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系列报告(一):碳中和:四十年投资蓝图徐徐展开.pdf
策略前瞻性研究 2021 年 3 月 7 日 绿色经济系列报告(一) 碳中和 :四十年投资蓝图 徐徐展开 策 略 深 度 策 略 报 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证券分析师 陈骁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6070001 010-56800138 CHENXIAO397PINGAN 魏伟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3060001 021-38634015 WEIWEI170PINGAN 2020 年 9 月 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表示“ 中国将提高 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被称为碳达峰碳中和的 “ 30 60 目标” 。 中国 作为目前 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 , 要实现“ 3060 目标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这个可量化的约束指标, 将成为我国推动节能减排、 低碳发展的加速器 ; 围绕此目标将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和产业规划,将拉 开未来数十年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大幕。 1.背景: “碳中和 ”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近 40年来,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对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 , 实现减排减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了 国际社会的共识。近几十年来,全球各国及政府间组织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来合作推进气候变化治理工作 , 彰显了全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所做出的积 极努力 。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积极响应国际 社 会的要求,提出了碳达峰碳 中和的“ 3060 目标 ”,这无疑体现一个发展中 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2.现状:各国政策积极应对,碳排放增速下降 得益于近三十年来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共同协作,全球二氧化碳排放 量虽然仍保持正增长,但增速大体呈现下降趋势。 中国近五年碳排放平均增 速为 1.2%,略高于全球 0.8%的水平。 全球各国和地区都采取了一些政策来 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其中以欧洲国家最为积极。 在 碳达峰 碳中和 “ 30 60目标” 提出之前, 中国政府就已经高度关注气候变 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并积极推进碳减排的工作。 1980年以来我国的单位 GDP 能耗 就 持续降低, CO2排放总量增速 放 缓。碳减排的积极成果为我国实 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3.展望: 碳中和 将 衍生出 巨大的 低碳投资需求 根据不同机构的测算,中国 未来三十多年 推动低碳至零碳路径所需 的总投资 在 70 万亿到 140 万亿元 不等 ,涉及 包括再生资源利用、能效提升、终端消 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和数字化 等多个领域。总体而言, 未 来伴随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推进,将撬动规模庞大的绿色低碳产 业投资,也将带来相关领域的长足发展。 4.机遇: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三大路径和八大投资领域 从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状况来看,我们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 “ 3060”目标,至少需要考虑从三条路径入手:一是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包 括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二是促进和增加碳吸收,主 要包括技术固碳和生态固碳两种手段;三是通过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来支持碳 中和目标的实现。 由此,衍生出八个领域的投资机会: 证 券 研 究 报 告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2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第一,碳 排放交易领域。 在碳排放交易覆盖的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钢铁、造纸、电力、航空 等八大行业中,具备领先节能减碳技术、生产效率提高、能耗下降的企业,将能够实现碳配额的剩 余,进而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上获得丰厚收益。 第二,清洁能源领域 。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能源结构未来将实现颠覆性的调整,包括 水电、 风电、太阳能、核电、 氢能、 生物质能、地热、海洋能等在内的 清洁能源领域生产和消费领域,将 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第三,工业领域节能。 推动工业节能的内容丰富庞杂,大体有三方面机遇:一是 传统制造业的绿色 改造,推动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 、绿色供应链 ;二是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技术、环 保监测技术等;三是再生资源利用,再制造、再利用产业的发展。 第四,建筑领域节能。 这贯穿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节能建筑设计、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 产、可再生能源使用、建筑用能系统开放、建筑废料的综合利用等方面;此外,零碳建筑与零碳生 态城市也是重要的方向之一。 第五,交通领域节能。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推动交通运输提升效率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例如高 速公路 ETC 系统、互联网 +物流配送、互联网 +公共交通等;二是 支持使用新能源、清洁燃料的交通 工具 ,例如推广新能源、清洁燃料汽 车。 第六,技术固碳。 碳捕集、利用与储存( CCUS) 技术 大有可为 ,但目前中国的 CCUS 项目集中在 捕集阶段,后续的利用与储存则需要政府 给予相关企业包括直接投资、碳税、新能源补贴等在内的 激励政策。 第七,生态固碳。 碳汇对于拉动区域间的产业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尤其中西部碳汇丰富的地 区,可以通过碳汇买卖帮助农民创收,探索推广碳汇扶贫、生态扶贫等新机制。 第八,绿色金融。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自 2016年正式起步, 碳达峰碳中和“ 3060”目标 对 中国绿色金 融发展 又 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未来围绕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碳交易碳期货等领域, 都将存在丰富的投资机遇。 图表 1 我国碳中和实现路径及投资机会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碳中和 30/60 目标 减少 / 控制 碳排放 增加 / 促进 碳吸收 能源结构调整 生态固碳 碳定价:碳税 强化政策情景: 在政策情景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降低 GDP 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的力度和 幅度,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等各项指标,挖掘减排潜力,控制二氧化 7 项目综合报告编写组 .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 综合报告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30(11):1-25. 8 注: tce=ton of standard coal equivalent, 1吨标准煤当量,是按标准煤的热值计算各种能源量的换算指标 。 绿色 低碳循环 发展 体系 流通 体系 打造 绿色 物流 加强 再生 资源 回收 利用 推进 工业 绿色 升级 消费体系 促进 绿色 产品 消费 倡导 绿色 低碳 生活 方式 生产体系 推进工业绿 色升级 加快农业绿 色发展 提高服务业绿色发 展水平 壮大绿色环 保产业 构建绿色供 应链 提升产业园区和产 业集群循环化水平 政策支持 强化法律 法规支撑 健全绿色收费价格机制 大力发展 绿色金融 完善绿色标准、绿色认 证体系和统计监测制度 加大财税扶 持力度 培育绿色交 易市场机制 基础设施支持 推动能源体系绿 色低碳转型 推进城镇环境基 础设施建设升级 提升交通基础设 施绿色发展水平 改善城乡人居环 境 技术支持 鼓励 绿色 低碳 技术 研发 加速 科技 成果 转化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17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碳排放总量,强化政策支撑,适应巴黎协定下各国强化和更新 国家自主决定贡献 目标和行 动的要求。 能源总消费 2035年达峰, 2050 年下降为约 56亿 tce; 2情景: 以实现全球控制温 升 2目标为导向,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减排情景和路径。是以 21 世 纪中叶深度脱碳目标倒逼下的减排对策和路线图分析为基础,进行论证和评价。 能源消费 2030 年左右达峰, 2050年约 52 亿 tce; 1.5情景: 以控制 1.5温升目标为导向,到 21 世纪中叶努力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和其他 温室气体深度减排为目标,研究和论证其可能性和路径选择,并评价其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影 响。 能源消费 2025 年左右达峰, 2050年 50 亿 tce。 在这四个情景分析中,以强化政策情景和 2情景为主要情景,在 2030年和 2035年之前,主要研 究强化政策情景的实现路径,同时分 2目标倒逼减排路径对 2030年和 2035年目标和路径的影响。 研究推算了四个 不同 情景下各部门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总体上看,主要的碳排放还是来自于工 业部门终端, 2020 年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达到 37.7 亿吨 。 工业过程中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一方 面需要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和工艺革新,发展替代原料燃料技术等 ; 另一方面, 则需要推动 产业结构 调整和产品质量升级, 从而使得 高耗能产品 的 需求持续下降。 图表 14 主要碳排放量终端部门不同情境下碳排放量( 亿吨 ) 部门 2 0 20 2 0 30 2 0 50 政策 情景 强化政策情 景 2 情景 1.5 情景 政策 情景 强化政策 情景 2 情景 1.5 情景 工业部门 终端 37.7 45.4 42.1 38.2 27.6 36.9 26.2 12 4.6 建筑部门 终端 10 9.69 8.88 6.5 5.65 8.34 5.62 3.06 0.81 交通部门 终端 9.9 11.55 11.12 10.75 10.37 11.09 8.04 5.5 1.72 资料来 源: 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 ,平安证券研究所 研究进一步测算了四种情景下 实现低碳转型路径 ,各部门 所需要的投资 规模 。 总体而言, 实现 长期低碳转型目标的投资需求包括能源和电力系统新建基础设施投资、终端节能和能源替代基础设 施建设和既有设施改造的投资。 若考虑其中与“ 30 60”目标最接近的 2情景, 研究测算得出 2020-2050 年 间, 中国 能源供应部门新增投资 将 接近 100万亿元,工业、建筑和交通部门新增投资 分别为 3万亿、 8万亿和 18万亿左右 , 合计新增投资规模接近 130万亿元。 图表 15 2020-2050 年间, 主要终端部门不同情境下 投资 需求规模 (单位: 万 亿元 ) 情景 能源供应 工业 建筑 交通 总计 政策情景 53.71 0 6.29 10.51 70.51 强化政策情景 77.89 0.39 7.42 13.99 99.69 2情景 99.07 2.66 7.94 17.57 127.24 1.5情景 137.66 7.18 7.88 21.66 174.38 资料来源: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平安证券研究所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18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3.2 零碳中国将催生 七大 投资领域( IAC 与落基山研究所) 中国投资协会 ( IAC) 和落基山研究所 于 2020年 11月 8日发布了 零碳中国绿色投资蓝皮书 (下 称蓝皮书) ,其测算得出, 零碳中国将催生七大投资领域, 撬动 70万亿绿色产业投资机会, 包括 再生资源利用、能效提升、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和数字化。 具体而言, 根据蓝皮书测算结果,零碳情景下中国 2050年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将在 22亿吨标 煤左右,较 2016 年下降 27%,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从目前的 45 亿吨标煤下降到 2050 年的 25 亿 吨标煤,且化石燃料需求降幅超过 90%,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 在 2020年到 2050年间,将 有 70万亿元左右的基础设施投资被直接或间接地撬动,包括 : 发电侧大量的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 持续增长的跨区输电通道、数量在千万量级的 5G 基站建设、物联网相关基础设施、交通领域加氢 站和电动车充电站的加速布局,以及高铁、城际铁路的大规模扩展等。 图表 16 蓝皮书预测七大投资领域 资料来源: 零碳中国绿色投资蓝皮书 ,平安证券研究所 此外,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刘满平 近期 在其文章中引用相关研究 显示 : 2030年实现“碳达峰”, 每年资金需求约为 3.1万 -3.6万亿 元,而目前每年资金供给规模仅为 5256 亿元,缺口超过 2.5万亿 元 /年以上。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在新能源发电、先进储能、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新增投 资将超过 139万亿元 ,资金需求量相当巨大 9。 综上所述, 不同机构测算出 中国 推动低碳至零碳路径所需的投资 有所 不同 ,未来三十多年的总投资 在 70万亿到 140万亿元不等。但这无疑都意味着, 未来伴随我国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推进, 将撬动规模庞大的绿色低碳产业投资,也将带来 相关领域 的长足发展。 9 刘满平 . 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基础、挑战与政策着力点 J. 价格理论与实践 , : 1-6.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19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四、 机遇:实现 碳中和目标 的三大 路径和 八大投资领域 从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状况来看, 我们认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 30 60”目标, 至少需 要考虑从三条路径入手 : 一是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包括 限制 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 二是促进和增加碳吸收, 主要 包括技术固碳和生态固碳两种手段 ;三是通过 建立 绿色金融 体系来 支 持碳中和 目标 的实现 。 图表 17 我国碳中和实现路径及投资机会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4.1 路径一: 减少 /控制碳排放 4.1.1 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化石能源,增加清洁能源 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的能源结构 目前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从能源生产看,截至 2019年,原煤、原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生产量占 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超过 80%,而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的非化石能源占比不到 20%。但从能源 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近年来持续增长,到 2019 年占比升至 15.3%, 已提 前完成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左右的目标 。 从能源结构调整的手段上看,主要分为 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和增加清洁能源使用 两个方向 。 前者可以 考虑通过碳定价,实施碳税与碳排放交易,来限制各领域化石 能源使用;后者则需要政策与市场给 予有力度的激励措施,支持我国低碳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 碳中和 30/60 目标 减少 / 控制 碳排放 增加 / 促进 碳吸收 能源结构调整 生态固碳 碳定价:碳税 & 碳排放交易( ETS ) 绿色金融支 持碳中和 绿色信贷 增加生态碳汇: 森林、草原 、绿地、湖泊、湿地 等 重点领域节能 限制化石能源使用 增加清洁能源使用 光伏、风能、氢能、核能、水电等 工业领域 建筑领域 交通领域 低能耗、绿色制造业,清洁化改造 . 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 . 新能源汽车,铁路电气化,港口岸电 . 其他领域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CCUS )技术固碳 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 绿色债券 绿色股指 绿色保险 绿色基金 绿 色 金 融 体 系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20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图表 18 中国能源生产情况( 2012-2019) 图表 19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2012-201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平安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平安证券研究所 1. 实施碳定价:碳税与碳排放交易 碳定价主要包括碳税和碳排 放权交易两种形式。前者是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征税,后者是指 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额度的分类和交易。碳定价实际是对排放二氧化碳设置一个价格,通过发挥价格 的信号作用,使经济主体减少排放二氧化碳,或为排放二氧化碳买单,从而引导生产、消费和投资 向低碳方向转型,实现低碳发展转型。 1) 碳税 碳税是通过税收手段,将因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环境成本转化为生产经营成本 10。 据世行统计,截 至 2020 年 6月,已有超过 30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碳税政策,覆盖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 300亿吨。 此外,在已制定国家自主贡献的 185 个巴黎协定缔约方 中,已有 97 个缔约方提出正在计划使 用或考虑使用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履行国家自主贡献承诺。 通过碳税制度实现企业减排的目标,有以下几点优势 11: 其一,效果明显。 对二氧化碳排放增税可直 接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快速挤压资源密集型企业利润空间,使其采取节能减排或限制升温的措 施,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幅减排。 其二,实施成本低 。 政府向企业征收碳税,主要可依托现有税政体 系实施,新增成本较低。 其三,预期稳定。 碳税的税率稳定,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碳价格预期指引, 企业可安排中长期减排计划。 其四,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 政府可将碳税收入用于绿色项 目建设或 新能源技术研发,支持低碳转型。 但是,碳税制度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对碳排放量的控制力度可能不足。 若碳税税率设置较低,一些高 排放、高收益的企业可能选择维持原有生产经营模式不变,减排意愿较低。而实际上,根据 IMF预 测,为实现 2030 年 2的控温目标,每吨二氧化碳定价应在 75美元左右,而目前全球平均价格为 2 美元;世界银行的数据也显示,当前大部分国家碳税的税率较低,且基本都在 75美元以下。按照 目前的情况,碳税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弱化。 我国目前还未提出建立碳税制度, 有部分学者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建立碳税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 性。基于碳税制度的优势,其对于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考虑其成本较低, 10 杨颖 .我国开征碳税的理论基础与碳税制度设计研究 J.宏观经济研究 ,2017(10):54-61. 11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青年课题组 . 为碳定价: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 . 第一财经 ,2021.2.9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200 5 200 6 200 7 200 8 200 9 201 0 201 1 201 2 201 3 201 4 201 5 201 6 201 7 201 8 201 9 原煤 原油 天然气 水电、核电、风电 6 8 . 6 % 6 . 9 % 1 8 . 8 % 5 . 7 % 亿吨标准煤 58% 19% 8% 1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 200 5 200 6 200 7 200 8 200 9 201 0 201 1 201 2 201 3 201 4 201 5 201 6 201 7 201 8 201 9 原煤 原油 天然气 水电、核电、风电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21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可以使企业合理控制排放成本、稳定生产预期安排。因此,碳税制度在我国具有推广实施的理论合 理性和可行性。 2) 碳 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 ETS)是指政府每年确定碳排放总额的上限,有偿或无偿地向企业分配碳排放配额, 排放配额可在企业间进行交易 13。目前,随着各国家和地区着手落实巴黎协定及应对国内气候变 化,碳市场正在全球各地不断兴起和发展。截止到 2019年,全球已有 20个碳交易体系投入实施 , 覆 盖 27个司法管辖区;这些地区的 GDP 占全球的 37%,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的 8% 左右。此外,另有 6 个司法管辖区正计划在未来几年启动碳交易体系 , 其中包括中国和墨西哥;还 有 12个不同级别的政府开始考虑建立碳市场 , 作为其气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智利、泰 国和越南 14。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仍处于建设初期。 2013年,发改委 批准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在内 的 11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以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这 7个市场的交易量已初 具规模(见下表)。 2017 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 (发电行业 ),正式 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工作。截至 2020 年 8 月,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 铁、电力、水泥等 20 多个行业,接近 3000 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 4 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 90 亿元。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成交量受履约驱动,存在市场活跃度 低、企业参与度低、履约推迟现象 普遍、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 15。进入 2021年,碳交易市场的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部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这意味着中国碳市场进 12 Group W B . 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19J. World Bank Other Operational Studies. 13 邵举平 ,李晓华 ,孙延安 .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碳交易市场活力激发 机理 研究 J/OL.企业经 济 ,2021(02):24-342021-03-03. 14 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 (ICAP).(2019).全球碳市场进展 :2019年度报告 . 15 周健 ,邓一荣 ,庄长伟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进程、现状与展望研究 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0,45(09):1-4. 图表 20 2018-2019 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碳税税率 国别 税率(美元 /tCO2e) 国别 税率(美元 /tCO2e) 瑞典 127 西班牙 17 瑞士、列支敦士登 9697 葡萄牙 14 芬兰 供暖燃料 /机械用燃料: 60 交通燃料: 70 南非 8 挪威 359 阿根廷 16 法国 50 哥伦比亚、拉脱维亚、 智利 5 冰岛 36 新加坡 4 丹麦 2326 日本 3 加拿大联邦、 BC、 阿尔伯塔等 1526 墨西哥 13 爱尔兰 22 爱沙尼亚 2 斯洛文尼亚 19 乌克兰、波兰 5800 ( 1972-2019) 2100 514520 9 中国 200 ( 2007-2019) 10100 942870 10 挪威 2200 ( 1996-2019) 170 3550 2 加拿大 4425 ( 2000-2019) 300 55030 4 资料来源: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CUS)报告( 2019,平安证券研究所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30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碳汇对于 拉动区域间的产业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5, 甚至可以通过碳汇买卖实现精准扶贫。 特 别是针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政策方面,发展碳汇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大方向契 合, 发展林草业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建设契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并且可能因此获得更多的生态补 偿。 在 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的基础上 将使西部成为更加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增加旅游收入,摆脱 生态与经济发展相矛盾的恶性循环,并可以引入 碳汇扶贫 和 生态扶贫 等新机制。强大的碳汇能力既 可以舒缓自身节能减排压力,又能够对外出口,获取资金和技术。 具体 来看, 可以通过政府发放生 态效益补偿金 等方式来推动地方种植林木,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 合理 发展 采伐 业 、林间养殖 业 、生 态旅游 业 等,让 森林既作为碳吸收的工具,又可以 为 当地人民 长期创造财富。 图表 34 碳汇创收及精准扶贫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 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 模式整理,平安证券研究所 4.3 路径三 : 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 2016 年被誉为 中国 绿色金融元年。 2016 年 8月 3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 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绿色金融定义为“ 对环保、节能、清 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 指导意见提出了我国第一个较为系统的 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框架 ,旨在通过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 实施相关政策工具支持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在指导意见的推动下,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与政策 工具等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 , 到目前已经 围绕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保险、绿色基 金、绿色保险与碳金融 等 建立了多层次 的绿色金融市场, 并匹配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见下表), 是 全 球首个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国家。 25 吴建新 .全国区域间碳汇投资机制研究 J.当代经济管理 ,2011,33(03):62-65. 碳汇收益 通过科学计 算碳汇量 购买碳汇 购买碳汇 农民、贫困户 林地所有权 社会公众 政府机关、企事业 单位、社会团体 碳汇 精准扶贫平台 购买碳汇资金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31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目前中国已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截至 2020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近 12万亿元,存 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 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 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 其中 , 我国绿色债券 发展 更是 成效 显著 , 具体有三点特征: 一是 发行规模较大 , 截至 2020年末,累计发行绿色债券约 1.2万亿元,规 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二是发行期限长 , 约 90%左右发行期限均在 3年以上。三是支持环 境改善效果显著 , 据初步测算,每年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的项目可节约标准煤 5000万吨左右,相 当于减排二氧化碳 1亿吨以上 26。 26 国务院新闻办 . 我国绿色债券成效显著 累计发行约 1.2万亿元 . 2021.2.9 图表 35 我国 绿色金融体系建立过程 绿色金融体系 绿色金融工具 相关政策 绿色 信贷 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方式为 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低 碳经济和绿色产业提供融 资支持、遏制两高型产业 扩张的业务实践 2012 年银监会 , 绿色信贷指引; 2014 年银监会 , 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 2017 年银监会 , 中国银监会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的指导意见 , 鼓励银行开展绿色信贷资产转让等。 绿色 债券 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绿 色项目的债券 2015 年 12 月发改委 , 绿色债券发行指引; 2017 年 3 月证监会 , 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7 年 4 月银监会 , 中国银监会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 质效的指导意见 绿色 股票 指数 根据特定标准对样本上市 公司进行绿色股票评选与 设计的股票价格指数 2015 年 10 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 180 碳效率指数 绿色 保险 又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 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 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 保险 2007 年环保部、保监会 , 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 见 2013 年 10 月 , 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 导意见 2017 年 3 月 , 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绿色 基金 针对节能减排战略、低碳 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改造 项目而建立的专项投资基 金 2016 年 8 月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 系的指导意见 资料来源: 政策文件 ,平安证券研究所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32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图表 36 中国绿色贷款规模持续攀升 图表 37 中国 二氧化碳排放量 增速下降 资料来源: 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中国 CCUS 报告( 2019,平安证券研究所 碳达峰碳中和 的 “ 30 60”目标 已经为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相关测算显 示, 在碳中和愿景下,我国所需要的绿色低碳投资规模应该在 100 万亿元以上 ;另一方面,我国绿 色金融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例如绿色金融服务的碎片化现象、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并不能适应碳中 和愿景等 27。 因此,央行行长易纲已经提出了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五大支柱:一是健全绿色金融 标准体系,做好统计、评估和监督等工作;二是完善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对社会公开披 露碳排放信息;三是构建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增加碳减排的优惠贷款投放,科学设置绿色资产风险 权重等;四是不 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发展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 等产品,建 设 碳市场,发展碳期货 ;五是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绿色金融标准要“国内统一、国际接轨”,争 取年内完成中欧绿色金融共同分类目录。 可以想见,未来绿色金融领域将在政策支持下进入新的 发展阶段,与此相关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碳交易碳期货等领域,都将存在丰富的投 资机遇。 五、 风险提示 1.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拖累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与发展; 2.货币政策过快收紧导致无风险利率走高,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可能影响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 收益水平。 3.绿色经济领域的相关技术发展缓慢, 影响各领域节能减碳的推进。 27 国务院新闻办 . 绿色金融将有更大发展 . 经济日报 . 2021.1.19 8.23 9.23 9.47 9.85 10.2 2 10.46 11.0 1 11.5 5 11.9 5 6.0% 6.5% 6.5% 6.6% 6.7% 6.5% 6.7% 6.8% 6.9% 5.4 % 5.6 % 5.8 % 6.0 % 6.2 % 6.4 % 6.6 % 6.8 % 7.0 % 6.0 7.0 8.0 9.0 10. 0 11. 0 12. 0 13. 0 201 8- 1 2 201 9- 0 3 201 9- 0 6 201 9- 0 9 201 9- 1 2 202 0- 0 3 202 0- 0 6 202 0- 0 9 202 0- 1 2 中国绿色贷款余额(万亿元) 中国绿色贷款余额 / 总贷款( % ) 652. 8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201 6- 0 5 201 6- 0 8 201 6- 1 1 201 7- 0 2 201 7- 0 5 201 7- 0 8 201 7- 1 1 201 8- 0 2 201 8- 0 5 201 8- 0 8 201 8- 1 1 201 9- 0 2 201 9- 0 5 201 9- 0 8 201 9- 1 1 绿色债券托管规模(亿元)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33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参考文献 1. Group W B . 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19J. World Bank Other Operational Studies. 2. CF40, 朱隽:气候变化与绿色金融国际实践 , 2021.2.3 3. 邓明君 ,罗文兵 ,尹立娟 . 国外碳中和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述评 J. 资源科学 , 2013, 35(5): 1084-1094. 4. 封珊 ,徐长乐 .全 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 社会经济影响 研究综述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 ,2014,24(S2):6-10. 5. 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 (ICAP).(2019).全球碳市场进展 :2019 年度报告 . 6. 国务院新闻办 .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 2020.12 7. 李诚 . 零碳建筑 零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J. 绿色建筑 , 2015, 000(003):18-23. 8. 刘满平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基础、挑战与政策着力点 J/OL价格理论与实践 . doi/10.19851/ki11-1010/F.2021.02.06 9. 牛玲 .碳汇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化实现路径 J.宏观经济管理 ,2020(12):37-42+62. 10. 彭博新能源财经( BNEF) .中国加速低碳进程白皮书 . 2020.12.1 11. 邵举平 ,李晓华 ,孙延安 .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碳交易市场活力激发机理研究 J/OL.企业经 济 ,2021(02):24-342021-03-03. 12. 王有为 .谈“碳” 碳达峰与 碳中和愿景下的中国建筑节能工作思考 J.建筑节能 (中英 文) ,2021,49(01):1-9. 13. 吴建新 .全国区域间碳汇投资机制研究 J.当代经济管理 ,2011,33(03):62-65. 14. 项目综合报告编写组 .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 ,2020,30(11):1-25. 15. 杨颖 .我国开征碳税的理论基础与碳税制度设计研究 J.宏观经济研究 ,2017(10):54-61. 16. 张贤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应用前景 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0(12):22-24. 17.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青年课题组 . 为碳定价: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 . 第一财经 ,2021.2.9 18. 周健 , 邓一荣 ,庄长伟 . 中国 碳 交 易市 场 发 展进 程 、现 状 与 展望 研 究 J. 环 境 科 学与 管 理 ,2020,45(09):1-4.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34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附录 1:近年来 应对全球 气候变化 的国际会议与 公约 国际公约 发布情况 公约内容 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 架公约 1992 年 5 月 9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下简称公约)通过, 1994 年 3 月 21 日生 效。截 至 2016 年 6 月底,共有 197 个缔约方。 中 国于 1992年 11月 7日经全国人大批准 加入 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 1993 年 1 月 5 日将批准书交存联合国秘书长处。公约自 1994 年 3 月 21 日起对中国生效(其中澳门、香港适 用时间存在区别)。 确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为将大气 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 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水平 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进行 的时间范围内实现。 承认发展中国家有消除贫困、发展经济 的优先需要。 承认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 低,因此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增 加,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是发 展中国家 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 京都议定 书及其修 正案 为加强公约实施, 1997 年公约第三次缔 约方会议通过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 书) , 于 2005 年 2 月 16 日生效。截至 2016 年 6 月底,共有 192 个缔约方。 中 国于 1998 年 5 月 29 日签署并于 2002 年 8 月 30 日核准议定书,议定书于 2005 年 2 月 16 日起对中国生效(其中澳门适用时间存在 区别)。 2012 年多哈会议通过包含部分发达国家第二承 诺期量化减限排指标的京都议定书多哈修 正案。第二承诺期为期 8 年,于 2013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结束。 201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