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6 2020.06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2 全国 数字经济指数走势 1.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走势 2020 年 6 月,我国数字经济指数环比上升 3.8%,录得 660。从表一可以看出数字经济指数各一级指数对总 指数增长的贡献度,6 月数字经济指数的上升主要由于溢出指数的上升,产业指数、溢出指数、融合指数和基 础指数分别对总指数贡献 -1.2%、11.9%、-5.6% 和 -1.4%。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变化趋势 图1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6 201601 202006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660 100 90 108 116 127 165 184 207 214 217 218 224 234 242 238 259 256 253 260 292 302 319 329 355 358 372 364 380 383 374 363 431 435 446 431 451 508 538 575 587 576 556 511 541 544 574 604 589 573 517 601 631 636 2020.06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3 全国一级指数变化 全国数字经济一级指数变化趋势 2. 全国一级指数变化 四个一级指数自 2016 年以来的变化见上图,2020 年 6 月,产业指数、溢出指数、融合指数和基础指数分别 录得 277、118、226、107,环比分别变动 -2.2%、22.5%、-8.6% 和 -2.4%。6 月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投入、 数字经济和其他产业的融合速度略有下降,数字经济对其他产业的溢出快速回升,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投入小幅 下降。 产业 溢出 融合 基础 图 2 118 107 277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6 201601 202006 226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2020.06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4 全国 产业指数变化 3. 全国产业指数变化 我们对数字经济产业进行了细化,具体分为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每 个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 2020年6月,互联网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大数据产业指数分别为244、577和538,环比分别变动-3.7%、 2.4% 和 3.4%,6 月互联网产业投入下降,人工智能产业和大数据产业投入上升。 互联网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 大数据产业 全国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变化趋势 图 3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6 201601 202006 577 538 244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0.06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5 全国融合指数变化 4. 全国融合指数变化 工业、商贸业、服务业和金融等行业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体现为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 和金融科技,我们根据这四个领域的劳动、资本和科技投入情况来衡量融合的程度。 2020 年 6 月,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和金融科技指数分别为 376、162、236、144,均为环比 下降,降幅分别为 -18.6%、-9.5%、-4.5%、-7.1%。 智慧供应链 金融科技工业互联网 共享经济 全国数字经济融合指数变化趋势 图 4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6 201601 202006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144 162 236 376 2020.06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6 总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 5. 总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 2020年6月,我国全行业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数字经济溢出指数分别录得118和88,环比分别变动22.5% 和 -22.8%。6 月制造业和全行业溢出指数走势继续背离,制造业溢出指数回落,全行业溢出指数显著上升。 制造业溢出指数全国溢出指数 全国数字经济总溢出与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趋势 图 5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6 201601 202006 88 118 0 50 100 150 200 2020.06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7 基础设施指数变化 6. 基础设施指数变化 2020 年6 月,数据资源管理、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三个方面的指数分别为147、112 和 188,环比分别变动 11.4%,-17.0% 和 8.7%。数据资源管理指数和数字化生活应用指数回升,互联网基 础设施指数小幅下降。 互联网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 全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指数变化趋势 图 6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6 188 147 112 201601 202006 0 50 100 150 200 2020.06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8 各省数字经济指数排序 7. 各省数字经济指数排序 2020年6月,数字经济指数前五名为广东、四川、北京、江苏和上海,指数分别为1671、1344、1292、 1258、1177。6 月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四川,从 5 月第六名上升到 6 月第二名。6 月排名下降最快的是内蒙古, 从 5 月第十九名下降到 6 月第二十八名。排名最低的五个省份为新疆、内蒙古、宁夏、西藏和青海,指数分别 为 429、390、258、204、171。 2020 年 6月各省数字经济指数 图 7 1671 1344 1292 1258 1177 1159 1033 987 973 939 930 848 845 805 739 723 672 654 639 536 530 523 503 478 450 440 429 390 258 204 171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6 0 500 1000 1500 2000 青 海 省 西 藏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贵 州 省 海 南 省 甘 肃 省 山 西 省 吉 林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黑 龙 江 省 云 南 省 河 北 省 江 西 省 辽 宁 省 天 津 市 河 南 省 重 庆 市 湖 南 省 安 徽 省 福 建 省 陕 西 省 湖 北 省 山 东 省 浙 江 省 上 海 市 江 苏 省 北 京 市 四 川 省 广 东 省 2020.06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9 8. 各省产业指数排序 各省产业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度量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情况。从图8可见,2020年6月, 全国各省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前五名为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上海,产业指数分别为 4.22、3.51、3.46、 3.02、2.98。6 月产业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山西,从 5 月二十四名上升到 6 月十九名。6 月产业指数排名 下降最快的是内蒙古,从 5 月二十二名下降到 6 月二十八名。6 月产业指数最后五名为甘肃、内蒙古、宁夏、 西藏和青海,指数分别为 0.80、0.68、0.42、0.29、0.25。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6 4.22 3.51 3.46 3.02 2.98 2.70 2.63 2.50 2.16 2.13 2.11 1.95 1.92 1.80 1.59 1.58 1.57 1.401.16 1.13 1.02 1.02 1.01 1.00 0.89 0.84 0.80 0.68 0.42 0.29 0.25 2020 年 6月各省产业指数 图 8 0 1 2 3 4 5 青 海 省 西 藏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甘 肃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贵 州 省 海 南 省 云 南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黑 龙 江 省 吉 林 省 山 西 省 江 西 省 辽 宁 省 河 北 省 天 津 市 重 庆 市 河 南 省 湖 南 省 陕 西 省 安 徽 省 福 建 省 湖 北 省 四 川 省 山 东 省 上 海 市 浙 江 省 江 苏 省 北 京 市 广 东 省 2020.06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0 9. 各省溢出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溢出指数度量当期其他产业利用数字经济产品作为中间品的比例,可以理解为数字经济产业对其他产 业的推动作用。从图 9 可见,2020 年 6 月,全国各省溢出指数排序,前五名为北京、上海、广东、云南和陕 西,指数分别为 11.1、10.8、10.5、10.2、9.8。6 月溢出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福建,从 5 月二十三名上升 到 6 月第十二名,排名下降最快的是贵州,从 5 月第八名下降到 6 月第二十八名。6 月后五名分别为海南、贵 州、新疆、宁夏和青海,溢出指数分别为 5.3、5.2、5.1、4.4、4.3。 各省溢出指数排序 11.1 10.8 10.5 10.2 9.8 9.7 9.4 9.2 8.7 8.7 8.7 8.6 8.5 8.4 8.1 8.1 7.6 7.4 7.3 7.2 7.1 6.2 5.8 5.8 5.5 5.3 5.3 5.2 5.1 4.4 4.3 2020 年 6月各省溢出指数 图 9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6 0 2 4 6 8 10 12 青 海 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贵 州 省 海 南 省 山 西 省 西 藏 自 治 区 甘 肃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河 北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江 西 省 山 东 省 吉 林 省 黑 龙 江 省 河 南 省 湖 南 省 浙 江 省 湖 北 省 福 建 省 安 徽 省 重 庆 市 四 川 省 辽 宁 省 天 津 市 江 苏 省 陕 西 省 云 南 省 广 东 省 上 海 市 北 京 市 2020.06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1 10. 各省基础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基础指数度量从数据的获取、传输、存储和使用四个角度来度量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增长。从图 10 可见,2020 年 6 月,基础指数前五名为广东、四川、陕西、北京和浙江,指数分别为 1.30、1.23、1.12、1.11 和1.11。6月基础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甘肃,从5月二十八名上升到6月第十三名,排名下降最快的是江苏, 从 5 月第三名下降到 6 月第十名。后五名为宁夏、新疆、海南、西藏和青海,指数分别为 0.83、0.83、0.80、 0.76 和 0.74。 各省基础指数排序 1.30 1.23 1.12 1.11 1.11 1.11 1.10 1.08 1.08 1.07 1.02 1.02 1.011.00 0.98 0.98 0.97 0.97 0.96 0.96 0.95 0.930.92 0.91 0.87 0.84 0.83 0.83 0.80 0.76 0.74 2020 年 6月各省基础指数 图 10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6 0.0 0.3 0.6 0.9 1.2 1.5 青 海 省 西 藏 自 治 区 海 南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贵 州 省 山 西 省 吉 林 省 河 北 省 黑 龙 江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河 南 省 湖 南 省 辽 宁 省 江 西 省 天 津 市 山 东 省 甘 肃 省 福 建 省 云 南 省 江 苏 省 安 徽 省 上 海 市 重 庆 市 湖 北 省 浙 江 省 北 京 市 陕 西 省 四 川 省 广 东 省 2020.06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2 11. 各省融合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融合指数从当期工业、商贸业、服务业和金融等行业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具体体现为工业 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和金融科技等方面,度量了融合的程度。 从图11可见,2020年6月,全国各省融合指数排序,前五名为四川、广东、山东、浙江和江苏,融合指数 分别为65、54、50、47、47。6月融合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四川,从5月第十名上升到6月第一名,排 名下降最快的是内蒙古,从 5 月第一名下降到 6 月第二十七名。6 月后五名为内蒙古、吉林、宁夏、西藏和青 海,指数分别为 35、33、31、28、26。 各省融合指数排序 65 54 50 47 47 47 46 45 44 44 44 43 42 42 42 41 41 41 40 40 39 39 38 38 37 36 35 33 31 28 26 2020 年 6月各省融合指数 图 11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6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青 海 省 西 藏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吉 林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山 西 省 黑 龙 江 省 贵 州 省 海 南 省 辽 宁 省 天 津 市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河 北 省 甘 肃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湖 北 省 重 庆 市 河 南 省 云 南 省 江 西 省 北 京 市 安 徽 省 陕 西 省 上 海 市 湖 南 省 福 建 省 江 苏 省 浙 江 省 山 东 省 广 东 省 四 川 省 2020.06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3 0.5 1.0 1.5 2.0 金融科技 智慧供应链 共享经济 工业互联网 人工智能 互联网大数据 12. 数字经济产业(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领域(工业互联网、智 慧供应链、共享经济和金融科技)劳动力需求变化与数字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们以 2019 年 10 月为基期对 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招聘数量进行标准化处理,观察其疫情前后的劳动力需求变化(图 12) 2019年10月以来,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招聘数量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大幅下跌后目前有所回暖。2019年10 月至12月,各产业招聘数量上升,1月和2月,受春节和疫情影响,招聘数量大幅下降,基本于2月降至谷底, 随后 2 个月招聘数量显著恢复,5 月后有所回落。 从细分领域来看,疫情后数字经济产业劳动力需求恢复程度不及数字经济融合领域。在疫情较为严重的 2 月, 电商等互联网行业因对传统实体经济有一定替代作用,所受影响最小,而共享经济由于居家隔离等防疫政策降 幅最大。2 月后,共享经济恢复幅度较大,工业互联网恢复有限。截至 6 月,智慧供应链领域招聘数量恢复程 度最高,位居各产业第一,共享经济和金融科技紧随其后。 疫情后数字经济劳动力需求变化 疫情后数字经济劳动力需求变化 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招聘数量变化(2019 年 10 月为基期) 图 12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6 201910 202006 2020.06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4 各省数字经济新岗位占比 图 13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6 2020 年 2 月至 6 月,不同地区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劳动力需求情况有所差别(图 13)。2 月,西藏、新疆和甘 肃等地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招聘数量显著上升,3月以后,四川、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地招聘数量位于前列,西藏、 新疆等地招聘数量大幅回落。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数字经济劳动力需求从发达地区向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 转移,疫情稳定后,这种模式发生了逆转。 0 1 2 3 4 5 西 藏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海 南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山 西 省 贵 州 省 黑 龙 江 省 河 北 省 吉 林 省 甘 肃 省 天 津 市 江 西 省 福 建 省 北 京 市 辽 宁 省 河 南 省 山 东 省 湖 北 省 上 海 市 湖 南 省 云 南 省 浙 江 省 江 苏 省 广 东 省 安 徽 省 陕 西 省 重 庆 市 四 川 省 202002 202003 202004 202005 202006 2020.06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5 附录 A.1数据(2020年6月) 省份 数字经济指数 产业指数 溢出指数 融合指数 基础设施指数 广东省 1671 4.2 10.5 54.0 1.3 四川省 1344 2.6 8.7 64.8 1.2 北京市 1292 3.5 11.1 43.8 1.1 江苏省 1258 3.5 9.7 46.9 1.1 上海市 1177 3.0 10.8 45.0 1.1 浙江省 1159 3.0 8.4 47.3 1.1 山东省 1033 2.7 7.3 50.0 1.0 湖北省 987 2.5 8.5 41.3 1.1 陕西省 973 2.1 9.8 43.9 1.1 福建省 939 2.2 8.6 46.8 1.0 安徽省 930 2.1 8.7 43.9 1.1 湖南省 848 1.9 8.1 46.0 1.0 重庆市 845 1.8 8.7 41.9 1.1 河南省 805 1.9 8.1 42.4 1.0 天津市 739 1.6 9.4 39.2 1.0 辽宁省 723 1.6 9.2 38.8 1.0 江西省 672 1.4 7.2 42.5 1.0 河北省 654 1.6 6.2 40.2 0.9 云南省 639 1.0 10.2 42.5 1.0 黑龙江省 536 1.0 7.6 37.0 0.9 广西壮族自治区 530 1.0 5.8 41.1 1.0 吉林省 523 1.1 7.4 33.1 0.9 山西省 503 1.2 5.3 35.8 0.9 甘肃省 478 0.8 5.8 40.5 1.0 海南省 450 1.0 5.3 37.8 0.8 贵州省 440 0.9 5.2 37.8 0.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29 0.8 5.1 40.1 0.8 内蒙古自治区 390 0.7 7.1 34.7 0.8 宁夏回族自治区 258 0.4 4.4 31.3 0.8 西藏自治区 204 0.3 5.5 27.9 0.8 青海省 171 0.2 4.3 26.3 0.7 附录 2020.06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6 附录 A.2 数字经济指数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大数据产业的劳动投入 数据来源 数字经济产业 指数 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产业的劳动投入 智联、51job、前程、猎聘、拉勾、 58 同城、赶集等互联网招聘网站,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各地工商局, 私募通、投资中国等风险投资网站, 各类招标网站 大数据产业的资本投入 大数据产业的创新投入 互联网产业 互联网产业的劳动投入 互联网产业的资本投入 互联网产业的创新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的劳动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的资本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投入 数字经济融合 指数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劳动投入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资本投入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投入 智慧供应链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劳动投入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资本投入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创新投入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领域的劳动投入 共享经济领域的资本投入 共享经济领域的创新投入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领域的劳动投入 金融科技领域的资本投入 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投入 数字经济溢出 指数 制造业对数字经济的利用率 制造业中信息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比例 国家统计局 制造业的劳动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劳动力 占比 各大招聘网站 制造业的创新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专利占 比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制造业占比 制造业的劳动投入分布 各大招聘网站 制造业的资本投入分布 工商局、风险投资数据 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分布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其他行业对数字经济的利用率(共 8 类) 其他行业中信息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比 例 国家统计局 其他行业的劳动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劳动 力占比 各大招聘网站 其他行业的创新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专利 占比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其他行业分别占比(共 8 类) 各个行业的劳动投入分布 各大招聘网站 各个行业的资本投入分布 工商局、风险投资数据 各个行业的创新投入分布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数字经济基础 设施指数 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数据采集的基础设施 各类招标网、各大招聘网站、风险 投资数据、滴滴出行、CNNIC、国 家统计局 互联网基础设施 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基础设施投入 各类招标网、各大招聘网站、工商局、 风险投资数据 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 在线支付比例 滴滴出行共享经济比例 共享经济规模 查询详细数据,敬请联络 : 财新智库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 王喆 电话:+86-10-85905019 电邮: BBD(数联铭品) BBD(数联铭品)首席经济学家 陈沁 电话:+86-28-65290823 电邮: 版权声明 :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是由财新 数联 研发,按月度发布。该指数作为新经济系列指数(NEI)的子指数,利用网络大数据 挖掘手段,度量了由信息技术革新驱动的数字经济的增长。力图通过对各类数字经济指数的计算,有效真实的展现数字经 济对社会效率的推动作用,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详细信息敬请浏览 关于财新智库: 财新智库成立于 2015 年 8 月,以“成为新经济时代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造商”为愿景,打造集研究、数据、指数为一体 的高端金融服务平台。作为财新的重要一翼,财新智库致力于对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资本市场国际化、中国产业走出 去和金融科技健康发展的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合作方案,提升企业价值,实现 突破性发展。 关于 BBD: BBD(数联铭品)是行业领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紧密围绕新经济,通过动态尽调、信用评级、风险定价和经济指 数四个步骤,BBD 提供从微观到宏观的大数据服务。详细信息,敬请浏览: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