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业务应用白皮书.pdf
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 业务 应用 白皮书 ( 2020 年 9 月)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 2020年 09月1 版权声明 本指南版权属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指南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违反上述声明者,编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写 单位: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北京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国泰君安证券产业研究中心 支持 单位: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 参与单位: 浙江高速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山东高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杭州 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 、 智慧互通科技有限公司 前 言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赛场,已经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重要突破口。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时期,如何落地应用、与实体经济融合, 成为 当前产业关注的重要议题。 交通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建设交通强国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顺应世界交通发展大势的客观 需要。 国家及相关部委 先后 印发 多项政策文件, 立足全局统筹推进交通强国建设 ,大力发展智慧交通 。 2020 年 国家正式提出 新型基础设施 建设 , 将 人工智能 纳入 新 技术 基础 设施 范畴, 智能交通基础设施 纳入 融合基础设施 范畴, 其 建设和推进 均 成为产业焦点 , 如何 充分发挥 人工智能 的赋能作用, 加快 交通的 数字化智能化 发展 , 推动人工智能和交通的融合应用, 成为产学研用的重要课题 ,也是本报告撰写的主要背景。 本 报告 以人工智能 对 交通业务 的赋能为切入点 , 系统 梳理 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 技术现状 、 典型应用 、产业生态 , 总结 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 , 并附上 当前典型 的 应用案例和赋能场景, 为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 和交通 行业 的深度融合 提供参考。 本报告于 2020年 9月发布 第一版 。 目 录 目 录 . 1 一、人工智能技术产业概述 . 1 (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情况 . 1 (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2 (三)人工智能对交通领域的赋能作用 . 3 二、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业务应用现状 . 5 (一)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应用的产业环境趋好 . 5 (二)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应用现状 . 7 (三)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典型应用及产 业分析 . 11 三 、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应用面临的挑战 . 15 (一)标准规范滞后于产品化 . 15 (二)部门协同机制仍需加强 . 16 (三)数据问题影响融合深化 . 17 (四)复合人才成为转型掣肘 . 18 (五)安全伦理风险有待解决 . 18 四、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应用的未来展望 . 19 (一)出行即服务( MAAS)塑造新业态 . 19 (二)合作式智能交通将成为发 展重点 . 20 (三)数字孪生将启发交通发展新思路 . 20 (四)跨行业协同跨技术融合成为趋势 . 21 附录一:典型商业应用案例 . 22 附录二:典型业务赋能场景 . 64 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业务应用白皮书 1 一、 人工智能 技术产业 概述 (一) 人工智能 技术 发展 情况 让机器实现人的智能,一直是人工智能学者不断追求的目标,不同学科背景 和 应用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沿着不同的途径对智能进行了探索。其中, 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上的三大主要的技术流派分别是 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 不同的技术 流派不仅先后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成果,各学派也逐渐走向了相互借鉴和融合发展的道路。 比如通过 在 强化学习 (行为主义) 中 引入 深度学习 (连接主义) , 融合产生 的 深度强化学习技术 , 成为 AlphaGo 战胜 围棋高手 李世石背后最重要的技术。 本轮 人工智能 技术进步 主要由 深度学习带动 。 深度学习 是一种以人工神经网路为架构,对 数据 进行表征学习的 技术 。 表征学习的目标是 从 大规模数据中学习 , 以 寻求更好的表示方法并建立更好的模型 。该方法来自神经科学, 类似于 从最基本的单元上模拟人类大脑的运行机制 。 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海量数据的积累,共同促成 本轮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 目前 已有数种深度学习 算法 ,如深度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 等, 被应用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 在人脸识别领域, 根据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业务应用白皮书 2 术研究院( NIST)公布 的 人脸识别算法测试( FRVT)结果 1, 在签证照、证件照等有约束场景下 的 人脸 识别准确率接近 99%。 在语音识别领域, 全球知名的 开源语音识别数据集 Librispeech 上 已实现 接近 2%的 错词率 2。 (二) 人工智能 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不断丰富。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主要 分为支撑层、产品层和应用层 。 来源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图 1 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支撑层 包括 硬件、 软件 等 基础技术 。 硬件 部分 包括 传感器、人工智能芯片、服务器等 感知计算设备 。 软件 部分 包括 开源框架、 开放平台等, 开源框架 是人工智能算法的软件实现, 如 TensorFlow、飞桨( PaddlePaddle)等 ,开放平台 是指 产业界 围绕 人工智能技术 打造的1 NIST, pages.nist.gov/frvt/html/frvt11.html。 2 Speech Recognition on LibriSpeech test-clean,paperswithcode/sota/speech-recognition-on-librispeech-test-clean。 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业务应用白皮书 3 技术 服务 平台。 产品层 包括基础产品和复合产品。 基础产品 主要包括 智能语音语义 、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等 产品 , 是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的基础。复合产品可 视为 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载体,目前主要包括可穿戴产品、机器人、无人车、智能音箱、智能摄像头等终端及配套软件。 面对日益复杂、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人工智能产品通常采用软硬件解耦 的 结构, 以 实现算法 的及时 更新 和灵活 部署。 应用层 是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各领域形成 “人工智能 +”的行业应用终端、系统及配套软件。 人工智能技术 正在广泛 赋能医疗、交通、金融、零售、教育、家居、制造、安防等行业场景 ,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服务 。 (三)人工智能对交通领域的赋能作用 随着交通行业信息化、数字化的推进,各类交通参与要素在交通运输活动中生产、交互、存储了海量的交通信息,交通信息广泛存在于各类参与要素、各类运输方式以及运输周期的各个阶段之中。人工智能 的 核心环节 包括 智能感知、数据 认知和 反馈控制 ,通过对交通信息的采集、分析和控制, 从感知、认知、行动等层面赋能交通行业,提升交通安全、改善运行效率、实现节能减排。 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语义等领域的技术产业突破,极大拓宽了交通感知的维度和深度,不仅可以采集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麦克风等多个维度的传感器信息,还可以 精细化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业务应用白皮书 4 感知 目标要素,如视频数据结构化处理,提取人、车、运动轨迹等深层关键信息。感知类的典型赋能场景包括身份核验(人脸识别)、人流分析、车况监控、车外环境感知、驾驶员行为监测、交通设施状态感知、实时路况感知、机非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识别等。目前人工智能感知类技术服务的产业化最为成熟,在交通领域应用的范围最广泛。 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对海量 数据的“学习”,可以超越人类的经验感知,更快速地识别特征、做出分析预测。 交通数据信息具有异构性、多样性和海量性等特征 ,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处理多源异构时空数据,比如结合不同时间地点的道路拥堵、公交、地铁、人流等信息,为大众提供实时个性化的路径导航服务。认知 类的典型赋能场景 包括路径规划、个性化出行推荐、行车导航、主动安全预警、驾驶员行为评估、违章抓拍、路况预测、车辆行驶轨迹跟踪等。 人工智能 认知 类技术服务 常常建立在算法研究和对业务场景的深入理解之上,此类技术的应用也在迅速推进。 人工智能在完成感知、认知之后,还可 以将控制信息实时发送至相关人员、设备,快速精确的指挥行动,完成流程上的闭环。 比如城市交通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 信号灯 系统, 结合 车辆速度、数量以及分布密度等 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分析各路段通行情况,精准调控红绿灯转换,提升信号交叉口通行效率。控制类技术的典型赋能场景包括智能客服、人机交互、辅助驾驶、信号灯控制优化、电子不停车计费等。 人工智能 控制 类技术服务 由于需要交通类终端、设备等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业务应用白皮书 5 的配合,往往需要相关主管部门、 AI 企业、整车企业、交通设备企业等的协作配合,研发应用的周期相对较长。 与此同时,大量的复杂场景需要综合使用人工智能的不同核心环节,才能确保良好的赋能效果,比如共享出行、出行即服务、智慧座舱、智能驾驶 /远程驾驶、智慧公交、智慧高速、智慧停车、城市交通大脑等。相较单一场景,综合应用场景的技术复杂度最高,受国家和民众的关注度也最高,一旦解决方案成熟,其释放的经济社会效益也最大。受限于多种因素,目前此类应用还处在商业落地的早期。 二、 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业务应用 现状 ( 一 ) 人工智能 在 交通领域 应用 的产业环境趋好 1. 政策 面 利好 交通 信息化 和 智能化是 我国从 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重要推动力 , 国家 及地方政府 相继出台一系列 文件 ,对 智慧交通的发展给予 顶层 指导和 政策 支持 。 2019 年 7 月,交通运输部印发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数字交通的发展要以“数据链”为主线,构建数字化的采集体系、网络化的传输体系和智能化的应用体系,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2019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 “ 大力发展智慧交通。 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业务应用白皮书 6 发展,构建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 ” 2020 年 2 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 11 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为智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不仅 划出了需要重点发展的智能汽车技术, 还 提倡人工智能、互联网、通信公司等 信息 与 通信技术 ( ICT ,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企业 发展成为 智能汽车技术供应商,大力发展智慧交通等产业形态。 2020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 , 包括 信息基础设施 、 融合基础设施 和 创新基础设施 。 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 , 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 等。 再次提升人工智能和智能交通建设的战略高度。 2. 城市化 带动 截至 2018 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9.58%3, 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 城市个数达到 672 个。 同时,城市人口规模明显扩大。 2017年末,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户籍人口达到 48356 万人,户籍人口超过500 万的城市有 14 个 。 即便如此, 我国 与发达国家 平均超过 80%的城市化率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 我国城市化的长期推动过程中, 与之相伴的是 城市 及城际 交通需求 的 持续增长, 以及 需求多样化 的发展 态势 。 传统的交通供给 已 无3 新华网 , 70 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大幅提升 。