上化、 智能 化、云化。 中国正在加快推进 5G 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 5G、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将有力促进“五纵三横”向纵深发展。 中国移动 深化创世界一流“力量大厦”战略, 以推进数智化 转型、 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 实施“ 5G+” 计划, 加快信息服务融入百 业、服务大众,做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主力军。 本白皮 书勾画 了 中国移动网络发展愿景和技术发展规划,为产业在网络技术发 展、技术引入规划和产品解决方案设计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指引,同时 希 望能够 与合作伙伴们共同探索 、 集思广益, 以 更好地满足中国移动网络 发展需求 ,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开启信息通信业发展新阶段 。 本白皮书的版权归中国移动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 得复制或拷贝本白皮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3 目录 一、 网络技术发展之势 . 4 二、 网络技术发展之策 . 6 (一 ) 求解最大值问题( Maximization),追求极致网络 . 6 1. 性能提升 . 6 2. 能力增强 . 7 (二 ) 求解最小值问题( Minimization),追求极简网络 . 9 1. 简化制式 . 9 2. 节能降本 . 9 3. 降复杂度 . 10 (三 ) 求解化学方程式( Fusion),追求融合创新 . 11 1. 云网融合 . 11 2. 网智融合 . 12 3. 行业融通 . 13 三、 结束语 . 16 缩略语列表 . 17 4 一、 网络 技术 发展之势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爆发拐点, 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 代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民生,造福于广大用户的日常生活。加快推进 5G 为代表的国家新基建战略,引领网络技术创新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支撑经 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 面向近 中期 网络技术发展,中国移动认为以下技术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 性能极致化 : 随着移动通信每十年一代的快速发展,产业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提 升通信网络速率、时延、可靠性等性能, 延伸网络覆盖 ,提供 差异化服务能力,以 更好地满足 万物互联 多样化 通信 需求 。 算网一体化 :从云计算、边缘计算到泛在计算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无处不在 的网络为用户提供各类个性化的算力服务。算网一体化已经成为 ICT 发展趋势,云 和网络正在打破彼此的界限,通过云边网端链五维协同,相互融合,形成可一键式 订购和智能化调度的算网一体化服务。 平台原生化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 5G 云化的浪潮下,产业融合速度加快、网 络业务迭代周期缩短。云原生理念及其相关技术提供了极致的弹性能力和故障自愈 能力,获得业界认可。未来云平台将向云原生演进,为电信网元及应用提供更加灵 活、敏捷和便捷的开发和管理能力。 网络智能化 :人工智能正在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发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人工智能的完善成熟促使其与网络的融合不再是简单的网络智能叠加,而是实现网 络智能的内生化,切实提升网络运维效率和运营智能化水平,达到降本增效的实际 效果。同时,构建绿色智简 5G 网络,以打造绿色智简、高效运营、支撑万物互联 的 5G 新网络、新生态。 安全内生化 : 5G 网络面向万物互联,其应用需求和网络安全问题呈现出多维 度、复杂化和系统化的趋势。传统安全体系叠加额外的安全防护措施,解决安全问 题的方式已无法满足上述变化,亟待引入内生可信的新型网络安全体系架构,打造 启动运行自证明、安全威胁自发现、上下协同自防御的安全能力。 网络定制化 : 5G 作为先进的通信技术手段,以其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 5 大 连接、泛在网等诸多优势,逐渐发挥巨大作用。 5G SA 的建设不但要满足公众网 需求,更要满足医疗、能源、制造等不同行业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网络建设需要结 合具体的业务场景和需求,构建面向不同行业的 5G 专网,从而让 5G 最大化地使能 千行百业。 6 二、 网络技术 发展之策 (一 ) 求解最大值问题( Maximization) ,追求极致网络 1. 性能提升 中国移动以构建端到端网络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和大连接能力 三角为目标, 通过引入 3GPP R16 新技术、 端到端千兆宽带接入 、 400G 传输等手段,实现端到端 网络性能提升。 ) 速率容量提升 面向无线接入网络, 将以 载波聚合( CA)技术 为主 实现多载波间协同,从而有 效提升用户峰值速率从 1Gbps+至 3Gbps+。中国移动将推动端到端必选支持 2.6GHz 频段内及 2.6GHz 与 4.9GHz 频段间 的 载波聚合功能, 2.6GHz 频段内上下行载波聚 合可采用 R15 版本, 2.6GHz 与 4.9GHz 频段间上下行载波聚合建议采用 R16 版本, 以支持帧头不对齐及 时分复用模式 ( TDM)等增强功能。 考虑到 SUL 技术在上下行 解耦方面存在一定灵活性,将持续关注产业成熟度,并推荐产业可选支持 。 面向传输承载网络,传输接入网方面,推动支持 10G PON+千兆智能网关 +Wi-Fi6, 并实现与 GPON 网络共基础设施,满足家宽网络千兆提速和千兆新业务场景需求。 传输骨干网方面,实现以光交叉为基座的光电混合组网,结合新型光纤、光放大技 术实现骨干层面 400G 长距离传输,扩展光纤频谱可用资源,并推进实现具有顶层 编排能力、跨域协调控制的 SOTN 管控架构。承载网络方面,在保持骨干和省网两 级架构的基础上,适时引入 400G 接口。 ) 时延 和 可靠性优化 随着 5G 行业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行业应用对 5G 网络 低时延和高可靠 的 性能 要求 逐步增多。为满足低时延性能要求,无线网 将 引入特殊帧结构(如 1D1S 帧结 构、 mini-slot)、调度算法优化(如预调度)等技术, 将局部场景下环回 时延 降低 至毫秒级 ; SPN 技术基于 66B 原子码块的交叉,实现 TDM 和分组的有效融合,单节 点时延低至 us 级,满足 5G uRLLC 业务要求。 为满足高可靠性能要求,无线网 将 引 入低码率 MCS/CQI、低目标 BLER、 PDCP 重复、 slot 重复等 技术 ,核心网 则需 支持 7 规范化的 NAS 兼容性、各网元的异常场景处理、负载控制、过载控制增强等要求。 ) 大连接性能提升 面向物联网多样化场景及性能需求,将构建 4G 和 5G 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技 术体系。低速率业务由 NB-IoT 承载,中速率业务由 4G Cat1/1bis 承载,高速率业 务由 4G Cat4 及 5G NR RedCap 承载,而超高速率业务由 5G NR 承载。现有 2G 物联 网业务将由 NB-IoT 和 Cat1/1bis 承接、以 加快推动 2G 退网。 NB-IoT 和 Cat1/1bis 将持续增强演进。 NB-IoT 网络已部署 R14 速率增强及功 耗优化功能,后续将持续推动产业支持并引入 R14/R15/R16 等关键功能,包括多载 波增强、移动性增强、 NRSRP/NRSRQ 上报、 CQI 上报、上行功控优化、上行调度请 求、专用 DRX 等,从而实现 NB-IoT 容量、时延和网络优化等方面的性能提升。 而 LTE 网络将引入 PSM、 eDRX 等功能,实现 Cat1/1bis 终端功耗性能提升。 2. 能力增强 ) 语音能力增强 面向 5G 语音通话服务,中国移动 5G 网络部署初期采用 EPS FB 方案,并逐步 推动 VoNR 端到端技术 和产业成熟。无线网将支持 C-DRX、 RLC 分段、 RoHC 头压缩 以及 slot aggregation,核心网 IMS 网元将支持 5G 位置信息获取、位置信息添加、 基于 5G 位置的话单填入以及端到端容灾等功能 , 并将持续推进为用户提供更为丰 富的音视频语音业务体验。 ) 覆盖增强 与延伸 为破解 5G 室内覆盖难题,我们将通过有源室分、无源室分等手段提升室内覆 盖水平,联合产业链共同降低室分系统成本,通过合作低频段进一步增强深度覆盖 能力。 为解决高铁场景下的网络 覆盖 性能,可考虑引入设备上车方案,即在车顶部署 外置天线,将车外 5G 信号 馈入高铁车厢内,降低车厢的信号穿损;再通过车厢内 的中继设备达到延伸覆盖的效果。根据中继设备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微直放方案与 小站方案两种。其中,微直放方案通过对射频信号进行放大,增加车厢内覆盖;小 站方案通过 CPE+小站降低列车高速行驶导致的频偏影响,提升信号解调性能。基 于现有技术和产品的成熟度,建议优先采用微直放方案。 8 此外,为 进一步实现覆盖延伸和拓展, 中国移动 将积极探索卫星、高空基站 HAPS/HIBS、低空通信 ATG、无人机飞行器通信等技术与地面网络的深度融合,力 争打造立体式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 ) 定位能力 增强 中国移动正在构建室内外定位网络。 4/5G 网络与室内外定位能力的融合,将 在智慧交通、智慧商超、智慧工业、智慧城市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室外场景中,将提供基于北斗的厘米级 /亚米级高精定位能力和基于基站的米 级定位能力。 室内场景中,将提供米级的室内定位能力。一方面通过 4/5G 网络自身实现室 内定位,在无线网优先引入 R16 中基于上行 SRS 的定位增强,后续引入基于下行 PRS 的定位增强。另一方面, 4/5G 网络与蓝牙等泛无线技术融合,可为蓝牙等提供 数据回传及供电,实现蓝牙室内定位。 ) 差异化服务体系 结合速率、时延 相关的 5G 增强 功能 及 边缘计算等 特色能力,构建基于网络能 力和业务需求的多量纲体系, 形成灵活可组合的多维度 运营 方式 ,满足不同客户多 层次的业务需求,实现流量价值向多维价值的转换。 ) 基础网络服务能力增强 面向服务化架构能力增强, 5G 核心网需支持网内 /网间互联互通、服务化消息 长度增强、 IP 地址池重复处理、服务化网元注册信息校验、 HTTP 链路扩展、 SA 国 际漫游等能力。面向用户业务体验增强, 5G 核心网需支持 DNN 和切片纠错、会话 重建、 N9 转发隧道增强、自动开通等要求。 面向 5G 回传和政企专线承载等场景 ,推进 PTN 网络演进,实现基于软硬切片、 L3 到边缘、 SDN 集中管控的 SPN 设备和网络,提升 SPN 设备小颗粒度业务的承载能 力,满足 5G 2B 和 2C 业务差异化承载需求。 后续考虑 引入 PON 切片 +Wi-Fi6 切片 构建面向 2H、 2B 和 2C 的综合业务精细化接入承载能力。 IP 承载网 络 将基于 SRv6、 SDN 技术开放 承载能力,引入承载网切片、端到端跨域开通、业务链等能力。 9 (二 ) 求解最小值问题( Minimization),追求极简网络 1. 简化制式 随着 5G 业务的发展,为更好的满足个人和行业用户的需求, 中国移动 根据“简 化优化、协同高效”的总体 原则,通过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实现网络制式简化 和 频率 资源 优化配置 。 一 方面 是制式简化,实现从“四世同堂”到“二代协同”,从 “一频多制”向“一频少制 /一制”。 2G 方面,通过 NB-IoT 和 4G Cat1/1bis 技术 承接 2G 物联网业务,实现 2G 物联网业务 迁移, 主动干预 、 加速 2G 退网; 4G 方面, 4G/5G 将长期并存、协同发展 , 中长期 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逐步重耕为 5G。 5G 方面, 2.6Hz 和 4.9GHz 频段兼顾 2B 和 2C 网络 的 发展需求,尽快形成 2C 网络优势 , 打造 2B 场景特色。 另一方面 是 频谱 资源 优化 配置,力争单制式高低协同,各频段物尽 其用。通过单制式高低协同,让覆盖、容量、上行 和 时延等 方面 各有所依,实现配 置优化;各频段力争各司其职,实现利用率优化。 2. 节能降本 典型场景下, 5G 基站的带宽大、通道多、功率高, 功耗是 4G 基站 的 3 4 倍。 为此, 中国移动联合产业界持续开展降低基站功耗的关键技术研究,提出“设备级 节能、站点级节能和网络级节能 ” 等三层次节能技术体系,后续将通过进一步提升 基站工艺 /集成度 /功放效率(设备级)、优化节电功能性能(站点级)和加强网间 智能化协同(网络级)等方式,推动 5G 网络向绿色、高 效方向不断发展。 一是设备级节能,一方面,进一步提升 基站中功耗占比较高的 射频功放效率, 增强 功放在低负载下高效率能力 及 DPD 算法的鲁棒性 , 支持 在 功放配置实时调整状 态下线性工作。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数字器件集成度和芯片处理能力,其中建议 下一代数模转换芯片产品应支持 8 通道,下一代数字中频产品应支持 32 通道, 单 颗基带处理芯片支持 2 个 64 通道小区。 二是站点级节能,中国移动已引入亚帧静默、通道静默、深度休眠等基础节电 功能,在网络低负荷时可大幅降低 5G 基站能耗,但产业仍需不断优化节能功能性 能,包括亚帧静默 应引入合理攒包机制 、 提升中等负荷下的静默比例 、 4/5G 共模 场景支持 4/5G 联合调度 、 节能 的 同时降低对时延敏感类业务影响 等功能 ;通道静 10 默应满足用户覆盖和容量需求,动态实现最佳的通道静默策略;深度休眠 AAU 功 耗应降低至 100W 以内,恢复时长降低至 5 分钟以内,同时新增浅层休眠, AAU 功 耗放松至 300W 以内,恢复时长需降低至 30s 以内。 三是网络级节能,现网中 4G/5G 网络将长期共存,借助大数据分析及机器学习 等 AI 算法,可实现用户行为精准预测,并有序将用户引导至低负荷、低能耗小区, 实时关闭、激活容量小区,通过多网 协同实现整网能耗最优目标。 3. 降复杂度 ) 网络云自动集成 伴随全球最大规模的网络云商用, NFV 由技术创新转向集成创新, 中国移动 构 建了以“流程规范化、数据标准化、工具自动化”为核心的新型集成体系,广泛应 用于云资源池新建、扩容等不同场景,实现了覆盖设计、配置、验收检查全流程的 端到端硬集自动化,以及跨厂商的 CI-CT-CD 软集流水线。 在 中国移动 发布的 AUTO“行云 ” 平台中,合作伙伴可以基于 AUTO 的基础能力 和工具能力,将自身设备的自动化能力和数据,通过开放 API 接口、数据接口、 CI 接口和 “ 行云” 平台对接,保证持续集成、持续测试、持续交付的控制和数据自 动化流转,实现效能提升。硬件设备商,可提前提供设备或通过远程方式开展预验 证,确保设备出厂时满足预配置要求,如硬件设备管理接口支持 DHCP client、服 务器 BMC 支持所有网卡 LLDP 开关功能并永久生效、服务器可以通过 redfish 管理 接口控制 10GE/25GE 网卡 LLDP 开关接口、 ARM 服务器支持可以加载在内存中的 Linux 操作系统镜像等;软件设备商可提前参与实验室 CI-CT 验证,按照 AUTO 流 水线、数据和 API 接口实现自动化部署工具和数据对接;集成 商可按照标准化流程 要求开展集成实施工作,及时、准确提供集成设计 LLD 数据。 后续自动化集成会进一步从中心扩展到边缘,全面提升云 /网 /边的集成效率和 质量,保证云网的快速迭代和演进。 ) 无线网络的自动化运维( i-SON) 相比 4G, 5G 网络参数和业务场景更加繁 多,这为 5G 网络部署和优化带来全新 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中国移动提出 i-SON 技术体系,进一步增强传统 SON 能力, 降低网络优化成本,提升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前期,我们已推动基站自启动、 PCI 11 自优化等功能成熟, 后续我们将围绕网络优化性能提升、大气波导干扰问题 解决等 , 继续推动 自动邻区关系 ( ANR)、 最小化路测 ( MDT)、 远端干扰管理 ( RIM)、参数自 动配置等技术和端到端产业成熟,对于 ANR 和 MDT 重点推动终端产业支持,参数自 动配置重点推动 Massive MIMO 权值优化功能成熟。 (三 ) 求解 化学 方程式( Fusion), 追求 融合创新 网络的发展和技术的融合催生了新的化学反应,需要我们去破解新的“技术 融 合 化学方程式”。中国移动计划通过 推动 5G 网络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紧密协同 , 实现 云网、云边、云数、云智融合, 达到 网络 领域基础 资源( 如 连接力、数据、算 力等) 的重构和 优化 效果 ; 基于数字化对于产业的新赋能,通过行业融通,面向丰 富的垂直行业新需求,实现产业颠覆性的资源优化配置。 1. 云网融合 5G 和云计算的高速发展与产业格局的重建,促使云网融合需求日益显现。云 网融合是技术、产品、运营与服务并行驱动带来的深层次变革,是 实现网与云的敏 捷打通、按需互联,从而为客户提供敏捷、灵活、高效和 智能的服务。中国移动积 极推进云网融合,在驱动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在加速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 具体分为以下三点: 一是“活心血”,积极推进网络云化进程,实现规模、技术与服务的全方位领 先。计划在 2025 年达到网络 云化比例 100%,同时面向业务发展需要及上云需求, 优化完善中国移动网络云技术架构。硬件方面,引入基于 ARM 的云资源池,构建 x86 和 ARM 的双平面硬件解决方案,使用 redfish 协议实现多厂家服务器的统一纳 管;云平台方面,虚拟层版本向 OpenStack T+版本演进,同时将逐步推进网络云 云原生化改造,并在平台层引入容器、微服务管理、硬件加速等技术;组网方面, 在 NFV/SDN 融合架构基础上, 引入 未来超大规模网络云 内 SDN 部署。 二是“强筋骨”,通过不断引入最新技术,强基础,补短板,丰富网络能力与 性能,实现网随云动。聚焦上云、云互联、混合云等业务场景,提供 Overlay 与 Underlay 技术协同的差异化服务。面向 Overlay,引入 SD-WAN 作为云专线业务的 补充,实现快速敏捷的网络业务开通,融合云内业务链服务,提升中国移动在云连 12 接市场竞争力;面向 Underlay,中国移动在 CMNet城域网已部署转控分离的 vBRAS, 后续将进一步推进 BRAS-CP 与 BRAS-UP 解耦。云专网逐步走向 SDN 化,结合 SR MPLS 实现 VPN 业务快速开通 ,基于 IPv6 技术,将围绕以 G-SRv6 为核心的单播和以 BIER 为核心的组播技术实现 SDN 化业务统一承载。 三是“壮脑力”,构建模型驱动的云网一体编排管理架构,并逐步向智能化演 进。资源方面,系统性梳理业务场景,抽象云、网各类原子能力,灵活、快速组合 形成业务逻辑,实现全领域拉通、全业务支撑;设计方面,采用资源、服务、业务 的三层模型设计理念,通过形式化模型语言,实现全程零编码的业务灵活设计、网 络快速部署及业务敏捷开通;入口方面,为客户提供统一、可视化的业务过程管理 与监控,实现各类业务的一点受理、全程可视;智能化 演进方面,逐步引入业务智 能设计、网络智能调度、业务智能保障等智能化能力,为提升网络质量、客户感知 提供智能化、闭环的编排与控制,实现降本增效,助力云网智能化升级。 此外, 网络云化也在向无线网延伸, 但 考虑无线网实时性强、计算复杂度高等 特点,无线 云网络 面临更多挑战, 产业各方需共同 研究 无线网云化 方案,如硬件加 速、资源高速互联技术和方案 等 。 2. 网 智 融合 5G 网络为支撑三大应用场景实现“万物互联”,引入大规模天线、 虚拟化 /云 化 、网络切片与编排等技术,实现一 张网服务“千行百业”。在性能和灵活性突破 的同时, 5G 网络运营与维护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移动积极推动 5G 与人工 智能技术深度融合, 5G+AI 是提升网络运维效率、降低网络运营成本的潜在有效解 决方案。 5G 云化、虚拟化网络架构也使得 AI 能力更容易与网络融合作用,通过算 力的灵活调度,实现 AI 模型在 5G 网络中训练、迭代和推理,逐步实现网络智能化。 中国移动将联合产业各方,围绕“构建一个平台、沉淀一组能力、打造一批应 用”,研究网络智能化平台、架构、数据、算力的协同共融方式,推动网智、云智、 云网深度 融合,力争实现网络智能化规模化应用。 一是构建一个平台。 研发网络智能化平台,打造智能化网络运营运维体系,实 现数据统一接入和处理、 AI 算法与能力灵活调度以及支撑规模化应用推广与落地。 网络智能化平台将加强与产业各方合作,面向应用开发者提供数据自动接入和处理、 13 网络领域的可视化建模、能力商店、能力集成到部署的一站式服务,助力应用开发 者简化应用开发环节、实现应用快速验证和发布。 二是沉淀一组能力。 网络 +AI 不是简单的 1+1, AI 算法需要能够适配复杂网络 场景和多模态数据的需求。我们将围绕“基础 AI 算法、共性核心能力、智 能化数 据集”等方面,联合产业各方开展技术攻关,力争能够抽象出网络智能化本质数学 问题,在复杂网络建模等领域实现 AI算法突破,重点攻关网络智能化专属 AI能力, 如网络问题智能预测、异常监测、智能诊断等,打造大规模数据集,解决安全和数 据隐私等问题。 三是打造一批应用。 面向网络规 /建 /维 /优、网元智能化、业务质量保障等三 个维度,以价值为导向,聚焦网络运营痛点问题,打造智能化标杆应用,推进规模 化应用落地。在网络规 /建 /维 /优方面,我们将 AI 技术引入通信网络规划、建设、 运维、优化等各环节,实现网络故障、性能、投诉的智能预 测、监测与定位,以及 网络能效的智能管理,提升网络运营智能化程度。在网元智能化方面,探索无线网 RIC、网络 NWDAF 等网络数据采集及网元智能化技术,推动网络自身智能化水平不 断提升。在业务保障方面,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利用智能化实现业务识别、体验 感知、智能保障,实现用户体验有力保障。 此外,我们也将与产业各方在 3GPP、 ITU、 CCSA、 AIIA 等国内外标准组织积极 协同,共同制定端到端网络智能化标准,建立网络智能化能力分级评估体系,推动 从无线网、核心网到网管等标准完备,不断夯实标准基石。 3. 行业融通 为使 5G 融入 千行百业,与客户共同创造新的蓝海市场,中国移动构建了一张 承载 ToB 业务、端到端弹性可变的 5G 行业网,形成 具有运营商 特色的技术、速度、 质量、规模和服务领先优势, 同时促进 中国移动网络能力、运营管理和商业模式转 型升级。 5G 行业网提供了“优享”、“专享”、“尊享”三个等级的服务模式与 BAF 的灵 活套餐,提供可定制、分等级、多样化的菜单组合,实现客户“按单点菜”。其中, 优享模式提供基于 QoS、切片的广域网,专享模式在优享模式下叠加边缘计算,尊 享模式在优享、专享基础上叠加资源专用。 14 面向垂直行业服务拓展,中国移动在基础能力、网络部署、服务支撑等三大领 域进行能力构建,通过灵活化的组网以及技术能力组合来满足不同客户的定制化要 求,引入网络切片、 QoS 增强、边缘计算、 超级 上行、专属网元、业务分流、无线 公专融合、频率协同、统一入 口等十 多项原子 能力 。 网络切片 网络切片是运营商服务垂直行业的 特色能力 ,中国移动面向网络切片商用,由 易到难,分阶段、 分领域稳步推进,目前已发布业界最完备的“ T”型网络切片规 范体系,横向贯通终端、无线、核心、传输和 承载全环节,纵向覆盖运营、管理和 网络三层,为 5G 网络切片的部 署提供全领域、跨专业的技术指引,希望业界 共同 围绕 相关标准加快产业成熟。 当前产业仍需针对如下功能,加快相关产品研发:无线领域针对重点保障切片 业务,需实现专用 /优先 /共享资源的 PRB 资源预留;传输领域需支持 10Mbps 粒度 的小颗粒硬切片;终端需支持基于 DNN 或定制 SDK 的 URSP 策略 ,以 及多切片并发 能力;管理编排 需 逐步推动各子域的自动化实现。 针 对网络切片商用,中国移动计划按照“三步走”,分阶段推进商用成熟。初 期基于无线和核心网打通端到端流程,核心网实现自动化管理编排;后续拉通无线、 传输和核心网 实现关键流程,无线、传输实现自动化参数配置;最终 实现 全领域支 持多类型多切片并发 、网络切片全生命周期自动化和业务 SLA 保障。 QoS 增强 面向 5G QoS,中国移动将以 QoS Flow 为粒度继续构建差异化服务手段,面向 不同用户、不同业务提供分层分级的网络服务。功能上,针对 5G QoS,要求在一 个 PDU 会话中可支持最大 64 级 QoS 流,以增加 QoS 实现的灵活性;场景上,面向 时延高敏感网络,要求灵活支持时延敏感的 5QI 参数,满足毫秒级端到端时延的业 务要求;配置上,要求支持 5QI 级无线参数配置,包括 Non-GBR 业务 上下行最低保 障速率、上行预调度和 SR 周期等,实现更加精细的差异化调度。 边缘计算 /Open UPF UPF 是 5G 和垂直行业的连接点,行业接入的控制点, 5G 驱动行业的发力点。 中国移动联合产业共同发起 OPEN UPF 产业合作计划,业界首次发布 N4 解耦技术规 范体系。针对边缘场景部署的 UPF,要求依据 N4 接口解耦规范体系,支持 SMF 与 15 UPF 的解耦,实现可管、可控、灵活、开放 Open UPF 的发展目标,满足垂直行业 对网络轻量化、低成本、灵活部署的需求。后续面向 R16 新特性和垂直行业特有需 求,需进一步增强 UPF 功能,一 方面引入 R16 的 5G-LAN、基于切片的带宽控制等 功能,另一方面增强 UPF 的自运营自维护、 UPF 同硬件多实例部署且性能下降可控 等功能。 UPF 目标采用虚拟化方式,初期设备形态暂不做强制性要求 。 超级 上行 +超低 时延 +超 高 可靠 为满足行业客户对上行峰值速率、上行容量、上行边缘速率的差异化要求, 中 国移动 5G 行业网可根据部署场景、按需引入 1DL:3UL: 1S 帧结构、上行载波聚合、 补充上行 SUL 等 增强技术,打造“ 超级 上行” 技术 能力 。 中国移动 2.6GHz 和 4.9GHz 均可同时用于 2B 和 2C,我们将优先推动 4.9GHz 频段支持 1DL:3UL:1S 帧结构,提 供 750Mbps 大上行能力,同时规划 2.6GHz/4.9GHz 频段宏、微、皮多种站型,支撑 精细化设计和多样化场景需求。 此外,中国移动还将探索构建低时延、高可靠能力,通过将功能开启、参数配 置与 5QI 相结合,如 5QI 级开启预调度、 mini-slot、 slot 重复等,从而构建分级 时延和可靠性能力,满足行业对时延和可靠性的差异化需求,打造 “ 超低 时延 ” 和 “ 超 高 可靠 ” 技术 能力 。 能力开放 面向垂直行业服务创新和业务发展,中国移动 5G 网络能力开放将为客户提供 线上一站式服务体验,并在后续面向行业场景提供线上二次开发环境,开放的能力 将主要包括网络通信、边缘计算和网络切片等 类别 的 几十 项通 用 原子能力。 中国移动 5G 网络能力开放基于 HTTP/2 的标准 RESTful API,支持通过原子能 力 API 的编排组合 , 快速灵活满足垂直行业差异化、定制化场景需求。同时引入 3GPP 标准 CAPIF, 支持 动态发布新能力,并实现新能力的动态发现和调度,便于行 业快速弹性集成行业网络新能力实现新业务逻辑。 中国移动正在推动能力网 元接入模块、 NEF 和 SCEF 的融合,在平滑继承 4G 基 础通信网络开放能力的基础上兼容扩展 5G 网络开放新能力,从而实现 4/5G 网络面 向垂直行业的协同开放。 16 三、 结束语 本白皮书结合 业界 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移动技术发展规划和相关技术发展 要求, 希望和 各产业合作伙伴 共同推进未来网络 技术发展 及产业成熟 。 中国移动愿与大家携手并肩、共同开拓,为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建设制造 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贡献“中国移动方案和中国移动力量” 。 17 缩略语列表 缩略语 英文全名 中文解释 3GPP 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 Project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5G 5th Generation of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s 第五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 AAU Active Antenna Unit 有源天线单元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 AII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ustry Alliance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 ANR Automatic Neighbor Relation 自动化邻区关系 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RM Advanced RISC Machine 高级 RISC处理器 BAF Basic Advanced Flexible 基础网络,增值功能,个性化 服务组合 (中国移动 5G专网商 业模式 ) BIER Bit Indexed Explicit Replication 索引显式复制 BLER Block Error Ratio 误块率 CA Carrier Aggregation 载波聚合 CAPIF Common API Framework 通用 API框架 CCSA China 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Association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C-DRX Connected mode DRX 连接态下的非连续接收 模式 CHBN Customer Home Business New 移动市场 、 家庭市场 、 政企市 场 、新兴市场 (中国移动提出 的四大产业市场) CI-CT-CD Continuous Integration - Continuous regression Test - Continuous Deploy 持续集成,持续回归测试, 持 续 部署 CQI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信道条件指示 DNN Data Network Name 数据网络名称 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动态主机设置协议 DPD Digital Pre-Distortion 数字预失真 DRX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非连续接收 模式 eDRX Extended DRX 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 EPS FB Envolved Packet System Fallback 5G向 4G的回落(语音方案) 18 HTTP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传输协议 IPv6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互联网协议版本 6 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国际电信联盟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 LLD Low-level discovery 低层发现 LLDP Link Layer Discovery Protocol 链路层发现协议 MDT Minimization of Drive Tests 最小化路测 MIMO Multi Input Multi Output 多输入多输出 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多协议标签交换 NB-IoT 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窄带物联网 NEF 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 网络能力开放功能 NFV 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 网络功能虚拟化 Non-GBR Non-Guaranteed Bit Rate 非保证比特速率 NRSRP/NRSRQ Narrowband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 Narrowband 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 窄带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窄带 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PDCP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P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无源光纤网络 PRB Physical Resource Block 物理资源块 PSM Power Saving Mode 省电模式 PT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分组传送网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RIM Remote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远端基站干扰管理 RLC Radio Link Control 无线链路控制 RoHC 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 包头压缩 SA Stand-alone 5G独立组网 SCEF Service Capability Exposure Function 服务能力开放功能 SDK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软件开发工具包 SD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 软件定义网络 SD-WAN Software-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 软件定义广域网 SPN Slicing Packet Network 切片分组网 SRv6 Segment Routing IPv6 IPv6分段路由 SUL Supplementary Uplink 上行补充 TDM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多路复用 19 URSP UE Route Selection Policy UE路由选择策略 vBRAS Virtualized 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 虚拟化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