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社会2035研究报告.pdf
中国经济社会 2035 研究报告 中国移动研究院 战略与产业研究所 2019 年 11 月 中国移动研究院 战略与产业研究所 2 目 录 摘 要 . 1 第一篇 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 . 6 1.1 从大国生命周期看中国处于的发展阶段 . 6 1.2 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 7 第二篇 未来十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 10 2.1 经济增长 . 10 2.2 产业结构 . 12 2.3 需求结构 . 16 2.4 区域结构 . 17 2.5 金融体系 . 19 2.6 所有制结构 . 23 第三章 未来十五年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 25 3.1 人口老龄化 . 25 3.2 M 型社 会 . 26 3.3 价值观的多元化 . 28 第四章 未来十五年中国主要风险分析 . 30 4.1 金融危机 . 30 4.2 气候变化 . 32 4.3 中美冲突 . 33 4.4 改革不配套的风险 . 34 结语 大变革时代下的企业一般战略选择 . 37 中国移动研究院 战略与产业研究所 3 摘 要 宏观分析是战略分析的起点。当今中国,已经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起点。从人均 GDP、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等许多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已经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新的故事线正在徐徐展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描绘中国经济未来 15 年的大致走向。 全文采取对标的方法进行推演。这样处理的原因有三。 第一,历史的周期率大体有效 。正如刘鹤等人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中阐述的那样,“历史在时间跨度足够长时会不断重复自己,经济社会发展的周期率首先表现为繁荣与萧条的交替”。第二,由于技术 和政策不可预估,在大系统、长周期分析中,定量分析的弊端比较突出 。比如罗马俱乐部寂静的春天所预测的“现代马尔萨斯陷阱”就根本未实现,而这样的失误不乏例证。另一方面,定性分析的力量不能低估。预测的关键变量是方向、程度和时间。但同时预测这三个要素非常困难,需要比较完美的信息。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预测方向依然很困难,但依靠定性分析还是可能的。 第三,定性分析较为生动、易于理解。 正如百年中国经济学笔记中读到的那种风格,以翔实生动的案例,不可辩驳地展示了企业家精神虽然会在不同世代起起伏伏,但对经济体系的创建、兴 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资料基于广泛的研究报告和专业书籍。其中有世界银行、 IMF 这样的国际研究机构,也有社科院专家学者的研究专著。中国移动研究院 战略与产业研究所 4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五章。其中,第一章分析中国经济的历史方位,从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多指标对比中,判断中国经济的大致所处的阶段。这是全篇分析的起点。第二章分析未来十五年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包括经济总量和若干结构性趋势,如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所有制结构、金融结构等。这是全篇的主要部分。第三章分析未来十五年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文化思潮、 价值观的变化等等。第四章是一些主要的风险分析,包括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等。最后一章是一个简单的小结,同时结合结构巨变的国家成功企业的战略选择行为,给出大时代背景下,企业战略选择的一般框架。 本文初步的研究结论是: 1、 从大国生命周期来看,中国即将进入强盛期,具有远大发展前景 2、 横向对标,中国目前大致处于日本 70 年代中后期,是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的转轨期 3、 未来十五年,中国经济增长中枢约为 5% 4、 产业结构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高科技产业历史性崛起、新型基础设施需求巨大,传统产业面临大分化 5、 中国有望进入高收入国家,内需巨大 ,生存型消费占比降低,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占比整体持续提升 6、 中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提升阶段,大城市 /圈将成为承载中国移动研究院 战略与产业研究所 5 经济和人口的核心平台 7、 中国金融将向着直接融资、混业经营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权益市场空间巨大 8、 国有经济占比降低,但更加注重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功能 9、 人口老龄化继续加深, 2035 年 65 岁人口占比 20.7% 10、 受全球化、自动化等因素冲击,中国可能陷入 M 型社会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主导,但价值观将日趋多元化 12、 金融危机、气候变化、中美冲突和改革缺乏共识是未来十五年最大风险 13、 大变革下企业要防止偏见,通过归核化、逆周期投 资、组织进化和国际化经营成为新龙头。 习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经济、科技、自然灾害等方面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不断增加,使得中国乃至世界发展面临重大不确定。本报告只是中长期宏观趋势研究的一个起点,后续将以此为基础加强研究。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中国移动研究院 战略与产业研究所 6 第一篇 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 判断历史方位的第一步,是明确当下的起点。我们将从国家发展的长周期和经济发展的短周期两个维度进行判断。不难判断,中国仍然处于国家发展的上升期。 1.1 从大国生命周期看中国处于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个组织的国家,和许多生命体一样,有其生命周期。这被毛泽东称为历史的周期律。从绝对时限来看,中国历史上有的朝代国祚短则十数年,多则近八百年,但伟大王朝都面临 300年的分水岭考验。如唐朝 289 年,明朝 316 年,清朝 276 年,宋朝 320 年,汉朝 405 年。从全球历史来看,世界史上的大帝国很多国祚绵长。如波斯帝国 223 年,阿拉伯帝国 626 年,罗马帝国近 1500 年。现代国家建立后,主导国家保持长久活力。如英国光荣革命至今 331 年,美国独立已有 243 年,日本明治维新至今153 年。对比历史和现代国家,新中国成立仅有 70 年,还具有远大发展前景。 图 1 历史上主要大国国祚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243 331 153 289 320 316 2764052236261500美国 英国 日本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汉朝 波斯帝国 阿拉伯帝国 罗马帝国中国移动研究院 战略与产业研究所 7 从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国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用“五阶段”模型进行概括,包括准备期、起飞期、强盛期、高峰期和衰落期 1。以 GDP 占全球产出比重来看,世界主导型大国需要 150年左右时间才能从准备期达到高峰期。如英国光荣革命 180 年后达到全球 GDP9%、美国成立 174 年后达到全球 GDP27%,日本明治维新 110 年后才达到 GDP7.7%。新中国 70 年还远未达到高峰期。从经济增长表现来看, 40 年改革开放,中国刚刚度过了年均 10%的经济起飞期,即将进入国家强盛期。在这个阶段,增长率下滑,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但综合国力整体仍处于上升期。这与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处于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转折时期是一致的。 1.2 中国仍然是发 展中国家 我们进一步从主要指标的横向对比,细化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为此,我们选择 日本和韩国,以日本为主,韩国作为参考。 主要原因一是人文相近、地缘相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和面临的问题相似,都是“雁阵模式”下,通过承接产能转移、进口替代、出口导向等发展模式逐步发展起来。近几年中国的产业政策也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日韩政策。 我们基于张季风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如下综合指标体系,既包括宏观的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也包括微观的企业指标。具体如下: 1 胡鞍钢 国家生命周期理论 sohu/a/221839611_465915 中国移动研究院 战略与产业研究所 8 表 1 中国与日本转型时期主要指标对比 2 序号 指标 中国现阶段( 2018) 日本 70 年代( 1973-4) 日本 80 年代中期( 1985) 经济增长 发展阶段 工业化后期(世界工厂,苗圩) 工业化后期(世界工厂) 后工业化时期(高技术、研发中心) GDP 位次 2 2 2 人均 GDP 9770 美元 4000 美元 超 20000 美元 经济增速 高速转向中速 5% 高速转向中速 5% 4% 增长模式 粗放型向集约过渡 粗放型向集约过渡 集约(日本式经营顶点) 城市化率 59.6% 72% 75% 三次产业结构 7.2: 40.7: 52.2 5:43:52 3:37:60 三次就业结构 26.1: 27.6: 46.3 18:35:47 4.2:26.8:67.7 城乡差距 较大 较小 几乎不存在 国内市场 尚有较大空间 成熟但有空间 饱和 经济国际化 货币属性 经常账户可兑换,资本项目不可兑换,第五大国际货币 可兑换,区域货币 1980 年资本项目可兑换,区域货币 金融开放度 2020 年取消外资投资证券、基金等公司股比限制 较为封闭,以对外投资为主 1985 年广场协议取消外资投资国内证券市场限制 资源环境 环境、公害状况 污染严重,开始大规模治理 四大公害 公害治理完毕 能源状况 80%自给率,紧平衡 短缺 短缺 企业实力 产业实力 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顶尖企业少 中高级水平,顶级企业少 世界领先水平,顶级产业群(丰田、松下等) 品牌 顶级品牌少 很多 与欧美无差距 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诺奖突破 很多,多个诺奖获奖者 与欧美无显著差距 管理水平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形成 日本管理模式正在兴起 丰田模式如日中天 国际化水平 国际化第一阶段 形成网络 全球网络形成 基础设施 国土开发 大规模开发后期 开发后期 基本完成,处于再造期 社会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基础设施改善 高速交通体系建成、现更新 公共服务 政府公共管理 效率较低 高效率 效率很高、存在问题、进行改革 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 城乡、区域差距较大 城乡、区域差距较小 城乡、区域均等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福布斯等相关国际排名,项目组整理 2 张季风 日本经济结构转型:经验、教训与启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移动研究院 战略与产业研究所 9 从该表来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长短不齐的中国经济,这给我们判断中国经济的方位带来了挑战。但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体现宏观总量的指标,比如 GDP、基础设施等,已经达到超过日本 80 年代中期的水平,但在体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均衡性方面,如科技、环境、城乡差异等领域和体现微观经营能力指标,比如国际化水平、品牌等,还处于甚至尚未达到日本 70 年代中期的水平。这个现象不难理解。相对于日本,中国既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又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还有巨大的体量优势,这使得中国形成了特有的“挤压式增长”模式(或者说“一切为了增长 ”),爆发出巨大的增长能量,因此量充分实现了优先扩张。相对而言,发展质量的提升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但涉及到体制、机制、法制、观念的深刻改变。换言之,就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问题,远非朝夕之功。由于发展一个,我们得到了一个加权的观点, 中国大致处于日本上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韩国也呈现类似发展特点 。这为我们后续分析奠定了基础。 中国移动研究院 战略与产业研究所 10 第二篇 未来十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今后十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日韩的发展历程也遵循这一特点,通过从量 的增长转向质的增长,日韩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跃迁。不同的是,中国与日韩两国的国体不同,这决定了我们要走的路同样是中国特色高质量发展道路。 2.1 经济增长 有关中国经济增长,最一致的预期是将持续回落。 2010 年有经济学家指出拐点来临,彼时是 大胆之举,现在则是市场最基本的共识。从供给侧来看,劳动力在 2014 年度过刘易斯拐点,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已经超过 45%,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已到尽头。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已经度过重化工业快速增长时期,来到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占比快速上升,但服务业生产率只有工业的 1/3。这些决定性的因素都共同指向了经济增速的长期下行,而且是合乎规律地下行。从日本、韩国经济走势来看,经济转轨时期增速较前一高点下降一半。 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在 9.8%左右,因此 5%被认为是未来的中速增长的第二平台 。 我们汇总了当前对中国经济的 预测。在三到五年的预测中,IMF 预测 2020-2024 年 GDP 增速将由 5.8%降低至 5.5%。国研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预测, 2020-2028 年,中国 GDP 增速将从 6.3%降低至 4.5%。在权威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