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2 全国 数字经济指数走势 1.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走势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变化趋势 图1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 2020年8月,我国数字经济指数环比下降5.4%,录得649。8月数字经济指数的下降主要由于产业指数的下降, 产业指数、溢出指数、融合指数和基础指数分别对总指数贡献 -5.0%、0.9%、-0.6% 和 -0.7%。 201601 202008 649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3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全国一级指数变化 全国数字经济一级指数变化趋势 2. 全国一级指数变化 四个一级指数自 2016 年以来的变化见上图,2020 年 8 月,产业指数、溢出指数、融合指数和基础指数分别 录得 312、104、229、110,环比分别变动 -54.2%、20.7%、-11.2% 和 -16.1%。8 月我国数字经济产业 投入明显回落,数字经济和其他产业的融合继续加深,数字经济对其他产业的溢出下降,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投 入放缓。 产业 溢出 融合 基础 图 2 104 110 312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 201601 202008 229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4 全国 产业指数变化 3. 全国产业指数变化 我们对数字经济产业进行了细化,具体分为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每 个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 2020年8月,互联网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大数据产业指数分别为280、635和564,环比分别下降 59.4%、7.0% 和 5.1%,8 月互联网产业投入环比明显回落,人工智能产业和大数据产业投入也略有下降。 互联网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 大数据产业 全国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变化趋势 图 3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 201601 202008 635 564 28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5 全国融合指数变化 4. 全国融合指数变化 工业、商贸业、服务业和金融等行业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体现为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 和金融科技,我们根据这四个领域的劳动、资本和科技投入情况来衡量融合的程度。 2020 年 8 月,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和金融科技指数分别为 447、168、205、193,工业互联 网和金融科技领域投入环比上升,升幅分别为 8.3% 和 8.4%。智慧供应链和共享经济领域投入环比下降,分 别下降 20.9% 和 22.9%。 智慧供应链 金融科技工业互联网 共享经济 全国数字经济融合指数变化趋势 图 4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 201601 202008 193 168 205 447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6 总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 5. 总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 2020年8月,我国全行业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数字经济溢出指数分别录得104和53,环比分别变动20.7% 和 -47.6%。8 月制造业和全行业溢出指数走势继续背离,全行业溢出指数上升,制造业溢出指数明显下降。 制造业溢出指数全国溢出指数 全国数字经济总溢出与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趋势 图 5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 201601 202008 53 104 0 50 100 150 200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7 基础设施指数变化 6. 基础设施指数变化 2020 年8 月,数据资源管理、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三个方面的指数分别为156、112 和 190,环比分别变动 -32.0%,-1.3% 和 0.5%。数据资源管理指数下降,互联网基础设施指数和数字化生 活应用指数环比基本持平。 互联网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 全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指数变化趋势 图 6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 190 156 201601 202008 0 50 100 150 200 250 112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8 各省数字经济指数排序 7. 各省数字经济指数排序 2020年8月,数字经济指数前五名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指数分别为1665、1438、1343、 1258、1237。8 月排名上升最快的是海南,从 7 月第二十六名上升到 8 月第二十三名。8 月排名下降最快的是 黑龙江,从7 月第十二名下降到8月第二十二名。排名最低的五个省份为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和西藏, 指数分别为 404、392、285、263、231。 2020 年 8 月各省数字经济指数 图 7 1665 1438 1343 1258 1237 1163 1156 1149 1000 952 913 905 856 844 838 731 681 658 658 627 608 596 567 558 545 539 404 392 285 263 231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 0 500 1000 1500 2000 西 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甘 肃 省 贵 州 省 吉 林 省 海 南 省 黑 龙 江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云 南 省 山 西 省 江 西 省 天 津 市 河 北 省 河 南 省 重 庆 市 湖 南 省 安 徽 省 福 建 省 陕 西 省 湖 北 省 山 东 省 四 川 省 辽 宁 省 浙 江 省 上 海 市 江 苏 省 北 京 市 广 东 省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9 8. 各省产业指数排序 各省产业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度量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情况。从图8可见,2020年8月, 全国各省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前五名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产业指数分别为4.48、3.57、3.55、 3.37、3.18。8 月产业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北京,从 7 月第五名上升到 8 月第二名。8 月产业指数排名下 降最快的是黑龙江,从 7 月第四名下降到 8 月第二十名。8 月产业指数最后五名为内蒙古、新疆、宁夏、青 海和西藏,指数分别为 0.68、0.57、0.35、0.31、0.27。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 4.48 3.57 3.55 3.37 3.18 2.65 2.49 2.44 2.10 2.09 2.08 1.89 1.87 1.85 1.70 1.59 1.57 1.361.26 1.17 1.13 1.12 1.05 1.03 1.03 0.79 0.68 0.57 0.35 0.31 0.27 2020 年 8 月各省产业指数 图 8 0 1 2 3 4 5 西 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甘 肃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贵 州 省 海 南 省 吉 林 省 云 南 省 黑 龙 江 省 江 西 省 山 西 省 辽 宁 省 天 津 市 河 北 省 湖 南 省 重 庆 市 河 南 省 福 建 省 安 徽 省 陕 西 省 湖 北 省 山 东 省 四 川 省 浙 江 省 上 海 市 江 苏 省 北 京 市 广 东 省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0 9. 各省溢出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溢出指数度量当期其他产业利用数字经济产品作为中间品的比例,可以理解为数字经济产业对其他产 业的推动作用。从图9可见,2020年8月,全国各省溢出指数排序,前五名为北京、西藏、青海、上海和江苏, 指数分别为 11.7、11.5、11.2、10.8、10.7。8 月溢出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甘肃,从 7 月第二十六名上升到 8 月第八名,排名下降最快的是吉林,从 7 月第十三名下降到 8 月第二十六名。8 月后五名分别为辽宁、山西、 广西、海南和河北,溢出指数分别为 8.0、7.5、7.4、7.3、7.3。 各省溢出指数排序 11.7 11.5 11.2 10.8 10.7 10.6 10.6 9.5 9.4 9.2 8.9 8.9 8.8 8.7 8.7 8.7 8.6 8.6 8.5 8.3 8.3 8.2 8.2 8.2 8.1 8.0 8.0 7.5 7.4 7.3 7.3 2020 年 8 月各省溢出指数 图 9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 0 2 4 6 8 10 12 河 北 省 海 南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山 西 省 辽 宁 省 吉 林 省 江 西 省 贵 州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四 川 省 云 南 省 重 庆 市 福 建 省 天 津 市 湖 南 省 河 南 省 湖 北 省 陕 西 省 山 东 省 浙 江 省 广 东 省 安 徽 省 黑 龙 江 省 甘 肃 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江 苏 省 上 海 市 青 海 省 西 藏 自 治 区 北 京 市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1 0.0 0.3 0.6 0.9 1.2 1.5 西 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海 南 省 贵 州 省 吉 林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黑 龙 江 省 天 津 市 河 北 省 山 西 省 湖 南 省 云 南 省 河 南 省 江 西 省 辽 宁 省 甘 肃 省 山 东 省 安 徽 省 福 建 省 上 海 市 北 京 市 江 苏 省 重 庆 市 湖 北 省 陕 西 省 浙 江 省 四 川 省 广 东 省 10. 各省基础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基础指数度量从数据的获取、传输、存储和使用四个角度来度量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增长。从图 10 可见,2020 年 8 月,基础指数前五名为广东、四川、浙江、陕西和湖北,指数分别为 1.31、1.23、1.13、1.13 和1.12。8月基础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辽宁,从7月第十九名上升到8月第十四名,排名下降最快的是云南, 从 7 月第十三名下降到 8 月第十七名。后五名为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指数分别为 0.83、0.81、 0.80、0.78 和 0.73。 各省基础指数排序 1.31 1.23 1.13 1.13 1.12 1.11 1.10 1.09 1.09 1.05 1.05 1.02 1.011.01 1.00 0.99 0.99 0.99 0.98 0.95 0.94 0.940.93 0.93 0.92 0.84 0.83 0.81 0.80 0.78 0.73 2020 年 8 月各省基础指数 图 10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2 11. 各省融合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融合指数从当期工业、商贸业、服务业和金融等行业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具体体现为工业 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和金融科技等方面,度量了融合的程度。 从图11可见,2020年8月,全国各省融合指数排序,前五名为辽宁、山东、广东、北京和四川,融合指数 分别为 104、60、54、54、49。8 月融合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辽宁,从 7 月第二十二名上升到 8 月第一名, 排名下降最快的是河北,从 7 月第十一名下降到 8 月第十八名。8 月后五名为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和西 藏,指数分别为 36、34、30、30、27。 各省融合指数排序 104 60 54 54 49 49 49 49 47 46 45 45 44 43 42 42 42 42 42 41 41 40 38 36 36 36 36 34 30 30 27 2020 年 8 月各省融合指数 图 11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 0 20 40 60 80 100 120 西 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黑 龙 江 省 吉 林 省 天 津 市 贵 州 省 甘 肃 省 山 西 省 重 庆 市 江 西 省 河 北 省 云 南 省 安 徽 省 湖 北 省 河 南 省 陕 西 省 福 建 省 上 海 市 海 南 省 湖 南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江 苏 省 浙 江 省 四 川 省 北 京 市 广 东 省 山 东 省 辽 宁 省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3 12. 本节我们分析 2013 年以来数字经济领域融资情况,我们将公开披露的数字经济融资事件划分到各省市和数字 经济细分行业来刻画数字经济资本投入在各地区和行业的分布。由于一些融资事件并未披露具体的融资金额, 因此这里我们仅按照融资的件数来进行分析,如果按照融资金额来分析,结果可能会有一定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 2013 年以来融资件数在各省市之间的分布,各省市融资件数从高到低排列如下。各省市融资件 数差异较大,排在前十五名的省份占据了全国所有融资事件的 97%,其中前五个省份北京、广东、上海、浙 江和江苏的融资事件数量占据全国的 85%,表明数字经济融资主要集中在最发达的几个省市。 数字经济吸引融资的情况 数字经济吸引融资的情况 2013 年以来各省数字经济领域融资件数 图 12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青 海 甘 肃 西 藏 内 蒙 古 云 南 山 西 宁 夏 黑 龙 江 新 疆 吉 林 广 西 河 北 贵 州 江 西 海 南 辽 宁 河 南 重 庆 湖 南 天 津 安 徽 陕 西 山 东 湖 北 福 建 四 川 江 苏 浙 江 上 海 广 东 北 京 7662 4944 4406 2657 1441 730 486 459 275 257 254 197 192 167 122 106 86 74 66 50 43 42 40 32 22 21 12 11 10 6 3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4 从数字经济融资的时间分布来看(数据截至 2020 年 8 月),2013-2015 年,融资件数排名前六的地区融资 件数快速增长,2015-2018 年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2019 年以后迅速下降。但各地的走势有一些细微差 异,其中北京的融资件数在 2016 年以后的下行趋势比较明显,2019 年的降幅也最大,浙江、江苏和四川相 对比较平稳,2019 年降幅较小,广东和上海波动幅度居中。 数字经济吸引融资的情况 六省市融资件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图 13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 0 300 600 900 1200 1500 四川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北京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5 从数字经济产业分布来看,前六个省市的数字经济融资件数的产业结构如图 14 所示。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在这 六个省市均为融资最多的领域,其他产业的融资件数排名各省有一定差异。广东、北京和四川在软件和信息技 术领域的融资件数仅次于互联网和服务领域;上海和浙江的电信广播和卫星通讯领域融资件数相对较多;硬件 的融资在广东和江苏相对较多;医疗、教育等其他产业数字化领域的融资件数则在上海、广东和浙江的排名相 对靠前。各省数字经济产业相对发展情况具有一定差异。 数字经济吸引融资的情况 六省市融资件数的行业分布 图 14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电信广播和卫星通讯服务 硬件和基础设施医疗、教育、金融等其他产业数字化领域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四川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北京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6 附录 A.1数据(2020年8月) 省份 数字经济指数 产业指数 溢出指数 融合指数 基础设施指数 广东省 1665 4.5 8.9 54.1 1.3 北京市 1438 3.6 11.7 53.5 1.1 江苏省 1343 3.5 10.7 48.8 1.1 上海市 1258 3.4 10.8 45.2 1.1 浙江省 1237 3.2 8.9 48.9 1.1 辽宁省 1163 1.6 8.0 103.6 1.0 四川省 1156 2.6 8.2 49.1 1.2 山东省 1149 2.5 8.8 59.9 1.0 湖北省 1000 2.4 8.7 42.5 1.1 陕西省 952 2.1 8.7 44.4 1.1 福建省 913 2.1 8.5 44.9 1.1 安徽省 905 2.1 9.2 42.1 1.0 湖南省 856 1.9 8.6 46.6 1.0 重庆市 844 1.9 8.3 41.0 1.1 河南省 838 1.9 8.7 43.4 1.0 河北省 731 1.7 7.3 41.9 1.0 天津市 681 1.6 8.6 36.3 0.9 江西省 658 1.3 8.1 41.6 1.0 山西省 658 1.4 7.5 40.6 1.0 云南省 627 1.1 8.3 42.0 1.0 广西壮族自治区 608 1.0 7.4 48.6 0.9 黑龙江省 596 1.2 9.4 36.0 0.9 海南省 567 1.1 7.3 46.0 0.8 吉林省 558 1.1 8.0 36.1 0.9 贵州省 545 1.0 8.2 37.8 0.9 甘肃省 539 0.8 9.5 40.2 1.0 内蒙古自治区 404 0.7 8.2 34.4 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92 0.6 10.6 35.8 0.8 宁夏回族自治区 285 0.4 10.6 30.0 0.8 青海省 263 0.3 11.2 29.6 0.8 西藏自治区 231 0.3 11.5 26.8 0.7 附录 2020.08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7 附录 A.2 数字经济指数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大数据产业的劳动投入 数据来源 数字经济产业 指数 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产业的劳动投入 智联、51job、前程、猎聘、拉勾、 58 同城、赶集等互联网招聘网站,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各地工商局, 私募通、投资中国等风险投资网站, 各类招标网站 大数据产业的资本投入 大数据产业的创新投入 互联网产业 互联网产业的劳动投入 互联网产业的资本投入 互联网产业的创新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的劳动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的资本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投入 数字经济融合 指数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劳动投入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资本投入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投入 智慧供应链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劳动投入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资本投入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创新投入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领域的劳动投入 共享经济领域的资本投入 共享经济领域的创新投入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领域的劳动投入 金融科技领域的资本投入 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投入 数字经济溢出 指数 制造业对数字经济的利用率 制造业中信息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比例 国家统计局 制造业的劳动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劳动力 占比 各大招聘网站 制造业的创新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专利占 比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制造业占比 制造业的劳动投入分布 各大招聘网站 制造业的资本投入分布 工商局、风险投资数据 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分布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其他行业对数字经济的利用率(共 8 类) 其他行业中信息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比 例 国家统计局 其他行业的劳动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劳动 力占比 各大招聘网站 其他行业的创新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专利 占比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其他行业分别占比(共 8 类) 各个行业的劳动投入分布 各大招聘网站 各个行业的资本投入分布 工商局、风险投资数据 各个行业的创新投入分布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数字经济基础 设施指数 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数据采集的基础设施 各类招标网、各大招聘网站、风险 投资数据、滴滴出行、CNNIC、国 家统计局 互联网基础设施 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基础设施投入 各类招标网、各大招聘网站、工商局、 风险投资数据 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 在线支付比例 滴滴出行共享经济比例 共享经济规模 查询详细数据,敬请联络 : 财新智库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 王喆 电话:+86-10-85905019 电邮: BBD(数联铭品) BBD(数联铭品)首席经济学家 陈沁 电话:+86-28-65290823 电邮: 版权声明 :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是由财新 数联 研发,按月度发布。该指数作为新经济系列指数(NEI)的子指数,利用网络大数据 挖掘手段,度量了由信息技术革新驱动的数字经济的增长。力图通过对各类数字经济指数的计算,有效真实的展现数字经 济对社会效率的推动作用,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详细信息敬请浏览 关于财新智库: 财新智库成立于 2015 年 8 月,以“成为新经济时代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造商”为愿景,打造集研究、数据、指数为一体 的高端金融服务平台。作为财新的重要一翼,财新智库致力于对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资本市场国际化、中国产业走出 去和金融科技健康发展的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合作方案,提升企业价值,实现 突破性发展。 关于 BBD: BBD(数联铭品)是行业领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紧密围绕新经济,通过动态尽调、信用评级、风险定价和经济指 数四个步骤,BBD 提供从微观到宏观的大数据服务。详细信息,敬请浏览: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